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5、起重机械管理规定
起重机械管理规定
根据劳动部文件中、劳安字[1991]8号文,关于颁发《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的通知,结合我厂实际情况。为了使我厂起重机械管理有章可寻,避免因起重机械故障造成人身伤亡及设备损坏事故的发生。特制定《太原第一热电厂起重机械管理规定》,凡我厂(含多经)起重机械管理单位必须严格遵守本规定。
一、本规定所称“起重机械”是指各类起重机、电动葫芦、升降机和电梯。
二、起重机械应符合GB6067《起重机械安全规程》及国家有关技术要求。
三、需要安装、修理起重机械的单位,应报请安监部门同意。
四、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必须持有劳动部门考核和签发的安全操作证。
五、起重机械须有省、市劳动部门检验合格,申请取得起重机械准用证方可使用。
六、起重管理单位须建立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至少应有下列内容:
1、司机守则;
2、起重机械安全操作规程;
3、起重机械维护、保养、检查和检验制度;
4、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5、起重机械作业和维修人员安全培训、考核制度。
七、起重机械管理单位须建立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内容如下:
1、设备出厂技术文件;
2、安装、修理记录和验收资料;
3、使用、维护、保养、检查和试验记录;
4、安全技术监督检验报告;
5、设备及人身事故记录;
6、设备的问题及评价
八、起重机械应实行年检、月检、作业前检查。
(一)由安监科负责联系劳动部门进行年度检查(详见第十条);
(二)由机械管理单位负责月度检查;
1、安全装置、制动器、离合器等有无异常情况;
2、吊钩、抓斗等吊具有无损伤;
3、钢丝绳、滑轮组、索道、吊链等有无损伤;
4、配电线路、集电装置、配电盘、开关控制器等有无异常情况;
5、液压保护装置、管道连接是否正常;
6、停用一月以上的起重机械使用前也应做上述检查。
(三)操作人员负责作业前检查。
1、各类极限位置限制器、制动器、离合器、控制器以及电梯门联锁开关、紧急报警装置,升降机的安全钩或其它防断装置的安全检查性能等;
2、轨道的安全状况;
3、钢丝绳的安全状况。
九、经检查发现起重机械有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联系处理,严禁带病运行。
十、应用起重机械应作下列监督检验。
(一)一般要求;
1、标牌、额定起重量标志;
2、作业环境;
3、档案资料。
(二)金属结构安全技术要求:
1、桥架、臂架、塔架、升降机导轨架等主要受力构件及其连接;
2、司机室;
3、平台、走台、梯子、栏杆。
(三)机构及主要零、部件安全技术要求:
1、起重机和电葫芦的起升、运行、回转、变幅、伸缩等机构的安全性能,其中的主要部件包括吊钩、钢丝绳等吊辅具、卷筒、滑轮组、制动器、开式齿轮、联轴器、车轮及钢轨等;
2、电梯和升降机的机房、井道、轿厢和吊笼、层站、底坑及围栏、对重、曳引装置和钢丝强滑轮组,导向装置、缓冲装置、传动系统。
(四)液压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1、防止过载和液压冲击的安全装置;
2、平衡阀、泄压锁、管路及其连接;
3、操纵及控制装置。
(五)电气及控制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1、馈电装置;
2、保护装置;
3、控制装置;
4、导线及其敷设;
5、照明、信号;
6、接地、绝缘。
(六)安全防护装置:
1、起重机和电葫芦安全防护装置检验重点:各类极限位置限制器,起重量限制器(超载限制器),幅度指示器,防止吊臂后倾装置,缓冲器,夹轨钳和锚定装置,防倾翻安全钩等;
2、电梯和升降机安全防护装置监督检验重点:超速保护装置,供电系统断相、错相保护装置,撞底缓冲装置超越上、下极限工作位置时的保护装置,对起重机械防止超速或断绳下落装置(井道底坑有通道
时),停电或电气系统发生故障时轿厢慢速移动措施或装置,安全窗(门),停止装置,紧急报警装置等。
(七)运行试验和载荷试验
在用起重机械,运行试验和载荷试验可只做空载和额定载荷试验,其中额定载荷试验可两个检验周期进行一次,安装和重大修理质量校验,其运行和载荷试验必须按有关标准进行。
十一、对不认真执行本规定的人员,按严重违章考核,对因其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视情节,给予严肃处理。
第二篇: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规定
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切实贯彻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的精神,为加强本单位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工作,预防起重机械事故,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起重机械”实指本单位内各类起重机、电动葫芦、升降机等。
第三条
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必须购置有安全技术监督检验合格证书的产品。安装前应到本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
第四条
安装、修理起重机械必须由取得许可证书的起重机械安装、修理单位进行。
第五条
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应先具备下列条件,并向本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取得起重机械准用证后方可使用。
具体条件如下:
一、起重机械经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检验合格;
二、起重机械作业人员本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后签发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证;
三、建立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其内容包括:
1.司机守则;
2.起重机械安全操作规程;
3.起重机械维护、保养、检查和检验制度;
4.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5.起重机械作业和维修人员安全培训、考核制度;
第六条
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应建立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其内容包括:
1.设备出厂技术文件;
2.安装、修理记录和验收资料;
3.使用、维护、保养、检查和试验记录;
4.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证书;
5.设备及人身事故记录;
6.设备的问题及评价。
第七条
起重机械使用单位要经常检查起重机械的运行和完好状况,包括检查、每月检查、每周检查和每日检查。(检查项目附后)
第八条
经检查发现起重机械有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处理,严禁带病运行。
