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摘要
本文对费尔巴哈的提纲就个人的理解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指出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中的直观性和受动性的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的总和;马克思还运用实践的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宗旨和任务就是改造世界。
关键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基本思想的形成,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提纲》全文共 11 条,近1500 字,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从总体上指出了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第二部分为分论,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第三部分为结论,指出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基本特征和历史使命。
(一)《提纲》从总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第一条,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分三层意思:第一,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理解,而不是当作实践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第二,批判唯物主义片面的夸大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三,批判费尔巴哈把实践偏狭地理解为犹太人的利已主义的日常生活行为 , 并加以否定。费尔巴哈所说的实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琐碎的交往、小商人经商谋利之类的活动,不是指革命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对实践的观点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第二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阐明了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旧唯物主义不能从实践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现实、感性,也就是不能把作为认识的事物来源和基础的实践当作检验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此岸性”是借用康德用语,康德讲:“现象世界”为“此岸性”,马克思讲“思维的此岸性”指人能认识现实世界。在这理,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作为检验人的思维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二)《提纲》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等重要问题,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
第三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实践的伟大作用,不能正确说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的关系,导致唯心史观。马克思指出,“人在客观环境面前是完全被动的”这个观点是
片面的,它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这一事实,并且指出人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在《提纲》中,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揭示了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论断: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指的是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 19 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条,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局限性,阐明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分三层意思:第一,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唯物主义出发点及历史局限性。“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世界被二重化”是指宗教把世界分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两部分。第二,是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宗教的本质。第三,指出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必须对“世俗家庭”在实践中进行革命改造,首先应当揭露、分析、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然后再用革命的方法解决这些矛盾,消灭剥削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消灭宗教的唯一正确途径。(“神圣家族”是意大利一幅名画的题目,是由圣母玛丽亚、圣父约瑟和圣子耶稣等组成的家族。)
第五条,指出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出发,而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根源。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强调研究自然和人。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他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去理解、看待感性,实际上这样的感性只能是从抽象的人的感性,与黑格尔的抽象的“理念”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第六条,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的理解,阐明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正确的。但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却作了抽象的错误的理解,在他的哲学中,把人理解为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自然共同性或自然本质,或是简单的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这里讲的“类”是当时的术语,指的是人的理智、意志和感情等共同特性。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质时,明确地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命题,这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的形成。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七条,批判费尔巴哈对“宗教感情”和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的区别。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所说的那种离开一定社会的、孤立的、抽象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人总是具体的、现实的,属
于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着的。费尔巴哈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却把人和人的本质说成是超阶级、超社会的东西,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第八条,指出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论述了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阐明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所以离开社会实践就无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理论来源于实践,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也都能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它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途径。所以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九条,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直观唯物主义不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因而在社会观上带有极大的局限性,直观的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社会发展的意义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因此它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就受到了根本的局限。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单个人的直观,不能看到人的社会本质,因而不能正确认识人和社会。
