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对中国腐败问题的一些思考

时间:2019-05-15 12:0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对中国腐败问题的一些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对中国腐败问题的一些思考》。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对中国腐败问题的一些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对中国腐败问题的一些思考 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当时的总书记胡锦涛在报告中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胡锦涛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

最近,大家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又有哪位高官落马。据悉,十八大后至今,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4位高官被查处,其中级别最高的为省部级干部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这也用实际行动表示了中央高层的反腐决心。

腐败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让统治阶级头痛的问题。统治高层将权力下放,以便更好地管理国家,获权者却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根据阿克顿的权力腐败论,“权力趋向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几千年来,统治者们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实际上他们也在根据以往朝代的教训对统治体系做出不断的调整。州刺史、道按察使、行中书省、巡抚、总督,各个朝代实施监察职务的官职和机构在变化改进,最终也不能改变封建王朝短命覆灭的命运。据柏杨统计,中国历史上4643年间,共有83个大小不同的政权,这样算来,平均每个朝代55.94年,刚好接近60年一甲子,就算是我们熟知的大朝代汉、唐、明、清,也不过两三百年的历史。在这些朝代的衰落更迭中,吏治腐败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古代的监察制度本质上说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一次次的改进好像只是将这个监督链进行了分级与拉长,监察官员始终是为顶级上司——皇上服务的。而最有话语权的百姓,却始终没有被赋予有效的进言途径。在这种情况下,监察官员的效率是可想而知的,毕竟他们不是官员贪污的利益受害者,却被要求费尽心机去做得罪人的事,而他们果真下访视察时,下面的人也必做好了准备,不该被看到或被听到的事是很难出现在监察御史面前的。在这样微不足道的权力监督机制下,人性的缺点很容易暴露出来,这从现代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里也能够得到印证,因此像海瑞这样的清官很少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身处官场,身不由己。环境造就人,环境改变人,置身于腐败的官场大环境下,能够保持崇高理想,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者,需要多大的定力与勇气啊。吴思的《潜规则》中对此有比较深刻的描述,表面上的制度规则总是冠冕堂皇、无限美好的,可实际执行时,却是按照圈子里的潜规则,不遵守规则的清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连发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之声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任陕西巡抚期间也要收取来自下级粮道的巨额陋规、三节两寿,在现在来说就是收礼贪污了,可在当时的官场却被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再看现时流行的官场小说,其中关于跑部进钱、帮派暗斗、官商勾结等的描写何其生动,作为文学艺术,其中大部分都有夸张与虚构的成分,不可全信,然而因其源于生活,读起来却又那么真实。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能将拒贪防腐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官员本身道德修养的 1

提高上,历史的经验也证明这样做是行不通的。一个好的制度的建立才是减少官员犯错贪污可能的根本途径。1945年,在回答黄炎培先生如何使国家政权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律的提问时,毛泽东明确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清朝统治的风雨飘摇,也标志着皇权统治制度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当小打小闹的修补被证明于事无补时,我们需要的是彻底的革命。相对于温和渐进的改良,革命的过程令人痛苦,其带来的创伤甚至要经历几代人才能弥合,然而更大的牺牲与冒险也意味着更大的收益可能。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此时担当重任,用马列主义的先进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中国比较彻底地与进行了与封建主义的割裂,建立起具有理论先进性,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社会主义国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我们是具有制度优越性的,我们应该因此感到幸运,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环境下,再想进行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相对**时需要更大的成本,也势必会是更加困难的,这也意味着民主共和制的资本主义和更加不合理的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可能还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改变他们的政治制度。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如果仅仅是空头支票,而不能表里如一,实际践行,只会让曾有希望的人民更加痛苦,就好似鲁迅《呐喊<自序>》中铁屋子中那些被惊醒的即将闷死之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太平天国当初定都南京后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描绘了一幅何其美好的景象;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和五权分立,也勾画出令人向往的政治图景。然而,历史的现实却告诉我们,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久便过上了与各朝封建皇帝无异的奢华生活,之前的承诺只能是空想,最后天国也被清军镇压覆灭;民国虽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各级政府组织也很齐全,但国内依然内乱不断,人民痛不聊生。当然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他们的美好的想法也只能是想法,没有办法真正实行。这里的两个例子只是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再好的制度,不能实施执行,也是空谈。

