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投入稳步增长需加快财政公共化改革(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11:5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教育投入稳步增长需加快财政公共化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教育投入稳步增长需加快财政公共化改革》。

第一篇:浅谈教育投入稳步增长需加快财政公共化改革

经济理论表明,教育有着很强的正外部性,尤其是基础教育已经基本具备了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政府必须担负起主要的责任。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国际通用的是把公共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衡量一国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的主要指标。目前各国这一比例多数在5%以上。

我国所采用的与该比例相对应的指标是财政性教

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四项。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已提出,到20世纪末要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实现4%的目标。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重申:“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然而,尽管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各项支出绝对额呈逐年上升趋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提高却极为缓慢,始终没能实现4%的期望目标。2007年,这一比例仅为3.22%。

从客观因素来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偏小。政府财政能力的不足,直接制约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充分投入。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分别在45%和35%左右。而我国这一比例长期偏低。这几年虽然在不断提高,但直到2007年,这一比例也只有20.4%。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低,意味着要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需要从财政收入中拿出相当高比例的资金。在各项财政支出均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这一点很难做到。从极端情况来看,1995年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缩小到历史最小记录,只有10.3%。按这一数值计算,如果要实现4%的目标,所需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收入的比例需要达到38.83%,而实际上这一财力决定了财政只能满足必不可少的行政支出等“吃饭”需要,很难再满足上述教育经费的要求。

当然,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财政收支的各项数据,可以发现,制约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的因素还有很多。

首先,在财政支出结构上,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第一,国家对各项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文化和环境保护等的历史欠账太多,导致这些社会事业的基础仍很薄弱,甚至某些领域已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这使得政府在这几年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投入时,不可偏废于某一方。自2003年提出建设“民生财政”,加大政府对民生的保障力度,到2007年这5年间,全国财政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支出累计分别达到2.43万亿元、1.95万亿元、6311亿元和3111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8.6%、14.9%、24.4%和16.5%。社会的均衡发展需要决定了教育投入可以得到优先保障,却不能独享财政的保障。

第二,经济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过大,挤压了财政可用于发展教育等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近年来,尽管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呈逐年缩小趋势,但是支出规模和支出比例仍相当大。2006年经济建设支出总额达到10734.64亿元,比1998年增加了6555.12亿元,其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仍达到26.6%。

第三,行政管理支出的过度膨胀同样挤占了财政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严重影响了政府行使公共服务的职能。行政管理支出30年来快速攀升,其数额从1978年的52.9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571.0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由1978年的4.71%上升到2004年的19.38%,此后稍有缩小,2006年仍达到18.73%。

第四,从财政教育投入的内部结构来看,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之间的分布结构存在偏差。从2007年的全国教育经费数据来看,我国大学生均国家拨付的经费为9143元,而小学生均国家拨付的经费只有2632元。从各级教育的性质来看,教育层级越低,它的社会回报越大,公共性也越强,越需要政府投入;教育层级越高,它的私人回报越大,公共性也越弱。而我国政府过于偏重高等教育而忽视基础教育和中级教育,这正好与各级教育的公共性要求相违背。

其次,从政府的财政预算制度上看,也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预算外资金规模庞大,在支出结构上完全偏向于行政管理支出,近年来行政管理支出在预算外资金中的比例均在70%以上。预算外资金没有纳入预算综合管理,直接减少了财政用于发展教育事业的资金。第二,这几年财政收入超预算增长,但对增收

部分如何安排,目前并没有一个很科学的做法。从2008年的情况来看,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比预算超收2830.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超收1080.2亿元,但在超收收入的使用上,仅增加教育支出20亿元

上述分析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仍处在制度转轨的过程中,这从根本上制约了财政对教育的有

效投入。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顺应这一要求,我国在1998年确立了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目标,这标志着政府将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性领域,转而主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公共服务。此后10年间,财政公共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已初步建成。在2003年,为进一步推动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我国政府提出了“民生财政”的概念,重申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上的职责。之后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表现在教育事业上,则是初步建立了政府教育支出增长与财政决算经常性收入增长挂钩的投入保障机制,保障了财政教育投入绝对规模的扩大。

