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实施阶段总结
《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
实施阶段工作总结
我校在课题研究准备阶段的基础上,从2011年10月——2013年3月是课题实施研究的第二阶段。近两年来,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按照课题实施阶段的研究计划的步骤,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开展,达到了预期研究效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从组织上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在校长的倡导下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本课题由曹利校长担任课题主持人,艾玉蕾、张敦洲、伊祥倩、魏延峰、孙建锋任课题组成员,他们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实际工作经验,有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能很好的开展课题研究。
明确职责,落实任务,确立实施方案,形成工作计划,制定各项制度。实验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技术学基础》(《教育心理学一认知观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每学期都进行应用“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比赛,在校内外都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建立开展各项活动的常规制度,从措施上为课题研
究提供保障。
课题各项活动的开展,是对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只有
精心开展好课题研究中的各项活动,课题研究才会有所成效。因此,课题组要求各课题研究人员在开展课题活动前必
须精心准备,认真开展,活动后用心整理材料,及时总结分
析,撰写相关的文章,对活动及时反思、小结,分析研究活
动中反映的问题、活动策略、实施过程的的得与失。以便在下次活动中改进、提高,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在活动开展
中对研究出有重要价值的研究人员,课题组给予奖励。
三、各类研究活动有序开展,达到了预期的研究效果。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课题的研究活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1年6月——2011年3月 为课题研究的准备
阶段。第二阶段:从2011年10月——2013年3月为课题研
究的实施阶段。第三阶段: 从2013年4月——2013年6月
为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围绕本课题,我们做了大量的文献收集工作和调查研究等,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从网上下载了一大批与优质教育资源
及课堂教学效益相关的文章,进行学习研究,提出了我们对
本课题研究核心概念的认识和界定。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从2011年10月我们进入了课题研究的第二个阶段——
实施阶段。我们查阅、钻研相关资料,作好理论学习笔记和
心得体会,我们课题组全体人员学习了相关的大量的理论知
识并写出了深刻的学习体会,同时我们也密切关注省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在实施阶段,我们按照任城区教科室和学校课题组的统一要
求,紧密结合本课题研究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
计划:
(1)明确课题组成员以年级为单位具体分工,严格按照
研究进度要求开展研究。
(2)收集2011年10月——2013年3月学生的手工制作、绘画作品、实验课学习日记、试卷等课题研究第一手材料。
(3)收集整理之前我们课题组教师所自制的教学课件,并
储存在校园服务器,便于课题组教师参考,或者讨论、修改,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另一方面是通过其他渠道,比如网络、参考其它教师教学等方式,通过二次加工、借用,提高课件
质量,运用于自己的教学。逐步完善课件集。
(4)下载、完善视频动画资源。
(5)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方案,研究课件的修改和现代教
育技术手段的灵活使用。
(6)相互听课,及时评课,经验总结,撰写教学反思或
经验论文。
(7)组织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8)努力开发各年级学案,加大使用学案导学力度,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9)定期召开课题组座谈会,认真分析、总结前一阶段研究工作中的收获和失误,明确后一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
3、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在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我们将撰写出优秀研究论文,撰写出研究的工作报告和实验报告,优化资源配置,盘活课堂教学,使农村教师能够站在较高的起点从事教学,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催生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性变革。开发出具有学科特点和年级特点的优质教育资源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强调资源的适用性、有效性、通用性。对课堂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与教学相关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认真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中优质资源的整合应用策略,得出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四、存在的问题与探讨
1.虽然实验教师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比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有关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益的研究对农村小学还不多,对于如何利用 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益,还有待全组各学科教师进行进一步研究、探
索,并总结出实践经验。
2、我们课题组教师应用多媒体、超媒体等教育资源的能力还不强,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益的作用发挥还有待提高。
3.学生自主探索和主动学习意识还不够强,合作学习的能力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加以强化。
4、有的教师思想不够解放,胆子还不够大,反思和改进的的意识还比较弱,要继续加强。教师劳动量大与课题研究产生矛盾。
5、教师队伍自身教研能力有限。需要有关专家的指导,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还要把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继续深入探索下去,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小学课堂上绽放出璀璨的花朵。
第二篇:课题实施阶段总结
《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
实施阶段工作总结
我校在课题研究准备阶段的基础上,从2011年10月——2013年3月是课题实施研究的第二阶段。近两年来,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按照课题实施阶段的研究计划的步骤,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开展,达到了预期研究效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从组织上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在校长的倡导下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本课题由曹利校长担任课题主持人,艾玉蕾、张敦洲、伊祥倩、魏延峰、孙建锋任课题组成员,他们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实际工作经验,有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能很好的开展课题研究。