2012年12月10日,光明网发表了一篇评论——《占海特之父被刑拘是叠加的非正义》。关于教育平权的争议自然很多,不同的利益群体有其不同的利益诉求,在稳定和谐的大环境下,当局自然不想看到这种矛盾被激化表露出来。然而我这里主要关注的是,在论及公民不可剥夺的权利时,评论员引用了总书记在11月15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媒体见面会上的一段讲话,“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想说的就是这个现象,是什么让中央宣传部门的评论员抛弃在公民的权利等方面有比较详尽描述的宪法等一系列法律,这些理论上来说更为权威的论据,而选择引用最高领导人在媒体见面会上讲的一句大白话来论证公民应有的权利。大家可能都对这一现象习以为常,好像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从封建帝国时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文革时期的人人手持红宝书,出口先是毛主席语录,高呼“毛主席万岁”,华国锋时期“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的“两个凡是”的执政方针中,我们都不难窥见它的影子。随

2着时代的发展,它似乎有所减弱,但又是那么地深入人心。

中国共产党凭借着马恩主义的先进理论,结合自己的独特政治智慧,最终扫除了这个大陆上沉积多年的封建习气,推动着新时代的更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人都有着这样的观念:宪法不及一般法管用,一般法不及行政法规管用,法规不如规章管用,规章不如领导的指示管用。这样就对依法治国、实施宪政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脱离了法治,民主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保障人民权利、代表人民利益也就好像空中楼阁。

根据2011年的《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除通过了现行宪法外,还制定了现行有效的法律239件,行政法规714件,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8921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为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吉林四平伊通县法院原副院长郭学宏因其办理的经济案件被撤职,郭学宏认为纪委利用纪检权干预司法权,从此沦为上访人员,在最近的一次上京遣返后被判劳教。同样身为法官的冯缤,为维护妻子的劳动权益,多次上访,后被免除职务。且不提信访维权的效率,连广西桂平市退休的前信访办主任吴宗明因维权无望时也只能感叹,“我是搞信访工作的,知道上访没太大作用”。当作为司法权代表的法官都不能被赋予应有的权利,当司法部门的地位和独立性不能得到保证,依法治国又何从谈起。希望这些由媒体曝光的事件能够加快中国的法治进程。

很多的法律法规对官员贪污都有严厉的惩治措施,增大了贪污的成本,然而仅凭法律规定上的重罚能否抑制贪腐却令人怀疑。一般开国者因深知贪腐之害,为收敛民心,对贪官下手较重。明朝开国时朱元璋规定贪污60两以上银子者砍头示众并剥皮实草,贪官仍杀之不尽。建国之初,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和天津专员张子善因严重贪污而被处决,史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贪第一大案,按照消费价格指数计算,他们在今天平均不过贪污十万元左右,这样的数额在今天绝不至于死刑的地步。虽然在《刑法》中这样规定,“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对照近几年的案件,量刑的重度似乎在下滑。

前段时间有人爆料广东佛山顺德区公安局副局长周锡开拥有亿元住宅,顺德区纪委在调查后表明周并无违纪违法问题,纪委书记潘东生更是向媒体飙泪道,“培养一个好干部不容易”。看到这里突然想起以前政治课上的一个材料,法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圣西门曾在《寓言》一文中提出:假如法国突然同时失去了三千名科学家、艺术家、手工业者,法国就要成为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要面临一场灾难,而如果只是不幸失去了国王的兄弟、王公贵族、参事、议员、主教、各部职员、法官和财主,人们只会表现出人道主义的“懊丧”,但并不会给国家带来政治上的不幸,因为会有很多人很容易地补上空缺,并且能做得更好。这样的假设有些极端,官员们能够身居其位,自然也有超出他人的一些本事。先不说这样一个移民去香港超生的干部算不算好干部,但如果连培养不易都能算作理由的话,确实有些荒唐。

