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学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时间:2019-05-15 12:5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学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学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篇:2014年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学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14年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学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学习目标】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

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史实。概述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

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体会孙中山的革命献身精神和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文情怀。

【自主学习】

一、弃医从政图谋救国

1、他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开始从事。

2、前夕,上书李鸿章,提出富强中国、发展生产的系统主张,结果失败。

二、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看书比较记忆)

1、兴中会

2、中国同盟会

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2、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成立,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912年3月,颁布了《》。特点: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基本精神: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意义:体现了中国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

3、结果和影响:1912年4月1日,窃取革命果实,名存实亡。

(1)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

(3)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这是一个伟大创举,也是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

四、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1、致力于民生主义

2、二次革命

3、护国运动

4、第一次护法运动

5、第二次护法运动

五、促成国共合作

1、条件

(1)捍卫共和斗争的屡屡失败,给孙中山带来极大困惑。

(2)俄国的成功,的爆发,使孙中山受到鼓舞和启发。

(3)给予孙中山真诚帮助。

(4)孙中山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扰,作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政策转变。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1924年1月。(2)地点:广州。

(3)内容: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 1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北京政变: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领趁机发动,并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共商国是。

4、孙中山北上:

(1)目的:为了谋求国家的和平统一。

(2)主张: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

5、孙中山逝世:1925年3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历史功绩: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

【合作探究】请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当堂检测】孙中山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在转变过程中对中国社会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六年革命,而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 “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也”中的“本”和“末”分别是指什么内容?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在辛亥革命前组织上有什么重大行动?思想上用什么来体现他的革命主张?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在孙中山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单元第1课孙中山

【合作探究】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高举三民主义的大旗,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求新求变的历史潮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此后他开创了新三民主义时代,继续推进中国革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是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是亚洲觉醒的先驱。

【当堂检测】(1)“本”是进行全面的维新变法。“末”是引进生产技术和军事技术。

(2)组织上是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同盟会。思想上提出了三民主义。

(3)理论上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原因有:孙中山在一系列捍卫共和运动失败后的经验教训,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第二篇:2014年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堂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14年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堂检测 新

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一、选择

1、武昌起义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根本弱点是()

A、缺乏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

B、没有建立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C、政府内部有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

D、没有采取措施扫除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

2、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是20世纪中国革命历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孙中山的活动()

①筹划黄花岗起义

②建立兴中会

③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④提出三民主义

⑤颁布《临时约法》

A、②④①③⑤B、③②①④⑤ C、①②③④⑤D、④②①⑤③

4、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基本条件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要求

C、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5、下列有关《临时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由参议院制定,孙中山在南京颁布

B、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规定行政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D、确立了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6、孙中山制定的同盟会的纲领内容中,关于民权主义的是的()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24年,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确立了“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民展为新三

民主义。“三大政策”的内容是()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B、联农、联俄、联共

C、俄共联合、工农联合、农俄联合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

8、下列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B、中外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趋于合流

C、资产阶级运动由改革到革命

D、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改革失败后转向革命

9、辛亥革命中,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本国政府在继续采取它迄

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同时,认为有责任非正式地吁请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

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材料表明列强态度是()

A、继续保持中立立场

B、维护中国的和平和稳定

C、压迫南方代表妥协

D、力图尽快结束中国革命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

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种族、阶级、宗

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

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统治权力依据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体

现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一与材料二相比,本质和目的有何不同?

(4)材料二中哪些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5)材料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

意义?

