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宏观税负影响因素分析与分解
宏观税负影响因素分析与分解
相关词条:税负, 影响因素, 分解
摘要:本文认为影响税收负担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征管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决定税收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同时经济结构决定税收收入结构;税收制度制定得合理与否影响着税收负担水平,经济政策对税收负担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税收征管水平不同,税收流失程度不同,税收征管效率影响着税负水平。但各因素对税收增长所起的作用大不相同,本文选择因素分析法对税收增长的各因素影响程度进行分解,并将此方法应用于实践,揭示我国税收增长的各因素影响程度。关键词:税收,影响因素,因素分析法
税收财政原则要求税收收入能够充分满足一定时期财政支出的需要;税收效率原则要求税收作为国民经济的外生变量,其任何变化都会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一国政府在设计税制和制定税收政策时必须尽可能地发挥其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将其消极影响降到最低。显然,税收首先应当拿得出,其次应当适度。拿得出是从社会剩余产品总价值中拿,因而影响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的经济性因素、制度性因素都是税收负担水平的影响因素,而且名义税收与实际税收往往差异较大,这主要取决于税务部门的征管能力;适度就是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能够满足一定时期财政支出所需,而一定时期的财政支出量又是由政府的职能范围决定的。因而本文认为影响税收负担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征管能力。
一、经济性因素
经济决定税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决定税收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同时经济结构决定税收收入结构。经济性因素是影响税收负担水平最重要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税收负担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反映出一国经济实力的强弱。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产品就越丰富,人均GDP水平就越高,税基就比较宽广厚实,经济对税收的承受力就较强;反之,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产品不丰富,社会剩余产品少,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都比较低,而税收主要是对社会剩余产品进行分配,纳税人税负能力减弱,税收收入必然随之减少,否则只能是“竭泽而渔”,最终损害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税收负担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税收负担水平较低。
经济的运行质量与税收负担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提高经济的运行质量,可提供更多的现实税源,使经济对税收的承受力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可从投资的效率和资产的增值能力两个方面来衡量。投资的效率越高,投资的回收期越短,投资的回报率越高,经济对税收的承受能力越强,提高税负的潜力就越大。资产的增值能力是反映经济运行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投资是在低水平上重复进行,资产的增值率在低水平上运行,提高税收负担水平的余地就较小;如果投资是在高水平上进行,以低投入和低消耗求得高质量和高效率,同等的经济增量可提供更多的税收收入,宏观税负就会相应增长。
经济结构影响税负水平。由于不同产业部门和不同产品的盈利水平不同,向政府提供的税收数量也不同。如果盈利水平高的产业部门或产品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效益提高,就会使经济对税收的承受能力增强,因而政府提高税收负担水平就有潜在的能力;反之,如果盈利水平低的产业部门或产品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效益低下,因而承担税负的能力就弱,政府要适度地提高税收负担水平就会受到制约。一般而言,农业占主导地位、工业初步发展并处于辅助地位的产业结构下,GDP增长受土地及自然条件约束较强,宏观税源增长缓慢且不稳定,税收增长率缺乏弹性,发展中国家多属这种产业结构。在发达国家,农业不占主导地位,工业占主导地位,农业进
一步发展但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占有一席之地,但所占比重有限,这种产业结构下,GDP增长受自然条件约束相对减弱,资本、技术、人力资本成为影响GDP及税源的主要因素,税收增长弹性增强。在以第三产业,即金融、贸易、服务业等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高度发展但比重不断下降的产业结构下,以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为基础,以人的知识、技能、经验、智力为主要依托的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税收增长弹性充足,税基宽广,税源丰富。
二、制度性因素
税收分配的实质体现了一定的分配关系。在税负运动过程中,所有制通过制约税制结构和税收分配中所有制比例对税负水平发挥着直接的影响。首先,不同制度国家的税制结构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差别导致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国家国民经济运行的特殊性。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国民收入首先表现为市场决定的要素报酬。国民收入的分配首先全部分配给个人,形成个人收入,由个人依法纳税,税后可支配收入安排消费、投资等支出,这就为个人所得税成为主体税种提供了经济前提。国家运用税收杠杆调节税收总量,从而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在公有制经济中,大部分经济资源为公有,个人除拥有劳动资源以外,其它财产占有量极少。国民收入分配首先是在国家所有者、法人所有者和个人之间进行,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基本比例。个人收入主要来自按劳分配收入,来源于利息、红利及其它所得部分有限。这就使个人所得税税基的广泛性受到一定限制,个人所得税便失去了主导地位。由于个人很少直接进行生产性投资,企业和政府是主导的积累主体,因而,在宏观调控中往往只能采用流转税与价格杠杆和产业政策的综合运用,调节资源配置结构。其次,同一国家不同时期所有制结构的发展变化带动税制结构相应变化。以我国为例,建国初期,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为了调节各种所有制经济,使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在税制结构上采取“多种税、多次征”的办法,对同一商品在流转过程中征收几种税;同一种税在商品流转的不同环节几次重复征收。1958年以后,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税制被简化成单一的工商税制,税收分配几乎被利润上交完全取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税收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实行差别政策。
税收制度制定得合理与否影响着税收负担水平。一般说来,一国税收制度的税种设计、税制结构、税率设计、优惠政策等方面的设计,都会对该国的税收负担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主体税种选择上的差异和不同税种自身的特点,是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各种税率保持在一个较合理的程度上,税种设置得多,将使征税范围变宽、税基扩大,税收收入就会增加。同时,在税制设计中,主体税种和辅助税种的不同选择和搭配,对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具体而言,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由于征税税基是商品的流转额,且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流转税主要实行比例税率,而比例税率的特点是不论课税对象数额大小,统一适用一个比例,因此,流转税的平均税率与边际税率相等,征税数额依据税基的增加或减少,呈同比例的增减。在这种税制结构下,税收收入的增长往往低于或最多保持与GDP增长同步,不可能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以累进制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则不同,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税负上升。正是这种累进机制能够产生收入爬升效应,税负随着税基的扩大而递增,具有较大的弹性。主体税种的选择对微观税负水平产生影响。在发展中国家,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使得税负的规避现象时有发生。因为流转税主要针对商品征税,而对服务支出,特别是商品投入很低的服务征税相对较轻,纳税人可以通过调整其支出类型,如从消费商品转移到消费服务上,就可以逃避一定的税收负担。税收优惠政策在培养和壮大潜在税源、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降低了宏观税负水平。世界各国政府均实行若干税收优惠政策,过多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收的正常增长机制,使税收与国民经济的增减变化呈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而且,税收优惠的存在,会通过产业结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变化等方式,带来非税产值的扩张和正常税源的转移,从而形成巨额
税式支出,进一步减少政府实际征收的税收数额,降低宏观税负水平。
经济政策对税收负担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实行外贸限制政策,将刺激国内厂商生产成本高的替代品,维持较低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减少总体税收收入。由于一些税收采取从量计征的方式征收,通货膨胀政策则会降低总体税负水平。政府收入形式划分的不同,也会使税收负担水平发生相应的变化。政府收入可划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非税收入比重大,必然降低税收收入在政府收入中的比重,降低税收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从而影响税负水平。
三、征管能力
