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市涉外企业地税宏观税负的调查分析
关于市涉外企业地税宏观税负的调
查分析
关于市涉外企业地税宏观税负的调查分析2007-12-12 17:24:15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关于市涉外企业地税宏观税负的调查分析关于市涉外企业地税宏观税负的调查分析(2)文章标题:关于市涉外企业地税宏观税负的调查分析
一、——市涉外企业税收基本情况:
(一)登记情况:
2004年我市涉外企业正式登记注册的有217户。其中:属于第一产业的“农林牧副渔业”3户;属于第二产业的“采矿业”7户、“制造业”103户、“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2户、“建筑业”28户;属于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业”7户、“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户、“批发和零售业”18户、“住宿和餐饮业”19户、“房地产业”5户、“租赁和商业服务业”3户、“其他行业”14户。注册类型结构为:内资企业9户、港澳台投资企业134户、外商投资企业74户。
2005年纳税登记户新增30户,减少34户,为213户。其产业结构:属于第一产业的“农林牧副渔业”3户;属于第二产业的“采矿业”10户、“制造业”99户、“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2户、“建筑业”24户;属于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户、“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9户、“批发和零售业”21户、“住宿和餐饮业”18户、“房地产业”8户、“租赁和商业服务业”3户、“其他行业”10户。注册类型结构为:内资企业11户、港澳台投资企业126户、外商投资企业75户、外国企业1户。
以上企业直接纳入我分局征管范围的户数:2004年70户,2005年66户。其他均在各县市区由当地税务机关负责
税收征管和入库。
(二)经济税源及入库税收收入:
2004年全市涉外企业实现产值亿。2005年实现产值亿。
2004年元至12月,我分局共计入库税费万元。其中:纯税收入万元(营业税万元、个人所得税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万元、房产税万元、印花税万元、城镇土地使用税万元、土地增值税万元、车船使用和牌照税万元、城市房地产税万元)、教育费附加万元、文化市场建设费收入10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万元。
2005年元至12月,我分局共计入库税费万元。其中:纯税收入万元(营业税万元、个人所得税万元、资源税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万元、房产税万元、印花税万元、城镇土地使用税182万元、土地增值税万元、车船使用和牌照税万元、城市房地产税万元)、教育费附加万元、文化市场建设费收入5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万元。
重点税源户提供的税收:
2004年:新能湖南——发电有限公司万元、移动通信——公司万元、昌盛石化万元;
2005年:新能湖南——发电有限公司万元、移动通信——公司万元、中国联通——公司万元。
二、——市涉外企业宏观税负基本描述:
1.宏观税负基本数据:
(见附表)
2.基本数据比较:
从税收总量比较:
2004年度:全省GDP为亿元,税收收入亿元,税负;——市GDP为亿元,税收收入亿元,税负;我分局负责征管的涉外企业GDP为亿元,税收收入亿元,税负,略低于省市水平。
2005年度:全省GDP为亿元,税收收入亿元,税负;全市亿元,税收收入亿元,税负;我分局负责征管的涉外企业GDP为亿元,税收收入亿元,税负,高于全市水平。
从产业结构比较:
2004年度第一产业税负水平全省为零,全市为零,我分局为。第二产业税负水平全省为(其中工业建筑业),全市(其中工业建筑业)我分局为(其中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税负水平全省为,全市为,我分局为。
2005年度第一产业税负水平全省为,全市为,我分局为;第二产业税负水平全省为(其中工业建筑业),全市(其中工业建筑业),我分局为(其中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税负水平全省为,全市为,我分局为。
关于市涉外企业地税宏观税负的调查分析
第二篇:关于市涉外企业地税宏观税负的调查分析
文章标题:关于市涉外企业地税宏观税负的调查分析
一、——市涉外企业税收基本情况:
(一)登记情况:
2004年我市涉外企业正式登记注册的有217户。其中:属于第一产业的“农林牧副渔业”3户;属于第二产业的“采矿业”7户、“制造业”103户、“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2户、“建筑业”28户;属于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户、“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户、“批发和零售业”18户、“住宿和餐饮业”19户、“房地产业”5户、“租赁和商业服务业”3户、“其他行业”14户。注册类型结构为:内资企业9户、港澳台投资企业134户、外商投资企业74户。
2005年纳税登记户新增30户,减少34户,为213户。其产业结构:属于第一产业的“农林牧副渔业”3户;属于第二产业的“采矿业”10户、“制造业”99户、“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2户、“建筑业”24户;属于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户、“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9户、“批发和零售业”21户、“住宿和餐饮业”18户、“房地产业”8户、“租赁和商业服务业”3户、“其他行业”10户。注册类型结构为:内资企业11户、港澳台投资企业126户、外商投资企业75户、外国企业1户。
以上企业直接纳入我分局征管范围的户数:2004年70户,2005年66户。其他均在各县市区由当地税务机关负责税收征管和入库。
(二)经济税源及入库税收收入:
2004年全市涉外企业实现产值36.78亿。2005年实现产值32.23亿。
2004年元至12月,我分局共计入库税费4863.55万元。其中:纯税收入4403.27万元(营业税1715.14万元、个人所得税808.55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1154.34万元、房产税251.89万元、印花税191.47万元、城镇土地使用税171.89万元、土地增值税0.7万元、车船使用和牌照税3.41万元、城市房地产税105.88万元)、教育费附加171.35万元、文化市场建设费收入10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78.92万元。
2005年元至12月,我分局共计入库税费5913.52万元。其中:纯税收入5290.89万元(营业税2900.23万元、个人所得税828.77万元、资源税0.66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703.55万元、房产税321.21万元、印花税207.26万元、城镇土地使用税182万元、土地增值税0.89万元、车船使用和牌照税2.5万元、城市房地产税143.82万元)、教育费附加351.39万元、文化市场建设费收入5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66.24万元。
重点税源户提供的税收:
2004年:新能湖南——发电有限公司2155.99万元、移动通信——公司691.89万元、昌盛石化419.36万元;
2005年:新能湖南——发电有限公司2275.99万元、移动通信——公司1145.08万元、中国联通——公司310.16万元。
二、——市涉外企业宏观税负基本描述:
1.宏观税负基本数据:
(见附表)
2.基本数据比较:
从税收总量比较:
2004:全省GDp为5641.92亿元,税收收入154.93亿元,税负2.75;——市GDp为590.31亿元,税收收入10.15亿元,税负1.72;我分局负责征管的涉外企业GDp为21.62亿元,税收收入0.45亿元,税负1.23,略低于省市水平。
2005:全省GDp为6473.61亿元,税收收入185.33亿元,税负2.86;全市GDp628.57亿元,税收收入11.32亿元,税负1.8;我分局负责征管的涉外企业GDp为25.81亿元,税收收入0.63亿元,税负1.96,高于全市水平。
从产业结构比较:
2004第一产业税负水平全省为零,全市为零,我分局为0.04。第二产业税负水平全省为2.66(其中工业1.7建筑业7.47),全市1.51(其中工业1.01建筑业4.7)我分局为1.07(其中工业0.91建筑业8.28);第三产业税负水平全省为4.24,全市为2.65,我分局为2.34。
2005第一产业税负水平全省为0.01,全市为0.02,我分局为0.01;第二产业税负水平全省为2.92(其中工业1.93建筑业8.33),全市2.04(其中工业1.33建筑业7.97),我分局为1.71(其中工业1.10建筑业5.48);第三产业税负水平全省为4.17,全市为2.48,我分局为2.87。
第三篇:关于市涉外企业地税宏观税负的调查分析
文章标题:关于市涉外企业地税宏观税负的调查分析
一、——市涉外企业税收基本情况:
(一)登记情况:
2004年我市涉外企业正式登记注册的有217户。其中:属于第一产业的“农林牧副渔业”3户;属于第二产业的“采矿业”7户、“制造业”103户、“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2户、“建筑业”28户;属于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户、“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户、“批发和零售业”18户、“住宿和餐饮业”19户、“房地产业”5户、“租赁和商业服务业”3户、“其他行业”14户。注册类型结构为:内资企业9户、港澳台投资企业134户、外商投资企业74户。
2005年纳税登记户新增30户,减少34户,为213户。其产业结构:属于第一产业的“农林牧副渔业”3户;属于第二产业的“采矿业”10户、“制造业”99户、“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2户、“建筑业”24户;属于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户、“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9户、“批发和零售业”21户、“住宿和餐饮业”18户、“房地产业”8户、“租赁和商业服务业”3户、“其他行业”10户。注册类型结构为:内资企业11户、港澳台投资企业126户、外商投资企业75户、外国企业1户。
以上企业直接纳入我分局征管范围的户数:2004年70户,2005年66户。其他均在各县市区由当地税务机关负责税收征管和入库。
(二)经济税源及入库税收收入:
2004年全市涉外企业实现产值36.78亿。2005年实现产值32.23亿。
2004年元至12月,我分局共计入库税费4863.55万元。其中:纯税收入4403.27万元(营业税1715.14万元、个人所得税808.55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1154.34万元、房产税251.89万元、印花税191.47万元、城镇土地使用税171.89万元、土地增值税0.7万元、车船使用和牌照税3.41万元、城市房地产税105.88万元)、教育费附加171.35万元、文化市场建设费收入10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78.92万元。
2005年元至12月,我分局共计入库税费5913.52万元。其中:纯税收入5290.89万元(营业税2900.23万元、个人所得税828.77万元、资源税0.66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703.55万元、房产税321.21万元、印花税207.26万元、城镇土地使用税182万元、土地增值税0.89万元、车船使用和牌照税2.5万元、城市房地产税143.82万元)、教育费附加351.39万元、文化市场建设费收入5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66.24万元。
重点税源户提供的税收:
2004年:新能湖南——发电有限公司2155.99万元、移动通信——公司691.89万元、昌盛石化419.36万元;
2005年:新能湖南——发电有限公司2275.99万元、移动通信——公司1145.08万元、中国联通——公司310.16万元。
二、——市涉外企业宏观税负基本描述:
1.宏观税负基本数据:
(见附表)
2.基本数据比较:
从税收总量比较:
2004:全省GDp为5641.92亿元,税收收入154.93亿元,税负2.75;——市GDp为590.31亿元,税收收入10.15亿元,税负1.72;我分局负责征管的涉外企业GDp为21.62亿元,税收收入0.45亿元,税负1.23,略低于省市水平。
2005:全省GDp为6473.61亿元,税收收入185.33亿元,税负2.86;全市GDp628.57亿元,税收收入11.32亿元,税负1.8;我分局负责征管的涉外企业GDp为25.81亿元,税收收入0.63亿元,税负1.96,高于全市水平。
从产业结构比较:
2004第一产业税负水平全省为零,全市为零,我分局为0.04。第二产业税负水平全省为2.66(其中工业1.7建筑业7.47),全市1.51(其中工业1.01建筑业4.7)我分局为1.07(其中工业0.91建筑业8.28);第三产业税负水平全省为4.24,全市为2.65,我分局为2.34。
2005第一产业税负水平全省为0.01,全市为0.02,我分局为0.01;第二产业税负水平全省为2.92(其中工业1.93建筑业8.33),全市2.04(其中工业1.33建筑业7.97),我分局为1.71(其中工业1.10建筑业5.48);第三产业税负水平全省为4.17,全市为2.48,我分局为2.87。
p>
三、——市涉外企业宏观税负比较分析:
从税收总量角度对比,我分局税负2004年低于省市水平,2005年低于全省水平高于全市水平。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由于统计局与商务局均未对涉外企业做过相应的GDp统计,我分局取得的涉外企业GDp数字系——市工商局涉外科在年检验资时按各企业上年GDp乘以全市平均增长率(1.19)得出。该数据明显大于实际数,造成了税负比例的偏低。同时,工商部门登记在册的涉外企业户数和我分局实际征管的户数存在很大的区别。前面列出的登记数据2004年217户、2005年213户,而我局实际归口征管的为2004年70户、2005年67户,其他百余户均划归其所在地各县市区统一征收管理。我局在进行宏观税负分析时,使用70户左右的税收收入除以200余户的GDp总额,客观上造成分母过大,以致比例降低。
从产业结构角度对比:第一产业2004年我分局比例高于省市水平、2005年持平;第二产业2004年和2005年我分局比例均低于省市水平;第三产业2004年略低、2005年略高于全市水平。整体低于省市平均水平。
分析原因主要在第二产业:由于我分局属于专业分局,纳入征管的都是涉外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上存在“税收歧视”现象,缺乏统一性。内外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不同,内资企业以照顾性优惠为主,外资企业则以鼓励性优惠为主,外资企业较内资企业享有更多的税收优惠。造成这些涉外企业(尤其是负担着我分局全部税收收入的75%左右的第二产业)产值增长迅速,但是无论从税收收入总额还是营业税各税目的比重上都无法像内资企业那样相应地得到高比例增长,宏观税负水平自然也就低于省市平均水平。例如我局负责征管的“新能湖南——发电有限公司”2004年产值为114982.40万元,全年纳税总额为2025.99万元(企业所得税未在我局征收),税负为0.02,2005年产值为115234万元,全年纳税总额为1970.89(企业所得税未在我局征收),税负为0.02,远远低于省市水平。
四、从税负分析角度对提高——市涉外企业税收质量的对策思考:
(一)尽快与统计局、商务局、工商局共同构建一个指标分析体系,使各项指标趋于精确,是提高税负分析水平,从而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前提条件。
通过这次宏观税负分析发现我市涉外企业各类经济数据存在未共享、不精确的问题。统计、商务、工商、税务各自为政,你做你的产值、就业分析,我做我的税收收入增长分析,没有实现数据的共享。造成数据采集上的困难和人力物力的浪费。目前统计局颁布的月度指标比较少,单纯就税收尤其是地税分行业的指标根本就没有。我们要与统计局沟通,尽可能的从其颁布的指标或内部指标中找到税收与经济能够连接上的统计指标。这是我们首先要做的,这项也是做得越细越好。
另外,各有关管理部门计算口径不一致影响了数据的精确性。统计局每个月都公布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而税务部门在做税负分析时需要计算全口径的企业缴纳的税收,所以我们要计算的是全部企业的增加值。在一般情况下,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口径增加值的增长,因此我们计算时还要进行换算,这就难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性。此外,统计局公布的增加值是不变价的形式,而税收反映的是现价,因此要将不变价换算成现价。这种换算从全国来讲有一个方法,即不变价加上物价指数(即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而对于某个具体地方,其指数又不尽然相同,者就进一步造成了计算上的差距,制约了高水平的税负分析。所以,尽快地与统计、商务、工商等部门加强协作,构建一个高度信息共享数据准确的分析体系,应是加强税负分析提高税收质量的先决条件。
(二)要建立税收分析档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分析税收。
有感于此次税负分析数据采集的困难,我们建议平时应建立税收分析档案,全面记录、视同台帐管理,即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且,当我们在进行税负分析的时候,应该剔出不具有代表性的特殊情况,把常规情况跟常规情况进行比较,即剔除非即期因素,比如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查补税收、清理欠税、缓交税款、政策性减免等等。如果不建立档案,非即期因素会使得本来应该有的函数关系失真。没有税收档案,就很难进行准确的税收分析。
另外,税收征管最根本的就是税源管理,我们搞的宏观税收分析只是从宏观角度判断税收是不是收足了,是相对间接的。如果微观税源管理好了,宏观上体现的结果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管理重点应该是在宏观分析与微观税源管理相结合上。
(三)充分利用已有的计算机系统,全面完善税负分析评估体系
总局提出搞税收管理员制度、建立一户式资料,目的是让专管员利用一户式资料进行纳税评估。但是因为管理员的能力、精力有限,不可能逐户分析,所以要先用计算机筛选,找出疑点。要利用现有的“湖南地税征管软件”、“交运行业征管系统”等数据库中的共性资料,包括企业的申报信息、财务报表信息等,让他们发挥信息增值的作用。在纳税评估软件里吸收行业税负的理念,利用软件筛选企业信息,找出有疑点的企业,之后再进入管理员的视野。管理员再利用企业的个性化信息(主要是管理员下户所掌握的资料),应用一套人工的审核方法,进一步对企业进行评判。以前的一系列征管矛盾都将化繁为简,迎刃而解。
——市地方税务局涉外分局
《关于市涉外企业地税宏观税负的调查分析》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关于市涉外企业地税宏观税负的调查分析。ZJk
第四篇:分析影响宏观税负的原因
对影响宏观税负因素的分析
【摘要】宏观税负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经济体制、公共产品提供等政府职能范围;财政收入结构;税种和税率、税收优惠等税制结构已经税收征管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宏观税负经济水平税制税收征管
一、概念界定
宏观税收负担是指国民经济的总体税收负担水平,通常用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总额与同期国民经济总量之比来衡量。具体来说,是指税收收入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入(NI)的比值。考虑到口径的统一性,笔者将以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为衡量标准,来分析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
宏观税负=税收收入/GDP=(应税收入*实际征收率)/GDP
二、宏观税负的影响因素
宏观税负的高低体现了政府在国民经济总量分配中集中程度的大小,也表明政府社会经济职能及财政职能的强弱。因此,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宏观税负水平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内部各种社会经济主体的联系越为复杂,这就要求国家有雄厚的财政收入来调控社会经济。同时,宏观经济总量越大,也使得整个社会和国民的税收负担能力大大增强,税收来源更为丰富,税基更为宽泛。实证分析也表明,宏观税负的确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呈正相关关系。
2、产业结构
宏观税负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造成税源结构和税基大小的变化,从而对税收收入的来源结构产生影响。比如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是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主要比重,税收也相应地主要来自于这两个产业;在发达国家,可能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税收也主要来自于该产业。从另一角度看,在现行我经济结构和税收制度下,第二产业对税收的贡献尤为突出。若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宏观税负就越低;反之,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宏观税负就越高。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发展级次以及由低向高的变动趋势,与宏观税源的增长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3、其他经济结构
除产业结构外,一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构成、以及产业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等的不同也将导致宏观税负各有差异。
(二)国家职能范围
税收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其数额必然受财政支出需要的影响,而财政支出的多少则取决于一国政府的职能范围。国家职能范围越大,政府的开支越多,必然要求提高宏观税负水平以增加财政收入。反之,国家职能范围越小,政府的支出越少,需要的税收收入也越少,宏观税负水平就可能降低。
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国家的职能范围对宏观税负的影响:
1.经济体制