三、革命老人吴玉章说,他从辛亥革命以来的实践中认识到“从前的一套革命老办法非改不可”。试结合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有关史实扼要说明为何非改不可。

答案

一、1、D2、A3、答案:C4、答案:C5、答案:C6、思路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解题时要依据课文中出现的名词进行区别记忆。答案:A7、思路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概括和归纳。从历史现象中分析出当时的历史特点,需要有较强的提炼综合能力。答案:D8、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字材料的梳理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在对文字内容作出正确理解的情况下,分析得出答案。答案:C

二、思路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对不同历史时期两部不同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对新的、进步的法律内容的理解,通过对照比较、分析综合,找出差异,得出结论。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解题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准确性。答案:(1)君权神授。

(2)资产阶级“主权在民”的原则。三权分立的思想。

(3)材料一本质上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体制,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材料二要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目的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国务员“须副署之”,限10个月内召集国会。

(5)确认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法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三、思路解析:答案:在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时,革命派奋斗的目标是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北洋军阀统治时,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斗争。这种“革命老办法”,理论上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纲领;实际上他们没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建立革命武装。因此,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结束了袁世凯的统治和张勋的复辟,却不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在“护法运动” 中认识到“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开始寻求新的革命道路。

第三篇:第1课_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史实。

2.概述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3.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4.体会孙中山的革命献身精神和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文情怀。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

难点:孙中山精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重学习过程,重能力培养,以展示思维过程、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从而体现伟大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达到陶冶情操。【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中山陵照片、孙中山的他头像;中共中央2006年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举行的纪念大会图片;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大会上的一段讲话。学生通过诵读胡锦涛主席的讲话进入本课学习。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我们看的图片和胡锦涛主席对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赞扬。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又是如何对于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评价?

[生]:(学生兴奋,踊跃回答问题,各种评价都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创立者、中国的“国父”等等。[师]:同学的回答都很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孙中山的伟大历史功绩,但是我们要学会对历史人物的全面的评价就必须对历史人物的一生经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通过全面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展示本课的标题:“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下面显示本课的课标要求。让学生从总体上掌握本课的学习目标。【创设情境】

孙中山一生不同时期的五张照片,配一段文字说明: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早年学习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弃医从事政治斗争。终身为反清及捍卫民主共和而奔走呼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出代表。

为了更好的了解孙中山的生平事迹播放一段视频材料,《孙中山简介》(2分25秒)。在播放前告知同学们:综观孙中山的一生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如何划分?

[生]:(情绪高涨,积极欣赏历史资料视频。欣赏结束后对照课本,相互探讨孙中山人生可以分为哪几大阶段)

[师]: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提高形成统一的认识:孙中山人生主要分为三大阶段,第1阶段:出生到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第2阶段:中国同盟会成立—第二次护法运动;第3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那么接下来我们按照孙中山人生的三个时段来来孙中山一生的主要事迹。

【提出问题】

通读课文第1-2目,了解孙中山先生人生第一阶段的“大事”。请同学思考的问题

1、孙中山早年的人生规划有何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一改变?

[生]:弃医从政;原因:民族危机的刺激、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国外生活求学经历。

2、孙中山早年的救国主张有何(政治主张)有何转变? [生] 从改良主义转向革命共和;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3、如果你处在那个时代,你会如何规划你的人生?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中山先生理想和思想转变的原因。

[生](学生思考提出的回答,假设历史情景)假如我处在那个时代,我的职业选择也会以服务祖国、报效国家联系起来。比如我会选择实业救国,振兴国家工业。

自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廷落后腐败,孙中山先生以改变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总结问题,形成概念】(投影板书)

一、第1阶段: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的孙中山

1、从“医人”到“医国”:胸怀天下的伟大情怀

2、《上李鸿章书》后: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 3、1894年: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4、1895年策划广州起义

5、呕心沥血流亡于欧美各地 6、1905年: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教师总结提高):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孙中山在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过程中,其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入、发展与演变,政治纲领的不断充实与发展。三民主义的提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与孙中山的革命认识与实践活动,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本两目内容中有很多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学习的时候学生要回顾以前的相关知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在讲解孙中山由改良转向革命时,通过一则材料题:孙中山的1894《上李鸿章书》部分内容,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部分内容对照比较,感受孙中山人生思想的第一次重大转变。

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结合一些历史图片:兴中会成立的图片、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蒙难时的照片、同盟会成立的照片、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文件投影。通过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认识。

【创设问题】 通读课文第3-4目,了解孙中山先生人生第二阶段的“大事”。(学生根据课本,按时间顺序回答)

1、论战与革命并行

【创设情境】让学生代表模仿革命派和保皇派,双方模拟论战。让学生感触历史。

论战的结果带来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2、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南京

【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回答】展示一组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的图片,学生来简单复述这些历史事件。3、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确立共和政体 【创设情境】展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投影。[师]:这部法律的性质是怎样的? [生]: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师]:你如何认识这部宪法?

