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宜县2014年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方案及时间安排表
分宜县2014年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方案
为了做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根据《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14年现场调查工作方案》,现制定分宜县2014年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方案。
一、调查现场和人数
本次调查的乡镇和人数是:分宜县城区调查人数1人,洋江乡调查人数4人,分宜镇调查人数1人,双林镇调查人数1人,共计7人。
二、调查人员
按照属地化调查的原则,各乡镇的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工作由各乡镇卫生院防疫员具体负责,县城的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工作由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负责。
三、调查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查完全采用面对面访谈入户调查的方式。根据调查对象是否存活,调查内容分为2 类。对于调查对象存活者,由调查 员入户面对面询问,填写全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 65 岁及以上老人问卷(2014年),收集相关信息。对于已死亡的调查对象,调查员入户面对面询问其家属,并填写死亡老人调查登记表,收集死亡老人临终前相关信息。
(一)65岁及以上老人问卷调查
如果调查对象健在,则需要进行入户访谈和健康体检,并填写65岁及以上老人问卷。
1、访谈内容
(1)基本状况(A部分):性别、出生日期、生活与居住情况。
(2)对现状评价及性格特征(B部分)。
(3)认知能力(C部分):利用认知功能简易量表(MMSE)来测量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包括一般能力、反应能力、注意力及计算能力、回忆、语言理解与自我协调能力等。
(4)生活方式(D部分):膳食、饮水、吸烟、饮酒、休闲活动、住户其他成员情况。
(5)日常活动能力(E部分):反映生活自理能力的六个项目,包括洗澡、穿衣、室内活动、上厕所、吃饭、控制大小便;反映器具性日常活动能力的指标共有8项,包括能否到邻居家串门、外出买东西、举起5公斤重物、洗衣服、做饭等。
(6)个人背景及家庭状况(F部分):离退休情况、生活来源、经济情况、婚姻状况、医疗保障情况、父母目前存活状况、与子女沟通情况、社区服务情况等。
(7)生理健康(G部分):这部分内容需要通过访谈询问和健康体检共同完成。睡眠状况、视力、口腔健康状况、听力、疼痛情况、是否能独立站起、患病情况等需要通过访谈询问了解。血压、心率、节律、身高、体重、腰围、上肢活动能力、能否捡起地上书本、自转一周所需步数等需要健康体检完成(其中,血压、体重与身高检查有关注意事项见附件3)。
(8)访问后观察(访员回答)(H部分):对访问情况作相关记录。
(二)死亡老人调查登记
对于已死亡的对象,询问其家属,并填写死亡老人调查登记表。询问登记内容包括老人性别、临终前婚姻状况、保险情况、其他家庭成员情况、临终前主要居住方式、临终前家庭户代数、死亡地点、照料情况、患病情况、收入情况、医疗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吸烟饮酒情况、住房类型与居住条件、口腔健康状况、听力状况。
四、现场工作人员的职责和要求
现场总协调员由调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管主任担任,负责本项目。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作为质控员负责调查数据的质量控制。现场调查员共2名,调查助理员1名,负责协助现场调查员开展入户调查工作。调查助理员为乡镇卫生院村医或村(居)委会干部。
五、工作时间安排
5月 1 9日-6月 5 日:现场调查与审核。月6 日-6 月 10 日:整理问卷并寄送至省级疾控中心。
分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5月16日
第二篇:老年干部健康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
老年干部健康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干部健康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对提高护理安全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健康科干部病房收治的2038例老年患者,本院2014年1月起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干预,实施前护理患者1012例,作为常规组,实施后护理患者1026例,作为干预组,比较护理安全管理干预实施前后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 常规组患者跌倒、坠床、皮肤损伤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8%,干预组发生率为0.4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干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5.03%,常规组为85.08%,组间数据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干部健康科患者的护理安全影响因素既有患者自身因素,也与护理人员素质、医院环境密切相关,采取有效、有针对性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对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老年干部;护理安全;影响因素