明确职责,落实任务,确立实施方案,形成工作计划,制定各项制度。实验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技术学基础》(《教育心理学一认知观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每学期都进行应用“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比赛,在校内外都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建立开展各项活动的常规制度,从措施上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课题各项活动的开展,是对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只有精心开展好课题研究中的各项活动,课题研究才会有所成效。因此,课题组要求各课题研究人员在开展课题活动前必须精心准备,认真开展,活动后用心整理材料,及时总结分析,撰写相关的文章,对活动及时反思、小结,分析研究活动中反映的问题、活动策略、实施过程的的得与失。以便在下次活动中改进、提高,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在活动开展中对研究出有重要价值的研究人员,课题组给予奖励。
三、各类研究活动有序开展,达到了预期的研究效果。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课题的研究活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1年6月——2011年3月 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从2011年10月——2013年3月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第三阶段: 从2013年4月——2013年6月为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围绕本课题,我们做了大量的文献收集工作和调查研究等,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从网上下载了一大批与优质教育资源及课堂教学效益相关的文章,进行学习研究,提出了我们对本课题研究核心概念的认识和界定。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从2011年10月我们进入了课题研究的第二个阶段——实施阶段。我们查阅、钻研相关资料,作好理论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我们课题组全体人员学习了相关的大量的理论知识并写出了深刻的学习体会,同时我们也密切关注省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在实施阶段,我们按照任城区教科室和学校课题组的统一要求,紧密结合本课题研究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计划:(1)明确课题组成员以年级为单位具体分工,严格按照研究进度要求开展研究。
(2)收集2011年10月——2013年3月学生的手工制作、绘画作品、实验课学习日记、试卷等课题研究第一手材料。
(3)收集整理之前我们课题组教师所自制的教学课件,并储存在校园服务器,便于课题组教师参考,或者讨论、修改,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另一方面是通过其他渠道,比如网络、参考其它教师教学等方式,通过二次加工、借用,提高课件质量,运用于自己的教学。逐步完善课件集。(4)下载、完善视频动画资源。
(5)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方案,研究课件的修改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灵活使用。
(6)相互听课,及时评课,经验总结,撰写教学反思或经验论文。
(7)组织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8)努力开发各年级学案,加大使用学案导学力度,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9)定期召开课题组座谈会,认真分析、总结前一阶段研究工作中的收获和失误,明确后一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
3、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在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我们将撰写出优秀研究论文,撰写出研究的工作报告和实验报告,优化资源配置,盘活课堂教学,使农村教师能够站在较高的起点从事教学,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催生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性变革。开发出具有学科特点和年级特点的优质教育资源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强调资源的适用性、有效性、通用性。对课堂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与教学相关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认真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中优质资源的整合应用策略,得出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四、存在的问题与探讨
1.虽然实验教师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比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有关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益的研究对农村小学还不多,对于如何利用 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益,还有待全组各学科教师进行进一步研究、探索,并总结出实践经验。
2、我们课题组教师应用多媒体、超媒体等教育资源的能力还不强,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益的作用发挥还有待提高。
3.学生自主探索和主动学习意识还不够强,合作学习的能力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加以强化。
4、有的教师思想不够解放,胆子还不够大,反思和改进的的意识还比较弱,要继续加强。教师劳动量大与课题研究产生矛盾。
5、教师队伍自身教研能力有限。需要有关专家的指导,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还要把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继续深入探索下去,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小学课堂上绽放出璀璨的花朵。
第三篇:课题实施阶段个人总结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阶段总结 2016起,我们对“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英语口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比如采取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学习态度和方式,每天练习英语口语的时间,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困惑等方面,从中探索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本着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为目的,扎实有效的进行口语教学工作,现将一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在本学期的口语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积极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