[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4、辞去临时大总统:关切国家民族利益,发展实业

[师]: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但是由于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让位于袁世凯,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辞去大总统职位的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他认为民生主义最重要的是在于发展实业。并且孙中山把发展实业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上,尤其是铁路建设上。他表示自己计划在十年之内,修建二十万里铁路。实现中国的富强。

孙中山满怀信心和希望踏上了去日本考察铁路及工商业状况,但一个月后国内的一次突发事件改变了他的行程。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派人刺杀了主张议会政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宋教仁。由此引发了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而进行的斗争。

5、捍卫民主共和:愈挫愈勇的系列革命斗争

①1913年反袁的“二次革命”;【创设情境】播放“二次革命”的历史视频。(4分40秒)

[师]学生观看历史视频资料。但是在袁世凯强大的北洋军面前,孙中山所领导的反袁“二次革命”很快失败。

②1915年反袁的护国运动;[师]:袁世凯于1915年复辟帝制,出卖国家利益,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这引起了全国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孙中山积极参加护国运动。而袁世凯在人民的唾骂中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③第一次护法运动与第二次护法运动

[师]:袁世凯死后,政权落到了北洋军阀手中。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了国会和废除了《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领导护法运动。但是受到军阀、政客的排挤,护法运动失败。这是孙中山深刻认识到南北军阀是一丘之貉。1920年,他返回广州,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但由于陈炯明的叛乱,二次护法运动又失败了。【设置问题】

[师]: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进行了种种努力和活动,但是都失败了。我们从孙中山的这些活动中能看出孙中山那些品质?请同学们谈谈? [生]:一往无前,越挫越勇。[生]:屡败屡战,不屈不饶。

[师]:同学们讲的都很好。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体现了孙先生为追求民主共和进行不懈的努力。但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革命理想和斗争方式在当时的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了,历史期待着翻看新的一页。

【创设问题】通读课文第5目,了解孙中山先生人生第三阶段的“大事”。(学生根据课本,按时间顺序回答)

三、第3阶段: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性转变

1、改组国民党:

①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了国共合作,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②提出三大政策,发展三民主义 ③创办黄埔军校

2、谋求国家和平统一,带病北上 3、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

[师]:同学们回答很好,找到了孙中山这段时期的人生大事。在这个阶段中,孙中山发生伟大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生]:主要原因要三个大的方面: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

和中共的帮助。

[师] 孙中山的转变带来了国共首次合作,那么国共合作的基础和标志是由各是什么?

[生]: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合作实现的标志: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

[师]:孙中山与共产党人的合作,使他的思想和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为迅速实现全国的统一,毅然决定接受冯玉祥等人的邀请,离粤北上。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

(讲解此目的时候,首先播放一段有关国民党一大召开的视频(4分34秒),加强学生的兴趣,增加直观的感受。讲解孙中山逝世时,配合一些历史图片,加强情感教育,明白孙中山的一生是为中国民主革命奉献的一生。)【课堂小结】(通过课件列表的形式,总结孙中山一生每个阶段的大事件,以及对她每个阶段的评价)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1、本课采用了自学指导式和情境复现式的教学方法。如自学—指导式的流程如下: 提出问题——自学教材——讨论交流——教师精讲——练习总结。此教学模式主要运用在新课导入和第一目孙中山人生第一阶段的大事。情境复现式主要流程是:复现情境——观察想象——激发情感——情能转化。本课采用了三段2-4分钟的视频材料,复现历史情境,通过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回到孙中山的那个时代,直观感受孙中山人生不同阶段变化。体验孙中山精神的伟大和他的人格魅力。