税收征管水平不同,税收流失程度不同。在税收征管水平较低时,税收流失严重,政府实际取得的税收收入减少,宏观税负水平较低;反之,在税收征管水平较高时,税收流失减少,税收收入的课征数量更接近于制度的规定,宏观税负水平较高。最佳的税收管理不仅能尽可能多地获得税收收入,而且能缩小实际税收与潜在税收的差距。因为低劣的税收管理也可能从易征税部门(如工薪收入者)那里征收大量税款,却难以从工商企业和专业人员那里收到应收的税金。最佳的税收管理不但应加强对税务登记的在册人群的管理,而且应加强对那些漏征、漏管户进行有效的征收管理,从而尽可能地缩小实际税收与潜在税收的差距。税收征管能力弱会加剧税收征管的难度。据有关方面调查研究表明,在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半数以上的潜在所得税难以征收入库并非罕见。由于征收管理能力弱致使税收收入流失,使得税制弹性降低,进一步导致税收收入大幅度下滑,为了保持原有的税收规模,只有不断地通过提高税率和开征新税种满足政府财政支出的需要。这种做法必然会造成已登记在册的纳税户税负加重,更增强了人们偷逃税以及避税的动机,给税收征管增加了新的难度。
税收征管效率影响着税负水平。税收征管效率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可以保证税款的足额征收入库;二是可以节约税收成本和纳税人的纳税成本,从而相对地提高税收的宏观税负水平。当税务机关的征管能力较差时,税收的偷、逃、骗、欠就会增加,实际的税收收入就会减少,而且可能导致税收成本和纳税人的纳税成本增加,从而使税收征管效率下降,宏观税负水平也降低;反之,宏观税负水平则会增加。
四、因素影响程度分解
税收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政策因素和征管因素,那么到底哪个因素影响程度大,影响程度到底是多少,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抓住税收收入增长的关键,采取措施促进税收收入适度增长。但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很少,而且其研究结果还未能充分揭示各因素对税收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本文选择因素分析法对税收收入增长的各因素影响程度进行分解,并应用于我国实践。
1.因素影响程度分解方法的选择
从理论上讲,税收收入源自经济增长,即来自于当年生产的GDP和部分以前年度的GDP(如营业税的税基是销售收入,而销售收入包括转移价值,即以前年份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生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由于税收收入是按现价(当年价格)计算的收入,当年的物价水平对税收收入有一定的影响;而且税收收入是当时既定的政策和征管能力下实现的收入,税收收入还受国家当时的税制模式、税收政策及其征管水平的影响。从实践上讲,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征管因素,因此,我们对税收收入增长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时便选择经济增长、物价变动、税收政策及征管三个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出各因素的影响额和所占比重。
需要说明的是,经济增长指标和物价指标是可查的已量化的数据,税收政策及税收征管则没有量化指标可利用,采用因素分析法可将影响因素的顺序加以固定进行逐一分析,在得出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动的影响程度之后即可导出税收政策及税收征管对税收增长的影响程度。由于税收收入总量和增长速度都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
算的,所以分析价格对税收收入增长影响的关键是寻找一个能全面反映国民经济整体价格水平,且与税收收入口径基本一致的价格指数。常见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或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等只反映某一方面价格变化水平,难以准确反映税收收入受其影响情况,而GDP平减物价指数(名义GDP/实际GDP)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及各产业部门的整体物价水平,因而我们选择GDP平减物价指数分析价格变动对税收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
2.分解方法
令T为税收收入,P为物价指数,G为国内生产总值,M为税收政策及税收征管;0、1分别代表基期和报告期。P1G1M1和P0G0M0分别代表报告期税收收入额和基期税收收入额,二者之差就是税收收入变动额。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T1-T0为税收收入变动额(P1G1M1-P0G1M1)为由于物价变动带来的税收收入变动额;(P0G1M1-P0G0M1)为由于经济增长变动带来的税收收入变动额;(P0G0M1-P0G0M0)为由于税收政策及税收征管变动带来的税收收入变动额。
关于各因素对税收收入变动额的影响所占比重,即各因素对税收收入变动额占税收收入变动额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物价变动影响比重:
(P1G1M1-P0G1M1)/(T1-T0)×100%
经济增长影响比重:
(P0G1M1-P0G0M1)/(T1-T0)×100%
税收政策及税收征管影响比重:
(P0G0M1-P0G0M0)/(T1-T0)×100%
3.方法应用
由于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调整了一些指标,此年后的指标口径在变化,因而本文仅以1979-2004年数据为例。
首先依据税收收入年度资料,确定报告期税收收入,然后将上年报告期税收收入确定为本年基期税收收入,并借助于经济发展指数、GDP平减物价指数计算出1979-2004年剔除经济影响、价格影响的税收收入。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税收收入变动额、物价变动影响额、经济增长影响额,在税收收入变动额中将物价变动影响额、经济增长影响额预以扣除,便得到了税收政策及税收征管影响额。最后按变动影响额比重公式计算出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比重。
总体来讲,物价变动、经济增长对我国税收增长具有正影响,税收政策及税收征管对我国税收增长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作用。从影响因素变动的趋势来看,1997年以前,各因素影响程度差距最大的是1986、1987年,税收政策及税收征管对税收增长基本上具有负影响,1997年以后,税收政策及征管对税收增长具有正影响,而且其影响程度与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差距已大大缩小。具体而言,2004年,我国税收收入增长4148.37亿元,经济增长因素对税收收入增长的影响额为1960.69亿元,影响程度为47.26%;GDP平减指数上升对税收收入增长的影响额为1566.15亿元,影响程度为37.75%;税收政策及税收征管对税收增长的影响额为621.53亿元,影响程度为14.98%。
参考文献:
[1]安体富,孙玉栋.中国税收负担与税收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2]安体富,王海勇.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财税理念的转变和政策的调整[J].税务研究,2006,(2).[3]邓子基.税种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4]龚辉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5]刘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税收制度的发展(1978—2001)[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6]马栓友.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7]孙玉栋.中国税收负担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夏杰长.经济发展与财税政策[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9]邓力平.国际税收竞争的不对称性及其政策启示[J].税务研究,2006,(5).[10]夏杰长,尚铁力.自主创新与税收政策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与对策建议[J].税务研究,2006,(6).作者: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郭江 中共赤峰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高中泽 来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第二篇:分析影响宏观税负的原因
对影响宏观税负因素的分析
【摘要】宏观税负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经济体制、公共产品提供等政府职能范围;财政收入结构;税种和税率、税收优惠等税制结构已经税收征管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宏观税负经济水平税制税收征管
一、概念界定
宏观税收负担是指国民经济的总体税收负担水平,通常用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总额与同期国民经济总量之比来衡量。具体来说,是指税收收入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入(NI)的比值。考虑到口径的统一性,笔者将以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为衡量标准,来分析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
宏观税负=税收收入/GDP=(应税收入*实际征收率)/GDP
二、宏观税负的影响因素
宏观税负的高低体现了政府在国民经济总量分配中集中程度的大小,也表明政府社会经济职能及财政职能的强弱。因此,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宏观税负水平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内部各种社会经济主体的联系越为复杂,这就要求国家有雄厚的财政收入来调控社会经济。同时,宏观经济总量越大,也使得整个社会和国民的税收负担能力大大增强,税收来源更为丰富,税基更为宽泛。实证分析也表明,宏观税负的确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呈正相关关系。
2、产业结构
宏观税负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造成税源结构和税基大小的变化,从而对税收收入的来源结构产生影响。比如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是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主要比重,税收也相应地主要来自于这两个产业;在发达国家,可能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税收也主要来自于该产业。从另一角度看,在现行我经济结构和税收制度下,第二产业对税收的贡献尤为突出。若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宏观税负就越低;反之,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宏观税负就越高。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发展级次以及由低向高的变动趋势,与宏观税源的增长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3、其他经济结构
除产业结构外,一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构成、以及产业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等的不同也将导致宏观税负各有差异。
(二)国家职能范围
税收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其数额必然受财政支出需要的影响,而财政支出的多少则取决于一国政府的职能范围。国家职能范围越大,政府的开支越多,必然要求提高宏观税负水平以增加财政收入。反之,国家职能范围越小,政府的支出越少,需要的税收收入也越少,宏观税负水平就可能降低。
