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市长质量奖评价启动仪式暨卓越绩效评价讲话
在市长质量奖评价启动仪式暨卓越绩效评价
准则宣贯会上的讲话
市质监局2011.1.5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大力推进质量兴市,加快实施政府质量奖步伐,引导和激励全市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升质量水平,进一步增强我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今天隆重举行市长质量奖评价启动仪式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宣贯会,认真学习《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全面拉开首届市长质量奖评选序幕。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大会的领导:市人大柴修连副主任、市政府刘辉副市长、市政协肖军副主席、省质监局质量处江家如处长。尤其要特别介绍的是,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全国知名的温德成教授,温教授是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国质量报特约质量专家、中国质量协会学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省长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市长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长期致力于质量问题研究,撰写出版质量专著10多部,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质量论文100余篇。今天温教授将给大家带来一堂生动的质量讲座。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和温德成教授!
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象征,也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卓越绩效管理是21世纪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从指导思想到技术方法的变革与发展,是我国质量管理工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卓越绩效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一种追求卓越绩效,提高产品、服务和经营质量,增强竞争优势的经营管理模式,已成为成功企业公认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我国企业在新形势下经营管理的努力方向。去年6月份,为深入实施质量兴市和品牌带动战略,促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重视质量,加大质量投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导广大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市政府颁布了《阜阳市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决定设立阜阳市市长质量奖,并作为阜阳市质量的最高奖项和荣誉,对推动我市各行各业质量水平提升、带动品牌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进行奖励。该奖项的设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增强阜阳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需要,进一步凸显了市委、市政府质量兴市的导向和决心。我们质监部门务必全力以赴,切实抓好首届市长质量奖的评选,全面做好市长质量奖评选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及申报资格审查和申报材料完整性审核等工作,积极组织评审专家开展市长质量奖申报材料初审工作和对部分申报企业的现场评审工作,评审完成后,将根据市政府安排,适时召开首届市长质量奖颁奖大会,隆重表彰获奖企业和个人。让我们携起手来,加强协作,共同推动市长质量奖制度和卓越绩效质量管理模式的深入实施,为阜阳质量工作的提升做出自己的贡献。
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第二篇:马鞍山市市长质量奖评价准则
附件2:
马鞍山市市长质量奖评价准则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鞍山市市长质量奖组织的评价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马鞍山市市长质量奖”的评价。也可用于各类组织开展追求卓越的自我评价。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 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GB/T19004—2000 质量管理体系 业绩改进指南 GB/T19580—2004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以下等同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术语和定义
GB/T19000-2000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卓越绩效 performance excellence 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使组织和个人得到进步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创造价值,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3.2 治理 governance 在组织工作中实行的管理和控制系统。包括批准战略方向、监视和评价高层领导绩效、财务审计、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等活动。3.3 标杆 benchmarks 针对相似的活动,其过程和结果代表组织所在行业的内部或外部最佳的运作实践和绩效。3.4 价值创造过程 value creation processes 为组织的顾客和组织的经营创造利益的过程。
注:价值创造过程是组织经营最重要的过程,多数员工介入这些过程,通过这些过程产生组织的产品、服务,并给组织的股东和其他主要相关方带来实际的经营结果。3.5 支持过程 support processes 支持组织日常运作、生产、服务交付的过程。
注:支持过程可以包括财务与统计、设备管理、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公共关系和其他行政服务。这些过程虽然不能直接为顾客增加价值或创造价值,但为价值创造过程的实施起到保证、支持作用的过程。组织需识别全部支持过程,必要时确定关键支持过程。评价要求
4.1 领导
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高层领导在价值观、发展方向、目标、对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关注、激励员工、创新和学习等方面的作为,以及组织的治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4.1.1组织的领导
组织应说明高层领导如何确定发展方向、完善组织的治理以及如何评审组织绩效。4.1.1.1 高层领导的作用
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高层领导的作用:
a)高层领导如何确定和展开组织的价值观、长短期发展方向及绩效目标;如何在绩效目标中均衡地考虑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利益;如何向全体员工、主要的供方和合作伙伴沟通组织的价值观、发展方向和目标;如何确保双向沟通。
b)高层领导如何创造有利于授权、主动参与、创新和快速反应的环境,促进组织学习和员工学习的环境,遵守法律法规的环境;如何恪守诚信经营等道德规范,并影响组织的相关方。4.1.1.2 组织的治理
组织的治理如何致力于以下关键因素: a)组织行为的管理责任; b)财务方面的责任; c)内、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d)股东及其他相关方利益的保护。4.1.1.3 组织绩效的评审
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如何评审其绩效:
a)高层领导如何评审组织的绩效和能力;如何通过评审来评价组织的成就、竞争绩效以及长、短期目标的进展;如何通过评审来评价组织的应变能力。
b)说明高层领导定期评审的关键绩效指标及近期绩效评审的结果。
c)高层领导如何根据绩效评审结果确定并落实改进关键业务的优先次序,并识别创新的机会;适当时,如何将这些优先次序和创新机会在供方和合作伙伴中实施,以确保与组织的协调一致。
d)组织如何评价高层领导的绩效;如何运用组织绩效评审的结果改进高层领导及领导体系的有效性。
4.1.2 社会责任
组织应说明其在履行公共责任、公民义务及恪守道德规范方面的做法。4.1.2.1 公共责任
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如何履行其公共责任:
a)明确组织的产品、服务和运营对环境保护、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产品安全、公共卫生等社会影响所采取的措施;说明为满足法律法规要求而采用的关键过程、测量方法和目标,说明为应对产品、服务和运营中的相关风险采用哪些关键过程、测量方法和目标。
b)如何预见和应对公众对组织的产品、服务和运营中当前和未来对环境保护、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产品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隐忧。4.1.2.2道德行为
如何确保组织行为符合诚信准则等道德规范;说明用于监测组织内部、与主要合作伙伴之间以及组织的治理中行为道德的主要过程及测量方法和指标。4.1.2.3 公益支持 组织如何积极地支持公益事业,确定重点支持的公益领域并积极参与;高层领导及员工如何为此做出贡献。4.2 战略
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的制定、部署及其进展情况。4.2.1 战略制定
组织应说明如何制定战略,确定战略目标,包括如何提高组织的竞争地位、整体绩效,以及如何使组织在未来获得更大的成功。
