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与课程改革材料
参与课程改革材料
孝义市崇文街小学校任俊涛
在这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勤奋努力,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课改能力、提升课改实效,积极探索我校新课程改革教学之路。在实验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积极参与全校全员课改培训。
前几年我带头参加了培训。返校后,学校启动了课程改革全员性的师资培训工作,我负责课改适时安排和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我自己也率先垂范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走进新课程》和《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新课程怎么教》等课程改革书籍。
二、观摩体验,深刻感悟新课程理念和实际操作办法。
我认为,加强师资培训,必须建立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在新课程实施初期,针对教师感悟不深,理论与实践脱钩等问题,我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作用,通过观摩资源中的“教学案例(示范课)”、集中学习资源中的“新课程专题”拓展视野。几年来,我校先后到北京、山东、上海等地考察交流,走出去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开了眼界,开阔了思路,丰富了头脑,转变了观念,进一步促进了课改工作的实施。
三、研训一体,参与校本研培活动。
(一)我参与了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一是以建立以学习为主的学习型研修;二是以课题为主的专题研究型研修;三是以常规教研为主的课例反思型研修。我根据常规教研为主的课例反思型研修开展的“六个一”活动,我每学期读一本课改理论书籍,作一次读书报告,写一本教学反思日记,设计一次优秀综合实践活动课,承担一次研究课(或汇报课、公开课、优质课)、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并与同伴合作做相应探索。
(二)参与行动反思。在动力及问题意识的驱使下,经过“寂寞与痛苦”,享受“愉悦和生命的快乐”。行动反思中我避免产生了以下几种误解:一是反思就是冥思苦想;二是反思就是总结经验;三是反思就是修正行为;四是反思就是自我思考等。我认为把行动反思作为一种有效的研修活动过程,要求教师认真把握其要害,严格遵循其基本原则。
(三)参与“专业引领”,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研修水平活动。一是参与“多读书、读好书”活动,每学期我坚持写笔记20—30篇,把平时所读、所学记录在案,从书本中获得引领,从而更好服务教学。
四、科研切入,行动中解决课程改革实际问题。
在调查研究中,我还了解到:自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以来,我校教师面临着不少的实际困难,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大班额活动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有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及实施等等。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怎样解决?我认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根本的方法和途径是通过以校为本的研究工作去解决上述问题。
六、以点带面,参与学校课程改革工作。
新课程改革要求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了使更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让他们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我把课程改革中取得经验的教师作为“点”,成长中的青年教师作为“面”,从而“以点带面”从新课程实施的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发挥指导、示范和辐射作用,引领中青年教师,资源共享,滚动同步发展。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校的课程改革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只有再努力才有新的成功。
第二篇:参与改革见证改革 演讲稿
“参与改革见证改革”百姓宣讲活动 群众讲改革”百姓宣讲活动
稿
总有些事情难以忘怀,总有些故事说不完也道不尽。每当想起自己从小长大的每一天时,就会突然意识到周围的一切都是跟随着我们慢慢成长,渐渐改变的。于是,80后的我,有幸成为了一名实实在在的改革见证者,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然而,天翻地覆的改变往往难以下笔,其波澜壮阔的气势又不知从何说起。于是,静心思虑,以小见大,用自己平凡的视角,带着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感悟之怀,把这30多年的日新月异浓缩成几个片段,再以蒙太奇的手法将其一一呈现、徐徐道来,作为改革开放30几年共和国沧海桑田的见证。
小学岁月
依稀记得童年中的那根红头绳。那还是在幼稚园吧,儿童节到了,老师从家里拿来一圈红毛线,给我们这些到镇上唱歌的小姑娘系上,那鞋红头绳在我们头上美丽的盛开洋溢着天真无暇。孩提时代是那样的简单天真,几块小石子,一块小手帕,一根毛线就可以玩的不亦乐乎。课余时间,或是两个人坐在一块挑线,看一条细线在指尖上下翻飞出各种形状;或是一群人围坐一圈玩丢手帕。直到老师拉响上课的铃声,才恋恋不舍的跟着老师走进教师。待回到家里,便可以尝到妈妈做的菜。记得那时是一星期
才能吃到一炖肉。由于住的是平房,周围又没有什么好的休闲场所,所以饭后,总是一家人围坐在14寸的黑白电视机前看节目。
那时的生活简单,但却甘甜。听姥姥讲起那时的生活条件比起她儿时的情形已经是翻了天的。她说,这多亏了党的政策好。于是,我带着感激之情回眸这段小学岁月。
中学时代
翻开泛黄的照片,那日子仿佛离我很近,却早已远去。中学的我开始了之后长达十年的住校生涯。那时兜里的零花钱,只要攒上一两个星期,便足以买上一个“小霸王”游戏机。于是课余时间,便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玩“俄罗斯方块”“赛车”“弹球”等游戏。那时的校园已经远去了丢手帕与挑绳的“穷时代”。刚入初中时宿舍的上下床都是排成一整排,基本是三个人睡两张床,很是不便。后来遇到学校新建宿舍楼,有一部分人才有机会住进八人间的楼房。但学校有一半学生仍是住在低矮的平房里。每星期回家都是每次回家妈妈都骑着家里唯一的那辆摩托车来接我。回到家里,妈妈必定会做一大桌好吃的给我补身子。晚上一家人也可以坐在25寸的彩色电视机前看节目。
爸爸说,这个时期的发展是国家利民政策的见证。于是,我带着感恩之心回顾这段中学时代,见证改革开放20年的改变,目睹中国梦的腾飞。
大学年华
这是一个开放的花样年华,所有的改变都会引起我们青春而炽热的思索,都会很自然地激发我们对于社会变迁的感悟之怀。这个时期的我们,很多热衷于网络游戏,网络时代取缔了陈旧的游戏模式与游戏规则。个人电脑已掀起普及的风暴。讲课时的黑板变成了一张荧光屏,数字时代催熟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已经占据了今天的课堂。家里的电视早已换成了29寸的数字液晶电视。若是夏天,每个卧室都安上了“零噪音”的“海尔”室内空调。若是冬天,室内的墙面里会冒出暖气,整个屋子都温暖之极。大大小小的超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商品令人眼花缭乱。政府出资,在修桥的基础上又修了高速公路,这样使得到市区的时间变为20分钟。