以英语口语入手,加强英语口语交际的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通过精心设计班级环境,让每一面墙,每一件物,每一句口号,每一个标记,从语言上,从思想品德上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要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感到换了一个语言环境,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逐步让英语成为班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工具。
(1)开设“口语交际天地”、美化“英语画廊”,营造口语交际氛围,促进口语教学和口语交流。
(2)班级内加强英语环境的布置,黑板报每期开辟一个英语角。
(3)在班级显要位置设立校园每日一句,师生进入班级必须用英语进行问候,课间的问候语、礼貌用语要用英语进行。
2.深化英语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研究。(1)营造课堂氛围,加强英语口语交际训练。
高质量的口语交际是英语教学的前提,为使口语交际和英语教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形成良性互动。我们必须切切实实地营造好英语课堂氛围,加强英语口语交际教学。
①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实验中,我们将把游戏和竞赛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们玩起来,动起来,说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说英语”变成一种愉快的体验。
②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话可说”。语言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缺少语言环境的外语学习,对抽象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把英语课堂设置成生动活泼、色彩斑斓的社会活动舞台,模拟真实情景,将枯燥、抽象的内容寓于一个悦耳、悦目、悦心的情景中,让学生在情景中学,在情景中用。
我觉得要营造英语教学氛围,就要给学生创造练习听说的机会,让他们多听多说。
(2)将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加强口语训练
英语口语交际的训练既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生活实践进行,还可以根据需要组织专门的训练活动,它的训练方式是丰富多彩的,训练的时空也是不受限制的。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以下训练。
①课前口语练习。每节英语课前利用两分钟的时间进行free talk,让1-2名学生上台,围绕一个话题,如自我介绍、介绍朋友、介绍家庭、爱好等进行对话,全班轮流进行,人人参与,训练英语口语能力。
②分角色模拟会话。利用实物或多媒体创设情景与角色的模拟会话活动。训练打电话、购物、开生日Party、圣诞节晚会等对话的技巧。
③故事演讲比赛。利用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④ 表演课本剧(英语沙龙)。这是一种既能增添学生情趣,又能训练艺术语言,还能训练形体语言的综合训练方式。
3.开发家庭、社区资源,拓宽口语交际训练渠道
我们不仅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外语,还鼓励他们在课后多说外语。作为课题研究者,更应积极配合学校英语教育特色,创设一切机会为学生英语会话提供条件,如与哥哥姐姐对话,适当布置相关的家庭英语听说作业(向父母介绍自己的老师,教父母今天学到的内容等等),邀请爸爸妈妈走进英语、走进学生生活,使学生真实的触摸到英语口语交流的脉搏,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英语口语教学方法
英语口语是课堂有效教学的载体,高效率的口语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能帮助我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在研究实践阶段,我和其他英语教师通过合作共享将各自在口语教学中的成功方法汇总,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检验证明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2、创建了浓浓的英语氛围,英语课堂教学形成特色
通过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沙龙、开展英语角、唱英语歌、校园广播等一系列的活动,在头中校园里形成见面用英语问候,上课用英语回答,休闲看英语报纸、杂志和电视的良好氛围;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养成使用英语的习惯,这为我校英语学科的进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我上课时候的口语教学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课堂气氛活跃,使教学效果更明显;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不仅学生的口语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学生的英语听、读、写的能力也有了很大进步。
3、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得到了发展
兴趣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认真学习,以往口语一直是困扰着学生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听不懂老师的口语,或者不敢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通过大量的活动设计,通过大量的情景实践,他们慢慢体会到了英语的乐趣,慢慢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以往害怕英语的现象,变成今天人人争学英语的大好形势;在活动中,在课堂中,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一边在提高英语口语能力,一边也在提高英语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听力能力和阅读能力方面,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听力和阅读,但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正乐在其中,这都是英语口语提高带来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体会与思考
1、从学生角度来看,敢于用英语口语来进行语言交际是课堂口语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是使用有效的口语,如何表达正确的口语,还是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从教师角度来看,如何将口语教学更好的融入课堂,使其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说英语,这是我面临的又一个大问题。
3、从课堂教学角度来看,如何设置有效的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口语习得,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再学习。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将更积极的开展研究,争取获得更大的进步。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课题实施阶段总结
高甸子中学 顾香
第四篇: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总结
《小学生古诗赏析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材料
