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复习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复习题
(一)新课程与教师
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
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9.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
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
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三)新课程下的课程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
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5.均衡科目结构。
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
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四)新课程与评价
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促使课程不段改进提高,面向多元。(对话,开放,反思)
3.(1)对学生评价:强调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
(2)对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评价教师,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强调”自评“促反思,建立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
(3)对课程实施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实施发展;
(4)考试改革:考试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式灵活多样,结合分析指导,科学上考虑综合素质。
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
(2)对教师评价: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3)对课堂者学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性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综合性学习等。
(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1)提前进入情境的“ 预演”机制;(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4.创新型课堂教学: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1.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1)主动学习(2)独立学习(3)无认知监控学习发展性学习: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2。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
3.探究教学观念:(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学习主体观
(4)行为实践观(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7)生命发展观 4.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
(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
(2)接受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忽视发现,探究,要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必须强调发现,探究,研究学习.(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1.校本教研:
(1)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教育理念;(2)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3)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支持,指导;(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研的身体力行者;(5)要有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要尊重保护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心。2.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1)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培训观。转变校长的观念,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校长是培训的设计着和负责人。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批判地反思;(2)在训培过程中,要注重“查,实,活,新”;
(3)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让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专业化水平。
(八)新课程本身 1.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终身学习观;(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2.新课程的“新”:(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5)改革课堂教学;(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第二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
1、邓小平的“三个面
向”、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方针。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
3、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是推行素质教育。
4、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和动因:①顺应世界范围内的课程改革的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问题的能力;②在考试方⑦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法,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⑧回合运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笔测验的传统做法;③在考然归属。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具体
9、什么是现代学习方式分析指导,不公布学生的考的基本特征?①自主学习试成绩,不按考试成绩排是一种主动学习;②自主学名;④关于考试和招生制习是一种独立学习;③自主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学习。三种学习统称为发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现性学习,即:问题性、过发展,建议参考其它评价结程性、开放性。果。
10、关于评价,重视学生
1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关注的是课程实施的策略
和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四、在课程管理上,“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弹性管理,“教学大纲”则属于刚性管理
16、新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
点?①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的各个部分 ②突破学科中心 ③改善学习方式 趋势;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③历次课程改革的成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④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5、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6、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六
项基本目标是: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密切课程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7、新课程在课程结构上
有哪些重大调整?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②强调课程综合,设置了许多综合学科;③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地方经济服务;④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⑤均衡科中小学教育评价与考试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①重视学生全面和目结构;⑥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8、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
念有哪些?①“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②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③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④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⑤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全面和谐发展,淡化甄别与是什么?
一、以学生发选拔功能,实现评价功能的展为本的理念①在发展性转化;②重综合评价,关注课程评价中要注意面向学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生,把保证学生的发展作为多元化;③强调质性评价,课程开发的前提;②在课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评价的技术手段上要有利价方法的多样化;④强调参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与与互动、自述与他评相结
二、促使课程不断改进与提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高的理念。①更加重视过程化;⑤注重过程,终结性评评价;②关注非预期效应。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
三、面向多元的理念 ①对现评价中心的转移。话 ②开放 ③反思
11、新课程对评价改革提出了哪
13、杜威的课程理论对我国的课
些要求?
一、学生评价:①程改革有什么启示?
一、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应以人为本,要以指标体系。②重视采用灵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组织课程的根本目标 价方法,而不仅仅靠纸笔考
二、课程组织要做到发展同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的证社会需要相一致,这样才能据和手段。③考试只是学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人才
三、开设活动课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同开放程,进行综合实践是促进学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的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的重要途径。展的状况。
二、教师评价:
14、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①打破“学生学业成绩”论
一、校本课程编制的原则 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① 互补性原则②针对性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原则 ③多样性原则 ④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可行性原则 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①分析课程环境 ②设置交流与反思;②强调以“自课程目标 ③课程组织 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反④课程实施 ⑤课程评价 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注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意点①校本课程开发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的主体 ②校本课程开发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③打的方式 ③校本课程开发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的范围 ④校本课程开发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中的有关文件的撰写 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
15、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区别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在哪里?
