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册小学语文教材《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时间:2019-05-15 11:0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九册小学语文教材《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九册小学语文教材《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第一篇:第九册小学语文教材《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人教版第九册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简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表述的情境之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激发学生头脑中的灵性及心底蕴涵的真情,将学生带入到爱的情境中,去感悟爱,体验爱,并为爱所感,使课堂洋溢着人文关怀,成为哺育的精神殿堂。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位置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也不怕别人误解,坚持抢救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教学时,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学情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选择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策略,全息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试图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

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

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①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

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后拓展,延续“亲情”

1.自由组成小组,在课后排演广播剧,制成录音带,然后大家在一起听一听,评一评。

2.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第二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解析

一、课文简说。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文章描写具体、情感真挚。

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个坚强的儿子!这是本文给我们展示的两个人物形象。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悟父爱的伟大?在反复研读课文后,我确定采用“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思路来设计,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是学科课程目标的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根据这一基本理念,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原则,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为:①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过程,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②体会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教学的难点定为:从课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

本课安排二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初读课文,完成生字教学。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指导感情朗读。

三、教法、学法: 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和升华。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抓住“了不起、无比幸福”这些关键词,让学生在深入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时,抓住关键词句,从而体会这对父子的“了不起”。特别是课文中描写这对父子的外貌、语言、动作的词句,引导学生去想象、体验。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些数字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过程是异常艰难的,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反映的是父亲救孩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体现的是父亲那执着的信念。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理解、体会,真正让学生能通过“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本组教材“父母之爱”这一专题,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感受父子情深,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读中感悟。学生则通过多层次(如初读,细读,精读),多形式(如自由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的朗读,以及圈点批注等方法自主体验,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四、教学程序

紧扣课文出现的三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来组织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沟通合作、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这一新的理念,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预设以下四个学习步骤: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巧妙的导入,是教者永远的话题。上课前几分钟的唱歌时间,我播放了成龙的《生死不离》,为本课的学习定下了情感基调。上课伊始,齐读课题,并质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自由读完书,我出示了美国洛杉矶地震的视频片段和图片,使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直观、鲜活地显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开课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写的是这对父子之间的一件什么事情?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我做到随时解答学生出现的问题。这样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学生带着问题全面参与,读、思、议、划、说,亲近文本,在书上圈圈画画点点,力求使课堂洋溢着智慧的光芒。借助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中心词“了不起”(板书)。告诉学生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第三步: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资深的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也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为此,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有滋有味地朗读中感受,并在角色体验中披文入境,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父与子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我是这样引导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哪些文字深深感动了你,让你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划出有关的句子,可以用一两个词做批注。我让学生边读书边做记号,目的是让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学生汇报交流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感受,教师相机引导。我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会找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一处,通过朗读更深一层地感悟父亲的劳累和艰辛。我还利用时间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父亲挖的时间的漫长以及父亲的决心。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以后指导朗读。形式有:指名读,引读,配乐朗读等。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音乐,牵引学生游动于字里行间,情感教育自然也就水到渠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了。这一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反复读,反复思考,反复对比, 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阅读对于学语文的意义不仅在于读懂了你在读的东西,而更在于从阅读中学习别人的修辞造句,学习别人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使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更加扎实。在教学父亲的三句话“谁愿意帮助我?”时我是这样处理的:父亲的三句话意思一样,但是心情却不一样,让学生通过品味,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感受,再从问题“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危险,父亲为什么不离开?”的解答中,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通过师生合作读,学生感受到了儿子的临危不惧和舍己为人。感受到父与子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在一起!

第四步:拓展激情,总结学法

新课程倡导:我们语文的教育要巧妙地架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对此,教学中,我适时插播了5.12汶川大地震两位父亲的形象和一个母亲的姿势,以及一个手机短信的故事,唤醒他们的感受,当《神秘园》的音乐响起,那仿佛来自天国的、震撼灵魂的乐曲,荡涤着每个学生的心,撞击着每个学生的灵魂,再加上我的描述,此时的课堂“无声胜有声”,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课件出示课外作业

1、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选读

一、两篇文章:

★ 叶倾城的《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 马一刀的《鼾 声》 ★ 石涧竹的《父爱安全网》