护理质量是评价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医疗法律制度不断健全,患者维权意识越来越高,因此,规范的护理工作以提高护理质量,全方位确保护理安全已成[1]为医院护理人员面临的主要责任。干部病房是医院特殊病房,其以保健及内科慢性病患者为收治对象,主要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疾病治疗、健康保健及全方位护理的服务。目前,老年干部健康科护理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有效治疗,也对医院护[2]理水平提高提出挑战。我院自2014年1月起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在提高老年干部健康科护理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分析结果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干部保健科病房收治的2038例老年患者,本院2014年1月起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干预,实施前护理患者1012例为常规组,实施后护理患者1026例,为干预组,其中常规组男516例,女496例,年龄70-90岁,平均(78.3±4.7)岁,心脑血管疾病336例,糖尿病103例,呼吸系统疾病103例,高血压353例,骨质疏松症56例,其他61例,病程5-31年,平均(20.1±10.3)年;干预组男523例,女503例,年龄71-93岁,平均(79.1±3.9)岁,心脑血管疾病339例,糖尿病100例,呼吸系统疾病107留,高血压359例,骨质疏松症58例,其他63例,病程6-30年,平均(21.0±9.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系统分析病房患者发生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影响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开展护理安全管理。详细如下:①加强护士专业和技能培训。护理人员素质的提升是护理水平提高的关键。因此,要针对护理素质及能力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首先要注重护理理论知识、疾病知识、护理技能技巧的培训,要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操作规范,在丰富护士护理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护理能力,要将国内外先进护理理念、新观念、新方法及知识灌输给护理人员,并通过典型病例分析,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②积极处理护理不良事件。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即护理风险的管理。要进行风险识别、评估、预防,并针对不同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和应对补救措施。如法律事项准备与应对、护理记录要准确、完整、及时,风险现场的保护、封存,同时,要采取多种努力,[3]对于护理不良事件尽可能理解对方,并说服对方理解医院方,以将风险降到最低。③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会议。针对典型护理安全事件,召开专门讨论会,对护理中易发生的护理缺陷、护理差错及隐患进行分析,提高护理人员的警觉性,并提出预防措施,通过定期召开护理安全讨论会,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的同时,提高其应对护理不良事件能力。④加强安全环境管理。从医院自身硬件设施、环境等方面,不断完善安全防护设施,提高病区硬件条件,在易发生危险事件区域设置安全护栏、扶手或警示牌等安全设备。⑤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护理人员要重视每一个护理环节及护理细节,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并通过学习发生过的纠纷案例,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吸取教训。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本院自行制定的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共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选项,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用SPSS15.0数据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研究中连续性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进行描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数据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研究结果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性。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常规组患者跌倒、坠床、皮肤损伤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8%,干预组发生率为0.4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跌倒
坠床
给药错误
管道异皮肤损常脱落 伤
输液穿刺部位疼痛 1
其他
总发生[n(%)] 干预组0 0 1 1 1 1 5(0.49)(n=1026)常规组 3 1 3 3 3 3 1 17(1.68)(n=1012)x²
6.785 P
<0.01 2.2 满意度 干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5.03%,常规组为85.08%,组间数据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组别 干预组 常规组 x² 例数 1026 1012
满意 546 443
基本满意 429 418
不满意 51 151
满意度 95.03 85.08 56.490 <0.01 P 3 讨论
3.1 影响因素分析 ①患者自身因素。首先,患者年龄均进入老年,其身体机能有所减退,机体结构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化,因此,维持其机体的应激能力和稳定能力均明显下降;同时,患者的记忆力、判断力、应变能力均下降,有的意识模糊、反应迟钝,其肢体运动功