a)组织应描述其战略制定过程、主要步骤、说明主要参与者及长、短期计划时间区间,时间区间如何设定,战略制定过程如何与长短期计划时间区间相对应。
b)组织如何确保制定战略时考虑下列关键因素,并说明下列有关数据和信息是如何收集和分析的:
—— 顾客和市场的需求、期望以及机会; —— 竞争环境及竞争能力;
—— 影响产品、服务及运营方式的重要创新或变化; —— 人力资源和其它资源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 资源重新配置到优先考虑的产品、服务或领域的机会; —— 经济、社会、道德、法律法规以及其它方面的潜在风险; ——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 组织特有的影响经营的因素,包括品牌、合作伙伴和供应链方面的需要、组织的优势和劣势等。
——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相关因素。
c)组织应说明关键的战略目标和对应的时间表,战略目标如何能够均衡地考虑长、短期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所有相关方的需要。
d)组织应说明如何进行战略调整。4.2.2 战略部署
组织应说明其战略规划的制定与部署,以及如何进行绩效预测。4.2.2.1 战略规划的制定和部署
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将战略目标转化为战略规划的方式、组织的战略规划及相应的关键绩效测量方法和目标:
a)如何制定和展开战略规划以实现关键战略目标,说明主要的长、短期战略计划,包括关键的人力资源计划,并说明在产品和服务、顾客和市场以及运营方面的关键变化;
b)如何配置资源以确保战略规划的实施,如何保持战略规划所取得的关键结果;
c)说明监测战略规划进展情况的关键绩效测量方法和目标,如何通过强化测量系统确保组织的协调一致性,如何确保测量指标系统涵盖了所有关键的战略部署领域和相关方。4.2.2.2 绩效预测
组织应根据所确定的关键绩效测量指标对绩效进行预测,并说明组织的长、短期计划期内的绩效预测情况,如何将所预测绩效与竞争者的预测绩效相比较,如何将其与主要的标杆、目标及以往的绩效相比较。4.3 顾客与市场
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确定顾客和市场的需求、期望和偏好,建立顾客关系的方法;确定影响赢得、保持顾客,并使顾客满意、忠诚的关键因素的方法。4.3.1 顾客和市场的了解
组织应说明如何确定顾客和市场的需求、期望和偏好,以确保产品和服务不断符合需要并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的市场。
a)如何确定顾客群和细分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考虑竞争者的顾客及其它的潜在顾客。b)如何了解关键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以及这些需求和期望对于顾客购买决策的相对重要性。如何针对不同的顾客群采取不同的了解方法。如何使用当前和以往顾客的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用于产品和服务的设计、营销、过程改进和其它业务的开发。
c)如何使了解顾客需求和期望的方法适合战略规划及发展方向。4.3.2 顾客关系与顾客满意
组织应说明如何建立和完善顾客关系,以赢得和保持顾客,增强顾客忠诚,吸引潜在顾客,开拓新的商机,并说明如何测定顾客满意,提高顾客满意度。4.3.2.1 顾客关系的建立
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如何建立与顾客的关系:
a)如何建立顾客关系以赢得顾客,满足并超越其期望,提高其满意度和忠诚度。
b)如何明确顾客查询信息、交易和投诉的主要接触方式,确定关键顾客对接触方式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传达到组织内有关的每一位员工和过程。
c)明确组织的投诉管理过程,如何确保投诉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如何收集、整合和分析投诉信息,将其用于组织的改进,必要时,用于组织合作伙伴的改进。
d)如何使建立顾客关系的方法适合于战略规划及发展方向。4.3.2.2 顾客满意的测量
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如何测量顾客满意:
a)如何测量顾客满意,测量方法如何因顾客群不同而异,如何确保测量能够获得可用的信息。如何将顾客满意的信息用于改进活动。
b)如何对顾客进行产品、服务质量跟踪,以及时获得可用的反馈信息。c)如何获取和使用可与竞争对手和(或)行业标杆相比较的顾客满意信息。d)如何使测量顾客满意的方法适合于战略规划及发展方向。4.4 资源
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高层领导为确保战略规划和目标的实现、为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所配置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及其他的财务、基础设施、相关方关系、技术、信息等。4.4.1 人力资源
组织应根据战略规划和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工作系统、激励机制、员工培训与教育体系,以发挥和调动员工的潜能,并说明组织如何营造充分发挥员工能力的良好环境。4.4.1.1 工作体系
a)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组织应说明对其工作和职位如何进行组织、管理,以促进组织内部的合作,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组织的授权、创新,完善和发展组织的文化。组织的工作系统如何听取和采纳员工、顾客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在不同的部门、职位和地区之间,组织如何实现有效的沟通和技能共享。
b)员工绩效管理系统
组织如何建立促进提高工作绩效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包括员工绩效评价、薪酬和奖励等)。员工绩效管理系统如何促进组织获得更高绩效。组织如何制定员工绩效激励政策,实施员工绩效的评价与考核,对取得的成绩、获得的技能等给予适当的奖励。4.4.1.2 员工的学习和发展
组织应说明如何通过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促进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并为提高绩效做出贡献,以及是如何培养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
a)员工的教育、培训
在分析各种需求与员工现有能力的基础上,组织应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员工的教育、培训计划,并说明教育、培训计划如何 考虑组织的绩效测量、绩效改进和技术变化的主要需求,以及如何平衡组织的长短期目标与员工的发展、培训与职业发展需求,包括教育、培训的对象、目标、方 式、经费和设施等。
组织如何针对不同的岗位和职位实施以增强追求卓越的意识、提高技能、实现顾客满意为核心的教育培训,鼓励和支持员工以多种方式实现与工作和职业发展、技能提高相关的学习目标。组织如何结合员工和组织的绩效,评价教育、培训的有效性。
b)员工的职业发展
组织如何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和主动性,如何帮助员工实现学习和发展目标,如何对包括高层领导在内的所有员工的职业发展实施有效的管理。4.4.1.3 员工的权益与满意程度
组织如何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员工参与的氛围,维护全体员工的权益,使全体员工满意,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a)工作环境
—— 组织如何不断改善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健康安全等条件。如何规定每个关键场所工作环境的测量项目和指标;
—— 组织如何确保对工作场所的紧急状态和危险情况作好应急准备; —— 为了员工和顾客的利益,组织如何确保经营的连续性;
—— 组织如何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如何对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实施科学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源,并对活动成果进行评定、认可,以提高员工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b)对员工的支持和员工满意程度
组织如何确定影响员工权益、满意程度和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不同员工的影响。如何根据不同员工的需要,为员 工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支持。高层领导如何调查、了解员工意见和建议,及时做出积极的反馈和处理。如何规定评估方法和指标,以测量员工的权益、满意程度 和积极性。4.4.1.4 员工的能力
组织如何确保员工具备卓越绩效模式运行所需的能力,如何对组织当前和未来的员工能力需求与现有的能力进行比较分析。
组织如何识别所需员工的特点和技能、提高员工的技能,如何聘用和留住新员工。4.4.2.财务资源
组织如何确定资金需求,保证资金供给。如何实施资金预算管理、资金的利用和周转,将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与计划相比较,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适时调整。4.4.3 基础设施
在考虑组织自身和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的同时,组织如何确定和提供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包括: a)根据组织过程管理的要求提供基础设施;
b)制定并实施基础设施的预防性和故障性维护保养制度; c)制定和实施更新改造计划,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 d)预测和处置因基础设施而引起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问题。4.4.4 信息
组织应说明如何识别和开发信息源。
组织如何配备获取、传递、分析和发布数据和信息的设施,如何建立和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软、硬件系统。4.4.5 技术