★柴建业的《父亲啊,您何时再听儿一声责备》 ★古禾的《天凉了,谁提醒我添件衣服》

体会另一种父子情深。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做到了“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和过渡语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课上生成的板书,简洁,实用,条理清楚,清晰地浓缩了本课的精髓。总之,本堂课我大胆选择“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策略展开教学,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清晰明了,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一条主线贯穿全过程——“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然,具体课堂的生成,我随时关注、及时调整。

第三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解析

第六组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及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词语盘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2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

①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就会迎刃而解。

“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

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②“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2)对词语的理解。

昔日:指往日,从前。

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绝望:毫无希望。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如有条件,可让学生查阅有关1989年、1994年美国大地震的资料。

2.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工具书特别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在思考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深入阅读时,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深究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如,孩子们所处的环境如何恐惧;7岁的阿曼达怎样鼓励同伴。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如,父亲当初“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悲伤与绝望,接下来的坚定与决不放弃,儿子生还后的无比幸福喜悦。三是要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朗读中语调宜轻缓,以表现他的绝望与悲伤。“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语气应非常坚定。发现儿子后父子的对话,语气应是兴奋的,表现他们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

4.要抓住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在阅读中学习表达。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8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这段话不是直接写38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5.在品读文本、体验文本的基础上,可适当开展拓展活动。如,编排课本剧,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内化语言,一方面可以营造父母与孩子同读共议的环境氛围;采用读一篇带一篇的方式,读其他表现父爱或母爱的文章,等等。

四、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凸现课文的思想感情、主人公的精神面貌。)

片段一:

理解内容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提哪些问题?先提示一下,我一共要提三个问题。讨论时要注意: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学生小声读书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读书、参与讨论。)

生: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嗬!这么肯定!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请你说说。

生: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你觉得你说的准确吗?能重新再说说吗?

生:能!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好!但是,你提的不是我要问的。

生: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师:哦,提了这么个问题。那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就是他一直不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前边说了,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也就是说,不管是死的是活的,他都要见到儿子。

师:你已经非常准确又很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还从父亲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请坐!问得好,回答也好!可惜的是,不是我要提的问题。谁再来说?

生:课文第二十二自然段:“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要颤抖地说?应该高兴才对。

师:你在提问时把课文读得很好。那你说为什么?

生:我想他还是有点担心。

师:是的。

生:我想他挖了很长时间很累了。

师:有这个原因。挖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睡,能不累吗?累的时候声音是有点颤抖。

生:我想他是激动的。挖了38小时才找到自己的儿子,他一定很激动。

师:这位同学的心地很善良,而且能够以一个父亲的心设身处地地看待这个问题。因此,你说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把这三个同学说的合起来就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面对提问题的学生)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问题提得很好,激发了大家的思维。遗憾的是,这不是老师想提的问题。

生: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作为奖励,请你把“了不起”三个字写到黑板上,写在“地震中”下面。谁能回答,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儿?

生: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就在于想着自己的同学,想先救自己的同学。

师:回答的简明扼要!这样的父与子是不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生:是!

师:“地震中的父与子”能不能换成“了不起的父与子”?

生:能。

片段二:

体味情感

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很不错,帮助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上读懂了课文。现在大家听听我要提的问题。课文当中有一段写人们认为那位父亲因为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了。找到那一段没有?

生:找到了。(生读课文)

师:(板书:失常?)我要提的问题就在这儿。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学生纷纷举手)别忙。请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你要是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请找到相关的事实依据;你要是认为这位父亲的精神不失常,也找到相关的例证。待会儿说出你的理由。开始吧。

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的同学有六个。其他人都认为父亲的精神没有失常。学生读书、勾画,各自找出“失常”与“不失常”的依据。然后分正方(失常组)反方(不失常组)展开辩论。

正方同学找到了三个理由,一是两眼直直,二是只有一个念头,三是挖了38小时。围绕三个理由,双方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老师小结:我有一个观点,不知同学们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咱们下课接着辩。我认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失常了,但也不失常。(深情地)孩子们!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再加10个小时就是两天两夜,想想看,这是多么的惊人!因此,我还是同意那位同学的观点:说他失常吗?确实失常,他失去了和一般的正常人一样的举动。说他不失常吗?的确不失常。因为一种伟大的父爱的力量充溢着他的全身。所以,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救我的儿子!我要救那些和我的儿子一样压在废墟底下的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在等着我!所以,他失常,但失常得伟大;他不失常,不失常得惊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板书:爱)同意吗?