近年来,我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及时而广泛地开展了“小学生古诗赏析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实验活动,经过近一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已初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等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和追求目标一个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教风与学风正在进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自主学习的时空渐趋拓宽,同时,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到了发展,学生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力求体现如下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寻求一种既易于学生掌握、运用,又不会影响孩子学习热情与自信的方法,初步培养小学生古诗赏析的能力。
1.以美引善:通过教材呈现的丰富生动的美的感性形象,使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引导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
2.以美导真: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主动地、积极地追求真理,获取知识,使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知识结构不断完善。3.以美怡情:以语文学科充满感情色彩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为载体,使孩子们的情感从小受到美的陶冶,对真善美产生由衷的热爱和向往,对假恶丑产生强烈的憎恨和愤慨。
4.以美启智:以生动具体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促进学生各种智能因素的发展。
5.以美润言: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生活,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启发他们去体察语言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大自然、生活中的美怎样用美的语言去表达。
二、课题实验的管理
1、建立领导机制,确立实验班级。
在县教科所的亲自指导下,学校成立由校长、教导、教研组长、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实验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工作的管理、指导及实施工作,并确立了实验班级和实验老师。
2、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实验
扎实深入进行的基本保证,加强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措施。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第三次全代会精神,学习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增强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的使命感,提高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组织教师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促使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习观、教学观;鼓励老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老师们全身心投入教学改革之中。
3、重视课题研讨,及时总结经验。
我们要求实验班的老师应围绕一两个子课题进行研究,举行经常性的教学漫谈,认真积累资料,做好个案分析,写好课后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每月份写一份阶段性试验成果报告,每学期举行一次观摩活动,力求辐射一片,使其他老师也能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认真总结经验,撰写成文。
三、课题研究实验采取的策略
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为体现实验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在备课中发掘“美”
要使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由“知学”进入“乐学”的“欲罢不能”之境,还需教师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备课过程中,首先,教师在感知教材时,为教材中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所感动,悠然心会。然后,教师对教材中蕴含的各种美的因素细心品味,蕴涵体察,反复推敲,“搜尽奇峰打草稿”,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因素融化到教案中,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分享这种美。教师善于发掘这些审美教育的因素,就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的确,这一句流传千古的佳话代表了古代诗句诵读的一种思想。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古诗句很好地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少年儿童年龄阶段的认知特征。而不断地诵读,主要是让学生对汉语言的不断的积累,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的审美表现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儿童古诗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的培养外,还要进行审美教育,古诗教学中美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形象,情感去熏陶学生,丰富净化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2.在教学中传输“美”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是灵魂。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主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们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唤起情感共鸣,使人在情感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而教师的情感灌注,动之以情,是课堂教学揭示美、传输美,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那么教师首先在钻研教材时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做到通理明情,“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这样,教师就具有了一种激情,然后在教学时,通过讲述、朗读等教学手段“以情激情”,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进行“设境传情”,从而把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融为一体,在动人魂魄的情感中,把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向理性深化升华,师生之间就会迸发出强烈的美感共鸣,产生共振效应。这样就调动了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感情,紧扣学生的心弦,把他们自然而然地步步引向感情的深处,诗歌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受到强大情感力量的震撼,情感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尝。
