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

时间:2019-05-14 17:4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

第一篇: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是我国发展与改革和稳定的长期战略方针,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行动纲领,也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具有统领各项工作的地位。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实现国家进行筹集政府收入、调控经济结构、调节收入分配、监督经济运行等重要职能作用。建国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我国跨入21世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的新阶段,从部门工作服务于国家宏观意志,具体政策服从于社会实践需要的们认为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着较大的缺位和不足,特别是宏观税负水平有待调整完善改革。

一、宏观税负总水平偏低,影响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社会消费行为、gnp增长的波动都有直接关系,政府利用开征、减免或者停征某种税种,提高或者降低有关税目的税率与起征点,以及税前扣除与事后退税等限制或鼓励手段,调节投资规模、消费基金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以抑制社会总需求膨胀刺激有效需求,同时抑制或刺激总供给的变化,并对经济结构产生协调作用。税收作为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器与价格变量调控相配合,可以达到生产与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的均衡;适量、合理的税收可以协调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可达到各生产部门劳动者利益的动态均衡,收到社会公平的调控效应。我国宏观税负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减弱了国家筹集收入的力度,影响政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投入和宏观调控。表现有三:

1、我国税收收入上个世纪下半叶缓慢增长,21世纪开始大幅度快速增长。我国税收收入在经济发展、企业利润增加和税务征管工作等因素综合作用下,1950年一1980年的3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61亿元,从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的2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522亿元,在跨入21世纪到XX年的五年间呈现大幅度快速增长的态势,比上年增长数额越来越大,如XX年为2350亿元,XX年为2500亿元,XX年为1831亿元,XX年为3465亿元,XX年为5256亿元。全国税收总规模达到25718亿元。展望未来,我国税收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一是税收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在2020年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7%-8%左右的速度,为税收增长打下了基础。二是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实际征收率只达到潜在税收能力 的70%-80%,国内有的专家认为1998年只达到50%-60%,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部分专家认为中国整体征收率在70%左右,还有的认为在80%左右。税收上的跑、冒、滴、漏等空间很大,如果将实际征收率提高20个或30个百分点,我国税收收入即可增加1万亿元或1.5万亿元。

2、目前税收收入对政府财政收入支持力度还不充足,致使国家还需要利用大量的财政赤字和发行债务。其情况,一是以税收收入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多数年份徘徊在93左右,如1992-XX年分别为94.66, 97.84, 96.43, 93.29,(1996年无数据)、95.80, 93.80,90.13, 93.92, 93.30, 93.29, 92.18。十多年来从未满足政府财政收入100%的需要。二是税收收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更低一个档次,始终徘徊在80左右,如1991-XX年,分别为88.30, 88.10, 91.70,88.50、88.50、87.0、89.20、85.80、81.0、79.

19、80.94、79.97、81.20。数据显示,还有20%左右的财政支出要政府依靠财政赤字或者发行债务解决,XX-XX年财政赤字和发行债务额(亿元)分别为2491.27和4180.1, 2516.54和4604.0, 3149.51和5679.0, 2934.7和6153.53。3,税收收入占gdp比重(%)是国际上衡量宏观税负水平的通用标准。按国际通例:gdp人均260美元时的低收入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13%左右,人均750美元时,最佳税负水平为20%左右,人均10000美元时的高收入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30%左右。按上述标准衡量,我国人均gdp已达1090美元以上,税负水平理应在20%以上为最佳,但是实际上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几十年来徘徊在10%-17%之间浮动,处于低位逐年有点上升而后又逐年下降再逐年回升的运行中,如1990-XX年分别为13.83, 12.38, 12.29, 10.96, 10.33, 10.18, 13.02,11.06, 11.67, 14.17, 15.67, 16.77, 17.07。从国际比较中得知,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是低水平的,据《世界竞争力年鉴》4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据。XX年各国税收收入占当年gdp比重(%)最低的是中国香港为9.94、最高的是瑞典为52.94,平均为35左右,其中:发达国家的日本为27.02,美国为28.22、澳大利亚为31.82、加拿大为36.35、英国为37.27、德国为37.99、意大利为42.26、法国45.60;发展中国家一般为20%-26%左右,哥伦比亚为11.57、菲律宾为13.93.泰国为14.98、中国为15.01、印度尼西亚为16.51、印度为16.79,阿根廷为20.99、马来西亚为22.31、韩国为26.20、俄罗斯为26.700。

二、不同产业和行业宏观税负水平差参不齐由于产业与行业情况不同,国家税收政策在一定时期分别采取鼓励政策、限制政策或者中性政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也存在着产业行业之间不合理问题

1、从1996-XX年我国三次产业比重(%)与宏观税负比重(%)发展趋势观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从20.4逐年下降为15.6,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2.67近年又上升为3.51;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49.5近年又上升为50.9,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13.47近年又上升为18.09;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30.1近年上升为33.2,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12.3逐年上升为15.34。总的趋势是gdp比重只有第一产业是下降的,第二、三产业则均是上升的,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三次产业则均是上升的趋势,不过上升速度呈现第一、三产业较慢,第二产业较快的特点,第二产业负担着全国税收收入的56%左右。

2、以XX年为例,当年宏观税负总水平为16.77%,我国第一产业份额占gdp比重为15.3%,而税负份额占比重为4.1%,其宏观税负水平只有4.48%,从数据显示不难看出国家对第一产业的鼓励与照顾。我国第二产业占gdp份额比重为50.4%,其税负份额占比重为55.8%,其宏观税负水平达到18.6%,从中看出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和税收的半壁江

山,尤其是工业其税负水平达到19.93%,超额负重运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4.3%,其税负份额比重占38.4%,其宏观税负水平占18.76%,对于这个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系重大的未来需要加快发展的产业,税收并未充分体现明显地鼓励与支持。

3、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税金及附加占工业增加值比重(%)XX-XX年分别为5.64, 5.48, 5.34, 4.88;按XX年分析:建筑业税金及附加占增加值的比重为16.3%;国家铁路税金占运输总收入的比重为3.25%;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业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额的比重为0.116%,零售业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额的比重为0.28%;限额以上餐饮业税金及附加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68%;国际旅行社税金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34%。再分析一下具体行业的XX年宏观税负水平(%),建筑业为8.76,地质勘查业与水利生产、供应管理业为17.8,交通运输业为10.3,仓储邮电通信业为7.5,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为23.9,金融保险业为16.5,社会服务业为12.1等。有的高于总税负水平是可以理解的如餐饮业,有的就不好理解,如地质勘查与水利业宏观税负竟达到17.8。酒税流失严重,每年生产几千万吨,征管不力,浪费粮食跑了税收,还刺激酒业盲目发展,民间有要当县长先办酒厂之说,湖南、广东、四川三省酒厂有1.8万余家。