仅靠刑法这种事后惩治的方法始终是治标不治本。中国共产党曾经依靠全中国人民的力量夺取了政权,现在要打赢这场反腐战争,依然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的力量。目前,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在某些地方有所实践,网络反腐也屡建奇功,但问题也很明显。相信在新一届中央团体的领导之下,中国一定会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框架内,与时俱进,实现稳定的渐进性改革,使贪污行为在人民的监督下,失去滋生的土壤,使政府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

参考书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吴思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一些材料来源于网络及记忆,恕不能一一标明出处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马贵鹏

2013207037)

摘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本文结合社会发展分析了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生态文明

十八大

重要性

必要性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生态,一般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状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一次顺应世界潮流的新选择。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二.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上的重大进步,因为生态文明的前提是尊重和维护自然,维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其宗旨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其内涵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其着眼点在于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更加顺应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生态文明的提出与不断完善,与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资源是有限的,增长不等于发展;自然环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文明演进的前提;倡导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许多国家和地区深刻反思工业文明以来的发展道路,并在保护生态环境、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已经具备了向生态文明迈进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新中国建立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尤其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还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物质资源投入实现的,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 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三.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只有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充分吸取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的自然生态代价,也要牢记“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牢记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把发展作为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整个文明建设的基本手段,通过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四.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把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些要求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其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简言之,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起始点。只有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才能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社会经济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与生态优美完全可以兼得。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只有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五. 正确认识生态文明的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要真正实现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种根本性的转变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完成的,需要与其他国家协同努力。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挑战固然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积极借鉴和吸收他国经验,更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2]《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5]《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水利电力部党委<关于全国水利会议的报告>》(1965年),《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第583页,1998年。[6]侯玉:论邓小平的环境保护思想,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8]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9]康琼:江泽民环境保护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10]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央党校,2011年。[11]金绪广:胡锦涛生态哲学思想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12]姚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的实践和认识,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13]王连芳:我党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过程探析,人民论坛,2011年。[14]胡洪彬:论邓小平的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15]孙金华,张国富:论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生态观,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的学习心得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网络自主学习,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历史及其基本经验、理论创新、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经验教训有了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地认识。这次课程是自主选择的网络学习,我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更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理论认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中华民族曾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长期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但由于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逐渐受到列强的侵略,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他们不停地反抗,做出英勇的斗争与牺牲,伟大领袖毛泽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通过各阶级人民的努力,不断地探索,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从苏联亡党亡国中汲取教训,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第二,必然始终坚持党的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党的领导。第三,必须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加强监督。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第四,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两者不可偏废,更不能分离或对立,并应始终统一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对于一个党、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理论太重要了。理论正确,党就坚强,政策就正确,思想就统一,经济就发展,社会就稳定。反之,党便涣散,政策便失误,思想便混乱,经济便停滞甚至倒退,社会便动荡。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从另一角度来说,错误的理论必然产生错误的行动。正确理论是革命的先导,错误理论是垮台灭亡的先导。重视理论的根本体现,就在于勇于、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在不断出现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情势中始终把握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不辱使命,完成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并且进行全面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1)在政治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在文化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3)在社会建设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达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4)在生态建设方面,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模式,并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后,向本次授课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你们不辞辛苦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使政治课变得趣味、生动,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当然,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也是有所不足的,比如未能够搜集很多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自我拓展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其实我深知,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应该作为我一生学习的内容,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所以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面对这样激烈的竞争,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才思敏捷、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较高的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持之以恒地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措施