回眸过去,不仅仅是因为难忘,更主要的是这波澜壮阔的变革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震撼和骄傲。我们坚信:只要永远跟党走,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中国就一定能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我们憧憬: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下,再一个30年一定会更加绚烂夺目,更加灿烂辉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而到那时,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平凡感动而真实的故事讲给后人听,让他们用心聆听和记录每天发生着的、见证历史变迁的点点滴滴,并将成就伟大时代的梦想永远地延续下去,延续下去。
第三篇:课程改革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A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B重建新的课程结构;C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D倡导建构的学习;E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F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A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B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1)、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必须具有一定的变通性;(2)、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体现选择性;(3)、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完善选修制;C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A三个面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B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总目标;C加速教育信息化,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4、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2)统整的建构主义——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a、建构主义的知识观b、建构主义的学习观c、建构主义的课程观d、建构主义的教学观e、建构主义的评价观。
5国外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2)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6、课程改革的内容(1)、课程目标a 基础知识的掌握b基础能力的培养c价值观、态度与道德修养d体能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2)、课程的实施与教学内容的改革:a信息教育渗透各级各类教育b强调有合理结构的基础知识的传授c加强外语教学的力度d学校与企业联手推进教育改革
第二部分
1、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体系。
2、课程结构的确定:(1)厘定各类课程或具体科目所具有的价值(2)需要审视既定的课程目标(3)要谋求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的对应与吻合。
3、课程结构的表现方式:(1)描述性方式(2)数量化方式(3)应用性方式
4、课程结构调整的三大原则:(1)综合性原则(2)均衡性原则(3)选择性原则
5、学习课程计划分别以综合性与分科性两种方式呈现出来。课程计划中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6、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7、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8、综合实践活动理念:(1)坚持学习的自主选择和主动研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3)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乃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9、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2)体现每个学校的特色(3)反映每一所学校在社区的特色(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择探究课题或问题。
10、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下列原则:(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的整合起来
11、课程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学习活动方式。
第三部分 教学理念与策略
1、文本与对话:教学规范的转型。A、教学:“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力发展的基础。B、文本与对话:“教材”与“教学”概念的重建;文本有助于推动对教学的功能机制与教学设计原理的研究,并对教学的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C、教学规范的转型。课程设计要摆脱传统的3R(读写算),超越现代的“泰勒模式”,代之以失衡、关联、情境化的课程结构;教学计划应是多元的、变通的、具生产性的,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失衡、再平衡是教学设计中的必要成分。新型的教学规范应该具备多尔所指出的“4R”,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谨性。
2、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笔者把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3、有效教学的理念:
1、关注学生的发展
2、关注教学效率
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教师具备反思的能力
5、一套策略。
