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时间:2019-05-15 11:5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第一篇: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2010年08月23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李丽辉

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43349.79亿元,同比增长27.6%,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财政收入为何超GDP增长?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是高还是低?针对社会上普遍关注的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和专家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1.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在财政收入中,税收占到了90%左右。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心:财政收入增加这么多,是不是国家收的税太多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太重了?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全面考量财政收入负担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不是财政收入的绝对数,而是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宏观税负是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它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政府财政收入包括税收、社会保障缴款、赠与和其他收入。按此统计范围,我国政府除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可以统筹安排用于民生支出、提供一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共财政收入外,还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从总体上看,我国宏观税负低于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IMF出版的《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8)对2007年全部有数据的53个国家的宏观税负进行了计算。这53个国家宏观税负平均为39.9%,其中24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29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5%。按这一口径计算,2007年至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4%、24.7%和25.4%,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可用财力上看,我国可用于统筹安排的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明显偏低。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除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外,我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等也都具有特定用途,实行专款专用,只有公共财政收入可以统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公共支出。2007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9.3%,2008年为19.5%,2009年为20.1%,明显低于国外平均水平。

从人均指标上看,我国人均财政收入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2009年我国人均公共财政收入513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仅为751美元,大大低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13000美元以上的水平。

2.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并非同步

通过国际数据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宏观税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近年来我国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变化,人们也能切身感受到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逐步下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说,“减税”是近年来税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主基调,国家除了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调整个别矿产品的资源税政策之外,基本上没有出台增税政策。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000多亿元;2008年以来,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政策,大幅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促进了企业扩大投资,拉动了居民消费。仅2009年,就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实施了力度这么大的减税政策,为什么财政收入增长还会这么快?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分析,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原因,是经济较快增长带动税收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5%,一般贸易进口增长56.6%,汽车销售量增长47.7%,1—4月商品房销售额大幅增长55.4%,直接带动了营业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关税和车辆购置税等较快增长。

此外,受金融危机冲击,去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下降2.4%,基数较低,也是造成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的一个因素。如果把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与2008年同期进行比较,增长仅为24.5%,折算到两年中年均增长为11.6%,与GDP增长大致相当。经济决定财政,但由于收入结构的差异、价格因素和统计口径的差异、政策性及特殊性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和GDP两者之间的增长不能进行简单比较。比如,税收的增长速度由税基的增长速度决定的,而大部分税种税基的增长和GDP增长基本上没有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税基的增长和GDP的增长是负相关关系;证券交易印花税税基是证券交易总金额,其增长和GDP增长也不存在直接关系。另外,税收政策的调整和税收征管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税收收入总量,而这种变化也与GDP的变化不存在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

从增幅数据来看,2009年一季度,GDP增长达到6%,但财政收入却同比下降近10%,远远落后于同期GDP增长;到了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1%左右,而财政收入增长27.6%,又跑到了前面。所以说,财政收入增长多少,并非与GDP增长完全同步。财政收入超GDP增长,并不是国家从制度上加重税负的结果。

3.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

财政收入增加了,并不意味着政府花钱可以大手大脚,仍须精打细算过紧日子,把钱花到最急需的地方。

高培勇认为,财政收入每上一个台阶,都会对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和管理水平提出新要求。财政收入总量增加,意味着政府可支配财力水平提高,这不仅使政府有能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用于“三农”、教育、科技、社保、医疗等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也要求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提高公共财政资金运行绩效,确保财政资金更有效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政府财政支出一直在向民生领域倾斜。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合计7253.1亿元,增长21.8%;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7422.56亿元,增长31.7%。如果包括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方面涉及民生的支出,中央财政实际用于民生的投入还要更大一些。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支出用于教育、社保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均高于同期GDP的增幅。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出,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等经费规模。同时,要以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财政管理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财政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稳步推进预算公开,让国家的“账本”更透明,让社会公众更好地参与监督,确保财政资金花到实处、花出效益。

第二篇: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仍偏低

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仍偏低

2010-08-23 07:36:24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跟贴 314 条 手机看股票

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43349.79亿元,同比增长27.6%,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财政收入为何超GDP增长?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是高还是低?针对社会上普遍关注的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和专家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编者

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在财政收入中,税收占到了90%左右。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心:财政收入增加这么多,是不是国家收的税太多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太重了?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全面考量财政收入负担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不是财政收入的绝对数,而是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宏观税负是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它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政府财政收入包括税收、社会保障缴款、赠与和其他收入。按此统计范围,我国政府除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可以统筹安排用于民生支出、提供一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共财政收入外,还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从总体上看,我国宏观税负低于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IMF出版的《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8)对2007年全部有数据的53个国家的宏观税负进行了计算。这53个国家宏观税负平均为39.9%,其中24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29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5%。按这一口径计算,2007年至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4%、24.7%和25.4%,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可用财力上看,我国可用于统筹安排的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明显偏低。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除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外,我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等也都具有特定用途,实行专款专用,只有公共财政收入可以统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公共支出。2007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9.3%,2008年为19.5%,2009年为20.1%,明显低于国外平均水平。

从人均指标上看,我国人均财政收入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2009年我国人均公共财政收入513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仅为751美元,大大低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13000美元以上的水平。