2、本课的知识点学生大多比较熟悉,在学习的时候侧重让学生在整体上加以把握,并且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在老师指引下得到新的结论。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构建新的知识点。

3、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课件资料丰富,既有图片资料,又有视频资料还配合材料分析题,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昂。从多种角度带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4、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一些问题:语言方面还有锤炼,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课堂效果大不相同,在授课中要尽量把话讲得形象、直观、明快、生动,同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听课,积极接受知识。为此本人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多看看中央10台的《百家讲坛》等等节目。从中吸收说话的技巧。

5、通过这节课,我也意识到,平时的积累对于一个教师的教学非常重要。只有真正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意生活,我们的教学就会充满时代气息,和学生的知识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

课后习题

从历史地位、失败原因、历史教训散方面分析、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四篇:高中历史第4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案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史实。2.概述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3.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4.体会孙中山的革命献身精神和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文情怀。教学重难点

重点: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

难点:孙中山精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重学习过程,重能力培养,以展示思维过程、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从而体现伟大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达到陶冶情操。【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中山陵照片、孙中山的他头像;中共中央2006年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举行的纪念大会图片;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大会上的一段讲话。学生通过诵读胡锦涛主席的讲话进入本课学习。

:同学们,通过刚才我们看的图片和胡锦涛主席对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赞扬。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又是如何对于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评价?

:(学生兴奋,踊跃回答问题,各种评价都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创立者、中国的“国父”等等。

:同学的回答都很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孙中山的伟大历史功绩,但是我们要学会对历史人物的全面的评价就必须对历史人物的一生经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通过全面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展示本课的标题:“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下面显示本课的课标要求。让学生从总体上掌握本课的学习目标。

【创设情境】

孙中山一生不同时期的五张照片,配一段文字说明: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早年学习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弃医从事政治斗争。终身为反清及捍卫民主共和而奔走呼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出代表。

为了更好的了解孙中山的生平事迹播放一段视频材料,《孙中山简介》(2分25秒)。在播放前告知同学们:综观孙中山的一生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如何划分? :(情绪高涨,积极欣赏历史资料视频。欣赏结束后对照课本,相互探讨孙中山人生可以分为哪几大阶段)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提高形成统一的认识:孙中山人生主要分为三大阶段,第1阶段:出生到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第2阶段:中国同盟会成立—第二次护法运动;第3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那么接下来我们按照孙中山人生的三个时段来来孙中山一生的主要事迹。【提出问题】

通读课文第1-2目,了解孙中山先生人生第一阶段的“大事”。请同学思考的问题

1、孙中山早年的人生规划有何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一改变?

:弃医从政;原因:民族危机的刺激、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国外生活求学经历。

2、孙中山早年的救国主张有何(政治主张)有何转变?

从改良主义转向革命共和;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3、如果你处在那个时代,你会如何规划你的人生?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中山先生理想和思想转变的原因。

(学生思考提出的回答,假设历史情景)假如我处在那个时代,我的职业选择也会以服务祖国、报效国家联系起来。比如我会选择实业救国,振兴国家工业。

自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廷落后腐败,孙中山先生以改变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总结问题,形成概念】(投影板书)

一、第1阶段: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的孙中山

1、从“医人”到“医国”:胸怀天下的伟大情怀

2、《上李鸿章书》后: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 3、1894年: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4、1895年策划广州起义

5、呕心沥血流亡于欧美各地 6、1905年: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教师总结提高):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孙中山在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过程中,其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入、发展与演变,政治纲领的不断充实与发展。三民主义的提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与孙中山的革命认识与实践活动,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本两目内容中有很多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学习的时候学生要回顾以前的相关知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与理解。

在讲解孙中山由改良转向革命时,通过一则材料题:孙中山的1894《上李鸿章书》部分内容,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部分内容对照比较,感受孙中山人生思想的第一次重大转变。

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结合一些历史图片:兴中会成立的图片、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蒙难时的照片、同盟会成立的照片、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文件投影。通过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认识。