三、不同经济类型宏观税负水平悬殊过大,基本上是内资重于外资,国有重于民营

1、同行业不同企业,片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相悖,人为的造成税负畸轻畸重。我国1994年外资企业所得税负担率为10%,比内资企业负担率低23个百分点,其流转税负担率为4%,比内资企业低3个百分点,1994年后外资企业负担率比内资企业低5个百分点,而且外资企业在工资成本、城市维护建设费、投资方向税、进口设备关税等方面还享有诸多优惠政策,这种政策促使社会上产生大量假合资、假外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中有20%是内资出境后再流入的资本。1997年为128.8亿美元,占当年ml增量的16.8%。据XX年统计,我国内资与外资、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税金及附加占增加值比重情况如下,如工业企业总体上为4.8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8.44%,集体企业为2.77%,股份有限公司为4.79%,外商投资企业为2.36%,港澳台投资企业为l.229%;建筑业总体上为16.3%,其中内资为16.25%,国有企业为17.82%,集体企业为15.36%,外商投资企业为20.91%,港澳台投资企业为17.36%;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业总体上为0.116%,其中内资为0.117%,国有企业为0.148%,集体企业为0.087%,有限责任公司为0.096%,股份有限公司为0.117%,私营企业为0.090,外商投资企业为0.122%,港澳台投资企业为0.043%;限额以上零售业总体上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比重为0.28%,其中内资为0.30%,国有企业为0.36%,集体企业为0.35%,有限责任公司为0.25%,私营企业为0.23%,港澳台投资企业为0.27%;餐饮业总体上税金占营业收入为4.68%,其中:内资为4.98%,国有企业为4.3%,集体企业为4.86%,有限责任公司为4.81%,股份有限公司为4.48%,私营企业为5.3%,外商投资企业为3.9%,港澳台投资企业为4.24%。

2、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规定内资企业为33%,外资企业为15%,低于发达国家,如比利时为39%、意大利为36%、法国为33.33%、奥地利为34%、西班牙、荷兰为35%、美国为15%-39%累进征收、高于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为15%,马来西亚为28%、韩国为27%、泰国为30%等,也高于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的30%和新加坡的24.5%。

3、国有经济国家税收占比重高达50%以上,如1994-1999年分别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为79, 65, 61, 56, 54, 50。由于税收政策的扭曲和改革的滞后,国有企业倒没有享受国民待遇,而非国有与外资企业长期享受超国民待遇。这样发展下去,很不利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的建设与巩固。

四、不同地区宏观税负水平不够公平

1、从三大地区观察。以XX年为例,全国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05172.3亿元,税收收入为16996.5亿元,全国宏观税负水平为16.16%。其中:东部地区11个省区平均为17.2%,中部地区8个省区平均为8.89%,西部地区12个省区平均为11.46%,从经济发展快与税收相应增加的规律分析,东部地区宏观税负水平高于全国和其他地区是必然的,如发达地区的三市二省宏观税负水平就比较高,北京为42.49%,上海为34.40%,天津为24.08%,广东为21.55%,云南主要由于烟税因素为20.12%。但是,作为贫困的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是值得思考的。

2、从一部分省区对比观察。以贵州这个有名的贫困山区省份与有名的江南鱼米之乡的江苏省相比,XX年贵州省宏观税负水平为14.15%,而江苏省则为12.58%;大西北的陕西为11.81%、新疆为12.43%、宁厦为11.99%。而沿海的福建省只有11.81%,山东省只有8.64%,大平原的河北省只有7.62%,河南省只有7.25%。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因素与不够公平之处。

五、不同群体宏观税负水平差距大,低收入群体重于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重于高收入群体,工薪阶层重于富裕阶层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比例开始仅占gdp0.5%, XX年达到1%,还比不上一个非洲国家,印度与印尼这个比例也为1%强,泰国和墨西哥为2%,匈牙利等东欧国家高于3%,据世界银行统计,所得税占gdp的比重低收入国家为3%,中等收入国家为5%-6%,高收入国家为11.5%,预计XX年我国仅为1.17%左右,与国际上应有的个人所得税水平相差悬殊。我国个人所得税管住了工薪阶层,但是,对新崛起的高收入阶层即人们所说的大款们征收力度太软太弱。据统计,我国个人所得税XX年为1211亿元,其80%以上来自于工薪阶层,可是,我国已经有两、三亿富裕人口,其个人所得税税源达到1000多亿元。另外占总人口8.7%的富裕阶层拥有12万亿元银行储蓄存款总额的60%以上。交纳个人所得税不到税收总额的10%。除了征管因素外还有税率等设计问题,如起征点800元太低,应提高到1500元以上,从而对低收入群体从根本上免征个人所得税,又如最高边际税率为45%太高,如日本1999年从50

%降为37%,韩国1996年从50%降为40%, XX年又降为36%,美国为38.6%,巴西为25%,印度、马来西亚均为30%,泰国为37%。再如多数国家采取个人收入综合年终计算的办法,我国采取分项计算办法,也是税款流失的重要因素。还有我国税制结构过于简单,对于有纳税能力的群体应建立全面多环节税收征管体系,就收入形成,收入运动,收入转化等过程,都有税收跟踪稽查征收,如所得税,消费税,社保税,财产税,赠予税,遗产税产等。

第二篇: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是我国发展与改革和稳定的长期战略方针,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行动纲领,也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具有统领各项工作的地位。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实现国家进行筹集政府收入、调控经济结构、调节收入分配、监督经济运行等重要职能作用。建国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我国跨入21世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的新阶段,从部门工作服务于国家宏观意志,具体政策服从于社会实践需要的们认为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着较大的缺位和不足,特别是宏观税负水平有待调整完善改革。

一、宏观税负总水平偏低,影响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社会消费行为、GNp增长的波动都有直接关系,政府利用开征、减免或者停征某种税种,提高或者降低有关税目的税率与起征点,以及税前扣除与事后退税等限制或鼓励手段,调节投资规模、消费基金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以抑制社会总需求膨胀刺激有效需求,同时抑制或刺激总供给的变化,并对经济结构产生协调作用。税收作为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器与价格变量调控相配合,可以达到生产与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的均衡;适量、合理的税收可以协调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可达到各生产部门劳动者利益的动态均衡,收到社会公平的调控效应。我国宏观税负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减弱了国家筹集收入的力度,影响政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投入和宏观调控。表现有三:

1、我国税收收入上个世纪下半叶缓慢增长,21世纪开始大幅度快速增长。我国税收收入在经济发展、企业利润增加和税务征管工作等因素综合作用下,1950年一1980年的3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61亿元,从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的2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522亿元,在跨入21世纪到2004年的五年间呈现大幅度快速增长的态势,比上年增长数额越来越大,如2000年为2350亿元,2001年为2500亿元,2002年为1831亿元,2003年为3465亿元,2004年年为5256亿元。全国税收总规模达到25718亿元。展望未来,我国税收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一是税收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在2020年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7%-8%左右的速度,为税收增长打下了基础。二是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实际征收率只达到潜在税收能力 的70%-80%,国内有的专家认为1998年只达到50%-60%,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部分专家认为中国整体征收率在70%左右,还有的认为在80%左右。税收上的跑、冒、滴、漏等空间很大,如果将实际征收率提高20个或30个百分点,我国税收收入即可增加1万亿元或1.5万亿元。

2、目前税收收入对政府财政收入支持力度还不充足,致使国家还需要利用大量的财政赤字和发行债务。其情况,一是以税收收入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多数年份徘徊在93左右,如1992-2003年分别为94.66, 97.84, 96.43, 93.29,(1996年无数据)、95.80, 93.80,90.13, 93.92, 93.30, 93.29, 92.18。十多年来从未满足政府财政收入100%的需要。二是税收收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更低一个档次,始终徘徊在80左右,如1991-2003年,分别为88.30, 88.10, 91.70,88.50、88.50、87.0、89.20、85.80、81.0、79.