[4]能、平衡功能下降,这均导致患者安全隐患增多,易发生跌倒、坠床等危险。再次,多数患者都伴发多种疾病,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老年痴呆等症均增加了其安全隐患,同时,这些疾病用药比较复杂、副作用大,如马虎大意不按规定服药则易引发危险。最后,老年干部一般有不服老、不愿麻烦他人的心理特点,严重高估自身自理能力,易发生坠床、咳呛等危险。②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队伍自身素养及业务水平不够。首先,缺乏相关专科疾病知识,缺乏敏锐的观察能力,对患者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危险无法及时察觉;护士工作预见性不够,对护理工作风险估计不足,尤其针对老年痴呆患者,对其易发生跌倒、坠床、压疮等危险因素估计不足,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出现;再次,护理人员资历浅、经验少,应急和应变能力不够,遇事不沉稳,不能及时处理紧急事件;另外,护士盲目遵从医嘱,临床护理中不能及时应变,且操作技术不熟练,导致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5]生。
3.2护理安全管理 针对以上影响护理安全因素,我院实施了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其目的在于对老年干部患者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控制,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保证患者身体及心理健康和安全。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医院安全环境设施,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护理过程中的护理差错、事故纠纷等事件,这不但有助于对患者进行有效保护,也是提高医院护理服务水平和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实施后,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这说明,针对医院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能够显著提升老年干部患者的安全,并提高医院护理服务水平。
综上,老年干部健康科患者的护理安全影响因素既有患者自身因素,也与护理人员素质、医院环境密切相关,采取有效、有针对性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对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春燕,林可可,闫丽娥.干部医疗科护理人员关怀能力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保健 杂志, 2013,16(4):419-421.[2] 郑云.护理安全管理对干部病房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J].农垦医学,2014,36(4): 346-348.[3] 魏容容,谢建飞,钟竹青,等.护理安全管理课程设置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6):524-527.[4]郭磊.个性化护理对干部病房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 32(11):2638-2639.[5]陈虹,易忠贤.干部病房常见护理安全危险因素与管理对策[J].西藏医药杂志,2013,35(3):66-67.[6]刘影.老年精神障碍护理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重庆医学,2011,40(4): 410-411.[6]
第三篇:儿科护士心身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儿科护士心身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 10-10-24 16:23:00 ]
编辑:studa20
作者:利娜,黄玉柳,陆 宁,叶妙珍
【摘要】
目的 调查分析儿科护士心身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50名儿科护士进行心身健康测评,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50名儿科护士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偏执和人际关系敏感及SCL-90阳性项目数得分明显高于常模(P<0.05);31~35岁护士躯体化、偏执、强迫、抑郁因子评分显著高于20~30岁护士(P<0.05,P<0.01);未婚护士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评分与已婚护士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分析了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预防措施。结论 儿科护士心身健康状况差,受年龄、婚姻状况影响。儿科护士心身健康状况原因。
【关键词】
儿科护士;心身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对策
儿科病房是为14周岁以下的儿童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恢复健康的场所。儿科疾病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儿科护理人员面对着特殊的服务群体,工作强度大,严重影响了护士的心身健康,本文对儿科护士的心身健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现总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我市4所镇级综合医院儿科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0~35岁;其中,未婚护士包括离异2名,见表1。发放调查问卷54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2.6%。表1 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护士人数比较