组织如何对其拥有的技术进行评估,并与同行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为制订战略提供充分依据;如何以国际先进技术为目标,积极开发、引进和采用适用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标准,提高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如何制订技术开发与改造的目标和计划,论证方案,落实增强技术先进性、实用性所 采取的措施。4.4.6 相关方关系
组织如何建立与其战略实施相适应的相关方关系,特别注重与供方和合作伙伴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推动和促进双向交流,共同提高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4.5 过程管理
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过程管理的主要方面。组织的过程分为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4.5.1 价值创造过程
组织如何确定和管理为顾客创造价值,并取得经营成功、业务增长和实现组织增值的主要过程。4.5.1.1 价值创造过程的识别
组织如何识别并确定主要产品、服务及经营全过程的价值创造过程,分析这些过程对赢利能力和组织取得成功的贡献。
4.5.1.2 价值创造过程要求的确定
组织如何确定价值创造过程的要求,确保这些要求清晰并可测量,必要时在全部要求中确定主要要求。
4.5.1.3 价值创造过程的设计
组织设计的价值创造过程如何满足其主要要求。在价值创造过程的设计中如何有效利用新技术和组织获得的有关信息。4.5.1.4 价值创造过程的实施
组织如何有效和高效地实施价值创造过程,以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组织如何确定价值创造过程的主要绩效测量方法和指标;在管理这些过程中,如何应用过程测量方法和使用相关方的信息;如何使价值创造过程整体成本最小化;如何确保这些过程的日常运行满足价值创造过程的要求。4.5.1.5 价值创造过程的改进
组织如何评估价值创造过程实施的有效性和效率,不断改进价值创造过程,减少过程波动,使过程与经营需求和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并在各部门和各过程分享这些改进的成果。4.5.2 支持过程
组织如何确定和管理为价值创造过程提供支持的过程。4.5.2.1 支持过程的识别与要求
组织如何识别并确定支持价值创造过程的主要过程,确定关键支持过程的要求,并充分考虑相关方的需求。
4.5.2.2 支持过程的设计
组织如何使支持过程的设计满足已识别的要求,设计支持过程时如何考虑新技术和组织获得的信息。
4.5.2.3 支持过程的实施与改进
组织如何实施支持过程,以确保满足设计的要求。如何确定支持过程的主要绩效测量方法和指标,评价支持过程在运行中对价值 创造过程支持的有效性和效率,评价时可运用过程测量方法以及适当使用相关方的信息。根据评价的结果,不断优化支持过程,减少波动并使支持过程与价值创造过 程的运行要求和发展方向保持一致。组织如何使支持过程的成本最小化。4.6 测量、分析与改进
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选择、收集、分析和管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方法,充分和灵活使用数据、信息和知识,改进组织绩效。4.6.1测量与分析
组织应说明其测量、分析、整理组织各部门及所有层次、过程的绩效数据和信息的方法。4.6.1.1 绩效测量
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如何测量其绩效:
a)组织如何选择、收集、整理数据和信息,监测日常运作及组织的绩效。
b)组织如何选择和有效应用主要的对比数据和信息分析结果,支持组织的经营、战略决策与创新。
c)组织如何确保其绩效测量系统适应战略规划及发展方向,并确保对组织内外部的变化保持敏感性。
4.6.1.2 绩效分析
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如何分析其绩效:
a)组织如何分析、评价组织绩效,以及如何在战略制定过程中开展绩效分析。b)组织如何将分析结果传递到各部门、各层次,为其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4.6.2 信息和知识的管理 组织应说明其确保员工、供方和合作伙伴以及顾客所需数据和信息的质量和可用性,确保这些数据和信息易于收集,并说明组织积累和共享知识的方法。4.6.2.1 数据和信息获取
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如何获取数据和信息:
a)组织如何确保获得和提供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并使员工、供方和合作伙伴及顾客在适当时易于获取这些数据和信息。
b)组织如何确保其软件和硬件的可靠性、安全性、易用性。
c)组织如何配备获取数据和信息的设施,包括软件和硬件系统,以适应组织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
4.6.2.2 组织的知识管理
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如何对其知识进行管理:
a)组织如何有效地管理组织的知识,收集和传递员工知识,并传递来自顾客、供方和合作伙伴的相关信息,确认和分享最佳实践。
b)组织如何确保其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完整性、及时性、可靠性、安全性、准确性和保密性。4.6.3 改进
组织应说明其采用适当的方法,充分和灵活地使用测量和分析的结果,改进组织内各部门、各层次的绩效,并促进相关方绩效的提高。4.6.3.1 改进的管理
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如何对改进进行管理:
a)组织如何明确其所有部门和层次的改进计划和目标。b)组织如何实施和测量改进活动。c)组织如何评价改进的成果。4.6.3.2 改进方法的应用
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如何应用改进的方法:
a)组织如何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各层次员工开展各种改进项目或活动。
b)组织如何正确和灵活应用统计技术和其他方法,充分利用数据、信息和知识,为组织各部门以及所有层次绩效的改进提供支持。4.7 经营结果
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在主要经营方面的绩效和改进,包括顾客满意程度、产品和服务的绩效、市场绩效、财务绩效、人力资源绩效、运行绩效,以及组织的治理和社会责任绩效。绩效水平应与竞争对手的水平或标杆相比较并进行评价。4.7.1顾客与市场的结果
组织应描述其顾客和市场的结果,包括顾客满意程度和忠诚程度、产品和服务的绩效结果以及市场占有率结果。适当时,将结果按顾客群、产品和服务类别和市场区域进行划分。4.7.1.1 以顾客为中心的结果
组织应从以下方面描述以顾客为中心的结果:
a)顾客满意程度的主要测量结果的当前水平和发展趋势;
b)顾客满意程度在本行业中的水平以及与竞争对手和本行业标杆对比的结果; c)顾客忠诚程度的主要测量结果及其当前的水平和发展趋势。4.7.1.2 产品和服务结果
组织应从以下方面描述其主要产品和服务的绩效结果。适当时可将结果按产品和服务种类、顾客群和市场区域进行划分,包括适当的比较数据:
a)组织主要产品和服务绩效的主要测量指标及其当前水平和发展趋势; b)主要产品和服务绩效与竞争对手的绩效相比较的结果;
c)产品和服务质量在国内同行业中的水平,以及与国际同类产品和服务的水平比较结果; d)组织的主要产品(包括名牌产品)和服务具有的特色及创新成果。4.7.1.3 市场结果
组织应从以下方面描述市场结果:
a)市场绩效的主要测量指标以及当前水平和发展趋势,包括市场占有率、市场地位、业务增长和新增市场等;
b)市场绩效与竞争对手和本行业标杆的绩效的对比结果,在国内外同行业中的水平。4.7.2 财务的结果
组织应描述其财务绩效的主要测量指标及其当前水平和发展趋势,具体包括:主营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利润总额、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金周转率等综合指标。4.7.3 资源结果
4.7.3.1 人力资源结果
组织应从以下方面描述其人力资源结果,包括:工作系统、员工学习、员工发展、员工权益和满意程度的绩效。必要时,将结果按员工的类别和等级进行划分:
a)工作系统绩效的主要测量指标及其当前水平和发展趋势,包括(但不限于):简化岗位划分、岗位轮换、工作环境改进、留住员工和内部晋升比率,以及管理人员比例的变化等;
b)描述员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测量指标及其当前水平和发展趋势,包括(但不限于):创新和建议的数量、岗位成绩的提高以及交叉培训等方面;
c)员工权益、满意程度、不满意程度的主要测量指标及其当前水平和发展趋势,包括(但不限于):工作环境改进、合理化建议和QC小组的数量、员工满意程度等。4.7.3.2 其他资源结果
组织应描述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相关方关系等资源方面的绩效结果。4.7.4 过程有效性结果
组织应从以下方面描述对过程有效性起重要作用的主要绩效结果。适当时,将结果按产品种类和市场区域进行划分,包括适当的比较数据:
a)主要价值创造过程有效性的主要测量指标及其当前水平和发展趋势,包括(但不限于)全员劳动生产率、周期、供方和合作伙伴绩效以及其他有效性的测量结果;
b)关键支持过程有效性的主要测量指标及其当前水平和发展趋势,包括全员劳动生产率、周期、供方和合作伙伴绩效以及其他有效性的测量结果; c)战略和战略规划完成情况的主要测量结果。4.7.5 组织的治理和社会责任结果 组织应从以下方面描述组织的治理与社会责任结果,包括组织的治理、公共责任、道德行为以及履行组织的公民义务等方面的绩效,可采用适当的比较数据: a)组织的治理的主要测量指标及其当前结果和发展趋势;
b)组织的产品、服务和经营对环境保护、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等社会影响的主要测量结果,包括满足和超越法律法规要求,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主要测量结果; c)组织的诚信等级、相关方信任程度等道德行为的主要测量结果; d)组织履行公民义务,支持公益事业的主要测量结果。
第三篇:卓越绩效专题——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与“质量奖”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与“质量奖”
