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期末考试之后,我们认真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通过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中学语文教研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小结如下:
一、顺应时代潮流,落实德育为主
新版《课标》关注到了当前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全民素质的快速提升。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做到以生为本,顺应时代潮流,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实用性。新版《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在小时候就要播下种子。所以新版《课标》在这里重点强调了这一点,我们为人师者就应当有所领悟和行动,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
二、控制容量难度,重视学生个体
新版《课标》对学生识字、写字量要求有所降低,在第一学段识字、写字量减少200个左右;第二学段写字量减少了400个左右,这对减轻学生负担,降低教学难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学习默读时,作为第一学段6、7岁的孩子,情不自禁地读出点小声,用手去指,应属正常。现在将原本是第一学段的“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放在了第二学段。这样的调整更人性化了,更科学合理了,这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了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
第一学段“阶段目标”的“口语交际”中,01版《课标》要求能复述“精彩情节”,新版《课标》改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这一更改也是从孩子的角度来定位目标的。文本精彩或老师觉得精彩的,学生不一定感兴趣。只有学生感兴趣了,学生才会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三学段“阶段目标”中,关于“习作”的要求,新版《课标》删掉了学写读书笔记和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习作。这是以生为本的思想体现。没有时间约束,没有字数规定,更能让学生放松习作,快乐习作,达到“我手写我心,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理想效果。从而有效呵护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学写读书笔记放到了后面的“教学建议”中,是做提倡的要求,不是硬性的规定(日记、书信等都是平时练笔),这里更显示了新版《课标》的弹性设计和客观科学。
三、表达科学严谨,突出能力为重
新版《课标》中,有两处将“语文能力”更改为“语文素养”。“素养”既包含了语文能力本身,也包含了学习语文的知识、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语文能力的东西。所以,“素养”的表述更为全面、丰富。
在第三学段“阶段目标”中,关于阅读的要求,新版《课标》的表述也有更改,其表述为: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段话的表达比原来更流畅、科学、全面、清晰了,将阅读教学中“理解词义”与“领悟表达”两大要务一气呵成、水乳交融地陈述出来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将“教材”改称为“教科书”。这种表达更直白,更准确,就是指课本。在“编写建议”的第5条中表述为“教科书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在01版《课标》基础上,“文质兼美”与“典范性”词序调换了)原先强调“典范性”,即把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思想性放在首位。现在突出“文质兼美”,即课文的内容要富有情趣,语言要优美动人。换句话说,就是突显了文本的文学性。相比之下,现在的要求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这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口味。所以这更科学了,更严谨了。
四、要求具体明确,体现目标视野
对写字的姿势及习惯,原来只是一、二年级的要求,现在却要求义务教育九年中要始终贯彻。在识字、写字的“实施建议”中也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作文教学中提出关于书写的要求。在作文教学的“教学建议”中增加“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在作文教学评价”的建议中再次提出“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可谓是“提笔即练字”。在写字识字教学建议中第一次明确指出“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书写)”。这里特别强调提出了“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字要求,并且明确指出1--6年级都要一一落实,足以看出新课标对于学生书写的重视程度可是前所未有的!
01版《课标》在字词教学中没有提到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新版《课标》明确地提出来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要求我们老师教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比如:引导学生认识“熟字加偏旁”、“熟字加熟字”、“形声字”、“会意字”、“偏旁归类”等的构字规律,老师示范写,编口诀(“聪”字的口诀:一个人用耳朵听,眼睛看,嘴巴问,心思考,日日如此,月月这样,那人就会变“聪明”;“渴”与“喝”的口诀:口渴要喝水,喝水要用嘴)等。只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才会终生受用。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也应证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格言:教是为了不用教!所以,新版《课标》是扣住了教学的本质的,由此可见一斑!新版《课标》关于“识字和写字”的要求是: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词典。(01版《课标》只说“会使用字典、词典”)这里明确提出了两种常用查字法的教学落实,而不是原先的笼统交待,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可见新版《课标》具有很强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是服务老师的纲领性文献。
关于“阅读教学”,新版《课标》增述了以下文字: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这里扣住了阅读教学的主脉——感受、理解能力的培养。这里明确提出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为课外阅读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使老师成为课程实施的明白人。
新版《课标》“实施建议”的“编写建议”的最后一条是新增的——教科书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努力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从源头上提升了语文课程的质量和品位。
五、语文返璞归真,突出文字运用
新版《课标》一再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新版《课标》反复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于语文教育质量的提升可谓是功德无量。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回归语文本真,语文终于走上了回家的路。可见,新版《课标》不仅顺应了时代潮流,也正和广大教师的心意。新版的《课标》经过十年的实践、思考、酝酿和修整,更加完善了,更体现了以生为本、科学务实的科学理念,有效地服务了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它是广大教师教学指导的明灯,是我们教学的纲领和方向,只要我们反复深入地去研读和思索,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育规律,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异彩!
