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模拟题
热点模拟题:雾霾罚单
【预测导语】
中东部遭遇入冬以来最严重雾霾,不少环保部门进入“战时”应急。辽宁省环保厅首次给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葫芦岛开出“雾霾罚单”:沈阳3460万,大连160万、鞍山780万、抚顺160万、本溪20万、营口40万、辽阳500万、葫芦岛300万。罚缴资金将全部用于治理环境空气质量。
据辽宁省环保厅介绍,处罚是由省环保厅和财政厅联合操作。罚缴资金将全部用于去年6月份辽宁启动的蓝天工程,用于治理大气。蓝天工程全省一共5800多个项目,需要资金2100亿元。相比总额,“雾霾罚单”还是个小数目,但它可以推动各地把大气污染治理摆上日程,在原有方案基础上再加深加宽加严,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责任。目前的罚金是截至今年10月份,11、12月的还没算在内。因为11月份辽宁开始集中供暖,空气污染相对比较严重,污染物排放量加大,“雾霾罚单”最后的数字可能在七八千万元。
根据《办法》规定,考核指标暂定为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三项。辽宁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监测数据汇总结果,每月按日对各市进行考核。
【预测题目】
辽宁自出台《辽宁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暂行办法》以来,对各市环境空气质量按日考核,给8个城市开出“雾霾罚单”,罚缴总额5420万元。请谈谈你对辽宁省环保厅为城市开出“雾霾罚单”的看法。
【题目解析】
本题属于智能性问题中时政类题目中的政策理解类题型,主要考察应试者的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落实观点
【中公参考答案】
面对中东部入冬以来遭遇严重雾霾天气,辽宁省自出台《辽宁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暂行办法》以来,8个城市开出“雾霾罚单”这种做法是值得进一步推广的。(提出观点)
建议环保部门将辽宁的做法推广开来,把“雾霾罚单”的罚款款项作为环境保护的专项基金,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同时,也能时刻警醒地方政府,不能以破坏生态的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应该着眼长远,要为后代子孙留下一片蓝天。(论证观点)
对雾霾制造者罚款是应该的,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在罚款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下问题:
一方面,要防止以罚代改的行为。要防止交了罚款继续心安理得的继续污染的思想。进一步落实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另一方面,罚款收入使用要公开透明。不能高调罚款,低调花钱。这笔钱是地方环境污染所付出的额外经济代价,也是纳税人的钱,所以对于罚款收入的使用应该公开透明,让群众参与到监督使用罚款收入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罚款运用到大气污染治理上,做到专款专用。雾霾天气的改善仅仅依靠罚款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治理、企业自律、群众监督与参与。(落实观点)。中公建议各位考生切实理解答题三步走思路,并运用到考试中去。
第二篇:2018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模拟题
2018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模拟题:电商逼死了实体店? 【模拟试题】
近年来,网络购物日益普遍,特别是“双十一”、“双十二”这些网络购物节,常常创下上千亿元的销售奇迹。与此同时,实体商铺却出现了“关店潮”。有人说,电商逼死了实体店,对此,你怎么看? 【作答分析】 [提出观点] 电商近几年确实异军突起、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实体店呈现衰退态势。但是不能简单归为电商的兴起导致了实体店的衰退,并且实体店的现状也不能定义为已经被逼死。现在很多电商已经开始涉足实体店。
[论证观点] 正面论述:1.电商的优势:(1)价格便宜,电商没有场地租金等成本,可以让出更多利润空间来支撑价格优势。(2)方便快捷,用户足不出户,随时下单,然后坐等快递上门即可。(3)品种齐全,京东也好,天猫也好都能基本满足用户所有消费需求而不必跑断腿。
2.实体店的劣势:(1)高昂的场地租金必然使其不具备价格优势。(2)对比数量庞大的80、90后网络消费群体,客流稀少也是其逐渐衰落的原因。(3)没有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经营种类单一。
反面论述:1.电商的不足:(1)质量难以保证。(2)售后服务跟不上。(3)消费体验差。
2.实体店的优势:(1)良好的消费体验,质量和售后能有更好的保障,更容易树立品牌形象。(2)能触及到物流不占优势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并且随之解决物流和仓储的问题。
[落实观点] 1.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2.工商质检等部门把好产品、服务质量关。
3.无论是电商还是实体店要诚信经营,自我约束。保证产品质量,提升用户体验。革新经营理念,创新营销模式。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4.消费者理性消费,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做好监督。【中公专家点睛】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不但有比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够较为全面的分析问题,并且能够体现出清晰的层次和条理。对考生的时政热点知识储备也很关键。所以在这里提醒各位考生,面试复习要思维方法和热点储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在考试时立于不败之地。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第三篇:2013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模拟题:“中国式”标签
2013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模拟题:“中国式”标签 【面试热点】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式”这三个字以很高的频率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治堵”„„国人无奈自嘲也好,刻意调侃也罢,越来越多的国人习惯被贴上“中国式”标签。对此,谈谈你得看法?