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国家的职能范围对宏观税负的影响:
1.经济体制
不同的国家或政府,以及不同时期的同一国家或政府,其职责存在一定的差异。总的来说,政府的职责是决定政府支出总规模的基础。如我国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改革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比,由于国家的职能范围不同,对政府的支出范围、结构及对宏观水都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2.公共产品的提供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方式以及效率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支出,进而对宏观税负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首先,公共产品的供给范围越广,要求的财政支出越高,宏观税负高;其次,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不同,其提供成本、费用、价格也不同,从而宏观税负各有高低;再次,政府提供公共品的效率越高,也就意味着公共产品提供的成本降低,消费者消费一定量的公共品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也就相对较低,因此政府提供公共品的效率对税收负担也存在影响。
(三)财政收入结构
财政收入的形式包括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非税收入和债务收入等。在政府支出范围、项目一定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收入结构或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对宏观税负有重大影响。
其中,收费、公债等非税收入与税收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在政府支出范围一定的情况下,收费和税收均用于满足政府的公共支出。而公债作为一种延期的税收,是用未来的税收负担来代替了当前的税收负担。而同时,非税收入在政府收入中占的比例过大必将会挤占税收收入,对宏观税负产生影响。
(四)税收制度
1.税种和税率
税种的设置、结构、比例决定了课税范围。一方面,设置的税种越多,税收的覆盖面积越广,在国家经济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宏观税负也越重。另一方面,不同的税种,其筹集资金的能力不同。采用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将会对宏观税负产生影响。一般来说,所得税在税收总体收入中所占比例越高,宏观税负越高。
在现有税种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税率会带来不同的税收收入,从而使得宏观税负不一致。理论上,税率同税收负担之间呈正比关系。
2.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又可以称为非标准化税制实施的范围、税式支出政策。税收优惠的变化会引起税基的相应变化,从而使宏观税负发生相应的变化。税收优惠的施行使得在国家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税收收入下降,宏观税负降低。
(五)税收征管因素
税务管理的水平不仅直接决定着税收制度所能形成的实际税收负担及其效应,而且,将直接影响一定时期税收收入的多少,从而在较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宏观税负的高低。税收征管因素对宏观税负的影响可从两方面理解。第一,纳税人的纳税意愿。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薄弱,则会出现偷税逃税等违法行为,导致税收收入的减少。第二,征管部门的效率。征管部门效率高,则能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同时会很好地监督偷税漏税,加大税收征收率。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一国宏观税负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经济体制、公共产品提供等政府职能范围,财政收入结构,税种和税率、税收优惠等税制结构已经税收征管因素的影响。
宏观税负作为一国税负的总水平,其合理与否对于保证政府履行其职能所需的财力,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地了解上述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合理地调控宏观税负,保障经济与税收和谐、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董静静
2、王国清、马骁 山东经济 2009(25)《财政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6月第2版《中国宏观税负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三篇:影响股票市场的主要宏观因素与政策
影响股票市场的主要宏观因素与政策
股票市场的发展和国家的宏观经济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我国股票价格波动的数量特征及宏观经济变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对于寻找有效途径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我国股票价格的宏观因素主要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股市成交量、汇率和货币 应量等。
英国学者乔纳森〃迈尔斯认为,股票的总体价值应由这三部分组成:(1)基础股票价格, 指建立在有形资产和过去的业绩基础上的基本价格。(2)无形价格, 即建立在素质资产上的价格。基础股票价格与无形价格一起构成了股票的内在价值。(3)心理价格, 指建立在非理性的系列性错误、市场压力、对未来增长和企业业绩的预期等基础上的价格, 心理价格实质是对股票的心理预期价格。
一、宏观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因素从不同的方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公司的经营及股票的获利能力和资本的增值,从不同的侧面影响居民收入和心理预期,而对股市的供求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1.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表现为扩张和收缩的交替出现,在经济的收缩、复苏、繁荣和衰退四个阶段内,股市也随之周期性波动,成为决定股价长期走势的最重要因素。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对股票市场价格有很大的影响。在经济衰退和危机时商品滞销、生产锐减工厂倒闭,投资者纷纷卖出手中股票,股票市场价格下跌;在经济复苏和高涨繁荣时,工业生产增加、商品畅销、投资者积极购买股票,股票市场价格上涨。
2.通货变动 通货变动包括通货膨涨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总的看来会影响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改变人们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影响到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因此,通货膨胀对股价的影响也是复杂的。而通货紧缩则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就我国股市而言,通货膨胀在适度范围内发生,股价波动与之呈现正相关关系,但通货膨胀严重时,股价波动与之呈反方向变动。
3.国际贸易收支 当出口大于进口时,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使股价上升。相反,则使股价下跌。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长大幅下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同时,直接对我国股票市场相关行业和上市公司产生负面影响。4.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一方面直接使我国投资者产生心理恐慌,影响股票市场,另一方面从宏观面和政策面间接影响股票市场的发展。2007年8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全面爆发,美国道琼斯和纳斯达克指数大幅下挫,同时引起全球股市的强烈震荡,迫使各国央行不得不对金融市场紧急补充流动性。2007年8月16日,我国的股票市场也受到其影响,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下跌104.43点,下跌幅度为2.14%;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分指数下跌269.37点,下跌幅度为1.65%。
二、宏观政策因素
我国股市作为一个初兴的市场,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对股市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按照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程度分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对股价形成向下压力;而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货币供给增加和利率下调,使股价水平趋于上升。我国中央银行具体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汇率等。(1)利率 利率对股市的影响是十分直接的。银行利率变化引起股票价格的升降,具体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利率提高,引起股票市场价格下降。利率提高时,首先会吸引社会游资流向银行,股票市场的需求减少,股票市场价格下降;其次,由于利率提高,企业信贷的利息增加、负担加重,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减少,股票市场价格会因此