19、80.94、79.97、81.20。数据显示,还有20%左右的财政支出要政府依靠财政赤字或者发行债务解决,2000-2003年财政赤字和发行债务额(亿元)分别为2491.27和4180.1, 2516.54和4604.0, 3149.51和5679.0, 2934.7和6153.53。3,税收收入占GDp比重(%)是国际上衡量宏观税负水平的通用标准。按国际通例:GDp人均260美元时的低收入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13%左右,人均750美元时,最佳税负水平为20%左右,人均10000美元时的高收入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30%左右。按上述标准衡量,我国人均GDp已达1090美元以上,税负水平理应在20%以上为最佳,但是实际上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几十年来徘徊在10%-17%之间浮动,处于低位逐年有点上升而后又逐年下降再逐年回升的运行中,如1990-2003年分别为13.83, 12.38, 12.29, 10.96, 10.33, 10.18, 13.02,11.06, 11.67, 14.17, 15.67, 16.77, 17.07。从国际比较中得知,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是低水平的,据《世界竞争力年鉴》4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据。2000年各国税收收入占当年GDp比重(%)最低的是中国香港为9.94、最高的是瑞典为52.94,平均为35左右,其中:发达国家的日本为27.02,美国为28.22、澳大利亚为31.82、加拿大为36.35、英国为37.27、德国为37.99、意大利为42.26、法国45.60;发展中国家一般为20%-26%左右,哥伦比亚为11.57、菲律宾为13.93.泰国为14.98、中国为15.01、印度尼西亚为16.51、印度为16.79,阿根廷为20.99、马来西亚为22.31、韩国为26.20、俄罗斯为26.700。

二、不同产业和行业宏观税负水平差参不齐由于产业与行业情况不同,国家税收政策在一定时期分

别采取鼓励政策、限制政策或者中性政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也存在着产业行业之间不合理问题

1、从1996-2000年我国三次产业比重(%)与宏观税负比重(%)发展趋势观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从20.4逐年下降为15.6,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2.67近年又上升为3.51;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49.5近年又上升为50.9,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13.47近年又上升为18.09;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30.1近年上升为33.2,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12.3逐年上升为15.34。总的趋势是GDp比重只有第一产业是下降的,第二、三产业则均是上升的,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三次产业则均是上升的趋势,不过上升速度呈现第一、三产业较慢,第二产业较快的特点,第二产业负担着全国税收收入的56%左右。

2、以2002年为例,当年宏观税负总水平为16.77%,我国第一产业份额占GDp比重为15.3%,而税负份额占比重为4.1%,其宏观税负水平只有4.48%,从数据显示不难看出国家对第一产业的鼓励与照顾。我国第二产业占GDp份额比重为50.4%,其税负份额占比重为55.8%,其宏观税负水平达到18.6%,从中看出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和税收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工业其税负水平达到19.93%,超额负重运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4.3%,其税负份额比重占38.4%,其宏观税负水平占18.76%,对于这个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系重大的未来需要加快发展的产业,税收并未充分体现明显地鼓励与支持。

3、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税金及附加占工业增加值比重(%)2000-2003年分别为5.64, 5.48, 5.34, 4.88;按2003年分析:建筑业税金及附加占增加值的比重为16.3%;国家铁路税金占运输总收入的比重为3.25%;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业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额的比重为0.116%,零售业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额的比重为0.28%;限额以上餐饮业税金及附加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68%;国际旅行社税金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34%。再分析一下具体行业的2002年宏观税负水平(%),建筑业为8.76,地质勘查业与水利生产、供应管理业为17.8,交通运输业为10.3,仓储邮电通信业为7.5,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为23.9,金融保险业为16.5,社会服务业为12.1等。有的高于总税负水平是可以理解的如餐饮业,有的就不好理解,如地质勘查与水利业宏观税负竟达到17.8。酒税流失严重,每年生产几千万吨,征管不力,浪费粮食跑了税收,还刺激酒业盲目发展,民间有要当县长先办酒厂之说,湖南、广东、四川三省酒厂有1.8万余家。

三、不同经济类型宏观税负水平悬殊过大,基本上是内资重于外资,国有重于民营

1、同行业不同企业,片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相悖,人为的造成税负畸轻畸重。我国1994年外资企业所得税负担率为10%,比内资企业负担率低23个百分点,其流转税负担率为4%,比内资企业低3个百分点,1994年后外资企业负担率比内资企业低5个百分点,而且外资企业在工资成本、城市维护建设费、投资方向税、进口设备关税等方面还享有诸多优惠政策,这种政策促使社会上产生大量假合资、假外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中有20%是内资出境后再流入的资本。1997年为128.8亿美元,占当年Ml增量的16.8%。据2003年统计,我国内资与外资、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税金及附加占增加值比重情况如下,如工业企业总体上为4.8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8.44%,集体企业为2.77%,股份有限公司为4.79%,外商投资企业为2.36%,港澳台投资企业为l.229%;建筑业总体上为16.3%,其中内资为16.25%,国有企业为17.82%,集体企业为15.36%,外商投资企业为20.91%,港澳台投资企业为17.36%;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业总体上为0.116%,其中内资为0.117%,国有企业为0.148%,集体企业为0.087%,有限责任公司为0.096%,股份有限公司为0.117%,私营企业为0.090,外商投资企业为0.122%,港澳台投资企业为0.043%;限额以上零售业总体上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比重为0.28%,其中内资为0.30%,国有企业为0.36%,集体企业为0.35%,有限责任公司为0.25%,私营企业为0.23%,港澳台投资企业为0.27%;餐饮业总体上税金占营业收入为4.68%,其中:内资为4.98%,国有企业为4.3%,集体企业为4.86%,有限责任公司为4.81%,股份有限公司为4.48%,私营企业为5.3%,外商投资企业为3.9%,港澳台投资企业为4.24%。

2、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规定内资企业为33%,外资企业为15%,低于发达国家,如比利时为39%、意大利为36%、法国为33.33%、奥地利为34%、西班牙、荷兰为35%、美国为15%-39%累进征收、高于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为15%,马来西亚为28%、韩国为27%、泰国为30%等,也高于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的30%和新加坡的24.5%。

3、国有经济国家税收占比重高达50%以上,如1994-1999年分别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为79, 65, 61, 56, 54, 50。由于税收政策的扭曲和改革的滞后,国有企业倒没有享受国民待遇,而非国有与外资企业长期享受超国民待遇。这样发展下去,很不利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

第三篇: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对税制改革的期望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对税制改革的期望