一、要课程价值堂教学评价模式。
三、课取向上,“课程标准”注重程实施评价:①建立促进课的是“大众教育”,“教学大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②纲”注重的是“精英教育” 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
二、在课程目标上,“课程课程的实施和发展。标准”着眼的是学生素质的四、考试改革:①在考试内全面提高,“教学大纲”着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眼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方面的要求
三、在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课程实施上,“课程标准”
④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⑤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①整体性 ②实践性 ③开放性 ④自主性 ⑤生成性
1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①研究性学习②社
区服务与社区实践 ③劳动与技术教育 ④信息技术教育
20、研究性学习课程有哪些特
点:①课程内容的广延性 ②呈现方式的问题性 ③课程运行性质的亲历性 ④课程运行程度上的差异性 ⑤教师影响的指导性
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21、新课程新在哪里?
一、新
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
二、改变
了原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三、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四、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
五、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
六、新课程强调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
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我国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
八、重视教师的理解和参与
九、在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上,提出“先立后破,先
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22、观念的开放是这次课程改革
成败的关键。具体地说,要树立体验的课程观、平等的师生观、三维的目标观、生成的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
23、新课程改革具有什么样的评
价观?第一、对学生的评价,在考虑量化成绩、进行选拔的同时,更要将评价的功能从选拔和甄别转向促进和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①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 ②进行个学生“动口”的多媒体不要使用 ④听说训练不能使用多媒体来代替 ⑤不利于“读”的训练和能力提高的多媒体技术不要使用
26、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
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7、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
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8、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有
什么样的教育意识?
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
上,强调合作
33、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
定位?
1、文化的传播者
2、潜能的开发者
3、学习的促进者
4、发展的 伴随者
5、教育的探究 者
34、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③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3、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9、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
力:
一、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①引导学生从社会、自然和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去探究,让学生增长见识,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相关经验 ②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自我与社会、与 自然、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性化评价 ③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第二、对教师的评价,不能仅以升学率为标准 第三、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仅以教师表演得好、学生配合得好为标准,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学生的所获是怎样得来的。
24、如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倡导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
二、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保证
三、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
四、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展开过程中的生成目标
五、课时集中使用和分散使
用相结合六、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七、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
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八、把信息技术教育有机地
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之中。
25、信息技术与课程如何进行有
效的整合?
一、“三个有利于”是实现这种整合的前提。①有利于教师的教 ②有利于学生的学 ③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四项原则”是实现整合的保证 ①主体性原则 ②适度性原则 ③交互性原则 ④创造性原则
三、“五个不要使用”是实现整合的关键①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不能用“电脑”代替“人脑” 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手活动是不能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的 ③制约
一、确立课程意识,实施教
5、积极参与课程研发,通师的角色由课程的执行者过研发提高自己 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
35、如何提升教师对现代化课堂
发者。
二、具有反思意
教学科学性的把握? 识,实现教师的角色由知识
1、多元化的课程目标的价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值取向
2、对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化内在若干关系的理培育者。
三、树立资源性思考 ①关于教学的基意识,实现教师的角色由础性问题 ②关于课堂教“个人劳动者”转变为大教
学面向生活的实际问题 育的“合作者”,有效地开③关于接受性学习与探究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性学习的关系3、29、怎样通过样本培训促进教师
研究课堂教学,进行教与学专业化?
1、转变陈旧观的行为分析 ①分析学生念,树立新的培训观
2、通过学习是如何发展的 在培训中要注重“查、实、②把握学科教学的基本规活、新”
3、开展教师律 ③揭示现代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并形成教学风30、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
格
有哪些转变?
1、由课建构现代课堂教学应遵循
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的理论思路是:在实践、活程的建构者
2、由教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进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3、36、如何进行新课程资源的开发
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和利用?
1、突破传统课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程实施的“三中心”
31、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
2、鼓励教师合理开发和利
求?
1、从教师与学生用课程资源
3、确立有的关系的角度看,新课程要效的课程资源管理制度 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37、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
1、促进者。第一、教师是学主体性
2、基础性、3、发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展性
4、全面性
5、实用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性
路人。
2、从教学现研究
38、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
一、意义:
1、有利于充分应该是教育的研究者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性
2、有利于充分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
学生的个性
3、有利于程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学生因材施教
4、有利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
二、如何培养:
1、创设
区教育的合作者和共建者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32、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
①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关系 ②要建立正确的评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学价导向 ③要给学生提供生、赞赏学生
2、在对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
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助、引导学生
3、在对问题意识 ①要引导学生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养成提问的习惯 ②要引2
发展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③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注重多方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①要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有现实意义,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题,把环保、生活、安全、科技、心理与健康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融为一体。②要挖掘学生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自己提出大量感兴趣的课题,并使其课程化③要深入挖掘教师资源。
三、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
现课程综合实践的活力
①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②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③活动样式的多样化
四、优化综合课程评价,强化课程综合实践功能 40、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①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风
②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
源③实行探究性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第二、实践体验阶段;
第三、表达与交流阶段。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问题性和实践性。
41、探究教学需要树立哪些基本
观念?