下降。另一种情况则与此相反,利率降低,社会资金流向股市,股票市场需求增加,股票价格会上升,企业也因利率降低而增加利润,从而带动股票市场的价格上升。(2)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在货币乘数作用下,调整货币供应量,影响社会需求,进而影响股市的资金供给和股价。2007年以来,中国相继出台了几项调控政策。先是2007年3月18日起,调整法定利率水平,其中一年期存贷款法定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两个月后,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再次同时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两次政策的出台都造成了许多股票价格的一定下跌。(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来控制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业务。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其影响会逐渐增强。(4)汇率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国内外经济情况,可能对汇率进行调整,而汇率的调整,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利有弊。汇率调整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若利大于弊,股票行市受经济看好的影响,股票价格也会看好,反之就会下降。就具体企业来说,汇率调整后,企业有利或有害、能否适应,都会对某些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某些股票市场价格的升跌。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根据其对经济运行的作用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主要有:国家预算、税收、国债等。(1)国家预算 作为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能够全面反映国家财力规模和平衡状态,并且是各种财政政策手段综合运用结果的反映。扩大财政支出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其结果往往促使股价上扬,近年来,我国实行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基础设施建设类上市公司及相关行业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受益。(2)税收 对股市影响最直接的税种主要是印花税和证券交易所得税。我国开征股票交易印花税以来,根据股市的实际情况对印花税加以调整,对股市进行调控,以刺激或抑制股市。2007年5月30日,财政部公布将股票市场交易印花税从千分之一提高到千分之三的政策,上证指数下跌20%以上。(3)国债 国债作为国家有偿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可以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量。在不带来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缓解了建设资金的需
求,有利于总体经济向好,有利于股价上扬。1998年8月,财政部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长期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股市构成较大的利好。
三、实证分析
我们选择的变量都是月度数据,以深证A股综合指数每月末收盘价作为因变量,以广义货币供给量M2、实际利率R(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减每月通货膨胀率)、印花税T作为自变量。(中国属于利率管制体制,在实践中,一直以金融机构对客户的存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其中又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核心,其他各类资金利率一般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基础,先推算出三个月和六个月的存款利率,再确定其他档次存款利率,最后定出各个档次贷款利率,其他资金利率的定价也与存款利率挂钩,所以本文选取金融机构法定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作为衡量名义利率变动的指标。)考虑到实际利率存在负值,而负数取对数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对所有的实际利率值都加4,这样所有的实际利率都为正值,方便建立模型和模型的分析。
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统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其中货币供给量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月度报告,深证A股综合指数收盘价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月度报告,实际利率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减月度通货膨胀率(即消费物价指数变化率)整理而成,印花税数据来自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样本数据是从2004年12月到2009年8月的月度数据。
对所有数据取对数,用Eviews 3.1建立模型:P=C+aM2+bR+dT+u(这里变量的数据都是取过对数后的数据),得出实际利率R的t值为-0.4461,P值为0.6573>0.05,未能通过t检验,说明实际利率R对P值影响不显著,所以应将实际利率R从模型中剔除而重新建立新的模型。现在以P为因变量,M2、T为自变量,重新建立新模型: P=C+aM2+bT+u 得出回归方程为:
P=11.91-0.57M2+0.44T+u(7.24)(-4.17)(15.69)R2=0.86,说明拟合程度较高。根据怀特检验和偏相关系数检验,证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此外,说明货币供给量增加一个单位,股票价格下降0.57个单位,印花税增加一个单位,股票价格增加0.44个单位。
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分别对P、M2、T三个序列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根据A D F统计量判定序列是否平稳。首先是P序列,对原序列做单位根检验得出A D F的值比三个给定的临界值都大,所以应该对P的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经过对P序列的一阶差分单位根检验后,A D F值比三个给定的临界值都小,可见深证A股综合指数收盘价的一阶差分序列ΔP是一个平稳序列,同理,广义货币供给量的一阶差分序列ΔM2是一个平稳序列,印花税的一阶差分序列ΔT是一个平稳序列。因此可以对上述三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从上面的检验中可知,变量间货币供给量M2以及印花税T和收盘价P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所以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用M2和T去拟合P,再根据残差的平稳性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首先对M2和P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用OLS法对两个变量建立起回归方程为:
P=-5.39+0.92M2(-1.89)(4.02)
R2=0.2269,说明拟合程度低,对模型的残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A D F值大于三
个给定的临界值,说明残差序列不是平稳的时间序列,P和M2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
同理对P和T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回归方程为:
P=5.05+0.36T(72.6)(15.6)R2=0.816,说明拟合程度高,对模型的残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A D F值大于三个给定的临界值,说明残差序列不是平稳的时间序列,P和T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
四、结论
1、深证股价指数对实际利率的变动不敏感。我国利率的形成主要受制于政府的政治经济意图,割断了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而且对利率的调整滞后于物价上涨,调节的方式是强制被动型,所以削弱了实际利率对金融经济的调节作用。我国虽然名义利率为正,但是由于近期以来的通货膨胀率较高,使实际利率为负值,使得即使人民银行加息,但是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加息力度不大,再加上加息经常被人们所预期,所以加息对股票价格影响不大。
2、深证股价指数与货币供给量负相关,货币供给量是深证股价指数的Granger原因,货币供给量和深证股价指数在长期内不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
3、深证股价指数与印花税正相关,而且互为Granger因果原因,印花税和深证股价指数在长期内不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
昆明学院
农学院
畜牧兽医一班 201022150107 黄志力
第四篇:新余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分析
新余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分析
(2007-06-02 19:00:55)标签: 宏观税负
研究 分类: 政策解读
一、我市宏观税收负担现状及问题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并满足社会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按照预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征收,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按管理和使用权限分类,税收可以分为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其中中央税是属于中央财政的固定收入,是管理权和使用权都固定属于中央政府的税种。国家一般把维护国家权益和实施全国性调控所需的税种列为中央税,如我国现行税制中的关税、消费税均属于中央税。负责管理和征收入库中央各税的税务机关为国家税种局。地方税收属于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是管理权和使用权都属于地方政府的税种。国家一般将与地方经济联系密切,涉及地区性调控的税种列为地方税,如我国现行税制中的营业税、城建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均属于地方税收。负责管理和征收入库地方各税的税务机关为各级地方税务局。
宏观税负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地区的税收收入与其相应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使用不同口径的税收收入会出现不同水平的宏观税负,但不论口径大小如何,税收收入的定义必须建立在法定的税的基础上,宏观税负也必须是税收的负担,超出了这个标准就超出了税收负担问题的范围。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GDP是衡量一个地方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地方税收收入与GDP的比重,形成了通常所称的地方税收宏观税负。(本文所称的地方税收收入主要是指各级地税机关征收入库的地方各税。)
一般来说,经济决定税收,经济规模决定税收规模,经济结构决定税收结构。经济的发展的同时,税收总量也将保持一定比例增长。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的正确领导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委、市政府三年内决战决胜工业500亿强大号召下。我市地税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在“十五”时期,地税收入从2001年的24167万元,发展到2005年巳入库地方税收57264万元,已翻了一倍多,年平均增长24.07%,高于全省(17.03%)七个多百分点,而同期我市的GDP由2001年的77.77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177.32亿元,年均增长22.88%。