(三)指出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基本特征和历史使命。
第十条,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不同阶级基础: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旧唯物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里讲的“人类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了的人类”指现代无产阶级, 因为共产主义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阶级和剥削,所以才是真正的全人类社会。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第十一条,阐明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同时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历史使命。由于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他们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只能停留在思想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可能指出将理论转变为革命实践的要求。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性的唯物主义,它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改造现实的斗争,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和彻底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武器。马克思把理论和实
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实践性,从而实现了哲学革命中的伟大变革。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包含着新世界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提纲》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提纲》为系统地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提纲》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学习掌握《提纲》的基本原理。
(二)《提纲》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整个《提纲》的一条主线。把实践引进了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从而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
(三)《提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它要求我们在一切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建设事业的新阶段。
《提纲》中强调的各种原理,尤其是实践观点,对我们现在及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启示,主要表现为:
1.实践的发展促使科学创新
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止境。一是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速度前所未有。目前,前沿科技领域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学科交叉融合,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纳米尺度下物质世界奇异性质的发现,量子理论与信息科学的融合,生物科学对生命现象本质的揭示,海洋科学和空间技术的发展,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索,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突破微观、宇观和时空尺度。这些成果都是人类在不断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科技成果。
2.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一切应当从实际出发,用实践去发展、完善和检验真理。同时,从具体的工作和学习来讲,一方面,我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变通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和工作方式,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新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完全依照前人的经验做事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前人的经验,不断积累新的经验,并且不断丰富和完善新的经验,必要的时候甚至需要打破原有的经验束缚,以便找到更合适的方法和方式。
3.学术研究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无论做什么事情,理论再好,没有实践的检验不能确定是好的理论,同时,没有实践的实现,再好的理论也是空谈。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应当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我们应当很好的把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把纵向课题中的理论研究,转化为对横向课题中的问题解决,进而证实纵向课题中理论研究成果是否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能否接受实践的检验,不仅能检验理论研究的成果,同时也能为理论研究提供更好的研究思路,因此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真正有助于课题的研究,才能真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在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要尊重客观事实,还应发挥能动的主体作用,从自我实践中建立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例如,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是能动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势和政策、理想和人生观、道德和爱国主义、法制和纪律等是客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将借助自己的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审美观和以往的实践经验对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加工,并形成新的认识。因此,我们大学生在学习任何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在文字的表面对书本死记硬背,而是必须结合实践经验,从实践的本体角度出发对理论知识进行再吸收、再理解,从而形成对于客观世界的深刻的、有实践意义的认识。
从一名当代大学生的角度来看,《提纲》对我们自身的学习、发展更是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它启示我们,要从实践的根本出发,在现实的社会中、在历史的社会中吸收经验、锻炼自己。它为我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自己成为有价值的人。
第二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为了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而撰写的一份提纲,这份提纲后来由恩格斯整理出版后,才公开发表。恩格斯给予了这份提纲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这份提纲的发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实践观。整篇提纲不足1500字,一共分为11条。
在《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直言不讳的指出了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就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缺乏实践的和主体性的观点。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不彻底的。