然而,现行公共财政制度离真正的公共财政制度仍有一段距离,传统财政制度对财政运行的干扰仍很大。如前所述,经济建设支出居高不下,表明财政的建设性特征还很明显,政府仍未完全从一般性、竞争性领域退出,转而专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行政管理支出不断膨胀,远远超出了政府为维持自身运转并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的行政经费,消耗了原本可直接用于提供公共教育的财力。财政教育投入在支出结构上与教育自身的公共性要求不符合,导致教育支出存在另外一种“缺位”和“越位”,影响了本就不充裕的教育投入应有政策效果的实现。而预算外资金和财政收入超预算增长部分未能完全有效地纳入预算管理,这本身就是对公共财政制度完整性的破坏。

因此,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财政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争取尽快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一目标,今后仍需进一步努力深化财政公共化改革,纠正目前财政制度上存在的偏差,为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财政教育投入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已经不是局限于设定一个比例目标,而是由社会公共需要决定,这是公共财政的应有之义。

第二篇:林回福财政着重医疗和教育投入

林回福财政着重医疗和教育投入

10、海南省发改委主任林回福:财政着重医疗和教育投入

记者:林主任,您好,我的问题是,由于气候和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来海南养老,拉动了经济和医疗的水平,其中是不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林回福:应该说确实发现一些问题,来的人多了,主要是太集中,一般就是冬天来的人比较多,一个是时间集中,一个是地点集中。实际上海南岛很美的,也是一个很大的岛。你想想3.5万平方公里的岛有多大。你看我们岛内基础设施现在也很完善,环岛西线高速也在建,建起来以后,我相信东西南北中,海南美不胜收的美景得到大家充分认识之后,游客就会适度地分散开来,容量很大的。这岛还是有相当的容量,这仅仅是刚开始,因为我们要建成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嘛。所以,应该说海南未来的前景还是很大。现在主要是过于集中,集中在某个点上,比如三亚太集中了。实际上不仅是三亚,今年我们的海口也是很好的。琼北的旅游圈这一圈今年也很好,而且你看我们的五指山,我们的尖峰岭,霸王岭,尖峰岭是最好的热带雨林。再一个,海南的季节挺有意思的,你看七、八、九月份,实际上是海南最好的避暑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们大陆气候最高的时候,恰恰是海南最舒服的时候。那时候气温一般在34度以内,为什么呢?因为海洋性气候,稍微一热就降雨,一降雨气温就下来了。一天可以出好几次太阳,一天可以降好几场雨。所以,也是避暑的好地方。你看我们的尖峰岭、霸王岭,在上面,夏天得盖被子。大陆上面基本上好多地方的气温接近四十度,有的超过四十度,而我们到了山上的时候,气温二十度。所以海南还是有很大的空间。问题在哪里?我刚才讲的,比如过于集中了。这样会给我们的安排,我们的承载力带来一些问题。

记者:咱们医疗和养老的问题,海南也有很多老人,能不能和内地享受同样的待遇?如果内地的老人来海南养老呢?

林回福:我们不是异地结算嘛,当然给海南增添了很多的负担,但是我们还是跟兄弟省(合作)。因为这个在全国都要拉平的。大家现在到海南来的人也比较多了,跟我们在医疗上这几年的投入也有关系。这几年,海南的医疗水平有大大的提升。

记者:是靠什么样的方式呢?

林回福:几个方式,一个是引进一些好的医院。另一个就是跟这些好医院对接。像湘雅医院,解放军医院在海南设立了一个分院,眼鼻喉颈这些是中山医院的拿手的,跟我们省医院合作等等。再加上现在交通很方便。我们最快的,从三亚到海口,要是直达动车是一个半小时可以到了。我们在东西南北中都有我们的中心医院解决这个问题,再加上我们的急救系统。海南的医疗水平提升以后,现在到海南来的人就增多了。当年有些人,包括一些国外的元首不敢到海南来开会,考虑的是身体,万一出现状况,特别是心血管这一类的。现在海南有了很好的保障。我相信还会逐渐地提高。我们也在进一步地把社会资金投入在医疗领域方面。而且,我们现在农村的医疗体系也在逐渐的完善。这几年,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也挺大。比如我们每个县医院都进行了改造,力度也是非常大,这几年中央给的支持,加上我们地方财政的配套。所以,海南现在应该在医疗方面,投入还是很大的。

记者:那今年会有更大的投入吗?

