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了所有的孩子——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为了所有的孩子——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在辛亥革命100年之际,这部电影《辛亥革命》终于以影像史记替观众梳理清晰了关于辛亥革命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即1911年到1912年旧历辛亥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与清廷、后与北洋袁世凯完整的斗争经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影片的第一段落有壮烈的出场,他留下的那篇着名的《与妻书》100年来一直被广为传诵,我曾有幸见过这位福建青年的手书,笔迹神采飞扬之至。然而内容确实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与妻“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矛盾复杂的感情,对妻子的深情、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责任忍受着悲伤,忍受着无限的不舍,与爱妻永别,献身于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事业。其爱情之伟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泣!如此优美的散文家书,情韵浓厚,内涵富泽,怎能令人不怆然涕下!
正如孙中山所说,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尽是才华横溢的中国少年英雄;电影至最后也落在林觉民夫人陈意映和孩子身上,父辈们流血牺牲只为换得下一代人能够过上自由阳光的新生活,这是电影作品里少有的能将大时代、大事件归一为小家庭、小悲欢的一部,也是意图用百年前的这宗大事件感化当代人的一种努力。
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
整部电影的起首,鉴湖女侠秋瑾毅然赴死的过程已经彰显创作者的意图,即想用朴实的生活道理概括那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革命历程。“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
“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她昂起头,坚决地拒绝官吏的最后通牒,毅然决然走向刑场。沉重的枷锁根本无力使她低头,握紧的双手决不会再向恶势力松拳,黑压压的脚链拖在泥泞的石板路上,步伐含恨,却是义无返顾的。囚链一环扣一环,扣得越紧,封建社会的愚昧愈发显得深不可测。
两边站着的老百姓表情个个太过木讷,正如鲁迅那篇《药》里夏瑜形象的一般。
“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捧着与两个儿子的合照,流下两行清泪不染灰尘。张口深深叹息,这是母亲对你们最后的钟爱。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风,吹入你的梦;你,夜里追着风。这目光熟悉又陌生,无惧、无畏,亦无悔。
欣喜的是,放眼如今,百姓不再如此木讷!中国人民正团结一心,脚踏实地的走在复兴的征途上。世界看得见我们的努力!
我,是幸福的当代学子,不愁吃穿用度,不愁没书念,不愁没有发展的前途。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地迎风飘扬。我知道,革命前辈们,正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平静祥和的蓝天上爱抚的凝望着我们。我们,必将不辜负战士们的流血牺牲,不辜负父母用劳动汗水的养育,不辜负共产党正确的领导方针!
文来高中高一:余思亭文来高中
第二篇: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弘扬革命精神,振兴中观《辛亥革命》有感华民族
外国语学院
2010级英语文学
穆宏阳
2104122813
弘扬革命精神,振兴中华民族
观《辛亥革命》有感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来临之际,我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重温了那场震惊世界的革命运动,见证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在此,我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从而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
装起义,有力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一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
1910年底,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力量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黄兴与徐宗汉假扮夫妇,秘密潜入广州。然而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
经过这次的起义,清政府对革命党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同时积极寻求与帝国主义的卖国交易。
在四川,清廷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行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露,湖广总督瑞澂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政府都督。
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成员欢欣鼓舞。立即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不惜以热血和生命保卫飘扬着革命红旗的武汉三镇。经过这么多血与火的洗礼,黄兴和徐宗汉的感情不断升华,两人决定结为革命夫妻继续比并肩战斗。
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暗地里通过革命党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
革命的危急关头,孙中山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
第三篇: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在院党支部和张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党课上观看了历史片《辛亥革命》,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一场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伟大革命的背后,置身于这场空前绝后的革命中,感受着那满腔的爱国情怀,在沉默中感受着那些义无反顾的烈士英勇赴死的悲痛。从这部片子里我们又上了宝贵的一课,不只是是爱国教育,更是一种精神教育,一种对革命对国家坚持不懈的精神。
《让子弹飞》里说:辛亥不是一个地方,辛亥是一种革命。那么辛亥是一种什么样的革命,革命又是为了什么,本片在从一开始便借着秋瑾之口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而之后的内容也或多或少对此有所探讨,值到影片结尾孙中山对于“革命”二字总结性的发言,可见这个大的主题是一以贯之的,并不不是一篇简单而空洞的命题作文。
