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走出困境

时间:2019-05-15 11:1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走出困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走出困境》。

第一篇: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走出困境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走出困境

白埠镇中庄小学代瑞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框架内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并作为小学三年级以上年级的必修课。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其课程内容的复杂性、课程资源开发与组织实施的艰巨性、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不协调性,导致这门亮点课程在多数农村小学只是课程表上的一张标签而已。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心小学,绝大部分教师对这一门课程基本不了解,没有专家的指导,没有教材依据,不知如何开发课程资源,不懂如何进行„„这种现实存在的问题使我校在课程实施上行动缓慢、举步维艰。如何走出这一困境? 我们思索着、实践着、探索着,试图找到一条切合农村实际的课程实施有效途径。

一、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对于多数一线教师而言,他们不是缺乏投身课改的热情,而是缺少理念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什么? 怎么上? 教师们普遍感到无从下手。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让理念扎根于教师的心中,用理念来指导教学,使教师的思想、知识、能力结构达到更新与重构。为此,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重要的校本培训内容: 充分利用农村小学的现有资源(报刊、杂志、校园网络),收集相关的文献进行深入地学习; 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 “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金点子征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沙龙”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学习、交流,使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意义、目标、内容、组织形式等有初步的了解。理念提升的重要一环是参与实践,我们提出的口号是“ 边实践边开发”,着力探寻理念和实践的结合点。因而,如何激发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课程实施,促使他们大胆实践、敏于反思、自主开发,成为我们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安排一位校级领导分管、负责综合实践活动,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做好学校资源、师资条件、场地设备和经费等方面的统筹安排,确保课程开齐、开足、开好。

2、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选择综合素质强的教师担任组长,成员3~5人。主要任务是根据本校实际制定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并组织、指导、参与实施及开展教研活动。

3、建立年级组、集体备课组,确定专职教师。组员有同年级任课教师,要 1

求做到齐心协力、人人参与,共同协助专职教师搞好综合实践活动,并把此项工作列入教师的课时总量。

4、为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流于形式,我们把该课程实施列入教学 “六认真”检查工作之中,同时重新修订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细则,把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为考核先进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成败所在农村小学,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重视学科课程,特别是考试成绩。因此,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的达成,课程实施的成败。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活动前,教师积极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活动中,教师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赏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个性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采用自评、他评、组评、师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重过程,轻结果,体现评价的阶段性、过程性。以此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这一门课程真正成为他们实践、创新的乐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 做”、“ 考察”、“ 实践”、“ 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要求教师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包揽学生的工作,但也不能推卸指导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指导学生选择主题、制定活动方案、查阅文献资料,并学会整理和分析资料、选择成果表现形式等。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在教师的角色定位上,我们把学科课程中的“ 教”、“ 扶”、“ 放”这一教学思想引用过来,并且贯彻在每一节课、每一学期、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阶段。

三、自主开发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的依托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一些国家级、省级实验区学校及起步较早的学校,已经推广了许多成功的活动方案或案例,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向老师们推荐和介绍,为他们提供参考,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同时减轻他们在活动设计方面的压力,使得这门课程尽快启动起来。我们在这几个领域边模仿边实践,在模仿中学会了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如何去设计活动方案,我们获得了一些成功的方法和有效的经验。如我们自主开发“走进自然”综合实践活动,从活动的提出、方案的制定、活动准备、活动实施都有师生共同参与。在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环保意识、集体意识有了进一步增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四个指定领域以外,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为此,我们着力开发农村丰厚的课程资源与指定领域的课程资源互为补充,互为包容,建构切合我校实际具有农村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农村的物产特色、民间风俗、民间工艺、不良陋习、家庭问题、地理环境、广阔田野„„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课程资源,为我们建构具有农村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校由初步启动过渡到全力推进阶段,各种困惑也纷沓而至。如学科活动、文体活动怎样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学生离开校园的安全问题,家庭和学校怎样形成合力,等等,成为我们探索的新领域。