3.在领悟中感悟“美”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审美情境对学生不是强行给予的,而是从学生的审美心理自由出发而设定的,它较之单纯的说教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并引起审美情感的共鸣,尤其是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变课文中的“此情此语”为“我情我语”。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情境氛围中,此情此景,拨动了学生的“美感的心弦”,引起了情感共鸣。这样,学生的审美心扉就会洞然开启,带着热切憧憬和再观察再欣赏的审美情感,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进而把课文中的“彼情彼景”转化为“我情我景”,从而更深入地领悟文章构筑的艺术真谛。
过去,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只重视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在古诗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从而感受环境的美。
语文教学具有浓厚的人文性、鲜明的形象性、强烈的情感性,这就为语文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供了宽广的天地,小学语文课本每册都选有古诗,这些古诗风格流派各异,有哲理诗,写景诗,也有咏物诗。每一首诗都流淌着生命意识之泉的汩汩清流,起伏着作者诗人丰富的情感。古诗是融音乐美、书画美、意境美为一体的古典艺术,走近、学习和感悟古诗的前提,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而随着学生生命意识的被唤醒,他们对古诗的理解会更深刻,把握会更准确,感悟会更透彻。
4.在诵读中感受“美”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优美的朗读是一种艺术,教师可以通过朗读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掌握好朗诵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韵律、语气管朗诵技巧,具有音韵美的朗诵具有艺术穿透力,使得具有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转化为听觉艺术。优美的朗诵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吟诵朗读是提高文学审美感受力的传统方法。古代文人也十分重视吟诵朗读。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清代学者姚鼐也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熟读”、“疾读”、“缓读”之说都强调了吟诵朗读的重要性。而叶圣陶先生则创造性地提出“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在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先生所谓“美读”,其实就是强调通过音声节奏之美的感觉,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通,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境界。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教诗词,不仅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才成。“多读多练”是教学诗词的一个特点。反复吟咏,方能读出韵味来,细细体味诗中蕴含的意境。同时使思维产生发散。如教《朝发白帝城》,这是李白在唐朝元二年春天遇赦,离别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全诗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画面:“清晨诗人辞别朝霞满天的白帝城,乘着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山峦叠嶂,夹道相迎……好一幅三峡行舟图啊!”通过听有感情的配乐导读,学生进入情境了:全诗展示了三峡美景,洋溢着诗人遇赦东归时轻松,喜悦的心情。从而与作者思想感情交融,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5.在体会中想象“美”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于文学作品是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虚与实,情与景等的对立统一,和谐综合,所以,在审美过程中,若审美主体只对审美对象作具体状貌和整体形态的感知,那还是浅层的。必须在此基础上产生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的联想、或产生这些方面的合理的新的想象,才能使审美感受趋于深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头脑中有声有色地活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借偶然事件看到普遍性、必然性,借有限的景看到无限的情。如王维的《山居秋瞑》,诗中有画,描绘了一幅幽静而又充满情趣的山中景物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生动画面,学生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影像,但诗中独特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则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联想力和审美想象力,去细细体会。让学生仿佛看到诗人缓步徐行于山林月色中,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直泻下来,石板上潺潺奔流着清澈、透亮的山泉。顺流而下的渔舟满载而归,河中的荷叶、荷花正在扭动着腰枝。耳边不时传来洗衣姑娘的欢声笑语。这宁静、纯朴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多么令人追求和向往!学生想象的翅膀一打开,就较容易领悟到诗中深远的意境和诗人的理想、追求。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近一年来,我校多数教师接受了“小学生古诗赏析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这一实验课题,并大胆进行课题实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形成了初步的经验,培植了一批优质课,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具有高水平教学和研究能力的学校群体和教师队伍。
2、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通过开展课题实验活动,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积累、语言 表达、创新思维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提高,在参加各级各类的活动竞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3、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明显,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主体是凸现的,个性是明显的,创新意识是勃发的;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成为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然实现的过程。
具体、细化地来说,对于培养小学生古诗赏析的能力,我们参研教师基本形成了以下共识:
(一)、带领学生进入欣赏诗歌的心理状态。
1、情境导入
不管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在一节课的开始,先播放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一张与作品内容相关的图片,营造课堂的气氛。特别是在语文课中,创设情境导入对于调整和调动学生的情绪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开始讲授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时,可以播放一段瀑布实景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瀑布的雄伟奇景。这样学生学习起这篇古诗就会比较形象一点了。还有就是在学习塞外诗歌的时候,可以在学习之前就给学生看几张有关沙漠的,新疆这一带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那荒凉的气氛。在选择情境导入的资料时,如果没有直接反应作品内容的音像资料,也可以展示与作品风格相似的图片。这样能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给予了很形象的比喻,直接明了,鲜明生动,自然而然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进入到学习这首诗的状态,教师在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就自然顺畅了。