4、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测量的3、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4、表现程度是学生学习之后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5、教学评价策略:A首先必须明确本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评价指标。B评价指标控制在10-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明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就能做出判断。C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D指标的产生尽可能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E开学初就应把评价表发给每位教师,并告诉教师,在期末将由学生从这些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便于教师学会自我管理。F尽可能每次让一个学生同时评价5门或更多门学科的教师。这样每班随机取样15名即可,以避免个别班主任集体作假。G由于所有量表都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统计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给教师排名次,也不能当作发奖金的唯一依据。可以告诉每一位教师两个分数,一个是他本人的总分,另一个是全体专职教师的平均分。得分较差的教师可以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处理,或者对他们下个学期的教案进行规范管理。
6、国外学习方式的研究:
1、研究性学习
2、hang-on3、在计算机下的学习
4、小课题与长作业。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因:
1、基于什么是教育的思考
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
3、对课堂上的收获的理解。
7、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明确教师的职责
2、开发教育资源
3、确立新的教学观。
8、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本次教学改革在下面几方面的突破)A、整合教学与课程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E、转变学习方式。
第四部分 课程与教材评价
1、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1、目标取向的评价
2、过程取向的评价
3、主体取向的评价
2、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1、质性评定—量化评定
2、侧重甑别—侧重发展
3、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反应方式
4、强调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5、重视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得出结论的过程。
3、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主体互动化
2、评价内容多元化
3、评价过程动态化。
4、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功能:
1、反馈调节
2、展示激励
3、记录成长
4、反思总结
5、积极导向。
5、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A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6、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
1、科学性
2、可行性
3、灵活性
4、有创意。
第五部分 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分三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2、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
1、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升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
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3、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2、坚持责权统一
3、开发校内外课程
4、正确处理三类课程的关系。
4、校本课程的开发:
1、开发的目标(学生发展、家长参与、教师发展、学校特色)
2、开发的主体(教师)
3、开发的方式(选用、改编、新编)
4、范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
5、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需要评估、确定目标、组织与实施、评价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第六部分、课程改革与教师
1、新课程与教师成长:A教师的关注与教师成长
(一)教师关注的不同
(二)从教师关注的变化看教师成长的阶段:
1、“非关注”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
3、“生存关注”阶段
4、“任务关注”阶段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三)教师关注的升华B新课程留给教师创新的空间与余地。
(一)新课程对常规教学的整体影响。
1、课程对课堂中知识的影响;
2、新课程对课堂控制方式的影响;
(二)对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的重新审视;
(三)新的教学情境的挑战。
1、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
2、新的课程环境;
3、教师创新的潜力;C教师的工作方式与评价
(一)教师的合作
1、与教师的合作(1)教师需要摆脱职业的孤独处境(2)教师的合作是新课程提出的重大要求(3)教师间交流的益处
2、与家长的合作;
3、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
4、交往与合作的技术:倾听、谈话、沟通;
(二)教师的评价。
2、教师间交流的益处:A心理支持——能有人与我们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总是一件好事。B新想法——我们的同事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C示范合作——我们需要展示给学生:在我们说合作很有益时,我们也在力行我们所倡导的信念。D力量——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可以获得比个人努罚更多的成绩。E减少工作负担——通过分享材料、计划和资料及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F动机——与同事合作可以鼓励我们试验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G支持变革——人们试图单独实施革新时,往往不会发生革新的变化。调查表明,当教师集体参与时,教育改革会更成功。
1、什么叫课程?
