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方案(最终版)

时间:2019-05-15 11:1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方案(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方案(最终版)》。

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方案(最终版)

头道营子实验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在我国新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按照新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占总课比例的6%——8%。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对丰富学生的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根据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专家的一项调查,自2001年启动课改实验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还仅仅停留在部分学校、部分班级中开设,仅仅停留在公开课和观摩课层面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启动。专家提出: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基本特征:课程必修,普遍实施;教师能教,便于操作;学生爱学,积极投入;效果实在,确有收获。四句话32字,高度概括,较全面地反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的基本特征。

自治区自义务阶段全面进入课改实验以来,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每学期组织专兼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学习培训;每年举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竞赛;每年举行一次课改专项检查,评选课改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

二、研究依据

1.《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9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它阐明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内容领域,实施与评价,并就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的管理提出了要求,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郭元祥教授提出了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几项标准,是本课题研究的参考依据:

(1)区域大面积普遍实施;地方有规划和方案;并完善制度保证;

(2)学校有实施方案;有全员参与的教师指导团队;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学校发展策略;

(3)纳入课程表,可持续实施;

(4)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相对稳定的经典实施主题;

(5)每学期3-6年级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整地经历一个活动主题的全部过程;有比较详细的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结果性文本。

(6)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有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语和等级评定的结果。

三、研究目标

(一)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基本要求。

(二)调查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 分析影响该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因素。

(三)研究保障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相关策略,推动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对学校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专家咨询法等。文献法。查阅指导性文件,课程专家对综合实践的解读和实施指导意见或建议,以及实验区实施经验或案例等资料。

调查法。调查实施现状,发现问题,寻求对策。

行动研究法。边进行研究和实施,边总结和完善认识和构想,积累经验;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实施,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和水平。总结法。总结过去的实践经验,总结当前的实践经验,总结课题整个研究过程的实践经验,探索策略。

五、研究内容

(一)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基本要求。

1.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内涵

2.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标准

(二)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

1.学校对课程的认识及管理现状

2.学校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3.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及实施能力

4.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及需求

5.家长及社会对课程的认识及态度

(三)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相关策略。

1.制度管理督查策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客观地要求学校建构具有创新性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的严肃性。

2.资源开发保障策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承载着独特的教育功能。

活动课程的学习领域,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因而,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核心问题。统整学校、社区及社会的教育教学资源是该课程“常态化”实施资源开发保障的突破口。《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指南》是一本既分别利于小学教师活动指导,又利于对小学生活动进行方法和知识引领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指南,将其作为课程“常态化”实施的重要载体。

六、呈现方式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内)

(二)学校所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舞蹈队、笛子队、口风琴队、绘画组、篮球队、乒乓球队、鼓号队、腰鼓队以及各班专长训练等活动。

七、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组织机构

组长:高延安

副组长:姜治豹

成员:丛培玉王景海马云燕林慧清王建华何丽娟

郑晓慧杨显军宋志艳韩素会康瑞东高海英

八、研究原则

1、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才使得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跨时空、超链接的学习。

2、自主性原则

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协作性原则

学生个体的学习迫切需要小组讨论、交流和协商,进行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和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小组、班级、指导教师以及互联网人网的力量,从而得到团队成员的帮助和启发,进行问题的研究和任务实践,共同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4、问题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以问题学习为载体,整体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问题的产生,可以是由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学生感兴趣、有意义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的优势在于问题比较成熟,不确定因素相对较少,较容易指导,学生的想象力、兴趣和特长发挥受到一定局限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

生的创造力,发掘其潜力。

5、亲历性原则

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现代生活问题、社会发展问题,要求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亲身体验,亲自实践,自主活动。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能与人合作、交往;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具有责任感和意志力等素质。使他们通过亲自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实践来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九、保障措施

1、政策保障。学校高度重视,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每学年对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均提出了明确要求,引导并督导学校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对3——6年级班主任所作出突出成绩的给予奖励

2、人员保障。课题组主要成员由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组成,组成结构合理,学科背景丰富(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美术、劳技、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且大多数有“十五”科研的经验和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制度保障。课题组建立学习研讨制度及过程管理制度。组织课题组成员阅读相关书目,围绕承担的课题做好学习笔记,定期召开学习研讨会、实验研究会并做好记录。

4、经费保障:本课题是市、县规划办重点课题,有专项拨款,专款专用。

5、根据上级文件要求,适当向家长收取综合实践活动经费,确保活动正常开展。

第二篇:“常态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

一、从资源开发入手进行课程规划

1.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四个学习领域,课程资源开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与实施这门课程的前提是必须对有关课程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特定的学习领域对课程资源有着特别规定。设计综合实践需要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支撑,需要开发校内、校外两方面资源。

