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做好村级调解工作的几点体会(定稿)
如何做好村级调解工作的几点体会
盛泽镇永和村村委会主任----张虎荣
和谐的邻里关系、家庭关系,是每一户人家所向往的理想生活也是构建整体社会和谐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和持续如此优良的和谐境况需要许多人的努力和付出,而其中起关键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当属专为他人做嫁衣的村调解委员会主任。作为一名基层调解工作者,要想当好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守护员,就必须时刻牢记“民间纠纷无小事”的原则,相反可能导致上访,引发矛盾激化,甚至酿成流血事件,影响村级稳定。那么如何来做好一名称职的村级调解员呢:我个人认为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技巧,概括起来就是:坚定“一个信念”、具备“二个素质”、履行“三个原则”、掌握“四个方法”。
一、坚定“一个信念”
调解工作确实需要内心和信心,仅靠三、四分钟的热血去调解工作是不行的,必须要有顽强的毅力,既要讲清法律,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要耐心细致,又要苦口婆心,只有把法、理、情说清说透才能够做好做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在调解过程中,有许多纠纷看上去调解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咬咬牙坚持住,却能出现“柳暗花明”的结果。
二、具备“二个素质”
村调解委主任作为调解主体之一,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在自身学好、学深、学透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法律精神的理解,把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融于到调解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纠纷和依法调解之间,在知识结构和调解能力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契合点。其次.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在调处过程中公平公正,始终对每件事都“一碗水端平”,以诚取信,执法为民,具备良好的工作作风。
三、履行“三个原则”
一是立足事实、勘定是非。首先是查明基本事实,包括引起民事争议的原因、争执的焦点等;其次在事实基本清楚的基础上,依照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各方当事人的行为和要求是否合情合理合法。二是因势利导,巧借东风。当前在调解过程中面临“关系”、“人情”的纠缠和困扰较多,对此现象我认为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只要坚持原则,这些“关系”、“人情”都是调解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借助当事人对“人情”的信赖来促成调解,简单地说就是“谁来找我说情,我就找谁去做工作”。三是沟通情感,营造氛围。要做好调解工作,就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特别是与当事人谈话,既要把握说话的语气,做到“轻重适当,文明有礼”,又要巧妙运用语言技巧,缩短当事人的感情距离,赢得双方当事人的信赖,创造良好的调解工作氛围。多年实践我认为:与当事人谈话,轻声细语比慷溉激昂的声音效果好;朴实无华的俗语、口语比晦涩难懂的术语、法语效果好;微笑轻松的表情比严肃紧
张的表情效果好;使用本地方言比标准普通话效果好;适当情况下个别谈话比和召集双方一起谈话效果好;谈话时与当事人距离近一点比远一点效果好。
四、掌握“四个方法”
一是从“防”字入手,就是预防为主,全力防止矛盾纠纷的发生。首先要抓好调解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强学习培训,让他们首先成为法律“明白人”。让调解人员熟练掌握人民调解工作新的方针政策、纠纷调解的方法与技巧等。其次要抓好全村村民的普法学习,利用培训、板报、标语等形式,开展多样化的普法宣传活动,提高村民法律素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二是从“快”字入手,就是快速反应,争取主动。比如:我村8组村民戴国荣私自违章搭建房屋与7组村民为土地权属引发冲突。双方纠集了30多人手持器械,态势十分严峻,一触即发。我村调委会得知后迅速赶赴现场,及时制止了眼看就要发生的群体性械斗。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的发生。三是从“查” 字入手,就是全面排查,掌握动态。积极组织村级调解人员、联络员、联防队员在辖区内开展纠纷大排查,对随时可能发生的邻里纠纷和各种矛盾密切进行预警防范,消除纠纷隐患;并对列管的重点对象和社会上有前科劣迹的人员进行全面排查建档,做到不漏列、不漏管、底数清、情况明、发现得了、控制得住。四是从“导” 字入手,就是耐心疏导,化解矛盾。在调解过程中,我村调委会工作人员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以道德教育为先的原则,对当事人进行耐心教育疏导。如:我村四组失足青年吴金根因赌博劳教刑释,其母亲因儿子结友不当误入歧途而犯罪,感到很失面子,经常动不动就打儿子,甚至要断绝母子关系。致使吴金根本人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并存在“自杀心理”等现象。我村调委会掌握情况后,及时与他们开展面对面的谈心,在帮教态度上采取以情感人的方法,做到“三象”:象父母对待子女那样关心,象医生对待病人那样细心,象老师对待学生那样耐心,最后化解了他们母子之间的矛盾,放弃了自杀念头。