【创设问题】 通读课文第3-4目,了解孙中山先生人生第二阶段的“大事”。(学生根据课本,按时间顺序回答)

1、论战与革命并行

【创设情境】让学生代表模仿革命派和保皇派,双方模拟论战。让学生感触历史。论战的结果带来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2、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南京

【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回答】展示一组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的图片,学生来简单复述这些历史事件。3、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确立共和政体 【创设情境】展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投影。:这部法律的性质是怎样的?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你如何认识这部宪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4、辞去临时大总统:关切国家民族利益,发展实业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但是由于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让位于袁世凯,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辞去大总统职位的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他认为民生主义最重要的是在于发展实业。并且孙中山把发展实业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上,尤其是铁路建设上。他表示自己计划在十年之内,修建二十万里铁路。实现中国的富强。

孙中山满怀信心和希望踏上了去日本考察铁路及工商业状况,但一个月后国内的一次突发事件改变了他的行程。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派人刺杀了主张议会政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宋教仁。由此引发了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而进行的斗争。

5、捍卫民主共和:愈挫愈勇的系列革命斗争

①1913年反袁的“二次革命”;【创设情境】播放“二次革命”的历史视频。(4分40秒)

学生观看历史视频资料。但是在袁世凯强大的北洋军面前,孙中山所领导的反袁“二次革命”很快失败。

②1915年反袁的护国运动;:袁世凯于1915年复辟帝制,出卖国家利益,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这引起了全国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孙中山积极参加护国运动。而袁世凯在人民的唾骂中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③第一次护法运动与第二次护法运动

:袁世凯死后,政权落到了北洋军阀手中。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了国会和废除了《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领导护法运动。但是受到军阀、政客的排挤,护法运动失败。这是孙中山深刻认识到南北军阀是一丘之貉。1920年,他返回广州,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但由于陈炯明的叛乱,二次护法运动又失败了。【设置问题】

: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进行了种种努力和活动,但是都失败了。我们从孙中山的这些活动中能看出孙中山那些品质?请同学们谈谈? :一往无前,越挫越勇。:屡败屡战,不屈不饶。:同学们讲的都很好。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体现了孙先生为追求民主共和进行不懈的努力。但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革命理想和斗争方式在当时的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了,历史期待着翻看新的一页。

【创设问题】通读课文第5目,了解孙中山先生人生第三阶段的“大事”。(学生根据课本,按时间顺序回答)

三、第3阶段: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性转变

1、改组国民党: ①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了国共合作,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②提出三大政策,发展三民主义 ③创办黄埔军校

2、谋求国家和平统一,带病北上 3、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

:同学们回答很好,找到了孙中山这段时期的人生大事。在这个阶段中,孙中山发生伟大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主要原因要三个大的方面: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 和中共的帮助。

孙中山的转变带来了国共首次合作,那么国共合作的基础和标志是由各是什么? :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合作实现的标志: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

:孙中山与共产党人的合作,使他的思想和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为迅速实现全国的统一,毅然决定接受冯玉祥等人的邀请,离粤北上。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

(讲解此目的时候,首先播放一段有关国民党一大召开的视频(4分34秒),加强学生的兴趣,增加直观的感受。讲解孙中山逝世时,配合一些历史图片,加强情感教育,明白孙中山的一生是为中国民主革命奉献的一生。)

【课堂小结】(通过课件列表的形式,总结孙中山一生每个阶段的大事件,以及对她每个阶段的评价)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1、本课采用了自学指导式和情境复现式的教学方法。如自学—指导式的流程如下: 提出问题——自学教材——讨论交流——教师精讲——练习总结。此教学模式主要运用在新课导入和第一目孙中山人生第一阶段的大事。情境复现式主要流程是:复现情境——观察想象——激发情感——情能转化。本课采用了三段2-4分钟的视频材料,复现历史情境,通过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回到孙中山的那个时代,直观感受孙中山人生不同阶段变化。体验孙中山精神的伟大和他的人格魅力。