第九条
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必须检验有效期前一个月向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申请在用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检验。在用起重机械安全定期监督检验周期为两年,升降机安全定期监督检验周期为一年。
第十条
起重机械的司机,挂钩工、指挥工、维修工必须进行专业和技术培训,并经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领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证》后,方可上岗操作。
第十一条
基建项目中起重机械设备必须按三同时要求进行,设备管理部门要严格监督采购前设备论证程序执行。
第十二条
起重机械得报废,需按设备报废审批权限办理注销手续,并报本单设备科及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凡违反本规定者,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封停设备或限期整改等处理;对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
本规定自颁发之日执行,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由设备科负责解释。
第三篇:起重机械一体化管理规定-解析
福建省建筑起重机械租赁安装拆卸维修保养
“一体化”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监督管理,提高专业化水平,确保租赁、安装、拆卸、使用、维修、保养各环节管理到位、责任明晰,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提供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服务的企业(以下简称“建机一体化企业”)以及实施对建机一体化企业的监督管理,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服务是指建筑起重机械租赁、安装、拆卸、维修、保养服务。
第四条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建立建机一体化企业名录(基本条件详见附件)。凡具备基本条件的企业均可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申请。
进入名录的建机一体化企业可在全省范围内承接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服务业务。各地不得增设条件限制建机一体化企业的经营活动。
第五条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全省范围内建机一体化企业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机一体化企业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鼓励建筑施工机械租赁企业与起重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整合资源,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申请进入建机一
筑起重机械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七条 建筑起重机械安装验收合格后,使用单位应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安全监督机构办理建筑起重机械使用登记。使用单位应当对建筑起重机械使用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施工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负总责,应严格审核建机一体化企业制定的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监督检查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使用情况。建机一体化企业对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可靠性负责。
第十九条 工程监理单位应落实安全监理责任,监督建机一体化企业执行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以及使用单位使用建筑起重机械的情况。发现存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的,及时向建设单位和工程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安全监督机构报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安全监督机构接到监理单位报告后,应当责令建筑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和建机一体化企业立即停工整改。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安全监督机构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被检查企业和施工现场进行检查;
(二)要求被检查企业提供相关的文件和资料;
(三)发现企业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或存在建筑起重机械生产安全隐患时,责令立即改正;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责令停工整改;
(四)对于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造成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社会影响恶劣的企业,从建机一体化企业名录中清出,并在媒体上予以公布;
(五)其他需要采取的措施。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安全监督机构应将建机一体化企业纳入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动态监管范畴,加大对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的监督检查,督促指导工程参建各方深化建筑起重机械施工安全专项整治,有效排查消除事故隐患。
第二十二条 省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行业协会应加强对建机一体化企业的指导和行业自律,建立建机一体化企业信用档案,开展企业信用评价活动,并将企业的信用情况适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安全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在监督管理活动中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7年4月。