总之,调解方法很多,关键就在于用爱心、耐心和精心铸造一把金钥匙,有了这把金钥匙,就完全可以打开人间恩怨这把锁。
第二篇:做好法院调解工作
树立大局服务意识,做好法院调解工作
调解制度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早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无讼”是执政者的追求,普通百姓对以诉讼方式解决民事纠纷持否定态度,地方官员主要是运用道德教化来解决法律纠纷,“调处息讼”是古代中国极其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事法律规定顺应时代的要求,几经变化,调解工作的提法也由“调解为主”逐渐转变为“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根据司法政策的导向,推进审判方式改革,审判实践中注重举证责任分配,证据效力,法官的中立、消极态度,提倡判决,公正和效率成为衡量案件审判质量的标准。政策的变化以及相关配套机制的设臵使得司法实践中一度轻视调解工作,强调审判活动的正规化、技术化的建设,法院调解结案率显著下降。
二十世纪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步入转型时期,各种不稳定的因素激增,在新形势下诱发产生了新的尖锐的社会矛盾。根据国家政策的应对调整,为大局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理念在意识形态占据主流地位。在司法领域,维护社会稳定、防止矛盾激化、注重社会效果成为民事审判的基本任务和目标,调解工作作为有效解决社会矛盾的纠纷处理方法又重新被强调和重视。
笔者认为当前司法政策上对调解方式的引导并非是对我国以往十多年的审判方式改革的否定。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司法政策的调整是顺应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是优先侧重解决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体现。
审判方式改革过程中审判严格依照法律,追求法律效果,裁判结果不仅仅是解决纠纷,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法律的适用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促进稳定法律秩序的建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社会关系格局重塑的条件下,这种作用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
由于我国民众普遍法律意识淡薄,树立理性的法律思维要从长计议。在当前形势下,通过强调程序正当而得出的形式正义的裁决与民众心中追求的实质正义有差异时,得不到民众的理解,频发上访、闹事等暴力事件;由于配套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判决执行率低,买卖判决的现象时有发生,从侧面反映出民众对司法权威信任的丧失。这些事件表明法院适用法律解决纠纷的社会功能没有发挥好,一定程度上还加剧了矛盾的对抗和紧张。而当前我国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维护好社会的和谐稳定,相比判决而言调解实现这一目的更有效果,所以着重调解工作是新形势下的选择。
基层法院民事案件主要出现在在婚姻、家庭、相邻、借贷、人身损害赔偿等几个领域,这些纠纷的共同特点是经常发生在熟人社会。在家庭、邻里、熟人之间,如果对立的情绪没有消除,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交往非常不利,甚至会产生新的纠纷。如果直接依法判决,并没有真正解决社会矛盾,既不利于判决的执行,也给社会安定留下了隐患。调解主张“心服”而非“压服”。通过调解人员的居中沟通工作,营造公平、自愿、缓和的环境,当事人双方互相谅解,容易理
解和接受调解结果,更有利于以后的履行、执行,达到案结事了,有利于安定团结。
另外,调解在程序方面体现为简便、常识性、非形式化,不必严格遵守举证、质证等规则,在当前我国民众普遍法律意识不高、律师代理率低的情况下,有利于民众进行诉讼活动。法院通过调解结案,减轻了当事人的诉讼费用,减少了诉讼时间,提高了诉讼效率,节省了诉讼资源。
当前在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形势下,法院应当重视调解工作,充分发挥调解化解纠纷的优势,能动司法,为大局服务,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坏境。
第三篇:调解体会