1、潜能开发观
2、问题探究观
3、学习主体观
4、行为实践观
5、个性差异观
6、师生 合作观
7、生命发展观
8、评价过程观
42、探究性学习中应注意哪些问
题?
1、学生主体性参与
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2、探究学习中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3、探究学习以教育民主化
为前提,必须在学生的参与下才能实现。
4、探究学习的主要保证是
主体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5、探究式课堂教学要创设
成功情境。
43、如何进行探究学习第一
步:激发导入,自学探究 第二步:解疑导拨,合作探
3、过程性
4、开放性
5、生成性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个体发展有什么意义:
1、有助于保持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处于主动发展状态
2、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3、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为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机会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5、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6、能促进学科学习并能弥补单 学科知识教学的不足
49、合作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5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
堂运行机制包括:
1、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
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
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
6、課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53、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
教学语言
二、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
1、教师法灵活化
4、教学气氛民主化
5、教学过程动态化
57、怎样才能在创新型课堂教 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
力呢?
一、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二、注重人人
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
三、给予人人参
与的评价,促进学
生的发展
究第三步:明理强化,实践探究第四: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44、怎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1、教学的要义是使学生“会学习”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
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 ②培养学生乐学、勤学、好学的品质 ③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 第一、善于创造性思维人。第二、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第三、有“应激”的创造素质。第四、能多侧面的思考问题。
45、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让教师“动”起来
二、让学生“动”起来①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体验成功感受②在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③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情景,优化教学过程
46、怎样开发学生的差异资源?
一、针对基础差异,采用分层教学
1、目标弹性化
2、辅
导层次化
3、合作层次化
二、开发气质差异,采取异
质异教
三、尊重兴趣差异,鼓励自选学法
四、开发情感资源,运用激励机制
1、多向评价
2、多层展示
47、怎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学习?
一、开展丰富多采的讨论
1、研究协商
2、有的放矢
3、互相提问
4、动态分组
二、及时调整合作方式
三、科学组织分层教学
48、研究性学习有哪些特点:
1、自主性
2、实践性 有什么不同?
一、组织形式不同在合作性学习中,学习是由不同的成员组成的学习小组中进行的,合作性学习小组分为正式的合作性学习小组、非正式的合作性学习小组和合作性基层学习小组三种类型。
研究性学习是以围绕问
题(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而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活动,在进入具体问题的研究性学习阶段后,以小组活动为主。其基本组织形式有三种:
1、个人活动
2、小组活动
3、班级活动
二、教师角色不同
1、学习者的角色
2、研究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3、协调者的角色
4、帮促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三、学习结果不同
50、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
中,通常会遇到哪些困惑?
1、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科技类活动课程吗?
2、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优等生的专利吗?
3、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
要在课堂里进行吗?
4、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在固定课时中进行吗?
5、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有专人来教吗?
6、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
要用考试来评价吗?
51、什么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智慧和情趣,才能让学生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是参与度。二是亲和
度。三是自由度。四是整合度。五是练习
度。六是延展度 3
要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
2、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衣
着、举止
3、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师态度
三、用心促成教学高潮
四、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斩喜悦
五、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54、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
生自主性学习?
一、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
2、捕捉闪光点,激励差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引导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创设情境,激励发问,让学生会提问题
2、创设“激发矛盾”的条件,让学生善于提问题
三、培养学生热情,锻炼
坚强的意志
1、创
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55、怎样让课堂充满探究的气
息?
一、精心设计,保证探究活动的开展
1、营造特定的研究氛围,让学生敢于探究
2、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
生乐于探究
3、提供
探究的成功体验,让学生乐于探究
二、铺路搭桥,保证探究
活动的畅通
1、问题要有探究性
2、讨论要有针对性
3、练习要有实践性
三、留足空间,保证探究活动的落实
1、少“占”多“让”
2、少“扶”多“放”
56、创新型课堂教学应具备哪
些特征?