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阐述了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思维是否是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这一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人的主观范围内寻找,用人的主观的东西去检验人的思维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人的主观范围之外的实践能够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这是由实践的特性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诸客观的活动,它能够把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起来加以比较,如果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符合,那么人的思维就具有真理性,反之,则否。
在《提纲》的第三条中,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只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对环境起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人不是被动和消极的被环境所影响。旧唯物主义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然而这种所谓“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又是由什么来改变的呢?他们没有指出来,看来在这方面,他们只能寻求上帝的帮助了,这样旧唯物主义者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在《提纲》的第四条中,马克思承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积极方面,因为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从神学世界观中剥离出来,把它归结为产生它的世俗基础。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刚走到这一步,就止步了,对宗教的批判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批判,而没有付诸实践来改变宗教世界。
在《提纲》的第五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认识论的错误根源——人的感性知识单纯的直观,马克思指出人的感性应该来源以人的实践。
在《提纲》的第六条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
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人的本质必然是历史的和变化的,也就是说,在人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的本质不同的,是变化的。因为,社会关系是历史的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必然不是固定的,那些所谓的人性自私论是必然错误的。同时,要指出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所指的人的本质是就人类区别与动物来说的,而不是单指具体每个的本质。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不会陷入所谓“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是否可以说只要弄清楚一切社会关系,就能弄清楚人的本质呢?”的疑惑了。
在《提纲》的第七条中,马克思接着第六条继续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只有从社会性的角度上,才能真正把握人所以为人的本质。
在《提纲》的第八条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是从事实践的人,只有实践才能揭开挡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切神秘面纱。
在《提纲》的第九条中,马克思指出,旧的唯物主义只能做到把感性理解为“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然而它不能理解市民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它不能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
在《提纲》的第十条中,马克思鲜明的指出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和立场,旧唯物主义是“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是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唯物主义。
在《提纲》的第十一条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鲜明的点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说明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纵然,马克思在向人说明了自己哲学的特征在于改变世界,但是他并没有说,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相比谁更重要。在马克思看来,这两者是同样重要的,因为改造世界必须以解释世界为前提,从排除科学实验之外的人类实践活动来讲,如果缺乏解释世界的前提,那么这种实践活动也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必然是盲目的,就算取得了成功,那也是机会主义性质的。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而改造世界反过来又能够促进解释世界。
总的来说,在《提纲》中,马克思主要突出自己的唯物主义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实践,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也被后人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不仅
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同时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性。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陷入了困境,有的人把根本原因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根本特性。这些人的基本观点是,学而不能用即等于无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去变革世界,改造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问题。然而,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并不能很好提供这种能够让我们去变革的条件,就目前来讲,我们很多人都是在适应这种社会现实,尽管其中存在许多不合理,在他们眼里,能够适应社会现实已经是一种不易的成功了,至于变革社会现实不亚于痴人说梦。因此,他们认为对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社会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缺乏运用的现实基础,是没有用的,既然没有用,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然后大家就都不愿意学,那自然而然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就陷入了困境。
不可否认,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不能把它归结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它片面性在于他们把“改造世界”片面化的理解了,认为改造世界就只是过去的变革不合理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现象的活动,而没有看到,技术的革新也是在改造世界。从这一点上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已经什么有用了。至于,如何解决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种困境,如何有效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还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探索,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第三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借寒假之空闲,再次阅读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文章只有短短的十一条,一千余字,但其中却蕴含着的超强哲理和智慧对于我一个大二的学生来说,实在是难以理解的。