第二篇: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类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课题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研究单位: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镇刘家场小学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课程改革呈现出共同的趋向:加强课程的综合性,软化学科界限,重视跨学科的综合性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进行探究与体验学习;现实的落差与时代的呼唤期待重新对活动课程加以规范,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于是“综合实践活动”应运而生。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其中,研究性学习又是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小学急待规范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它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研究思维、操作实践的重要阵地,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我国基础教育从单一学科课程体系向由学科和活动共同组成的新课程体系的结构性变革,实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单纯结论教育向过程教育的转变,同时也是育人模式的深刻革命。它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综合课程的思想,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组织的综合性特点,另一方面则有效地吸纳了现代综合实践课和的核心,重视课程实施的主体性和探究性。可以说,它是传统的综合课程和新时代活动课程有效结合的产物。

我校位于刘家场镇,全镇国土面积2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万,是两省三地五县边缘结合部和物资集散地,区位优势明显,被评为“全国重点镇”、“中国首届乡镇投资环境300佳”,湖北省命名为“重点口子镇”。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都为学生综合实践提供了了广阔的天地,这里栖息的土家族、回族、汉族人纯朴、勤劳、和睦,他们的民风民俗、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后的“一种三养”等,吸引着学生关注。这里的几十家省地市产业和2000余户商家有待学生去认识、去研究、去体验。我们组织学生以研究性学习为平台,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进生活,促进学生发展。

我校有八十余年的建校历史。是一所育人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研究水平前卫的学校,现有教学班级19个,在岗教职工61人,学生数1286人,学校文化积淀厚实,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水平显著,曾先后参与过省市“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四科同步改革”实验、“活动课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实验、中央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教育技术促进小学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研究”的实验及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学科网站群促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变革的研究”,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实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鉴于此,我校经过充分酝酿,申报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委托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发与研究》。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本课题的目的:

(1)通过与相关课程的分析与整合,开发出一套适应于我地我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让学生能通过本套教材联系社会实际,亲身体验进行研究性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我校的课程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三、四、五、六年级各有侧重点,探索本地资源,让其融入社会、融入自然。

(3)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1)加强学生综合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2)重视学生多元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等。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3)开展开放式教学方式的研究,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打破课堂就是阵地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让师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社区。

(4)大力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校本资源,冲破教材、课堂和校园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编写出一套适合我地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教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总结的方式开展活动,综合采用实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以校本培训的方式,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研究水平。

2、以校本教研的方式,以学科组为单位,围绕课题展开研究,探讨研究性学习的教法与学法,梳理出各个学段的地方性学习内容并进行价值评估。

3、加强与乡镇重点小学的密切交往,加强对本镇兄弟小学的教学辐射,强强联手,强弱联动,对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检验、推广。

4、专家引领、骨干带头,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程培训,接受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受训教师返校后按要求完成:一场报告,一堂课例,一份成果。

5、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教育技术理论和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资料,参照其它地区的课程资源开发,有效指导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四、课题组织机构

1、课题负责人:胡庆文

校长

荆州自然教学名星教师

2、主要成员:

覃春丽

德育主任

松滋市骨干教师 朱传超

副校长

省语文骨干教师 熊

教导主任

荆州市骨干教师 王

网络管理员

信息技术课教师

黄万兰

镇小学语文学科组中心教研组长

荆州市骨干教师 郑

镇小学数学学科组中心教研组长

廖光亚

镇小学艺术学科组中心教研组长

松滋市骨干教师

谢丽君

镇小学英语学科组中心教研组长

牟中华

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

胡玉珊

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

荆州市骨干教师 五:开题活动概况

2010年12月28日下午2时,松滋市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实验启动仪式在刘家场小学拉开了帷幔。参加会议的有松滋市教科中心黄主任、辛老师、贺老师,镇中心学校罗校长,此次课题申报的三所学校的校长、课题负责人等,三所学校分别是松滋市实验小学、大岩咀小学、刘家场小学。整个会议分四个议程:首先是教科中心的贺老师宣读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对三所学校下发的立项批复和各学校负责人的聘书;二是三所学校的课题负责人宣讲了各学校制订的课题实施方案;三是三所小学的校长在会上就课题实验作了表态性发言,纷纷表示会积极主动的做好课题实验工作,特别是经费方面会大力倾斜。并将此课题实验引向深入;最后教科中心黄所长做了总结发言:课题研究要建立长久的研究机制,必须在先进的理论下展开,由骨干引领打造研究团队。通过扎实而有效的课题研究,让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常态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与实验是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项目”,也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一五”重点研究项目。此活动的启动,各学校将加强对课题的研究、师资培训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验研究的指导与管理。为综合实践的研究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松滋市的常态有效实施。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