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并非同步

通过国际数据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宏观税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近年来我国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变化,人们也能切身感受到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逐步下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说,“减税”是近年来税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主基调,国家除了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调整个别矿产品的资源税政策之外,基本上没有出台增税政策。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000多亿元;2008年以来,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政策,大幅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促进了企业扩大投资,拉动了居民消费。仅2009年,就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实施了力度这么大的减税政策,为什么财政收入增长还会这么快?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分析,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原因,是经济较快增长带动税收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5%,一般贸易进口增长56.6%,汽车销售量增长47.7%,1—4月商品房销售额大幅增长55.4%,直接带动了营业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关税和车辆购置税等较快增长。

此外,受金融危机冲击,去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下降2.4%,基数较低,也是造成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的一个因素。如果把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与2008年同期进行比较,增长仅为24.5%,折算到两年中年均增长为11.6%,与GDP增长大致相当。

经济决定财政,但由于收入结构的差异、价格因素和统计口径的差异、政策性及特殊性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和GDP两者之间的增长不能进行简单比较。比如,税收的增长速度由税基的增长速度决定的,而大部分税种税基的增长和GDP增长基本上没有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税基的增长和GDP的增长是负相关关系;证券交易印花税税基是证券交易总金额,其增长和GDP增长也不存在直接关系。另外,税收政策的调整和税收征管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税收收入总量,而这种变化也与GDP的变化不存在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

从增幅数据来看,2009年一季度,GDP增长达到6%,但财政收入却同比下降近10%,远远落后于同期GDP增长;到了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1%左右,而财政收入增长27.6%,又跑到了前面。所以说,财政收入增长多少,并非与GDP增长完全同步。财政收入超GDP增长,并不是国家从制度上加重税负的结果。

第三篇:丘区盐亭县宏观税负偏低的成因及对策

丘区盐亭县宏观税负偏低的成因及对策

陶 荣

今年,在全省丘陵地区国税工作会议上,张崇明局长指出:加快丘区国税事业发展,要努力提高收入贡献水平,不断提高丘区宏观税负,努力保持经济与税收协调增长,努力增加对地方财政和全省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为此,本文试图从盐亭丘区农业县的实际出发,以国税收入的宏观税负状况为着眼点,从盐亭的客观经济条件以及经济运行、发展和国税征管现状入手,分析影响宏观税负偏低的原因,力求探寻提高宏观税负的途径。

一、宏观税负现状

盐亭县是典型的丘区中等农业县,基础条件差,资源贫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特别是工业板块小,总量低,经济发展缓慢。2005年末,总人口60.3万人,幅员面积:1645KM2,地区生产总值:27.74亿元,税收规模2866万元,分别占全市的11.37%,8.1%,5.74%,1.35%;盐亭在全省67个丘区县中,综合经济评价被排为66位。宏观税负:1.03%,占全市平均宏观税负4.39%的23.46%。表一 2005年全市及丘区县宏观税负及弹性系数比较表 单位:万元

区域 税收收入 地区生产总值 宏观税负% 差距%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差距 全市 211,947 4,829,000 4.39-3.36 0.98-0.47 游仙 8,932 430,000 2.08-1.05 0.91-0.4 三台 9,220 634,000 1.45-0.42 0.53 0.02 梓潼 2,202 203,000 1.08-0.05 0.58 0.07 盐亭 2,866 277,000 1.03 / 0.51 / 表二 2005年全市及丘区县三次产业结构情况比较表

单位:亿元

区域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比重% 差距% 第二产业 比重% 差距% 第三产业 比重% 差距% 全市 482.9 110.58 22.89 +33.09 197.02 40.80-23.78 175.29 36.30-9.3 游仙 43.02 11.74 27.29 +28.69 15.32 35.61-18.59 15.96 37.10-10.1 三台 63.35 27.17 42.88 +13.1 14.44 22.79-5.77 21.72 34.29-7.29 梓潼 20.34 9.72 47.78 +8.2 4.15 20.40-3.38 6.47 31.81-4.81 盐亭 27.74 15.53 55.98 / 4.72 17.02 / 7.49 27.00 / 表三盐亭县工业、商业近三年宏观税负情况表

单位:万元

项目 工业 商业

GDP 两税 税负% 弹性系数% 社会消费占零售总额 两税 税负% 弹性系数% 2003 35,047 600 1.71 1.1 75,305 1000 1.32 1.21 2004 38,568 746 2.19 2.4 86,375 1034 1.19 2.3 2005 45,720 1029 2.25 2.05 109,868 1039 0.95 0.018 合计 119335 2375 1.9 / 271,548 3073 1.13 表四 盐亭2005税收弹性系数与全省、全市比较

盐亭 全市 差距 全省 差距

2005年弹性系数 1.16 0.68 +0.52 1.34-0.18 以上所列各表中可以看出:

一是盐亭税收总量和经济总量低。仅占全市的1.35%和5.73%。

二是宏观税负偏低。宏观税负1.03%,低于全市平均值76.6%,绝对额分别比全市、游仙、三台、梓潼低-3.36%、-1.05%、-0.42%、-0.05%;