在实践与创新的结合中实现新发展
——***司法所两年来实施“驻所〈派出所〉调解”机制的体会
一、驻所〈派出所〉调解是应新时期调解要求而产生
人民调解是一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国际上享有“东方一枝花”美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矛盾纠纷的多样化、复杂性和突发性特征日趋明显,要从源头上根本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控制在始发状态,使得基层司法所更加需要专业化、职业化、实践经验丰富的调解人才,搞好基层司法所建设,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全面实施创新战略,培养高素质的调解人才,建立与完善一整套合理有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调解建设和调解机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人民调解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协议效力得到提升,社会公信力进一步增强;人民调解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人民调解真正发挥了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成为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调解理念、调解方式、调解方法和社会环境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当前推进城乡统筹,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这些都对当前人民调解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们认为,在调解实践中,一个好的调解理念、好的调解方法、好的调解方式至关重要,应该是不仅在传授调解理论知识上
具有先进性,而且能使基层司法助理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能更好地掌握调解规律、调解方法、调解方式,有效地提高调解能力与水平,并且能在调解实践中,培养基层司法助理员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观念,全面提高人文素质。这应该是驻所〈派出所〉调解机制建设追求的目标和定位。
正是在这样一种调解事业建设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下,******司法所践行服务于调解创新实践的指导思想,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区司法局、区公安分局的领导和支持下,与***派出所合作,于2006年初正式实施驻所〈派出所〉调解,并形成运行机制。
驻所〈派出所〉调解,就是司法所在派出所设立人民调解室,由街道办事处聘请一名专职调解员,司法所派一名司法助理员,派出所派一名社区民警和一名驻所〈派出所〉律师,建立“联处联调”机制,实行坐班制调解。建立健全调解组织机构,由街道办事处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副主任具体抓,司法所负责日常组织管理,司法所所长任调解主任,派出所副所长任调解副主任,并将辖区主要单位领导纳入调解成员。专门负责公安110指挥中心接警转交派出所处理和派出所接警尚不够成刑事案件和行政处罚的民事纠纷,以及群众要求调解的民事纠纷。一般的民事纠纷由专职调解员调解,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由派出所负责,重大疑难纠纷和行政附带民事纠纷由两所〈派出所、司法所〉共同处理,2006年以来,共受理420余件各类纠纷,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96%以上,无一起纠纷因调解不及时或调解不当转化为刑事案件或出现上访。驻所〈派出所〉调解机制的实践和运行,极大地解决了公安民警在调解纠纷中占用大量警力问题,把大量警力从繁琐复杂的调解纠纷中解放出来,使公安警力投入到打击和防范刑事犯罪上来,同时,使司法所人民调
解工作前置到矛盾纠纷最突出、最敏感、最易激化的前沿窗口,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更好地为和谐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充分地发挥了司法所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特殊作用。
二、创新性的“三个转向”
驻所〈派出所〉调解机制,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三个转向”: 一是调解理念从传统“单打独斗”只注重调解本身建构转向对调解事业“全面合作”的机制建设上。