1、确定课题名称、成立课题组,课题申报立项,接受审批部门的验收。

2、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学校实际,编制课题研究方案;

3、组织研究人员培训,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知识、理论以及相关工作要求;

4、年前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布置选题任务。

5、确定主题:把各学科组的选题进行统计梳理,明确大致意向。

6、加强教师队伍的业务培训,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与实践经验。

7、构建课题实验教师的目标责任,课题实验的促进措施,建立管理、激励的长效机制。

8、制定研究方案,主要指实施阶段的进程、任务、方法。

(二)实验阶段(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

按上级课程设置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三到六年级每周至少有一节研究性学习课。由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一名专职综合实践老师担任联系人,具体负责课题实验。教研组长、部分学科教师参与研究。

1、教研组初审,合并相近课题,成立子课题组,明确各子课题组负责人及相关职责。

2、分学科组选择子课题,设计活动方案。

3、按研究方案分阶段实施,完成各阶段的任务。落实各阶段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总结。

4、按课题实验方案做好四个转化,即课题向主题的转化,主题向过程的转化,过程向资料的转化,资料向成果的转化。

5、每个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召开一次联系会,分析实验现状,交流实验心得。每学期召开一次实验总结会,总结经验,汇报成效,整理资料,上交成果。

6、每学期围绕课题研究,分类整理资料,及时推广研究成果。

7、做好课题实验的阶段性评估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

1、全面总结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

2、结集成果,编印《论文集锦》,出版校本教材资源包。

3、整理材料,做好结题工作。

七、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科研经费的及时划拨,学校预设每学年投入经费2万元左右,加强学校校园环境改造,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发建设好校本课程网站,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4、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第三篇: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研究方案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淮安市楚州区城东乡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能应对各种变化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育所面对的新课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新的世纪,人类面临这一个迅速变化的、开放的社会。而开放的社会呼唤开放的课堂教学,开放的课堂教学是为了满足开放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它要求充分利用开放社会中的课程资源,以开放的教学策略来培养一代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依托素质化的教育,而素质化的教育应该是尊重人性的教育;是开发人潜能的教育;是情感释放的教育;是激活人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人创造心和创造力的教育;是既关注教育的显性效果,更关注人的隐性效能的教育。现行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育活动形式单一,方法呆板,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严重脱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改变现行教学的内容和呈现形式,倡导开放的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由此,《标准》在充分调整数学教育内容及内容呈现方式的同时,确立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教育,并通过教材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每学期安排了数学实践活动(第一学段)和综合应用(第二学段)。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教师如何组织“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的内容,以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何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和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如何在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数学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的能力,推进“课堂教学素质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中有效地学数学、用数学,在现实问题中研究数学、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此课题实验正是对这些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它对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前,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方面作过一定研究与探索。特别是在“数学开放式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结果”教育,变为“过程”教育;由“形式化”变为“有价值”;由“知识”的传授变为“活动”的组织;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由“掌握知识”变成“培养能力”;由“解决问题”变成“问题解决”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呈现形式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可能性。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在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2)如何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改革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有个别学者提出了。据资料显示,在1909年,杜威在美国的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提出探究学习方法,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20世纪50年代,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主张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选,提倡“从做中学”。20世纪初的中国,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课程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但是,建国以来,我国学校课程几乎一直是学科课程统一天下,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末,全球跨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蓬勃发展,西方以美国为代表得出了诸多新教育观和课程观,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教育领域与国际进行了广泛合作交流,参与了跨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2000年新《课程标准》将数学实践与应用作为四个学习的领域之一。

