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十二章 统计调查(定稿)
第二十二章 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作用(一星)
1.概念: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信息资料的过程。
2.分类:
(1)搜集第一手统计数据(原始统计数据):尚待汇总整理的——主要目的(2)搜集第二手统计数据:经过加工整理的统计数据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两星)
按调查对象的范围全面调查
不同 全面统计报表、普查 非全面调查 非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说明现象的发展过程,目的是为了解社会现象在一段时期的总量。如工厂的连续调查
按调查登记的时间
是否连续
不连续调查 产品生产、原材料的投入等 为了对总体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进行研究。如生产设备拥有量、耕地面
积等
【例题-多】(2008)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
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普查
E.全面报表
【答案】ABC
【解析】选项DE属于全面调查。
二、统计调查的方式(三星)
我国统计调查的方式主要有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1.定义: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的调查方式。
统计
2.四统一:统一的表式、统一的指标、统一的报送时间、统一的报送程序
报表
3.分类:按调查对象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目前的大多数统计报表都是全面报表。
1.定义: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2.示例: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等。
3.适用情形:适合特定目的、特定对象的一种调查方式,主要用于搜集处于某一时点状态上的社会经济普查 现象的基本全貌。
4.特点:
(1)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2)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以免数据重复或遗漏
(3)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也较高
(4)普查的使用范围比较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及特定的现象
1.地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调查方式
2.定义: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3.特点:
(1)经济性:最显著优点
(2)时效性强:时间大大缩短
抽样
(3)适应面广:适用于对各个领域、各种问题的调查。如产品质量检验、医药的临床实验
调查
(4)准确性高:各环节工作更细致
4.抽样方法:
1.定义:从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
行调查。
重点
2.示例:对全国35个大中型城市的零售物价的变化调
调查 【对比】抽样VS重点、典型 查
1.抽样调查是随机抽取调查单位,可以根据抽样结3.作用:较少投入、较快速度取得现象的主要标志
果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1.定义: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2.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的单位不是随机抽取的,具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有一定的主观性,调查结果不能推断总体。典型
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调查
2.作用:弥补全面调查的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验
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例题-单】(2006)能够根据样本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调查方式是()。
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所有非全面调查
【答案】B
【解析】抽样调查是随机抽取调查单位,可以根据抽样结果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例题-单】(2009)为了解全国煤炭企业的生产安全状况,找出安全隐患,专家根据经验选择10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这类调查方法属于()。
A.专家调查
B.重点调查
C.系统调查
D.典型调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典型调查的理解。
【例题-多】(2010)与抽样调查相比,普查的特点有()。
A.时效性强
B.使用范围比较窄
C.通常是一次性或周期性的D.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
E.经济性
【答案】BCD
【解析】普查具有的特点有:(1)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2)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以免数据重复或遗漏;(3)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也较高;(4)普查的使用范围比较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及特定的现象。
【例题-单】(2011)下列抽样方法中,属于非概率抽样的是()。
A.分层抽样 B.整群抽样
C.判断抽样 D.等距抽样
【答案】C
【解析】抽样方法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概率抽样的形式分为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由此可以看出,只有选项C属于非概率抽样。
三、统计数据搜集的方法(一星)