虽然我市“十五”时期地税收入无论是税收总量还是税收增长速度都有较大增长,地方税收宏观税负从2002年起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国内生产总值分析其关联性,即我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却依然偏低,跟全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与全省相比,基本持平,总体上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下表(表中数据来源:《新余统计年鉴》《江西统计年鉴》《江西地税简明统计资料汇编》《中国财政年鉴》):
地方税收宏观税负情况表
项目
全国地方税收宏观税负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5.22%
4.83% 4.47% 4.64% 4.91% 江西地方税收宏观税负 新余地方税收宏观税负
3.25% 3.11%
2.80% 2.81%
2.99% 2.94%
3.18% 3.05%
3.27% 3.23%
因为地方税收宏观税负是地方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影响我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因素: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内容的广泛性,GDP的核算范围不仅包括农、工、商、采掘业、建筑业等部门的增加值,还包括了科学研究、地质勘察、卫生保健、社会保障、教育、文化事业、行政机关等部门的增加值。对于地方税收来说,农、科、教、文、卫、行政机关等部门的增加值提供的税收微乎其微,这些产业的GDP与地方税收的关联性非常有限。此外还有一个影响就是产销率的影响。GDP的计算中,只要生产出来了,哪怕是库存的,都算是增加值的,但是税收是以销售额来计算的,如果产品库存,没有卖出去,税收也实现不了,这也对宏观税负有较大影响。这些年来,全市除电力行业等少数行业供不应求外,其他各行各业产销率都很难达到80%,有些企业产品严重滞销,产销率低于30%。
(二)产业结构不同,对宏观税负、地方税收宏观税负的影响也较大。对地方税收来说,第三产业属于高税GDP,第二产业属于中税GDP,而第一产业则是低税GDP。江西是个农业大省,虽然新余在江西称得上是一个工业城市上,但农业所占的比重也较高,如2001年占GDP的19.6%,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15.4%。而我们知道第一产业所能提供的税收是很少的,属于低税GDP,到2004年和2005年,国家逐步取消农业税,使得第一产业基本上成了无税GDP。同时由于受国家优惠政策等鼓励措施,我省、我市农业这几年也在加速发展,提供的GDP在不断增加,这些都使得我市宏观税负和地方税收宏观税负水平低于全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如2003年至2005年连续3年江西省人均地税收入在全国排名都是第25位。
(三)分析宏观税负必须结合税制结构考察。我国现行税制结构,实质上是以增值税、消费税为中心,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对地方税收而言,GDP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所有地方税种都与之相应增长。较多地方税种,如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无论GDP如何增长,其税源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地税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关联度不大。如我市土地使用税2005入库2446万元,2004年长入库2186万元,同比仅增长11.9%。而同期GDP增长了23.09%。另与经济关联度很大的企业所得税,中央规定新办企业在国税局缴纳,而原有企业,有的处于亏损状态,有的处于生长周期的衰退期,还有不少淡出了市场。如2005年我市列入市局监控的50户重点纳税企业,总共入库企业所得税2424万元,仅占地税总收入的4.23%。另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税收大都缴到了中央,即国税局,如石化、烟草、邮电通讯、金融保险垄断性行业,效益好,规模大,有行业优势,纳税能力很强,如2005我市这几大行业产生利润23399万元,初步测算能产生企业所得税7720多万元。由于其企业所得税全归中央,这块GDP的增长对地税增长却无任何影响。如果这块税收由地税局征收,将会提高地方税收宏观税负0.4个百分点,影响率达12.4%。
(四)地方税收存在过多的税收减免、税前扣除规定,而且部分优惠政策漏洞太多,导致纳税人想方设法钻空子减轻税收负担,如下岗再就业优惠政策就在一定程度上被滥用,一些纳税人经营规模较大、雇工较多、效益较好,但因为有“下岗再就业优惠证”(有些纳税人自己没有就去借)就能享受税收优惠,这些酒店多是规模大、档次高、装饰豪华、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而且年营业额都在100万元以上。而一些真正有困难的人却可能因为缺乏启动资金而无法享受。如在国务院下发的第一个“下岗职工再就业税收优惠”周期内(2003年-2005年),我市仅减免营业税就有600多万元。加上所得税,城建税等突破1000万元。有的地方以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为由,还越权擅自出台政策减免税收,税收流失成为不争事实。另现行政府收入机制制约地方税收有效增长。在政府收入机制中,影响收入的主要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的划分尚未规范,中央对税收制度有绝对的控制权,中央出台的各种刺激经济、加快改革步伐的政策,大多是以牺牲地方税收为代价的,高新企业、开发区企业、重点工程建设都要求地方给予税收优惠,由地方自己支付发展成本。同时,大量属于地方事权范围内的财权没有交给地方,不利于地方运用税收杠杆调节当地经济发展。二是非税收费行为不仅侵蚀了税基,更重要的是干扰了正常的税收执法。目前,各级收取的基金、规费、罚没、附加以及不纳入预算管理的其他服务性、管理性或行业性收费,面广量大,税源受到冲击,税基难以扩大,制约了税收收入的有效增长。以2002年为例,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为50058万元,而地税收入仅为22887万元,各种非税收入15120万元,其中行政性收费收入3384万元、罚没收入3150万元、专项收入2006万元、其他收入6580万元。在全市财政总收入里,地税收入占45.8%,各种非税收入占30.2%,相当于地税收入的66.1%(数据来源于《新余统计年鉴》2003年)。
2002年新余地方财政收入构成 单位:万元
地方财政收入 地方各税收入 增值税收入 农业四税收入 各种非税收入
50058.00 22887.00 6930.00 5121.00 15120.00
100% 45.80% 13.80% 10.20% 30.20%(五)征管因素对地方税收宏观税负的影响
税收收入状况受制于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税收能力包括纳税能力(取决于人均收入水平、纳税人合作状况)和征税能力(取决于征管人数、素质、技能、信息化水平等),税收努力是指税收能力被利用的程度。
1、征税环境影响地方税收征管质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征管环境越来越复杂。一方面纳税人纳税意识较差,偷逃抗税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纳税人有意减轻税赋动机强化,以求“寻租”争取非劳动利益最大化。再一方面社会各界对税务工作理解、配合、支持不够,税收征管不到位导致税收流失。如我市工商业较发达,流动人口较多,店面出租、房屋出租、厂房出租非常普遍,但长期以来,由于这块税收征收难度大,征管力量薄弱,对纳税人信息掌握不充分。在繁华的胜利路、劳动路、站前路,租金高的达到每平方米100多元,一般都在80元左右,一个40平方米的店面年租金近四万元,测算税收(营业税5%、房产税12%、土地使用税、个人所得税20%等)近一万元,如有1000个这样的店面出租,就有近1000万元的税收潜力,由此可见,其税源潜力非常大。但到2005年,我市这快税收基本是空白,只有部分企业因账务核算需要,才到税务局开具发票而缴了相关税收。再如明知我市专业市场税负偏低,房地产业、房屋出租和出租车业税收管理还有问题,因为协作配合尚需协调,影响了征管质量提高。
2、征收能力限制税收管理效率。我市的征管力量相对薄弱。如今许多纳税人都存在账外账问题,但由于征管人员未能掌握纳税人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在对纳税人进行税收检查和对双定户进行定税时,就会出现偏差,造成少征税款,降低税负。虽然2005年省局开发的新征管软件在我市试点运行,并且所有数据将实现省局大集中,也就是说所有信息省局都能随时掌握,为了达到较高的征管“六率”,一些单位在上线时就会有所保留,选择性上线,那些未上线的纳税户游离于征管系统之外,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地方税收宏观税负。
3、征收努力程度影响地方税收增长。尽管我们特别重视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的组织收入原则,但是税收计划任务更为刚性,收入计划成为影响征收努力程度的重要因素。强调指令性的收入计划管理所造成的直接结果,是税务机关以追求收入计划的完成而不是应收尽收的实现为目标。当计划任务偏重时,税务机关执行政策偏紧;任务不吃紧时,执行政策宽松;实际税源相对于收入计划充裕的地区,通常通过“藏税于企”方式进行调整,实际税源相对于收入计划紧张的个别地区,则有通过空转、征收过头税等方式来进行调整的现象。税收征收越位和缺位,都是影响征管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一些政府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税费倒挂,或将税收变成各种收费。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是一级政府,一级财政。而我国的税收又是按行业设置税种,它不是按地区来设置,而有些税种又在各级政府间按一定比例分配,如所得税为中央60%,地方40%;资源税、房产税等为省级40%,地方60%。也就是说如果这些收入以税收方式入库,当地政府实际只能得到一半左右,一些乡镇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就采用多收费、少报税甚至不报税的形式来挤占税收。特别是矿产资源税收,如各大小煤矿、硅灰石矿、石灰石矿、采砂厂、砖厂、铁矿等,他们在办理许可证时,在跟当地政府签定合同时已有约定,很多纳税人又不建账,税务局很难掌握其生产经营情况,如各煤矿,政府以其炸药用量实行一揽子收费(含税收),到年底与各部门结算,该缴矿产资源费多少、管理费多少、税收多少,这时各级政府就经常会打小算盘,多收费少报税,据统计2001年至2005年共入库各种矿产品资源税4065万元。近两年省局加强了税收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了税收秩序,矿产资源税的征收管理逐步走向正轨,2006年1-10月我市已累计入库资源税1774万元,预计全年可入库2300万元。初步估算2001年至2005年全市因矿产资源费用挤占税收在3000万元以上。
(七)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不高.许多纳税行为发生后,一些纳税人不知道要申报纳税;一些纳税人知道要申报纳税,但无人崔缴,也不去申报纳税;另一些人知道要纳税,但是想方设法少纳税;还有极少数人纳税意识更差,不仅想方设法逃避纳税,甚至暴力抗税、拒不交税。更有些人认为国税是国家税收,是皇粮国税,一定要交,而地税是地方税收,是地方上收的,不交也不能把我怎么样。这种环境、这种纳税意识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地方税收的征收入库,降低了地方税收宏观税负。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与全国比较,我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处于较低水平,远低于全国水平,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税收环境的改善,地方税收宏观税负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而且目前适度提高地方税收宏观税负,符合我市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宏观税负适度上升是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宏观税负上升意味着政府掌握资源的比重扩大,用于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也就越强。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客观上需要政府掌握资源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宏观税负上升,税收收入较快增长,将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平安新余提供更加充足的财力。