科技的前提是人才,当今世界,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已经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重视人才的具体而又深刻的表现。在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怎样选拔人才?如何培养及使用人才、有效发挥人才的作用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只

服从真理。这种个性特征常常使他们在行动上敢于冒险,不愿忍受繁规琐节的束缚,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以上特征实际上体现了创新型人才的三个主要方面,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比较开方不受条条款款所约束、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二、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1.以知识传播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有人也称为“知识中心论”。“知识中心论”比较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对知识型人才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学历和文凭,人们通常认为学历越长文凭越高知识就越多,也就越容易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造就所谓的知识型人才,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越来越多,选修课越来越少;理论教学越来越多,实践操作越来越少;教师的主体性发挥越来越多,学生主动性发挥越来越少。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目标取向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阻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知识传播过程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不动脑、不动嘴、不动手,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弱化;另一方面知识学习主要是注入式的,强化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创新所需要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被扼杀了,因而十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高校管理过于刻板,制度不尽合理,缺乏宽松、自由的环境

创新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爱因斯坦这样说过,“只有在自由的社会中,人才能有所作用,并且创造出文化价值”。我们的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作法不尽如人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高校管理上的刻板和规章制度上的不合理,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如学生在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等方面都缺乏足够的自由。缺少自由选择下的强迫性学习只能是失去兴趣的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过多的限制,必然造成鲜活思想的禁锢和创新思维的窒息;缺乏对学生学习失败的宽容,也只能是关闭了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大门。在这种环境下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措施

1.建立健全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不断优化培养过程,完善培养环节,大力推进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更好更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造就符合时代需要的各方面的领军人物。

2.创新管理制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有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第一个诱惑了夏娃,第二个砸醒了牛顿,第三个曾被史蒂夫· 乔布斯掌握。而在后两个中,牛顿是贵族式研究方式的典型,乔布斯则用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告诉我们,他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欧洲古典的贵族式研究方式是完全凭借好奇心和个人兴趣进行研究。而能把每一天都当最后一天过则包含了好好把握每一天和“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去做的双重意义。

在全世界“果粉”为创新天才乔布斯的离去难过时,我国对原创成果和创新型人才的渴求,让培养“乔布斯”式领军人才成为热门话题。中国不缺乔布斯那样智商的人,也不缺乔布斯那样勤奋的人,缺乏的是创新氛围、鼓励创新的机制和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美国之所以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发达国家,除了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外,最重要的,人才很关键,我们国家缺乏的是一种创造人才的环境。的确,只有“让研究人员吃饱喝足”,没有“近忧”才能“远虑”,激发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只有这样,人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才能创造出新东西,社会才能前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才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正如谚语所说:“天助自救者”。要使人明白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会成功,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培养和强化。学生是课堂教育的主体,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创造存在于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每个地方,人人都有创造的天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做到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支持性环境,教师要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支持、赏识学生,使他们能在周围人的支持下身心愉悦地学习、思考。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培养学员去探索、去创新。让学

生主动参与,只有在“活动”起来,“活”起来的过程中,才可能有所创新,才会有创新的念头。

3.促进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

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独特优势。高水平科研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高水平前瞻性的学科和学术研究带动本科新专业的建立和建设,引领人才培养的方向;二是高水平学术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丰富;三是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为学生广泛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四是通过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问题给予了明确回应。确立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思路,提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知识的创新、生产与传播,离不开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必将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成为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011年10月18日下午,为期三天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大会指出:加快培养造就文化人才队伍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齐勇锋说,目前制约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匮乏,尤其是优秀的、有创意的、有管理经验的复合型的文化人才。全会提出加快培养造就文化人才队伍,可谓一语中的。

面对文化改革发展新目标、新任务,全会对文化领域的队伍和人才建设再次作出部署“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

