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江苏省司法厅 江苏省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社

时间:2019-05-15 11:2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江苏省司法厅 江苏省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江苏省司法厅 江苏省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社》。

第一篇: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江苏省司法厅 江苏省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社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江苏省司法厅 江苏省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衔接工作

若干问题的意见

苏高法〔2005〕314号

(2005年9月16日颁布实施)

各市中级人民法院、各基层人民法院,各市司法局、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各县(市、区)司法局、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人民调解制度,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支持和指导,积极构建诉讼调解与大调解机制相衔接的工作体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等,根据《法治江苏建设纲要》和全省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会议的精神,结合江苏实践,制定本意见。

一、实现诉讼调解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有效对接

1.乡镇(街道)设立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调处中心)与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合署办公,依法履行调处社会矛盾纠纷的职责。

2.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受理案件时,立案人员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向当事人释明大调解机制的特点和优势,建议当事人将纠纷交由调处中心进行诉前调解。当事人接受建议的,人民法院可与调处中心联系,商定调解事宜。

3.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调处中心可以建议当事人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或者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救助。

4.经调处中心调解,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并请求人民法院出具调解书,经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内容后予以立案,并以人民法院的名义出具民事调解书。

5.经调处中心调解,当事人未达成调解协议并向人民法院起诉的,6.人民法院对已经受理但未经当地调处中心调解的婚姻家庭纠纷和继承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宅基地和相邻关系纠纷,以及其他可能引起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可于开庭前邀请调处中心参与庭前调解,或者邀请调处中心参加庭审协助调解。调处中心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

7.经各方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委托调处中心对案件进行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确认。

8.人民法院邀请调处中心协助调解的,应当发出邀请函;委托调解的,应当发出委托函。

9.调处中心参与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在调解前告知当事人有关调解人员的姓名以及是否申请回避等有关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10.委托调解的调解期间为调处中心受托之日起15天。15天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经人民法院同意,可以继续调解一次,但延长的调解期间不得超过7天。

委托调解的期间以及延长的调解期间,不计人审限。

11.对委托调处中心进行调解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将案件相关诉讼材料的复印件及时送交调处中心,并针对具体案件做好调解指导工作。

12.调处中心在受托进行调解的过程中,可就调解进展情况与人民法院保持联系。

13.委托调解期间内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调处中心应在3天内将调解协议、调解笔录的原件移交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对调解协议予以确认。

当事人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调处中心应当制作调解终结书送交各方当事人,并及时通知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开庭进行审理。

14.调处中心参与调解、但未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审结后,人民法院应当将裁判结果通报调处中心,共同做好当事人的思想稳定和防止矛盾激化工作。

15.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需要调处中心帮助送达的,调处中心应当配合。

二、依法处理涉及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

16.乡镇(街道)调处中心调解民事案件的,达成调解协议后,调处中心应当以人民调解组织的名义出具人民调解协议。经调处中心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人民法院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应当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并参照适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意见(试行)》。

17.当事人持人民调解协议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当事人的请求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的,应当依法支持。

18.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一般应当适用简易程序。

19.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一般应当先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在当事人均同意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邀请原调解该纠纷的人民调解员对诉讼调解活动予以协助。

20.当事人一方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具有债权内容的人民调解协议的,调解协议必须载明债务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义务时,债务人愿意接受依法强制执行的承诺,并经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人民法院方予执行。

21.人民法院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对可能变更、撤销或者确认无效的调解协议,应当通知调处中心及具体参与调解的工作人员参加庭审旁听,并将审理结果及时告知调处中心。

22.县(市、区)调处中心分流指派有关职能部门或者组织就民事纠纷进行调解达成的确定当事人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调解协议,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一方当事人对调解协议反悔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变更、撤销或者宣告无效的,一般不予支持,但当事人能够证明调解协议具有法律规定的可撤销情形或者无效情形的除外。

对于调解协议中不具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性质的内容,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不予确认。

23.由调处中心出具的不属于民事纠纷的协议,形式上不能承认效力的,人民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已调解的实际状况,在判决结果中有所体现。

三、进一步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支持和指导

24.基层人民法院及派出人民法庭应当建立调解指导员制度,具体负责指导和联络等日常性工作。

25.调解指导员可以接受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遇到的有关法律问题的咨询,但不得就正在调处的个案的实体处理发表意见。