2011
———学习心得
黄 花 甸 学 校 语文教师:王新梅 2014年1月15日 版《语文课程标准》
第二篇: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学习体会
重点与变化
一、“双基”变“四基”
1、基础知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应用
2、基本技能:计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
3、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分类、集合、数形结合、符号、对称、对应、有限无限等思想)、推理(归纳、演绎、公理化、转化、类比、逐步逼近、代换、特殊一般等思想)、建模(简化、量化、函数、方程、优化、随机、抽样统计等思想)爸爸:儿子,1个李子+2个李子=?个李子
儿子:爸爸,我不会,我们在学校是要苹果算的。
4、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过程也是目标。
解决问题的经验、学习的经验。
学生学会知识需要活动经验;学生形成智慧也需要活动经验。
“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二、“双能”变“四能”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仅包含解决问题,还包含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应该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使他们面对各种现象时候,都有机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
“分扣子”问题
“教是为了不教。” “学是为了会学。” 华罗庚先生,经常提到的两句话,一句叫做“会把书读厚”,一个是“能把书读薄”。
所谓发现问题,它是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数学思维,从表面上看来没有关系的一些现象当中,去找到数量或者空间方面的某些联系,或者找到数量或者空间方面的某些矛盾,并且把这些联系或者矛盾提炼出来。
所谓提出问题,是在已经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把找到的这些联系,或者矛盾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集中,以问题的形态表述出来。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有关系的,但是又不同。
所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从已知到未知,那这里的已知个未知都是清楚的,因为问题一摆在这里,就是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里边的已知和未知都是清楚的,那需要利用已有的定理,概念,性质,公式,模型,采用恰当的思路和方法,去得到问题的答案。
三、“三维目标”到“四维目标”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维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有两类词汇用来体现目标,一类是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另一类就是经历、体验,探索,四、核心概念。
1.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这是一层含义,是一种感悟,对那些数量、数量关系和估算结果的估计这种感悟。然后第二句话的含义是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
原来是叫符号感,现在把它称为叫符号意识。因为符号感更多的是感知,是一个最基本的层次。而符号意识对学生理解要求更高一些。在标准里边它是这样来表述的,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就是用符号来表示,表示什么,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这是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可以获得一个结论,获得结论具有一般性。
符号所起的作用,从算术到代数过渡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帮助孩子从算术到代数过渡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3.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空间观念是原来大纲里有的,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实物,想象出实物的方位和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这是对于空间观念的一个刻画。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用最通俗的话说几何直观,就是看图想事,看图说理,就是几何直观,说的挺形象。
第一层意思,图形可以帮助刻画和描述问题。一旦用图形把一个问题描述清楚,就有可能使这个问题变得直观、简单。第二个层意思,图形可以帮助发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第三层意思,图形可以帮助表述一些结果,可以帮助记忆一些结果。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几何直观,第一要充分的发挥图形给带来的好处。第二要让孩子养成一个画图的好习惯。第三,重视变换,让图形动起来,把握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第四要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住些图形。
培养几何直观就不会落空,所以这一次加了几何直观能力,加了几何直观这个关键词,对于学习数学来说,是挺重要的一件事情。
“要重视直观,处理好抽象与直观的关系“ 4.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的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数据是统计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对数据的分析是统计的核心知识,5.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标准中是这样说的,只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进行正确的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运算始终是中小学教学里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数的认识,数的运算,一直都占很大的篇幅,另外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关于数学的价值取向,数学是不是就是要求运算快,现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人质疑。运算能力不能仅仅是算个数,应该包括对于运算对象的认识,包括对于为什么要做这个运算,就是这些运算的背景是什么,运算法则和运算规律的、方法的选择,包括运算在哪些地方有用,学运算的目的是要解决一些问题,所以仅仅停留在运算的巧和快,可能误导了对运算的理解。
6.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标准实验稿中就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通过归纳和类比等等这样一些形式,来进行推断,来获得一些可能性结论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和演绎推理不一样的是从特殊到一般这样一种推理,所以合情推理得到的结论,知道不一定是对的,通常可能称之为猜想、推测,是一个可能性结论。但是合情推理在数学整个发展过程当中,包括在学生学习数学和今后的未来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当中,都是特别重要的。推理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不仅在几何里,包括数与代数,包括统计概率都有,实际上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当中。
7.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使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物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模型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然后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的形成模型的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这个基本上模型思想概括的比较清楚。
数学有两件事情很重要,一件事情就是解决问题,所以要形成模型;另外一件事,要从实际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模型。一个是归纳的过程,一个是演绎的过程。
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构造,没有数学公式在那里摆着,其实很多数学从一开始就要构造一个能够描述模型客观现实的模型,所以说模型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反应了数学的本质。
“建构主义与建模思想“
“鸡比鸭多5只”的建模;“余数比除数小”的建模;循环赛的场次、淘汰赛事的场次。8.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应用意识就是强调数学和现实的联系,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何运用所学到的数学,去解决现实中和其他学科中的一些问题,当然也包括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另一个数学问题。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创新,在各个学科里边,都是要提倡,而数学的创新可能更重要,数学是非常抽象和严谨的,但是同时数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应该体现创新、创造性的应用。所以说标准里面提出创新意识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等。标准说,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还有一点,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义务教育做起。
从某种意义上,越小的孩子,他越有创新,小孩子的兴趣,小孩子对问题的敏感性,他能提出很多很多成人可能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其实他本身就是创新。
五、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当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活动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包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希望通过的努力,让学生不要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好的习惯,才能够学好数学,才能够有信心。
数学的学习,应该是有多样的方式,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赋予个性的过程。就是要使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泼。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灵活的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多种学习的方式,既有一定的接受式的学习,同时更应该重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数学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的,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展现他的学习,在足够的时间空间中,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等各种活动,这样就使数学的学习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单调的去听,自己去练,要改变这种单调的这种学习方式。
镇数学评优课概况
六、用哲学的观点看问题 江苏省常熟市的研究报告。
1、情境设置与贴近生活
情境设置是不是数学教学引入课程内容的惟一合理方法? 生活数学、日常数学、学校数学的关系。数学的“生活味”与数学的“数学味”
2、合作学习与“学习共同体”
什么是“合作学习”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什么时候是小组讨论的最好时机?