第一个出场的是宁静扮演的秋瑾,就义那一天,没有秋风秋雨愁杀人的悲凉。一个女人,刚做妈妈的女人,踏着沉重的步伐,沉重是因为她身披镣铐、走向刑场。但是她没有泪水,从容的面目看着周围麻木的群众,那些等着拿她砍头的血液蘸馒头的群众。女烈士露出慈爱的微笑,用这般慈悲渡人的笑容述说着救救孩子的愿景。刽子手的钢刀在一襟晚照之下正如清王朝般,夸张成一种冲动的恐怖。
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少年们在沙滩操练、嬉戏。这些年轻的孩子中,有一个人给怀孕的妻子写了一封家书,一封流传至今,于教科书中不断传世的家书,它的作业也深深打动了我们,他就是——林觉民。林觉民只是他们其中的一个,他们有一个承诺,一个对海外华侨的要革命成功的承诺,一个建立民国已进共和的承诺。
不久之后,广州起义失败,那些鲜活的生命霎眼化为碧血黄花。看着那群白衣少年为了革命放下家庭,放下生命,心里只要这场革命,只有那个承诺,一个接着一个冒着枪林弹雨,毅然为了革命赴死的决心,我沉默了,我惭愧了。我内心深深被他们感动,我一直在反问自己:如果我生活于那个年代,我会勇于反抗历史,反抗这扎根中国五千年的封建制度吗?我没有答案,我只知道,如果现在的中国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想我会义无反顾的加入。
广州起义失败后,这样一句话不断徘徊于我耳中——“失败算什么,我们又不是没有败过。”广州起义失败后,徐宗汉对黄兴这样说。武昌失守后,徐宗汉还是对黄兴这样说。是呀!失败不是可怕,中国推翻封建制度不就是在失败中实现的吗?
虽然广州起义是失败了,但是这场牺牲了72名革命骨干的起义却给了当时的清政府一次很大的打击。而清政府开始了对革命党人血腥的镇压,同时也加快了和帝国主义列强们的卖国协议。
在四川,清政府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行为终于引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露,湖广总督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政府都督。
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成员欢欣鼓舞。立即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不惜以热血和生命保卫飘扬着革命红旗的武汉三镇。
再外强中干的清廷中,没有合适人选镇压革命军,无奈之下只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珠革命党。袁世凯一方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铃图在与各方势力进行博弈,为自身争取最大利益。
比起志得意满的新人治实行者袁世凯,隆裕的全部任务是给自己一个体面,一个女人军政财啥也没有强努着带领一个窝囊废集团熬日子的生活肯定艰险异常,而作为皇家的主心骨,她必须在心里没底的情况下撑着场面。这种外强中干的日子决定了她的心里必然充满了矛盾,必须把国祚延续下去别败在自己手里,但自己也慢慢清楚确实守不住了,于是思维转向了怎么才能得个体面。就像人都想活,但眼看活不成了也想争取个无痛死亡或者起码来个全尸一样,拼死装镇定压着,实在压不住了爆发几句大声话,哭一鼻子,最后还是得委曲求全,这份劲拿捏的很准。
革命的危急关头,孙中山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昔廷。
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
长江战舰在行进中,传来了多省宣布独立的消息,黄兴等备受鼓热舞。看到这里,我无比人血沸腾,中国的革命终于露出成功的曙光了,中国准备重生了。但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的革命党员的鲜血和努力成就的,也是海外华侨的鼎力支持而成就的。孙中山先生虽然没有行军大战的经验和才能,但他那个始终坚定的革命之心是中国革命的基础,也鼓舞了千百万的革命战士。同时也是那颗对革命的坚定不移的心,让他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在西方财团面前滔滔而论,为革命争取了最大的筹码,也让无数看不起革命党的人折服于孙中山对革命的忠诚和对承诺的坚持。
孙中山和黄兴走在茫茫大雪中,林海苍苍,雪原莽莽,走在这样的路上,半生已经奉献给革命,剩下的半生还要继续努力,没有什么要改的阻挡,你对三民的向往,对革命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
秋瑾对革命的理解是为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林觉民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文说,革命就是让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现在新中国建立了,不需要革命了,但是革命的精神却不能忘,我们要认真地继承下来,因为它在今天依然有用,有意义。
对照电影,我会不自觉的思考当下。一百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是不是足够的强大;一百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是否还靠少数人的意志独断专行;一百年过去了,我们的人民是不是活得有尊严;一百年过去了,老百姓是否有了一个风雨不浸的家;一百年过去了,我们的孩子是否有一个宁静而温和的世界……这所有的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第四篇: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观后感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指日可待。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俨然成为中华史上不朽的传奇。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一百年的今天,虽然英雄已逝,但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与不屈不挠的斗争意识仍值得万人敬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了宣传革命党人的光荣事迹、大无畏的奋斗精神,以及纪念无数革命先驱,电影《辛亥革命》应运而生。
以张黎为导演的《辛亥革命》真实再现了晚清末年的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历史。影片开篇就以秋瑾的死来唤起中华儿女的奋斗精神,而秋瑾临刑前的话语更是发人深省,如今安逸的生活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居安思危。
影片将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给了很详细的描述,像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等事迹都讲述了出来。孙淳将袁世凯这一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胡歌饰演的林觉民也真实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总之这部影片将辛亥革命那段历史拿捏的十分到位。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帝国主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走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的仁人志士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革命前辈们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从而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未来,充满着革命的因素和希望。