其次,宏观税负适度上升是增强政府经济调控职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宏观税负上升并不是所有的产业、行业或微观主体的税负均上升,而是有选择地提高和减少。如“十五”期间,第一产业税负明显下降,农业发展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同样的,第二、三产业税负上升也并不是指所有的行业或企业税负均上升,许多满足特定条件的行业或微观主体享受了税收优惠,实际税负并未上升。“十五”期间,税务系统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和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新增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应对“非典”物资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各产业、行业税负增减变化与经济政策预期相一致,税收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目前,适当提高地方税收宏观税负,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税收秩序,打击各种逃避纳税行为以及其他各种涉税违法行为,还可以促进税收公平,包括征管上的公平,纳税义务公平,市场竞争上的公平,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税收环境。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最后,宏观税负适度上升是强化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存量的主体和增量的最大生长点,也是地方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地方政府可以运用税收杠杆,一方面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另一方面诱导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地方税收还是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有效手段。“十五”期间,除海关代征税收外,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分量税负上升是拉动宏观税负上升的主要动力。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由于其累进税率的设计,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功能。这些税收的高速增长,表明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力度加大。
二、提高我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的思路
我市作为省内新兴工业城市,按照经济决定税收,经济规模决定税收规模的原理,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状大我市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培植、壮大地方税源;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税收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税收环境,提升地税管理能力,以促进地方税收的快速增长,适当提高我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地方税源建设。在三大产业中,各产业的含税量不同,就地方税收而言,第三产业是最大的存量和增量,也就是说第三产业是地方税收中的高税GDP。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大幅提速,城市人口急剧增多,城区面积不断扩大。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金融业、通讯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等的发展,目前这几个行业在我市地方税收中所占比重都不太高,如表(三),分别是6.36%、2.26%、2.52%、6.09%,增收潜力较大,对于地方税收增长和可支配财力增加很重要。且我市税收结构不太合理,特别是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比重太高,超过40%。一方面说明该行业在税收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40%税收来自一个行业,其收入风险相应增大。特别是建筑和房地产业,不仅比较容易受国家宏观调控、土地供应等政策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而且大多属一次性税源,不利税收可持续稳定增长,我们一定要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税收风险,提高地方税收宏观税负的质量。
新余市2005年各产业税收构成表(三)
合计
建筑业、房地产业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金融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
单位:万元
57264 23959 1781 12943 1940 3489 1518 3641 1296
100.00
41.84
3.11
22.60
3.39
6.09
2.65
6.36
2.26 住宿和餐饮业 文体和娱乐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其他行业
1441 388 3943 925
2.52
0.68
6.89
1.62
(二)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创造良好税收环境。当前税收已经和国民经济
各个部门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加强税收工作必须依靠社会综合治税。应当积极构建我市协税护税网络,启动社会综合治税工程。按照“突出重点、分批启动;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思路,建立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司法保障、信息化支撑” 为主要特征和基本内涵的社会综合治税新机制。地方政府对税收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不越权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强化税收征管,领导协调税务部门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构建税源信息传递或共享制度,形成全面、实时、动态的税源监控网络;税务部门则要全面、有效地汇集由各相关部门传递的涉税信息,综合分析利用,为税收征管、纳税评估、纳税信誉等级评定、税务稽查选案和实施税务检查提供基础信息来源。通过构建协税护税网络,启动社会综合治税工程,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税、税务部门依法征税、纳税人依法纳税、社会各界协税护税的综合治税新格局,努力营造良好的税收经济环境,为适当提高我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奠定基础。
(三)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全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效率。税收信息化建设是税收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征管质量和征管效率,推进依法治税的重要手段。我市地方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定位江西一流,实现科技兴税”。现在,我局虽已建立起全市地税统一的技术平台,搭建了覆盖全市范围的地税行业专网,全省开发了较为先进的税收征管业务软件系统,完成了数据集中,但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我们将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切实提高地方税收的征管质量和效率:加强税收数据的管理和利用,积极开展决策辅助分析;设立12366人工座席,办好新余地税网站,开展网上申报,形成网上办事互动,扩大政务公开,优化为民服务;加强与工商、国税、质监、房管、国土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强化纳税人户籍管理,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实施“信息人才工程”,建立全系统信息工程技术系列,普及信息化知识,力使每一个税务干部在工作中都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力使每一笔应税行为的发生都在我们的监控之中。
(四)突出重点税源管理,大力培植可持续税收。当前应在培植可持续税源上下功夫,管好重点税源、管住一般税源、管严零散税源,通过分类管理、精细管理,消灭管理死角。坚持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市局、各县区局、税务分局各级明确重点联系企业,切实做到进企业门、知企业情、解企业困;规范征管联系制度,实行大户两人以上管理,小户两人以上分片管理。全方位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营业税是地方税收的主体税种,务必加强其征管。当前重在积极开展房屋租赁税收清理,加强部门合作减少运输业和土地交易、房产交易等行业的税收流失,重视企业改组改制中税收政策的执行,防止税收流失,争取做到应征税金全部征收入库。
(五)加强税收属地化工作,实现税收精细化征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税收征管,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可以属地化、信息化、规范化为突破,对重点税源实施精细化管理,对一般税源实行规范化管理,促进税源管理、征收管理、稽查管理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全面提升我市税收征管水平,确保税收任务完成。
1、进一步发挥属地征管的整合力作用。按照“统一登记、数据集中、属地征管、一级稽查”的要求,发挥新征管格局过程监控、环节管理的整合力作用,切实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完善税收属地管理办法,对不同税种的纳税地点、跨区经营等问题做进一步研究,彻底解决交叉征管、争抢税源问题,营造良好的税收征管秩序;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和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进一步发挥统一登记在税收源泉控管方面的重要作用,杜绝漏征漏管;通过现有数据集中,着手研究整合信息资源,通过新征管软件的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市区两级征管质量考核体系,市局考核全市征管工作整体运行情况,县、区局考核股室、分局运转情况,重点考核征管“六率”和超范围征收情况。