1.2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54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0~35岁;其中,未婚护士包括离异2名,见表1。发放调查问卷54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2.6%。
1.3 方法
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进行问卷调查,抽选4所镇级医院的54名儿科护理工作者,经统一指导解释后进行问卷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与国内常模(644)[2]进行比较。
结果
2.1 儿科护士与国内女性常模SCL-90因子分析比较
儿科护士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评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偏执和人际关系敏感及SCL-90阳性项目数得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儿科护士与国内女性常模SCL-90各因子比较注:与常模比较,*P<0.05
2.2 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及家庭收入SCL-90各因子分析比较 50名儿科护士中,31~35岁护士偏执、躯体化、强迫、抑郁因子评分显著高于20~30岁护士(P<0.01、P<0.05)。20~30岁护士焦虑因子评分显著高于31~35岁护士(P<0.01)。未婚护士(包括离异护士2名)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已婚护士,而偏执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已婚护士(P<0.05,P<0.01)。见表3。表3 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儿科护士SCL-90各因子分比较注:与组内对应项比较,*P<0.05,#P<0.01。
讨论
3.1 工作因素
儿科护理工作繁琐,劳动强度大,肩负责任重,同样的护理和治疗,儿科护士付出的劳动要比成人科室多。儿科工作环境复杂,服务对象特殊,常因嘈杂零乱的环境和婴幼儿啼哭声不断的刺激,严重影响儿科护士的工作情绪。儿科病房允许有家长陪护,各项治疗、护理工作都是在家长的“监督”之下公开进行,加上儿科患者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心肝宝贝,作为父母情愿生病的是自己,也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丝毫痛苦,孩子生病,家长焦躁不安、情绪不稳、激惹率增高,容易产生攻击性,易向护士发泄,对护士的辛勤劳动有时不能正确理解。在儿科若一针见血,家长没有意见,一针见不到血,家长则面露不满,甚至动口骂人或动手打人,认为护士水平不高或故意增加患儿痛苦,因而忽略了护理工作者应有的工作权力和人格权力,从而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难度和心理压力,使人际关系敏感。一部分护士操作前反复多次寻找血管且做得很慢,以保证穿刺成功;少数护士因穿刺困难或失败容易激动,自己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常感到自己付出的劳动得不到公平的回报。这些问题是与恐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相关的感知体验有关,这些情感体验与SCL-90调查亦相吻合。以上诸多因素作为应激源,能刺激人们的某种情绪体验,在情绪活动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影响人的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3]。如果自己不善于排除困扰和减轻心理压力,这种消极的破坏性的情绪使护士身心都处于应激状态[4],久而久之,会导致身心疾病,影响护理质量和患儿的康复。
[ 10-10-24 16:23:00 ]
编辑:studa20
加之频繁的“三班倒”,没有周末及节假日的定时休息,扰乱了护士自身的生活规律,从而影响护士的社交活动及家庭生活,使他们感到身心疲惫,产生焦虑、压抑、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甚至有很多人发生了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晕、疲乏、睡眠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以上身体的疲劳和心理负荷的加重,若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调节,则会出现紧张、情绪不稳定、易疲劳、压抑等不良感觉,紧张、情绪不稳定属于焦虑的感知和体验,易疲劳及症状反映了躯体化的情况,而压抑则是与忧郁有关的情感[5]。
3.2 年龄因素
表3示,年龄偏大的护士身体健康状况较年轻护士有所下降,她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工作压力或心理障碍得不到有效缓解,使其产生疲惫感,而影响护士的心身健康。因此,管理者在调配儿科工作人员时应注意考虑年龄因素。20~30岁护士焦虑因子评分显著高于31~35岁护士,可能与临床经验及业务水平较年长护士欠缺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有关。
3.3 婚姻状况因素
婚姻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同时婚姻问题还反映了个体的支持结构是否完整有效[3],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身健康水平越高。已婚护士能从其配偶获得社会支持,而未婚者可能由于远离父母,长期住在单身宿舍,而相对缺乏社会支持。更有甚者,单身护士中的离异者可能在经历了婚姻变故、感情创伤后,其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都有所下降,以致严重影响其心身健康水平。
对策