(一)搜集第一手统计数据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直接观察法(农产量抽样调查常用)、报告法(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采用)、采访法、登记法(我国人口出生和死亡的统计以及流动人口的统计采用)、电话访问法、网络调查法、试验设计法等
(二)搜集第二手统计数据的方法
第二手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有公开的出版物、未公开的内部调查等。
利用间接来源的统计数据,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1)要评估第二手数据的可用价值;
(2)要注意指标的含义、口径、计算方法是否具有可比性,避免误用和滥用;
(3)注意弥补缺失数据和进行质量检查:对不完整的历史数据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设法进行适当的补充,存在问题的,及时剔除及纠正;
(4)引用统计数据时,一定要注明数据来源。
【例题-单】(2005)从使用者角度看,从()中取得的统计数据是第二手统计数据。
A.经济普查
B.农产量抽样调查
C.《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D.固定资产投资月度统计报表
【答案】C
【解析】第二手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有公开的出版物、未公开的内部调查等。选项C是公开出版物,所以正确。
【例题-多】(2007)使用第二手统计数据,必须注意()。
A.引用数据时一定要注明数据来源
B.要评估第二手统计数据的可用价值
C.指标的含义、口径、计算方法是否具有可比性
D.对不完整的历史数据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设法进行适当的补充
E.不能纠正存在问题的历史数据
【答案】ABCD
【解析】对不完整的历史数据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设法进行适当的补充,存在问题的,及时剔除及纠正,选项E说法有误。
四、统计数据的质量
(一)统计数据的误差及误差的来源(三星)
类型 定义 原因
1.调查方案中有关的规定或
调查者解释不明确导致的填报错误
登记
性误
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
差
被调查
有意虚报或瞒报调查数据。
者造成代表
在用样本数据进行推断时
性误
所产生的随机误差。
差 3.样本容量不足等。2.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存在差异; 计算 1.抽取样本时没有遵循随机原则; 无法消除的,但事先可以进行控制或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造成 2.抄录错误 3.汇总错误 从理论上讲,登记性误差是可以消除的 特征
【例题-多】(2008)代表性误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A.抽样没有遵循随机原则
B.有意虚报、瞒报
C.抄录错误
D.样本容量不足
E.样本结构与总体存在差异
【答案】ADE
【解析】选项BC属于登记性误差产生的原因。
【例题-多】(2010)统计数据的登记性误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A.有意虚报或瞒报调查数据
B.抄录错误
C.样本容量不足
D.抽样没有遵循随机原则
E.汇总错误
【答案】ABE
【解析】选项CD属于代表性误差产生的原因。
【例题-多】(2011)关于抽样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有()。
A.抽样调查中不存在代表性误差
B.抽样调查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数量特征
C.抽样调查适应面广
D.抽样调查时效性差
E.抽样调查通常从总体中选择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答案】BC
【解析】抽样调查中存在代表性误差,选项A说法错误。抽样调查时效性比较强,选项D说法错误。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如果是从总体中选择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那就是重点调查,不是抽样调查,选项E说法错误。
(二)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及检查(一星)
质量评价标准:
(1)精度:最低的抽样误差或随机误差
(2)准确性:最小的非抽样误差或偏差
(3)关联性
(4)及时性
(5)一致性
(6)最低成本
第二篇:统计调查
106052328李艳欣
地震自救调查问卷
调查目的:希望通过该调查可以增加您对地震的认识,同时让我们了解一下你们对地震认识有多少。
调查对象:防灾科技学院大二学生
1.您的性别:()
A女B男
2.您遇到过地震吗?()
A 没有B 发生过
3.您之前接触过关于地震自救的知识吗?()
A是B否
4.您认为在发生地震时怎样才是最有效的自救方法?()
A向户外跑B躲在坚固的家具下面C躲在高大的建筑物下
5.当您在街道上时发生地震你会怎么办?()
A用手护住头部,继续走B 远离楼房C到街中心
6.当您在郊外发生地震你该怎么做?()
A远离山崖、河流B 不采取任何措施C躺在地上
7.当您在开车时发生地震该怎么办?()
A停止驾驶B开往空旷的地方 C远离立交桥等
8.当您住的是楼房时,发生地震时您会怎么做?()
A坐电梯快速下楼B躲在坚固的家具下C在阳台处站着
9.您认为发生地震时最有效的躲避姿势是什么?()
A 站立B 躺着C蹲下
10.若不幸被埋,您该怎么办?()
A耐心等待被救B寻找水和食物C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第三篇:统计调查试题
第三章 统计调查
一、单项选择
1.调查大庆、胜利、中原等几个大油田,以了解我国石油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的组织方式属于()
A.典型调查 B.抽样调查 C.普查 D.重点调查 2.在建筑业设备普查中,每个建筑企业是()
A.调查对象 B.填报单位 C.调查单位 D.调查项目
3.随着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而连续不断地进行登记的调查是()A.统计报表制度 B.一次性调查 C.经常性调查 D.全面调查
4.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查,最适合采用的调查方法是()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重点调查 5.第五次人口普查是()