三是盐亭县经济结构第一产业高于全市平均值及丘区县游仙、三台、梓潼绝对值分别是:+33.09%、+28.69%、+13.1%、+8.2%;第二、三产业分别低于全市平均值及游仙、三台、梓潼县绝对值为:-23.78%和-9.3%;-18.59%和10.1%;-5.77%和-7.29;-3.38和-4.81%。

四是盐亭2005年税收弹性系数为1.16%较全市平均值绝对额高0.52%,较全省低0.18%;工业税收弹性系数较高,主要原因是2003年消化超收红字调减基数,2005年石油天然气开采税收增幅大;商业税收弹性系数偏低。原因主要是执行省局67号生猪增值税文件后减收。

二、成因分析

盐亭宏观税负偏低是国税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科学地寻求出路,必须认真深刻地从目前县域经济和征管现状中分析查找原因。

(一)客观方面:经济决定税收。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运行状况和税收规模直接影响宏观税负,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第一产业比重大影响了宏观税负,与全市第一产业平均值高33.09%,由此带来的无国税国内生产总值为9.18亿,从而影响宏观税负。假如扣除超平均值的无国税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的宏观税负为1.54%;较原宏观税负上升0.51%;与丘区县第一产业较高的梓潼县比较仍高8.2%;由此带来的无国税国内生产总值为2.27亿,扣除超平均值部份的宏观税负为1.13%,较原上升0.1%;其次,第二产业比重过低影响宏观税负,与全市平均值比低23.78%,由此低于平均值而减少的国内生产总值为6.6亿,减少的国税收入为679万元,影响宏观税负为0.25%,与丘区较高的游仙比将减少国内生产总值5.15亿元,减少国税收入531万元,影响宏观税负0.2%;再次,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而影响宏观税负。与全市平均值比较低9.3%,由此减少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58亿,减少的税额为265.7万元,影响宏观税负0.1%;与丘区较低的梓潼比,也影响国内生产总值1.33亿,影响税额137万元;根据以上分析,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市平均值的差异将影响宏观税负降低0.86%;

2、工业整体税收负担偏低。盐亭近三年工业平均宏观税负为1.9%;2005年为2.05%,与全市宏观税负平均值分别相差:-2.49%和-2.34%主要原因:一是农产品初级加工行业税收贡献极低或为零,影响工业宏观税负。由于政策调整,初级农产品的进销项均按13%进行计算抵扣,且进项含税,销项不含税,从而形成大量留抵税。2005年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工业总产值为20,099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4%;实现增值税仅为47万元,直接影响工业宏观税负降低1.1%;例如盐亭县东方公司2005年产值达3320万元,年应缴税金为零元;二是免税政策形成工业产值无税收,影响工业宏观税负。主要是化肥生产企业生产的化肥产品免税销售额达1841万元;饲料生产企业5户,产值达2761万元,无税可收。三是原材料、燃料运输费涨价,使企业成本不断上升,销价的增幅低于成本的涨幅而影响工业宏观税负。

3、商业税收负担极低。首先,商业经营规模小。由于盐亭经济总量小,城镇化水平低,人均GDP仅为全市平均值的52%,绝对额人均低4700元;整体的实力较差,2005年全县批发、零售总额为8.5亿元,仅占全市的3.15%;其次,规模以上的批发零售企业太少。全县仅有3户规模以上的批零企业,年销售1亿元,仅占全县批零额的11.7%;再次,商业经营中享受税收优惠的比重过大。一是批零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的业户有县有25户,经营额达5,200万元;二是全县不达起征点的个体业户达2470户,占全部征管户的79%;经营额全年可达6.7亿元。

(二)主观方面:在分析决定宏观税负的诸多客观经济因素的同时还要从主观征管措施方面查找原因。才能有效将税源转化为现实税收。从目前征管工作现状看,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税收精细化管理深度不够。一是个体税收征管质量尚有潜力。从2005年社会商品零售情况看税收弹性系数为0.018%,扣除执行省局67号文件对生猪增值税影响250万元,税收弹性也仅为0.9%,与2004年和2003年比较尚有差距。从现实征管看,2005年全县登记个体工商业3125户,达起征点326户;占登记户10.4%。每月个体双定户税收不到10万元,户平税负仅为288元;在不达起征点中,定额在3000-5000元以下的有204户,如果除此部份业户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核定到起征点以上,全年可增加增值

税48.9万元,提升商业宏观税负0.04%;二是规模以下的工业增值税尚有税收潜力可挖。以2005年为例,全部工业总产值为4.57亿,实现税收1029万元,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16户,实现产值3.4亿,实现“两税”814万元,税负为2.4%;规模以下的工业产值为1.17亿,实现税收215万元,税负为1.8%,尚有0.6%的潜力可挖,可增收70多万元。三是重点税源管理尚有潜力。以我县重点行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为例,2005年的行业税负分别为0.57%,1.58%与全市公布的平均税负预警下限比较尚差0.6%和1%;如果能达全市平均税负水平尚可增收167万元。