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进步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虽然1911年的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辛亥革命是所产生的伟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它所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教训,也为后人提供重要的经验教训。
第五篇: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一)
在公司团委的关怀组织下,我们部分青年团员观看了影片《辛亥革命》。影片讲述了广州起义到武昌起义胜利,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袁世凯取代的过程。
从影片而言,影片整体符合史实,但在秋瑾赴死、林觉民《与妻书》、黄兴与徐汉达等情节上过于煽情,这可能是商业电影的通病,由于电影篇幅限制,许多细节也被忽略,当然导演也有自己的想法,例如作为辛亥革命重要的战役——武昌起义在影片中微不足道,主要是因为导演张黎经过考证后,发现武昌起义胜利不过是件偶然的事件。这也说明历史常常是在种种偶然事件中被创造的。
尽管电影没有将辛亥革命诠释得完美,但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年期间观看此电影却能让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再次回顾辛亥革命,学习当时的革命精神,思考自己的人生。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其成功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思想上的影响,刘少奇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这使得更多的有为青年加入革命的行列,为一个民主共和的梦想抛洒热血。但在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辛亥革命不是一次成功的革命。袁世凯作为原清朝的官员,其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当上大总统却是为再次恢复帝制,在其领导下的中华民国自然无法在临时纲领的指导下运作。孙中山1921年写信给俄罗斯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时也提到“现在我的朋友们都承认: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他在遗嘱中也嘱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总结辛亥革命最终的失败,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者在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他们可以付出一切与大清王朝一战,但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已经拥有政权的革命党人趋于保守,希望以和谈形式逼迫清帝退位,甚至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后,为了促使清帝尽快退位,在未征求他人意见的前提下,向公众提出了“谁让清帝退位,就将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这个观点,最终让袁世凯不费吹灰之力就窃取革命果实。二是武装力量不够,缺乏强有力的军队。辛亥革命虽然胜利了,但是很多省的真正权力还是掌握在拥有军队的地方军阀手中,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真正掌握军权,也就丧失了在政治上的主动地位。三是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其指导思想,发展方向都以资产阶级为主,没有从广大农民群众出发,无法为人民解决温饱等基本问题,难以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
辛亥革命的精神,我认为在今天仍是值得广大青年学习的。我们的身边就有黄花岗葬着的七十二烈士提醒我们,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当时的有志青年抛弃富裕的生活、抛弃家庭妻儿、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之后1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又将个人的命运融入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强盛的滚滚洪流,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比较现面临转型的中国社会,各种社会问题产生,道德理想缺失青年处处可见,趁着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我们应该进行自我反思。
特别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们要走在社会文明建设的前列。在工作上,要脚踏实地,业务中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发扬创造精神,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公共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参与政治,为社会有利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带头传播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例如近期发生的佛山小悦悦遭车碾事件中路人视而不见的行为足见社会道德的倒退,我们必须勇敢地站出来,做出表率,改变这些窘境。我们不需要如先烈般牺牲生命,只要我们表现出一个有社会良知的青年应有的形象——在需要我们的时候主动伸出手,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电影出现不少关于革命目的的解释,归根到底,革命是为了明天我们能拥有幸福的生活。目前国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却未可言“幸福”,需要我们个人及集体继续努力奋斗,借用孙中山先生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与诸君共勉。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二)
穿梭于镜头之间,愿用拙笔一支,记录豪情满怀的慷慨赴死,记录大义凛然的奋不顾身,记录用生命谱写下的绚烂„„
当无边的黑暗蚕食着中原大地,当腐败的统治奴役着华夏儿女,当列强的阴谋弥漫在谈笑之间,当疾苦的人民沉睡在麻木之中,有一群人,截然相反,他们高举革命的大旗,手擎希望的火把,投身革命,奋不顾身,以自身绽放绚丽,亦是甘之如饴。
秋瑾:淡然赴死,高洁如白莲
青石板上伴随着铁链划过刺耳的咣当声,一位妇人手铐木枷,脚绑铁链,却毫无惧色,就如同出于淤泥之上的白莲一般,一路平静,一路淡然„„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明明是壮志凌云的话语,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视,但她,只是平静的叙说,淡然到让人心疼。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旧困不住自由的灵魂,哪怕是坚固的脚镣依然锁不住革新的脚步。
心里,许是放不下天真可爱的孩子,心里,许是放不下眷意浓浓的亲情„„面对满官的指责,她置个人情思于度外,系国家未来于心中:“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宁静温和而令众人无言以驳。
秋瑾身处麻木的社会,遭众人不解,但她依旧坚持自我,起义失败了,但革命的精神,鼓舞了民族的奋斗不息。青石板上高洁淡雅如白莲一般的人消亡了,但她的倩影,永驻在所有人的心中„„