A.专门调查 B.经常性调查 C.重点调查 D.典型调查 6.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
A.每一户 B.所有的户 C.每一个人 D.所有的人 7.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A.作用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8.对某市全部商业企业职工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A.该市全部商业企业 B.该市全部商业企业职工
C.该市每一个商业企业 D.该市商业企业的每一名职工 9.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A.企业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农村耕畜调查 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10.人口普查规定标准时间是为了()
A.避免登记的重复和遗漏 B.确定调查对象的范围 C.确定调查单位 D.确定调查期限 11.调查期限是指()
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B.进行调查工作的期限 C.调查工作登记的时间 D.调查资料的报送时间
12.某市规定2000年工业经济活动成果年报呈报时间是2001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A.一天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13.下列关于统计报表表述不正确的有()A.是自下而上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调查方法 B.可分为全面统计报表和非全面统计报表 C.可分为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 D.可以是经常性调查或一次性调查
14.调查单位数目不多,但其标志值占总体标志总量比重较大,此种调查属于()
A.抽样调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全面调查 15.非全面调查所固有的、不可避免存在的误差是()A.偶然性误差 B.系统性误差 C.登记性误差 D.代表性误差 16.调查时间是指()
A.调查资料所属时间 B.调查的开始时间 C.调查工作期限 D.调查资料报送时间 17.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的划分依据是()
A.调查组织的形式 B.调查时间是否连续 C.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 D.调查资料的来源
18.为了解产品库存量,调查人员亲自到现场盘点、计数,此调查采用的方法是()
A.直接观察法 B.登记法 C.报告法 D.采访法
19.需要不断对全国各铁路交通枢纽的货运量、货物种类等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国铁路货运情况。这种调查属于()
A.连续性典型调查 B.连续性全面调查 C.连续性重点调查 D.一次性抽样调查
20.对某市饮食业从业人员的健康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单位是()A.全部饮食网点 B.每个饮食网点 C.所有从业人员 D.每个从业人员 21.非抽样误差()A 仅在抽样调查中存在 B 仅在全面调查中存在
C 在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中都存在
D 在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中都不经常出现
二、多项选择
1.某市为了解本年年末的煤炭库存情况,特别向各单位颁发调查表要求填报,这种调查属于()
A.统计报表制度 B.普查
C.专门调查 D.经常性调查 E.一次性调查
2.在全国工业普查中,每个工业企业是()
A.调查总体 B.调查单位 C.调查对象 D.报告单位 E.总体单位
3.统计调查表的形式有()
A.单一表 B.简单表 C.分组表 D.一览表 E.复合分组表
4.统计调查按搜集资料的方法有()A.采访法 B.抽样调查法 C.直接观察法 D.典型调查法 E.报告法
5.普查是一种()
A.专门组织的调查 B.连续性调查 C.一次性调查 D.全面调查 E.非全面调查
6.下列情况的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不一致的是()A.工业企业生产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D.农作物亩产量调查 E.城市零售商店情况调查
7.下列各项中,属于连续性调查的有()
A.商店的商品库存量 B.运输部门的客运周转量 C.企业发生的工伤事故次数 D.学校年底在校生人数 E.某地区年出生人数
8.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00年11月1日零时,下列情况应统计人口数的有()
A.2000年11月2日出生的婴儿 B.2000年10月29日出生的婴儿 C.2000年10月29日晚死亡的人 D.2000年11月1日1时死亡的人
E.2000年10月29日出生,2000年11月1日6时死亡的婴儿 9.在工业企业设备普查中()
A.全部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是调查对象 C.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 D.每台设备是填报单位 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10.抽样调查的优越性表现在()
A.经济性 B.时效性 C.准确性 D.全面性 E.灵活性
11.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有()
A.准确性 B.及时性 C.全面性 D.系统性 E.客观性
12.通过对开滦、大同、抚顺等几个大型矿物局的调查,了解我国煤炭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全面调查 E.非全面调查
13.下列对重点调查表述正确的有()
A.是非全面调查 B.进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 C.选择的调查单位具有典型性 D.可以了解总体基本情况 E.调查单位少数与标志值多数的统一 14.调查单位是()A.需要调查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 B.需要调查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中的个体 C.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D.负责报告调查结果的单位 E.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