传统的调解,更多地注重调解自身的建构上,体现在单打独斗式的调解,而驻所〈派出所〉调解,则把调解理念转向对调解事业全面合作上,即有健全的调解组织机构,把司法所、派出所、社区调委会、企业调解组织、专职调解员等纳入调解机构,并将职能、职责、调解程序、调解纪律等内容向群众公示,既加强内部管理、也接受群众监督。在调解活动中,相关人员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做到依法调解、公平公正。其合作机制真正意义上的从传统的“单打独斗”的调解转向对调解事业“全面合作”建设上,真正使为调解事业全面合作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是调解模式从传统“自主协商为主”转向了以引导式的“人性化调解为主”。传统的调解更多的是在办公室接待,在司法助理员的主持下“自主协商为主”,而驻所〈派出所〉调解机制的建立,把调解模式从“自主协商为主”,转向了在调解员主持下,引导式的“人性化调解为主”。即在过去自主协商的基础上,通过调解员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当事人达成协议。通过人性化的调解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这种自主协商+正确引导,既丰富了调解本身内涵,又使当事人双方+司法所+派出所三方在和谐的氛围中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这不仅改变了传统调解模式,又使人性化调解成为主要的调解模式,这种调解模
式的更新与变革,更有利于调解员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造就。
三是调解形态从传统的注重“案结事了”转向调解前后进行“友情提示”为主。传统的调解,主要注重“案结了事”其结果有一定的缺陷性,可能出现反复,不利于可持续稳定。而驻所〈派出所〉调解机制,除要求做到“案结事了”外,更加地注重在调解前后进行“友情提示”,一方面是通过友情提示引导当事人达成协议;另一方面是通过友情提示督促协议的履行,即在调解前通过对纠纷情况的调查、了解、分析,对纠纷可能产生的利弊、纠纷的走向、纠纷的法律关系等作出评估,对纠纷当事人做出“友情提示”,供当事人参考;重大疑难纠纷,行政附带民事的纠纷在达成调解协议后,对有可能出现反复的情况告之当事人,对违约成本做出“友情提示”或“警示”,展示出新时期调解改革和发展,实践与创新的最新形态。
三、特色性的“五个结合”
驻所〈派出所〉调解机制,其“特色性”主要表现在“五个”结合上:
一是实践与创新的结合,突出其创新性。改革创新是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动力源泉。***司法所是驻所〈派出所〉调解机制创建者,也是实践者,在调解活动中,始终坚持“推陈出新”的原则,即在调解实践中不断总结传统的调解经验、调解方法和调解模式,在继承传统经验、方式、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把“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作为创新的目标,具体地说是创新过程中,发现别人尚未发现的新规律上创新,在对别人的发现从认识上不断深化中出新,在对别人不完备之处进一步系统完善上出新,总之,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现新发展。
二是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结合,突出其专业性。专业化、职业化是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实践经验丰富是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需要。驻所〈派出所〉调解机制充分地根据这些要求和需要,把调解作为一项事业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做远景规划体系构建,着眼于调解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构建一个较合理的专业调解机构体系,诸如,司法助理员+社区民警+专职调解员等,其调解工作与调解建设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特点是十分明显。
三是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的结合,突出增强调解效力性。
就国情和现状,行政调解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解决社会矛盾能够发挥特定的作用。诸如派出所治安调解在制止矛盾激化的力度上强劲,但《治安调解书》不具有民事 合同的效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这一司法解释,《人民调解协议书》具有民事合同的法律效力,这就赋予了人民调解法律地位,驻所《派出所》调解机制使司法所、派出所双方的职能得到了优势互补,使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增强了调解效力,四是法律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保障相结合,突出“人人享受法律”的特性。驻所〈派出所〉调解机制追求的是以疏导为理念的社会矛盾解决方式,注重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制宣传教育功能;注重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保障的作用,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把每一次调解活动当作一次法制宣传教育,同时又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和提供法律服务保障,增强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引导当事人遵律守法,通过合法的渠道反映合理的诉求,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应当说,驻所〈派出所〉调解机制就是通过调解实践活动,突出地展示“人人享受法律”的先进理念,得到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目的。