在21世纪,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国上下掀起了课程改革的热潮,“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扎根于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深处。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为之,广大教育工作者为“让学生去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强调学生学习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农村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教与学的有机的整合,丰富了学科课程的内涵,使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育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现了智育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研究,包括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三个学段中的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差异,在三个学段中呈现不同的形态。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第三学段以课题学习为主。操作与制作、观察与测量、调查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2.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程。它与数学学科课程课程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有机的一个整体。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形式及安排,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准绳,以马云鹏著《小学数学教学论》为理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发挥地域优势、师资优势,在活动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模式。

4.“做中学”理论。美国的杜威和中国的陶行知都是提出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造,提出在“做中学”,“学中做”。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是在充分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本课题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

2.本课题研究理论假设合理,目标内容清晰,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3.参与本课题实验的教师事业性强,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有改革创新的锐气,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他们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和农村小学生有可亲性,对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相信他们定能达到预期效果。我校有小学数学高级教师10人,其中有区级学科带头、骨干教师2人,乡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人,有8名年轻的数学教师,他们都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主力军。学校定期组织数学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小结,交流心得体会,不断完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所撰写论文或经验总结纳入学校考核内容,并与“评优、评先”挂钩,绩效工资挂钩,从学校挤出经费,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1.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研究,包括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三个学段中的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差异,在三个学段中呈现不同的形态。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第三学段以课题学习为主。操作与制作、观察与测量、调查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2.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程。它与数学学科课程课程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有机的一个整体。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形式及安排,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准绳,以马云鹏著《小学数学教学论》为理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发挥地域优势、师资优势,在活动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模式。

4.“做中学”理论。美国的杜威和中国的陶行知都是提出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造,提出在“做中学”,“学中做”。

(二)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人格的平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只要给予学生良好的评价,学生就一定能发挥他们的潜力。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数学学习领域,也需要全新的老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突破。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全校师生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识和研究氛围,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使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当地资源有机融合,形成行之有效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相整合的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达成“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之育人目标。2.研究目标(1)本体目标:

形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使之在以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2)发展目标:

(a)通过正确的评价,促进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习方式上,从“被动接受型”向“自主探索型”转型,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b)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教师自我数学教学的意识形态,从“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型;在教学内容和时空上,从“封闭型”、“单一型”向“开放型”和“多元型”转型。

七、研究内容设计

(一)、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

(二)、游戏竞赛实践活动;

(三)、实际测量实践活动;

(四)、观察、调查实践活动;

(五)、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

本课题主要采取以下具体研究措施:

1、该课题研究基本采用“教育革新”行动研究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一定的教学方法模式,其目的是把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落实在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2、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习产生的变化作出客观的评价.3、谈话法: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兴趣等。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的措施,总结得失,即时调控.5、对比法:设定实验班级,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的对比.九、研究方法设计

游戏竞赛实践活动: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社

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和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开展“小小商店”课内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设计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捐款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设计玩“扑克牌”游戏,一年级进行加减口算练习,二、三年级利用四则运算练习算“24游戏”。让同学在游戏过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学习制度保障:定期学习教育理论专著,上网查找资料及外出观摩示范课以及观看示范教学的视频等。

2.研究支持保障:由学校数学骨干教师及领导的支持,我们积极参与校内外课题研讨活动,提高研究水平和素质。

十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2月 分年级段进行研究。

低年级段: 以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和游戏游戏竞赛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

负责人:潘蓉蓉

中年级段: 以实际测量实践活动和观察、调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

负责人:戴彦春

高年级段:以观察、调查实践活动和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

负责人:蒋夕洲

第二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各年级段负责人

第三阶段:2010年5月——2010年6月 撰写结题报告。负责人:蒋夕洲(1)撰写结题报告。

(2)发表随笔、论文,并汇集成册。

十二、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结题报告。

2.对于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相关论文集。3.优秀教案集。

第四篇:浅谈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的有效实施

潘磊任曦

[摘要]几年来,活动课程的实践在部分地区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然而,对活动课程的性质、目标、作用、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人们的认识还不很一致,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然而,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实施初期,肯定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克服上述多方面的误区问题,采取多种有效对策和措施,就一定能把新课程改革的这一难点真正变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