如果说,20世纪的学校教育陷入了“知识课堂”的误区,与生活世界剥离,那么,回归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主体体验则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我们构建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学习型共同体,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意义的整体,是焕发出师生生命活力的系统。

作为广州市黄埔区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我们首先要开发好学校自身的资源,同时要重视地域文化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基于地域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就是以地域文化为内容,引导学生感悟自然、感悟生活和感悟社会,黄埔区地理位置独特,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的南海神庙;有中国“将帅摇篮”的黄埔军校„„打开校门,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地域文化空间,给学生提供真实、丰富的学习情境,这就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资源。

2.着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努力构建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

我们的老师习惯分科教学,习惯依赖教材,而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案,需要的是“知识的统整”和“智慧的统整”,它超越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制度――学科、课堂的束缚。综合实践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统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我们总结为:“以事为根,以己为本,统整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从教师和学生主体实际出发,发现儿童成长过程中有教育意义的“事”,努力做到课程统整,达到师生智慧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我校地处横沙社区,近年来,在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中,到处都在拆,到处都是堆放的垃圾。广州市教研室提出生活垃圾分类探究项目,我们就结合地域文化,让孩子们关注生活垃圾分类,关注身边的社会变革,关注家乡文化传承,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生活垃圾,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我们提出了“生活垃圾中的文化宝贝”活动课程。它是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设计和实施。开展活动时,需要孩子观察、摄影、记录、收集、撰写,设计编排手抄报等,这就和学科课程,语文、数学、美术等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学生也能初步了解分类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收获许多宝贵的经验。

二、以己为本,探索课程实施途径

1.活动主题要体现过程性、体验性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从主题设计入手。主题设计的前提就是“以己为本”,是立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它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活动主题不能太高、太空,要来源于社会和自然界又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要使活动主题满足于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就必须把握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内容和形式、组织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制订出学校、年级、班级三类相衔接的活动规划。

2.活动内容与形式要体现开放性

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我们分年级组织学生到区青少年宫开展活动,(说句实话,目前孩子们愿意走出课室、走出校园,但每次组织外出活动我们的压力很大,主要是安全压力,一个教师带四五十个孩子谁都不敢,但我们有一群家长志愿者协助),开展活动前,教师让学生围绕活动地点,讨论活动前准备、活动任务、活动注意事项等。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自己讨论出:过马路时如何注意交通安全,外出如何选择携带物品,孩子通过讨论明白了什么是必需的,什么可以放弃,少带纸巾,减少垃圾注意环保等。我们的活动没有非常严格的规范要求,老师也可以根据实际调整活动主题,不像学科教学那样强调逻辑顺序,但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与学生一起制订活动计划,安排学习进程,引导学生对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分析、总结和评价,学习内容和时间是开放的。孩子们的一段探究就是一段旅程,在乎的不是最终的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探究期间所产生的思维碰撞、理智冲突、情感交融都是值得珍藏的风景。

三、课程管理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校内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生活的空间有多大,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我们主张让学生在亲历和体悟中去习得。老师不可能始终参与学生全部的课程学习活动,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是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支持或帮助。因此,我们的课程管理必须要从一元走向多元。

首先是管理主体多元化。一是要吸纳课程专家、家长、课外辅导员、社区人士参与课程的管理。具体实施中学校要努力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网络。二是要挑选一批热心参与本课程、乐于学生校外活动辅导,有一定素质的人员参与课程管理,形成一支校内外结合的课程管理队伍。三是要加大对校外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和培训,既让他们“管事”,又让他们懂得怎样“管事”。实践中,以学校家长委员为骨干,以学校街道、社区共建的校外辅导员为依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志愿者的作用,并建立定期联系制度,保证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其次是管理内容多元化。在学校管理中,对教师的管理通常是教学流程基本要素的管理:备、教、改、检测、辅导、分析等。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使教师的工作更多地偏重于课程的具体实施与开发,对学生主题选择、实践活动的方法、过程等方面的指导,所以这要求将教师课程设计、实施与指导等方面的活动纳入管理范畴,同时,对学生的管理要转为更多地关注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学习的态度、参与活动的体验、活动反思等方面。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八家子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2010.9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小学阶段,应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这一新型课程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指导思想

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原则。

四、课程设置

1、内容框架设置课程菜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不是并列的关系,不能相互割裂。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校、社会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及指定领域与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整合,从“探索自然”、“发展自我”、“亲近社会”等板块着手,整合形成了“生活与体验”、“卫生与健康”、“民风民俗”、“种植与养殖”等小板块的课程内容,形成序列、体现个性差异、体现地方特色。