(1)充分休息:当护士感到心理压力过重、心情忧郁不适时,应及时休假,切忌带病坚持工作,调整身心状态,以利于健康的恢复。(2)调节心情:保持愉悦的心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进取心和责任感,以利于更好地工作。(3)注重培养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加强心理保健知识的学习,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平衡、调节和完善。(4)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升华积极情感,遇到不开心的事向同事、关心自己的亲属和朋友倾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或睡觉,从而减轻精神压力、松弛精神,促进健康。(5)提高自身素质,平时加强业务训练,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练就过硬的本领。(6)务必使患者了解其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应尽的义务,并明确和保护护士在工作中的权力,了解并理解护理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使护士工作起来心情舒畅,能真正地对患者负责,儿科护士是患儿的直接护理者、患儿的康复与预防指导者,是患者与家长医生之间的协调者。
综上所述,在儿科工作中,笔者应从儿科的工作特点和患者的要求出发,挑选有一定的临床护理经验,而且业务熟练、有耐心且责任心强的护士担任儿科护士工作,并且要不断加强护士自身素质修养,克服个性弱点,用职业的角色约束自己的情绪变化,转移各方面的不良心理因素,更好地做好儿科工作。
【参考文献】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26.金华,昊文源,张明原.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12(5):26.陈炳英,朱培莉.护士精神状态对护士行为适应的影响.实用护理杂志,2002,5(18):5.4 李会香,赵玉香.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调查分析及对策.临床护理杂志,2004,3(2):5.徐斌,王效道.心身医学-心理生理医学基础与疾病.北京:中国医学科学出版社,1990,16-245.[ 10-10-24 16:23:00 ]
编辑:studa20
加之频繁的“三班倒”,没有周末及节假日的定时休息,扰乱了护士自身的生活规律,从而影响护士的社交活动及家庭生活,使他们感到身心疲惫,产生焦虑、压抑、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甚至有很多人发生了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晕、疲乏、睡眠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以上身体的疲劳和心理负荷的加重,若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调节,则会出现紧张、情绪不稳定、易疲劳、压抑等不良感觉,紧张、情绪不稳定属于焦虑的感知和体验,易疲劳及症状反映了躯体化的情况,而压抑则是与忧郁有关的情感[5]。
3.2 年龄因素
表3示,年龄偏大的护士身体健康状况较年轻护士有所下降,她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工作压力或心理障碍得不到有效缓解,使其产生疲惫感,而影响护士的心身健康。因此,管理者在调配儿科工作人员时应注意考虑年龄因素。20~30岁护士焦虑因子评分显著高于31~35岁护士,可能与临床经验及业务水平较年长护士欠缺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有关。
3.3 婚姻状况因素
婚姻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同时婚姻问题还反映了个体的支持结构是否完整有效[3],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身健康水平越高。已婚护士能从其配偶获得社会支持,而未婚者可能由于远离父母,长期住在单身宿舍,而相对缺乏社会支持。更有甚者,单身护士中的离异者可能在经历了婚姻变故、感情创伤后,其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都有所下降,以致严重影响其心身健康水平。
对策
(1)充分休息:当护士感到心理压力过重、心情忧郁不适时,应及时休假,切忌带病坚持工作,调整身心状态,以利于健康的恢复。(2)调节心情:保持愉悦的心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进取心和责任感,以利于更好地工作。(3)注重培养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加强心理保健知识的学习,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平衡、调节和完善。(4)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升华积极情感,遇到不开心的事向同事、关心自己的亲属和朋友倾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或睡觉,从而减轻精神压力、松弛精神,促进健康。(5)提高自身素质,平时加强业务训练,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练就过硬的本领。(6)务必使患者了解其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应尽的义务,并明确和保护护士在工作中的权力,了解并理解护理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使护士工作起来心情舒畅,能真正地对患者负责,儿科护士是患儿的直接护理者、患儿的康复与预防指导者,是患者与家长医生之间的协调者。
综上所述,在儿科工作中,笔者应从儿科的工作特点和患者的要求出发,挑选有一定的临床护理经验,而且业务熟练、有耐心且责任心强的护士担任儿科护士工作,并且要不断加强护士自身素质修养,克服个性弱点,用职业的角色约束自己的情绪变化,转移各方面的不良心理因素,更好地做好儿科工作。
【参考文献】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26.金华,昊文源,张明原.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12(5):26.陈炳英,朱培莉.护士精神状态对护士行为适应的影响.实用护理杂志,2002,5(18):5.李会香,赵玉香.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调查分析及对策.临床护理杂志,2004,3(2):5.徐斌,王效道.心身医学-心理生理医学基础与疾病.北京:中国医学科学出版社,1990,16-245.