才队伍。”“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四、结语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则是“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较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盘活现有人才的主要措施,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前瞻性、实效性。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民族创新,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浅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于桂芳,鞍钢党校.[2]《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胡昌.[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创新人才》清华大学,段远源,张文雪.2009-02-11.[4]《浅论创新型人才培养》杨美成 2009年4月上总第134期.[5]《谁能把每一天都当最后一天》科学时报2011-10-17.[6]《创新人才: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光明日报2010-08-05.[7]《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勇进发,从十七届六中全会看中国文化发展前景》.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

作业题目: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研究 任课教师姓名

段晓蕾 学号:42012100007

52年级:2012级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学院(部、所):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课教师评分:

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研究

【摘要】意识形态建设是我们党的根本性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固本强基的伟大的战略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特点,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任何一个阶级都有两个队伍,笔杆子队伍和枪杆子队伍,而枪杆子队伍最终要靠笔杆子队伍来领导,通过上课关于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讲解和自己阅读相关的书籍,并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谈一谈现代互联网对意识形态领域额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意识形态互联网现状挑战影响力

互联网是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它深刻改变了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方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切实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其社会影响

互联网原本是美国军方的研究项目,最初设计是为了提供一个能在紧急状态下保持畅通的通信网络。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迈出了互联网历史上的重要一步。20世纪90年代,整个网络开始进行商业运营,向公众开放。几乎在互联网商用之初,我国就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今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在信息形态方面,信息传播以文字形式为主向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态转变。目前我国网上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占互联网流量的50%以上。二是在应用领域方面,我国互联网正从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为主向商务服务领域延伸,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互联网开始逐步深入到国民经济的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三是在服务模式方面,互联网正从提供信息服务向提供平台服务延伸。以博客、播客等为代表的web2.0服务模式使互联网的平台功能更加突出,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新的提供者、创造者。四是在传播手段方面,传统互联网正向移动互联网延伸。随着3G网络的发展,手机上网正在成为新潮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

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今天,每个有能力上网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发表言论,并与他人直接进行互动。这使得更多的人有几乎参与到社会舆论的构建中来,施加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出现网络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网络化等新态势。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公共事件解决的重要力量。

“天价烟”、“天价吊灯”、“最年轻市长”等社会、时政事件的关注,也无不从网络发端。可以说,互联网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它已经对现实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总的来说,互联网促成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传播途径,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作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影响巨大、发展势头强劲的大众媒体,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起影响和地位日益突出。

二、互联网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挑战

互联网大大削弱了传统的社会控制。由于大众媒介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一种重要的舆论工具,政府往往视之为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其牢牢掌握起来,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长期以来,政府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和“把关人”,人们接受的是经过帅选的信息,受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选择余地不大。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开放性和离散性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源头更加多元,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的,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互联网能实现低成本的大范围信息传递。任何人不需要通过政府机构批准和检查,就能够在网络上制作网页,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电子公告栏乃至及时通信工具等方式传播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意义上属于国家控制的信息发布权力迅速向社会发布转变,国家的权威也大大削弱。在新的形势下,主流意识形态要能说服人,为民众所信仰,发挥其功能,难度越来越大。

互联网成为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前沿阵地。互联网技术发展于美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公司对IP地址、域名解析、搜索引擎、新闻源等大量信息基础设施拥有主导权。目前,网上超过80%的信息是英文的。互联网商用不久,就有专家指出:这种新的技术优势“使得美国得以利用其强大的‘软力量’手段,发挥它的理想、意识形态、文化和经济模式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吸引力”。美国政府宣称“要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其目标就是西方价值观通知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容易了。《纽约时报》宣称,互联网与中国进行历史 性大决战,百战百胜的中国将在互联网的斗争中败北。美国国会拨专款,用来对付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采取的网络监管措施。西方发达国家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甚至使种族主义、宗教仇恨等信息在网上传播,并渗透到网民的思