15.全国工业企业普查中()
A.全国工业企业数是调查对象 B.全国每个工业企业是调查单位 C.全国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D.工业企业的所有制关系是变量 E.每个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是调查项目
16.统计报表的资料来源有基层单位的()
A.原始记录 B.统计台帐 C.统计报表 D.会议记录 E.相关核算资料
17.下面情况中适合采用全面调查的是()A 要求费用较低
B 需要许多小区域的估计
C 被调查的总体比较小
D 调查总体比例时,总体中具有某种属性的单元很少 E 对时效性要求比较高
18.收集数据中通过一定媒介获取资料的方式有()A 以纸张为媒介的自填式调查
B 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电话调查 C 以纸张为媒介的面访调查
D 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调查
E 经纸张为媒介的电话调查 19.以下属于非抽样误差的有()A 调查员的调查误差
B 被调查者的回答误差
C 无回答误差
D 随机误差
E 抽样框误差
三、填空
1.统计调查按其组织形式,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
2.统计调查按其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3.统计调查按其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4.调查表一般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形式。
5._我们把搜集调查资料的全部单位的总体称为________。6.对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都进行调查,这是________调查。7.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都属于________调查。
8.调查人员亲临现场对调查单位直接进行清点和计量,这种调查方法称为________。9.按照登记性误差产生的原因和特点,一般可分为_______误差和________误差。10.无论在全面调查或非全面调查中都会产生________误差,而________误差则是非全面调查所固有的,是不可避免的。
11.我们把应搜集调查资料的全部单位的总体称为调查对象,它是由_______所决定的并由许多性质相同的_______所组成。
12.调查资料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客观存在的时间,即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1.统计调查 2.经常性调查 3.调查项目 4.调查对象 5.普查 6.统计报表
7.重点调查
8.典型调查
9.抽样误差 10.非抽样误差
11.计量误差 12.抽样框误差 13.无回答误差 14.处理误差
五、简答 1.简述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
2.简述统计调查的种类及适用范围。3.简述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4.简述抽样调查适用的范围。
5.简述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的区别。6.简述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能否相互替代?
第四篇:统计调查 教案
统计调查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感受抽样的必要性.
2.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3.体会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正确估计总体的重要性.4.理解抽样的优缺点.
(二)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2.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能力目标
学会数据的收集,会合理地进行抽样;继续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一天,一个小学生看妈妈做饭时,突发奇想地问妈妈:粒?”这个妈妈该怎么办?大家帮她出出主意.
问题2:一个鱼塘老板想知道一个池塘里有多少条鱼,采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请大家帮他想一想办法.(学生自主发言,说明自己的方法,并由此引入课题)
二、问题·发现
学生活动
1.用围棋子代替鱼,一个装有许多围棋子的瓶子里,若无法将其全部倒出来数,那么有没有办法估计瓶子里的棋子数?(其中有
有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利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位同学参加,前排的同学计数)说明:由于实验灵活性大,此时教师应适当调节.根据这个近似的比例关系,每次估计出的瓶中棋子的数目也会跟着变化,为了得到较可靠的估计,我们最好重复几次实验)
思考:
(1)为什么是约等于?
(2)你认为这种方法合理吗?
(3)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2.模仿刚才通过抽样估计瓶中棋子数目的方法,填写第流各自的方法,由学生自愿展示)
3.类似这样从部分看整体的抽样调查方法是否还可以用来估计下面的问题?
(1)一户家庭一年要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2)一片森林里有多少只野鹿?
209“一斤大米有多少颗米
颗黑棋)
(分三个小组上台参加实践活动,每次两页空白.(同学之间相互交
(3)一片试验田里某种水稻的产量是多少?
(4)某种商品上市后的销量是多少?
问题3:你能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一些运用类似抽样调查方法估计总体的例子吗?(本活动以4人小组方式开展,全班交流)
三、归纳·思考
1.归纳抽样调查法的优缺点.(因为抽样调查方法只考察总体的一部分样本,所以它具有调查的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的优点.缺点是不如普查得到的调查结果精确,它得到的只是估计值,而这个估计值是否接近实际情况,还取决于样本选得是否具有代表性)
问题4:郫县电视台需要在我县调查“蜀都新闻”的收视率.试问:
(1)每个看电视的人都要被询问吗?