一、我国当前宏观税负实际状况

在比较分析我国宏观税负时采用的税收收入口径是各项税收的净收入,包括我国现行税制中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各主体税种、各种地方税以及关税和农税等,凡称“税”的政府收入都包含在这个口径的税收收入中。“净收入”指扣除出口退税后的税收净收入。使用扣除出口退税后的税收净收入计算宏观税负符合税收负担的内涵,因此出口退税并不构成企业的负担。这里的农税指农业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等。

我国宏观税负在1994年~1996年间连续下降,三年税负水平分别为10.96%、10.25%和10.16%。1997年、1998年两年升到11%的水平上,税负分别为11.43%和11.96%。1999年~2004年从13.01%逐年连续提升,顺次超过14%、15%、16%、17%,2004年达到18.61%。我国宏观税负与国际水平相比较,属于较低水平。我国不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大大低于大部分工业国家。我国宏观税负在2004年达到最高水平18.61%,这个水平比2000年以后工业国家30%左右的平均税负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2002年20.63%的平均宏观税负相比,2004年我国宏观税负低2个百分点左右。分层次比较,我国宏观税负与宏观税负较高的匈牙利和土耳其相比低7个百分点左右。

把中外社会保障税或社会保障基金都加入税收收入中计算宏观税负,进行同口径对比,我国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1994年为12.55%,1997年为13.39%,此后每年提高1个多百分点,2004年达到22.83%。与不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比较,1994年高出1.59个百分点,2004年高出4.22个百分点。

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水平高、覆盖面广,包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与不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比差距大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国家包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在1990年~2002年间保持在37%~41%的区间,比我国宏观税负最高的2004年高出15~19个百分点。同期,发展中国家包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在1990年~2002年间保持在26%~29%的区间里,比我国2004年宏观税负水平高出4~7个百分点。

二、我国当前宏观税负水平效率性分析

宏观税负通常可以分为大、中、小三个口径。小口径的宏观税负是指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口径的宏观税负则为财政收入(指包括税收收入在内的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指的是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其中政府收入不仅包括预算内财政收入,还包括了预算外收入,以及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收取的没有纳入预算内和预算外管理的制度外收入等收入。

根据我国政府收入结构,大口径的宏观税负真实反映了微观经济主体的实际经济负担,因此,我们从这一指标出发考察我国当前宏观税负水平的效率性。

1、从税收的本质看,税收是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国家为实现其公共管理职能而凭借其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而取得的一种无偿收入。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W=C+V+M。由于C和V是维持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以之作为税收分配对象的理由不够充分。税收应是在社会总产品中剩余产品(M)的分配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一定时期的税收(指广义的税收范畴,即政府收入)剩余产品的价值总额不能超过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总额。

有学者通过测算,认为在我国现有生产力水平下,我国剩余产品价值总量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5%左右。相比之下,当前我国的实际宏观税负的保守估计值已达到33%。可见,企业的剩余产品留给自身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数量已经不多了。

2、从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看,当前我国实际宏观税负已经大大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合理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在经济积累能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无疑是不合理的。

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显然是缺乏效率的,如果长期如此,必将危害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三、我国当前宏观税负水平公平性分析

(一)不同产业和行业宏观税负水平不尽合理。由于产业与行业情况不同,国家税收政策在一定时期分别采取鼓励政策、限制政策或者中性政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也存在着产业行业之间不合理问题。

(二)不同经济类型宏观税负水平悬殊过大。基本上是内资重于外资,国有重于民营。同行业不同企业,片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相悖,人为的造成税负畸轻畸重。

(三)不同地区宏观税负水平不够公平。从经济发展快与税收相应增加的规律分析,东部地区宏观税负水平高于全国和其他地区是必然的,但是作为贫困的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是值得思考的。

(四)不同收入群体宏观税负水平差距明显。低收入群体重于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重于高收入群体,工薪阶层重于富裕阶层。我国个人所得税管住了工薪阶层,但是,对高收入阶层征收力度太软、太弱。

四、对税制改革的预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减税计划和方案,调低税负,形成了世界性的减税趋势和潮流,这一减税浪潮势不可挡。从国内外经济形势出发,从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来看,当前我国应采取适度减税政策。

减税的前提是尽快转换政府职能,尽快使政府从投资领域淡出,成为公共管理机构和公共品的提供者,从而为大幅降低税负提供条件。同时,必须严格限制和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降低税负,就是通过税收对社会财富的分配格局进行结构性调整,最终达到从整体上降低微观主体经济负担的目的。

具体税收政策建议:

(一)依照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如高新技术产业、电力和能源等基础产业发展,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平衡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税负,整体上减轻生产企业,特别是西部重工业企业的税负,推动基础产业密集的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西部增值税税负间差距。

(二)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不分企业经济性质、行业差别,实行国民待遇,统一税基,建立规范统一的税前扣除体系,把企业税收负担统一到一个水平,以体现公平的原则,为所有企业的共同发展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

(三)调整和扩大消费税的税率和征收范围,使得消费税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调节贫富的深层作用。将征税范围扩大到高消费、高污染、高能耗、高浪费的消费品,对于已进入普通居民日常生活的项目则给予降低税率或者取消征税。

(四)稳定主要涉及第三产业的营业税。第三产业近年来增长较快,而且通常附加值较高,是很好的税源。在适当时机可以考虑适当调低税率,以增加流通资本。

(五)适当提高资源税的征收税率,扩大征税范围。对所有的矿藏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设置不同程度的税率,以调节企业之间的级差收入水平,促进企业平等竞争,引导企业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缩短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六)强化个人所得税。优化个人所得税结构,加强对私营企业主等高收入阶层的征管,平衡各阶层的税收负担,充分发挥直接税促使税收负担公平的作用。着力加大对高收入人群的征管力度,实现征收的低成本、高效率。将具有所得税性质的预算外资金,包括各种具有

财政收入性质的基金、收费转化为直接税。

(七)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培育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地实施对农业的减税政策,降低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是十分必要的。更进一步,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行业产业也要给予税收优惠。

(八)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方面。在建立规范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后,可以使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提高,把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

总之,理顺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保持稳定的税收增长,不断调整税负水平,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是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制定的最终目标。■

第四篇:分析影响宏观税负的原因

对影响宏观税负因素的分析

【摘要】宏观税负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经济体制、公共产品提供等政府职能范围;财政收入结构;税种和税率、税收优惠等税制结构已经税收征管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宏观税负经济水平税制税收征管

一、概念界定

宏观税收负担是指国民经济的总体税收负担水平,通常用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总额与同期国民经济总量之比来衡量。具体来说,是指税收收入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入(NI)的比值。考虑到口径的统一性,笔者将以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为衡量标准,来分析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

宏观税负=税收收入/GDP=(应税收入*实际征收率)/GDP

二、宏观税负的影响因素

宏观税负的高低体现了政府在国民经济总量分配中集中程度的大小,也表明政府社会经济职能及财政职能的强弱。因此,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宏观税负水平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内部各种社会经济主体的联系越为复杂,这就要求国家有雄厚的财政收入来调控社会经济。同时,宏观经济总量越大,也使得整个社会和国民的税收负担能力大大增强,税收来源更为丰富,税基更为宽泛。实证分析也表明,宏观税负的确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呈正相关关系。