(二)资源配置利用欠合理。新的起征点政策和省局67号文件关于加强生猪增值税管理文件出台后,税收逐渐从农村向城区和一些特种行业转移,目前的征管格局已不适应新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机构设置与征管量不相配。以我县负责小规模企业和个体户的县城云溪分局和三个农村分局征管量为例,县城云溪分局有正式职工16人,负责16个乡(镇),征管1977户,税收任务418.3万元,人均征管123.5户,人均组织收入26.14万元,而柏梓、玉龙、八角三个分局共有职工21人,负责20个乡(镇),征管1310户,共组织收入任务392万元,平均每个分局管户436.6户,仅为云溪分局征管量的22%,人均征管62.3户,仅为城区的50%;人均组织收入18.6万元,仅为云溪的71.1%;二是人力配备与收入规模不相匹配。2005年为例全县共有管理人员43人,实现税收收入2866万元,其中:税源管理科6人,完成收入2037万元,占收入的72%,人均组织收入339万元;其余分局37人,完成收入810.3万元,占收入28%。人均组织收入21.9万元,换句话说,12%的管理人员组织72%的收入;88%的管理人员组织28%的收入;且税源管理科年龄均在四十岁以上,无一人是征管能手和专业人才,履行精细管理和纳税评估显得人力不足和力不从心,征管力量显得薄弱,影响管理质量。

(三)数据分析利用效果不佳。一是数据分析利用意识不高,往往就事论事,不能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利用数据;二是数据分析利用方法不够科学和规范,在对企业或行业的宏观税负分析时,由于对数据的采集、归档、使用方法不同,分析的结果就不同,往住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三是不善于利用数据分析查找原因,原V1.1系统的很多征管数据还是可用的,比如企业申报表与财务报表,以及防伪税控系统的许多数据是可以相互比对利用的,通过相互间的逻辑勾稽关系分析,是可以发现问题,并通过纳税评估进一步证实和查找根源的,但利用的效果欠佳。

三、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有税工业产值比重。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税收贡献最大的就算工业,要提升宏观税负,关键就是发展工业。一是抓支住产业,将现有重点骨干有税工业企业,活性白土、国栋薯业、贝多化工、两河丝绸、绿神丝绸做大做强,实现高速增长;二是抓实搞活中小企业。围绕农业特点抓配套产业链,为骨干企业做好服务,实现以工促农,农工良性互动,确保第一、二产业良性转移,提高工业增值。

(二)大力招商引资,提高农业产品深加工增值水平。根据本县劳动力、土地资源和农业产品原料丰富的特点,一是创造优良的软环境,出台更多的优惠条件,大力招商引资;二是有计划地引进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充分运用本地劳动力、林业、蚕茧、棉花、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应税工业产值,如:我县也有基础和历史的纺织、服装、木材加工行业,在我县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三是有针对性地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产品深加工行业,提高增值额。如东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值上亿,长期处于零税负,如将现有初级产品白条肉及附产品向深加工发展,如生产中高档熟食品、制革、制药、箱包等,将有很大的增值空间,从而无税产值转化为高税负产值。

(三)加速第三产业,推进整体经济发展。一是发展好农业产业服务的服务业。初级产品代购、代储、整理、技术服务,管理服务、会计服务。这些为生产服务的业务,具有技术与知识的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而且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税源的增加;二是打造嫘祖旅游文化品牌,“嫘祖”是丝绸之母,中华母亲,应加大开发力度,做到能引得来人,留得住人,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增加流动人员、增长购买力;另一方面推动旅游产品的发展,增加增值额。三是农业产业化推进城镇化,增强社会购买力。

(四)强化精细管理,提升征管质量

一是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第一,要进一步细化管理人员岗位、环节、对象、范围的职能职责;并且对管理和评估岗由不同的管理员实施,实现精细管理和纳税评估相互监督制约。第二,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综合业务培训。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主体是税收管理员,其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税收管理水平。因此,目前应加紧税收管理员税收政策、财务会计和税收软件系统操作的综合培训。第三,完善管理考核制度。推进“一人管户,双人上岗”和进户审批制;建立税收管理员能级制度,根据工作能力大小,难易程度不同划分若干等级,通过竞争上岗,实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大考核督查力度,继续推行责任追究制度。

二是精细管理税基,创新评估机制。首先,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对重点税源实行一户多人管理制度,做到管户到各个环节,建立各经营环节的预警监控制度;其次,对评估对象进行合理调配。对日常性的评估问题,由税收管理员在职责范围内实施,对市、县指定的专项评估由征管科分配到管理分局和税源科;对重点行业和连续三个月低、零税负的企业由县局组建评估小组实施。第三,强化督查评估机制。县局每季应对各税收管理部门的评估情况进行检查督促,了解入库和资料收集整理情况,督促评估处理意见的落实;第四,建立纳税评估的后续管理制度。对一户或一个行业的纳税评估结束后,通过掌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率,销售变动率,资金周转率等指标建立一套后续管理办法,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进行有效监督控。

三是提高电脑核定定额系统的应用水平。首先,对达起征点和临界业户,通行分析测算和行业典型调查,充分掌握各行业情况,以及定额项目和标准的真实状况;基次,结合县情以丘区县实际进行定额标准的调整和平衡;第三,广泛宣传电脑定额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争取社会和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第四,建立定额信息的公布制度,确保公平、公正,接受社会和纳税人监督。