2、进一步加强税源监控管理。税源监管是税收征管的重要基础,税收征管的重点必须放在税源监管上。以零距离监控加强税源科学管理,使税收管理的触角和视角覆盖税收征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特别是加强重点税源、重点行业、重点税种、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税收的监控,对税源实行“无缝隙”管理,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的税源监控体系,为税收征管、纳税评估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制定市区两级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完善重点税源纳税评估制度。重点对现有征管基础资料进行修订,建立采集、录入、审核、分析和评估体系,形成市级宏观监控、区(市)县中观监控、各税务分局、所微观监控税源三级控管系统。通过纳税评估,及时纠正纳税人纳税行为中的错漏,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
3、进一步强化以票管税和以票控税工作。继续做好普通发票的改革工作,大力推行即开型有奖发票,创造条件推出发票举报有奖和二次开奖,进一步提高消费者索取发票的积极性,适时扩大有奖发票使用范围和填开式发票的改版工作,将发票改革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在餐饮、娱乐、服务等行业使用税控机基础上,扩大税控收款机应用面,有效控管税源,达到“控票管税”的目的,努力实现“控票必控税、票增税收增”,加强税法宣传,提请广大消费者进行各种消费后要索取发票。
4、进一步规范个体零散税收征管。加强个体零散税收征管,必须走规范化、集约化、简捷化之路。切实提高对个体零散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积极探索运用计算机规范个体双定核定征收办法;对个体业户实行分类管理,利用12366平台,全面推行电话申报;简并征期,简化环节,降低成本,实现一般税源征管规范化预期。重点制定统一、规范的个体定额核定管理办法,科学、合理核定定额参数和系数,充分体现科学、公正、透明,使个体税收征管向简约、规范转变,既方便纳税人,又规范征管行为。
5、进一步推进绩效管理和考核。科学的绩效管理和考核机制,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方式。依托税收信息化建设,按照“环节管理、过程监控”的特点,建立推进绩效管理和考核机制。特别是科学设置征管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全部根据信息系统的原始数据自动生成,实现量化考核和准确考核,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将税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工作计划等纳入计算机管理,有效体现税务人员实现工作价值和效能的最大化。
6、进一步提高稽查质量。围绕税收检查观念必须大转变,税收检查业绩必须大作为,税收检查功效必须大发展的稽查工作思路,通过抓制度落实、信息利用,提高稽查工作质量。将严格执法和税收服务相结合,积极探索征税人与纳税人从“对抗”走向“对话”的方法。尽快在全省全面开通运行征管软件稽查模块,增强基础数据的收集能力和综合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工作程序执行的规范度。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严肃处理,使纳税人逐步养成良好纳税习惯。
(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收入机制。
1、完善地方政府收入机制,当在规范收费上做文章,因此要规范收费和加快费改税的步伐。对非营利的政策性收费要进一步规范;对经营性的事业性收费要从预算和预算外中彻底剥离,实行自收自支、自行管理,完全推向市场。在规范收费的基础上,完善政府收入机制,促进地方税收体系的形成。
2、改费立税,扩大税基收费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曾起过不小的作用。实施费改税主要的方向:1.扩大税基增设新税种。对于目前中央政府各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现存的数额较大,来源稳定的,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项目并入现有税种,统一征收。例如,将用于城市建设的配套费、绿化费等收费项目列入城市维护建设税中,而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改为社会保险税。
(七)整合优化征管资源,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文明税收人为本。适应农业税淡出和信息化建设要求,在相对稳定前提下,优化整合现有税收征管资源。一方面通过整合、重组,使基层地税分局管辖范围达到一定规模,人员相对集中,形成依托城区,向外幅射的征管格局;另一方面,优化征管资源结构,征管力量向税源集中地流动,逐步调整充实城区征管力量。再是加强学习型行业建设,在3年内将全系统干部普遍脱产轮训一遍;分专业开展重点培训,培养一批有特长的稽查能手、征管能手;激励职工参加学历教育,确保全系统在职干部90%以上在3年内达到大专以上学历;鼓励职工参加注册税务师、会计师、评估师和律师等资格考试,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税收管理人才。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行所长、分局长竞争上岗制,加大领导干部横向、纵向交流力度。狠抓党风、政风和行风建设,加强思想教育,健全监督机制;对群众关注的滥用税权、执法不公、“吃拿卡要报”等行为,加大纠治力度。
当然我们在提高宏观税负时,一定要慎重,不能盲目的一味强调“加税”,一定要与经济发展保持协调。虽然说经济决定税收,但税收同样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如果税负太高,纳税人不堪重负,就会导致经济萧条,形成税收和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当税收增长在较佳区间,对经济增长将起促进作用;当税收增长超过最佳区间,就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根据拉弗曲线(描述税率与税收之间经济关系的函数图形):以国家(地区)财政支出为起点,随着税率的提高,税基会相应缩小,但税收总量会增加;当税率调整至最佳点时,税收实现极大化;当税率超过这一最佳点继续提高后,税源受到制约,导致税基缩小,税收反而下降。从地区来看,税负水平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因此,只有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税收增长的快与慢、多与少、需与求、供与给的问题,只有保持合理的税收负担,才能促进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
第五篇: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是我国发展与改革和稳定的长期战略方针,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行动纲领,也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具有统领各项工作的地位。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实现国家进行筹集政府收入、调控经济结构、调节收入分配、监督经济运行等重要职能作用。建国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我国跨入21世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的新阶段,从部门工作服务于国家宏观意志,具体政策服从于社会实践需要的们认为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着较大的缺位和不足,特别是宏观税负水平有待调整完善改革。
一、宏观税负总水平偏低,影响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社会消费行为、gnp增长的波动都有直接关系,政府利用开征、减免或者停征某种税种,提高或者降低有关税目的税率与起征点,以及税前扣除与事后退税等限制或鼓励手段,调节投资规模、消费基金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以抑制社会总需求膨胀刺激有效需求,同时抑制或刺激总供给的变化,并对经济结构产生协调作用。税收作为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器与价格变量调控相配合,可以达到生产与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的均衡;适量、合理的税收可以协调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可达到各生产部门劳动者利益的动态均衡,收到社会公平的调控效应。我国宏观税负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减弱了国家筹集收入的力度,影响政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投入和宏观调控。表现有三:
1、我国税收收入上个世纪下半叶缓慢增长,21世纪开始大幅度快速增长。我国税收收入在经济发展、企业利润增加和税务征管工作等因素综合作用下,1950年一1980年的3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61亿元,从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的2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522亿元,在跨入21世纪到XX年的五年间呈现大幅度快速增长的态势,比上年增长数额越来越大,如XX年为2350亿元,XX年为2500亿元,XX年为1831亿元,XX年为3465亿元,XX年为5256亿元。全国税收总规模达到25718亿元。展望未来,我国税收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一是税收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在2020年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7%-8%左右的速度,为税收增长打下了基础。二是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实际征收率只达到潜在税收能力 的70%-80%,国内有的专家认为1998年只达到50%-60%,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部分专家认为中国整体征收率在70%左右,还有的认为在80%左右。税收上的跑、冒、滴、漏等空间很大,如果将实际征收率提高20个或30个百分点,我国税收收入即可增加1万亿元或1.5万亿元。
2、目前税收收入对政府财政收入支持力度还不充足,致使国家还需要利用大量的财政赤字和发行债务。其情况,一是以税收收入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多数年份徘徊在93左右,如1992-XX年分别为94.66, 97.84, 96.43, 93.29,(1996年无数据)、95.80, 93.80,90.13, 93.92, 93.30, 93.29, 92.18。十多年来从未满足政府财政收入100%的需要。二是税收收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更低一个档次,始终徘徊在80左右,如1991-XX年,分别为88.30, 88.10, 91.70,88.50、88.50、87.0、89.20、85.80、81.0、79.