一、《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产生和背景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国家标准于2004年8月30日发布,2005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二十多年来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多年来实施ISO9000标准的必然结果,是当今国际质量管理成功经验的最新总结。准则产生的背景是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高产品、服务和经营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准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的有关规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管理司提出,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起草制定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
标准在制订过程中,系统分析了近年来我国企业在质量管理奖评审和自我评价中存在的对竞争市场和竞争对手缺乏分析;对顾客满意程度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不够科学;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不充分;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体系单一等差距,参照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评价准则,结合我国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规定了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用于质量奖的评价标准。
这套标准的制定充分分析了我国企业目前的现状,在企业薄弱环节中突显了条款的权重,因此标准的实施可帮助组织提高其整体绩效和能力,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有助于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并使各类组织易于在质量管理实践方面进行沟通和共享,成为一种理解、管理绩效并指导组织进行规划和获得学习机会的工具。
二、卓越绩效模式与ISO9001;ISO9004;ISO14001;OHSAS18001之间的关系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与 ISO9001;ISO9004;ISO14001;OHSAS18001标准都是质量管理领域的标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ISO标准是符合性标准,目的是规范企业管理,建立以产品或服务为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其背景是通过认证结果的国际互认,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往来。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一个成熟度标准,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强调质量对组织绩效的增值和贡献,它为组织提供了追求卓越绩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并通过量化指标来评价企业卓越经营的业绩,为企业全方位地自我评价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展示的是“大质量”的概念。
ISO9001:2000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对象是顾客。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
ISO9004该标准的目的是促进组织业绩改进和使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满意。
ISO 14001认证针对环境管理推出的管理系列标准和OHSAS职业安全卫生认证都属于管理是否合格的符合性评定。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兼容了对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要求,在“4.1.2.1 公共责任”中,要求评估并确定其产品、服务和运营给社会带来的环境保护、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影响,预见公众的隐忧,并针对相关风险,确立满足和超越法律法规要求的关键过程、测量方法和指标,制订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措施;在“4.4.1.3员工的权益与满意程度”中,要求不断改善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等条件,并确保对可能发生的紧急状态和危险情况作好应急准备。这些ISO 14001和OHSAS正是应对这些要求的方法。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整体绩效能力,为企业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增强竞争优势,有助于企业获得长期成功。《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是我国二十多年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结果,是多年来实施ISO9000标准的自然进程和必然延伸。学习、贯彻这套标准将对我国企业提高质量水平,追求卓越绩效,提升综合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标志着新时期质量管理工作新的开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大质量”概念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是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总结的基础上,参考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评价条款,结合中国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从组织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7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国家质量奖的评价和企业提升质量水平、实现卓越绩效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评价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将质量的概念不断升华延伸到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增长的质量不断充实和完善形成“大质量”的概念。
所以卓越绩效模式拓展了质量的范畴,既包括企业运作的微观层面的质量,也包含了宏观经济,和社会运行层面的质量。不仅是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还包含了更多的内涵,如经济运行质量、人口质量、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及其他产品过程和服务的质量。
质量管理已经渗透到组织的所有部门、过程和员工中同时延伸到组织的供应链相关方中。质量管理的边界由单个组织拓展到了组织群,不仅强调组织内部,还要跨越、连
接到所有的供方和重要的相关方。
卓越绩效的大质量概念强调系统最优,所有的子系统要符合系统最优的原则。系统管理的思想就是要重视整体策划、接口合理、重点突出。也就是说我们在研究质量形成的过程,就要研究产品实现的全过程,既要关注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的过程,还要研究和管理组织之间的合作及组织相关方之间的合作过程。
四、各国家和地区质量奖设立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纷纷设立质量奖以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普及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及企业竞争力。目前世界上约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质量奖。在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质量奖计划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当推日本爱德华•戴明质量奖(Edward Deming prize)、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质量奖(Malcolm Baldrige award)和欧洲质量奖(EuropeanQuality award),这三大世界质量奖被称为卓越管理与绩效模式的创造者和经济奇迹的助推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质量奖的设置大都以美国质量奖或者欧洲质量奖为蓝本。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希望通过质量奖的实施来实现对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促进,最终实现自身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可以说,三大质量奖的贡献不仅局限在美国、日本、欧洲,而在于将全新的管理理念带给了全世界。我国质量奖的开展情况:进入21世纪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 发展的新形势中国质量协会正式启动了全国质量奖,同时北京、上海、深圳等省市开展了政府质量奖的评审。
