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山东省高中学生辩论赛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15 12:5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山东省高中学生辩论赛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山东省高中学生辩论赛实施意见》。

第一篇:2014年山东省高中学生辩论赛实施意见

“2014山东省高中学生辩论赛”实施意见(初步)

根据协会工作计划,2014山东省高中学生“协会杯”辩论赛(第四届)将于4月上旬在济南市举行。

辩论赛宗旨:加强我省高中学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升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高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开阔高中学生的生活视野。

指导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高级中学协会;

承办单位:山东省济南章丘第四中学

协会会员学校均可报名参赛(一校一队)。

一、组织机构

辩论赛设立组委会(领导小组)、竞赛委员会(赛务、会务)、评委会

1、组委会(领导小组)由协会理事长、评委会组长、章丘四中校长、章丘四中副校长、协会秘书长等人员组成2、竞赛委员会

由章丘四中副校长、主任、协会秘书长组成下设赛务组(主要负责赛事工作),组织学生担任比赛主席、计时和服务人员;会务组(主要负责接待,安排住宿、交通、场地器材、安保医疗等服务性工作)。

3、评委会

大组评委3-5人,由组委会聘请教授专家组成。拟由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单承彬教授任组长,主持辩论赛评审工作。

小组评委:根据参赛报名情况确定人数,组成若干个小组(每组3或5人),负责初赛和复赛的评审工作。

二、赛制

参赛队分若干个组进行预赛循环赛;预赛晋级队再分组进行复赛循环赛;最后进行决赛淘汰赛,决胜冠亚军。

三、奖项

设团体奖:冠、亚、季军和优胜奖若干个;组织奖一个;

个人奖:最佳辨手若干名;最佳指导教师若干名;优秀辩手、优秀指导教师若干名。

五、经费

参赛学校人员的交通、食宿费自理。辩论赛活动经费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学校共同承担;若获得赞助可冠名“某某杯”。

具体工作进程——

2013年12月20日发出预备通知。

2014年2月20日前,将“初步实施意见”和“比赛办法、规则、比赛评分表”等材料发至章丘四中。初步联系大评委。

3月初:召开第一次协调会(地点待定)。成立组织机构,确定评委会的组成(大评委组成和小评委组成)。研究确定比赛办法、规则、辩题等。确定学校负责辩论赛的总协调人和对外联络人。商讨后形成最后实施意见。

3月5日:针对报名参赛学校,发出第二次通知:公布比赛办法、规则,公布辩题。参赛学校3月20日前报送《选手报名单》。

3月20日:竞赛委员会根据报名学校情况,全面启动相应的场地、赛事、接待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代表队和评委的食、宿安排、准备《辩论赛活动指南》等。

3月25日:发布报到通知。

4月 8日:组织模拟预演,检验比赛主持、计时软件等整体赛事全程。

4月11日:下午分别召开大评委会、全体评委会会议、组织报到。全体参赛队领队会。活动注意事项、活动全程的安全。

4月12 日:上午8:00辩论赛正式开始。

六、其它

1、辩论赛的辩题、比赛办法、比赛规则的通知(应于3月5发布)

2、参赛队报到通知(应于3月25日发布)

3、《活动手册》报到时提供。

山东省高级中学协会秘书处

2014年2月18日

第二篇:山东省高中学生辩论赛比赛规则

山东省高中学生辩论赛比赛规则

总述

(一)本赛制参赛双方每方上场队员四人,称为一辩、二辩、三辩、四辩。

(二)本赛制设置了陈词、质询、小结、自由辩论、总结陈词、观众自由发问 共计6环节。

一、比赛流程

1、辩论赛开始

2、宣布辩题

3、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

4、介绍参赛队员

5、介绍评委及点评嘉宾

6、辩论赛比赛

7、评委及点评嘉宾退席评议

8、观众自由发问(这一环节可以活跃场上气氛,填补评议的时间空白。)

9、主席宣布本场结果

10、本场比赛结束,退场。

(由辩论会主席执行)

二、辩论程序(净比赛时间约38分钟)(一)陈词阶段(共7分钟)每方的陈词3.5分钟。由一辩一次完成。按正→反顺序进行。每方用时还剩30秒时有哨声一次提示,时间用尽时两次哨声提示,发言必须停止。