阅读之后我才基本知晓为何恩格斯会对此文章有这样的评价:“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提纲》之所以是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就是因为其对一切旧哲学,特别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做了一个总清算,同时也是对自己所创立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的言简意赅的说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提纲》共有11条,其基本思想是: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意义和作用,阐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的观点,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者的根本缺陷是不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由此导致了消极直观的反映论和唯心史观。贯穿《提纲》的中心线索是实践观点,它是《提纲》的中心思想和灵魂。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则是指旧唯物主义,其都主张物质决定精神,但都认为精神和意识是对物质直观的反映,否认精神的能动性,他们的决定论是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他们“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角度,而没有从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的角度去理解,这正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唯物辩证法看来,自然界制约、支配着人及其活动,人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同时人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人又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而旧唯物主义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而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因此,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其次才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像费尔巴哈所说的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思维能否反映客观对象及如何反应客观对象,这是人的认识能力及获得真理性认识的途径问题;其二是思维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对象,这是认识的检验标准问题。这是两个互相联系但是又不完全相同的问题,但是却一直是哲学争论的焦点问题。唯心主义从意识决定物质的路线出发,根本否认思维的内容与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因为他们认为根本不存在被认识的客观对象,因而也无所谓反映。因此,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也叫做先验论。费尔巴哈是个唯物主义者,他承认人的思维之外的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承认人的思维能正确反映外部世界极其规律性,但是对认识通过什么途径来反映外部世界的问题,对于如何检验人的认识具有真理性的问题,他的回答是错误的。他说:“能决定这一点的唯一标准,乃是直观”那么究竟哪些人的直观才是真理呢?他又说:“我一个人所见到的东西,我是怀疑的,别人也见到的东西,才是确实的。”以上就是费尔巴哈对于真理标准的阐述,我们都知道,多数人一致的认识,并不一定是真理,而有时候真理却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而要证明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在人的主观范围内是得不到的,同样客观事物也不会回答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因为实践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我们无论生活在哪里,实践都是与我们分不开的。我们作为大学生,每一天都会有新的收获,但是这一份收获无不是我们通过实践而得来的。而我们学习的知识,也是通过实践而得来的,也是经过实践的证明的。同样,我们知道知识是不断更新和进步的,但是这些新的知识同样也是由于新的实践而产生的,所以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认识对实践也有巨大的发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我们开展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就是经受了实践的证明的科学理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正是在实践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作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我们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的一员,更应该扎实掌握和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了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组长:龚睿中 组员:刘婷薇、郭富娅、曾禹豪、黄文金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了解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著作背景,并仔细研读其内容,虽然大家知识有限,并不能通彻地理解该文献的一些具体内容与其他文献之间的联系,以至于很多地方读得云里雾里,但是在研读过程中,大家对产生的疑问积极讨论、思考,使得整个过程充满了乐趣。也许我们无法十全十美的解读它,但意义仍非凡。我们不禁对这样一个天才发出赞叹,也许有的世界观在我们看来是正常的,可是在他的时期,特别是创作的时期,这样的世界就在他的心中萌芽,他就像是个创世者,创造了这个世界的新世界观。这样的比喻是不恰当的,我们认为他并不是神明,他并不能创造这一切,可是他却有超人的智慧和敏锐的视觉,能够发现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更加本质的规律。他很高,他站的很高,所以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东西,然后用我们能听懂的形态将其展现出来。而这篇《提纲》并不是其正式发表的著作,他在写的时候完全没想到这会被我们发行传颂。这篇文章,更多的是他在探索这个世界,在不断攀登高处的过程中的一些笔记,也许是怕自己的灵机一动会忘掉,实际上却成为了我们愿意印在书上永不忘却的痕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于布鲁塞尔写在他的1844-1847年笔记本中的笔记,笔记上端写着:1.关于费尔巴哈。恩格斯指出,‚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按照顺序来研读,首先得了解关于唯物主义得一些基本知识。狭义上的旧唯物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叫机械唯物主义。它承认物质第一性,这是唯物主义的。但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这又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时间和空间不是事物的储藏所,而是运动着的事物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不是储藏与被储藏的关系,不是大与小的关系。把它们分割开来,就是把它们当作彼此孤立存在的东西,所以说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而马克思在《提纲》中即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是一种畸形的唯物主义,并清晰地指出其缺点。
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深刻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不懂得革命实践的意义。由于我们对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本身了解程度不高,在查阅资料和文献过程中,对比两者的优缺点发现了以下特点。
1.揭露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都主张思维是存在的反映。但是在思维如何反映存在问题上,二者就有根本区别了。旧唯物论认为,思维对存在的反映,只是直观的、被动的、消极的,就像照镜子一样;辩证唯物论认为,思维对存在的反映是革命的、能动的,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的。客观事物只有纳入实践的范围,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2.批判唯心论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歪曲:
旧唯物论抛弃了革命的实践,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唯心论则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抽象地发展了,把本来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意识无限夸大,使之成为脱离物质条件和实践活动的东西,并把它看成是世界的创造者。唯心论之所以会抽象地发展人们的能动作用,从认识论上来讲,是他们同旧唯物论一样,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他们只把人的能动性看成是意识的精神活动,而不是看作实践活动,也不知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受实践的检验,离开了实践就谈不上能动性。3.分析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点:
费尔巴哈并不否认实践这个概念,但他所说的实践与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是有本质区别的。他把实践看作是吃吃喝喝、人与人之间琐碎的交往、小商人经商谋利之类的活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这里说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就是指革命的实践活动。由于费尔巴哈脱离阶级斗争的实践,他片面地强调‚理论的批判‛,拒绝‚实践的批判‛,根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段话的分析有一定的深度,在查阅资料后我们得知:这里所说的‚思维的此岸性‛,是借用康德的一个哲学术语。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达到‚自在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现象‛,这就是康德所谓的‚思维的此岸性‛。至于‚自在之物‛自身,则是人的思维所达不到的,是‚彼岸的‛。人的思维只能停留在‚现象‛的此岸,而不能达到彼岸,也就是说,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马克思是辩证唯物论的可知论者,在马克思看来,根本没有什么不可认识的彼岸世界。他在这里借用‚思维的此岸性‛一词,是与‚思维的真理性‛、‚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是一个意思,都是指人的这种认识是符合客观存在的,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因而都应该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原理。
关于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一切哲学存在着根本分歧。唯心主义哲学家不是把真理说成是主观的,就是根本否认客观真理。费尔巴哈承认客观真理,但是他有时把感性直观作为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有时则把多数人的意见当做判断真理的标准。费尔巴哈兜来兜去没有超出思想的范围。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思想的范围内是不能解决的,不论是个人直观还是多数人的直观都不能解决。马克思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既然认识来源于实践,那么要证明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证明。人们应该自觉地通过实践去检验自己的认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所以:‚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费尔巴哈提纲》,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产生的。当时的欧洲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运动的这种已经开始组织起来,但还没有走上自觉道路的状况,就迫切要求社会提供一种能够指导工人运动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推动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期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哲学,但它还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还是一种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在某些方面,费尔巴哈的思想中也依然包含着唯心论的思想,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早年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他们都不能将自然与社会都列入唯物主义的队伍中,总是把自然认为是上帝创造的,因此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困局。这样,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面前就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的条件下,进一步改造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建立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在无产阶级中间宣传这种新的世界观,使它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费尔巴哈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而写成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这里,马克思非常强调实践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强调指出用革命的实践去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论述的中心内容是实践问题,其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对实践的关系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开的。马克思把实践引进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进行贯穿。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马克思认为,以往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这就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即他们只看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旧唯物主义者忽视的地方,他们离开实践活动来解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为客体只是直观的认识对象,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客体,而不能把客体看作是实践的对象,看不到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作用,看不到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这显然造成了他们认识上的片面性。
另外,‚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至于《提纲》第六条,马克思认为,这也是不理解实践的真正内涵,认为环境教育决定了人,只有环境教育改变了,人才能改变,人受到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制约,人在环境教育面前是完全被动的。马克思批判了这种唯物主义在环境教育和人的关系上的错误认识。指出,实践是环境和人改变的共同基础,人在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也在改造自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一致的。接着,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也是不能理解真正的实践的含义。‚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费尔巴哈不同于唯心主义,他把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和人作为他的研究对象,这是站在了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问题,但是由于他不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没有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客观的物质活动,看作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他的理解也是不彻底的。
然后,关于《提纲》第五条,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上做出的贡献。但他认为费尔巴哈虽然是批判了强调抽象思维的唯心主义,但他的唯物主义同样是不彻底的,正如他对宗教所作的批判一样:‚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他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而没有揭露宗教的社会根源,对宗教的批判只是立足于理论上而没有‚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所以,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都是因为不能看到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其性质都是属于直观唯物主义。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肉体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