怎样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看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
3、学生主动探索与教师的指导作用
“自主探索”是“自由探索”吗?
“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指导作用”的关系是什么? “优化方法”应该是学生做还是老师指导?
4、理论与教学实践
“导入——讲授——巩固——作业——小结”
“创设情境——活动尝试——师生探究——巩固反思——作业质疑” 哪种教学模式比较好? 你有更好的教学模式吗? 如何用《数学课程帮助》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第三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新修订内容学习体会
青山中心小学
牛有才
这段时间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收获很大,感触很多。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教师必须要对教材重新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课堂往往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不管学生有无兴趣,仍按陈旧的教学手段、思想强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教师往往是课堂的核心、组织者,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而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伙伴。教学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总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第四篇: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东宁县绥阳镇中学 陈忠成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在我省全面展开。新课程在功能、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它向教师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以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要和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此谈点心得体会。
一、对《物理课程标准》领会:
《物理课程标准》体现了物理学本质观。在内容标准部分增加许多社会需要、又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物理内容,增加许多与社会、生活、科技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物理的研究是物质世界的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这种研究所采用的手段是实验,因为人类只有掌握了宇宙法则、物质世界的最一般的运动规律,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遵循规律办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这一点是物理学的魅力所在。
高中学生物理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其价值定位是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强调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发展应该包括的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隐含着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帮助教师树立“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观念进而加强对教材的优化整合。《物理课程标准》用基础性、发展性、创造性的课程理念进行全面设计,体现生活物理、社会物理、科技物理、人文物理,强调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对某部分知识的学习要求是采取一系列主动式行为描述方式。
二、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做到:
1、转变学生观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首先要把学生看作学生,一个活生生的人。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学生以学习为主,这种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强行灌输。此次课程改革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2、转变教师角色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的促进者。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唯一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宰权,严格控制和监督学生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不太受教师的关注。课堂上的促进者应更像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理解与鼓励。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最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师生之间由于这种和睦、温暖的关系,一种富有生气的学习氛围便形成了。(2)教师是教育的科研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入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3)教师是教学中的服务员。
教师要转变角色,由领导者变为服务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摆出教学过程领导者的姿态,课堂上学什么以及怎样学,学习要达到怎样的程度等,主要由老师说了算,容不得学生商量。这样,难以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就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消极情绪埋下了种子。这将是课堂教学的最大转变,是教学的创新,由此会活跃课堂气氛,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导”,使自己由课堂教学过程的领导者转变为服务员。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目的改变为学习目标,把“为什么学”转变为“我学什么”,这样,就可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中为学生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它表现为引导学生以探究性的方式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过程的指引,帮助学生分析采用不 同程序、不同步骤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开展概念的教学时,为学生认识物理现象提供现象发生的条件,为现象表现出规律时必须考虑的因素等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的帮助指引,真正体现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服务作用。
(4)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是一种创新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去构建创新学习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强调学生必须从课本、教师那里接受现存的知识的学习观念,大力推行以探究性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学习方式,通过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方式 的应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习需 求,体验学习兴趣,发展学习个性,实现学习上的大飞跃。
探究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引下,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循于常规,学生自主参与,创造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究,积极提出自己见解的教学活动。它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具有综合功能。
通过探究创新过程,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了科学的方法,体验探究、创新成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了兴趣,使学生不再感到枯燥无味了。
总之,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活动为中心,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音乐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二龙小学 丁晓艳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详细分为十点,每点都是精华,如果细细品味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三、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四、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五、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鼓励音乐创造。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七、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八、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九、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十、完善评价机制。
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在以往的音乐课中我对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整合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以上是我的心得体会,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着重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