2、产业结构

宏观税负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造成税源结构和税基大小的变化,从而对税收收入的来源结构产生影响。比如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是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主要比重,税收也相应地主要来自于这两个产业;在发达国家,可能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税收也主要来自于该产业。从另一角度看,在现行我经济结构和税收制度下,第二产业对税收的贡献尤为突出。若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宏观税负就越低;反之,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宏观税负就越高。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发展级次以及由低向高的变动趋势,与宏观税源的增长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3、其他经济结构

除产业结构外,一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构成、以及产业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等的不同也将导致宏观税负各有差异。

(二)国家职能范围

税收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其数额必然受财政支出需要的影响,而财政支出的多少则取决于一国政府的职能范围。国家职能范围越大,政府的开支越多,必然要求提高宏观税负水平以增加财政收入。反之,国家职能范围越小,政府的支出越少,需要的税收收入也越少,宏观税负水平就可能降低。

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国家的职能范围对宏观税负的影响:

1.经济体制

不同的国家或政府,以及不同时期的同一国家或政府,其职责存在一定的差异。总的来说,政府的职责是决定政府支出总规模的基础。如我国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改革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比,由于国家的职能范围不同,对政府的支出范围、结构及对宏观水都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2.公共产品的提供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方式以及效率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支出,进而对宏观税负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首先,公共产品的供给范围越广,要求的财政支出越高,宏观税负高;其次,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不同,其提供成本、费用、价格也不同,从而宏观税负各有高低;再次,政府提供公共品的效率越高,也就意味着公共产品提供的成本降低,消费者消费一定量的公共品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也就相对较低,因此政府提供公共品的效率对税收负担也存在影响。

(三)财政收入结构

财政收入的形式包括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非税收入和债务收入等。在政府支出范围、项目一定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收入结构或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对宏观税负有重大影响。

其中,收费、公债等非税收入与税收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在政府支出范围一定的情况下,收费和税收均用于满足政府的公共支出。而公债作为一种延期的税收,是用未来的税收负担来代替了当前的税收负担。而同时,非税收入在政府收入中占的比例过大必将会挤占税收收入,对宏观税负产生影响。

(四)税收制度

1.税种和税率

税种的设置、结构、比例决定了课税范围。一方面,设置的税种越多,税收的覆盖面积越广,在国家经济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宏观税负也越重。另一方面,不同的税种,其筹集资金的能力不同。采用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将会对宏观税负产生影响。一般来说,所得税在税收总体收入中所占比例越高,宏观税负越高。

在现有税种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税率会带来不同的税收收入,从而使得宏观税负不一致。理论上,税率同税收负担之间呈正比关系。

2.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又可以称为非标准化税制实施的范围、税式支出政策。税收优惠的变化会引起税基的相应变化,从而使宏观税负发生相应的变化。税收优惠的施行使得在国家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税收收入下降,宏观税负降低。

(五)税收征管因素

税务管理的水平不仅直接决定着税收制度所能形成的实际税收负担及其效应,而且,将直接影响一定时期税收收入的多少,从而在较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宏观税负的高低。税收征管因素对宏观税负的影响可从两方面理解。第一,纳税人的纳税意愿。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薄弱,则会出现偷税逃税等违法行为,导致税收收入的减少。第二,征管部门的效率。征管部门效率高,则能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同时会很好地监督偷税漏税,加大税收征收率。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一国宏观税负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经济体制、公共产品提供等政府职能范围,财政收入结构,税种和税率、税收优惠等税制结构已经税收征管因素的影响。

宏观税负作为一国税负的总水平,其合理与否对于保证政府履行其职能所需的财力,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地了解上述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合理地调控宏观税负,保障经济与税收和谐、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董静静

2、王国清、马骁 山东经济 2009(25)《财政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6月第2版《中国宏观税负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五篇:新余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分析

新余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分析

(2007-06-02 19:00:55)标签: 宏观税负

研究 分类: 政策解读

一、我市宏观税收负担现状及问题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并满足社会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按照预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征收,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按管理和使用权限分类,税收可以分为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其中中央税是属于中央财政的固定收入,是管理权和使用权都固定属于中央政府的税种。国家一般把维护国家权益和实施全国性调控所需的税种列为中央税,如我国现行税制中的关税、消费税均属于中央税。负责管理和征收入库中央各税的税务机关为国家税种局。地方税收属于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是管理权和使用权都属于地方政府的税种。国家一般将与地方经济联系密切,涉及地区性调控的税种列为地方税,如我国现行税制中的营业税、城建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均属于地方税收。负责管理和征收入库地方各税的税务机关为各级地方税务局。

宏观税负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地区的税收收入与其相应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使用不同口径的税收收入会出现不同水平的宏观税负,但不论口径大小如何,税收收入的定义必须建立在法定的税的基础上,宏观税负也必须是税收的负担,超出了这个标准就超出了税收负担问题的范围。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GDP是衡量一个地方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地方税收收入与GDP的比重,形成了通常所称的地方税收宏观税负。(本文所称的地方税收收入主要是指各级地税机关征收入库的地方各税。)

一般来说,经济决定税收,经济规模决定税收规模,经济结构决定税收结构。经济的发展的同时,税收总量也将保持一定比例增长。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的正确领导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委、市政府三年内决战决胜工业500亿强大号召下。我市地税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在“十五”时期,地税收入从2001年的24167万元,发展到2005年巳入库地方税收57264万元,已翻了一倍多,年平均增长24.07%,高于全省(17.03%)七个多百分点,而同期我市的GDP由2001年的77.77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177.32亿元,年均增长22.88%。

虽然我市“十五”时期地税收入无论是税收总量还是税收增长速度都有较大增长,地方税收宏观税负从2002年起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国内生产总值分析其关联性,即我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却依然偏低,跟全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与全省相比,基本持平,总体上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下表(表中数据来源:《新余统计年鉴》《江西统计年鉴》《江西地税简明统计资料汇编》《中国财政年鉴》):

地方税收宏观税负情况表

项目

全国地方税收宏观税负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5.22%

4.83% 4.47% 4.64% 4.91% 江西地方税收宏观税负 新余地方税收宏观税负

3.25% 3.11%

2.80% 2.81%

2.99% 2.94%

3.18% 3.05%

3.27% 3.23%

因为地方税收宏观税负是地方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影响我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因素: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内容的广泛性,GDP的核算范围不仅包括农、工、商、采掘业、建筑业等部门的增加值,还包括了科学研究、地质勘察、卫生保健、社会保障、教育、文化事业、行政机关等部门的增加值。对于地方税收来说,农、科、教、文、卫、行政机关等部门的增加值提供的税收微乎其微,这些产业的GDP与地方税收的关联性非常有限。此外还有一个影响就是产销率的影响。GDP的计算中,只要生产出来了,哪怕是库存的,都算是增加值的,但是税收是以销售额来计算的,如果产品库存,没有卖出去,税收也实现不了,这也对宏观税负有较大影响。这些年来,全市除电力行业等少数行业供不应求外,其他各行各业产销率都很难达到80%,有些企业产品严重滞销,产销率低于30%。