(2)对我校学生的调查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
(3)你认为对不同社区、年龄层次、文化背景的人做调查结果会一样吗?
通过此问题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探讨,引导学生体会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的重要性.
2.思考.
(1)下列调查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
①在大学生中调查我国青年业余时间娱乐的主要方式;
②在公园里调查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③调查一个班级里学号为意见和建议;
④某班的学号是按照先女同学后男同学的顺序排列的,车郊游的意见,她请学号最靠前的⑤我县教委为调查初一年级学生对使用新教材的意见和建议,一张调查表,用来估计我县初一年级学生对使用新教材的意见和建议;
⑥为了了解人们对出门旅游的看法,进行网上调查.调查表格)
请问:为什么编辑声明“网上调查结果不具有普遍性,仅供参考”?
(2)你能举出一些调查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吗?(以互交流之后,举出一些实例)
四、课堂小结
1.抽样调查的必要性.
2.抽样调查的方法及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3.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因此,在上课之初,学生就提出了许许多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抽样的必要性.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课后,学生王乔告诉我:典型的‘由部分看全体’的例子,因为这时我们不可能普查,只能抽样调查.习之后,还能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出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很广,在解决问题时,也很有主见.在课堂上真正变成了主角,的课堂,让学生学习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数学.我自己感觉不足的地方就是时间稍稍有些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面不够大.
3的倍数的学生,以了解学生们对班主任老师某一新举措的20位同学发表意见;
由此总结得出一种抽样的方法,我设计了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张老师,其实人们体检验血就是一个非常这充分说明通过近一学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我们的学生
4人小组展开活动,相体会到让学生感受”可见学生学学生的参与面也
老师想了解学生们对举办自行
向你们班的每位同学发(由多媒体展示一张网上复制的
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在小组活动中,而老师仅仅是导演或主持人.真正做到让生动的教材变成了生动以上是我上完这节课的一些思考,在今后教学教学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第五篇:统计调查4
统计调查4
教学时间 第周星期 第4时
课题 统计调查(四)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分层抽样的方法,能用折线统计图形象、直观地描述出各个层次所占总体的百分比,体会在较大数据中进行分层抽样的数据收集、整理及描述、判断的全过程。
重点 在分层抽样中的数据整理和描述 难点 准确绘制各种表格和图形来描述数据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数据较大的情况进行了简单随机抽样,那么一般地对这类问题常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呢?(常采用分层和按比例进行抽样)
二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500万观众中抽取1000名观众并按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2:5:3的比例抽取后得到了各段抽取的人数分别为200,500,300人。
1.如果要抽取500名观众,并按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3:4:3,则各段应抽取多少人数。
2.若在各段抽取的人数中对各节目的喜爱情况分别为:青少年喜爱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的人数分别为6;31;42;64;7,成年人喜爱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的人数分别为85;60;15;31;9,老年人喜爱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的人数分别为70;30;7;15;28。绘制出500名观众最喜爱节目的统计表。
3.计算各个年龄段中对节目爱好的百分比。
4.用折线统计图反映不同年龄段对节目喜爱的百分比变化情况,并根据图形说出各段喜
爱节目的变化情况。
注:1、2、3主要由学生自己讨论完成,教师作适当提示,对于第4点师生一起完成。
三、小结。
统计调查这一单元主要讲了调查的两种方式: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全面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全面、准确,但是一般花费多,耗时长,而且有些调查不宜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具有花费少、省时的特点,但要注意抽取的样本要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随机性,这直接关系到对总体的估计的准确程度,如果总体的数据较大、情况对象复杂时,就要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描述数据时,多采用的是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来描述。
扇形统计图能准确反映各段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情况;条形统计图能准确反映各段的具体数目字;折线统计图能反映各段的变化趋势。
学生思考后回答
作业布置 P160第9、10题;P161第12题。
板书设计 正板书 副板书
统计调查(四)
一、引入
…………………………
二、新课
1、……………………
2、……………………
3、……………………
4、……………………
三、小结
…………………………
备课活动意见教学后记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