(二)质询阶段(共10分钟)质询设为两轮四次,为一对一质询。第一轮质询由质询方二辩提问,第二轮

员应对,两轮应由二位不同的队员应对,中途不得换为2.5分钟,2分钟时有哨声一次提示,2.5分钟有哨声二次提示,此轮质询必须停止。

质询者必须控制时间,得提出与题目有关的合理而清晰的问题,并且可以随时停止被质询者的回答,再询问其它相关问题,直到时间用尽。被质询者没有固定的回答时间,质询者要求停止回答,被质询者就应该停止回答,让质询者再问一下问题。当质询方提问进入逻辑循环或悖论时,被质询方可以跳出逻辑循环或悖论来阐述观点。

(三)小结阶段(共5分钟)

每方可任选二辩或三辩一位辩手负责针对已经进行的质询进行小结。小结由正方先开始,每方限时2.5分钟。每方用时还剩30秒时有哨声一次提示,时间用尽两次哨声提示,发言必须停止。

(四)自由辩论阶段(共8分钟)

正方先开始,此后正、反方自动轮流发言。每位辩手在此期间至少发言一次,发言次数、时间及每方四位辩手的发言次序均无限制,但某一方辩手发言落座后,对方发言之前这一方任何一位辩手不得再次发言。双方各有时间4分钟,一方辩手发言落座时该方计时暂停,另一方计时开始。每方用时还剩30秒时有哨声一次提示,时间用尽两次哨声提示,发言必须停止。此时如对方尚有时间,可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剩余时间。

(五)总结陈词阶段(共8分钟)

每方总结陈词由四辩进行,时间为4分钟,由反方先发言。每方用时还剩30秒时有哨声一次提示,发言必须停止。

(六)观众自由发问(时间可以灵活掌握)

三、辩论要求

1、陈词:立论时要求逻辑清晰,引论恰当,言简意赅。

2、质询:质询双方必须正面回答问题,提问和回答都要简洁明确。重复提问和回避提问的均要扣分。

答辩者应回答质询者所提之任何问题,但问答辩者可以要求质询者重述其质询,但不得答辩者不得对质询者提出询问,否则视为违规。

答辩者提出反质询时,质询者得要求其停止,并拒绝回答。

3、质询小结:正、反双方的质询小结,要针对质询阶段的态势及涉及的内容,不允许脱离比赛实际状况的背稿。

4、自由辩论:自由辩论是检验一个队整体配合能力以及每一位辩手实力的重要阶段,提倡积极由质询方三辩提问。被质询方每轮可自行确定一位队题明显不合理时,被质询者得说明理由,拒绝回答。人。质询按正→反→正→反顺序进行。每次质询时间恶意为之,否则视为违规。交锋。辩手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简洁明了地加强自己的论点,机智有力地反驳对方的论点。流于空洞无物的攻击,有意回避对方的质询及发言观点,对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出现语误、空场等情形,都将影响该队的成绩。

5、总结陈词:脱离实际,背诵预先准备的稿件的,适当扣分。

6、观众自由发词:

现场观众可发表个人意见及向参赛队伍提出问题,唯需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时间为一分钟;辩手以不超过一分钟回答问题。若有剩余时间该队的其它代表可即刻接着回答,至一分钟用完为止。辩手不须根据比赛的立场发言,他们可以以本身的意见和观众自由的交流。

现场观众必须先简单的自我介绍,并说明要向哪一方提出问题,发问者无权指定回答人选。发问者不能出示大字报,杂志,书籍及图报。

在必要时,主席有权力终止或拒绝观众的问题,如敏感问题。

注:各队辩手在辩论中可将资料集中在自制卡片上,发言时以备参考,但不能宣读事先已拟的稿件或展示预先准备好的图表或字板,在自由辩论时队员可以相互提供发言线索。

四、评判及评分

一、评判

1、组委会将聘请6位资深评委组成评审组进行全程评议。其中,分组循环赛时,按每组5位评委要求增加分组循环赛评委。

2、每场比赛另设一位点评嘉宾,可由评委兼任。

二、评分标准(一)团体分

标准

1、论点明晰,理解深刻,论据充足、合理、有力,引证恰当、有层次、多角度,分析透彻;

2、迅速抓住对方观点及陈词失误,驳论精到,切中要害;

3、思路敏捷,应对能力强;

4、言语清楚达意、陈述条理性强,措辞造句

逻辑严密。

5、团队分工良好,默契配合。

赋分 共300分

1、陈词:30分

2、质询:60分

3、小结:20分

4、自由辩论:50分

5、总结陈词:30分

6、团体表现:50分

7、整体论点:60分(二)辩手个人得分:

标准

1、陈词:层次性、条理性、论据充分,说服力。

2、语言:流畅、准确、言简意赅、发音准确。

3、仪表风度:自然、大方、不强词夺理、尊重对方、尊重评委与观众,表情、手势恰当。

4、把握准确性、机智、有否新意、思维是否符合逻辑。

赋分

每场总计50分

语言表达、辩驳能力:20分

风度仪表、综合印象:20分

团队合作能力:10分

每场比赛的最佳辩手由得分最高者获得。比赛全场的最佳辩手由个人累积分最高者获得。注:1.每场比赛的胜负判断,根据选定评委所计的团体分总和来评判;

2.辩手个人得分只作为个人奖项的评审依据,与判断每场胜负无关。

第三篇:山东省互联网+实施意见

山东省“互联网+”发展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互联网+”工作部署,大力推进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着力发展互联网经济,进一步增强山东经济发展新动力,现就山东省“互联网+”发展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代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互联网+”,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从而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在生产制造和公共服务领域,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同传统的制造、能源、交通、教育、医疗等产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通过人、机、物的泛在互联,提供智能化的生产和服务,提升资源配置和交易的效率,推动传统产业创造出新的价值。在居民消费领域,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网络购物等互联网技术和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生活娱乐方式,不断催生新型的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

(二)我省“互联网+”发展任务艰巨而紧迫 “互联网+”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省是传统产业大省,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任务刻不容缓。加快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改造,加大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力度,已经成为传统产业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抉择。“互联网+”发展工作,要着力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互联网新技术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培育新型经济业态,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互联网+”发展,作为当前加快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强化领导、创新思路,统筹谋划、加快实施,务求取得实效。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总目标,以“互联网+”发展为抓手,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致力融合应用,着力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破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新服务、创造新业态,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

(二)基本原则

融合应用,创新驱动。积极推动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示范引领,协同推进。坚持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技术产业,协同推进互联网在各领域的创新发展。

安全为先,有序发展。坚持积极防御与综合防范相结合,高度重视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隐患,健全多层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提升网络与信息监督管理水平,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

(三)发展目标

到2018年,全省“互联网+”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着力打造“智慧农业”、“智慧工业”、“智慧服务”、“智慧民生”,重点培育新兴的互联网经济,加快实现由传统产业大省向互联网经济强省的跨越。主要体现为“四个提升”: 1.“互联网+”融合传统产业的水平整体提升。互联网全面提升和改造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各个领域,智能制造、众创众设、云服务等新型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加快发展,经济运行大数据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到2018年,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8,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到6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5%。

2.“互联网+”衍生新兴产业的能力快速提升。电子商务、信息消费、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到2018年,全社会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6万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全省信息消费规模达到90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

3、“互联网+”带动信息资源利用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互联网业务全覆盖,逐步实现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到2018年,全省政务信息网上公开率达到95%以上,8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和60%以上的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政务部门间主要业务信息共享率达到85%以上。

4、“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技术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互联网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升级优化,安全可靠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到2018年,全省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万亿元,年均增长15%;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移动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85%,3G以上用户普及率达到65%,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通宽带。

三、重点任务

重点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路径、新业态、新模式、新能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由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着力强化四个重点领域、12项重点任务。

(一)推进“互联网+传统产业”,创新经济转型新路径

1、互联网+农业

利用互联网整合分散的农业资源,建设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资和农产品交易、村务民生服务三大类专业信息服务系统,加快发展“智慧农业”。

加快农业生产自动化,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粮食生产、畜牧养殖、水产渔业和高效经济作物等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推广农业生产环境物联网监测监控、病虫害远程预警和诊断、农产品质量全流程安全溯源、农业技术综合服务平台等信息系统,推广具有在线监控和修复能力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农业机械和农业装备。

加快农业经营网络化,畅通农资、农产品购销的信息渠道。发展“云农场”等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促进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领域和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网上交易,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服务水平,消除农业信息的不对称,解决买难卖难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完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体系,推广农产品运输和销售过程的监督管理系统。

创新农村管理方式,促进民生服务的便利化。建设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完善农村财务、资产、土地、水资源、农民工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农村管理数据和信息共享。推广农村综合调度管理、灾害监测和应急处理、村务管理、外出务工人员远程事务管理等信息系统。

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信息进村入户。改造完善远程教育服务等各类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提升农村民生服务信息化水平。强化农民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质。在全省各行政村以及户数较多的自然村,进一步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禹城、寿光、荣成等国家级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建设。

