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
一、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二、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
径?
三、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四、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五、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六、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你
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改革
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
八、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的外交政策,谈谈你对中
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认识。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1、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
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内涵丰富,包含8个“明确”和14个“坚持”。
一、“八个明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回答。十九大报告在阐释这一思想时,提出了8个“明确”。这8个“明确”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目标明确、方略清晰。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战略布局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目标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二、“十四个坚持”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励精图治,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在本质上就是在我国发展起来后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理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这一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等作了系统阐述,标志着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实现了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水到渠成、应时而生,有其形成的严密逻辑。其时代逻辑,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它要肩负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时代是思想之母。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正如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物质成果一样,人们也创造自己的思想成果,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他们只能在所处的时代中创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中生成的,具有典型的内生性特质和鲜明的时代色彩。邓小平指出,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总书记强调,“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中,有些是老问题,或者是我们长期努力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或者是有新的表现形式的老问题,但大量是新出现的问题”。就是说,从整体发展水平上看,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欠发展”时期和“发展起来”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总体上处于“欠发展”时期;自从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总体上步入了“发展起来”时期。美籍华裔学者熊玠强调说,如何解决发展起来以后带来的新问题?这一“邓公之问”的答卷,如今交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手中。与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在逻辑上密切相关的是,我国正处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正处于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正处于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正处于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蕴含于其中的本质,是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所推进的整体转型升级。在这一新时代,最根本的是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逻辑及其本质特征,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这一飞跃,根植于推进“整体转型升级”的新的历史性变革之中,基于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且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方位上所进行的思考,聚焦于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分析和解决,形成于对推进“四个伟大”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识和把握,源于对“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解答,体现为它是围绕大国成为强国而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总之,历史新变革、历史新方位、矛盾新转化、历史新使命、时代新课题和成果新拓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坚实基础和立论根据。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基于历史新变革、历史新方位、矛盾新转化、历史新使命、时代新课题和成果新拓展,打造出融通中外且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进而提升出能解决中国问题和人类问题的中国核心理论。对此,我们应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韩庆祥是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的主讲专家。韩庆祥教授认为,十九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分别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加以概括,分别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八个明确”,主要是从理论层面来讲,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四梁八柱、核心要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在发展过程当中,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方位会有不同的内涵。
“十四个坚持”,它主要是回答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它告诉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路径、方略、步骤等等。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是理论上的回答,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十四个坚持从实践层面明确的回答,主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我们在新的历史方位当中,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讲方略、办法、路径的问题。人民日报评论员也指出,进入新时代,要在各种艰难险阻面前坚定不移实现伟大梦想,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八个明确”的基本内容、“十四条坚持”的基本方略,构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极不平凡,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引。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内涵: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形式。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方式;另一种是计划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单一的、纯粹的市场方式或计划方式,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往往是以某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辅。如果某一社会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计划方式为主,就叫计划经济;如果以市场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经济就称为市场经济。
(二)市场经济的特征
市场经济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虽然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中,它都表现为一定的特殊性,但作为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的一种经济形式,它具有一些一般性特征:
1.资源配置市场化。2.企业行为自主化。3.宏观调控间接化。4.市场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这是一个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结合问题,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4.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和发展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信息市场和产权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同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运行。5.完善以间接调控为特征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和健全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6.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一阶段: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初步认识市场调节的作用从时间上看,这一阶段大致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前。
1.充分认识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初步认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早在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指出: “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2.对市场机制大胆地进行了尝试