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类的本质,这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一大不妥之处。宗教只能算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如果说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类的本质,这根本不可能,这样的看法非常片面、不全面。在提出‚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类的本质‛这个说法之前,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此前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人类的本质定义就完全被否定了。社会关系包括的方面有很多,并非宗教就可以概括的。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应该消灭矛盾,解决矛盾,用革命的暴力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提纲》第六条,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规定,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费尔巴哈的说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将自己陷入到了矛盾之中。宗教此类思想活动看似可以脱离唯物主义去进行思考、发展,并且个人思想的传授及变更是可以由自身完成,但是他忽略了问题的源头。那就是,一切的东西,或多或少都是有关联的。一种思想的出现,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观点供人们思考、讨论,以个人的想法判断是非对错。但是这种思想的出现,无论是与当时身处的时代有关,还是个人经历有关,深层次的去探索这些思想的本源都会发现它和我们的现实亦或是过去,再或是可合理推断的未来,必定存在关联。这个问题的阐述我认为用一个例子来表达可能更清楚些——那就是做梦。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不管梦到什么,梦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材料,从围绕现实生活的理性生活中提取材料……不管梦的结果如何离奇,实际上,它们从不会脱离现实世界,梦最崇高的和最荒谬的结构总是必定从我们目睹的感性世界或从在我们清醒思想中占有一席之地处获取基本素材,换言之,来源于我们通过外界或内在所感受到的素材。‛由于宗教具有特殊性,它是皈依这门教派信徒的精神支持。无论什么教派,虔诚的信徒总不会少,这种精神上的服从会对关注着不同而带来不同的效果。从信徒角度上来说,必定是宗教的理论和教义能让其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救赎,灵魂上的解脱比肉体的安逸显得更为重要。思想的归顺以及单一的在此教范围内发展会让其感到更加虔诚,并感受到更加接近此教的的奥义。从旁观者来说,若是信徒的行为都能使自己感到信服,那在外人眼中这样的行为就算不值得推荐,但起码也会感到佩服。这样的话就给旁观者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即宗教仅与信徒自身思想有关,外界无论是精神上的暗示还是行为上的改变都不会是信徒产生一点点的动摇。因此,这样简单的解释下也就能说可以理解费尔巴哈的想法了。
马克思指出:站在直观唯物主义的立场,其社会历史观只能看到的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原因在于费尔巴哈理论脱离了实践,没有从人们现存的社会联系中来观察人们。在这个角度来说,其社会历史观仍然没有摆脱唯心主义范畴。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的、抽象的理解人,马克思则认为,人是‚现实的人历史的人‛,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环境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实践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人可以能动地创造历史,但人不可以无视客观条件而去强求无法得到的结果。所以,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环境都是人的实践的产物。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性,人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实践的存在物。实践对象、现实、感性,一切都是‚人的感性活动‛,都是‚实践‛,突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实践虽然是一种人带着自己的利益、意志、需求和价值认同进行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目的在于改变和超越。人和环境、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人的实践就是这种互动关系的完整体现。如马克思所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正是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达到了人与自然、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提纲》第七条,旧唯物主义没有看到,‚宗教情感‛是作为一定形式的人所天生的内在属性,因此单从宗教的‚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批判宗教是不彻底的。在马克思看来,人并不是一个抽象存在的、孤立的人的个体,‚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是属于一个社会范畴、一定阶级的、具体的个人,也就是他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不过在我看来,‚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是走向了唯物主义的极端了的,其否定了个人思想在宗教发展的重要性。就如我在提纲六的阐述中说过,‚一切东西,或多或少是有关联的。‛但是总和的意义在我理解看来变得单一化了。可以说大部分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不能否定仍有一小部分与社会关系的关联并无太大。宗教确实是社会的产物,但其中必定有一些抽象的个人是社会形式边缘的。个人绝对与社会相关,并不否认。但是由个人所体现的思想独立性完全是脱离社会关系,仅与唯物现实所关联。
关于《提纲》
八、九条,要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更好的评价与理解,第一步必然是肯定实践在生活中的体现与重要性。实践是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如果只是从纸上谈兵去了解或者所谓探索都是无用的。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在实践中去探索获得的。马克思的这一提议得到大众的肯定是有目共睹的,之所以会持赞成态度,是因为所有的真理往往不是在口头上或者凭空猜想中产生的,而是在一次次实际行动中积累过程收集经验得到我们所需要的最真实的答案。正所谓实事求是,从真实出发去探索一切真实也就是这个道理。从一切真实出发,或许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合理,各种各样我们自己都想不透的问题,环境的因素不会影响事物的本质,这么说来,它与人的活动本质上是一样的,可以被当作解释为革命的实践形式。
关于这个提议,实际上是否认和批判了费尔巴哈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和教育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直观的唯物主义,既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从个人意义上的实践践行。是每个人在行为上的体验,然后有自己的体会,才会再去考虑,然后再一次尝试与不断改进中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第十条对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的理解:按通常的理解,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是指人类诞生以来形成的、由各种日益发展的团体、组织和关系构成的共同体;处在这个共同体中的人是社会存在物,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是社会的人。