开展全国质量奖评审工作的目的,一是引导企业关注市场竞争中使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二是通过卓越绩效模式,引导和激励企业追求卓越,加速培育我国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三是树立卓越绩效的标杆企业,将他们成功的经验为广大企业分享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水平。2001年全国质量奖评审标准内容等同采用了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标准(卓越绩效模式)-七大类目,从2004年起采用国家标准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作为评审标准。2001年-2006年全国获得质量奖企业44家中建筑业6家。福建省质量奖是从2002年起由福建省质量协会依据全国质量奖评审标准开展评选至今共评出12家企业。获奖是对企业莫大的激励、推动和品牌宣传。同时起到卓越绩效企业和标杆企业的典范作用,将有力的推动我国广大企业的观念变革和管理创新,对促进企业提升经营绩效和竞争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在全县质量工作暨市长质量奖颁奖会议上的讲话1
在全县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胡小国(2011年5月)
同志们: 首先,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获得首届市长质量奖提名奖的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参与全县质量工作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在“全省质量兴省工作暨第二届长江质量奖颁奖会议”和“全市质量兴市工作暨市长质量奖颁奖会议”刚刚结束之后,我们就召开全县质量工作会议,旨在及时贯彻全省、全市的会议精神,深入推进质量兴县战略。今天的会议,是全县实施“十二五”质量兴县战略的动员启动会议。为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加快推进实施质量兴县战略,使质量兴县工作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开好局、起好步,从而提高我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下面我根据会议安排,讲三点意见:
一、近年来我市质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质量工作作为振兴京山经济的重要命脉,作为保证人民群众生活安全的有效抓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强力推进,广泛开展了质量兴县、名牌兴企、品牌兴业活动,提升了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质量水平稳步提高。截止2010年底,全县已初步形成机电、建材、纺织服装、冶金、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6大支柱行业,现有规模企业320家,其中年销售过30亿的企业1家、过10亿的企业2家、过5亿的企业2家、过亿元的企业30家、过5000万元企业180家、过千万元企业55家、过500万元企业50家,从业人员2.6万人,资产总额110多亿元。连续7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县域经济先进县、工业经济先进县。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对我县生产的大米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样15个批次,经检验全部合格,比去年同期的86.6%增加了13.4个百分点;湖北省对我县的白酒、肥料、饮料、眼镜等产品实施了监督抽查,共抽取样品52个批次,合格率上升10个百分点;省局专项抽查共抽样48个批次,合格率达90%,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荆门市局下达的定期监督检验计划244批次,有19家企业因停产、转产无法抽检,实际抽检225个批次,合格批次217个,合格率96.5%,同比增长10个百分点。辖区内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监督合格率不断提高,全年检测米、油、面、纯净水等各类商品318批次,合格率为90%,比同期的89%略有提高。全年应检计量器具3780台件,实检台件3705件,受检率为98%,合格率为95%,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目标。
(二)标准体系全面推进。全县共有工业企业(工商注册)610家,按标准组织生产即办理产品标准执行证书的企业为549家,标准覆盖率达到90%,继续保持在2001年消灭无标生产试点验收水平;为企业制定企业标准并备案的有56个;目前全县有13家企业的9类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并获得了采标证和采标标志证。
(三)名牌战略卓有成效。全县累计创中国名牌产品1个,湖北名牌产品8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湖北省著名商标7件,全县有效认证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识205个。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质量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质量意识尚需进一步增强。一些地方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监管,一些企业质量意识淡薄,质量管理薄弱。二是质量基础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全县服务行业标准严重缺失,用标准化规范服务质量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三是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市场准入、质量问题追溯、缺陷产品召回、市场退出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不完善。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进一步增强抓好质量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品质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一些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竟争力,对扩大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领导,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科学实施,常抓不懈,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意味深长,指出了质量工作的重要性,阐释了质量工作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利益、关系国家形象。近几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大力培育精品名牌,质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湖北省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第一个农产品领域的中国名牌都诞生在京山,充分证明了我县质量工作取得的成效。今天的会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我们必须按照市政府的部署,根据京山自身发展内在要求,切实抓好质量工作,努力建设质量强县。
(一)抓好质量工作、是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质量兴县不能单纯从狭义的质量上去理解,还应当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把握,在全县开展质量兴县活动,就是要全面提升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通过质量提升打造未来的竞争力。这项工作关系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把质量工作作为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要基础工作强力推进。要牢牢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只有推动“京山制造”提升,才能突破严峻的内外部约束,以质取胜,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未来衡量经济发展状况,比的是什么?比质量,即单位面积的产出、单位面积的贡献、单位GDP的能耗降低、排放降低等,使我们的城市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使得我们的城市拥有更好的生态,更好的环境,为全县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抓好质量工作、是京山企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京山涌现了一批本土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部分企业成为国内行业领域的标杆,有的甚至走出国门、布局全球,成为代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但与很多兄弟城市相比,京山叫得响的知名企业还不多,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的企业非常少,大部分企业仍处在产业低端,竞争力较弱,无力向国内先进同行叫板。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广大企业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加大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力度,以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向消费者传递企业的独特理念和先进文化,抢占更大的国内、国际市场份额,形成参与全省、全国竞争的新优势。
(三)抓好质量工作、是有利民生的必然选择。