林回福:今年还有,今年主要是人民医院的门诊。中央去年给了我们九千万补助儿童医院。

记者:专门补助儿童医院九千万?

林回福:对,我们还通过其他方法筹集了两千多万的欧元投入到我们的儿童医院里面去。过去海南这方面是很薄弱的,妇女、儿童医院很薄弱。因为大家知道海南是一个欠发达省份。加上前一段时间我们走了一段弯路,泡沫经济,大家都知道的。海南这几年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最集中的投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医疗。教育是海南投资比较大的,再一个,医疗卫生,也是海南投资比较大的。因为这些都是关系到老百姓的民生。你看我们一年财政资金用于民生的占到70.9%,力度是相当大的。按照我们书记、省长的话讲,叫做小财政,大民生。

记者:刚才您提到了教育,因为咱们国家三中全会中也提出了一些教育改革的方案,海南今年有什么样的顶层设计呢?对于教育?

林回福:我们主要是集中在确保义务教育的巩固。我们还会进一步的对大学,提高质量,扩大开放。我们现在也在争取的跟伦敦大学合作,正在积极争取。像我们海大“211”工程的建设,海大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规模也在扩大。包括我们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我们现在一个很重要,也是比较薄弱的环节,这几年我们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等等。因为一个地方要发展,特别是国际旅游岛,就要求全民素质。海南本身这个岛上的老百姓就很纯朴,很可爱。像最近海南很感人的先进事迹,经常在中央媒体报道。像我们鹦哥岭的青年团队,像吴春忠,最可爱的基层民警啊,像我们的陈老师,自己各种营养都不足,一辈子教育,把自己的积蓄统统捐献,扶持教育。这个作为国际旅游岛,很重要的就是核心价值观。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从我们个人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从国家的角度,特别是国际旅游岛,必须打造、提升我们的价值观。这些,说穿了,就是要靠教育。

记者:谢谢您!

(记者:李虹霖)

未来十年教改目标

教育改革要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通过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改革新亮点

义务教育阶段。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中考阶段。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高考阶段。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责编:李笑荣)

第三篇:加快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建设 努力提升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建设努力提升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胡衍华熊云林朱 玲黄雪荣

(江西省修水县农业局江西修水332400)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重大。2010年开始,我县紧紧抓住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示范县”的大好机遇,全面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思路,雷厉风行抓改革,不遗余力搞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为农服务水平得到切实提升。

1改革前的基本情况

我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辖36个乡镇,农业人口69万,耕地面积56万亩。在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前,全县分设有农业局、畜牧水产局、蚕桑局、茶叶办和隶属县农工部的农村经营管理科,36个乡镇分设有农技站、畜牧水产站、蚕桑站、农机站、经管站五大站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编制336人,在编人员239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弊端日益显现,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技的新要求。从当前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体制落后。36个乡镇均建有五站,建站成本高,农技人员资源分散,各自为战,无法形成良好的工作合力。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投入经费没有保障,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呈现出“一间旧房子,挂块大牌子,两张破桌子,几个老头子”的状况,整体处于“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的困境。三是队伍建设滞后。现有农技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学历较低,观念不新,专业知识不足。四是运行机制缺失。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没有彻底分开,普遍重经营轻推广,工作错位、缺位,科技推广难以深入。

2推进改革建设的主要举措

为加快改变当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落后的局面,切实提升农业公共服务水平,助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我县全面启动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2.1加强领导强保障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并把此项工作作为加快农业发展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县委书记、县长多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召开会议进行调度,并到部分乡镇检查督查。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推进改革工作。做到“五个一”,即一把手负总责,每星期一调度,半月一通报,涉农会议必讲内容之一和领导下乡必看内容之一。在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全县很快形成了上下齐心,群策群力的改革氛围,增强了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动力,确保了改革与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2.2多方联动聚合力