26.司法行政机关应定期组织调解员进行培训。人民法院应选派司法能力强、司法水平高的审判人员参与对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27.对依法应当公开审理的民事案件,调解人员主动要求旁听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对人民调解工作有指导作用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可以主动建议司法行政机关或者调处中心派调解人员旁听案件审理;在巡回审理时,人民法院可以邀请当地的调解人员旁听案件审理。

28.人民调解员具备人民陪审员资格的,可以参与审理未经本人调解过的民事案件。

29.人民法院应当与同级司法行政机关等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沟通协调,总结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依法处理矛盾纠纷,保障社会和谐的能力。

30.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司法厅、江苏省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二○○五年九月十六日

第二篇: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诉前调解工作的若干意见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诉前调解工作的若干意见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诉前调解工作,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调解工作的相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一、一般规定

第一条 诉前调解是指对于当事人提起诉讼的纠纷案件在立案前或者当事人申请诉前保全的案件,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调解方式解决纷争,化解矛盾纠纷。

人民法院可以引导当事人主动向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也可以依职权或者经当事人申请后,通过委派调解、联合调解以及自行主持调解的形式进行诉前调解。

第二条 诉前调解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强化诉前调解工作意识,按照“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多方参与、司法推动” 的要求,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调解方式,将诉前调解工作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优先选择,切实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条 诉前调解的主要任务是:依托诉讼服务中心和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建立健全诉前调解工作运行机制和工作机制,实现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机衔接,最大限度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化解在初始阶段,解决在基层当地,实现案结事了和涉诉信访的源头治理。

第四条 诉前调解工作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调解优先原则。人民法院要将诉前调解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选择,努力使矛盾纠纷解决在诉前。

全面调解原则。人民法院除法律规定不得进行调解的外,所有的矛盾纠纷一般应当经过诉前调解。

合力化解原则。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工作应当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和政府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化解矛盾纠纷。

司法支持原则。人民法院要通过对诉前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及时进行效力确认,充分发挥对诉前调解的司法保障作用。

高效便利原则。人民法院要充分发挥诉前调解灵活高效的优势,多渠道、多方式、高效率、低成本地化解矛盾纠纷。

依法审查原则。人民法院对诉前调解协议的司法审查,要严格依法进行,确保诉前调解的质量,防止违法调解,切实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下列纠纷在立案前应当先行调解:

(1)婚姻家庭、继承、变更抚养、收养关系、追索抚养费、扶养费、赡养费纠纷;

(2)劳动争议纠纷;

(3)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4)医疗损害赔偿纠纷;

(5)宅基地和相邻关系纠纷;

(6)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

(7)数额较小的民间借贷、买卖、借用纠纷;

(8)物业服务合同纠纷;

(9)拖欠水、电、煤气、电信费纠纷;

(10)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

(11)刑事自诉纠纷;

(12)其他以诉前调解方式更有利于化解的纠纷。

上述纠纷,当事人书面表示不同意进行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引导和释明。经释明后当事人仍不同意调解的,应当及时审查立案。

第六条 对于涉及面广、人数众多、影响较大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与党委、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合力化解矛盾纠纷,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

第七条 诉前调解的期限从当事人同意诉前调解之日起计算,一般为20 日。调解期限届满未达成调解协议的,经各方当事人同意,可以延长10 日。

诉前调解期限不计入立案审查期限。

第八条 对于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纠纷,要及时审查立案,不得久调不立。

第九条 诉前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督促当事人及时履行。

第十条 人民法院要大力支持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和调解人的诉前调解工作,在审理涉及调解协议的案件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及时认定调解协议的效力,树立和维护诉前调解机制的权威,提高和维护诉前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的实际效果。

第十一条 诉前调解的纠纷,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之日起中断。当事人以邮寄方式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的,从当事人邮寄之日起诉讼时效中断。

二、诉前调解组织

第十二条 诉前调解主要由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或者调解人进行。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派员参与或主持诉前调解。

第十三条 调解工作室是在基层人民法院及其人民法庭设立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联合调解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对诉至人民法院但尚未立案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解。

第十四条 调解工作室应当配备2 名以上的专职人民调解员,并可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若干名兼职人民调解员或者特邀调解员。

第十五条 各基层人民法院应积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选聘符合人民法院工作要求的人民调解员进驻调解工作室开展调解工作。在选聘人民调解员时,要优先选聘具有丰富调解经验的人民陪审员、离退休法官、检察官以及其他具有调解经验的人员。