第四篇: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姓名 单位及地址 联系电话 ***
龙红元
茶陵尧水学校 株洲市茶陵县严塘镇尧市
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进年来新闻中报道多起学生运动中猝死事件,全国中小学生体质近年来持续下降,已被社会公认。让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首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的展现自我报效祖国。造成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学校的、家长的,还有学生自身的。本文根据许多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对中小学生体质的发展趋势做了综合调查分析,中小学各年龄段多数指标呈普遍下降趋势,力量素质全部下降,耐力素质大部分下降,其他素质也在下降。学生体质明显减弱,且出现近视、肥胖、体弱、患病率持续增长的现象。综合以上问题建设性地提出一些对策、措施,为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以及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一些个人意见。
【关键词】 学生体质:
发展趋势:
因素分析
发展应以人为本,人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国民体质状况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是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颁布以来,党中央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重要而明确的要求,必将对我国学校体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的希望。现如今学生体质呈普遍下降趋势,特别是城市学生下降幅度较乡村学生更大。学生近视、肥胖、体弱、患病率持续增长等等。以上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中结果呢?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趋向如何呢?这有待于我们基层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本文想就这方面做一些
分析,为能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1.体质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较好。对体质的定义在体育、教育和卫生系统,也已基本形成共识,即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趋势
发展应以人为本,人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国民体质状况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民精神紧张、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环境污染等因素所引发的非传染性疾病在全球的不断蔓延,导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不断地扩大。从总体国民体质上看,成逐年下降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迫切需要以及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必须从青少年儿童和学生的健康抓起。
根据许多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同样呈逐年下降的趋式。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弱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还不只如此,又出现了青少年学生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超重肥胖青少年明显增多,体弱多病的儿童骤然剧增等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但身体形态指标有较大增长,特别是在身高、体重、胸围等方面增长幅度较大。
2、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的因素分析
2.1学生对体育运动认识不足,家长,学校重智轻体对体质健康意识的淡薄。
近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老师,家长一味追求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为了争取好成绩,提高上线率,把智育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体育教学成为摆设。家长重智轻体,认为考上大学才能有辉煌的前程,剥夺学生的运动时间,不停的逼着孩子上补习班,甚至连走路上学都改成专线接送。学生耳濡目染渐渐远离
运动。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家长认为子女的体质健康只要吃好睡足加强营养补给,参加体育锻炼用处并不大且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反映出家长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误区,对于体质健康的认识还非常缺乏,重智轻体的观念占重要地位。
2.2学生课余时间少,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影响体质健康的提高。
学校至今仍坚持学习成绩代表学校的一切,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为此教师要有成绩就得从学生下手,加大作业量,每日测试,每周考试,题海试磨练学生。使这些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文化课的学习中,很少顾及自己的活动及休息时间,有时候,甚至连课间十分钟的时间也难以保证。部分学生晚上或周末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提升班,学习各种技能,因此除了只能在学校参加一些体育课或活动课规定内容的锻炼外,很少有时间再参加一些课余体育锻炼,只能在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后才会有极少时间安排锻炼活动。这样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阻碍了学生体质的提高,影响体质健康的发展。
2.3教育、教学观念落后,阻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目前,全国中小学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受“应试教育”观念的消极影响,现在的升学考试、毕业考试,还是以“分数线”、“及格率”作为评价标准。一些学生在主课老师眼里成绩不理想,所以占用他们的体育活动时间也就理所当然了,殊不知,这些在文化课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健康体质也是不容乐观的。所以如此的恶性循环,不仅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其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无法按制定的计划完成。
学校有活动,体育课被占用,体育教师不得不放弃上课的内容去完成不是体育课上的任务,教学质量则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因枯燥无聊的练习,不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学校 的活动课或课外活动,基本流于形式。学生缺少了教师的教,没有了教师的组织,没有了锻炼内容上的指导,也就失去了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学生对体育课的偏爱也往往是出于个人兴趣,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体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体育课是单纯的游戏课,不像语数等主课那样,测验获得好成绩就欢呼雀跃,而对体育课成绩的追求欲不是很高,学生家长也看重学习成绩,而对体育成绩普遍不重视,导致了重视主课,轻视体育的现象。加上近几年学校的“安全官司”接连不断,导致教师上体育课时,过于追求安全,不敢放开手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用务实、求真、求实的态度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要牢固树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2.4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
长期以来,传统的中学体育教育模式主要是以竞赛体育作为主要内容;常规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与技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都是在教师的统一指令下,疲于听讲解,看示范,反复练习,而没有时间去感受和体验健身运动的乐趣,教学过程过分的强调“统一”、且教法“单一”,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课缺乏生机,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对体育的兴趣,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无法谈起。这种片面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不注重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求。体育锻炼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要想有强健的体魄,并非一朝一夕。教师应该让学生树立运动强身的观念,将运动融入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体育老师还应该从自身的专业素养出发,认真的执行学校交给的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体育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高超的运动能力,优美的示范姿势以及恰当的教育语言,都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养成