(二)产业结构不同,对宏观税负、地方税收宏观税负的影响也较大。对地方税收来说,第三产业属于高税GDP,第二产业属于中税GDP,而第一产业则是低税GDP。江西是个农业大省,虽然新余在江西称得上是一个工业城市上,但农业所占的比重也较高,如2001年占GDP的19.6%,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15.4%。而我们知道第一产业所能提供的税收是很少的,属于低税GDP,到2004年和2005年,国家逐步取消农业税,使得第一产业基本上成了无税GDP。同时由于受国家优惠政策等鼓励措施,我省、我市农业这几年也在加速发展,提供的GDP在不断增加,这些都使得我市宏观税负和地方税收宏观税负水平低于全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如2003年至2005年连续3年江西省人均地税收入在全国排名都是第25位。

(三)分析宏观税负必须结合税制结构考察。我国现行税制结构,实质上是以增值税、消费税为中心,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对地方税收而言,GDP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所有地方税种都与之相应增长。较多地方税种,如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无论GDP如何增长,其税源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地税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关联度不大。如我市土地使用税2005入库2446万元,2004年长入库2186万元,同比仅增长11.9%。而同期GDP增长了23.09%。另与经济关联度很大的企业所得税,中央规定新办企业在国税局缴纳,而原有企业,有的处于亏损状态,有的处于生长周期的衰退期,还有不少淡出了市场。如2005年我市列入市局监控的50户重点纳税企业,总共入库企业所得税2424万元,仅占地税总收入的4.23%。另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税收大都缴到了中央,即国税局,如石化、烟草、邮电通讯、金融保险垄断性行业,效益好,规模大,有行业优势,纳税能力很强,如2005我市这几大行业产生利润23399万元,初步测算能产生企业所得税7720多万元。由于其企业所得税全归中央,这块GDP的增长对地税增长却无任何影响。如果这块税收由地税局征收,将会提高地方税收宏观税负0.4个百分点,影响率达12.4%。

(四)地方税收存在过多的税收减免、税前扣除规定,而且部分优惠政策漏洞太多,导致纳税人想方设法钻空子减轻税收负担,如下岗再就业优惠政策就在一定程度上被滥用,一些纳税人经营规模较大、雇工较多、效益较好,但因为有“下岗再就业优惠证”(有些纳税人自己没有就去借)就能享受税收优惠,这些酒店多是规模大、档次高、装饰豪华、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而且年营业额都在100万元以上。而一些真正有困难的人却可能因为缺乏启动资金而无法享受。如在国务院下发的第一个“下岗职工再就业税收优惠”周期内(2003年-2005年),我市仅减免营业税就有600多万元。加上所得税,城建税等突破1000万元。有的地方以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为由,还越权擅自出台政策减免税收,税收流失成为不争事实。另现行政府收入机制制约地方税收有效增长。在政府收入机制中,影响收入的主要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的划分尚未规范,中央对税收制度有绝对的控制权,中央出台的各种刺激经济、加快改革步伐的政策,大多是以牺牲地方税收为代价的,高新企业、开发区企业、重点工程建设都要求地方给予税收优惠,由地方自己支付发展成本。同时,大量属于地方事权范围内的财权没有交给地方,不利于地方运用税收杠杆调节当地经济发展。二是非税收费行为不仅侵蚀了税基,更重要的是干扰了正常的税收执法。目前,各级收取的基金、规费、罚没、附加以及不纳入预算管理的其他服务性、管理性或行业性收费,面广量大,税源受到冲击,税基难以扩大,制约了税收收入的有效增长。以2002年为例,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为50058万元,而地税收入仅为22887万元,各种非税收入15120万元,其中行政性收费收入3384万元、罚没收入3150万元、专项收入2006万元、其他收入6580万元。在全市财政总收入里,地税收入占45.8%,各种非税收入占30.2%,相当于地税收入的66.1%(数据来源于《新余统计年鉴》2003年)。

2002年新余地方财政收入构成 单位:万元

地方财政收入 地方各税收入 增值税收入 农业四税收入 各种非税收入

50058.00 22887.00 6930.00 5121.00 15120.00

100% 45.80% 13.80% 10.20% 30.20%(五)征管因素对地方税收宏观税负的影响

税收收入状况受制于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税收能力包括纳税能力(取决于人均收入水平、纳税人合作状况)和征税能力(取决于征管人数、素质、技能、信息化水平等),税收努力是指税收能力被利用的程度。

1、征税环境影响地方税收征管质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征管环境越来越复杂。一方面纳税人纳税意识较差,偷逃抗税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纳税人有意减轻税赋动机强化,以求“寻租”争取非劳动利益最大化。再一方面社会各界对税务工作理解、配合、支持不够,税收征管不到位导致税收流失。如我市工商业较发达,流动人口较多,店面出租、房屋出租、厂房出租非常普遍,但长期以来,由于这块税收征收难度大,征管力量薄弱,对纳税人信息掌握不充分。在繁华的胜利路、劳动路、站前路,租金高的达到每平方米100多元,一般都在80元左右,一个40平方米的店面年租金近四万元,测算税收(营业税5%、房产税12%、土地使用税、个人所得税20%等)近一万元,如有1000个这样的店面出租,就有近1000万元的税收潜力,由此可见,其税源潜力非常大。但到2005年,我市这快税收基本是空白,只有部分企业因账务核算需要,才到税务局开具发票而缴了相关税收。再如明知我市专业市场税负偏低,房地产业、房屋出租和出租车业税收管理还有问题,因为协作配合尚需协调,影响了征管质量提高。

2、征收能力限制税收管理效率。我市的征管力量相对薄弱。如今许多纳税人都存在账外账问题,但由于征管人员未能掌握纳税人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在对纳税人进行税收检查和对双定户进行定税时,就会出现偏差,造成少征税款,降低税负。虽然2005年省局开发的新征管软件在我市试点运行,并且所有数据将实现省局大集中,也就是说所有信息省局都能随时掌握,为了达到较高的征管“六率”,一些单位在上线时就会有所保留,选择性上线,那些未上线的纳税户游离于征管系统之外,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地方税收宏观税负。

3、征收努力程度影响地方税收增长。尽管我们特别重视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的组织收入原则,但是税收计划任务更为刚性,收入计划成为影响征收努力程度的重要因素。强调指令性的收入计划管理所造成的直接结果,是税务机关以追求收入计划的完成而不是应收尽收的实现为目标。当计划任务偏重时,税务机关执行政策偏紧;任务不吃紧时,执行政策宽松;实际税源相对于收入计划充裕的地区,通常通过“藏税于企”方式进行调整,实际税源相对于收入计划紧张的个别地区,则有通过空转、征收过头税等方式来进行调整的现象。税收征收越位和缺位,都是影响征管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一些政府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税费倒挂,或将税收变成各种收费。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是一级政府,一级财政。而我国的税收又是按行业设置税种,它不是按地区来设置,而有些税种又在各级政府间按一定比例分配,如所得税为中央60%,地方40%;资源税、房产税等为省级40%,地方60%。也就是说如果这些收入以税收方式入库,当地政府实际只能得到一半左右,一些乡镇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就采用多收费、少报税甚至不报税的形式来挤占税收。特别是矿产资源税收,如各大小煤矿、硅灰石矿、石灰石矿、采砂厂、砖厂、铁矿等,他们在办理许可证时,在跟当地政府签定合同时已有约定,很多纳税人又不建账,税务局很难掌握其生产经营情况,如各煤矿,政府以其炸药用量实行一揽子收费(含税收),到年底与各部门结算,该缴矿产资源费多少、管理费多少、税收多少,这时各级政府就经常会打小算盘,多收费少报税,据统计2001年至2005年共入库各种矿产品资源税4065万元。近两年省局加强了税收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了税收秩序,矿产资源税的征收管理逐步走向正轨,2006年1-10月我市已累计入库资源税1774万元,预计全年可入库2300万元。初步估算2001年至2005年全市因矿产资源费用挤占税收在3000万元以上。