2、本课的知识点学生大多比较熟悉,在学习的时候侧重让学生在整体上加以把握,并且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在老师指引下得到新的结论。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构建新的知识点。

3、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课件资料丰富,既有图片资料,又有视频资料还配合材料分析题,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昂。从多种角度带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4、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一些问题:语言方面还有锤炼,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课堂效果大不相同,在授课中要尽量把话讲得形象、直观、明快、生动,同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听课,积极接受知识。为此本人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多看看中央10台的《百家讲坛》等等节目。从中吸收说话的技巧。

5、通过这节课,我也意识到,平时的积累对于一个教师的教学非常重要。只有真正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意生活,我们的教学就会充满时代气息,和学生的知识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课后习题

从历史地位、失败原因、历史教训散方面分析、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五篇:高中历史 4.1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1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历史:4.1《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案(新人教选修

4)

【课标要求】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史实。2.概述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3.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探索革命真理、创建中国同盟会和提出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史实,体会孙中山追寻救国之路的艰辛历程及其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了解孙中山在缔造中华民国、推翻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过程中的历史功绩,探讨孙中山在推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了解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斗争及领导护法运动的历程;探讨孙中山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的历史过程及其重要历史意义,对孙中山的先驱作用做出客观独立的历史评价。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孙中山》等历史题材的影片,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了解孙中山前期革命经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时代发展和人物心路历程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建构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再造共和、组织护法运动、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的历史轮廓的同时,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继续革命的活动与革命理论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孙中山组建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举行广州起义等活动,展示了一个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通过学习,应积极继承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为民族的复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孙中山联合其他革命团体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史实。

2、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改组中国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学说。

【教学难点】

1、理解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2、如何理解孙中山不断革命、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上的讲话

(二)讲授新课

一、时代背景

1、政治基础:清政府统治腐朽没落

2、社会基础: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剧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5、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二、投身辛亥革命(1894—1912)

1、成立兴中会(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广州起义(1895年):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3、成立同盟会(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5、武昌起义(1911)、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67、主持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8、失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三、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1913—1922)

四、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

1、原因:

①三民主主义指导下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需要寻求新道路。

②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

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中共三大(1923):决定党内合作方式加入国民党

3、国民党一大(1924):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4、提出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5、提出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与新三民主义关系:新三民主义体现了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执行新三民主义的方法、方式、途径、手段。

6、组建黄埔军校(1924):建立新型革命武装

1924年1月24日,“陆军军官学校”在广东黄埔成立。这所军校在培养人才时,将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作用。为国民大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的很多毕业生成为后来国共两党的杰出将领。

7、逝世:1925年3月12日

(三)本课小结

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身上。

、从“改良”到“革命” 开始的孙中山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他把挽救危亡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事迹:建立兴中会,发动武装起义 创立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

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早年:对帝国主义心存幻想(如旧三民主义中就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告各友邦书》中承认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转变 :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如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反帝的要求)

【教材问题解答】

[想一想]

你是怎样看待孙中山上书失败后转向革命的?

提示:在上书失败后转而走上革命的道路,是孙中山的必然选择。

在接受先进的资产阶级教育后,孙中山试图通过改良“拯救中国”。1894年6月,他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但上书并未得到答复。同时,他看到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腐朽无能,清军一败再败,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于是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转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897年孙中山在《伦敦被难记》中回忆其上书后的思想变化时说:“时则日本正以雄师进逼北京,在吾党固欲利用此时机;而在朝廷亦恐以惩治新党,失全国之心,遂寝阁不报。顾中日战事既熄,和议告成,而朝廷即悍然下诏,不特对于上书请愿之人加以谴责,且谓此等陈情变法之条陈,以后概不得擅上云云。吾党于是怃然长叹,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

[查一查]

戊戌变法前后,中国还有哪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提示:20世纪初年,随着反清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中国国内出现了一批反清革命团体,比较著名的有以黄兴为首的华兴会,以蔡元培为首的光复会,以及湖北的科学补习所、日知会。

[议一议]

孙中山的得票情况说明了什么?