第四篇: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规定
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和减少起重机械事故,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起重机械的改造、维修、使用、检验检测及其检查,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区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起重机械的安全监察工作。
第二章 起重机械安装改造维修
第四条 起重机械安装、改造、维修单位应当依法取得安装、改造、维修许可,方可从事相应的活动。
起重机械安装、改造、维修许可实施分级管理,安装、改造、维修单位取得安装、改造、维修许可应当具备相应条件,具体要求按照有关安全技术规范等规定执行。
从事起重机械改造活动,应当具有相应类型和级别的起重机械制造能力。
第五条 起重机械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有效期为4年。
安装、改造、维修单位应当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提出书面换证申请;经审查后,许可部门应当在有效期满前做出准予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
起重机械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有效期届满而未换证的,不得继续从事起重机械安装、改造、维修活动。
第六条 从事安装、改造、维修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告知,告知后方可施工。
对流动作业并需要重新安装的起重机械,异地安装时,应当按照规定向施工所在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安装告知后方可施工。
施工前告知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告知内容包括:单位名称、许可证书号及联系方式,使用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施工项目、拟施工的起重机械、监督检验证书号、型式试验证书号、施工地点、施工方案、施工日期,持证作业人员名单等。
第七条 从事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的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向施工所在地的检验检测机构申请监督检验。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到施工现场实施监督检验,监督检验按照相应安全技术规范等要求执行。
第八条 安装、改造、维修单位应当在施工验收后30日内,将安装、改造、维修的技术资料移交使用单位。
第三章 起重机械使用
第九条 起重机械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使用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到登记部门办理使用登记。
第十条 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发生变更的,原使用单位应当在变更后30日内到原登记部门办理使用登记注销;新使用单位应当按规定到所在地的登记部门办理使用登记。
第十一条 起重机械报废的,使用单位应当到登记部门办理使用登记注销。
第十二条 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使用具有相应许可资质的单位制造并经监督检验合格的起重机械;
(二)建立健全相应的起重机械使用安全管理制度;
(三)设置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从事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工作;
(四)对起重机械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保证其掌握操作技能和预防事故的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五)对起重机械的主要受力结构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运行机构、控制系统等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并做出记录;
(六)配备符合安全要求的索具、吊具,加强日常安全检查和维护保养,保证索具、吊具安全使用;
(七)制定起重机械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根据需要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并且定期演练。
第十三条 使用单位应当建立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监督检验证明、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使用和维护说明;
(二)安全保护装置的型式试验合格证明;
(三)定期检验报告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
(四)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五)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六)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七)使用登记证明。
第十四条 起重机械定期检验周期最长不超过2年,不同类别的起重机械检验周期按照相应安全技术规范执行。
使用单位应当在定期检验有效期届满1个月前,向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申请。
第十五条 起重机械的拆卸应当由具有相应安装许可资质的单位实施。
起重机械拆卸施工前,应当制定周密的拆卸作业指导书,按照拆卸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施工,保证起重机械拆卸过程的安全。
第十六条 起重机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使用单位应当及时予以报废并采取解体等销毁措施:
(一)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的;
(二)达到安全技术规范等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或者报废条件的。
第十七条 起重机械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使用单位应当停止使用,对其全面检查,消除故障和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第十八条 发生起重机械事故,使用单位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及时向所在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相关部门报告。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本规定等有关要求,对起重机械的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检验检测实施安全监察。