生:(肃然)同意。

片段三:

朗读练习

师:老师的第二个问题要出来了。和以前我们学过的课文相比,这篇文章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请大家看书,找找,看看,想想。一定要注意特别之处。

生:(读书思考了1分多钟)感叹号。

师:我数了一下,一共有15个。现在,请各小组做两件事:1.看看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儿?2.这些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然后,你想想怎样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小组学习,教师参与)

师:我看了,同学们找得很准。课文中叹号大都集中在对话之中。看来咱们之间真的心灵沟通了。

投影出示课文以下4个片段,指导、训练朗读──

1.“在混乱中„„向那片废墟走去。”

2.“阿曼达!我的儿子!”

3.“爸爸,真的是你吗„„和我在一起!”

4.“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片段四:

拓展教学

师:我要提的第二个问题解决完了。下面我要说第三个问题了。我们每个人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都会深受感动。感动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你们猜一猜,老师读完这篇课文以后,会想些什么呢?或者说想到了什么?

引出拓展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古诗《游子吟》和老师自己写的短文《娘》(略)。阅读过程中教师点拨:阿曼达父亲的爱是一种强烈的爱,是外显的爱;《背影》中的父亲的爱、《游子吟》中母亲的爱是饱含深情的爱,无微不至的爱。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生活中父、母亲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又饱含父爱、母爱真情的事。先小组、再全班交流,并布置学生在课外写下来。

(根据深圳后海小学赵志祥的课堂实录整理)

五、相关链接

地震 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断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1 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10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 000倍。

利用地震前动物、地声、地光、水位、水质等客观存在的宏观前兆现象,观测其异常变化,为临震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关于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震区群众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这是震区人民群众在监视预报地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地震越大,越是临近地震发生,动物异常的反应就越明显。因此,既要发现动物异常,又要进行分析鉴别,排除干扰影响,发现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地震主管部门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动物异常往往与气象、环境等因素有关,必须注意分析鉴别。

大地震发生前常常伴有来自地底下低沉的轰鸣声,它与平时城市噪音完全不同,或天空中出现强烈闪光,要提防其后可能出现大地的颤抖和房屋的晃动。如有这些现象,应及早采取家庭应急防御措施。

美国地震 1989年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大地震,震级里氏6.9级,地震死亡逾270人。地震袭来之际,正值交通高峰时期,加州北部数条高速公路及桥梁坍塌,数地发生大火。地震损害了机场,使大厦倒坍、电讯中断„„。

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6.6级大地震。据统计,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 000多人受伤。地震毁坏建筑物2 500余座,高速公路多处被震断,一些立交桥坍塌,约11条主干道被迫关闭。地震还造成该市约4万户住宅断水,5.2万户断电,3.5万户断煤气,通讯网络出现严重阻塞,累计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

第四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花园学校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7.10.12

班级:502班

授课教师:罗延翠

教学课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的市民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了。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2000余座建筑物被毁,25000人无家可归,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成千上万的人被埋在了废墟下。就在这片废墟中,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课题;让我们一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放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思考: 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课件出示)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看看哪些同学会读这些词语?

3、出示: 洛杉矶 混乱 昔日 废墟 阿曼达 疾步

挖掘 爆炸 破烂不堪 瓦砾 砸 颤抖(指名读——齐读)

大地震后,人民井然有序的生活变得混乱了。一座座高楼大厦、精美建筑变成了一片片废墟。房倒屋塌,地上是一堆一堆的瓦砾。

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同学们,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去理解词语的意思,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还可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来理解。

4、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么在这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提示:概括叙事类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可运用要素概括法,即简要的交待清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人物)做了一件什么事(事件)?

谁愿意来试一试?

5、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一般渺小,生命可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评价这一对父子的?

“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谁能说说“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不平凡;(优点)突出。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板书:父亲

儿子)

三、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那就让我们先走近这位父亲,看看这是一位怎样了不起的父亲吧。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的第1-12自然段,想想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请把相关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开始吧!

2、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真好,同学们从这么多地方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找到的一些句子。请同学们仔细地看看这段话,想想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路过的好心人、消防队长、还有警察)路过的好心人是怎么劝的? 生:“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消防队长是怎么劝的?

生(读):“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警察是怎么劝的?