不同的国家或政府,以及不同时期的同一国家或政府,其职责存在一定的差异。总的来说,政府的职责是决定政府支出总规模的基础。如我国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改革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比,由于国家的职能范围不同,对政府的支出范围、结构及对宏观水都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2.公共产品的提供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方式以及效率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支出,进而对宏观税负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首先,公共产品的供给范围越广,要求的财政支出越高,宏观税负高;其次,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不同,其提供成本、费用、价格也不同,从而宏观税负各有高低;再次,政府提供公共品的效率越高,也就意味着公共产品提供的成本降低,消费者消费一定量的公共品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也就相对较低,因此政府提供公共品的效率对税收负担也存在影响。
(三)财政收入结构
财政收入的形式包括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非税收入和债务收入等。在政府支出范围、项目一定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收入结构或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对宏观税负有重大影响。
其中,收费、公债等非税收入与税收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在政府支出范围一定的情况下,收费和税收均用于满足政府的公共支出。而公债作为一种延期的税收,是用未来的税收负担来代替了当前的税收负担。而同时,非税收入在政府收入中占的比例过大必将会挤占税收收入,对宏观税负产生影响。
(四)税收制度
1.税种和税率
税种的设置、结构、比例决定了课税范围。一方面,设置的税种越多,税收的覆盖面积越广,在国家经济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宏观税负也越重。另一方面,不同的税种,其筹集资金的能力不同。采用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将会对宏观税负产生影响。一般来说,所得税在税收总体收入中所占比例越高,宏观税负越高。
在现有税种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税率会带来不同的税收收入,从而使得宏观税负不一致。理论上,税率同税收负担之间呈正比关系。
2.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又可以称为非标准化税制实施的范围、税式支出政策。税收优惠的变化会引起税基的相应变化,从而使宏观税负发生相应的变化。税收优惠的施行使得在国家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税收收入下降,宏观税负降低。
(五)税收征管因素
税务管理的水平不仅直接决定着税收制度所能形成的实际税收负担及其效应,而且,将直接影响一定时期税收收入的多少,从而在较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宏观税负的高低。税收征管因素对宏观税负的影响可从两方面理解。第一,纳税人的纳税意愿。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薄弱,则会出现偷税逃税等违法行为,导致税收收入的减少。第二,征管部门的效率。征管部门效率高,则能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同时会很好地监督偷税漏税,加大税收征收率。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一国宏观税负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经济体制、公共产品提供等政府职能范围,财政收入结构,税种和税率、税收优惠等税制结构已经税收征管因素的影响。
宏观税负作为一国税负的总水平,其合理与否对于保证政府履行其职能所需的财力,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地了解上述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合理地调控宏观税负,保障经济与税收和谐、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董静静
2、王国清、马骁 山东经济 2009(25)《财政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6月第2版《中国宏观税负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五篇:新余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分析
新余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分析
(2007-06-02 19:00:55)标签: 宏观税负
研究 分类: 政策解读
一、我市宏观税收负担现状及问题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并满足社会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按照预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征收,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按管理和使用权限分类,税收可以分为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其中中央税是属于中央财政的固定收入,是管理权和使用权都固定属于中央政府的税种。国家一般把维护国家权益和实施全国性调控所需的税种列为中央税,如我国现行税制中的关税、消费税均属于中央税。负责管理和征收入库中央各税的税务机关为国家税种局。地方税收属于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是管理权和使用权都属于地方政府的税种。国家一般将与地方经济联系密切,涉及地区性调控的税种列为地方税,如我国现行税制中的营业税、城建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均属于地方税收。负责管理和征收入库地方各税的税务机关为各级地方税务局。
宏观税负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地区的税收收入与其相应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使用不同口径的税收收入会出现不同水平的宏观税负,但不论口径大小如何,税收收入的定义必须建立在法定的税的基础上,宏观税负也必须是税收的负担,超出了这个标准就超出了税收负担问题的范围。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GDP是衡量一个地方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地方税收收入与GDP的比重,形成了通常所称的地方税收宏观税负。(本文所称的地方税收收入主要是指各级地税机关征收入库的地方各税。)
一般来说,经济决定税收,经济规模决定税收规模,经济结构决定税收结构。经济的发展的同时,税收总量也将保持一定比例增长。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的正确领导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委、市政府三年内决战决胜工业500亿强大号召下。我市地税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在“十五”时期,地税收入从2001年的24167万元,发展到2005年巳入库地方税收57264万元,已翻了一倍多,年平均增长24.07%,高于全省(17.03%)七个多百分点,而同期我市的GDP由2001年的77.77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177.32亿元,年均增长22.88%。