五、“道德”与“法律”相剂的结合,突出“调解互动”性。驻所〈派出所〉调解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理念方案中,力求做到把调解活动中宣传法律与宣传道德规范结合起来,充分地运用“道德”可以调整人的内心世界,移化人的思想和“法律”可以调整人的外部行为,注重依据法律与政策,同时参照公共道德,公序良俗等社会规范,通过协商解决矛盾纠纷,使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和处分权得到更多的尊重,更好地维系家庭温情、邻里礼让、交易诚信。更多地增强社会宽容和社会责任。驻所〈派出所〉调解机制所具有的传承道德价值,以及协调法律与公序良俗的特殊作用,是判决所不能替代的,所形成的这种调解新模式,更有利矛盾纠纷的预防与化解,是“调解互动”的最优化体现。
综上所述,驻所〈派出所〉调解机制之“新”,主要体现在调解理念、调解模式、调解形态的“三个转向”和特色性的“五个结合”等方面,其先进的调解理念,调解模式,调解形态与调解方法,使提高新时期调解艺术与调解水平的效果,能够达到最优化的体现,应该说,驻所〈派出所〉机制不断创新了人民调解工作作法,代表了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创新的成就。
第四篇:调解个人体会
调解个人体会
一、纠纷调解的总要求
1、各级领导要重视
2、相关部门要配合
3、该打击的不要心软手软
4、该负责的要敢于承担
5、调解人员要心正事明。
二、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四个机制”
1、建立调解引导机制。能否在医患纠纷发生初期,及时将纠纷引导到调解渠道,是能否抓住调解的最佳时机、防止纠纷激化的重要环节。
2、建立服务保障机制。专业服务和保障工作,是医患纠纷调委会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
3、建立联调联动机制。医患纠纷发生后,当事人情绪激动,容易激化为群体性事件和“民转刑”案件。
4、建立纠纷预防机制。“调防结合,以防为主”是人民调解的重要方针。在开展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中,我们主要是通过拓展调委会工作内容,做好纠纷预防工作。
三、人民调解员应具备的能力
1、取得当事人信任的能力
调解人员在与当事人接触的每一个环节中要表现出亲和、庄重、理智、谨慎,以获取当事人的信任,做到以德取人,以理服人,以情平气,以心换信。
2、了解案情和分析归责能力
这就要求有一定的医学专业和法律专业的知识
3、平衡心态与平衡利益的能力
平衡心态上,运用宣泄法和疏导法,让当事人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在此基础上对当事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当事人的心态平和起来。在当事人的期望值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距时,还要教会当事人“算账”,比如经济利益、精力消耗等,帮当事人矫正不良心态,促使当事人发自内心地接受调解。
平衡利益上,在把握全案的前提下,确立均衡利益的调处方案,防止当事人之间利益失衡。调解方案只有兼顾各方利益才能为各方所接受。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员不应被动等待当事人提出调解方案,而要发挥自己理性中立的优势,以平衡利益为基点主动为当事人寻找出路。
4、释明事实与释明法律的能力
释明事实,调解人员通过分析和解说案件,理清事实脉络,梳理法律关系,抓住和分析案件争议焦点,阐明不同的处理方案对各方的利弊,并引导各方积极解决问题。
释明法律,调解人员讲解法律的意图、法理的含义及适用法律的理由,从而让当事人懂得相关法律。告知当事人依法维权。
5、语言能力和处事能力
调解是一门说话的艺术,不会说话的人做不好调解工作。调解 人员的语言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既有法律语言,又有百姓语言。语言要求是:(1)大众化,使用大众化用语;(2)明朗化,简短、明确、流畅,当事人一听就懂,避免产生误会;(3)通俗化,所讲道理当事人容易理解。调解工作是一门更深的艺术,谈判方式:法律标准、坚持原则、感情投入、模糊协商、适度赔偿。
谈判技巧:心平气和,坚持原则。同时要遵循“小、慎、快”的原则:“小”:就是努力将事态程度控制在最小,将知晓范围控制在最小,将伤害程度控制在最小。“慎”:就是处理纠纷要谨慎,说话要谨慎,表态要谨慎,留有余地,不许愿,不承诺。“快”:就是要果断、及时,尽快与患方接触,在最短的时间内妥善处理好,把握主动性和有利时机。既不能久拖不决,又不能急于求成。
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效能