提示:辛亥革命爆发时,孙中山当时并不在国内,他的高票当选,说明了孙中山在多年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有着崇高的威望,从而获得了众多代表的一致首肯。

[自我测评]

1.为什么说孙中山等建立的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提示:这是因为:第一,中国同盟会是当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同盟。这个革命大同盟是在孙中山的积极推动下,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联合组建起来的。

第二,中国同盟会有全国性的统一的政党组织体系。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为总理,在日本东京设立本部,在国内设立上海、重庆、香港、烟台、汉口等5个支部,在国外设立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等4个支部。

第三,中国同盟会有比较完整的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它确立了民族独立、民权自由和民生幸福的奋斗目标,提出用革命的手段去实现这个目标。它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愿望,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它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在一个时期内成为革命党人战斗的口号和团结的旗帜。

2.结合史实,简要分析孙中山在创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的作用。

提示:第一,孙中山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总结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第二,孙中山力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并以崇高的威望高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第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从这一天起,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他发表宣言,表示“将尽扫专制之流毒,确立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对内争取实现民族、领土、军政、内治、财政的统一,对外洗雪清政府的辱国举措等。

第四,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南京临时政府先后颁布了三十多项有利于发展民族经济、推行民主政治和发展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他亲自主持制定并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并确保建立实行议会民主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中国进步的闸门被打开了,求新求变的历史潮流推动着中国社会滚滚向前。

[材料阅读与思考]

议一议,从孙中山所写的这段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位伟人的什么精神?他所讲的“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指的是什么?

提示:从孙中山的这段自述中,我们能鲜明地感受到,他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人民的幸福而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种在理想信念推动下,不畏强敌、务实实践的高尚情操。

“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指的是,在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坚持不懈举行反清起义的影响和英勇顽强的精神推动下,中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一个求新求变、敢于推翻清朝正统的局面已经形成。从这种意义上讲,辛亥革命是一个偶发事件,但却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我测评]

试分析孙中山从旧三民主义转向新三民主义的历史原因。

提示: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三民主义做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提出争取中华民族真正的自由和独立;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在民权主义中,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明确指出其含义一是给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和团体以自由权利;二是剥夺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团体与个人的自由权利。要建立一个最新式的“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的共和国。民权主义还强调使政治机构民主化,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实行新的选举制度,使人民真正能够参加管理政权。在民生主义中,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主要原则,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使新三民主义较之旧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进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为主体的大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的发展。

孙中山从旧三民主义转向新三民主义的历史原因主要包括:第一,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不断革命又不断失败,使其不得不重新寻求革命出路。孙中山所领导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反对军阀专制独裁统治的斗争屡战屡败,1922年6月陈炯明的叛乱更使他经受着痛苦的折磨。为实现改造中国、拯救人民的宏愿,孙中山不得不重新寻求革命的出路,寻找新的革命同盟者。

第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孙中山的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护国、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认识到,不可能依靠军阀力量来捍卫共和、改造中国。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他极大的关注,认为“中国当得俄国国民最挚热之同情,且可以俄国援助为依赖也”。所以,他愿意联合苏俄的力量,以实现改造中国的目的。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和组织才能,使孙中山决定联合共产党、扶助农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领导工农运动,特别是省港大罢工等运动,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

治影响和组织才能。孙中山认识到以往的失败就在于缺乏真正的群众基础和革命力量,因此,他决定联合共产党,改组中国国民党。在依靠力量上,孙中山实现了从依靠军阀力量向依靠民众力量的转变。在国民党政策上,孙中山实现了由联合军阀向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转变。在理论纲领上,孙中山实现了从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转变。

[材料阅读与思考]

这是孙中山临终前口述的《国事遗嘱》。议一议,这篇遗嘱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它体现了孙中山作为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的什么高尚品质?

提示:遗嘱道出了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的目的在于追求中国的统一、独立和富强,其道路和方法就是唤起民众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奋斗。

孙中山的这篇遗嘱展示了一代伟人为国家的独立富强奋斗不息、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

下载2014年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学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学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