[关键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农村;有效实施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意义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确立了“活动课程”的名称并将它纳入到课程计划中,首次将“活动”正式纳入小学课程,构建了由“学科”和“活动”两部分组成的崭新的课程体系,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中小学(3~12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而且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对教学都有很大的意义,主要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彰显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提高和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切实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2]

几年来,活动课程的实践在部分地区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然而,对活动课程的性质、目标、作用、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人们的认识还不很一致,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地区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教研部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自然、社会、自我三个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内容要素。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中,发现课程内容开发存在如下问题。

1、一些学校简单的将综合实践活动理解为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学科拓展,以学科教学方式实施甚至在教室里“教”综合实践活动。

2、一些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简单的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门课程分别进行开设,甚至出现以劳动课或信息技术课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象。

3、有些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缺乏了解,而将传统的班团队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代替综合实践活动。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认识还比较模糊、不到位,也没有很好的研究和具体安排。因此,学校教师无法从高层次上获得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了解,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设置这门课,好的教师还能自己摸索,差一点的老师就只是应付一下了,从而使这门课陷入“无教材、无课程标准、无教研员”的尴尬境地。

5、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图书,需要信息技术、科学工具等硬件设备,需要各种社会力量(如科学馆、少年宫、相关科学技术部门等)的支持。但是,因为农村不具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硬件条件,制约了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5]

(二)学校教学方面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的课程不同,学校拥有极大的自主权。这给学校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和挑战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学生活动的安全问题,大家都知道,学生的安全问题在接连出了几次事故后国家非常重视,可能你的学校里在暑假期间要安排专人值班,甚至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还去检查了呢。学校和老师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搞活动,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出了事情学校承担不起这个大责任,所以说学校有心组织活动却不敢轻易的搞。

2、课程开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开始实施到现在,依然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部分学校仍旧不能按照国家课程设置的规定可是安排课时,因为学校没有及时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现象严重。[3]

3、课程内容。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类型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学生活动主题、活动类型单一片面,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实际的目标难以达到。

4、费用问题。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多少少要有一定的资金作后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越是红火,投入的资金就越多,学习的老师就有人发过这样的感慨:有钱的学校才能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而现在实行一费制,并且中央到地方要求都很严格,学校不能乱收费,就没有组织活动的额外的收费,通过学校财务支出却又困难重重,学校财务收归区教育局管理,学校没有便利条件没法随意支出这部分钱,通过正规渠道报销又要正式发票等票据,实在是不好操作。

(三)教师方面的问题

1、课程理念:由于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有的甚至没有参加过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2-

2、课程研究:一些教师缺乏研究意识,遇到具体问题不会通过理论学习、合作研讨、实践反思的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凭个人经验处理导致指导过程中出现偏差。

3、专业素养: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通常是兼任教师,由于工作任务重,无法分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研究与学习,所以参与新课程研究与实施的积极性不高,消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象在个别学校教师中存在。[4]

4、专业引领:缺乏高水平的、及时的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速度缓慢。教师还依旧陷在如下的误区里: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作传统的课外活动;当作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当作学科中的探究性学习。

(四)家长方面的问题

农民认为孩子不用读书也能够种地、做小买卖,上学就是为了考学,为了跳出农门,多数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很难得到家长的支持。还有的学生回家跟家长描述一天的学习情况,家长就有感慨了:老师每天不务正业,领着孩子玩,甚至连作业也不知不了几道,没事拉着孩子做游戏、演小品,甚至不给学生批作业,让学生自己批改,还拿那么多的工资。你看家长的观念也需要转变,特别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更需要时间转变思想。

三、保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有效实施的策略

在此针对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学校领导是学校课程实施的先行者,应起带头、示范作用。因此学校领导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再带领教师们,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好组织好机构,确立教育意向。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技能

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否得到真正转变,教育观念是否得到全面更新,教育模式是否得到更新,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在于培训研究的力度。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或教师,都应加强培训。

(三)加强课程实施的组织管理,为课程提供制度保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学校须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过程管理,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