第二十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安全监察人员等行政执法人员从事安全监察活动,应当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依法执法。
第二十一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安全监察工作中,需要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和配合处理起重机械事故隐患或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报告或者通知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
第二十二条 起重机械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所称起重机械,是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八十八条所规定的起重机械,包括其附属的安全附件和安全保护装置。
起重机械的具体类别(类型)、品种(型式)按照国务院批准的目录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改造--是指改变原起重机械主要受力结构件、主要材料、主要配置、控制系统,致使原性能参数与技术指标发生改变的活动。
维修--是指拆卸或更换原有主要零部件、调整控制系统、更换安全附件和安全保护装置,但不改变起重机械的原性能参数与技术指标的修理活动。
重大维修--是指拆卸或者更换原有主要受力结构件、主要配置、控制系统,但不改变起重机械的原性能参数与技术指标的维修活动。
第二十五条 起重机械作业人员、检验检测机构及检验检测人员的监督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管理部 2014年7月2日
第五篇:起重机械使用管理规定
起重机械使用管理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起重机械的使用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以下称《条例》)和《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以下称《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条例》规定范围内起重机械的使用管理。
第三条起重机械的使用单位应当按照本规则的要求,确保起重机械的使用安全,并且接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安全监察。
第四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称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全国起重机械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及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辖区内起重机械使用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安全管理
第五条
使用单位应该根据实际使用工况和工作环境的需要选择相应品种(型式)的起重机械。
第六条
使用单位必须购置具有相应起重机械制造许可资格的单位制造的起重机械。
第七条
使用单位购置的起重机械,应当具有制造单位的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和依据《起重机械制造监督检验规则》(以下称《制造监检规则》)规定出具的监督检验证明。
第八条
使用单位所购置起重机械的随机文件,应当包括下列文件资料:
(一)设计文件(含总图、主要受力结构件图、机械传动图和电气、液压系统原理图);
(二)产品质量合格证书;
(三)安装及使用维修说明书;
(四)制造监督检验证书(需制造监督检验的);
(五)型式试验合格证(按覆盖范围原则提供)。
第九条
使用单位应当选择具有相应起重机械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资格的单位进行安装、改造、维修(以下简称施工),督促施工单位接受安全监察,要求其依据《起重机械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监督检验规则》(以下称《安装监检规则》)规定提供的监督检验证书。
第十条
使用单位应当在监督检验合格后30日内接收并且检查施工单位提交的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自检报告、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监督检验证书(需安装监督检验的)等有关技术文件和资料。
第十一条
使用单位购置的以整机出厂的起重机械,在投入使用前应当按照《起重机械定期检验规则》(以下称《定检规则》)的规定进行首次检验。
第十二条 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并且严格执行起重机械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二)起重机械操作规程;
(三)日常检查和定期自行检查制度;
(四)维修保养制度;
(五)定期报检制度;
(六)起重机械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制度;
(七)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八)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和救援演练制度。
第十三条 使用单位应该设置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从事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 使用单位的起重机械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应当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相应的工作。
第十五条 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熟悉相关法规和标准,掌握相关的安全技术知识,履行以下职责:
(一)检查和纠正起重机械使用中的违章行为,发现问题应该立即处理;情况紧急时,可以决定停止使用起重机械并且及时报告有关负责人;
(二)管理安全技术档案;
(三)督促实施日常检查;
(四)编制定期检验计划并且落实定期检验的报检工作;
(五)制定起重机械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且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
(六)组织起重机械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保证其具备必要的起重机械安全作业知识。