自我锻炼的习惯。另外,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也能唤醒学生对体育课的重新认识。
2.5校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缺乏的影响
校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青少年锻炼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面向大众开放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非常有限,虽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各类体育场地设施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但都用于本单位职工健身娱乐,面向群众开放的机会和时间非常有限(其重要原因一是管理方面的不便,二是器材的维护),由于社会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少,造成双休日学生无处去锻炼的现象,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质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互动,形成良好的风气和促进学生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合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形成家庭带学生,学生促家庭的体育健身格局,促使家庭,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2.6体育硬件设施和师资的不足,也是影响学生提高体质健康的原因。
目前尚有不少学校运动场地面积与学生人数比重严重失调。因种种原因造成拥有200米以上标准场地的学校并不多,因此学生在进行快速跑练习时并不顺畅;遇上200-400米的中长跑练习,教师经常会看不出是不是自己的学生在练习,所以学生的练习质量如何教师无法确认。同时体育教师心中还要提心吊胆,生怕学生人数太多发生碰撞,会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所以遇上这种情况,教师有时只能采用占地面积不大的体育项目,久而久之学生的运动量受到限制,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再有专业体育教师仍然缺乏,只好请其它任课教师兼任,这对指导学生正确参与体育锻炼是很不利的,无形中减少了学生增强体质健康的机会。
3、结论与建议
少年强则国强。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国家向前的步伐才迈的够力度。学生体质下降
已影响到国家的后备力量,引起人们的关注。学生体质下降是由客观存在的社会的、学校的、家长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只有真正和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家长的意识培养、社会大环境的改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得以实现。只要家长、社会树立正确的观念,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场地器材得到切实解决,体育教师敬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当学生养成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学生的体质自然会增强。学生的体质增强了,有利于学生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学生的成长阶段是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加强学生体育锻炼这一工作放在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这也正符合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强化体育课,切实保证中小学的体育课时,实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体育课的实效性。强化课外锻炼,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课外体育锻炼,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切实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有序开展学生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必须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目标,一切工作都以实现这个目标展开。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开展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以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实现学生的强健体魄将指日可待。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R].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王平;;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新教育;2008年09期
[3]贾志勇.健康教育任重道远[J].北京: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2004.[4]郑辉;情绪、环境与体育教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第五篇: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安仁县 灵官中小雷爱华
【摘要】 全国中小学生体质近年来持续下降,已被社会公认。造成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学校的、家长的,还有学生自身的。本文根据许多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对中小学生体质的发展趋势做了综合调查分析,中小学各年龄段多数指标呈普遍下降趋势,力量素质全部下降,耐力素质大部分下降,其他素质也在下降。学生体质明显减弱,且出现近视、肥胖、体弱、患病率持续增长的现象。综合以上问题建设性地提出一些对策、措施,为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以及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一些个人意见。【关键词】 学生体质,发展趋势,因素分析
一、引言
发展应以人为本,人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国民体质状况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的希望。现如今学生体质呈普遍下降趋势,特别是城市学生下降幅度较乡村学生更大。学生近视、肥胖、体弱、患病率持续增长等等。以上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中结果呢?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趋向如何呢?这有待于我们基层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共同思
考的问题。本文想就这方面做一些分析,为能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1.体质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对体质的定义在体育、教育和卫生系统,也已基本形成共识,即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趋势
发展应以人为本,人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国民体质状况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民精神紧张、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环境污染等因素所引发的非传染性疾病在全球的不断蔓延,导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不断地扩大。从总体国民体质上看,成逐年下降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迫切需要以及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必须从青少年儿童和学生的健康抓起。
根据许多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同样呈逐年下降的趋式。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弱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还不只如此,又出现了青少年学生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超重肥胖青少年明显增多,体弱多病的儿童骤然剧增等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但身体形态指标有较大增长,特别是在身高、体重、胸围等方面增长幅度较大。