(四)建立课程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反思与成长

评价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一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评价的作用和价值不在于对学生的活动结果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

论,而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对学生的评价,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和档案管理,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或

发展报告书,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完成的时间、质量及考评结果,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考评要注重学生活动过程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现场评语的方式记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四个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投入到对问题的讨论和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应制定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办法,以安全、顺利、有成效为目标。对教师制定评价要求:

1、不得以学科综合性学习简单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得挤占或减少学时,凡违反课程设置要求的,要及时批评并纠正。

2、一般活动写好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方案),和完整的活动记录,包括研究计划、数据处理表、访谈表、社会调查表、开展的照片和作品展等。

3、对教师承担综合活动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价,并对成绩优异的教师要予以表彰。

4、活动安全保障措施到位,取得大多数学生的满意。

(五)加强对农村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农村虽然没有城市的资源那么丰富,但有农村的特色,也有农村的资源,如劳动技术、农作物、乡村传统习俗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突出农村特色,找出自己学校办学的亮点,关注农村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农村孩子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总之,各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挖掘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产、生活中所蕴含的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与贯通。

(六)加强校间的交流合作,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由于农村教师自身素质比较低,面对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多数教师都无从下手。而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吸收别人的成功经验,缩短自己的探索过程,有利于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学校间可以选择一些条件比较好,不同类型的学校,比如村小、中心小学等,建立实验基地,精心组织,大胆探索,使其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典型,然后各校组织学习观摩,并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借鉴,从而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效果。

(七)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为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

学校一方面可以加强校内、外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家长对学校实施新课程的认识,从而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配合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综合实践活动,主动争取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加强和改善与社区各方面的联系,充分利用社区有关机构和环-4-

[6]

境等地利资源,同时利用有关机构的研究人员、社会知名人士、社会教育热心人士、素质较高和教育背景良好的学生家长等人和力量,协助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强化学校的指导力量,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八)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推进课程的实施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在课程改革中的统领、协调作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管理范围,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学校切实地落实课程计划中的要求,并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管理,包括教师管理、课程实施的督导以及评价等几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还要积极创造条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在农村学校迎来新局面,素质教育会得到全面的推进。农村小学通过各方努力,更好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保证达成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客观地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发挥主体性、创造性,提高和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并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7]

(九)加强沟通,争取社会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学校应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理解学校教育的改革和目的,从而支持校方的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有赖于教育的发展,科学化的教育决定与科学化的课程,课程是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是实施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发展学生身心的重要途径。新的课程计划打破了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将“活动”和“学科”共同纳入课程体系,在以“学科”为主的同时,“活动”成为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实施初期,肯定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克服上述多方面的误区问题,采取多种有效对策和措施,就一定能把新课程改革的这一难点真正变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只靠课堂上传授知识,已经比能满足培养21世纪接班人的素质要求了,而活动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靠活动课程。为了实现教育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提高全民素质,多出人才的宗旨,让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是活动课程成为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纬.浅谈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N].甘肃高师学报,2004(6)

[2]吴伟青,洪河条.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N].教育探

索,2004(8)

[3]徐辉,徐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及分析[N].今日教育,2004(5)

[4]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与反思[N].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9)

[5]谢广田,李红,蒋璐敏,朱旭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1),61-70

[6]郭元祥,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83-91

[7]顾建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15-26

第五篇: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困境与出路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困境与出路

庙垭中心校

黄星

本文摘要:综合实践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是由于贫困地区受师资配备、办学条件、实验活动经费、学生基础等因素的制约,综合实践课程作为新一轮课改中最亮丽的风景不得不退居二线,这就对指导纲要所规定的活动课的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打了折扣。笔者在农村小学经过两个多月的实施,发现综合实践课程的教材、教具、教学时间,以及学生、教师乃至学校等许多问题困扰着课程的发展,举步为艰。

关键词:农村 综合实践 困境 出路

今年我来到美丽的东白湖支教,接受了小学一、二年级的综合实践课教学。据说,这是学校首次开设综合实践课,而我首次来到贫困山区首次进行综合实践教学,尽管在此之前也做了一些功课,可要把这个艰巨的任务完成好还真不容易。经过两个月的亲身实践,不可避免地也遇到困境,同时也产生一些想法。