19、80.94、79.97、81.20。数据显示,还有20%左右的财政支出要政府依靠财政赤字或者发行债务解决,XX-XX年财政赤字和发行债务额(亿元)分别为2491.27和4180.1, 2516.54和4604.0, 3149.51和5679.0, 2934.7和6153.53。3,税收收入占gdp比重(%)是国际上衡量宏观税负水平的通用标准。按国际通例:gdp人均260美元时的低收入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13%左右,人均750美元时,最佳税负水平为20%左右,人均10000美元时的高收入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30%左右。按上述标准衡量,我国人均gdp已达1090美元以上,税负水平理应在20%以上为最佳,但是实际上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几十年来徘徊在10%-17%之间浮动,处于低位逐年有点上升而后又逐年下降再逐年回升的运行中,如1990-XX年分别为13.83, 12.38, 12.29, 10.96, 10.33, 10.18, 13.02,11.06, 11.67, 14.17, 15.67, 16.77, 17.07。从国际比较中得知,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是低水平的,据《世界竞争力年鉴》4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据。XX年各国税收收入占当年gdp比重(%)最低的是中国香港为9.94、最高的是瑞典为52.94,平均为35左右,其中:发达国家的日本为27.02,美国为28.22、澳大利亚为31.82、加拿大为36.35、英国为37.27、德国为37.99、意大利为42.26、法国45.60;发展中国家一般为20%-26%左右,哥伦比亚为11.57、菲律宾为13.93.泰国为14.98、中国为15.01、印度尼西亚为16.51、印度为16.79,阿根廷为20.99、马来西亚为22.31、韩国为26.20、俄罗斯为26.700。
二、不同产业和行业宏观税负水平差参不齐由于产业与行业情况不同,国家税收政策在一定时期分别采取鼓励政策、限制政策或者中性政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也存在着产业行业之间不合理问题
1、从1996-XX年我国三次产业比重(%)与宏观税负比重(%)发展趋势观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从20.4逐年下降为15.6,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2.67近年又上升为3.51;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49.5近年又上升为50.9,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13.47近年又上升为18.09;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30.1近年上升为33.2,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12.3逐年上升为15.34。总的趋势是gdp比重只有第一产业是下降的,第二、三产业则均是上升的,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三次产业则均是上升的趋势,不过上升速度呈现第一、三产业较慢,第二产业较快的特点,第二产业负担着全国税收收入的56%左右。
2、以XX年为例,当年宏观税负总水平为16.77%,我国第一产业份额占gdp比重为15.3%,而税负份额占比重为4.1%,其宏观税负水平只有4.48%,从数据显示不难看出国家对第一产业的鼓励与照顾。我国第二产业占gdp份额比重为50.4%,其税负份额占比重为55.8%,其宏观税负水平达到18.6%,从中看出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和税收的半壁江
山,尤其是工业其税负水平达到19.93%,超额负重运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4.3%,其税负份额比重占38.4%,其宏观税负水平占18.76%,对于这个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系重大的未来需要加快发展的产业,税收并未充分体现明显地鼓励与支持。
3、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税金及附加占工业增加值比重(%)XX-XX年分别为5.64, 5.48, 5.34, 4.88;按XX年分析:建筑业税金及附加占增加值的比重为16.3%;国家铁路税金占运输总收入的比重为3.25%;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业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额的比重为0.116%,零售业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额的比重为0.28%;限额以上餐饮业税金及附加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68%;国际旅行社税金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34%。再分析一下具体行业的XX年宏观税负水平(%),建筑业为8.76,地质勘查业与水利生产、供应管理业为17.8,交通运输业为10.3,仓储邮电通信业为7.5,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为23.9,金融保险业为16.5,社会服务业为12.1等。有的高于总税负水平是可以理解的如餐饮业,有的就不好理解,如地质勘查与水利业宏观税负竟达到17.8。酒税流失严重,每年生产几千万吨,征管不力,浪费粮食跑了税收,还刺激酒业盲目发展,民间有要当县长先办酒厂之说,湖南、广东、四川三省酒厂有1.8万余家。
三、不同经济类型宏观税负水平悬殊过大,基本上是内资重于外资,国有重于民营
1、同行业不同企业,片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相悖,人为的造成税负畸轻畸重。我国1994年外资企业所得税负担率为10%,比内资企业负担率低23个百分点,其流转税负担率为4%,比内资企业低3个百分点,1994年后外资企业负担率比内资企业低5个百分点,而且外资企业在工资成本、城市维护建设费、投资方向税、进口设备关税等方面还享有诸多优惠政策,这种政策促使社会上产生大量假合资、假外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中有20%是内资出境后再流入的资本。1997年为128.8亿美元,占当年ml增量的16.8%。据XX年统计,我国内资与外资、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税金及附加占增加值比重情况如下,如工业企业总体上为4.8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8.44%,集体企业为2.77%,股份有限公司为4.79%,外商投资企业为2.36%,港澳台投资企业为l.229%;建筑业总体上为16.3%,其中内资为16.25%,国有企业为17.82%,集体企业为15.36%,外商投资企业为20.91%,港澳台投资企业为17.36%;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业总体上为0.116%,其中内资为0.117%,国有企业为0.148%,集体企业为0.087%,有限责任公司为0.096%,股份有限公司为0.117%,私营企业为0.090,外商投资企业为0.122%,港澳台投资企业为0.043%;限额以上零售业总体上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比重为0.28%,其中内资为0.30%,国有企业为0.36%,集体企业为0.35%,有限责任公司为0.25%,私营企业为0.23%,港澳台投资企业为0.27%;餐饮业总体上税金占营业收入为4.68%,其中:内资为4.98%,国有企业为4.3%,集体企业为4.86%,有限责任公司为4.81%,股份有限公司为4.48%,私营企业为5.3%,外商投资企业为3.9%,港澳台投资企业为4.24%。
2、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规定内资企业为33%,外资企业为15%,低于发达国家,如比利时为39%、意大利为36%、法国为33.33%、奥地利为34%、西班牙、荷兰为35%、美国为15%-39%累进征收、高于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为15%,马来西亚为28%、韩国为27%、泰国为30%等,也高于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的30%和新加坡的24.5%。
3、国有经济国家税收占比重高达50%以上,如1994-1999年分别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为79, 65, 61, 56, 54, 50。由于税收政策的扭曲和改革的滞后,国有企业倒没有享受国民待遇,而非国有与外资企业长期享受超国民待遇。这样发展下去,很不利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的建设与巩固。
四、不同地区宏观税负水平不够公平
1、从三大地区观察。以XX年为例,全国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05172.3亿元,税收收入为16996.5亿元,全国宏观税负水平为16.16%。其中:东部地区11个省区平均为17.2%,中部地区8个省区平均为8.89%,西部地区12个省区平均为11.46%,从经济发展快与税收相应增加的规律分析,东部地区宏观税负水平高于全国和其他地区是必然的,如发达地区的三市二省宏观税负水平就比较高,北京为42.49%,上海为34.40%,天津为24.08%,广东为21.55%,云南主要由于烟税因素为20.12%。但是,作为贫困的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是值得思考的。
2、从一部分省区对比观察。以贵州这个有名的贫困山区省份与有名的江南鱼米之乡的江苏省相比,XX年贵州省宏观税负水平为14.15%,而江苏省则为12.58%;大西北的陕西为11.81%、新疆为12.43%、宁厦为11.99%。而沿海的福建省只有11.81%,山东省只有8.64%,大平原的河北省只有7.62%,河南省只有7.25%。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因素与不够公平之处。
五、不同群体宏观税负水平差距大,低收入群体重于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重于高收入群体,工薪阶层重于富裕阶层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比例开始仅占gdp0.5%, XX年达到1%,还比不上一个非洲国家,印度与印尼这个比例也为1%强,泰国和墨西哥为2%,匈牙利等东欧国家高于3%,据世界银行统计,所得税占gdp的比重低收入国家为3%,中等收入国家为5%-6%,高收入国家为11.5%,预计XX年我国仅为1.17%左右,与国际上应有的个人所得税水平相差悬殊。我国个人所得税管住了工薪阶层,但是,对新崛起的高收入阶层即人们所说的大款们征收力度太软太弱。据统计,我国个人所得税XX年为1211亿元,其80%以上来自于工薪阶层,可是,我国已经有两、三亿富裕人口,其个人所得税税源达到1000多亿元。另外占总人口8.7%的富裕阶层拥有12万亿元银行储蓄存款总额的60%以上。交纳个人所得税不到税收总额的10%。除了征管因素外还有税率等设计问题,如起征点800元太低,应提高到1500元以上,从而对低收入群体从根本上免征个人所得税,又如最高边际税率为45%太高,如日本1999年从50
%降为37%,韩国1996年从50%降为40%, XX年又降为36%,美国为38.6%,巴西为25%,印度、马来西亚均为30%,泰国为37%。再如多数国家采取个人收入综合年终计算的办法,我国采取分项计算办法,也是税款流失的重要因素。还有我国税制结构过于简单,对于有纳税能力的群体应建立全面多环节税收征管体系,就收入形成,收入运动,收入转化等过程,都有税收跟踪稽查征收,如所得税,消费税,社保税,财产税,赠予税,遗产税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