《提纲》中的‚市民社会‛其语义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市民社会‛基本相同。‚市民社会‛这一用语是在18世纪产生的,当时财产关系已经摆脱了古典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真正的市民社会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这段话的最后,表达了马克思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对黑格尔的批判,但前面对市民社会实质的揭示和黑格尔是一致的。在马克思看来,‚市民‛是资产阶级的发源地,当这个阶级逐渐成长,成为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主导后,也便规定了这个社会的性质——市民社会即是资产阶级社会。市民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是私人活动的领域,私人性是市民社会的基本特性。它包括:1.商品生产和交换中的自主性。企业主自主决策,自负盈亏,不听命于他人,也不允许他人干涉;个体劳动转化为私人雇佣劳动,劳动者‚自主‛决定是否受雇于他人。2.生产资料和财产关系上的私有制。3.人与人关系上的工具性。‚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他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并成为异己力量的玩物。‛ 4.思想文化上的个人主义。个人是本位,个人利益得到保护,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市民社会如此,作为与它相对的‚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就应当是另一个样子:人的自主性应当保留,但人不再是受制于金钱、欲望的世俗存在物,他要摆脱对物的依赖关系,让自主活动成为和他的生命相统一相协调的活动。做到这一点需要条件,最基本的社会条件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即公有制,它能克服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异化性。人是目的,人与人的关系不再具有工具性,它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关系之网或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最高理念是:人类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念。对‚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这些理解与马克思的一贯思想一致。
在查看了相关文档后我比较支持将‚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理解为公有制社会。公有、共同占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质和核心,‚共产‛一词就象征共同占有,历史存在的、把马克思预期变为现实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提供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理论和实践的解释。市民社会的共同体或社会性是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结果,‚社会的人类‛的共同体或社会性是公有制基础上直接联合起来的人们共同生产的结果。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这种公有制的社会并不存在,所以‚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个马克思心目中真正的、理想的人类社会指未来公有制社会。‚立脚点‛是指‚新唯物主义‛的政治立场(鲁鹏教授提出的观点),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既不能在理论基础的意义上理解为实践,也不能在理论基础的意义上理解为未来的共产主义,它应理解为政治立场。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逻辑起点或理论立脚点在《提纲》第一条中已经确定,它就是实践,而马克思在《提纲》第十条告诉我们的是,立足于实践的新唯物主义,它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共产主义。明确自己理论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共产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即是一种政治立场。第十条的‚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和第十一条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之间的直接的内在的思想关联性。旧唯物主义因为站在‚市民社会‛立场上,故而它只是对这个既存的世界作出解释,其中不乏辩护和肯定。即使它看到现存世界的不足,它也只是在这个世界的框架内提出修正的,它是不会触及这个社会本身的。新唯物主义因为站在‚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立场上,故而当它以公有制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时,它对现存世界的那种不满,对现存世界那种肯定的理解中所包含的否定的理解,必然转化为改变世界的要求。
而第十一条‚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则强调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类意识的作用,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了合理改造世界,我们要做到:
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三、主管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同时我们还应该把握好社会历史趋向,像马克思建议的一样去确定正确对待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并做出选择。哲学帮助我们去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帮助我们改造这个世界,人类应确定自己的力量,在一定范围内合理改造世界而不是去随意践踏甚至摧毁这个包容我们的世界。
在认真阅览中,可以看见《提纲》中对实践论的强调以及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与基本特点在马克思主义中的积极意义与重要地位——实践唯物主义。从中,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与旧的唯物主义之间的非常大的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精神意识的能动性即实践的力量。加深的感受到了所谓的唯心主义其实有很多精神实质与内涵是要求我们深思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基础来源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历史发展到现在已经向我们证明一个非常明确的事实:任何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批判与斗争除了在承认世界的本源是意识或物质第一性这个问题上是原则根本的区别之外,都不会有多大的意义。因为唯心主义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发面有很多思想需要让我们学习的。在区分两大主义时我们都应该从根本的本源立场上出发带审视的眼光学习,在区分新旧唯物主义时则把主要区别放眼在主观能动性上。
这些核心的观点正是我们的新唯物主义萌发之处!在读了这篇文章后,不禁觉得,马克思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智慧,而更在于他的坚持和心态,若是一个同样有智慧的人,即使和他有同样的想法,也不一定能在社会的湍流下让如此多的人认识到自己是错误的。思想上的博弈要求人们要放弃随波逐流,选择孤独。他进行的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而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第五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作品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也是最值得学习和拜读的文章之一,根据学习推荐精读了这篇文章,以下是读书的一些心得。
一、时代背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由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批判,同时制定了“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世界观的要点。
二、主要内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计11条,近1500字,各条在形式上相互独立,内容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第二和第三点内容),是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
物主义的批判,第二部分(第四点至第七点)是马克思结合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及其宗教观点,对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第三部分(第八点至第十一点)是马克思阐明新唯物主义同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对立观点。
三、现实意义
通过对《提纲》的学习,使我认识到 “实践”的重要性,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早在1845年已经写下了答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提纲》第二条中马克思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第三条中马克思写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第八条中马克思写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一定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