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涉及面广,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为此,我县建立了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同心共举,齐力合为的工作局面。将全县36个乡镇分为三个工作组,分别由农业局、畜牧水产局、蚕桑局局长担任工作组组长,分管副局长及相关人员分别交叉参与三个工作组。工作组对所分工乡镇综合站建设全程负责,发挥主心骨的作用,而各乡镇各自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财政上确保了“三个保障”,即保障农技人员工资全额发放,保障每年每个乡镇2万元工作经费和保障一次性60万元建站经费。

2.3把握重点抓推进

为确保改革和建设的顺利推进,我县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抓好了五个关键环节。一是清产核资,夯实基础。成立清产核资工作组,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为推动改革与建设奠定基础。二是先行试点,总结经验。三个工作组分别牵头完成太阳升、黄沙、西港三个乡镇综合站建设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为全面推进打下基础。三是全面铺开,规范建站。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改革与建设,推进建站工作。对综合站建设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制作、统一采购办公桌椅、统一人员调配机制、统一建站时间节点。四是健全机制,明确职责。切实加大综合站内部管理力度,做到“三个一”:挑选一名好站长,打造一支好的队伍,强化一项服务职能。五是科学考核,强化管理。制定了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的三方考核制度,并将农技人员的全年工资的20%作为绩效工资,由主管部门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发放,大大增强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4发展为本增实效

农业技术推广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措施。改革和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无疑都在“发展”二字上。为此我县紧扣发展抓改革,着力借改革之力破解农村发展中的难点。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快速通道,促进产业发展。根据产业结构特点,重点抓好10个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每个农技人员对接和培育10户科技示范户,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二是加强科技指导服务,促进农民致富。规定每个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技术指导每年不得少于150天,帮助制定生产计划、指导科学种养、解决生产难题,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切实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

3取得的初步成效

自全面启动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以来,通过一年来的改革与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现了“有地方办事,有钱做事,有人管事”。全市基层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场现会在我县召开,对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是综合建站全面到位。全县36个乡镇已全部将原农技、畜牧、蚕桑、经管、农机五站整合为一个农技推广综合站,均设有“三室一厅”,即办公室、培训室、设备仪器室和咨询服务大厅。全县统一购置了办公桌椅263套、报刊资料架36个等,统一制作了综合站站牌及各项制度牌,统一制作了门头和背景标志,根据实际情况不同对原有站房进行了适度的维修和装修,部分综合站还安装了电子显示屏,全县基层农技推广综合站已面貌一新。二是人员管理落实到位。36个综合站站长按照乡镇政府和民主推荐,由县农业局、蚕桑局、畜牧水产局和经管科联合考察和联合发文任命;全体农技人员实行统一办公,到岗到位;在站长负责制下,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并建立和健全包村联户责任制等管理制度,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工资经费保障到位。全县140名基层农技聘用人员基本工资和补贴工资已按全额标准补发到位,下拨工作经费72万元,平均每个综合站2万元。四是服务能力有力提升。通过综合建站增强了农技人员的整体力量,促进了工作的有利开展。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和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中,改革成效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农技队伍的战斗力有了明显的增强。4有关建议和思考

虽然我县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推进较快,成效明显,但是同样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必须进一步破解难点,打造亮点,切实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实效。一是农技队伍力量薄弱。我县基层综合站总编制数为336个,缺编97人,且五年内退休48人,必须按逐年补充的原则,补充基层农技人员。二是科技素质有待提高。现有基层农技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偏低。35岁以下占10%,50岁以上占43%;高中和中专学历占72%,初级职称及以下的占85%。由于经费不足,农技人员难以继续深造,普遍存在知识老化,思路不宽,缺少具有特色作物、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示范推广的科技人员,缺乏懂市场、会经营、能管理、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复合型、综合性的农业科技人才,很多基