困境一:教材的问题

开学前得知,不仅学生没有教材,就连教师的教本也没有配备,这无疑给刚接受任务的我是一个下马威。开学前,我就四处寻找教材,最后在城区的两所小学找到两套教材。一套是绍兴市教育局教研室编写《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一套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以及教参。但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课本里的内容我很难用上。或许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资料的编写人员主要是一些专家、学者等,他们的层次较高,生活在城市的多,这一现象导致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城市化要求较高,面向闭塞的农村的内容相对较少。比如,第一册第二课让学生认识《常用物品》,课本中列举的吸尘器,很多学生打出生就没见过,怎么能认出来呢?

出路:仔细阅读综合实践指导纲要的要求后才知道,活动课程应在参考教本的基础上开发校本教材。于是我结合“不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原则,根据东白湖的地方特色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学生每天生活在大坝周围,对它的一切应该十分熟知,我就让学生去调查水库的建造历史,有关数据,流传的美丽故事等;由于东白湖地理位置特殊,每年有三个月大雾弥漫,我就和学生一起了解大雾的成因,观察大雾的变化,欣赏大雾的美丽。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世界中调查着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他们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家乡是那么的美,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

其实农村的学生比城市要多得多,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建议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除了考虑城乡共用的一些内容外,还要增加农村孩子常见的科学现象的内容,使其能与教师学生素质现状相吻合,毕竟教师自行开发的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困境二:教具的问题

使用教学器材与课程内容不配套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相当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的,许多课文都需要材料,但现实中教师根本不可能有现成的教具,只能靠学生课前去准备,可实际上对于农村来说这也是不现实的,学生自己准备的材料和教师要求的材料相差甚远。比如教学《生活标志》,备课时我认为生活标志随处可见,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应该不成问题。可交流后我才发现,对城市来说司空见惯的在农村却难觅其踪——学生除了知道男女厕所的标志外其它的一无所知,教学时只能将老师收集的展示给学生。可如果教学中光靠教师去准备,又哪来如此多符合要求的材料呢?

出路:在资源包的《交通标志》一课里,教材上设计了“演一演”——分组表演过马路的活动,它就是让学生手举自己制作的交通标志,扮演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文明过马路的情景。这个活动给了我启发,既然没有现成的教具,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动手做。交通标志这样做,生活标志也这样做,也这样演,效果还真不错。

不过,自己做固然很有乐趣,但比较耗时,所以教材发行的同时,发放配套材料是势在必行的。

困境三:教学时间的问题

按照省下发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意见,综合实践活动每周有3课时,每学期约50-60课时。我现在的周任课为2节,纲要的要求完不成不说,难的是时间段比较分散。比如我《玩叶子》一课我总共设计了五个课时的活动内容:采叶子,认识叶子,区分叶子的形状,说说叶子的用途,朗诵赞美叶子的儿歌,蜡笔印叶脉画,最后制作叶子剪贴画。因为设计的内容多,工作量大,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能解决的,而且学生忘性大,这一回带叶子了,下一回就忘了带的同学玩的热火朝天,不带的又不会社交的只好做旁观者。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安排缺乏灵活性,使教学开展的效果打了折扣。

出路: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计划,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因校制宜,灵活安排,既不要像学科课程那样每周固定节数,也不要像学科活动一样安排在每周的某一固定时间。可以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少的情况下,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如校内活动时,就可以分散在平时,而校外活动时,就需要集中一个半天,甚至一整天。就是每节课上课的时间,也应是有弹性的,根据需要或长课或短课,可以是35分钟,也可以是70分钟。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与学校和班主任作好协调工作,不能因为综合课的合理时间而影响了其他课程的教学。