我们党从理论上认识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并从实践上开始了对市场机制的大胆尝试。首先在农村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广大农村在短时期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次在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方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引入了市场机制,确立了政府和企业、企业和职工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了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使企业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3.强调“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基本原则 1981年6月27日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1982年9月1日通过的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说: “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可见,在这个时期,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对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没有更充分的认识,从总的指导思想上来看,对市场机制的作用,仍限制在为“辅”的限度内。第二阶段:明确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性质,加大市场机制在各领域的调节力度 这一阶段大致从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始,至1989年11月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止。
1.开始强调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要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市场经济仍采取一种谨慎的态度,强调: “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但同时又认为: “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这说明当时虽然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仍不充分,但与前一阶段相比已有所转变。
2.明确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性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之后的经济性质到底是什么?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 “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而指出这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定性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准确地阐明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性质。十三大报告指出: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确立,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全面加大了市场机制在各个领域的调节力度
在经济实践上,我国在这一阶段加大了市场机制在各个领域的调节力度。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影响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力度上,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第三阶段:结束“社”、“资”之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这一阶段大致从1989年11月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 深化改革的决定》始,至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止。
1.结束了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困扰人们的“社”、“资”之争。在谈到计划与市场的性质问题时,邓小平说: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性质
市场经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认识,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最终实现了理论的升华,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就是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以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标志,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一基本框架由三个“制度”和三个“体系”组成。
第四阶段:开创科学发展新境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并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确立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强调民本思想。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以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一切为了发展,一切应当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方向是否正确,发展是否成功,关键一条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法和步骤上,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3.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大提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任务。经过近几年的奋斗和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践线,以人为本、大胆探索,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光辉实践,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 网易新闻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百度百科
3、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韩庆祥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百度百科
5、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阶段陈炎兵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面对这样激烈的竞争,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才思敏捷、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较高的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持之以恒地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措施
科技的前提是人才,当今世界,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已经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重视人才的具体而又深刻的表现。在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怎样选拔人才?如何培养及使用人才、有效发挥人才的作用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只
服从真理。这种个性特征常常使他们在行动上敢于冒险,不愿忍受繁规琐节的束缚,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以上特征实际上体现了创新型人才的三个主要方面,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比较开方不受条条款款所约束、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二、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1.以知识传播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有人也称为“知识中心论”。“知识中心论”比较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对知识型人才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学历和文凭,人们通常认为学历越长文凭越高知识就越多,也就越容易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造就所谓的知识型人才,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越来越多,选修课越来越少;理论教学越来越多,实践操作越来越少;教师的主体性发挥越来越多,学生主动性发挥越来越少。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目标取向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阻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知识传播过程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不动脑、不动嘴、不动手,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弱化;另一方面知识学习主要是注入式的,强化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创新所需要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被扼杀了,因而十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高校管理过于刻板,制度不尽合理,缺乏宽松、自由的环境
创新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爱因斯坦这样说过,“只有在自由的社会中,人才能有所作用,并且创造出文化价值”。我们的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作法不尽如人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高校管理上的刻板和规章制度上的不合理,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如学生在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等方面都缺乏足够的自由。缺少自由选择下的强迫性学习只能是失去兴趣的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过多的限制,必然造成鲜活思想的禁锢和创新思维的窒息;缺乏对学生学习失败的宽容,也只能是关闭了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大门。在这种环境下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措施
1.建立健全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不断优化培养过程,完善培养环节,大力推进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更好更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造就符合时代需要的各方面的领军人物。
2.创新管理制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有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第一个诱惑了夏娃,第二个砸醒了牛顿,第三个曾被史蒂夫· 乔布斯掌握。而在后两个中,牛顿是贵族式研究方式的典型,乔布斯则用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告诉我们,他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欧洲古典的贵族式研究方式是完全凭借好奇心和个人兴趣进行研究。而能把每一天都当最后一天过则包含了好好把握每一天和“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去做的双重意义。