虽然我市“十五”时期地税收入无论是税收总量还是税收增长速度都有较大增长,地方税收宏观税负从2002年起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国内生产总值分析其关联性,即我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却依然偏低,跟全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与全省相比,基本持平,总体上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下表(表中数据来源:《新余统计年鉴》《江西统计年鉴》《江西地税简明统计资料汇编》《中国财政年鉴》):
地方税收宏观税负情况表
项目
全国地方税收宏观税负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5.22%
4.83% 4.47% 4.64% 4.91% 江西地方税收宏观税负 新余地方税收宏观税负
3.25% 3.11%
2.80% 2.81%
2.99% 2.94%
3.18% 3.05%
3.27% 3.23%
因为地方税收宏观税负是地方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影响我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因素: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内容的广泛性,GDP的核算范围不仅包括农、工、商、采掘业、建筑业等部门的增加值,还包括了科学研究、地质勘察、卫生保健、社会保障、教育、文化事业、行政机关等部门的增加值。对于地方税收来说,农、科、教、文、卫、行政机关等部门的增加值提供的税收微乎其微,这些产业的GDP与地方税收的关联性非常有限。此外还有一个影响就是产销率的影响。GDP的计算中,只要生产出来了,哪怕是库存的,都算是增加值的,但是税收是以销售额来计算的,如果产品库存,没有卖出去,税收也实现不了,这也对宏观税负有较大影响。这些年来,全市除电力行业等少数行业供不应求外,其他各行各业产销率都很难达到80%,有些企业产品严重滞销,产销率低于30%。
(二)产业结构不同,对宏观税负、地方税收宏观税负的影响也较大。对地方税收来说,第三产业属于高税GDP,第二产业属于中税GDP,而第一产业则是低税GDP。江西是个农业大省,虽然新余在江西称得上是一个工业城市上,但农业所占的比重也较高,如2001年占GDP的19.6%,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15.4%。而我们知道第一产业所能提供的税收是很少的,属于低税GDP,到2004年和2005年,国家逐步取消农业税,使得第一产业基本上成了无税GDP。同时由于受国家优惠政策等鼓励措施,我省、我市农业这几年也在加速发展,提供的GDP在不断增加,这些都使得我市宏观税负和地方税收宏观税负水平低于全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如2003年至2005年连续3年江西省人均地税收入在全国排名都是第25位。
(三)分析宏观税负必须结合税制结构考察。我国现行税制结构,实质上是以增值税、消费税为中心,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对地方税收而言,GDP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所有地方税种都与之相应增长。较多地方税种,如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无论GDP如何增长,其税源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地税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关联度不大。如我市土地使用税2005入库2446万元,2004年长入库2186万元,同比仅增长11.9%。而同期GDP增长了23.09%。另与经济关联度很大的企业所得税,中央规定新办企业在国税局缴纳,而原有企业,有的处于亏损状态,有的处于生长周期的衰退期,还有不少淡出了市场。如2005年我市列入市局监控的50户重点纳税企业,总共入库企业所得税2424万元,仅占地税总收入的4.23%。另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税收大都缴到了中央,即国税局,如石化、烟草、邮电通讯、金融保险垄断性行业,效益好,规模大,有行业优势,纳税能力很强,如2005我市这几大行业产生利润23399万元,初步测算能产生企业所得税7720多万元。由于其企业所得税全归中央,这块GDP的增长对地税增长却无任何影响。如果这块税收由地税局征收,将会提高地方税收宏观税负0.4个百分点,影响率达12.4%。
(四)地方税收存在过多的税收减免、税前扣除规定,而且部分优惠政策漏洞太多,导致纳税人想方设法钻空子减轻税收负担,如下岗再就业优惠政策就在一定程度上被滥用,一些纳税人经营规模较大、雇工较多、效益较好,但因为有“下岗再就业优惠证”(有些纳税人自己没有就去借)就能享受税收优惠,这些酒店多是规模大、档次高、装饰豪华、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而且年营业额都在100万元以上。而一些真正有困难的人却可能因为缺乏启动资金而无法享受。如在国务院下发的第一个“下岗职工再就业税收优惠”周期内(2003年-2005年),我市仅减免营业税就有600多万元。加上所得税,城建税等突破1000万元。有的地方以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为由,还越权擅自出台政策减免税收,税收流失成为不争事实。另现行政府收入机制制约地方税收有效增长。在政府收入机制中,影响收入的主要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的划分尚未规范,中央对税收制度有绝对的控制权,中央出台的各种刺激经济、加快改革步伐的政策,大多是以牺牲地方税收为代价的,高新企业、开发区企业、重点工程建设都要求地方给予税收优惠,由地方自己支付发展成本。同时,大量属于地方事权范围内的财权没有交给地方,不利于地方运用税收杠杆调节当地经济发展。二是非税收费行为不仅侵蚀了税基,更重要的是干扰了正常的税收执法。目前,各级收取的基金、规费、罚没、附加以及不纳入预算管理的其他服务性、管理性或行业性收费,面广量大,税源受到冲击,税基难以扩大,制约了税收收入的有效增长。以2002年为例,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为50058万元,而地税收入仅为22887万元,各种非税收入15120万元,其中行政性收费收入3384万元、罚没收入3150万元、专项收入2006万元、其他收入6580万元。在全市财政总收入里,地税收入占45.8%,各种非税收入占30.2%,相当于地税收入的66.1%(数据来源于《新余统计年鉴》2003年)。
2002年新余地方财政收入构成 单位:万元
地方财政收入 地方各税收入 增值税收入 农业四税收入 各种非税收入
50058.00 22887.00 6930.00 5121.00 15120.00
100% 45.80% 13.80% 10.20% 30.20%(五)征管因素对地方税收宏观税负的影响
税收收入状况受制于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税收能力包括纳税能力(取决于人均收入水平、纳税人合作状况)和征税能力(取决于征管人数、素质、技能、信息化水平等),税收努力是指税收能力被利用的程度。
1、征税环境影响地方税收征管质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征管环境越来越复杂。一方面纳税人纳税意识较差,偷逃抗税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纳税人有意减轻税赋动机强化,以求“寻租”争取非劳动利益最大化。再一方面社会各界对税务工作理解、配合、支持不够,税收征管不到位导致税收流失。如我市工商业较发达,流动人口较多,店面出租、房屋出租、厂房出租非常普遍,但长期以来,由于这块税收征收难度大,征管力量薄弱,对纳税人信息掌握不充分。在繁华的胜利路、劳动路、站前路,租金高的达到每平方米100多元,一般都在80元左右,一个40平方米的店面年租金近四万元,测算税收(营业税5%、房产税12%、土地使用税、个人所得税20%等)近一万元,如有1000个这样的店面出租,就有近1000万元的税收潜力,由此可见,其税源潜力非常大。但到2005年,我市这快税收基本是空白,只有部分企业因账务核算需要,才到税务局开具发票而缴了相关税收。再如明知我市专业市场税负偏低,房地产业、房屋出租和出租车业税收管理还有问题,因为协作配合尚需协调,影响了征管质量提高。