层农技人员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职责要求。三是基础设施陈旧落后。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原有站房基本上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建设的,已年久失修,面积不达标,检验检测设备、交通设备、信息设备等基础设施陈旧落后,还有部分基层站靠租用房屋作为办公场所,因陋就简,特别是农技人员居住条件差,这样给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第四篇: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创建县域特色化教育模式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创建县域特色化教育模式

——在全市电教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民乐县教育体育局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按照会议要求,现就民乐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及2012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作以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民乐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86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169所、教学点10个、县直幼儿园2所。在校学生43971人,其中普通高中7039人、中等职业学校1137人、初中11131人、小学19399人、幼儿园及学前班5265人。现有教职工3070人,其中普通高中422人、职业中专111人、初中706人、小学1755人、县直幼儿园76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现有教学用计算机3949台,生机比为

9.6:1,师机比为1.5:1。建成多媒体教室569个,其中电视机模式328个,投影模式129个,电子白板教室112个。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县教育事业持续、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狠抓不懈,在逐年筹措资金添置信息化设备的同时,认真研究国家政策,抢抓-1-

各种政策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下面我就民乐县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一些主要做法和大家作以交流:

(一)树立优先意识,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优先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渗

透,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县在稳步实施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同时,把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县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教育发展问题,拨付专项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强化设施配备;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时,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广大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主动实践,不断提高对现代教育设备的操作技能和应用水平。

2011年,针对我县中小学在图书、电教设备、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配备等方面存在的缺口大、个别指标不达标的现状,县委、政府在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两基国检为目标,促办学条件上台阶”的目标,建立了主要领导分块负责的工作机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配备计划,为推进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面对地方财政紧张的现实困难,我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争引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千方百计提升教育技术装备水平。

一是积极争取省厅项目资金。2011年先后为3所初级中学配备了8套实验仪器、设备,为70所小学配备了科学仪器,并为新建学校拨付图书购置专项资金51万元。

二是以“两基”迎国检为契机,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建立了政府拨款、乡镇配套、企业垫资、学校自筹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技术装备投入力度,仅2011年一年为中小学配备了价值1591.77万元的电教设备、图书、实验仪器和音体美器材等教学设施设备。共配备电子白板96套,购置学生计算机957台,一次性购置图书14万册。为86所小学配备了科学实验仪器,为156所小学配备了标准化实验台。为186所中小学配备了音体美器材,使城镇中小学达到了国版二类标准,农村小学达到了三类标准。其中,民乐二中建成高标准微机室6个,配备计算机316台,建成电子白板教室66个,高标准实现了“班班通”,配备理化生标准化实验室12个,一次性购置图书8万册,严格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类上架,安装了图书管理软件,规范了图书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金山小学新建微机室3个,配备计算机176台,建成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室13个,一次性购置图书3万册,配备小学科学实验室2个,配备仪器设备2套;为12个乡镇寄宿制小学各配备电子白板教室2个。为了改善教师信息化办公条件,我县采用学校、老师共同筹资的方式为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目前中学教师基本达到人手一台,小学教师正在逐步配备当中。

三是积极争取侨心项目,为学校配备信息化设备。至目前,共争取到“周大福爱心电脑教室”12个,配备计算机232台。同时将66个村委会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设备和21个“农村文化共享工程”设备整合到学校,提高了学校的信息化水平。

四重新调配现有资源,提高教育装备利用率。针对布局结构调整后,原农村初中部分教育装备不能适应寄宿制小学教学需求的问题。我局抽调专人对全县各学校教育装备进行了摸底调查,并按“按需调配,公平均衡”的原则进行了重新分配,有效避免了教育资源浪费,提升了教育装备利用率,实现了县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通过以上做法,不仅提高了我县教育技术装备的整体水平,改善了办学条件,也为进一步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效益、促进教育持续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三)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教育装备切实为教学服务

教育技术装备的价值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了提高教师对现代信息设备的应用能力,我县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教师信息化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了以县、乡、校三级培训网络为基础,以骨干教师引领的教师全员培训机制和以赛促训的激励机制。