2、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的因素分析
2.1学生、家长重智轻体的观念, 对体质健康意识的淡薄。
近年来,学校教育一直受到“高考和中考”指挥棒的束缚,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为了争取好成绩,把智育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体育教学就更不用说
了,放在了若有若无的位臵之上。加之学生从小在家长重智轻体的影响下,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有辉煌的前程。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家长认为子女的体质健康只要平时注重增加营养,参加体育锻炼用处并不大。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反映出家长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还存在很大问题,对于体质健康的认识还非常缺乏,重智轻体的观念占重要地位。
2.2学生课余时间少,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影响体质健康的提高。
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为此教师不断加重学生的课业量,学生因为要做作业,做完作业后还要完成家长布臵的额外作业。等作业全部完成后,睡觉时间也差不多就到了;部分学生晚上或周末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提升班,学习各种技能,因此除了只能在学校参加一些体育课或活动课规定内容的锻炼外,很少有时间再参加一些课余体育锻炼,只能在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后才会有极少时间安排锻炼活动。这样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阻碍了学生体质的提高,影响体质健康的发展。
2.3教育、教学观念落后,阻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目前,全国中小学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受“应试教育”观念的消极影响,现在的升学考试、毕业考试,还是以“分数线”、“及格率”作为评价标准。一些学生在主课老师眼里成绩不理想,所以占用他们的体育活动时间也就理所当然了,殊不知,这些在文化课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健康体质也是不容乐观的。所以如此的恶性循环,不仅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其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无法按制定的计划完成。
如学校有什么重大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在班主任和学生的要求下,只能在体育课上练习。体育教师不得不放弃上课的内容去完成不是体育课上的任务,教学质量则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因枯燥无聊的练习,不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学校的活动课或课外活动,基本流于形式。学生缺少了教师的教,没有了教师的组织,没有了锻炼内容上的指导,也就失去了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用务实、求真、求实的态度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要牢固树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2.4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很喜欢体育课。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体育课看法也有所不同,有的认为自己“体质不错”没有锻炼的必要;有的认为体育课“毫无意思”不想上;还有的认为“长大了还在蹦蹦跳跳不象样子”怕丢人等等。体育锻炼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要想有强健的体魄,并非一朝一夕。教师应该让学生树立运动强身的观念,将运动融入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体育老师还应该从自身的专业素养出发,认真的执行学校交给的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体育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高超的运动能力,优美的示范姿势以及恰当的教育语言,都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另外,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也能唤醒学生对体育课的重新认识。
2.5校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缺乏的影响
校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青少年锻炼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面向大众开放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非常有限,虽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各类体育场地设施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但都用于本单位职工健身娱乐,面向群众开放的机会和时间非常有限(其重要原因一是管理方面的不便,二是器材的维护),由于社会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少,造成双休日学生无处去锻炼的现象,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质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互动,形成良好的风气和促进学生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合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形成家庭带学生,学生促家庭的体育健身格局,促使家庭,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
2.6体育硬件设施和师资的不足,也是影响学生提高体质健康的原因。
目前尚有不少学校运动场地面积与学生人数比重严重失调。因种种原因造成拥有200米以上标准场地的学校并不多,因此学生在进行快速跑练习时并不顺畅;遇上200-400米的中长跑练习,教师经常会看不出是不是自己的学生在练习,所以学生的练习质量如何教师无法确认。同时体育教师心中还要提心吊胆,生怕学生人数太多发生碰撞,会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所以遇上这种情况,教师有时只能采用占地面积不大的体育项目,久而久之学生的运动量受到限制,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再有专业体育教师仍然缺乏,只好请其它任课教师兼任,这对指导学生正确参与体育锻炼是很不利的,无形中减少了学生增强体质健康的机会。
3、结论与建议
俗话说“亡羊补牢,尤未晚矣”。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近年来的持续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学生体质的下降不是一种偶然,是由客观存在的社会的、学校的、家长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只有真正和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家长的意识培养、社会大
环境的改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得以实现。只要家长、社会树立正确的观念,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场地器材得到切实解决,体育教师敬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当学生养成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学生的体质自然会增强。学生的体质增强了,有利于学生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学生的成长阶段是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加强学生体育锻炼这一工作放在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这也正符合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要求。
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家长和学生本身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落实、督促和确保学生每天至少坚持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大力开展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以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实现学生的强健体魄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王 红,费宏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尚需进一步完善.北京: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2004.[3]贾志勇.健康教育任重道远.北京: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