无论是城市发展质量的改善,还是企业成长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能够过上更高品质、更高质量的生活。县委、县政府提出把社会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谋划和推动,大力开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县各镇、各部门务必抓好落实,努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交通出行等民生事业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更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是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时刻绷紧“质量”这根弦,确保我县发展质量全面提升。
三、齐抓共管合力推进质量兴县战略纵深发展
开展质量兴县是县委县政府落实荆门市“质量兴市”有关部署,为推动“京山制造”提升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全县上下要统一认识,真抓实干,确保质量兴县活动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充分发挥好“三个作用”。
(一)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一是树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科学质量观。质量代表企业的形象,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企业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增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制意识,主动面向市场,接受用户、社会和政府的监督。
二是高度重视并不断推进技术创新。要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新产品开发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要与提高产品质量相结合,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要与引进先进检测手段相配套,要根据市场需要围绕提高产品质量适时地增加质量投入,保证产品技术性能和档次的提升。
三是积极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及其它国际通行的先进的管理标准,结合企业实际,大力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加强原料采购、生产加工、性能检测、产品包装、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产品质量提升、性能优越和信誉良好。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要进一步加快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的立法步伐,制定完善与国家相关法律配套的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要加大质量进步资金的投入,积极扶持企业质量管理创新和质量技术攻关。要落实标准化扶持激励政策,引导我县企业积极参与或主导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帮助更多企业占领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二是强化质量监督。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市场违法行为,特别是仿冒名牌产品、损害名牌产品声誉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名牌产品的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要加大产品质量监督力度,对行业性、区域性质量问题集中开展整治,进一步树立名牌产品的良好市场形象。
三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要充分发挥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作用,多渠道、多方式向广大消费者积极宣传、大力推介京山名牌产品,力争让名牌产品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广泛开展质量专题教育和实践活动,普及质量知识,在全县上下营造“质量兴县”氛围。
(三)充分发挥部门的协同作用
一是深入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大力开展重要技术标准研制推进工程,建立健全优势特色产业标准体系、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节能减排标准体系、服务业标准体系、标准信息服务体系。强力推进工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和服务业标准化工作。
二是实施品牌推进战略,促进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名牌培育机制。鼓励优势企业积极争创名牌产品,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名牌企业集聚,着力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壮大我县大米产业和机械加工集群。力争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促进质量提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加强检测体系建设,增强公共安全服务能力。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的要求,积极打造技术装备精、检测水平高、支撑能力强的国家级、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质量安全检测、新产品设计和研发、产品认证、生产许可、品牌培育、健康危害评价和风险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技术服务,促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保障公共安全、引领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完善全县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加快建立涉及节能减排的计量保障体系,大力推进能源计量和民生计量。引导和支持企业参与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强化企业自检能力建设。四是推进诚信体系建设,促进消费环境安全和谐。采取“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办法,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健全“体系完整、责任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质量信用体系管理机制。质监、工商、税务、公安、教育、建设等部门要加强合作,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共同推进全州各行业的质量信用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完善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和信息发布制度,打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推动信用京山建设。
五是加大质量监管力度,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我们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确保资源开采、工程建设、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质量安全。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重点监管产品目录。建立和完善质量问题追溯制度、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市场退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惩质量违法违规企业。加大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重点产品、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建筑、道路、水利等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加大能源类、节能类、替代能源类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建立锅炉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相结合制度。加大实施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力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全面改善空气、水、土壤质量。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等认证制度,建立并强化食品等产品安全、质量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快速处置的体系和能力建设,切实防范和有效处置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质量事故、环境污染突发事故,保障经济安全运行,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志们,推进质量兴县是我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经济跨越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县上下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和更有效的举措抓好质量工作,提高发展质量,建设质量强县,以“京山制造”打造山城新名片,为建设和谐京山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五篇:中建八局获奖分享 市长质量奖 卓越绩效