答: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1.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方针。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3.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答: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放型地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 甄别和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进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4、新课程对评价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1)学生评价(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同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2)教师评价(1)打破“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课程实施评价(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和发展。
4)考试改革(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具体地分析指导,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考试成绩排名。(4)关于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作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5.核心课程的本质:
1):是社会取向的核心课程观;2):是经验取向的核心课程观;3);是学科取向的核心课程观;4):是混合取向的核心课程观
6、什么是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修修读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指依据不同学生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 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 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7、什么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的特点: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散性和普遍性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联系:一方面,显性课程的 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
8、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那些主要特点?
特点:1整体性2实践性3开放性4自主性5生成性
9.在实施农村“绿色证书“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应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坚持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2)、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加强通用技能,职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避免过早职业化。
3)、要依据当地的地理条件以及农村经济,科技,主导产业等情况,并考虑当地农民的意愿,因地制宜的选择“绿色证书“教育的具体内容 4)、严禁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
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针对性和时代性。作为一门针对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它可以作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开发,也可以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领域中去,以避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10.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1.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二.合作学习三.探究学习12.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有那些转变? 一.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
新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教师应当依据课程标准,建构适合实际教学情境的课程.为此,教师一般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开发教育资源 2.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 3.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的要求 :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 2.教学资源的建构性.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13.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 一)
1、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2、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注意师生的交流
4、注意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二).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教师应做到 : 1.开启学生的参与,学习.探究,创造的强烈动机 2.指导学生找准学习,探究的方向 3.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做到这点,教师要 :1.积极地旁观 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4.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或者自我评价
三.)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教师在评价中的角色应当是 : 1.在学习评价中主要运用质性,激励性评价方法,少用量性评价方法.2.针对不同学生和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14.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的研究者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许、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5.怎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答:
一、教学的要义是使学生“会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的学习品质
(2)培养学生乐学、勤学、好学的学习品质。(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 16.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答: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除了要牢固、熟练、深入的掌握所教课程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语言应正确、精湛、生动、形象,避免摸棱两可、可有可无的语言。普通话发音准确。师生的眼神也是一种交流语言。
二、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1)教师要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2)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衣着举止3)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态度
三、用心促成教学高潮
四、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还很多,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17.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答:
一、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 2)捕捉闪光点,激励差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引导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创设情境,激励发问,让学生会提问题 2)让学生善于提问题
三、培养学习热情,锻炼坚强的意志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18、创新型课堂教学应具备哪些特征?
(1)教学目标多样化(2)教学活动主体化(3)教学方法灵活化(4)教学氛围民主化(5)教学过程动态化
19怎么才能在创新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20.在实施新课程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含义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教材的灵活应用 2)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产生的误区
1、形式化,为了更换而更换,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2、联系生活实际,却忽略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
第四篇: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依据《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的课程改革, 无论是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还是教学评价的实施都需要在从本质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的转变视野下得到重新审视。
关键词:课程改革;思维;本质性思维;生成性思维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已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个领域,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思维教育、素质教育, 它的灵魂和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人们称“数学是思维的科学”。而传统上却认为数学是由一系列客观数学事实和程序组成的知识体系,教师讲授,学生重复练习、机械记忆是数学学习的方式。然而,数学教育的价值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地通过对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
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已进行数年,围绕数学课程的相关争论日趋增多,有人就数学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提出质疑,甚至称它为完全是“舶来品”。理论上的争论是学术进步的必经之路,在此本人不想做过多的评价。就培养小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来看,《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应积极探索深层次的思维方式的转换, 避免教师或者因为茫然困惑、不知所措而不会“教”新的数学课程,或者因为抱残守缺、固执旧理而抵制新的小学数学课程,使新的小学数学课程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与问题,造成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因教师的不适应与不符合而面临诸多的问题与挑战。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要达到既能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又能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功能的目的,我们必须转变小学数学教师的思维模式。
第五篇:课程改革
课改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课改六个目标:
1、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2、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即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学生观: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发展观: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知识观: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课程观: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
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选修课程模块的设置,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