(五)推进全员征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一是调整机构,建立一体化运行机制。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县实际,撤并基层偏远的农村分局,将县局建成像以前税务所一样的征管实体,县局领导直接指挥干部开展征管,将大多数干部从内部行政事务中解托出来从事税收征管,管理的主要力量要放在重点税源管理上。对纳税人,由县局提供一窗式、一站式、一条龙服务。

二是优化配置征管资源。一方面,县局应客观分类和分区域评估税源级次;另一方面,根据税源分布及评估级次分配征管的人力物力,实现资源利用效果最佳化。

三是创新农村税收征管方式。收缩农村分局后,对农村税收可实行巡回管理制度,定期到场交换信息;也可实行委托代征,严格审查代征主体,完善合同手续,实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充分依*党政建立协税护税网络,建立新时期农村税收征管的新模式。

(六)整合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分析利用增值。

征管数据整合与分析是在原有有征管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对信息的深加工,从中抽取运行规律,并从多角度加以量化分析,再把获得的信息运用到税收管理中去。为此,V2.0运行后,一是建立数据整合制度。如:税征收管理系统和金税工程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增值利用;车购税征收管理系统和电脑核定定额系统、征管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增值利用。二是要建立数据分析利用机制。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定期对征管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特别是对零负申报和长期低税负申报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出具分析报告。对查找的疑点和问题,一方面为征管源头堵漏,另一方面可作为评估条源,实现数据分析利用增值。

第四篇:党报称我国宏观税负过高一说站不住脚44%税率不严谨

统计数据偏差大 重复计算有水分

“宏观税负过高”一说站不住脚

近日,一则关于全国人均宏观税负水平的调查引发热议,调查显示的中国宏观税负达44%,人均宏观税负6338元,北京甚至超过2万元。专家指出,这种只根据上半年经济数据计算得出的宏观税负并不准确,从年平均数来看我国宏观税负仍处在合理区间。

“一个馒头半个税”引热议

“宏观税负达到44%”的数据一出,公众一片哗然。有网友声称,按照这个标准自己的生活简直是“一个馒头半个税”。有中小餐饮企业抱怨,当地餐饮业税费有50项,税费总额占营业收入的12.5%;有上班族感慨,每月个税征收就要扣掉三四千,一年下来等于两三个月工资都“打了水漂”。

给出44%这个数据的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表示,所谓宏观税负,一般包括4项内容: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险基金,以及国有经营性资产收入。这4项加起来,2014年上半年基本占到了GDP的44%。在他看来,“这个数字是相当高的”。

更有相关调查机构随后做了测算,按照以2014年各省区市的公共财政收入预算为分子,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为分母,得出上半年全国人均宏观税负水平约为6338.76元(考虑到人口相比六普时的增长可能这一数据会有下降),地方人均宏观税负的前三甲是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分别为20347.8元、19192.8元和17993.5元。

所谓44%税率不严谨

以上数字是否准确?需要回到宏观税负的计算标准上来。44%这一结果是以2014年上半年财政收入(11.86万亿元)除以上半年GDP(初步核算数为26.9万亿元)计算而来的,但实际上,我国政府部门按月发布税收初步统计数据时,并没有区分窄口径和宽口径的宏观税负数据,以此作为宏观税负的统计依据未免不够严谨。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分析称:“所谓宏观税负,并不仅是统计税收,还要统计非税收入。一般而言,普惠型公共产品如国防、外交、教育,采用税收形式收取成本补偿费用,专项型公共产品如社会保险会采用非税收入形式补偿成本以体现按人头对应特征。半年GDP都是初步汇总的数据,最终数据要经过两次调整得出,而且GDP的最终数据与初步汇总数据有时相差近8%。此外,政府收入的半年数据也是初步统计,而且我国是有收入预算的国家,政府各类预算收入都是一年期。所以,计

算半年期宏观税负与现实统计方法和预算制度有矛盾;另外,政府各类收入内月度间很不均衡。而且政府投入上下半年非均衡性较高,政府性基金收入更为突出。因此,计算结果就会是一个分母低估、分子高估的数据。”

此外,从政府收入的“成分”构成上来说,简单相加相关数据进行计算也不够合理。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指出,财政收入不能简单由公共财政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四大类相加,需要剔除里面重复计算的部分,否则就会算出来的宏观税负也会随之“虚高”。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口径,中国的宏观税负不超过35%(世界平均水平约为40%),属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发达经济体,不存在宏观税负过高问题。”贾康表示。税负痛苦指数应降低

既然宏观税负按照严谨的计算方法来看并不算高,那么民众的“税收痛苦”感觉又从何而来?