追求卓越绩效 拓展幸福空间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建八局)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世界500强排名第100位、全球建筑企业第一)的全资子公司和骨干企业。中建八局始建于1952年,历经多次兵、工转变,1983年由基建工程兵00229部队集体改编为中建八局。1999年局总部从济南迁到上海浦东,2007年完成现代企业改制,是我国首批获得房屋建筑、公路、铁路、市政公用、港口与航道、水利水电六大行业贯通特级资质的企业之一。中建八局现有员工2万余人,具有年完成产值1000亿元以上的能力。自2005年开始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按“先行试点、全面推开、稳步推进、水到渠成”的原则,经过科学策划、分层培训、自我评价、专项改进及组织实施等过程,扎实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治理、战略管理、资源管理、过程管理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一、传承“铁军”文化,提高团队执行力
部队时期,中建八局在承担国家“急、难、险、重”工程建设过程中,锤炼形成了敢闯敢拼、敢打硬仗、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被誉为“南征北战的铁军,重点建设的先锋”。
兵改工后三十年来,中建八局历届高层领导倡导“文化治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切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了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铁军风范,大力弘扬“令行禁止、使命必达”的铁军文化,并经过不断总结提炼形成了以“拓展幸福空间”为使命、以“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为核心价值观、以“诚信、创新、超越、共赢”为企业精神的核心文化体系,通过制定及部署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编制和传播《企业文化手册》、开展项目准军事化管理等方式,传承铁军文 化、打造铁军团队。利用高层研讨会、外部讲座、演讲比赛、广泛开展大讨论等形式,反复宣传强化,使企业核心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戈壁腹地承建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程获三项世界第一,参与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大型活动场馆和上海迪斯尼项目的建设,主动承担了汶川地震和玉树灾后重建任务,积极投资并参与上海、南京、济南等地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先后获“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国有企业四好领导班子创建先进集体”、“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竞赛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多项国家级殊荣。
“十二五”期间,在以董事长、党委书记黄克斯和总经理校荣春为首的现任领导集体的团结带领下,全局上下认真落实“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发展策略,大力发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工业安装、房地产开发与投资、海外业务五个板块,企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员工满意、各方认同”的现代建设企业之梦正在逐步实现。
二、强化战略管理,实现企业梦想
中建八局高度重视战略管理,建立了完善的战略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对战略制定、部署、实施、评估、调整等进行闭环管理。中建八局在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家政策、市场导向、股东要求、行业规定、标杆及竞争对手态势等基础上,通过上级目标引导、高层研讨、征集基层意见,确定了清晰的“十二五”“转方式,调结构,创新发展模式;重市场,强管控,实施五化策略”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做强做大国内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工业安装、房地产开发业务,稳步发展海外业务”的产业发展战略。并按总体发展战略,从财务、顾客和市场、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社会责任等五个维度制定了均衡考虑五大利益相关方的战略规划目标。
中建八局强化战略部署,增强战略执行力。依据总体战略目标、战略方案,战略与企业管理委员会组织各专业和职能战略项目组,制定了基础设施、房地产、海外等4个专业战略规划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科技与技术质量等11个职能战略规划予以分解,并将战略规划分解为工作目标,作为分管领导、部门和所属各单 位的量化工作目标和单位经营业绩的考核指标,与绩效考核无缝结合;宣讲、传递、沟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让每位员工都知道企业战略规划及与其所在岗位的关联性和共赢性,形成上下同欲;按战略规划的资源需求、提供资源的渠道和方法,合理配置资源和培育未来资源,按人力资源规划配置、培育了不同发展阶段各专业所需专业人才。财务资源、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的配置和培育也按相应职能战略规划进行稳步推进。通过资源的配置和培育满足了企业各发展阶段的资源需求,通过规范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实现了各阶段、各专业、各职能层次绩效指标的实现,对战略目标形成了层层支撑,近三年全面实现了战略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在行业处于领先水平,企业之梦正在逐步实现。
三、以顾客为驱动,提升市场竞争力
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推行工程招投标制以来,中建八局经历了:经营者营销——经理人营销——体系营销——整合营销等四个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局总部、办事处、公司、区域公司”四级营销体系和“以办事处为中心、两级总部为保障、区域分公司为主体”的区域营销体系。中建八局围绕总体发展战略,以顾客为驱动制定市场营销专项发展规划及国内房建、基础设施、海外、房地产和设计等专业业务发展规划,仅仅15年时间就实现了营业收入从50亿元到近1000亿元的重大历史性跨越,走上了“以科技提升优势、凭质量赢得信赖、以服务延伸合作”的健康发展轨道。
聚焦顾客需求,构筑恒久信赖。中建八局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以承建“高、大、新、特、尖”工程著称于世,始终坚持“真诚、可靠、服务到永远”的客服理念和“聚焦顾客需求、超越顾客期望、助推顾客发展”的营销观,充分发挥资源、资本、管理、技术等优势,为顾客提供建筑一体化最优解决方案和“沟通真心、服务贴心、管理精心、工作尽心、投诉耐心、合作诚心”的“六心”服务。通过“LDCM”分层调查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将内外部顾客信息作为服务、营销和过程改进的重要输入并实施专项改进。还定期通过内外部满意度调查,获取顾客感知,研究制定措施改进顾客关系,持续实现顾客满意——顾客感动——顾客忠诚和恒久信赖。
强化市场营销管理,提高营销质量。从积极对接“大市场、大业主、大项目”,到追求“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逐步实现营销质量的提升。营销过程中 严格控制好“六大控制环节和四道风险”,理性、科学营销,承揽了一大批政府关心、社会关注、行业聚焦的重特大项目,如:世界最大单体的隔震项目——昆明新机场航站楼,世界第一高塔——广州新电视塔(安装总承包),亚洲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南京火车南站,以及十届、十一届全运会、深圳大运会的主会场等。
四、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搭建卓越绩效的资源平台
中建八局在成长的历程中,充分认识到整合资源、培育资源的重要性,建立基于战略规划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供方资源等管理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按企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专项规划,持续构建以“五支人才队伍”和“七类核心人才”为主体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健全全员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创新员工培训与教育体系,以人为本,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构建了“垂直管理、区域协调”的高效组织管理体系,营造了快速反应、适应发展的组织架构。
二是加强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完善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看品德、重业绩、听公论”的原则,做好干部选拔和任用工作,明确了领导干部“民主推荐-考核-会议决策-公示-廉政谈话”等选拔任用程序;按照“坚持条件、动态管理、岗位锻炼、注重业绩”的原则,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出现了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三是“紧跟战略、全局统筹、分级实施、注重实效”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通过调查、分析、对比,确定战略、岗位和员工发展三个层面的教育培训需求,通过脱产教育培训、在职教育培训、导师带徒、标杆学习、最佳实践分享、轮岗等多种措施,实现组织战略和员工学习和发展的目标。鉴于中建八局人员分散、流动性大、传统培训模式成本高、工学矛盾突出等因素,创新培训模式,推广网络教育,自主开发网络课程,2012已有10000余人参与学习,6000多人参加了在线考试,受到广大员工欢迎。