1、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了医疗秩序和社会稳定。医患纠纷调委会是独立于医患双方的群众性组织,具有较强的社会公信力,为医患双方提供了化解纠纷的平台。
2、节约了司法成本。大量纠纷通过人民调解得到化解,逐步形成医患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法院同类案件下降60%,缓解了法院工作压力。
3、减少了群众诉讼负担,调委会实行免费咨询、免费调解,群众不花一分钱就可以维护合法权益。目前,在南京市,人民调 解成为医院和群众解决纠纷的主渠道。
4、促进医疗单位内部管理,通过调解工作情况反馈,帮助医疗单位发现管理问题,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第五篇:调解体会10
医患双方之间,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自身所具备的医学知识也不尽相同、信息的不对等性,往往造成他们之间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医疗行为的实施、直至纠纷的产生、后果的分析等,认识也不尽相同,导致矛盾加深。只有拉近医患双方之间对于医疗事实理解的差距才能使矛盾双方之间的分歧缩小,达成和解。调解就是化解双方存在的分歧,分歧产生的原因是双方对事件的认知不一致。要想化解纠纷,平衡双方的分歧,应当深入分析案情,找到双方认知不一致的争议点,然后再根据争议点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和当事人沟通的过程中,找到双方都认可的共同点,和双方存在分歧的争议点。双方都认可的共同点,只要合法,就应当予以认可;双方存在分歧的地方,通过积极沟通以后,准确列明,并可以告知双方。
一、取得当事人信任是开展调解工作的前提;
调解是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如果对人民调解员没有信任感,调解工作是无法开展的。只有当事人对人民调解员充分信任,才有可能进行沟通、协商,最终达成协议。
二、深入分析案情是促成调解成功的有效途径;
调解的本意就是化解双方存在的分歧,分歧产生的原因是双方对事件的认知不一致。要想化解纠纷,平衡双方的分歧,应当深入分析案情,找到双方认知不一致的争议点,然后再根据争议点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寻找争议点
我们认为,任何一个案件,在和双方当事人接触以后,都可以找到争议点。人民调解员应当在和当事人沟通的过程中,找到双方都认可的共同点,和双方存在分歧的争议点。双方都认可的共同点,只要合法,就应当予以认可;双方存在分歧的地方,通过积极沟通以后,准确列明,并可以告知双方。如本案中,双方的争议点就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与张女士在法国馆内摔倒是否有因果关系。
(二)根据争议点寻求解决途径
在找到争议点以后,就可以根据争议点来寻求解决途径。如果争议点有明确法律规定,则寻找法律依据;如果争议点涉及专门专业性问题,则可以通过咨询、查找资料等方式寻求解决途径。如本案的争议点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与张女士在法国馆内摔倒是否有因果关系,通过进一步分析案情,可以发现人工髋关节需要置换的理由是螺钉脱落,于是,接下来就应当探究螺钉为什么脱落,是早已脱落还是摔倒所致?这可以根据X光片来判断,而读片涉及到专业医学问题,于是我们建议张女士向专业医生寻求答案。通过张女士自己多家医院的咨询,争议点就得到了有效解决,张女士撤消了要求赔偿置换人工髋关节医疗费用的项目完全是自愿的,没有任何牵强。
三、依法调解是调解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依据我国《人民调解法》的相关法律规定,调解应当依法进行。依法调解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人民调解事业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一)依法调解可以保障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二)依法调解可以促进人民调解事业健康发展 如果以当事人不熟悉案情,或不熟悉相关法律为由,故意压低或抬高赔偿金额,虽然个案可能会达成协议,但最终损害的是人民调解的整体形象,不利于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新特点
①数量逐年增多:医疗投诉多,要求医疗技术鉴定的多,要求伤残鉴定的多,同时新闻媒体参与的也增多;
②院方败诉的增多: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所采用的“举证责任倒置”,使医院出现举证不能的情况增多;
③ 赔偿数额增大:医疗纠纷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向医院提出经济赔偿的要求,只要有对医院不利的情况,尤其是出现举证不能的情况时患者和家属就大肆喧闹,要求赔偿,数额越多越好; ④处理困难增大:多数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复杂,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而且社会各界一般认为患者是弱势群体应当加以特殊保护,因此处理起来非常困难;