“问题出在了我国的税收体制上,我们国家现在是流转税为主,而流转税按照具体的分析,比较大的可能性是最后归于由消费者承担,所以居民在我国现有税负结构里承担了税收归宿的大头,间接税比重过高导致民众„税收痛苦‟高。”贾康分析称,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升和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问题凸显,要回应公众诉求,降低实际的“税收痛苦”程度,可以在总体税制结构中应适当地、逐步地提升直接税的调节作用,以及提高直接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

居高不下的“税负痛苦指数”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盈利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负担,一些企业在高税负下长期亏本经营,业内专家认为,目前正在进行的财税体制改革已经从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清理乱收费、降低融资成本等多方面着力为企业减负,未来仍应从财政体制上进一步推动结构性的减税措施,“除了进一步调整税负结构,例如加快营改增改革、调整财产税和资源税比重,政府更需要加强对社保、医疗等领域的投入和转移支付,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财政收支结构。”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记者 宦佳)

第五篇:财政部驳我国税负痛苦世界第二

财政部驳我国税负痛苦世界第二:水平并不高

2011年11月15日 14:18

来源:新京报

据新华社电 今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与之相关的话题受到关注。14日,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水平并不高。

我国人均财政收入远低于美日德法

根据国际通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口径,我国政府财政收入,除公共财政收入之外,还应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不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这位负责人介绍,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计算,2010年,我国宏观税负为26.4%,2009年为25.3%,而2009年世界各国平均水平为36.4%,其中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40.8%,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32.9%。

这位负责人还介绍,从人均财力水平来看,我国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口径,2010年我国人均政府财政收入按照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66美元,而根据预测,2010年,美、日、德、法等国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都在14000美元以上。

福布斯指数不能反映国民总体税负状况

2009年,福布斯杂志发布了“税负痛苦指数”榜单,其中中国税负痛苦指数为159,在公布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列第二。近期,这一话题再次引发热议。财政部负责人指出,税负痛苦指数的统计方法并不科学。

按照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的统计方法,各税种都选用最高的边际税率来计算痛苦指数。按照此方法,我国个人所得税痛苦指数为45,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痛苦指数为49,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痛苦指数为23,增值税的痛苦指数为17,财产税的痛苦指数为0,直接加总得出中国内地的税收痛苦指数为159,仅次于法国的167.9,名列全球第二。

这位负责人表示,这种税负痛苦指数在反映税负高低问题上存在缺陷。一是指数选取的名义税率不等于实际税率,实际税率往往比名义税率低。二是最高的边际税率只适用很小比例的纳税人,不能反映一国居民的总体税负状况。三是简单相加的假设前提是对每个税种赋予同等的权重,而这一假设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

2009年宏观税负

中国 25.3%

世界各国平均水平36.4%

发达国家平均水平40.8%

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2.9%

宏观税负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程度。

新华网评: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与中国的税负水平

2011年09月26日 08:49

来源:新华网

编者按

最近一些媒体又在争论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其实福布斯今年根本就没有公布所谓的“税负痛苦指数”,这是一则旧闻,但还是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的分析模式是否科学、公平,其真实性、客观性究竟有几何?新华网评论频道推出系列专家评论,予以分析解读。

张 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2009年福布斯杂志发布了“税负痛苦指数榜单”,中国税负痛苦指数为159,在公布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二。近期,福布斯所谓“中国税负痛苦指数排名世界第二“的话题再次引发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如何看待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中国当前的税负水平是否过高?对这两个问题可以做如下分析:

福布斯“税负痛苦指”的统计方法是将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险税、雇员缴纳的社会保险税、增值税等税种的最高档次税率相加。这种计算方法本身存在着很大问题,不同税种的最高档次税率并不代表实际的税负,如中国个人所得税最高档次税率为45%,但适用这一税率的纳税人和征税数量很少。而且,不同税种在各个国家税收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将不同税种的税率简单相加难以反映实际的税负水平。

如果以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即实际税负来衡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2010年中国税收收入为73210.79亿元,GDP为401202亿元,税收占GDP的比重为18.25%。如果以财政收入83101.51亿元衡量,则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0.71%。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并不包括社会保险缴费、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等政府收入。将上述收入汇算,全口径的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大约在30%左右。即使以这个口径计算,中国的税负水平也排不到世界前列。

既然从总体上看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中国的实际税负并不算高,但为什么有人些竟然认同福布斯的排名呢?这可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税负分布不均衡,中国目前的税制结构以间接税为主体,消费环节的税负较重;直接税,如个人所得税和对居民直接征收的财产税的比重较低。由于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占收入的比重是下降的,因此这种税制结构造成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相对较重,不利于收入分配的调节。

二是预算的透明度较低,财政支出结构需要调整。税负的高低最终是以社会公众通过财政支出获得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来评价的。近年来,财政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农业等诸多领域增加了投入,民生支出有了较快增长,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但同时,预算的透明度较低,社会公众缺乏参与和监督预算制订和执行的有效渠道,“三公”消费等居高不下,财政支出结构和效益与公众理想状态还有距离,这是社会公众感觉税负较重的主要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对人口老龄化、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等一系列的急迫任务,政府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城市化建设、环境保护、教育、医疗等诸多方面均需要增加投入,在这个意义上,未来中国宏观税负的核心问题并不是降低总体税负水平,而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解决结构问题:

第一,规范政府收入形式,调整政府收入结构,通过税费综合改革提高可统筹用于公共服务的政府收入。

第二,推进税制改革,调整税制结构,实现税负的公平。通过进一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和增值税“扩围”改革降低流转税负担,同时通过个人所得税、房产税改革适当增加高收入者税负。

第三,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压缩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政府运行费用。同时,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和透明度,构建和完善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政府收支行为的有效渠道。(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税收研究室主任)

马涤明:税负水平别总是选择性对比

2011年11月16日 08:21

马涤明

来源:齐鲁网

今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与之相关的话题受到关注。14日,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水平并不高。(11月15日《新京报》)