各级人民法院可以单独或会同相关部门从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相关调解组织、基层组织,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法官、离退休检察官、离退休警官和律师、专家学者、医务工作者、教师等人员中选聘特邀调解员。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要加强对调解工作室的管理和业务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排审判经验丰富、调解能力强的审判人员担任调解指导员常驻调解工作室。

三、诉前调解程序

第十七条 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接待窗口在收到当事人起诉状后,应当立即决定是否进行诉前调解。暂时无法确定的,须在收到起诉状后3 日内确定。

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接待人员应当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调解人进行调解。

第十八条 经诉讼引导,当事人可以自行向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调解人申请诉前调解;经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也可以将案件移送或者委派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调解人进行诉前调解。

第十九条 经诉前引导,当事人自行向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申请诉前调解的,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应当进行登记备案,必要时,可以向相关调解组织通报情况。

第二十条 经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决定委派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调解人进行诉前调解的,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登记编号后,及时进行联系,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或者调解人同意的,应当将委派调解函和当事人起诉材料一并移送。

第二十一条 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调解人受委派进行诉前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加强跟踪,进行指导,提供帮助。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派员参与调解。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诉至人民法院的纠纷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必要时,可以自行进行诉前调解。人民法院决定自行进行诉前调解的,由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确定审判人员主持。

第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主持诉前调解的,可以邀请有关调解组织协助调解。

第二十四条 诉前调解未能达成调解协议,或者当事人明确表示不同意继续调解的,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调解人应当将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依法立案审理。

四、诉前调解协议效力

第二十五条 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调解人诉前调解案件时,在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可以参考行业惯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以及当地善良风俗等行为规范,引导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第二十六条 诉前调解达成协议,当事人不要求确认调解协议效力或者出具调解书的,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应当主动与相关调解组织联系,将调解回复函以及调解协议、调解笔录等调解材料复印件立卷存档。

第二十七条 诉前调解达成协议,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办理。

第二十八条 诉前调解达成协议,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

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应当即时立案审理,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民事案件的规定》,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经审查确认调解协议有效的,应当直接出具民事调解书。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申请出具民事调解书的,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调解协议具有无效或者可撤销情形的,应当向当事人释明并征询当事人是否同意由原调解组织继续调解。当事人同意的,应当将案件退回相关调解组织重新调解;当事人不同意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立案审理。

第三十条 经人民法院主持诉前调解达成协议,当事人当场履行的,一般不出具调解书;不能当场履行,当事人要求出具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应当即时立案,由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指定审判人员审查并出具调解书。

第三十一条 经诉前调解达成的具有给付内容的协议,当事人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的规定申请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债务人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文书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三十二条 经诉前调解达成的具有给付内容的协议,债权人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五、诉前调解工作管理

第三十三条 诉前调解工作由各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统一管理,各审判业务部门具体负责诉前调解的业务指导。

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应当积极协调相关审判业务部门,加强对调解员的培训。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要建立调解组织名册和调解人名册,建立健全覆盖本辖区的诉前调解网络,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调整和充实。

第三十五条 各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应当依照省高级人民法院与诉调对接相关单位联合下发的有关诉调对接工作的文件要求,建立健全诉调对接的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制度,保障诉前调解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三十六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开展诉前调解的宣传工作,广泛宣传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优势,为诉前调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民法院要在诉讼服务中心显著位置详细告示辖区内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和相关调解组织以及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机构的地址、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方便当事人选择诉讼外的其他途径解决纠纷。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要建立诉前调解工作统计台帐,做好诉前调解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定期报送工作。

各基层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按月将本院和辖区内人民法庭诉前调解工作的统计数据和工作台账报送各中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各中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每月将本院和辖区内基层法院、人民法庭诉前调解的统计数据报送省高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省高级人民法院每季度以审判管理工作通报形式进行通报。

各级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工作的统计台账必须准确真实,严禁弄虚作假。一经发现统计虚假,将在全省通报批评,取消其考评资格,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九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认真总结诉前调解的工作经验,对于适合本地区的成功经验,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及时加以宣传推广。

六、诉前调解工作考核

第四十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将诉前调解工作纳入审判管理工作范畴,建立科学的管理和考评体系。

第四十一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将诉前调解工作纳入审判绩效考评体系,每半年考评一次。

省高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负责对各中级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工作的考核,中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负责对辖区内基层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工作的考核。