生:(读)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父亲的三句话的意思都是差不多的。而且最后两句话还一模一样。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在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不一样)

1、有路过的好心人过来时,这位孤军奋战的父亲正急需别人的帮助,他——恳求得到别人的帮助。

2、消防队员在大地震后是负责什么工作的?(救援工作)所以当这位父亲见到消防队长时,以为他是来帮助自己救儿子的。他以为儿子有希望了,他的心情是非常的——急切。

3、警察过来让他回家,他心里可能会怎么想:“我的儿子还在废墟里,你却让我回家?”“难道你不是来帮我救儿子的吗?”此时,父亲有些——崩溃了。

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带着对这几句话的体会再来读一读这几话吧。师:(引读)当有些路过的好心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他们,恳求地问——

生:(读)谁愿意帮助我?

师:(引读)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急切地问——

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引读)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回家。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有些崩溃地问道—— 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震情这样厉害,人们这样劝阻,父亲为什么不离开呢?那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承诺。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大家能理解这句话吗?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所以,当路过的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 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 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

一句承诺,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找到的这句话。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1)请大家用心地读读这句话,想想哪个字最能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①“挖”:父亲在挖掘的时候,可能还会有哪些动作?(搬、刨、扔)可是,这么多动作,为什么作者就只写一个“挖”字?这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齐读)

还有什么在深深地打动着你的心吗?—— 36个小时

36个小时是多久?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五十多节的语文课。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的时间里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废墟,肯定是又饿又累,非常疲惫。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同学们,这可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啊!这36个小时里,可能会发生什么? 带着这样的体会,你会怎样读这句话?为什么? 快读:很焦急 慢读:时间很长

同学们,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在这苦苦挖掘? 是承诺,是信念,是他对儿子深深的爱。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女同学,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哪里有血迹?(身上、手上、脚上„„到处都是)。

B、这血迹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呢?在这漫长的36个小时里究竟出现过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让父亲变得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呢?你能想象得到吗? C、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吧!男生——

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

四、拓展升华感情

此情此景,让我不由得想起了5.12汶川大地震后的一些画面(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孩子的父亲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

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 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把这位父亲可能想说的话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你们的话,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的——父爱。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课。

五、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坚守承诺 坚持挖掘

了不起

儿子 ?

第五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三、教学过程

课前学习第六单元导语(主题:父母之爱),本组的学单元目标是什么呢?

一、谈话导入

1导语:同学们,在家庭生活中,你认为谁最关心你?是啊!从古至今,赞颂母亲的诗句、篇章有很多。母亲用她无私的爱哺育着自己的儿女。然而,我们却忽略了爸爸给予儿女的爱。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第17课,体的爱验生命中另一份伟大的爱-----------父爱。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自学情况。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洛杉矶、阿曼达、地震、安顿、坚定、疾步、挖掘、破烂不堪、绝望、叹息、悲痛、砸着、颤抖、拥抱 指名读,教师正音

你通过预习理解了哪个词的意思

2、出示我会写的字 指名读

在这些字中哪些字笔画易错难写。重点范写砸 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左右结构:杉、矶、混、墟、爆、砾、砸、颤 上下结构:昔 半包围结构:疾 上中下结构:曼

3、检查读文

(1)指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文中是主要讲了谁?(父亲和儿子)在大地震中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4、谁能完整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师引导学生将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和结果串联起来说清楚)这篇课文记述(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

三、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给文章划分层次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使30万人受到伤害。第二段(第2~4自然段):讲一位父亲来到学校教学楼废墟前清理挖掘,要救儿子。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父亲挖掘时,许多人绝望地走开还劝他罢手,但父亲只有一个救儿子的念头。第四段(第12~20自然段):讲父亲挖到第38小时后听到儿子声音,得知有14个孩子活着,与过路人一起搭救。

第五段(第21~24自然段):讲50分钟后14个孩子获救,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拥抱在一起。

还可以怎样分:① 1-4自然段②5-11自然段③12-24自然段。

指名分段读文。

四、感受大地震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句子1 : “……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30万人”“ 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词感受这是一场大地震;找好关键词感情朗读突出大地震)

句子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在这样一场大灾难中,人的生命是多么的渺小啊,可是父亲与儿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是怎样一对父子?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文中提到的关键词是什么? 这是一对()的父与子 为什么说他们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让我们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共同探究吧!

五、阅读推荐 《背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下载第九册小学语文教材《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九册小学语文教材《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迎旭小学 周淑红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理解新词。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东方红小学 张辉贵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在一次大地......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 备课时间:2018年4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有......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整体感知,抓住文眼 师:同学们好!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案 高春华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 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能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 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以文带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