“税负痛苦”注定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所关甚多,自打福布斯说法出笼,官方与坊间一直争论至今,然而,到现在官方与某些专家的否认并不能服众——官方说辞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或说选择性。

财政部负责人否认税负水平高,一是说,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计算,2010年,我国宏观税负为26.4%,2009年为25.3%,而2009年世界各国平均水平为36.4%,其中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40.8%,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32.9%。这样看,我们确实不高。二是说,从人均财力水平来看,我国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样看,世界主要国家的征税水平远高于我们。然而,官方说法中回避了另一些重要的可比性问题,一是回避了收入与物价层面的可比口径。同等比例的税负面前,收入越高,税负水平越低;物价越低,税负水平也越低。有财经评论人士算了一个账:美国2010年人均收入大约为5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32万元;北京201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29073元;纽约CBD附近一居室租金最低为6400元人民币,北京为3000元人民币,与人均年收入相比较:纽约为2%、北京为10.3%,北京是纽约的5倍。那么,对比一下相差5倍的基本生活价格、10倍多的收入差距,再看宏观税负上我们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几个百分点,官方的对比口径便不科学,很片面。

旅美人士发布的中美物价对比中的“吃肯德基、下馆子、买车、裤子、鞋”等等的对比,已无需再举。而说到物价问题,不能不说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征税方式的不同。我国实行低工资高物价,征收过多的商品价内税,而不是西方国家实行的高工资低物价,更多的是商品价外税,比如所得税、财产税等。这种穷人富人一律“无差别纳税”,加重着占人口大多数的低收入者的税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中国商品中所含的税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是美国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欧盟15国的2.33倍。那么我们这里,低收入者的税负痛苦感受无疑更深。

至于说“人均财力”,也就是人均征税,抛开人均收入水平对比这个问题,同样不科学。2010年我国人均政府财政收入折算为1166美元,美、日、德、法等国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都在14000美元以上„„为什么不说说人均收入与人均GDP的对比情况呢?

还有一些不叫“税”的税,比如公路收费、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等,但这些实实在在的“税负”都不在官方对比之列。

税负痛苦指数的统计方法是否科学,我国税负痛苦指数排名第几,我认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税负真实情况如何?是否超出国民承受力?

税负痛感揭示中国财政改革方向

2011年09月19日 08:26

来源:新华网

税负概念,眼下存在诸多混淆之处,这妨碍了国人对于税收和税制的深入认识。

实际上,谈税负问题,起码有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含义。宏观税负,指一国的税负总水平,通常以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税收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例来表示。微观税负,则是单个纳税人的实际税负,由于存在税负转嫁,这里是指最终实际纳税人的负担,而不是名义纳税人。

不同国家之间宏观税负的比较,本来不该有太多争议。但由于我国与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不同,有不少“以费代税”和其他政府收入形式存在,因此真实的、广义的宏观税负,要远高于狭义统计口径的宏观税负。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讨论宏观税负时经常发生理解的偏差。

如果就狭义宏观税负的国际横向比较来看,按照税收收入/GDP的口径,目前我国在20%左右,在全球来看并不高。但政府的全口径收入,还应包括如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还有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这些都加起来,广义宏观税负就相对比较高了。据2010年的数据计算,全口径广义税负略高于30%。由于数据统计难以准确反映各级政府全部财政性收入,也有人估计这一比重已达40%左右,这在国际上应算是较高的宏观税负水平了。

无论如何,谈论宏观税负,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税负本身的高低,而在于几方面因素:一是能否真正规范预算之外的各类收费,尤其是乱收费;二是在财政支出安排中能否更直接用之于民,如宏观税负较高的国家,往往也是高福利国家,包括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在内的福利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大多在50%以上,因此纳税人的怨言相对较少,我国目前这几项支出加起来大约只有30%左右;三是有没有真正减少不合理的支出与财政资金浪费,这里不仅是消费性支出,而且也有投资性支出的效率问题。

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是不同角度的概念,纳税人更多直接感受的是微观税负。如果一个纳税人在狭义的宏观税负不高的情况下,却感受到较大痛苦和不满,无非有几方面原因。或者是过去税收征管的弹性较大,有时可以人为地调节税收进度、实际执行税率等,正是近年来征管力度有所加强,使更多人感受到痛苦;或者是纳税人被征收了非税收入,这些政府性收入相对不透明,但又切实地从纳税人手里被政府部门收走,因此也容易产生不满;或者是财政支出的后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财政收入与支出在微观层面上的有效关联,纳税人没有感受到太多税收收入被最终用到个人身上;或者存在部分主体的偷税漏税,征税出现了“鞭打快牛”的现象,从而即使宏观税负不变,也可能使纳税人的平均税负上升。

另外,还有可能是预算不够透明,或者政府财务报告不完善,即使有些福利性支出已有所提高,多数人还是未能看明白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流向;我国以流转税为主的体系中存在更多税负转嫁,而由于市场竞争机制在很多领域还不完善,因此税负往往会被转嫁给市场弱势群体,这又增强了这部分人群的税负痛感;不得不承认,我国部分税种的负担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如购车承担的税费。如果让更多纳税人参与到政府预算过程中,直接影响和决定税收征收和财政资金使用的过程,则纳税人的痛苦感将会大大减少。