四是建立了“全员参与、分层实施、目标管理、及时兑现”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将关键绩效指标层层分解到具体岗位,并建立了总经理奖励基金、特殊贡献奖、特殊津贴等丰富的薪酬与激励制度。同时还通过充分授权、竞争上岗、争先创优等 活动,让各级、各类人才充分展现才华,实现了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
五是注重员工满意度,调查收集员工最关心的问题和建议,组织专业会议并结合行业特点选择并确定影响各层级员工满意的关键因素,并采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对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关键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改进,持续提升了员工满意度、忠诚度。
以上措施,取得了良好人力资源管理结果。截止2012年底,中建八局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工、鲁班传人、高级职称等专家人才1600余人,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国际项目经理、国家注册壹级建造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筑师、全国优秀项目经理等高端人才1700余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五、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提升产品品质
中建八局科技管理以转变增长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建立了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制定了“十二五”《科技与质量专项规划》。每年在技术评估基础上进行科技立项,并通过配置资源、过程监控,确保实现课题目标。以6个省级技术中心和1个博士后工作站为依托,以在建项目为载体,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形成以我为主、合作共赢的产学研模式,逐步培育了大型体育场馆、会展中心、机场航站楼、污水处理等领域的技术优势。近三年来,公司紧跟国家投资导向和建设部、上海市的相关要求,先后组织完成了路桥、隧道、地铁、高铁、绿色施工等成套施工技术的研发,形成了领先同行的技术优势,完成技术研发项目84项,科技推广示范工程110项,形成了企业科技成果214项,企业工法123项。截止2012年底,中建八局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级工法27项、发明专利55项,编写了20余项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在体育场馆、机场航站楼、卫星发射中心、污水处理厂等施工和打造绿色建筑方面拥有核心技术,是“全国建筑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先进企业”。
中建八局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大力推行绿色建造。
一是加强《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综合技术》研究(含绿色施工技术、绿色施工工艺、绿色施工新设备新材料、绿色施工现场实施方法等内容),成果在国内、国际均属首创,经专家鉴定属“国际领先”;编制了国家《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规定了绿色施工的管理要求,提出了具体的绿色施工绩效考核准则;开发了建筑施工现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制定了《施工现场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技术规程》,指导施工现场落实了节能减排。2012年中建八局主办了中国建筑第三届项目管理论坛,并向行业发出 “绿色施工、持续发展,营造人类美好家园”的绿色施工倡议书,分享了领先同行的绿色建造经验。
二是绿色设计。在与设计单位的合作中,公司从管理上采取系列措施:明确提出绿色节能运用的范围,计划目标、成本目标、成果标准和节能减排的明确要求;在合作单位组织管理上成立 “节能技术小组”;在设计合同中明确公司要求,并通过合同管理,将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与费用支付及奖罚相结合。青浦保障房获“绿色建筑设计一星级”、上海市“四高小区”和“我最喜爱的保障房户型”;济南中建凤栖地成为山东省第一个获“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评价标识”项目;济南中建文化城是济南市第一个获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住宅类项目。
三是绿色施工。中建八局积极打造绿色科技建筑,施工前充分识别环境因素,结合项目实际,推广应用研究成果,编制项目绿色施工方案,并取得显著成效。大连中心裕景项目获“全国建筑业首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大连中国石油大厦项目获“全国建筑业第二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广州台商大厦、利通广场项目、一公司华能大厦项目、济南恒隆广场项目等一批项目先后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LEED)金奖认证。
此外,中建八局还大力推进其它行业领先技术。如运用BIM技术,在建筑物建设前(设计)、建设中在电脑中建立和更新维护一个虚拟的三维建筑物,以期在实际施工前发现和解决建造过程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错误并修正,从而大大增加项目建设的可控性、减少错误、缩短工期、提高质量。运用BIM模型这个虚拟的建筑物,在项目策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各个阶段(即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需要的资料和服务都可以借助不同的软件工具从BIM模型中获取,从而在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管理中实现节能减排。
六、强化项目管理,助推市场开拓
按照“预控为主、过程精品、顾客满意、合作共赢”的理念,以施工组织管理、技术质量管理、商务管理三位一体精细运行,持续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一是强化科学化、精细化的项目管理。八局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原则,以“标价分离、风险抵押、过程控制、目标考核、奖惩兑现”为指导,实施“过程完美、结果优秀”的过程管理理念。通过标价分离、与项目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实施项目全员风险抵押责任制,将工程质量、工期、安全、成本、顾客满意等管理责任与个人利益紧紧捆绑;将全面质量管理、工期管理、科技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绿色施工管理和风险管理,用于施工策划和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围绕“设计要优、标准要高、技术要新、工艺要精、管理要严、服务要好”六要诀开展工作,促进了项目工期、质量、安全等各方面的管理提升,打造质量优良、绿色科技的建筑产品和优秀的项目管理团队。还通过深化及优化设计、集中采购,推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措施来降低成本,通过加强总分包结算管理来降低成本和经营风险,实现过程整体成本最优化,实现了顾客、企业、员工、供方等多方共赢。截止2012年底,获鲁班奖91项(主承建49项),国优76项,詹天佑大奖10项,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3项,省部级优质工程1158项,2009年有4项工程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鲁班奖”总量稳居中建系统第1名、行业前3名,是“创鲁班奖工程特别荣誉企业”。我局承建的深圳大运中心主体育场工程,以优良的产品质量树立了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跨越的典范。
二是以卓越的现场管理拓展延伸市场。中建八局通过精细化的项目管理,有效提升了产品品质,实现了由顾客满意-顾客感动-顾客忠诚-顾客推荐的良性循环,目前已形成机场航站楼、会议会展、体育场馆、文化传媒、宾馆酒店、医疗卫生、轨道交通、公路桥梁、高速铁路和大型工业厂房等系列产品。在房屋建筑领域,不断超越新的高度,先后参与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连裕景中心、合肥恒盛中心、广州利通广场、广州新电视塔、河南广播电视塔、天津津塔、厦门世茂海峡大厦、武汉瑞安天地、银川亘元万豪酒店等多个省市的第一高楼建设,是中国承担300米以上超高层项目最多的建筑施工企业之一;全国大型干线机场航站楼参与了20个,其中“京、沪、穗、昆”四大门户机场参与了3个;国内6万座以上的大型体育场承建了 5个;3万座以上体育场馆承建了22座;中建八局还承建40多个三级甲等医院,50多个五星级酒店;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出色完成了哈大、石武、沪杭、南京南站等10多条高铁正线和站房工程;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域,先后承建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重庆、大连、宁波等地20余条地铁线路的车站与区间工程;在 环保水务领域,承建了国内30多个城市的水处理工程,其中污水处理蛋形消化池达占国内同类工程近一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参与了广州天河中轴线、天津滨海于家堡金融区、北京CBD东扩等多项特大型工程的建设。
目前,中建八局已跨入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但持续改进是永恒的主题,中建八局将永远铭记“拓展幸福空间”的使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增进相关方满意,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孜孜不倦,永不停息,为建筑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