第四十二条 诉前调解工作的考核结果应当作为评价各级人民法院、各审判业务部门和审判人员工作绩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各级人民法院对于诉前调解成效明显、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应当适时进行表彰奖励。

第四十三条 诉前调解工作按照《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深入推进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的规定进行考核。

七、附则

第四十四条 本意见由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以前规定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第三篇: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与赔偿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与赔偿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

(2007年6月22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次会议讨论通过)为进一步规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工作,依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切实发挥人民法院化解矛盾、定纷止争,促进社会和谐的职能作用,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等法律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全省刑事审判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一般规定

第一条人民法院应高度重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工作,充分运用调解手段,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条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工作应遵循司法规律,认真贯彻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得方针。

第三条人民法院审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应在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依法进行调解。

第四条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工作,应当注重调解程序的正当性、简易性和可操作性,调解的程序和方法应当符合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

第五条调解工作应当坚持当事人平等自愿原则,不得强行调解。

第六条人民法院应正确处理民事赔偿与量刑的关系,并将刑事被告人民事赔偿情况作为量刑情节酌情考虑,实现审判工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应切实防止仅因刑事被告人给予民事赔偿即从宽处罚,造成裁判不公。严禁以钱赎刑。

二、调解参与人

第七条下列人员可以参加调解: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被告人;

(二)原、被告双方委托代理人、辩护人;

(三)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原告人的法定代理人;

(四)自愿代替被告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以下简称“代为赔偿人”)。

第八条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独任审判员或者负责主审案件的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对疑难、复杂和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可以由人民法院的庭长或者院长主持调解。

第九条人民法院可以邀请与案件有一定联系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或者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社会经验、与当事人有特定关系并有利于促成调解的个人协助调解。

三、一审程序中的调解与赔偿

第十条一审法院应加大对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调节力度,努力将因刑事案件引发的各种矛盾有效化解在一审程序中。

第十一条本规定第七条所列人员可以在人民法院受理附带民事诉讼后,作出附带民事裁判之前提出调解申请。原、被告双方委托代理人、辩护人及代为赔偿人提出申请的,应证得该方当事人同意。

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对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一般应当调解。对适合调解结案的,应当调解,并重点做好以下案件的调解工作:

(一)涉及群体利益或人数众多的案件;

(二)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案件;

(三)敏感性强,社会关注程度大的案件;

(四)当事人双方情绪严重对立的案件。

第十三条附带民事诉讼一方提出调解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征求对方意见。对方同意的,人民法院应当进行调解。附带民事诉讼一方当事人之间意见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可以在同意调解的当事人与对方当事人之间进行调解。

第十四条调解一般在庭审中及庭审结束后进行。附带民事诉讼双方在庭审前已经交换证据,对民事部分主要事实和责任没有异议或异议不大的,人民法院可以在庭审前进行调解。

第十五条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在人民法院宣告判决前提出调解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同意。对有达成协议可能,但审理期限即将届满的案件,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合理延长审理期限。

第十六条调解时当事人各方一般应当同时在场。确有需要的,人民法院也可以对参加调解各方分别作调解工作。被告人因被羁押等客观原因不能到场的,经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双方同意,人民法院可在被害方与辩护人、委托代理人或代为赔偿人之间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及时告知被告人,并征得被告人同意。第十七条人民法院应确保参加调解各方在调解过程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者终止调解;

(二)要求主持或协助调解的人员回避;

(三)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

(四)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第十八条当事人可以自行提出调解方案。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提出调解建议的,人民法院也可以提出调解方案供当事人协商时参考。

第十九条调解中确定的赔偿金额,一般应以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并具有实际履行能力为原则。

第二十条调解协议一般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各方当事人基本情况;

(二)民事部分简要事实;

(三)各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

(四)履行协议的方式、地点、期限;

(五)参与调解各方签名。

第二十一条调解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对调解协议内容进行审查。调解协议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规定的;

(二)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

(三)协议内容超出当事人处分权范围。

(四)侵害案外人合法权益的;

(五)违背善良风俗和公共道德的;

(六)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思的。

第二十二条人民法院对调解协议审查确认后,应当及时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调解达成协议并当庭执行完毕的,可以不制作调解书,但应当记入笔录,经调解各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盖章即发生法律效力。

第二十三条经调解无法达成协议或者当事人在调解书签收前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对附带民事诉讼一并判决。