1、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2、教学活动主体化
3、教学方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请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一书的相关内容,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谈谈“新课程新在哪里”。(答案要点)
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强调课程功能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上;
2、改变了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增设了综合实践课程;
3、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积极推进信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
5、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
6、新课程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价值观;
7、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8、重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
9、在课程改革的组织和实施上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题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题
一、单选(15题 30分)
1.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是(D)P21
A.“三个面向” B“三个代表” C.倡导“五讲四美”
D.培养“四有”新人
2.课程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
(B)P3
A.教学内容
B.教科书
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
3.控制着课程功能的广度和深度,节制着课程的时间效应和情绪效应的是(A)
A.课程目标
B.课程功能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论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是(D)P43 A.学生B.教师C.班主任D.教师和学生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超越之处的是
(A)P66
A.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B.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程标准还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C.课程标准以迎接考试为主要目的
D.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创造空间
6.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
(A)P98
A.教育自身的需求
B.学生的需求
C.家长的需求
D.教师的需求
7.我国课程标准的内容是:前言部分、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部分和(A)P81
A.实施建议部分
B.过渡部分
C.总结部分
D.理论部分
8.不属于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的是
(B)P107
互动性、互补性
A.自主性
B.问题性
C.评价的自主性
D.互助性
9.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性学习相对的是
(B)P102
A.探究性学习
B.自主性学习
C.创新学习
D.自学
10.教材的基本特质是典型性和()A.协调性
B.重要性C.具体性D.综合性
11.不是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的是(B)P140 A.激发学生动机 B.要根据经济水平发展C.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D.要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强
要促进学生不断探究问题
12.教材管理是教育事业是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文化出版事业的一部分,二者的重合交叉
便构成教材管理的(C)P145
A.范围
B.性质
C.范围和性质
D.范围或性质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是
(C)P171
A.课程评价内容的多元化B.课程评价过程的动态化C.课程评价标准的统一化D.课程评价主体的互动化
1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是(D)P172 A.综合性课程评价体系B.考核性课程评价体系C.肯定性课程评价体系D.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15.对教科书的评价将服务于一系列目的,其中最重要的目的是
(A)P186 A.为国家评审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提供参考依据 B.为基层单位选择教科书提供参考依据
C向教科书编写单位提供改进教科书的参考意见D×.向社会公布最适合学生需要的教科书
二、判断改错题(4题
24分)
16.探究性学习要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P105 17.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P62 18.学生档案袋,又被称为“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档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P160 19.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另一方面是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过程。P246 三.简答题(3题
30分)
20.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P7 一国际背景:1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2国外课程改革的现状二国内背景1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3课程改革的成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 21.简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22.简述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P134 1 正确处理知识、儿童和社会的关系,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2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3必须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层次性的关系4正确处理加强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 四.论述题(16分)
23.试述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和意义。P203 基本模式: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意义:1是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原则在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2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发展3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4顺应世界各国课程管理既相对统一,又相对分散的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模拟试题(选择、判断)
一、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 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
7.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 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二、多选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三、判断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2.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6.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7.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三(精选)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
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初中阶段设置(C)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6、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7、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8、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三、多选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2、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A.均衡性B.综合性
C.选择性D.平均性
4、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5、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6.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四、判断题
1、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5、《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8、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9、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10、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11、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12、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13、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五、简答题
1、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
2、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2分)。
3、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2分)。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2分);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6分)。
4、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5、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6、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六、论述题
1、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要点:(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3分)。(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5分)。(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5分)。
2、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四、简答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 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5. 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6.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7.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125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8. 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141
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9. 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P150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10. 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
答: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五、论述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P26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2.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P50
答: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举例略)
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P67—74)
答:(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P180
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一、单选(20题 20分)
1、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C)P20
A.现代教育 B.减负 C.素质教育 D.科技教育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B)P19
A.教育政策 B.“三个面向”“三个代表” C.教育法规 D.素质教育
3、在课程划分上,与实有课程相对的是(A)P29
A.空无课程 B.隐性课程 C.分科课程 D.活动课程
4、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实施:一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B)P56
A.开设活动课程 B.在其他学科中浸透信息技术教育 C.边缘学科的开设 D.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性质的是(D)P61
A.可评估性 B.可伸缩性 C.可完成性 D.家长可参与性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是(A)P43
A.组织复习,认真考试 B.问题牵引,有问必答 C.整体规划,系统设计 D.选取课题,开展研究
7、课程标准中,要明确各门学科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部分是(A)?