(七)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不高.许多纳税行为发生后,一些纳税人不知道要申报纳税;一些纳税人知道要申报纳税,但无人崔缴,也不去申报纳税;另一些人知道要纳税,但是想方设法少纳税;还有极少数人纳税意识更差,不仅想方设法逃避纳税,甚至暴力抗税、拒不交税。更有些人认为国税是国家税收,是皇粮国税,一定要交,而地税是地方税收,是地方上收的,不交也不能把我怎么样。这种环境、这种纳税意识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地方税收的征收入库,降低了地方税收宏观税负。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与全国比较,我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处于较低水平,远低于全国水平,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税收环境的改善,地方税收宏观税负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而且目前适度提高地方税收宏观税负,符合我市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宏观税负适度上升是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宏观税负上升意味着政府掌握资源的比重扩大,用于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也就越强。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客观上需要政府掌握资源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宏观税负上升,税收收入较快增长,将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平安新余提供更加充足的财力。

其次,宏观税负适度上升是增强政府经济调控职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宏观税负上升并不是所有的产业、行业或微观主体的税负均上升,而是有选择地提高和减少。如“十五”期间,第一产业税负明显下降,农业发展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同样的,第二、三产业税负上升也并不是指所有的行业或企业税负均上升,许多满足特定条件的行业或微观主体享受了税收优惠,实际税负并未上升。“十五”期间,税务系统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和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新增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应对“非典”物资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各产业、行业税负增减变化与经济政策预期相一致,税收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目前,适当提高地方税收宏观税负,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税收秩序,打击各种逃避纳税行为以及其他各种涉税违法行为,还可以促进税收公平,包括征管上的公平,纳税义务公平,市场竞争上的公平,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税收环境。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最后,宏观税负适度上升是强化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存量的主体和增量的最大生长点,也是地方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地方政府可以运用税收杠杆,一方面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另一方面诱导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地方税收还是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有效手段。“十五”期间,除海关代征税收外,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分量税负上升是拉动宏观税负上升的主要动力。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由于其累进税率的设计,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功能。这些税收的高速增长,表明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力度加大。

二、提高我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的思路

我市作为省内新兴工业城市,按照经济决定税收,经济规模决定税收规模的原理,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状大我市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培植、壮大地方税源;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税收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税收环境,提升地税管理能力,以促进地方税收的快速增长,适当提高我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地方税源建设。在三大产业中,各产业的含税量不同,就地方税收而言,第三产业是最大的存量和增量,也就是说第三产业是地方税收中的高税GDP。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大幅提速,城市人口急剧增多,城区面积不断扩大。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金融业、通讯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等的发展,目前这几个行业在我市地方税收中所占比重都不太高,如表(三),分别是6.36%、2.26%、2.52%、6.09%,增收潜力较大,对于地方税收增长和可支配财力增加很重要。且我市税收结构不太合理,特别是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比重太高,超过40%。一方面说明该行业在税收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40%税收来自一个行业,其收入风险相应增大。特别是建筑和房地产业,不仅比较容易受国家宏观调控、土地供应等政策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而且大多属一次性税源,不利税收可持续稳定增长,我们一定要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税收风险,提高地方税收宏观税负的质量。

新余市2005年各产业税收构成表(三)

合计

建筑业、房地产业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金融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

单位:万元

57264 23959 1781 12943 1940 3489 1518 3641 1296

100.00

41.84

3.11

22.60

3.39

6.09

2.65

6.36

2.26 住宿和餐饮业 文体和娱乐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其他行业

1441 388 3943 925

2.52

0.68

6.89

1.62

(二)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创造良好税收环境。当前税收已经和国民经济

各个部门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加强税收工作必须依靠社会综合治税。应当积极构建我市协税护税网络,启动社会综合治税工程。按照“突出重点、分批启动;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思路,建立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司法保障、信息化支撑” 为主要特征和基本内涵的社会综合治税新机制。地方政府对税收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不越权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强化税收征管,领导协调税务部门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构建税源信息传递或共享制度,形成全面、实时、动态的税源监控网络;税务部门则要全面、有效地汇集由各相关部门传递的涉税信息,综合分析利用,为税收征管、纳税评估、纳税信誉等级评定、税务稽查选案和实施税务检查提供基础信息来源。通过构建协税护税网络,启动社会综合治税工程,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税、税务部门依法征税、纳税人依法纳税、社会各界协税护税的综合治税新格局,努力营造良好的税收经济环境,为适当提高我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奠定基础。

(三)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全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效率。税收信息化建设是税收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征管质量和征管效率,推进依法治税的重要手段。我市地方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定位江西一流,实现科技兴税”。现在,我局虽已建立起全市地税统一的技术平台,搭建了覆盖全市范围的地税行业专网,全省开发了较为先进的税收征管业务软件系统,完成了数据集中,但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我们将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切实提高地方税收的征管质量和效率:加强税收数据的管理和利用,积极开展决策辅助分析;设立12366人工座席,办好新余地税网站,开展网上申报,形成网上办事互动,扩大政务公开,优化为民服务;加强与工商、国税、质监、房管、国土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强化纳税人户籍管理,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实施“信息人才工程”,建立全系统信息工程技术系列,普及信息化知识,力使每一个税务干部在工作中都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力使每一笔应税行为的发生都在我们的监控之中。

(四)突出重点税源管理,大力培植可持续税收。当前应在培植可持续税源上下功夫,管好重点税源、管住一般税源、管严零散税源,通过分类管理、精细管理,消灭管理死角。坚持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市局、各县区局、税务分局各级明确重点联系企业,切实做到进企业门、知企业情、解企业困;规范征管联系制度,实行大户两人以上管理,小户两人以上分片管理。全方位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营业税是地方税收的主体税种,务必加强其征管。当前重在积极开展房屋租赁税收清理,加强部门合作减少运输业和土地交易、房产交易等行业的税收流失,重视企业改组改制中税收政策的执行,防止税收流失,争取做到应征税金全部征收入库。

(五)加强税收属地化工作,实现税收精细化征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税收征管,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可以属地化、信息化、规范化为突破,对重点税源实施精细化管理,对一般税源实行规范化管理,促进税源管理、征收管理、稽查管理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全面提升我市税收征管水平,确保税收任务完成。