第二十四条人民法院应全面完整记录各项调解工作。

第二十五条人民法院在量刑时可以将被告人赔偿被害人物质损伤的情况作为被告人的悔罪表现情节酌情予以考虑。但下列两种情形除外:

(一)被告人坚持将从宽处罚作为履行赔偿义务先决条件的;

(二)代为赔偿人积极代为承担赔偿责任,但被告人赔偿态度不好的。未成年刑事被告人造成被害方损害的,其监护人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积极履行赔偿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结合未成年刑事被告人认罪态度,酌情认定被告人的悔罪表现。

第二十六条刑事被告人积极履行赔偿义务或代为赔偿人积极代为赔偿的,并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人民法院一般应当对被告人从宽处罚:

(一)刑事案件系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

(二)刑事案件侵害对象特定;

(三)被告人真诚悔罪;

(四)被害方自愿表示谅解。

第二十七条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并且被害方自愿表示谅解的,人民法院可以对被告人酌情从宽处罚:

(一)刑事被告人真诚悔罪,其亲友积极代为履行赔偿义务,并已基本赔偿到位;

(二)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积极履行赔偿义务,并已实际赔偿到位;

(三)被告方积极履行赔偿义务,但因经济困难等客观原因,已实际赔偿金额只达到调解协议金额一定比例、并经被害发同意延期交付。

第二十八条对于下列犯罪,人民法院应依法惩处,同时要求被告人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一)恐怖犯罪;

(二)涉及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团伙或有组织犯罪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

(三)涉枪暴力犯罪;

(四)其他危害不特定公众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

第二十九条人民法院在调解和裁判过程中,不得以任何形式许诺根据民事赔偿情况从宽处罚。

第三十条对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协议将赔偿金先行交付人民法院代管的,人民法院应将赔偿金存入专门账户,并在裁判生效后依法及时处理。被告方直接给付被害方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记录在案。

第三十一条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双方在诉讼过程中自行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一条审查后依法确认和解协议,并制作调解书。

四、二审程序中的调解与赔偿

第三十二条当事人对判决的民事部分提出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调解。第三十三条被告方在二审期间积极履行赔偿义务,并按调解协议或一审判决金额实际赔偿到位的,人民法院可依法酌情考虑。被告人在一审期间赔偿态度不积极,而在二审期间以从宽处罚为前提,主动要求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一般不得据此认定被告人悔罪表现较好。

第三十四条附带民事诉讼已经一审审结生效,当事人在刑事二审期间又向人民法院申请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民事部分裁决已经生效。当事人坚持申请调解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进行和解,但一般不参与具体和解过程。

第三十五条附带民事诉讼已经一审审结生效后,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新的协议,被告方实际赔偿到位,并且被害方自愿请求人民法院对被告人从宽处罚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酌情考虑。

第三十六条附带民事诉讼二审期间的调解与赔偿工作,依照本规定第三节的规定进行。

五、死刑案件中的调解与赔偿

第三十七条人民法院应严格规范死刑案件中的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工作。

第三十八条被告方民事赔偿情况是决定被告人刑罚的酌定情节之一,不得仅因被告方民事赔偿情况决定是否对被告人判处死刑。

第三十九条对罪行极其严重,依法应当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被告人,人民法院不应动员其亲友代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被告人亲友主动要求代为赔偿,被害方自愿同意的,人民法院对调解或和解协议可依法确认,但不得就刑事判决作出任何许诺。

第四十条人民法院不得因判处被告人死刑而免除其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第四十一条第一、二审人民法院合议庭认为被告人罪行极其严重,但出现下列情形之一,可能根据案情和民事赔偿等情况对被告人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或可能对一审死刑立即执行判决予以改判的,应提请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是否进行调解或组织和解:

(一)被告人无赔偿能力,其亲友提出代为赔偿的;

(二)被告方积极履行赔偿义务,主动将赔偿金交付法院代管,并请求对刑事被告人从轻处罚的;

(三)附带民事诉讼已经一审审结生效,当事人在刑事二审期间达成和解,并要求对被告人从轻处罚的;

(四)合议庭认为应当提请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的其他情形。对于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被害方要求判处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的严重刑事犯罪案件,如果第一、二审人民法院合议庭认为具备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基础,并且被害方可能谅解的,应提请分管院长决定是否进行调解或组织和解。

第四十二条对可能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并且当事人情绪对立,矛盾易激化的案件,第一、二审人民法院均应加强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工作。