2、作者的介绍
在开始讲一篇古诗词作品前,对作者的生平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在介绍作者的时候,并不单单只是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而是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而去体会他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感情和个性品质。目的是要带领学生进入到诗人的精神状态里,从而知道他当时创作这个作品时的心情。以作者独特的精神境界打动学生,从而产生共鸣,这是在为学生能理解和鉴赏诗歌做的一个铺垫。教师在进行作者介绍时,可以从作者生平做过的伟大事迹开始拓展,分析诗人的个性气质,更应该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来表现诗人的人格魅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先把自己融入到作者的精神境界中去,去感受他的全部情感,才能打动学生。不过教师在介绍作者时不能可以的贬低或者任意的抬高他。要客观的介绍,让学生全面性的认识他。但凡能在文学史上流传世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真情流露沉淀最真实的作品,都表现了他的最真实的感受。这样的作品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3、有感情的朗读
一篇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语文书上,都会要求有感情的朗读,可想而知,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然而古代诗歌跟现代的文学作品不一样,古典诗歌注重抑扬顿挫。教师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诗歌的停顿技巧和感情的投入。有感情的朗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对诗歌做出了诠释,也能调动起学生朗读的热情,从而激发他们欣赏的热情。这个时候教师也要把握好机会,适时引导,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
(二)、对作品的赏析
欣赏一部诗歌作品,首先就是要理解诗歌字词句的意思。但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难题。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诗作,理解浅的字词的意思。先让他们知道主要的字义,才能在朗读中渐渐把整首诗的意思弄明白。学生欣赏诗歌,是与创作者心灵融合的一个过程。所以欣赏诗歌不止是理解诗句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诗人在诗歌里所体现的精神,对诗歌意境的领悟才是关键。要去感受诗人的精神境界。才是真正的欣赏诗歌。
1、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想象
学生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对诗歌的内容产生想象。古代的诗歌不像古代散文那么直白,他是通过赋比兴的诗歌手法表现的。有些诗歌中一个字就能表现整篇诗歌的精神境界了。有些不曾道出感情的,却情深立现。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像这样的诗歌,一定要引导学生想象,通过自身的想象,体会在长江,只有一艘帆船的孤寂。他们就能体会到诗人的深情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住诗歌中的个别字,因为诗人通常会通过一些字来寄托他们的全部情感。还有的诗人,擅长寓情于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呈现出来的景象,然后由景象中体会到作者的全部感情。用自己的感受去体会诗人的感觉。
2、要反复吟唱和品味
古代诗歌都是有韵律的,因此想要读通一篇诗歌,就必须反复的读。诗歌的节奏感特别强,反复的读会韵律十足。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也是经过反复的吟唱、反复的推敲,才有了现在的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几遍,反复的读对学生理解诗人的精神情感也是有帮助的。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陶冶他们的情操。学生是个体的,他们不管是在学习上、情感体验上、艺术欣赏的角度上,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诗歌的特点,立足诗歌的文本,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有独特的情感体验。
五、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因此,提出如下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改水平。
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加强科研能力的修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改水平,使课题实验顺利进行。
(1)、严格要求,勇压担子。
严格要求青年教师,对他们勇压担子、加砝码,要求青年教师把压力
变为动力,努力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2)、加强培训,促进群体。
鼓励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改革教学,将多邀请教育行家来校讲座、听课、教研,使全体老师都能受益,使课题实验更有利地开展。
2、探索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我校课题虽说已是市级的实验课题,但实验中仍会出现些没有预测到的问题,我们将及时发现、探讨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使课题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我们的课题实验目标将更为充分地体现出来。
《小学生古诗鉴赏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材料
依兰县达连河镇中心校
第五篇:2012年上期课题阶段实施总结
富顺县永年镇新兴九年制学校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策略研究》
课题阶段总结
为了优化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资源,拓展农村小学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校于2011年10月开始了市级普教科研课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策略研究》实验工作,2011年12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我们在市、县专家的指导下,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按照课题研究阶段计划,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自我校申报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后,首先在校内成立了以陈明淑副校长为课题负责人,四位实验老师组成的实验课题小组,同时,为保证课题研究能在科学有序的工作状态下顺利开展,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的管理细则。要求实验课题领导小组做到“四要”:一要随时听课,了解实验、研究的状况;二要实验的老是上课后写好课后反思;三要实验老师一周至少有一则日志或备忘录;四要准时参加每月一次的课题小组学习活动。课题领导组要在期末对实验老师进行总评,及时交流意见。要求实验老师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做好实验记录,每学期上2—3节实验汇报课,写一篇论文或实验心得体会。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使我们课题研究处于严格管理之中,也使课题小组成员凝聚成了一个团结合作的整体。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水平