⑤社会影响增大:特别是有些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因患者要求高额赔偿不能满足,而反复向卫生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及相关媒体投诉,加之有些媒体缺乏医学知识,不明事实真相,盲目炒作,给医院的声誉造成极大损坏。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有效处置医疗纠纷,维护医疗秩序,保护患者、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当事人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护理行为和结果及其原因、责任在认识上产生分歧而引发的争议。
第四条 医疗纠纷的调解处置应当遵循依法处置、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
第二章 部门职责
第九条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的指导,督促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调解医疗纠纷,防止医疗纠纷激化;
(二)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医学知识,引导医患双方当事人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解决纠纷;
(三)向医疗机构提出防范医疗纠纷的意见、建议;
(四)经调解解决的医疗纠纷,按照医患双方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
(五)向患者及其家属或者医疗机构提供医疗纠纷调解咨询和服务;
第三章 纠纷报告
第四章 纠纷处置
第十七条 发生医疗纠纷后,应当启动医疗纠纷处置预案,并按程序处置:
(一)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及时将医院专家会诊意见告知患方,并按照规定报卫生行政部门;
(四)告知患方有关医疗纠纷处置的办法和程序,答复患方的咨询和疑问,引导患方依法解决纠纷;(六)处置完毕后,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医疗纠纷处置报告,如实反映医疗纠纷的发生经过及调查、处理情况。
第十八条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关于医疗纠纷的报告后,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处置:
(一)责令医疗机构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必要时派人赶赴现场;
(二)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教育疏导工作,引导医患双方依法妥善解决纠纷;
(三)当事人申请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进行。
(三)开展教育疏导,制止过激行为,维护医疗秩序;
调委会应当分别向医患双方当事人询问纠纷的事实和情节,了解医患双方当事人的要求及其理由,根据需要向有关方面调查核实,做好调解前的准备工作。
调委会在调解前应当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告知医患双方当事人调解的性质、原则和效力,以及医患双方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并按照下列程序开展调解工作:
(一)应当指定调解主持人,(二)召集医患双方当事人到专门设置的调解场所进行调解;
(三)医患双方当事人均可以聘请律师参加调解;
(四)在查明事实基础上,促使医患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消除隔阂。
医疗纠纷难防难解难治,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一大棘手问题,不少医疗纠纷甚至演变为暴力冲突、群体事件。其纠结已久的难题之一就是处理机制不顺,患者维权不易。作为解决医疗纠纷的一条新思路,“医疗纠纷第三方介入解决机制”的形式在全国各地纷纷试水。
(一)独立的第三方身份。
(二)政策保障的组织。
(三)专业的调解队伍。
(四)规范的调解程序。严格按照受理纠纷、调查取证、过失认定、定损计赔、合议程序、沟通劝导、调解协议、回访督办、结案归档和统计分析的程序处理医疗纠纷,确保医疗纠纷处理的依法、公正、公平和及时便民。
二、优势
(一)第三方的中立性和公平性。以一个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能够获得患方和医方的信任,提高了医患双方的接受度,为医患双方建立起一片“缓冲带”,把“院内纠纷”引向“院外调解”,成为医患双方僵持关系中的平衡力量。
(二)患者申诉和维权渠道畅通。2002年9月1日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了医疗事故处理的三条途径:一是医患双方共同协商解决,二是卫生行政机关调解解决,三是人民法院诉讼解决,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种种困难。