一是在去年寒假期间,利用15天的时间对小学科学课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由人事股牵头,教研室、电教室共同主办,抽调初中物理、化学、生物专业的骨干教师,对265名小学《科学》任课教师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对各类仪器的名称、功能、操作规范进行了详细介绍,把小学科学课中安排的72个实验人人规范操作了一遍,完成了《小学科学实验手册》初稿的编写工作。今年3月份,根据市局电教馆的要求,分四期,对232名科学课教师和320名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本次培训的重点是如何上好科学课。

二是利用去年寒暑假时间,先后组织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集中培训。我县于2007年制定出台了《民乐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考核方案》,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中小学教

师信息技术考试制度,并将教师考核成绩作为上职称、评先进的必要条件。2011年,全县又有181名教师取得了合格证书。截止目前,取得合格证的教师已占到全县教师总数的86%。

三是要求各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方案,将信息化培训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分年龄对学校教师进行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培训,并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的情况与教师的业绩考核和评优晋级相结合。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经过去年设施配备,我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已经基本筑牢,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进行教学的氛围已基本形成。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部分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意识还不强,尤其是年龄大的教师,习惯于“一支粉笔一堂课”的模式,观念转变较慢。二是少数农村学校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不高,三是部分学校的信息化设备陈旧、老化,亟待更新升级,四是我县信息化水平跟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四、2012年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重点

2012年,我县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强化检查、督促和引领,通过组织开展督导检查、针对性培训、激励性竞赛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充分发挥设备效益,进一步促进教育技术装备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一是进一步推动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大屏幕触摸电视”为代表的“班班通”先进模式建设,逐步升级、淘汰落后设备。2012年我县同10个学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要求每个学区新建一所“班班通”学校,根据各自实际更新、升级旧设备。

二是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设备、仪器和音、体、美、卫设备及图书的管理、应用工作,本着“建、管、用”并举的原则,管好、用好各类设备,努力提升设备的利用率。三是进一步加快学校教育网站建设,未建成网站的城区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到年底全部完成学校网站建设。

四是将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和“特色校创建工程”紧密结合,按照“宁肯用烂,不能放坏”的要求,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大规模、大面积推行现代教育装备进课堂活动,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创建标准化学校、彰显办学特色推波助澜。

五是继续组织开展各类信息技术培训。采取校本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节假日等空闲时间,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进行全覆盖式培训,结合我县开展的“三字一画一语一操作”教师基本功达标活动,切实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装备进行教学的能力。

六是继续推行“以研促训”的模式,要求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将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作为教研活动的基础,深化研究,总结经验,推广成果。同时教体局继续组织开展全县性学科教学评比活动,进一步强化交流,推动应用。

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实施“校校通、堂堂用”,全面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我们将进一步统一认识,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再添措施,再鼓干劲,为全面开创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做出积极努力!

谢谢大家!

第五篇:关于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有关情况的说明

关于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有关情况的说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到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财政部2011年将这一目标折算成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并分解到各省,要求各省两年完成目标任务。国家确定我省的目标是2011年达到14.1%,2012年达到15%。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的全国人代会上再次重申,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要达到4%。省政府近两年来高度重视此项工作,2011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3.3%,比2010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2012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5%。2011年和2012年我省财政教育支出增幅达到了历年最高,同时新增财政教育支出占新增经常性收入的比重也达到了历年最高。

为完成2012年目标任务,省政府采取了以下4项措施。一是在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时,要求各市县,不断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育支出,确保完成15%的任务目标。二是不断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扩大教育费附加征收范围,将地方教育附加征收标准由1%提高至2%;还规定各市、县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10%计提教育资金。三是根据各市在校生数、常住人口数、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和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等,按因素法做了测算,根据测算结果科学合理地将15%的指标分解到各市,并制定了省政府对各市分析评价的具体方案和量化指标。四是建立了监督考核工作机制。省财政厅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协调机构,建立了信息月报制度,分月调度全省财政教育支出情况并督促各市落实占比任务,还将教育占比目标任务纳入了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的绩效考评体系。

下载浅谈教育投入稳步增长需加快财政公共化改革(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教育投入稳步增长需加快财政公共化改革(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