六、附则

第四十三条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施行。如与最高人民法院新的规定不一致,按新的规定执行。

第四篇:无锡市锡山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无锡市锡山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无锡市锡山区司法局

锡调办„2010‟2号

关于转发《2010年全市社会矛盾纠纷 大调解和人民调解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镇(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司法所:

现将无锡市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指导办公室、无锡市司法局《2010年全市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和人民调解工作要点》转发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二○一○年三月一日

主题词:司法

调解

要点

通知

报: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委政法委、区综治办、赵巧新书记、言国强副区长

锡山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3月1日印发

(共印6份)无锡市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指导办公室 无锡市司法局 锡调指办„2010‟1号

2010年全市社会矛盾纠纷

大调解和人民调解工作要点

2010年我市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国政法“三项重点工作”,扎实开展“大调解机制建设提升年”活动,创新发展大调解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大调解工作的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不断提升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水平,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大调解组织机构建设

1、加强大调解工作领导机构建设。要切实加强市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指导办公室自身建设,强化和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市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指导、督促。市(县)区、镇(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出现变动时要及时调整增补,要健全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分析研判区域内矛盾纠纷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工作指导,争取工作主动权。要研究制定各级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社会矛盾纠纷调解领导机构在全市大调解工作中的组织、指导、协调核心作用。

2、加强社会矛盾纠纷两级调处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要按照市(县)区、镇(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规范化建设要求,全面深化调处中心规范化建设活动,年内市(县)区中心100%达到市级规范化建设标准,镇(街道)中心95%以上达市级规范化建设标准。开展示范调处中心创建活动,评选、命名一批市级示范调处中心,提升调处中心规范化建设水平,推进全市调处中心实体化建设。

3、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按照“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调解工作”的原则,依据矛盾纠纷发生、发展的情况,合理规划、设置调整辖区内的调解组织,多层面搭建调解组织网络平台。健全完善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进一步健全企事业单位、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聚居区、行政接边地区调解组织。村(社区)、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要以自然村、居民小区(楼院)、车间(班组)为单位,设立调解小组,聘任调解员或信息员,形成完善的调解工作网络。

4、广泛开展“三无”创建活动。在村、社区、学校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无矛盾激化、无民转刑案件、无群体性上访”的“三无”创建活动,制定相应的计划措施,适时进行检查验收,以此进一步促进基层单位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加强大调解工作机制建设

5、组织开展“大调解机制建设提升年”活动。以开展“大调解机制建设提升年”活动为载体,以源头预防为重点,以强化调处能力建设、提升调处质效为目标,深入推进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6、完善排查分析机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完善全覆盖、无疏漏的大排查网络,加大经常性和专项集中排查分析力度,完善重大矛盾纠纷快报、日报、直报制度,不断增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科学性。市每季度、市(县)区调处中心每月、镇(街道)调处中心每半月要形成书面排查分析料。市每季度召开矛盾纠纷分析会议。

7、完善大调解对接机制。要通过移送式、进驻式、派驻式等形式,进一步推进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和相互融合。要加快在有需求的基层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公安交警队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步伐,加强与信访、法律援助等机构对接工作,更好地整合资源,强化整体联动。

8、完善专业调解机制。各市(县)区、镇(街道)要在矛盾纠纷多发的领域,根据行业纠纷的不同情况和相关部门实际,通过在调处中心设立专门调解小组、在行政主管部门设立调解工作室或组建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形式,进一步建立健全专业调解机制,扩大专业调解的覆盖面。

9、完善重大矛盾纠纷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对重大矛盾纠纷特别是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要从情报信息、现场处置、舆论引导等方面建立工作机制,完善工作预案,加强实战演练,防止矛盾激化升级。

10、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要通过考核评价制度,促进工作落实,推进工作创新。要按照无锡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综合考核试行办法,完善考核方法,加大日常考核力度,尽量将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各项工作抓在平时、落在实处,不断提高全市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水平,确保全市调处成功率在90%以上,排位居全省前列。

三、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11、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配备工作。大力推广两级财政分担经费、面向社会定向招录、司法行政统一管理的人民调解员配备办法,年内要按照3、2、1[市(县)、区不低于3名、镇(街)不低于2名、村(居)不低于1名]的专职人民调解员数量标准,逐步配齐、配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