第十六条 使用单位的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应当熟悉相关法规和标准,掌握相关的安全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履行以下职责:
(一)作业时随身携带证件,并自觉接受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
(二)积极参加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
(三)严格执行起重机械操作规程和有关安全管理制度;
(四)拒绝违章指挥;
(五)发现事故隐患或者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管理人员和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当事故隐患或者其它不安全因素直接危及人身安全时,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应当停止作业并且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现场。
(六)其他有关规定。
第十七条
使用单位的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并且如实填写运行纪录、交接班纪录。运行纪录、交接班纪录至少保存一年,存档前应当经过安全管理人员审核。
第十八条
在防爆危险场所使用的起重机械,应当按照相应的起重机械安全技术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规程》及相关标准中关于防爆安全技术的要求执行。
第十九条
起重机械承租使用单位应当与出租单位签订协议,明确承租单位的安全责任,并按照本规定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要求对起重机械进行管理,在承租期间对起重机械的使用安全负责。
禁止承租使用下列起重机械:
(一)没有在登记部门进行使用登记的;
(二)没有完整安全技术档案的;
(三)监督检验或者定期检验不合格的。
第二十条 非首次投入使用、又经过产权变更后重新投入使用的起重机械,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具有原使用单位的使用登记注销证明;
(二)具有新使用单位的使用登记证明;
(三)具有完整的安全技术档案(档案至少包括总图、电气原理图、安装和使用与维护说明书);
(四)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合格。
第二十一条 流动作业的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应当到产权单位所在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使用登记。对流动作业并且需要重新安装的起重机械在异地安装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应该向施工所在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安装告知后方可施工,并且接受施工所在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起重机械拟停用1年以上(含1年),使用单位应该对其封存,在封存后30日内向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停止使用,并填写《起重机械停用、变更、报废申请表》(见附件A)。重新启用时,应该申请定期检验,经过检验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
使用单位对停用的起重机械没有提出停用申请的,检验检测机构仍然应当按照定期检验的要求进行。第二十三条 发生事故或者发现重大隐患重新修复的起重机械,应当按改造或维修处理,并且根据《安装监检规则》或《定检规则》进行重新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十四条 使用单位应当选择具有相应安装许可资格的单位实施起重机械的拆卸。
起重机械拆卸施工前,应当制定周密的拆卸作业指导书,按照拆卸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施工,保证起重机械拆卸过程的安全。
拆卸作业指导书应当包括拆卸作业技术要求、拆卸程序、拆卸方法和措施等内容。
第二十五条 起重机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使用单位应当及时予以报废,采取解体等销毁措施,并填写《起重机械停用、变更、报废申请表》:
(一)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的;
(二)达到安全技术规范等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或者报废条件的。
第二十六条 使用单位的起重机械的改造、重大维修,必须由已经取得相应起重机械改造、维修许可资格的施工单位进行。
施工单位应当对改造、重大维修后起重机械的安全技术性能负责。
第二十七条 起重机械改造单位必须具备制造许可的条件,改造活动必须在具备制造条件的场所内进行。第二十八条 定期检验前,使用单位应该按《定检规则》的要求,对起重机械(包括检验现场环境)自检合格,并且准备好《定检规则》规定的技术资料。
第二十九条 使用单位应当在检验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前按照本规则和《定检规则》的要求向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申请。
流动作业的起重机械,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单位应当在本次使用场所所在地的检验检测机构申请定期检验。使用单位应当将检验结果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经检验合格的起重机械,检验检测机构应该及时出具《安全检验合格》标志(见附件B)。
超过定期检验周期或者定期检验不合格的起重机械,不得继续使用。
第三十条 起重机械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使用单位应该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第三十一条 发生起重机械事故,使用单位必须采取应急救援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向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相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二条 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本规则第八条所要求的文件;
(二)本规则第十条所要求的文件;
(三)定期检验报告和定期自行检查记录;
(四)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五)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六)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七)使用登记证明。