课题立项后,全体研究人员积极开展理论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 1
关“有效活动”的理论知识,认识本课堂研究的价值,明确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课题组坚持每月一次的业务学习,举行课题专题学习研讨,提高课题组人员的研究能力,我们课题组学习中明确指出: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要得到更新,低年级实验教师要对识字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几种活动形式、策略做细致的研究。如:猜谜语活动,编顺口溜或儿歌活动,“交朋友”活动等在识字教学的运用。形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的基本方法。中高年级实验教师注重研究阅读教学有效活动策略,实验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通过有效活动教学让生“动”起来,以启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尝试运用我们研究的开展图片展览,诱发阅读兴趣;做小导游,激发阅读兴趣;课本剧表演,提高阅读兴趣;续编改编故事,培养阅读兴趣。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的语文实践和综合能力有所提升。
1、课题组实验老师集中每月一次进行业务学习,课题组负责人提供一些老师们可参考阅读的书籍。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师如何做研究》供我们集中学习讨论。我们必须要一种清醒的认识,我们课题组除了研究有效活动策略,研究学生,还要从研究老者自身的主观认识开始。
2、学校为老是搭建学习的平台,学校图书室根据教师需要,新购大量书籍,鼓励和督促教师经常借阅,校领导还鼓励各研究人员积极上网查找资料,学习他人的经验之举。
3、组织学习交流活动。每个星期二主研究人员(张和群、夏小安、蔡朝利)分别和同年级的协研人员进行集体各课的讨论交流。
4、我们主研人员的课后反思或研究日志拿来共同探讨与交流。
三、积极探索研究课的最佳方案,寻找有效活动集合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按照我们课题组实施方案的第一阶段的实验步骤,我们认真按实施方案进行分工合作的工作:
1、准备阶段:(1)各研究教师自行查询有效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和课堂活动的类型及形式。需要各研究教师系统的查找小学语文教材,筛选适合有效活动的文本内容。(2)研究典型课例,比如:四年级课文《卫星比武》适合图片展览,诱发兴趣;《滥竽充数》《骑上尼尔斯的鹅》适合续编改编故事…….(3)集中观看网络视频学习优秀教师的课例。
2、实施阶段:(1)三位主研人员各自准备三节研究课,主研老师初次备课后,再到课题组集体备课,讨论最佳备课案例。(2)主研人员利用星期二的交流活动,向协研人员讲授有关识字活动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的活动,进而再由各教师有选择的在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中渗透活动的方式。(3)2012年3月6日主研老师张和群对识字教学有效活动策略研究在二年级二班开展了一节研究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遵循了主题性原则,坚持了学生识字和兴趣,老师主要采用了“找朋友识字”,“形近字比较识字”,“猜字谜”识字等有效活动策略,通过这三种活动策略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了谜语识字,形近字比较识字的简单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使学生明白可以用巧妙的方法来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并且可以应用于我们广泛的生活实践中。这节课基本到达了预期成效。(4)2012年3月9日,主研教师夏小安对中段阅读教学有效活动策略研究,在四年级二班展示了一节教研课。在这节课中夏老师注重主体性原则和合作性原则相结合。在行动研究法中寻找阅读教学有效活动策略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在《走进丽江》这一课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导入环节中老是做小导游,激发阅读兴趣;结尾扩展延伸的环节老师预
设了学生为丽江策划宣传广告语。学完了课文后让学生为丽江古城做广告语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悟的语文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想象、动手、动脑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老师设计一些切合农村孩子实际的教学活动。可以给农村孩子提供一片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的领域,让孩子主动学语文,从厌学到“想学”,从“想学”提升到“会学”。对老师和学生来讲,这是我们老师做这个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课题教学以“省时、启智、轻负、高效”为追求目标。(5)老师对研究课或感悟做反思小结。并收集平时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日志汇集研究。
四、围绕课题,开展了各项活动
1、开题前,开题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三次调查和实验观察。了解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通过操作变量的实施,前后测定对比,再用理性结论指导教学实践。
2、主研教师蔡朝利积极参加学区内的优质课比赛。并获二等奖。张和群老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课。《认字认半边行吗》,夏小安老师参加送教下乡活动《舞动的北京》老师们围绕我们课题组研究的内容落实“有效活动”策略研究做了认真备课、上课、教学反思、教学评论,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这第一阶段的实验中,我们课题组在课题教学有效活动策略研究的过程中取得初步的成效。
1、学生掌握了几种简单的识字方法,学生通过课堂有效活动的参与,激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掌握了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2、提高了参研教师的素质,老师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活动策略。一阶段的实验探索,也使我校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对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存在与急需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第一阶段后实验中取得了点滴成效,但由于实验时间短暂,并且没有类似的实验经验。所以实验中还有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本身工作繁杂,教师对课题研究投入的时间不能有效的保障,教师对课题的基本理论还缺乏深刻的理解,需要进行指导,有些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研究课题很好的和课堂教学有关地结合起来,还有的老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未彻底改变。有的老师只注重教,不注重学。还有的老师对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大的反思总结。所以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研究思路。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会查漏补缺,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反复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中推波助澜,让我们的老师都能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的策略并成为特色。
201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