12、加强专业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增强引入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调解工作的力度,着力推进专业人民调解员队伍进度。各级调处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要积极选聘法律工作者和其他专业人士担任人民调解员,参与专业性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提高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

13、探索建立专业性专家咨询委员会。要探索建立专业性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调解或出具专业意见,提高专业调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14、探索建立一支调解志愿者队伍。通过向社会招募的方式,探索建立一支热心社会公益、具有一定专长、擅长调解工作的人民调解志愿者队伍。通过引入调解志愿者参与调解工作,提高调解工作的社会化程度,扩大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15、完善人民调解员三级培训体系。市指导办做好两级调处中心主任和市级专业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市(县)区调处中心做好辖区调处中心主任、首席人民调解员和专业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员的日常培训和村(社区)调解主任的培训,镇(街道)做好对辖区人民调解员的日常培训工作,确保全市人民调解员接受1次以上的培训。引入调解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的矛盾纠纷调处理念,人民调解员培训中要适当增加心理疏导技能培训课程,提高人民调解员对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心理疏导技能,将对当事人心理疏导工作贯穿于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全过程,提高矛盾纠纷调处水平。

16、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考核选聘。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做好对人民调解员的考核工作,经考核合格的颁发人民调解员证书,确保所有人民调解员持证上岗。进一步完善深化首席人民调解员选聘工作,促进人民调解员骨干队伍建设。

四、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17、做好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全市各级调解组织要紧紧围绕市委常委会确定的2010年十二项重点工作,排查调处要重点服务无锡经济发展、城市改造、民生改善和新兴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工作项目,在不断提高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上下功夫,进一步规范经常性排查调处的方法步骤,努力将工作做在平时、纠纷处理在苗头、防范在源头。

18、认真做好重点敏感时期的专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要按照服务大局、对接上海的要求,集中精力做好上海世博会期间专项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要借鉴和发扬奥运、国庆60周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成功经验,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明确职责,细化措施,确保完成上海世博会期间维稳“护城河”任务。要加强“两节”、“两会”、国庆等重要节日和敏感时期的专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确保全市社会稳定。

19、加强排查调处工作的检查督促和信息报告工作。市矛调指导办要继续按照分片包干、采取季度检查的方法,由每个包干小组分片加强对包干区内各单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并将检查结果汇入各单位年终综合考核。各市(县)区也要加强对辖区内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检查指导力度,促进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村(居)、镇(街道)和市(县)区三级调解组织网络的专门信息员队伍作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信息报送工作,努力提高矛盾纠纷预警处置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加强创新和品牌典型宣传

20、积极引导工作创新。积极引导基层单位从工作体制、工作机制、工作方法等方面探索创新。要通过创新工作,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增强预防矛盾纠纷激化能力,提高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整体水平。要通过创新,增加我市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亮点、形成无锡特色、树立无锡品牌。

21、强化宣传报道。加强同社会新闻媒体联系,适时在我市有影响的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开辟大调解工作专栏,宣传大调解工作社会成效。组织对先进典型的集中宣传,推广无锡大调解工作的亮点和品牌。认真办好大调解工作简报,增强我市大调解工作的社会影响。

22、加强总结表彰。组织开展全市“十佳”调解组织和杰出优秀人民调解员的评选活动,适时召开两年一度的全市大调解和人民调解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激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热情,推进全市大调解工作的更好发展。

二0一0年二月二十二日

第五篇: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广东省司法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工作之间的相互衔接,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职能,整合社会调解资源,节约诉讼成本,化解社会矛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应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诉调衔接工作机制,努力实现息诉止争、案结事了。

二、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工作应遵循依法、自愿、高效、便民的工作原则。

三、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应成立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联络工作。

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应建立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交流信息、总结经验、解决和协调有关问题。

四、为保障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机制有效运行,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全省各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履行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能。

五、全省各基层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派驻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人员的组织协调工作。全省各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负责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

六、对未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在立案前应向当事人释明人民调解具有快速、简便、经济等作用,引导当事人自愿选择以人民调解方式先行调解。

七、对不具备起诉条件或不属于民事案件受理范围的,人民法院可以建议当事人到人民调解工作室接受调解。人民调解工作室应积极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做好当事人的引导和息诉工作。

八、对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不成、当事人坚持起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优先进行立案审查。

九、全省各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对于正在审理的民事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民事纠纷部分,在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后,可以委托人民调解工作室进行调解。