在全世界“果粉”为创新天才乔布斯的离去难过时,我国对原创成果和创新型人才的渴求,让培养“乔布斯”式领军人才成为热门话题。中国不缺乔布斯那样智商的人,也不缺乔布斯那样勤奋的人,缺乏的是创新氛围、鼓励创新的机制和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美国之所以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发达国家,除了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外,最重要的,人才很关键,我们国家缺乏的是一种创造人才的环境。的确,只有“让研究人员吃饱喝足”,没有“近忧”才能“远虑”,激发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只有这样,人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才能创造出新东西,社会才能前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才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正如谚语所说:“天助自救者”。要使人明白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会成功,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培养和强化。学生是课堂教育的主体,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创造存在于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每个地方,人人都有创造的天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做到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支持性环境,教师要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支持、赏识学生,使他们能在周围人的支持下身心愉悦地学习、思考。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培养学员去探索、去创新。让学
生主动参与,只有在“活动”起来,“活”起来的过程中,才可能有所创新,才会有创新的念头。
3.促进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
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独特优势。高水平科研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高水平前瞻性的学科和学术研究带动本科新专业的建立和建设,引领人才培养的方向;二是高水平学术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丰富;三是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为学生广泛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四是通过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问题给予了明确回应。确立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思路,提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知识的创新、生产与传播,离不开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必将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成为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011年10月18日下午,为期三天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大会指出:加快培养造就文化人才队伍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齐勇锋说,目前制约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匮乏,尤其是优秀的、有创意的、有管理经验的复合型的文化人才。全会提出加快培养造就文化人才队伍,可谓一语中的。
面对文化改革发展新目标、新任务,全会对文化领域的队伍和人才建设再次作出部署“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
才队伍。”“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四、结语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则是“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较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盘活现有人才的主要措施,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前瞻性、实效性。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民族创新,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浅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于桂芳,鞍钢党校.[2]《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胡昌.[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创新人才》清华大学,段远源,张文雪.2009-02-11.[4]《浅论创新型人才培养》杨美成 2009年4月上总第134期.[5]《谁能把每一天都当最后一天》科学时报2011-10-17.[6]《创新人才: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光明日报2010-08-05.[7]《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勇进发,从十七届六中全会看中国文化发展前景》.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的学习心得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网络自主学习,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历史及其基本经验、理论创新、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经验教训有了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地认识。这次课程是自主选择的网络学习,我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更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理论认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中华民族曾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长期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但由于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逐渐受到列强的侵略,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他们不停地反抗,做出英勇的斗争与牺牲,伟大领袖毛泽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通过各阶级人民的努力,不断地探索,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从苏联亡党亡国中汲取教训,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第二,必然始终坚持党的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党的领导。第三,必须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加强监督。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第四,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两者不可偏废,更不能分离或对立,并应始终统一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对于一个党、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理论太重要了。理论正确,党就坚强,政策就正确,思想就统一,经济就发展,社会就稳定。反之,党便涣散,政策便失误,思想便混乱,经济便停滞甚至倒退,社会便动荡。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从另一角度来说,错误的理论必然产生错误的行动。正确理论是革命的先导,错误理论是垮台灭亡的先导。重视理论的根本体现,就在于勇于、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在不断出现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情势中始终把握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不辱使命,完成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并且进行全面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1)在政治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在文化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3)在社会建设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达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4)在生态建设方面,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模式,并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后,向本次授课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你们不辞辛苦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使政治课变得趣味、生动,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当然,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也是有所不足的,比如未能够搜集很多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自我拓展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其实我深知,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应该作为我一生学习的内容,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所以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
作业题目: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研究 任课教师姓名
段晓蕾 学号:42012100007
52年级:2012级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学院(部、所):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课教师评分:
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研究
【摘要】意识形态建设是我们党的根本性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固本强基的伟大的战略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特点,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任何一个阶级都有两个队伍,笔杆子队伍和枪杆子队伍,而枪杆子队伍最终要靠笔杆子队伍来领导,通过上课关于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讲解和自己阅读相关的书籍,并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谈一谈现代互联网对意识形态领域额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意识形态互联网现状挑战影响力
互联网是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它深刻改变了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方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切实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其社会影响
互联网原本是美国军方的研究项目,最初设计是为了提供一个能在紧急状态下保持畅通的通信网络。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迈出了互联网历史上的重要一步。20世纪90年代,整个网络开始进行商业运营,向公众开放。几乎在互联网商用之初,我国就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今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在信息形态方面,信息传播以文字形式为主向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态转变。目前我国网上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占互联网流量的50%以上。二是在应用领域方面,我国互联网正从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为主向商务服务领域延伸,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互联网开始逐步深入到国民经济的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三是在服务模式方面,互联网正从提供信息服务向提供平台服务延伸。以博客、播客等为代表的web2.0服务模式使互联网的平台功能更加突出,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新的提供者、创造者。四是在传播手段方面,传统互联网正向移动互联网延伸。随着3G网络的发展,手机上网正在成为新潮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