1、进一步发挥属地征管的整合力作用。按照“统一登记、数据集中、属地征管、一级稽查”的要求,发挥新征管格局过程监控、环节管理的整合力作用,切实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完善税收属地管理办法,对不同税种的纳税地点、跨区经营等问题做进一步研究,彻底解决交叉征管、争抢税源问题,营造良好的税收征管秩序;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和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进一步发挥统一登记在税收源泉控管方面的重要作用,杜绝漏征漏管;通过现有数据集中,着手研究整合信息资源,通过新征管软件的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市区两级征管质量考核体系,市局考核全市征管工作整体运行情况,县、区局考核股室、分局运转情况,重点考核征管“六率”和超范围征收情况。

2、进一步加强税源监控管理。税源监管是税收征管的重要基础,税收征管的重点必须放在税源监管上。以零距离监控加强税源科学管理,使税收管理的触角和视角覆盖税收征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特别是加强重点税源、重点行业、重点税种、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税收的监控,对税源实行“无缝隙”管理,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的税源监控体系,为税收征管、纳税评估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制定市区两级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完善重点税源纳税评估制度。重点对现有征管基础资料进行修订,建立采集、录入、审核、分析和评估体系,形成市级宏观监控、区(市)县中观监控、各税务分局、所微观监控税源三级控管系统。通过纳税评估,及时纠正纳税人纳税行为中的错漏,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

3、进一步强化以票管税和以票控税工作。继续做好普通发票的改革工作,大力推行即开型有奖发票,创造条件推出发票举报有奖和二次开奖,进一步提高消费者索取发票的积极性,适时扩大有奖发票使用范围和填开式发票的改版工作,将发票改革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在餐饮、娱乐、服务等行业使用税控机基础上,扩大税控收款机应用面,有效控管税源,达到“控票管税”的目的,努力实现“控票必控税、票增税收增”,加强税法宣传,提请广大消费者进行各种消费后要索取发票。

4、进一步规范个体零散税收征管。加强个体零散税收征管,必须走规范化、集约化、简捷化之路。切实提高对个体零散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积极探索运用计算机规范个体双定核定征收办法;对个体业户实行分类管理,利用12366平台,全面推行电话申报;简并征期,简化环节,降低成本,实现一般税源征管规范化预期。重点制定统一、规范的个体定额核定管理办法,科学、合理核定定额参数和系数,充分体现科学、公正、透明,使个体税收征管向简约、规范转变,既方便纳税人,又规范征管行为。

5、进一步推进绩效管理和考核。科学的绩效管理和考核机制,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方式。依托税收信息化建设,按照“环节管理、过程监控”的特点,建立推进绩效管理和考核机制。特别是科学设置征管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全部根据信息系统的原始数据自动生成,实现量化考核和准确考核,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将税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工作计划等纳入计算机管理,有效体现税务人员实现工作价值和效能的最大化。

6、进一步提高稽查质量。围绕税收检查观念必须大转变,税收检查业绩必须大作为,税收检查功效必须大发展的稽查工作思路,通过抓制度落实、信息利用,提高稽查工作质量。将严格执法和税收服务相结合,积极探索征税人与纳税人从“对抗”走向“对话”的方法。尽快在全省全面开通运行征管软件稽查模块,增强基础数据的收集能力和综合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工作程序执行的规范度。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严肃处理,使纳税人逐步养成良好纳税习惯。

(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收入机制。

1、完善地方政府收入机制,当在规范收费上做文章,因此要规范收费和加快费改税的步伐。对非营利的政策性收费要进一步规范;对经营性的事业性收费要从预算和预算外中彻底剥离,实行自收自支、自行管理,完全推向市场。在规范收费的基础上,完善政府收入机制,促进地方税收体系的形成。

2、改费立税,扩大税基收费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曾起过不小的作用。实施费改税主要的方向:1.扩大税基增设新税种。对于目前中央政府各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现存的数额较大,来源稳定的,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项目并入现有税种,统一征收。例如,将用于城市建设的配套费、绿化费等收费项目列入城市维护建设税中,而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改为社会保险税。

(七)整合优化征管资源,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文明税收人为本。适应农业税淡出和信息化建设要求,在相对稳定前提下,优化整合现有税收征管资源。一方面通过整合、重组,使基层地税分局管辖范围达到一定规模,人员相对集中,形成依托城区,向外幅射的征管格局;另一方面,优化征管资源结构,征管力量向税源集中地流动,逐步调整充实城区征管力量。再是加强学习型行业建设,在3年内将全系统干部普遍脱产轮训一遍;分专业开展重点培训,培养一批有特长的稽查能手、征管能手;激励职工参加学历教育,确保全系统在职干部90%以上在3年内达到大专以上学历;鼓励职工参加注册税务师、会计师、评估师和律师等资格考试,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税收管理人才。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行所长、分局长竞争上岗制,加大领导干部横向、纵向交流力度。狠抓党风、政风和行风建设,加强思想教育,健全监督机制;对群众关注的滥用税权、执法不公、“吃拿卡要报”等行为,加大纠治力度。

当然我们在提高宏观税负时,一定要慎重,不能盲目的一味强调“加税”,一定要与经济发展保持协调。虽然说经济决定税收,但税收同样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如果税负太高,纳税人不堪重负,就会导致经济萧条,形成税收和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当税收增长在较佳区间,对经济增长将起促进作用;当税收增长超过最佳区间,就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根据拉弗曲线(描述税率与税收之间经济关系的函数图形):以国家(地区)财政支出为起点,随着税率的提高,税基会相应缩小,但税收总量会增加;当税率调整至最佳点时,税收实现极大化;当税率超过这一最佳点继续提高后,税源受到制约,导致税基缩小,税收反而下降。从地区来看,税负水平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因此,只有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税收增长的快与慢、多与少、需与求、供与给的问题,只有保持合理的税收负担,才能促进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

下载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摘要: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物价总体可控,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总的看,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是好的,但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旧复杂,不确定......

    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2010年08月23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李丽辉 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43349.79亿元,同比增长27.6%,远远高于......

    我国宏观税收负担分析

    我国宏观税收负担分析 【摘要】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政府所取得的收入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在我国由于政府收入形式不规范,单......

    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情况探讨分析

    童心草图书库—残雨斋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情况探讨分析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 日期:2012-5-112012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总体上处于缓慢复苏的进程之中。美国实体经济的表......

    宏观经济学(我国经济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的特点是以投资驱动为主,工业主导型,而且投资中政府的投资所占比重较大,政府主导投资和行政干预的作用显著。这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非常明显的区别,以美国为例,其宏......

    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仍偏低

    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仍偏低 2010-08-23 07:36:24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 跟贴 314 条 手机看股票 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43349.79亿元,同......

    中国宏观税负剖析(5篇)

    目前我国名义税负偏高,实际税负基本合理,但存在结构性不合理,通胀环境会导致实际税负越来越重 中国宏观税负剖析 宏观税负主要测算方法 测算宏观税负,目前主要有五种方法,相应地......

    宏观税负影响因素分析与分解(五篇模版)

    宏观税负影响因素分析与分解相关词条:税负, 影响因素, 分解摘要:本文认为影响税收负担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征管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