2、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为三课时。考虑到现行的课时计划和活动实施的实际,必须灵活安排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度。

长线活动与短线活动相结合。短线活动时间短,一课时或几课时,以短线活动为主;长线活动时间长、跨度大,以长线活动为辅;长短线活动相结合。

分散安排与集中安排相结合。在制定活动计划时,以时间段来安排课时,但实际实施过程中是以集体活动的集中时段与学生分组活动的分散时段相结合;或者是学校集体活动的集中时段与班级活动的分散时段相结合。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作为制定方案的时段可在课堂上进行;学生小组观察、研究、考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活动可作为一个时段,在课后进行;总结展示可在课堂或课后进行。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排入课表的同时,具体活动时要求各班根据活动计划报学校同意后适时调整时间段的安排。因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在学校加强管理的同时,更需要教师自觉主动按课时计划开齐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3、师资配备实施一辅多兼

目前,在农村小学,还无法配备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因此,“全员参与指导”是确定指导教师队伍的基本措施,主要落实“一辅多兼”的做法。即每个班确定一名指导教师,但在具体实施活动的时候根据实际需要,相关教师都要参与对学生的指导,特别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的全程指导和跟踪服务与评价。

4、活动模式注重实践体验

与传统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一个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一般都可以按“确立活动内容—制定活动方案—学生实践体验—成果交流评价”等步骤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三种基本类型。一是选题指导型(选择课题,制定活动方案)。二是实践体验型(设计制作、社会实践、家庭体验、网络探究等)。三是成果交流型(活动情况的阶段性总结,或者是活动结束的成果展示)。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形式有:递进式(共同完成一个主题,围绕一个专题,逐步展开,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不断升华)。协作式(一个专题按不同的活动形式或分成的小专题分组,小组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小组内调查研究成果,大组内交流)。

不同的学习领域,各环节有所侧重,但实践体验及成果展示是其中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在调查、考察、参观、表演、实验、剪贴等多样化的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用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始素材库——信息资源本,作调查统计、记录、写感想等实践活动所用。让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自办报、小论文、图表、小制作、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不同形式展示出来,并通过校报、画廊、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星星电视台、综合实践活动周等阵地为学生的成果提供展示的舞台。

六、实施措施

1、搞好宣传发动

对有关部门、单位和学生家长进行宣传动员,使他们认识、理解和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形成实施课程良好的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长蒋福城任组长,教导主任李晓梅任副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课程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统筹、决策、协调、保障工作;负责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负责课程的开展、研究、指导。

3、组织教师培训

⑴校本培训,全员参与

加强理论学习,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件及有关课程标准、课标解读等理论学习文章。

(2)外出学习,重点培养

加大对实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尽可能安排他们外出学习,通过看现场、聆听专家报告、观摩教学活动等多种途径,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使他们挑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大梁。

(3)教育研究,全面提高

开展课改沙龙活动,组织教师利用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定期组织汇报课、研讨课,对基本类型、形式、设计思路、教学模式等进行学习研讨。

通过系列培训活动,使教师迅速提高自身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活动的方法和能力,尤其是让教师在不同类型的案例剖析中获得有关的启示,使教师在摸索中前进,尽快走进新课程。

4、加强过程管理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工作明确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中,并将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列入执行课程计划的专项检查内容,列入视导检查中重要工作来落实,落实到对学校目标考评、对教师考核聘任等工作中去,确保实验有效实施。同时,组织学生信息资源本展评、优秀学案评比、活动设计方案评比、活动材料展评、优秀辅导教师评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展示等活动。通过竞赛活动,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将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阻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局部与全局、现实与长远等各方面的关系,以科学研究为轴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引导综合实践活动健康发展。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会开创出具有石桥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 2014.8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刘举人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全面、主动地发展。开展多种活动项目,丰富活动内容,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组建机构

学校建立以戴广东校长为组长,李新颖、李井贺、任巨兴、贾艳学、冯桂荣、梁冬仙霍淑芝、冯津燕、王福俊教师为成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戴广东校长负责全面工作,李新颖、李井贺为业务指导,其余几位教师为主研教师。

三、队伍建设

1、在校教师均有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责任和义务。学校要注重教师的培训与培养,不断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建设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各任课教师要积极利用学校、社会资源。

2、对教师们进行规范性,灵活性培训。规范性培训,就是把老师送到市级进行专题培训,充实理论,丰富内涵。

四、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分段目标

1、小学低年级目标(1-2年级)⑴、培养儿童愉快、美好的生活体验和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⑵、培养儿童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和初步能力。⑶、初步的责任感和行为规范。⑷、独立、安全生活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2、小学中高年级目标(3-5年级)