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今天,每个有能力上网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发表言论,并与他人直接进行互动。这使得更多的人有几乎参与到社会舆论的构建中来,施加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出现网络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网络化等新态势。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公共事件解决的重要力量。
“天价烟”、“天价吊灯”、“最年轻市长”等社会、时政事件的关注,也无不从网络发端。可以说,互联网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它已经对现实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总的来说,互联网促成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传播途径,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作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影响巨大、发展势头强劲的大众媒体,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起影响和地位日益突出。
二、互联网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挑战
互联网大大削弱了传统的社会控制。由于大众媒介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一种重要的舆论工具,政府往往视之为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其牢牢掌握起来,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长期以来,政府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和“把关人”,人们接受的是经过帅选的信息,受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选择余地不大。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开放性和离散性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源头更加多元,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的,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互联网能实现低成本的大范围信息传递。任何人不需要通过政府机构批准和检查,就能够在网络上制作网页,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电子公告栏乃至及时通信工具等方式传播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意义上属于国家控制的信息发布权力迅速向社会发布转变,国家的权威也大大削弱。在新的形势下,主流意识形态要能说服人,为民众所信仰,发挥其功能,难度越来越大。
互联网成为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前沿阵地。互联网技术发展于美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公司对IP地址、域名解析、搜索引擎、新闻源等大量信息基础设施拥有主导权。目前,网上超过80%的信息是英文的。互联网商用不久,就有专家指出:这种新的技术优势“使得美国得以利用其强大的‘软力量’手段,发挥它的理想、意识形态、文化和经济模式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吸引力”。美国政府宣称“要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其目标就是西方价值观通知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容易了。《纽约时报》宣称,互联网与中国进行历史 性大决战,百战百胜的中国将在互联网的斗争中败北。美国国会拨专款,用来对付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采取的网络监管措施。西方发达国家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甚至使种族主义、宗教仇恨等信息在网上传播,并渗透到网民的思
想意识之中,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当前,互联网上有较大影响的西方意识形态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信息恐怖主义等。要看到,只要我国加入国际互联网,网络世界的而文化冲突就难以避免,并且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这种冲突将呈现范围扩大、形式多样和发生频繁等特点。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西方传媒信息的渗透和影响下,一些人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的目标,有的人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成为“西化”的俘虏和仆从。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成巨大冲击,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
三、提高互联网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
发挥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积极影响力,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众舆论,提高网民参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染力、说服力、辐射力。
(一)领导干部要学会运用和驾驭互联网
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者,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净化网络舆论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要引导领导干部认识到,我们党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情,是一个重要渠道。在互联网时代,如果领导干部不愿、不会、不能应用互联网与群众保持沟通,就很可能变成现代社会的“聋子”和“瞎子”,就难以实现正确的领导。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通过互联网了解和掌握舆情,听民声、察民意,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网上舆论。还强调,对网上出现的各种负面信息,要客观分析、正面回应,不能漠视、回避。有鉴于此,应该把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能力当做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参照,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勤于上网、善于上网,主动地、经常地、真诚地在网上与群众交流,以更好地了解民情、体察民情、吸收民智、激发民力,使互联网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心贴心交流的重要渠道。
(二)增强重点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力
人民网、新华网等重点新闻网站是网上新闻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是其他网站登载新闻的重要来源,应不断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网上新闻信息传播中发挥导向和标杆作用。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上宣传人民网、新华网等重点新闻网站是网上新闻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是其他网方式和方法,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尊重网民、服务网民,实事求是、公开透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在这方面,需要做到:一是把握时点,反应快捷。面对重大时间特别是突发性事件以及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重点新闻网站应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占先机,力争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举措最早、最快、最准地告诉广大网民,压缩负面消息的传播时空,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二是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敢讲真话是前提。重点新闻网站应勇于面对社会热点和难点,开诚布公地用真实的信息、真诚的态度给群众释疑解惑,消除误解和隔阂,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三是超前策划,主动引领。目前,我国有的主流新闻网站在重大事件的超前关注和整体策划上海落后于传统媒体和商业网站。在一些重大社会热点问题面前,事后宣传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只能让重点新闻网站陷于被动。这就要求重点新闻网站必须围绕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主题进行超前策划,适时主动地设置网络议题,掀起网络舆论高潮,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网站
在适当增加对网上理论阵地建设投入的前提下,要着力建设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网站,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网”工程,形成网上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要建设网上党校——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开发网上远程教育系统,加快党校教育现代化步伐,扩大党校教育覆盖面,使每个党员都能在“网上党校”深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四)切实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面对网络文化对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尽快实现观念、体制、内容、手段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以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这是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在互联网上,要避免单纯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搬到网页上的机械的纯文字的教育宣传,要用多种表达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内容变成众多的主页,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充分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在网络上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如用幽默的,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用包括卡通、漫画、戏剧、游戏、影视作品、小品等形式表达教育内容,还可以把优秀的民族歌曲、健康的音乐放在网页上,使人们在欣赏浏览中愉快地接受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灌输。开展心理咨询,对人们的思想问题答疑解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人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互联网应用的主体人群。利用互联网开展细想政治工作,是适合青年特点、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要认真总结高校创办“红色网站”的经验,切实建设起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细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4]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