【参考答案】
中国式XX,种种的不良陋习反映出国民的一些特点和弱点,纵观这些中国式,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聚众践踏规则,从而导致混乱无序,而中国式的无序现象是国人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
规则带来秩序。规则是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而形成的普遍认可的规矩和原则。个体遵守规则,就意味着不仅要保护自己的权益,也必须尊重并保护别人的权益。人越多,越需要人们遵守规则。只有个体自觉维护规则的有效性,社会交往和社会群体才有秩序可言。
规则意识是人们自觉遵守规则的内在动力。国人缺乏规则意识简要来说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公德意识培养的缺乏。传统儒家文化很强调“德”的教化功能。但对公德缺乏现代法律学意义上的界定,导致公德私化。从家庭、朋友间的“公德”,到小利益集团的“公德”,其实都公共得有限,隐含着私我的考虑,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公众利益为中心。闯红灯、不排队、随意喧哗等现象就是无视他人利益的体现。公德意识的缺失势必会造成规则意识的弱化。其二是守法机会主义的盛行形成了不尊重规则的社会氛围。对于机会主义者来说,选择守法还是不守法,不是法律是不是有此规定,而是个人利益权衡的结果。如果违法成本高,或者受到法律制裁的可能性大时,个体倾向于守法;如果违法既不会受到制裁,自己又能受益,就算明知法律不允许,也敢于以身犯禁。比如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违法的,但是不会受到处罚,于是聚众闯红灯就泛滥了。守法的机会主义使得刚性的法律成了橡皮筋。法律是最有强制力的规则。当法律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时,要让公众形成尊重规则的自觉意识就很难。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正是当前破解交通安全难题的一把钥匙。如果说法治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动机,那么交通文明就是调动社会层面参与配合的润滑油,二者缺一不可。
要意识到交通文明是关系到交通安全的重要一环。尤其是中国爆发式进入汽车社会的门槛,这往往导致交通法规的进化速度滞后于汽车社会的发展速度。在这种背景下,更要利用好法规往往滞后而文明却可先行的规律,用交通参与者的文明意识再为汽车社会扣上一条安全带。
第四篇:2013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模拟题:食品安全的思考
2013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模拟题:食品安全的思考
2013 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模拟题:食品安全的思考
2013 国家公务员考试辽宁地区交流群: 194210890 【背景链接】
2012 年 4 月 25 日,央视记者探访了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和蒙阴县一些蜜饯加工厂,厂内遍 地都是晾晒的桃肉,一些老板表示,这里生产的桃肉大多没有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多
数出厂的蜜饯都是经过腌制的,而腌制的地方就是路边水泥池,甚至路边一个大水泥池里泡
着 5 万斤左右的桃肉。这些水泥池旁边垃圾遍地、肮脏不堪,掀开塑料薄膜,很多桃肉腐烂
变质,在水泥池边,还有不少印着焦亚硫酸钠的白色编织袋,加工人员称,“腌制过程中必
须用到焦亚硫酸钠,起到漂白和防腐作用”。
焦亚硫酸钠,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有较好的防腐和抗氧化作用,按照国家标准,蜜
饯生产可以限量加入焦亚硫酸钠作为漂白剂,规定最大使用量以二氧化硫残留量计,控制在0.05g/kg,但这些工厂却是按照地域来添加。当地一家兴隆果脯厂员工周其喜称,“广东那
里需要焦亚硫酸钠大的,杭州喜欢焦亚硫酸钠小的。”
根据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规定,蜜饯中胭脂红的最大使用量为 0.05g/kg,超达
生产的美国车厘子,胭脂红含量为 0.17g/kg。
蜜饯中苋菜红的最大使用量为 0.05g/kg,亮蓝 的最大使用量为 0.0255g/kg,超达生产的黑加仑,苋菜红含量为 0.145g/kg,亮蓝含量为
0.0855g/kg。
【面试模拟题】
食品安全问题被频频曝光,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而食品安全问题却屡禁不止,对此
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一段时间以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瘦肉精、地沟油、膨大剂、染色馒头、避孕药
黄鳝、硫磺腐竹、苏丹红、辣椒精、飘香剂、三聚氰胺、塑化剂„„无奇不有,无孔不入。
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暴利之下,生产厂商一昧谋取利润,不顾消费者死活。很多商家为了牟取暴利,在
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偷工减料,掺假,滥用添加剂。
二是企业管理混乱。
我国绝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基本上属于家庭作坊式,甚至,一些企业是无证生产,难以保证产品质量。
三是新技术不断带来新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食品工业的新技术多数来自化工、生物等
生产技术领域,以此生产出来的食品对人体到底有什么影响,需要很长的认识过程。
四是社会监管制度以及法律不健全。
因为体制和制度的原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权限分散
于工商、农业、质监、卫生、商业、药监、城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另外,在暴
利的驱使与人情关系左右之下监管成了一个摆设。另一方面,在事故发生之后,罚几个钱警
告一下,停业整顿,以罚代刑的法不责众的结果也是让不法厂商铤而走险的最直接因素。
所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多处着手、多措并举:
一是提升全民的消费安全意识,树立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共享的科学理念。
群众的食品安
全,要动员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形成社会共治共享的氛围。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 制度;