A.前言部分 B.内容部分 C.评价部分 D.课程目标部分
8、下面不是教学大纲弊端的是(D)P65
A.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 B.评价以考试为主,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C.不利于教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D.教学以掌握技能为目的9、与自主性学习类似的说法是(B)P10A.被动学习B.主动学习C.机械学习D.他主性学习
10、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包括(C)P140
A.激发学习动机 B.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C.要便于家长课后辅导D.要促进学生不断探索问题
11、教材管理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文化出版事业的一部分,二者的重合交叉便构成教材管理的(D)P14A.范围B.范围和性质C.性质 D.范围或性质
12、关于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表述是(B)P157
A.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 B.客体取向的课程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
13、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社区条件下的具体化,又是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的课程是(B)P218
A.国家课程 B.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校本课程
14、学生档案袋最具代表和教育意义的类型是(B)P16A.展示型 B.理想型 C.评价型 D.课堂型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内涵的是(D)P116
A.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 B.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C.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D.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基础性课程的是()
A.语文 B.数学 C.政治 D.体操
17、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A)P228
A.内容 B.手段 C.方法 D.程序18、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的文件是(A)P247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教师培训》 C.《学校质量》 D.《今日之教师》
19、下列说法不符和新课程对教师定位的是(D)P252
A.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C.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D.教师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20、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是指(A)P263
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D.教师培训
二、多选题(5题 10分)
2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取原则是(ABCD)P47
A.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与学生的经验联系 B.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 C.鼓励动手,重视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相联系 D.注重综合,注意各科知识相联系 E.便于考试得高分
22、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包括(ABE)P203
A.国家 B.地方 C.农村 D.城市 E.学校
23、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ABCDE)P11A.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深入 B.通识教育培训方面的原因 C.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
D.教师对自己在学习方式上角色定位困惑 E.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的标准
24、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有(ABC)P107
A.自主 B.探究 C.合作 D.默写 E.死记
25、“以校为本” 教研制度的具体实施包括(BCDE)P26A.为实践者的知识保密 B.收集资料和理清情境 C.形成行动策略 D.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 E.寻找研究的起点
三、判断改错题(4题 24分)
26、课程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27、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包括倡导学生的学习由自主学习转向他主学习。×他主学习是转向自主学习的过程
28、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29、学校和家长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学校和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四、简答题(3题 30分)30、简述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1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2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1、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个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4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
32、简述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1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 2以质性评价整合与取代量化评价3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4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五、论述题(16分)
33、我国对教材管理政策做了哪些改革?
1改革编审制度2改革教材出版发行制度3加强对教辅材料的管理4降低教材价格5教材版本多样化6国家规定印刷质量标准7贫困地区将免费使用教科书
第五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从“华东师大上海市初中英语教学观摩公开大赛各区
第一名”葛樱老师的课中所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就是说,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核心是素质教育。
那么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来看,葛樱老师的课不仅完成了对知识的讲授,让课堂轻松有趣,更重要的是她还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了成功育人。值得我们准老师学习的地方就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改革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角色。在葛老师的课上,她让学生唱英文歌、表演哑剧、给外星人回信,使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也具有趣味性,也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在讲新知识点的时候给同学们展示了很多生活中的图片让知识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讲新结构water is in…/use…to do something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去学习,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为他们得去联想。
第二:课程改革力求改变现有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葛老师遵循这一点,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带着实际生活体验去学习这一门与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程,并且注重的是他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语言,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技能的一种提升,因为他们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成功举一反三,处理其他的一些问题。这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了他们的言语能力,这就体现了课程学习的工具性。
第三: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葛老师的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她在讲how do we use water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许多有关水污染的图片,旨在引起学生对水污染和水保护的关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带着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这种把实际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方式不仅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等正确价值观。这就把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因为仅仅教授学生死板生硬的知识是不够的,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才是一种升华。育人也就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葛老师的这堂课在这方面就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当然也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人文性。
另外老师对于教材的选取也是改革的一个方面,这堂课的water是与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而水问题也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堂课讲下来,我相信学生都达到了一些目标,那就是他们的学习都没有孤立,他们学到了知识,并且是与时俱进的,是有实际效用的,而他们的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所以,我认为葛樱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当然,作为准老师,我们无疑应该向这样的优秀教师看齐并做得更加出色。从我们自身的学习经历来看,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所以这门课学下来,我觉得当好教师是不容易的,是辛苦的也是光荣的。从遵循课程改革来说,我们要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一个也不能落下。
外2011级5班 罗颖
11040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