十、全省各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对于正在处理的案件,根据案件审理的需要,经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可以请求人民调解工作室协助调解。

十一、经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应及时进行审查。

十二、对参与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和协助调解的人民调解员,由人民法院根据调解业绩给予适当补助。

十三、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共同对人民调解工作室进行绩效考评。对诉调衔接工作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与奖励。

附件一:开展诉调对接工作指引 附件二:有关诉调对接文书样式

样式1:《人民调解建议书(原告适用)》(样式)样式2:《人民调解建议书(被告适用)》(样式)样式3:《委托调解函》(样式)样式4:《委托调解确认书》(样式)样式5:《调解情况复函》(样式)样式6:《协助调解函》(样式)

附件一:开展诉调对接工作的指引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广东省司法厅

关于开展诉调对接工作的指引

为贯彻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和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的规定,制定本指引,供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参照执行。

一、衔接方式

1.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的衔接方式包括: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协助调解。

2.对于未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且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清晰、争议标的额不大的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含人民法庭,下同)在立案前应当向当事人释明人民调解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当事人自愿选择以人民调解方式先行调解。

3.原告同意先由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并在《人民调解建议书》上签字确认的,人民法院应当暂缓立案,并将签字确认的文书副本交付人民调解工作室。

4.经人民调解工作室通知,被告也同意由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可以进行诉前调解。5.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进行诉前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进行立案审查。

6.对于诉前调解的案件,人民调解工作室应当制作《调解情况复函》,及时将调解结果反馈给人民法院。

7.当事人同意委托调解的案件,应当填写《委托调解确认书》,并由人民法院向人民调解工作室出具《委托调解函》及移交案件主要材料复印件。

8.当事人不同意委托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审理。9.经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各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员应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公章。

10.人民调解工作室对接受委托调解的案件,不管调解结果如何均应当制作《调解情况复函》,并及时将有关案件材料一并移送至委托调解的人民法院。

11.委托调解期限一般不超过15日,从相关材料移送之日起算。当事人愿意继续调解的除外,但最长不得超过30日。

12.人民法院对于正在处理的案件,根据案件的需要,经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可以向人民调解工作室发出《协助调解函》,邀请人民调解员协助调解。人民调解工作室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指派人民调解员协助调解。

二、效力衔接 13.经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达成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14.经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达成的具有债权内容的调解协议,经过公证依法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债务人拒不履行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15.当事人持已经生效的人民调解协议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经审查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十七章规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16.人民法院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应当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

17.经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达成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确认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共同要求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应及时进行审查。如人民调解协议不存在可变更、可撤销或无效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在5日内出具民事调解书,且不收取案件受理费。

18.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变更、撤销人民调解协议或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无效的案件,可以通知人民调解工作室具体参与调解的人民调解员旁听庭审,并及时将审理结果告知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调解工作室,必要时可以向人民调解工作室提出司法建议。

三、工作保障

19.人民调解工作室可以在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立案大厅设立人民调解窗口。20.全省各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应为人民调解工作室、人民调解窗口提供工作场所及必要的办公设备,并为其工作人员提供工作和生活便利。

21.对于身体健康、政治素质较高、具有较丰富调解工作经验并自愿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退休法官,经原任职人民法院推荐,人民调解委员会可聘任为人民调解员,派驻到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

22.人民调解工作室应对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协助调解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相应的台帐制度和档案制度。

23.人民调解工作室调处成功的纠纷可作为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完成的工作量。

24.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人民调解工作室配备的人民调解员应不少于两名。派驻人民调解工作室的人民调解员应自觉遵守所在人民法院的有关作息、保密工作等规章制度。

25.经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后又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曾经参与调解工作的人民调解员不得担任该案件的人民陪审员或诉讼代理人。

26.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建立人民调解指导员制度,指派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担任人民调解工作室的人民调解指导员,负责与人民调解工作室的日常联系和业务指导工作。

27.人民调解指导员可以就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遇到的有关法律问题提供咨询,但不得就纠纷的处理发表具体意见。28.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定期对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人民法院应当配合司法行政机关,选派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参与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

29.人民法院应当定期邀请人民调解员旁听庭审。对于依法应当公开审理的民事案件,人民调解员主动要求旁听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30.人民法院对于政治素质高、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民调解员,符合人民陪审员法定条件的,可以依法提请任命为人民陪审员。

下载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江苏省司法厅 江苏省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江苏省司法厅 江苏省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