(三)柔化医患对话。通过将医疗纠纷在第一时间引向调解中心,当事人情绪趋向冷静,及时避免了纠纷恶化的可能,医疗机构也能从无休止的纠纷中解脱。成功的调解使医患双方握手言和,及时消除了对立的矛盾状态,也为社会有关方面减轻了压力。
(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把医患双方的行为规范在法律范围内,使双方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从而调解、解决医患关系中的冲突问题
(五)赔付数额理性化。
三、运行一年来存在的一些问题
四、建议
(一)调整完善现行理赔法律依据。2009年12月26日出台的《侵权责任法》,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医疗损害赔偿责任设立专章进行规范。在以往处理医疗损害侵权纠纷的审判实践中,适用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民法通则》和《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侵权责任法颁布实施后,如何在医疗损害侵权纠纷案件中准确适用该法,成为我们审判实践面临的现实问题。
(四)深化第三方机制的作用。能够构建起处理医疗纠纷的一个和谐平台,并从这一平台向上延伸,引发医疗机构的改革,从源头上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这才是引入第三方机制的真正目的所在。通过第三方机制回溯到医疗纠纷的源头,引发对医疗制度本身的完善、对医疗质量的提高,重构起医患之间的信任,以案为鉴,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和安全意识,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
(五)相关部门要加强联动,提高调处力度。依法及时处置,引导患方合法、有序、理性地进行纠纷调处,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七)推进法制化管理。政府要引导群众依法办事,加强普法学习、宣传和教育,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解决矛盾争端。
医患纠纷发生、申请医调会调处、受理并告知选派调解员调查核实、专家评析、纠纷调解、签订协议、协议法律认定、履行协议。医调委主要职责是调解医疗纠纷,防止医疗纠纷激化;引导医患双方当事人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解决纠纷;向患者及其家属或者医疗机构提供医疗纠纷调解咨询和服务等。
患者只看重医疗的结果,而医院更注重医疗过程是否有问题,双方观点不一致,很容易就矛盾激化。作为院方来说,与患者一样希望能有一个良好的途径公平合理地解决医疗纠纷。
医调委会对医院、医生的资质进行审查,患者方也应提供身份证明和亲属关系证明。作为院方应该提供完整的病历。医患双方均可以聘请律师参加协商,参加协商的双方当事人每一方人数不超过3人。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医患双方达成书面调解协议。医患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觉遵守并履行,协议确定的赔偿数额,可作为医疗责任保险承保公司或医疗机构的理赔依据。但需要提醒的是,医调委的医疗纠纷调解处置工作实行一级调解处置终止制,马军林说:“我相信,只要医患双方都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来,调解就能成功。” 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是指,医疗纠纷发生后,纠纷双方当事人在第三方的协调、帮助、促进下,进行谈判、商量,取得一致意见,消除争议,签署调解协议,建立新的权利义务关系。第三方在医疗纠纷调解中不为独立的意思表示,在尊重双方当事人意思的前提下,以促成当事人形成一致意思表示为目的,组织调解、促进沟通、提出建议、见证协议。调解协议与协商协议一样具有合同效力,但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调解机制的介入,在医患双方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在调解时双方地位对等,使得和解变得可能。调解的成功有利于有效缓解医患关系,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建设和谐社会。
程序的便利性和处理的灵活性与合理性是调解的优势所在,具体体现在: 调解程序非正式化,有利于当事人本人参与纠纷的解决,即使当事人本人行为能力较弱也不致于影响调解的结果;不公开的调解过程使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免于暴露;规范适用的常识性和广泛性使当事人易于达成一致满意的处理结果;调解还可以在一个受控制的安全氛围下,通过开展对话重建被破坏的相互关系。
通过调解方式处理医疗纠纷,被告可以解释纠纷背后的原因,对已造成的伤害表示遗憾,原告公开接受道歉并与被告达成调解协议,这些对当事人双方都是巨大的解脱。原告表示原谅被告及被告接受原告的这种谅解对双方都有着重大意义。调解当事人通常都希望取得双赢的效果:这样的调解往往让双方免于争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