林觉民:白衣飘袂,傲然如白梅
他,仅仅一袭白衣就足以构成残酷战争中最美的一道风景,脸上革命的骄傲足以让末路之人看不到生还的退路,甚至望而生畏。侠肝义胆,铁骨铮铮,利落的装枪上膛,迅捷的瞄准射击,一举一动,凌厉中饱含诗意,白衣上点点血色漫延而开,踉跄的身影凝聚了毫不屈服的意志„„
这不是翩翩公子的白衣,这不是文人墨客的白衣,这是独属于林觉民的白衣,白衣之下,隐藏的是坚韧不拔的革命之志;白衣之下,跳动的是义薄云天的赤血丹心;白衣之下,燃烧的是奔流不息的民族血脉。
面冠似玉,肝胆如铁,心地赤诚如朝阳。即使沉尸于水下,嘴角依旧有浅浅的笑意,此情此景,凄美如画,可不难读出其中的深韵。也正是这个人,让我心疼,却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革命,看到了他所作的努力,相信了他所相信的一切。
一个侠骨柔情的男人,用年轻而热血的生命换取了毕生的信仰,却留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自古情义难两全!
他们,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绽放出革命的芳华„„他们用身躯支撑起黎明前的曙光,他们用生命铺筑出推翻清廷的大道,他们用热血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人民,他们用信念维护了泱泱大国的不屈。他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无比凄美,无比震撼。
我深信,革命的先驱,那年轻的生命,那不屈的灵魂,便是《辛亥革命》中最动人的镜头。
辛亥革命观后感(三)
以前,辛亥革命这个名词总是在历史书中看到或是在新闻中听到。至于对它的了解也只是从历史老师的口中得知而已。(Motivational model yuedu.mipang.com)辛亥革命这个名词在我脑中很平面,没有立体、鲜活的感觉。但是《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电影,它兼顾艺术欣赏性和历史的客观性鲜活的展现了辛亥革命这段历史。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孙中山说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回顾历史,1911年前后,那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政权摇摇欲坠,人民深受压迫。革命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改变命运,更好的生活;对于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来说是历史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他们要为天下人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黄花岗烈士序》中写道:“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而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林觉民、方声洞、喻培伦等七十二烈士为了革命一个一个倒下,我不禁想问:为什么要革命呢?牺牲了那么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进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对革命者的选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其实,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这样。只是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说是要让大清帝国变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朝廷在组织内阁的时候过半数都是皇族和满人。让人看不到一点儿清政府推行宪政的诚意。所以孙中山等人要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改变命运,才能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
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孙中山为什么要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使得他复辟帝制,窃取革命果实。但我在《辛亥革命》中找到了答案。因为孙中山希望中华民国这个共和体制的政体可以完整,所以他承诺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令清帝退位的人。虽然说孙中山不该让位于一个满脑子封建思想的军阀,但看了《辛亥革命》之后,我理解了孙中山此举的无奈。但孙中山这样做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但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发生的两次帝制复辟都没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
辛亥革命观后感(四)
现在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中国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或许《辛亥革命》真的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我个人认为,只要电影还原的是历史事实,是不是主旋律电影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的真相。我们的话题必须还要回到100年前的这场革命,之所以是革命,的确是因为革命党人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革了清政府的命。事实上,我相信很多人对于历史上的辛亥革命的了解只来源于当年上学时候所学的那一点,对于这场革命的细节、前因后果知之甚少,这个包括我在内!但是《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当年革命时的前因后果已经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孙中山先生的那种精神,而且影片将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给了很详细的描述,像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 革命成果,至少很好地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为什么要辞去总统的职位,其实,在那个时代,孙中山先生也有很多的无奈,有很多人看到这种革命电影都会首先以意识形态去评判电影,但我必须要说的是,《辛亥革命》整体上来看基本上与意识形态无关,而且整部电影和我们现在的党 和政府基本没有任何关系(除了最后出的字幕部分),只是还原历史的真相,基本上十分靠谱,没有吹嘘,没有功过是非,没有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批判,有的只是孙中山先生在革命过程中的无奈,所以我们不应该用意识形态的眼光去看待这部电影,而且其中所展示的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也同样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看了《辛亥革命》,我们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然而,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作为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它的历史功绩是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