⑴、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A、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B、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C、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D、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⑵、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A、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

B、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C、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D、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⑶、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五、活动内容

内容包括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各学科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因地制宜,要注意把文献资料和现实生活中“活”的资料结合起来,要注意从当代社会热点、焦点以及学生生活、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中选择设计。最主要的是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 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实践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农村小学可以组织学生考察身边的环境、帮助村里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帮孤寡老人干家务等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爱护社会环境,关心村庄的发展。

3、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4、信息技术教育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 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六、活动形式

1、在校内开展。注重开发优势教学资源,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具特长的教职员工以及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设施、场地和设备等。

2、在校外开展。一是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二是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

七、经费投入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象其它学科,它强调超越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向自然环境,向学生的生活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这就需要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拍照、摄像、购买资料、奖励师生等,都需要经费开支,我们学校将保证资金投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彭教发[2012]44号

关于印发《彭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中学、乡镇中心校、城区小学:

现将《彭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望贯彻执行。

彭阳县教育体育局

二〇一二年三月七日

主题词:课程方案通知

抄送:本局书记、各局长、督学。

彭阳县教育体育局办公室2012年3月7日印发

彭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试行)

二〇一二年三月

为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保证我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和有效实施,特制定全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思想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为目标,以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资源充足、学段衔接的课程体系,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专业素养的课程教师队伍为重点,规范课程实施与管理,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要求。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通过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等开放性学习方式,在生活和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个性品质(学段目标略)。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内容包括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

(一)指定领域

指定领域是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二)非指定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宽泛。儿童的生活范围有多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因此,除了《指导纲要》上的指定领域外,其余的生活领域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如班团队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此外,还有学校组织的科技活动,如科技节等。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设置

根据国家课程计划,从义务教育阶段三年级至九年级、高中阶段开设此课程,且每周三课时。

1、信息技术教育每周1课时,固定时间和专任教师授课。

2、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三个领域整合实施,每周2课时,由专任教师授课。具体课时使用可灵活处理,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二)开设范围

结合我县实际,各中学、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制小学、200人以上村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开设。

(三)课程实施组织机构

1.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张建银

副组长:胡建晖袁栋

成员:祁炳英 袁治军 各中学及乡镇中心校、城区

小学校长

2.具体责任人:

校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第一责任人,教研员、教务主任是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者和指导者。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求

1、相关股室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工作的督导检查。

(1)教育督导室要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督导检查。监督教育股、教研室对课程实施工作进行指导评估。

(2)师资培训中心、教研室要扎实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师全员培训,培训面达到100%。坚决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3)教育股、教研室要强化检查指导,制定评估考核细则。

2、各学校要提高认识,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常抓不懈。

(1)学校领导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执行新课程的自觉性,要对课程的发展有思路。坚决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使该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

(2)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整合力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务处是实施课程的主体,要加强与班、团、队的协作,形成合力,实施课程。

(3)学校应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每年制定实施计划,撰写工作总结,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要做好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规工作。要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做好档案资料建设,特别要保存每次活动中有价值的视频资料。

(4)要逐步建立和培养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要让真正知识面宽、组织能力强、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实施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教学。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本研训、片区教研、网络教研等平台强化业务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教师指导策略、主题构建、课程资源整合等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进行培训,提高教学技艺。为了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可充分利用教学录像与成功案例,提高教师的感性认识。

(5)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建立保障机制,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持。如提供照相、录像、上网设备,提供一定的经

费,购买参考资料,支持教师外出学习考察等等。各校积极探索这方面的措施和办法,创设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环境。

(6)强化制度建设。为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学校要出台有关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要加强检查指导评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和评优选先之中。通过考核奖励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7)学校每学期向县教研室提交一份高质量的课程实施总结报告,推荐一份该学科优秀教学光盘课(不要求是某一主题的全部内容,可以只选取某一环节相对完整的内容)。

3、科任教师要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扎实实施该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观念新、内容新,没有一支真正能胜任教学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无法实施的。为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课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训活动,了解和把握该课程基本理念、实施要点、评价管理,切实提升业务水平。要整体安排学期活动计划,精心设计研究性学习主题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及时总结活动成果。每学期每班实际授课不少于25课时,开展一至两个主题活动,每学期向学校至少提交一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成果。

下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方案(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方案(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各教育学区辅导中心、各中小学:现将《××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市义务教育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教育学区辅导中心、各中小学: 现将《××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

    常态化实施方案

    巩留县国土资源局“民族团结一家亲” 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九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和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试行)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

    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板桥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综合实践活动已明确作为高中课程结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为确保......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009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在小学3-6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精神,有效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