想意识之中,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当前,互联网上有较大影响的西方意识形态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信息恐怖主义等。要看到,只要我国加入国际互联网,网络世界的而文化冲突就难以避免,并且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这种冲突将呈现范围扩大、形式多样和发生频繁等特点。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西方传媒信息的渗透和影响下,一些人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的目标,有的人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成为“西化”的俘虏和仆从。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成巨大冲击,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

三、提高互联网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

发挥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积极影响力,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众舆论,提高网民参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染力、说服力、辐射力。

(一)领导干部要学会运用和驾驭互联网

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者,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净化网络舆论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要引导领导干部认识到,我们党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情,是一个重要渠道。在互联网时代,如果领导干部不愿、不会、不能应用互联网与群众保持沟通,就很可能变成现代社会的“聋子”和“瞎子”,就难以实现正确的领导。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通过互联网了解和掌握舆情,听民声、察民意,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网上舆论。还强调,对网上出现的各种负面信息,要客观分析、正面回应,不能漠视、回避。有鉴于此,应该把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能力当做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参照,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勤于上网、善于上网,主动地、经常地、真诚地在网上与群众交流,以更好地了解民情、体察民情、吸收民智、激发民力,使互联网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心贴心交流的重要渠道。

(二)增强重点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力

人民网、新华网等重点新闻网站是网上新闻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是其他网站登载新闻的重要来源,应不断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网上新闻信息传播中发挥导向和标杆作用。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上宣传人民网、新华网等重点新闻网站是网上新闻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是其他网方式和方法,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尊重网民、服务网民,实事求是、公开透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在这方面,需要做到:一是把握时点,反应快捷。面对重大时间特别是突发性事件以及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重点新闻网站应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占先机,力争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举措最早、最快、最准地告诉广大网民,压缩负面消息的传播时空,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二是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敢讲真话是前提。重点新闻网站应勇于面对社会热点和难点,开诚布公地用真实的信息、真诚的态度给群众释疑解惑,消除误解和隔阂,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三是超前策划,主动引领。目前,我国有的主流新闻网站在重大事件的超前关注和整体策划上海落后于传统媒体和商业网站。在一些重大社会热点问题面前,事后宣传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只能让重点新闻网站陷于被动。这就要求重点新闻网站必须围绕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主题进行超前策划,适时主动地设置网络议题,掀起网络舆论高潮,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网站

在适当增加对网上理论阵地建设投入的前提下,要着力建设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网站,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网”工程,形成网上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要建设网上党校——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开发网上远程教育系统,加快党校教育现代化步伐,扩大党校教育覆盖面,使每个党员都能在“网上党校”深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四)切实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面对网络文化对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尽快实现观念、体制、内容、手段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以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这是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在互联网上,要避免单纯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搬到网页上的机械的纯文字的教育宣传,要用多种表达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内容变成众多的主页,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充分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在网络上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如用幽默的,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用包括卡通、漫画、戏剧、游戏、影视作品、小品等形式表达教育内容,还可以把优秀的民族歌曲、健康的音乐放在网页上,使人们在欣赏浏览中愉快地接受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灌输。开展心理咨询,对人们的思想问题答疑解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人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互联网应用的主体人群。利用互联网开展细想政治工作,是适合青年特点、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要认真总结高校创办“红色网站”的经验,切实建设起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细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4]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对中国腐败问题的一些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对中国腐败问题的一些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一、 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二、 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 径? 三、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 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 2、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1、如何理解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河南农业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学院 专业班 级 学 号 姓名河南·郑州 2016年1月 浅谈中国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考试论文 论文题目: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理论与实践 学位类: 专业: 学号: 姓名: 年级: 2015年11月18日 一、综述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作业学院:机电学院 专业:兵器科学技术 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通过老师的细致讲解以及同学们各小组的专题论......

    论党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摘要 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建设历来是我们克敌制胜的一个重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经过了一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习,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新的理解,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查阅资料,对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 2014200580 苗春萌 材研1410 本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从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深化了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