2、征收能力限制税收管理效率。我市的征管力量相对薄弱。如今许多纳税人都存在账外账问题,但由于征管人员未能掌握纳税人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在对纳税人进行税收检查和对双定户进行定税时,就会出现偏差,造成少征税款,降低税负。虽然2005年省局开发的新征管软件在我市试点运行,并且所有数据将实现省局大集中,也就是说所有信息省局都能随时掌握,为了达到较高的征管“六率”,一些单位在上线时就会有所保留,选择性上线,那些未上线的纳税户游离于征管系统之外,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地方税收宏观税负。
3、征收努力程度影响地方税收增长。尽管我们特别重视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的组织收入原则,但是税收计划任务更为刚性,收入计划成为影响征收努力程度的重要因素。强调指令性的收入计划管理所造成的直接结果,是税务机关以追求收入计划的完成而不是应收尽收的实现为目标。当计划任务偏重时,税务机关执行政策偏紧;任务不吃紧时,执行政策宽松;实际税源相对于收入计划充裕的地区,通常通过“藏税于企”方式进行调整,实际税源相对于收入计划紧张的个别地区,则有通过空转、征收过头税等方式来进行调整的现象。税收征收越位和缺位,都是影响征管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一些政府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税费倒挂,或将税收变成各种收费。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是一级政府,一级财政。而我国的税收又是按行业设置税种,它不是按地区来设置,而有些税种又在各级政府间按一定比例分配,如所得税为中央60%,地方40%;资源税、房产税等为省级40%,地方60%。也就是说如果这些收入以税收方式入库,当地政府实际只能得到一半左右,一些乡镇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就采用多收费、少报税甚至不报税的形式来挤占税收。特别是矿产资源税收,如各大小煤矿、硅灰石矿、石灰石矿、采砂厂、砖厂、铁矿等,他们在办理许可证时,在跟当地政府签定合同时已有约定,很多纳税人又不建账,税务局很难掌握其生产经营情况,如各煤矿,政府以其炸药用量实行一揽子收费(含税收),到年底与各部门结算,该缴矿产资源费多少、管理费多少、税收多少,这时各级政府就经常会打小算盘,多收费少报税,据统计2001年至2005年共入库各种矿产品资源税4065万元。近两年省局加强了税收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了税收秩序,矿产资源税的征收管理逐步走向正轨,2006年1-10月我市已累计入库资源税1774万元,预计全年可入库2300万元。初步估算2001年至2005年全市因矿产资源费用挤占税收在3000万元以上。
(七)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不高.许多纳税行为发生后,一些纳税人不知道要申报纳税;一些纳税人知道要申报纳税,但无人崔缴,也不去申报纳税;另一些人知道要纳税,但是想方设法少纳税;还有极少数人纳税意识更差,不仅想方设法逃避纳税,甚至暴力抗税、拒不交税。更有些人认为国税是国家税收,是皇粮国税,一定要交,而地税是地方税收,是地方上收的,不交也不能把我怎么样。这种环境、这种纳税意识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地方税收的征收入库,降低了地方税收宏观税负。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与全国比较,我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处于较低水平,远低于全国水平,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税收环境的改善,地方税收宏观税负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而且目前适度提高地方税收宏观税负,符合我市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宏观税负适度上升是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宏观税负上升意味着政府掌握资源的比重扩大,用于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也就越强。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客观上需要政府掌握资源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宏观税负上升,税收收入较快增长,将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平安新余提供更加充足的财力。
其次,宏观税负适度上升是增强政府经济调控职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宏观税负上升并不是所有的产业、行业或微观主体的税负均上升,而是有选择地提高和减少。如“十五”期间,第一产业税负明显下降,农业发展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同样的,第二、三产业税负上升也并不是指所有的行业或企业税负均上升,许多满足特定条件的行业或微观主体享受了税收优惠,实际税负并未上升。“十五”期间,税务系统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和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新增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应对“非典”物资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各产业、行业税负增减变化与经济政策预期相一致,税收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目前,适当提高地方税收宏观税负,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税收秩序,打击各种逃避纳税行为以及其他各种涉税违法行为,还可以促进税收公平,包括征管上的公平,纳税义务公平,市场竞争上的公平,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税收环境。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最后,宏观税负适度上升是强化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存量的主体和增量的最大生长点,也是地方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地方政府可以运用税收杠杆,一方面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另一方面诱导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地方税收还是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有效手段。“十五”期间,除海关代征税收外,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分量税负上升是拉动宏观税负上升的主要动力。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由于其累进税率的设计,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功能。这些税收的高速增长,表明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力度加大。