困境四:课程整合的问题。

为了寻找综合实践的校本教学内容,我翻阅了一、二年级相应的语文、思品、美术、体育等教材,发现里面的内容有很多都是雷同的。比如,资源包第一册里的案例1《上学多么好》的内容与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一单元《你好,新学校》的教学设计就非常接近。或许设计者认为小朋友第一天进学校,就要强化他的学校概念,所以每门课在开学初都进行始业教育。尽管每一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同,但实施起来却很难彰显个性。于是你也写《我们的学校》,他也写《快乐的一天》,对于学生呢,无疑是炒冷饭,课堂里是没有收获的。有一位学生因为在综合实践课里制作了漂亮的课程表,当美术老师也让他画课程表时,他就说:我们已经画过了,为什么老画?让老师无言以对。

出路:或许因为我关注了整合这个问题,所以在教学一年级的《上学多么好》系列时,我一方面与课任老师衔接,探讨教学内容的删减,一方面又刻意回避几门学科中容易相同的活动,比如“介绍自己”,“怎样与新伙伴相处”,“美丽的校园”,“快乐的一天”等等,我把重点放在调查上:调查学校里有几个年级、几个班级,调查班内男生与女生的人数,调查新伙伴的年龄、爱好,调查任课老师的姓名等等,并将这些结果制成表格。孩子们对这些活动不亦乐乎,在一次一次的调查过程中,认识了自己的学校,更多的是培养了自己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思维天地,进而拥有自己的创新成果。

我想,这应该是符合纲要的指导思想的。俗话说:事在人为。如果任课老师有这份心,课程整合也不是难事,相同的内容依然有不同的亮点。

困境五:教师的问题

尽管我们认识到综合实践课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尽管我们也认识到综合实践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但从课程实施情况看,教师把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水平较低,师资的流动性大,已成为阻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因素。而且不少教师有畏难情绪,怕麻烦、怕花工夫,上课采用“放羊”式或者变成作业整理课;还有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解不够,将综合实践活动理解为以往的中队活动,对活动设计把握不准,造成场面热闹,劳师动众,但却是带着学生走马观花,不乏“作秀”之嫌。

出路:综合实践活动由于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活动结果的不可预见性,对教师提出了完全不同于学科教学的素质要求,特别是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实践能力的要求,他再也不能机械地重复教案,他需要对不断变化的情境作出回应。教师的创造性及教育机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最大的重视和力倡。所以,综合实践课程需要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这批老师除了自身不断学习外,还要得到学校的支持,参加多种方式的培训,从而不断提高驾驭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其他还有许多问题也扼制着课程的发展,比如:

学生的问题:农村学生普遍表现缺乏探究能力,综合能力差,不善于把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触类旁通地创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而且缺乏对现代高科技成果的关注,对人类基因库、信息高速公路、纳米技术等科技成果知之甚少。我曾统计过,一个班只有2位同学拥有类似于《百科全书》的自然科学资料,没有家庭拥有电脑,而学校的图书室、电脑室开放率也不够高。

学校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强调安全,学校考虑对学生人身安全负责,限制学生利用校内课时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活动,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这就造成校内课时的浪费,学生学习与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矛盾;校本实施的过程中注重活动形式,轻视活动实效性,课程质量难以保证。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毕竟尚处于探索阶段,它所需要的教育环境和条件,都不是课程理念本身就能解决的。凡此种种问题急需解决,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健康发展,重要的是通过研究,使《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的方方面面更趋完善,成为小学生们都喜欢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施》

3、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4、《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5、《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及指导用书

下载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走出困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走出困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试行)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2014—2015) 为了有实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开发以“乡土特色为载体,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总结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总结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创新、实践、发展”为主线,采取“点上深化、面上拓展、纵深推进”的措施,深化课程研......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009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在小学3-6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1、每学期开学所有指导老师要撰写好本学期的活动预案,每个年级组制订出本学期的活动计划, 2、分管领导加强指导检查,关注课堂中教师的组织能力,关......

    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现行部颁教材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 题,开展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教学案例 王庄镇中心小学 徐焕新 一、课题背景 进入新世纪,温室气体排放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低碳生活”的概念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国......

    加快新课改步伐,走出农村英语教学困境

    加快新课改步伐,走出农村英语教学困境学习“一德四新” 心得体会习水县三岔河乡中学袁平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三岔河乡中学英语教师袁平,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和大家一起学习和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