依托现有的药品监督网,建立街道、社区、乡镇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队伍,聘请
社会公众人士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利用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知识,营造人人关心、人人维护食
公务员考试之面试模拟题目解析
公务员面试人际...公务员面试突发...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品安全良好氛围,不让违法者有机可乘。
二是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安全的食品不 是监管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必须要引导和督促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履行法定义务,提高生产经营者自律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如组织食品生产企业落实安全责任的经验交流和 现场观摩,实施企业法人代表定期履责报告制度、生产质量授权人制度等,促使企业在追求
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质量。
三是提升监管水平,规范行业自律,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具有数量多、分布散、秩序乱、卫生差等特点,其治理一直是监管的难点。特别在 基层执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监管难度尤其大。应采取划分特定区域、相对集中管理等办法,进行“区域限入”,当一家食品经营者严重违法违规时,监管部门有权限制该区域内所有经 营者的市场准入,促使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四是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强化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和发布。食品是体验商品,但生 产经营者、监管者、消费者之间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此,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必须要以食 品安全工作为重要抓手。如利用网络开设博客微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银行、税务、海关、公安等部门合作,共享企业食品安全质量信息,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清、产品可召
回、处罚有力度”。
五是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格局。要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的社会管理理念,融入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去,让企业更负责,媒体更客观、专家更准确、政府更有力。
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食品安全共享共治的理念,使食品生产经营者意识到自己 也是消费者。
要强化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以客观的态度、正确的理念、正面的视角报道 食品安全事件。
要发挥食品方面专家学者的导向作用,在食品研究开发中弘扬正确的价值取 向,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要发挥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职能,依托现有的体制,形
成勤协调、快补位的监管工作长效机制。
第五篇:2014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模拟题:老外碰大妈
2014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模拟题:老外碰大妈
【预测前言】
在往年国考面试题目中,考察综合分析能力的题目是必不可少的,这类题型通常以近期发生的热点问题为背景,问考生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中公教育专家预测选取新闻事件为背景,考察考生看待、分析问题的能力。
【预测题目】
12月2日,一条题为《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的新闻在不少网络媒体平台上疯传。此次事件并没有因为外国人的“出资1800元”而很快被平息,剧情却峰回路转。北京警方公布了当日的视频,事实却恰好相反。中国大妈却是这次事件中的受害者。请针对此事谈一下你的看法。
【题目类型】智能性问题
【答题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落实观点
【参考答案】
当这条新闻刚出来的时候,大妈成为了焦点,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最后更值得关注的是新闻与事实不符,大妈才是受害者,这条新闻是断章取义、扭曲事实,这不得不让我们质疑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网络、新闻等各大媒体承载着宣传新精神,引导舆论导向的重大作用,媒体工作者应坚守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对热点问题进行如实报道,而不应该为了阅读量、点击量,去捏造事实,吸引眼球。不实报道,虽然短时间内给自身带来了更高的点击量,但是,却给当事人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影响受害人的生活,这种影响比毒药更甚!
此外,我们也应该重新审视国人的价值取向。事件一出,除了新闻的宣传,更多的中国人选择同情这位外国人,藐视这位中国大妈。这其中的不能排除前段时间网络和各大媒体曝出的种种搀扶老人被讹诈的新闻的影响,中国大妈被重新塑造了凭借年龄弱势来进行“敲诈、勒索”的“新形象”。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身!
事实最终会给当事人合理的解释,但是,此事也给我们一剂强烈的清醒剂。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国人自身,都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对于任何事情,都要坚持自己的道德标准,坚守自己的原则,从事实出发,不去制造“毒药”,也不去传播“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