二、提高我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的思路
我市作为省内新兴工业城市,按照经济决定税收,经济规模决定税收规模的原理,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状大我市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培植、壮大地方税源;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税收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税收环境,提升地税管理能力,以促进地方税收的快速增长,适当提高我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地方税源建设。在三大产业中,各产业的含税量不同,就地方税收而言,第三产业是最大的存量和增量,也就是说第三产业是地方税收中的高税GDP。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大幅提速,城市人口急剧增多,城区面积不断扩大。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金融业、通讯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等的发展,目前这几个行业在我市地方税收中所占比重都不太高,如表(三),分别是6.36%、2.26%、2.52%、6.09%,增收潜力较大,对于地方税收增长和可支配财力增加很重要。且我市税收结构不太合理,特别是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比重太高,超过40%。一方面说明该行业在税收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40%税收来自一个行业,其收入风险相应增大。特别是建筑和房地产业,不仅比较容易受国家宏观调控、土地供应等政策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而且大多属一次性税源,不利税收可持续稳定增长,我们一定要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税收风险,提高地方税收宏观税负的质量。
新余市2005年各产业税收构成表(三)
合计
建筑业、房地产业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金融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
单位:万元
57264 23959 1781 12943 1940 3489 1518 3641 1296
100.00
41.84
3.11
22.60
3.39
6.09
2.65
6.36
2.26 住宿和餐饮业 文体和娱乐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其他行业
1441 388 3943 925
2.52
0.68
6.89
1.62
(二)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创造良好税收环境。当前税收已经和国民经济
各个部门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加强税收工作必须依靠社会综合治税。应当积极构建我市协税护税网络,启动社会综合治税工程。按照“突出重点、分批启动;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思路,建立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司法保障、信息化支撑” 为主要特征和基本内涵的社会综合治税新机制。地方政府对税收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不越权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强化税收征管,领导协调税务部门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构建税源信息传递或共享制度,形成全面、实时、动态的税源监控网络;税务部门则要全面、有效地汇集由各相关部门传递的涉税信息,综合分析利用,为税收征管、纳税评估、纳税信誉等级评定、税务稽查选案和实施税务检查提供基础信息来源。通过构建协税护税网络,启动社会综合治税工程,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税、税务部门依法征税、纳税人依法纳税、社会各界协税护税的综合治税新格局,努力营造良好的税收经济环境,为适当提高我市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奠定基础。
(三)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全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效率。税收信息化建设是税收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征管质量和征管效率,推进依法治税的重要手段。我市地方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定位江西一流,实现科技兴税”。现在,我局虽已建立起全市地税统一的技术平台,搭建了覆盖全市范围的地税行业专网,全省开发了较为先进的税收征管业务软件系统,完成了数据集中,但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我们将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切实提高地方税收的征管质量和效率:加强税收数据的管理和利用,积极开展决策辅助分析;设立12366人工座席,办好新余地税网站,开展网上申报,形成网上办事互动,扩大政务公开,优化为民服务;加强与工商、国税、质监、房管、国土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强化纳税人户籍管理,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实施“信息人才工程”,建立全系统信息工程技术系列,普及信息化知识,力使每一个税务干部在工作中都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力使每一笔应税行为的发生都在我们的监控之中。
(四)突出重点税源管理,大力培植可持续税收。当前应在培植可持续税源上下功夫,管好重点税源、管住一般税源、管严零散税源,通过分类管理、精细管理,消灭管理死角。坚持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市局、各县区局、税务分局各级明确重点联系企业,切实做到进企业门、知企业情、解企业困;规范征管联系制度,实行大户两人以上管理,小户两人以上分片管理。全方位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营业税是地方税收的主体税种,务必加强其征管。当前重在积极开展房屋租赁税收清理,加强部门合作减少运输业和土地交易、房产交易等行业的税收流失,重视企业改组改制中税收政策的执行,防止税收流失,争取做到应征税金全部征收入库。
(五)加强税收属地化工作,实现税收精细化征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税收征管,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可以属地化、信息化、规范化为突破,对重点税源实施精细化管理,对一般税源实行规范化管理,促进税源管理、征收管理、稽查管理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全面提升我市税收征管水平,确保税收任务完成。