上述所列问题,笔者以为,凸显出的正是我国财政改革的方向。

税收是决定政府与企业、个人经济关系的基础,是为市场经济法治的出发点。

为此,税收制度合理性的基础首先是税收法治,而税收法治则始于税收立法。

因此,推动税收立法权的统一,实现税法制度的统一,减少行政性因素干扰,才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选择。其次,反思基本税收原则。长期以来,在税收效率与公平这对永恒的矛盾之前,我们遵循的一直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问题是效率又分为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前者是少花钱、多收税,后者是通过税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前者曾是我们最重要的原则,而后者则是转型的目标,这一点甚至比公平更加重要。其三,调整税制改革思路。如果说1994年税改旨在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利益分配,那么迫切需要的第二轮税改则应解决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应该说,坚持“初次分配放权让利,二次分配重视人本”的思路,才符合改革最初的大方向。其四,事权决定财权的思路值得商榷,也就是政府是否该承担过多的经济建设事务值得讨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是没有答案的问题,但可以肯定,向任何一方偏离都会带来过犹不及的负面影响。

总之,税收直接关系到现代法制社会的基础,正如古老的英国谚语所言,只有真正实现纳税人至上,才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如何看税收增长高于经济增长

2011年12月13日 07:05

何雨欣/徐蕊

来源:解放日报

新华社记者 何雨欣 徐蕊

根据财政部最新发布的数据,今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 97309亿元,同比增长26.8%,其中税收收入85216.4亿元,同比增长24.7%。

如何看待税收收入的增长高于经济的增长?我国的税负水平究竟如何?如何看待税收与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所长高培勇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记者:从理论上讲,经济税源的规模就是GDP的规模,税收收入应与GDP保持基本同步。近几年,我国税收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的现象持续出现,应该如何看待?

高培勇:应当说,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高于经济的增长是从1994年开始的。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素,是1994年我国实行了税制改革。

1994年税制改革之前,我国的税制尚处于初建阶段。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很不规范。从1994年起,才逐渐建立起比较规范的税收制度。税收制度的相对规范,为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打下了基础。

再一个因素,就是纳税意识。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税收,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融入税收,也是从1994年开始的。

第三个因素,就是税收征管。1994年之前,我国税务机关的征管水平是相对偏低的,税收实征和应征之间的比例大约只有50%。在1994年之后,严格意义上的税收征管体系才逐步建立起来。作为一个必然结果,税收实征率开始上升,现已达到75%以上。这种变化奠定了1994年以后我国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基础。

税收收入的增长高于经济的增长,我觉得应该从两部分考虑,一方面,税收收入的增长应该与经济增长直接挂钩。从历史经验上来说,税收收入的增长应该略高于经济增长。在1994年以前的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是慢于经济增长。故而,在一定意义上讲,1994年以后,税收收入以高于经济增长的速率增长带有补偿性质。

另一方面,我国税收制度虽然逐步建立,但税制结构有很大的不均衡之处,有些经济领域税负比较高,有些则较低,甚至有些领域税负为零。换言之,我国现行的非均衡的税收制度布局,使得经济结构与税制结构之间并不呈现一种直接的对应关系。

记者:现在国际国内有很多声音,包括质疑,认为我国的税负重,我国的税负水平究竟如何?

高培勇:这个问题要从宏观税负谈起,宏观税负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衡量税负水平的标准,是指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然而,这说的只是总量,没有涉及结构,更没涉及我国现实的特殊国情。

在我国,目前,可以计算税收总量的口径大致有三个,一是纯税收收入,这是最窄的口径。二是财政收入。三是所有政府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渠道,这是较宽的口径。

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倾向于用较宽的口径与国际做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虽不能算低,但绝不是世界最高的,它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

从纵向比较来看,1994年之后,在税收收入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宏观税负水平肯定会呈现逐年提高的景象。这是必须承认的基本事实。

记者:目前,我国的物价水平仍处于高位,有观点认为税收因素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物价,应该怎么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高培勇:税收是内嵌于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税收往往是按商品价格的一定比例征收的,也就是比例税。所以,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税收也会相应提高。反过来,税收的增长也会相应推高物价。

税收与物价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在世界上普遍存在。但在我国有特殊之处,那就是我国的税制结构有所不同。我国的现行税制体系中,70%以上为流转税,也就是间接税。其余的不足30%为所得税等直接税。大家知道,能够进入到商品和服务价格中的税收一般而言是流转税或间接税。

这种税制结构与工业化国家差别较大。在后者的税收体系中,占较大份额的是所得税和财产税等直接税。所以,即便同样的宏观税负水平,但因税收结构的差异,税收进入到价格的程度是不同的。我国税收收入总量的70%都有可能进入价格,而在一些国家,可能只有30%。由此可见,我国的税收对价格形成的影响无疑更大。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

下载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是我国发展与改革和稳定的长期战略方针,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行动纲领,也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科学发展......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对税制改革的期望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对税制改革的期望一、我国当前宏观税负实际状况 在比较分析我国宏观税负时采用的税收收入口径是各项税收的净收入,包括我国现行税制中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各主......

    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精选五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是我国发展与改革和稳定的长期战略方针,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行动纲领,也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科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