第三章使用登记
第三十三条 使用单位在起重机械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应当按照《规定》的规定到产权所
在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使用登记。负责办理使用登记的地区,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决定,并且予以公布。
第三十四条
使用登记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审查和颁发使用登记证。
第三十五条
使用单位在使用登记时应当填写(见附件C),《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表》。《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表》及其各类设备的填写说明,由国家质检总局在国家质检总局政府网站公布,使用单位下载填写。
使用登记表的填写,也可以采用电子申报方式进行。
第三十六条 使用单位申请使用登记时,应该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交下列申请材料,并且对其真实性负责:
(一)《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表》;(一式二份);
(二)产品质量证明书;
(三)使用单位的营业执照和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加盖公章复印件);
(四)监督检验证明(或以整机出厂的首次检验报告);
(五)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制度目录;
(六)持证的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名录。
第三十七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申请材料,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使用登记。对不予受理或不予审批的,应一次性以书面形式告知。
对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应该在20日内出具《起重机械使用证》(见附件D),并且将产品质量证明书退回使用单位。
第三十八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使用登记时,应该按照《起重机械使用登记号编制办法》(见附件E)编制使用登记证号。
第三十九条 使用单位应该将《起重机械使用证》和《安全检验合格》标志置于或者附着于起重机械的显著位置。
第四十条
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发生变更的,原使用单位应该将安全技术档案全部移交新使用单位。
原使用单位应当在变更后30日内到原登记部门办理使用登记注销,新使用单位应当按规定到所在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使用登记。登记时除携带本规则第三十七条所要求的资料外,还应当提交原使用单位的《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表》和办理变更手续的《起重机械停用、使用登记变更、报废申请表》。
第四十一条 起重机械报废的,使用单位应当填写《起重机械停用、使用登记变更、报废申请表》,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使用登记注销。
第四十二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发现使用单位不符合本规则的要求,而且经过整改无效的,可以通知登记机关撤消其使用登记。
第四章日常检查与维护保养
第四十三条 起重机每班使用之前,使用单位应当对制动器、吊钩,钢丝绳和安全装置进行检查。发现异常时,应当在操作之前排除,并作好相应记录。严禁设备带故障运行。
第四十四条
在用起重机应当进行包括月检、年检的定期检查。检查的具体内容见本规则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使用单位还可以根据设备工作的繁重程度和环境条件的恶劣程度,确定检查检查周期和增加月检、年检的内容。定期检查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当及时进行处理。
第四十五条 起重机月检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起重机正常工作的技术性能;
(二)所有的安全保护、防护装置;
(三)电气线路、液压或者气动的有关部件的泄漏情况及工作性能;
(四)吊钩、吊钩螺母及防松装置和其他吊索具情况。
(五)制动器性能及其零件的磨损情况;
(六)起升机构卷筒联轴器和联轴器
(七)钢丝绳磨损和尾端的固定情况;
(八)链条的磨损、变形、伸长情况;
第四十六条 起重机年检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例行检查的内容;
(二)金属结构的变形、裂纹、腐蚀及焊缝、铆钉、螺栓等连接情况;
(三)主要零部件的磨损、裂纹、变形等情况;
(四)指示装置的可靠性和精度;
(五)动力系统和控制器等。
第四十七条 起重机械应当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维护保养工作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
季度的维护保养内容除包括本规则第四十五条的要求外,还应当对起重机械的主要受力结构件、安全保护装置、工作机构、控制系统等进行润滑、调整、检查。的维护保养内容除包括本规则第四十六条的要求外,还应当对起重机械的主要受力结构件、安全保护装置、工作机构、控制系统等进行润滑、调整、检查和易损件的更换,必要时进行试验验证。
第四十八条 起重机械的定期检查、维护保养由具有起重机械的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资格的单位实施。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工作应当做好详细记录,并且提供给使用单位。
使用单位有能力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的,也应当取得维修许可资格。使用单位的定期检查和维修工作如果只限于本单位,则维护的许可条件,可以适当调整。具体的要求由各省制订。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规则部分用语的含义:
(一)使用单位,是指具有在用起重机械管理权利和管理义务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既可以是起重机械的产权所有者,也可以是由合同(协议)关系确立的具有在用起重机械管理权利和管理义务者。
(二)维护保养,是指对起重机械进行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
(三)流动作业的起重机械,是指该起重机械在某一特定场所使用后,需要到原使用登记地以外的地区施工作业的起重机械。
第五十条 本规则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一条 本规则自 年 月 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