1、进一步发挥属地征管的整合力作用。按照“统一登记、数据集中、属地征管、一级稽查”的要求,发挥新征管格局过程监控、环节管理的整合力作用,切实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完善税收属地管理办法,对不同税种的纳税地点、跨区经营等问题做进一步研究,彻底解决交叉征管、争抢税源问题,营造良好的税收征管秩序;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和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进一步发挥统一登记在税收源泉控管方面的重要作用,杜绝漏征漏管;通过现有数据集中,着手研究整合信息资源,通过新征管软件的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市区两级征管质量考核体系,市局考核全市征管工作整体运行情况,县、区局考核股室、分局运转情况,重点考核征管“六率”和超范围征收情况。
2、进一步加强税源监控管理。税源监管是税收征管的重要基础,税收征管的重点必须放在税源监管上。以零距离监控加强税源科学管理,使税收管理的触角和视角覆盖税收征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特别是加强重点税源、重点行业、重点税种、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税收的监控,对税源实行“无缝隙”管理,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的税源监控体系,为税收征管、纳税评估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制定市区两级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完善重点税源纳税评估制度。重点对现有征管基础资料进行修订,建立采集、录入、审核、分析和评估体系,形成市级宏观监控、区(市)县中观监控、各税务分局、所微观监控税源三级控管系统。通过纳税评估,及时纠正纳税人纳税行为中的错漏,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
3、进一步强化以票管税和以票控税工作。继续做好普通发票的改革工作,大力推行即开型有奖发票,创造条件推出发票举报有奖和二次开奖,进一步提高消费者索取发票的积极性,适时扩大有奖发票使用范围和填开式发票的改版工作,将发票改革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在餐饮、娱乐、服务等行业使用税控机基础上,扩大税控收款机应用面,有效控管税源,达到“控票管税”的目的,努力实现“控票必控税、票增税收增”,加强税法宣传,提请广大消费者进行各种消费后要索取发票。
4、进一步规范个体零散税收征管。加强个体零散税收征管,必须走规范化、集约化、简捷化之路。切实提高对个体零散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积极探索运用计算机规范个体双定核定征收办法;对个体业户实行分类管理,利用12366平台,全面推行电话申报;简并征期,简化环节,降低成本,实现一般税源征管规范化预期。重点制定统一、规范的个体定额核定管理办法,科学、合理核定定额参数和系数,充分体现科学、公正、透明,使个体税收征管向简约、规范转变,既方便纳税人,又规范征管行为。
5、进一步推进绩效管理和考核。科学的绩效管理和考核机制,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方式。依托税收信息化建设,按照“环节管理、过程监控”的特点,建立推进绩效管理和考核机制。特别是科学设置征管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全部根据信息系统的原始数据自动生成,实现量化考核和准确考核,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将税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工作计划等纳入计算机管理,有效体现税务人员实现工作价值和效能的最大化。
6、进一步提高稽查质量。围绕税收检查观念必须大转变,税收检查业绩必须大作为,税收检查功效必须大发展的稽查工作思路,通过抓制度落实、信息利用,提高稽查工作质量。将严格执法和税收服务相结合,积极探索征税人与纳税人从“对抗”走向“对话”的方法。尽快在全省全面开通运行征管软件稽查模块,增强基础数据的收集能力和综合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工作程序执行的规范度。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严肃处理,使纳税人逐步养成良好纳税习惯。
(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收入机制。
1、完善地方政府收入机制,当在规范收费上做文章,因此要规范收费和加快费改税的步伐。对非营利的政策性收费要进一步规范;对经营性的事业性收费要从预算和预算外中彻底剥离,实行自收自支、自行管理,完全推向市场。在规范收费的基础上,完善政府收入机制,促进地方税收体系的形成。
2、改费立税,扩大税基收费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曾起过不小的作用。实施费改税主要的方向:1.扩大税基增设新税种。对于目前中央政府各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现存的数额较大,来源稳定的,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项目并入现有税种,统一征收。例如,将用于城市建设的配套费、绿化费等收费项目列入城市维护建设税中,而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改为社会保险税。
(七)整合优化征管资源,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文明税收人为本。适应农业税淡出和信息化建设要求,在相对稳定前提下,优化整合现有税收征管资源。一方面通过整合、重组,使基层地税分局管辖范围达到一定规模,人员相对集中,形成依托城区,向外幅射的征管格局;另一方面,优化征管资源结构,征管力量向税源集中地流动,逐步调整充实城区征管力量。再是加强学习型行业建设,在3年内将全系统干部普遍脱产轮训一遍;分专业开展重点培训,培养一批有特长的稽查能手、征管能手;激励职工参加学历教育,确保全系统在职干部90%以上在3年内达到大专以上学历;鼓励职工参加注册税务师、会计师、评估师和律师等资格考试,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税收管理人才。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行所长、分局长竞争上岗制,加大领导干部横向、纵向交流力度。狠抓党风、政风和行风建设,加强思想教育,健全监督机制;对群众关注的滥用税权、执法不公、“吃拿卡要报”等行为,加大纠治力度。
当然我们在提高宏观税负时,一定要慎重,不能盲目的一味强调“加税”,一定要与经济发展保持协调。虽然说经济决定税收,但税收同样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如果税负太高,纳税人不堪重负,就会导致经济萧条,形成税收和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当税收增长在较佳区间,对经济增长将起促进作用;当税收增长超过最佳区间,就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根据拉弗曲线(描述税率与税收之间经济关系的函数图形):以国家(地区)财政支出为起点,随着税率的提高,税基会相应缩小,但税收总量会增加;当税率调整至最佳点时,税收实现极大化;当税率超过这一最佳点继续提高后,税源受到制约,导致税基缩小,税收反而下降。从地区来看,税负水平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因此,只有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税收增长的快与慢、多与少、需与求、供与给的问题,只有保持合理的税收负担,才能促进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