2、互联网+工业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山东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2014-2018年)》(鲁经信字„2014‟255号),加快互联网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建立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智能生产模式,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和重组,着力打造“智慧工业”。

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生产智能化。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围绕研发设计、生产管控、设备管理、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绿色生产、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推广信息物理系统(CPS)应用,加快生产过程的管控一体化、工艺流程再造、供应链协同、基础数据共享,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集成化生产。

——装备、产品智能化。加快建立“可感知、可计算、可交互”智能装备、智能产品产业体系,推动工业产品价值链向高端跃升。加快高端芯片、新型传感器、工业控制计算机、智能仪器仪表、工业软件、互联网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在装备、产品中的集成应用。研发生产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发展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数字家庭等新型智能终端。鼓励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等新型智能产品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网络化。鼓励消费品制造企业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移动APP应用等平台,积极探索粉丝经济、个性化推送、基本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移动O2O等多样化营销模式,增强用户粘性,扩大口碑影响。推动钢铁、冶金、石化等大宗工业品制造企业,通过第三方行业垂直平台和产业链合作模式进行采购和销售,提升企业与市场的对接能力,倒逼企业以销定产,化解过剩产能。鼓励制造企业与互联网、软件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具有行业特性的市场大数据分析工具,提升市场分析能力,实现精准营销。

——服务远程化。鼓励工程机械、交通装备、电力、石化等生产企业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现场数据采集传输、设备运行实时监控、故障预测与诊断、健康状态评价等远程主动运维服务,提高生产安全与生产效率。支持工控系统制造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建工业设备运营平台,为中小设备供应商和制造企业服务。在食品、电子、汽车等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领域,加快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延长产品服务链条,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发展云制造、云设计等智慧工业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云制造、个性化定制、大规模定制、众创、众包、众设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完善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及工业大数据平台服务功能,建设工业云体验中心,鼓励工业云示范应用,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工业及互联网企业围绕集聚创新资源、缩短研发周期、提高响应速度、降低研发成本,建设一批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行业众包、众设等平台。

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化制造产业链。推动装备、汽车、建筑、家电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依托互联网,建设上下游协作管理系统,实现物料、财务等信息共享和实时交互。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开展跨区域的网络协同设计、精准营销、品牌推广,建立国际化的全球产业链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加入核心企业的产业链体系,提高产品配套能力。依托烟台海洋装备、东营石化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加快龙头企业智能化转型,培育跨界融合、多方合作的产用联动新机制,加快产业链协同优化,形成区域智能制造发展新模式。

强化基础能源的供应保障和科学决策能力。建设智能电网,完善重点企业用电量信息监控、发电企业电量情况实时调度等系统。建设数字矿山,鼓励枣矿、临矿等开展智慧矿山试点,加快地理信息、井下通讯、监测监控等系统的应用,完善矿山调度指挥等系统。建设数字油田,加快生产和消费全过程的能源监测、预测和节能优化,建设战略物资储备平台。加快电力、煤炭、石油铁路、公路、港口等单位之间运行调度信息的互联共享。面向高耗能行业,建设工业能耗在线监测、能源管理交易服务等平台。完善两化融合管理服务体系。组织实施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加强对试点企业的跟踪评价。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水平测度和等级认定,稳步推进企业、行业、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监测监管、工业软件、工业控制、机器到机器通信、信息系统集成、物联网应用等开展试点示范,推广海尔集团等重点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典型经验。制定一批两化融合技术标准、规范和解决方案,积极开展标准的评估、试点、宣贯和推广应用。开展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强化行业对标,促进信息化企业与工业企业对接合作。培育一批第三方两化融合服务机构。

3、互联网+服务业

深化互联网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向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渗透,实现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推进服务业向高级化的“智慧服务”发展。

培育网络化的生产服务新模式。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服务,发展物流配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网络化服务,加快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鼓励生产企业利用互联网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发展网络直销、在线定制、线上线下互动、在线监测、全产业链追溯等新型服务,加强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实现服务与制造的无缝对接。实施物流信息化提升工程,统筹建设区域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加快专业物流和供应链物流信息化改造,增强面向工业、农业和居民消费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

培育移动化的生活服务新模式。加快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和软件在生活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鼓励发展旅游订票、餐饮住宿、体育娱乐等服务领域的信息服务网站、平台,推动生活性服务实现线上预订与线下服务的结合。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建设供应链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网络零售和网络购物等现代经营方式。发展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业态,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中华民族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加快数字版权知识保护,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化品牌。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云平台,建立社会化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网络,推进养老机构、社区和医疗护理机构协同信息服务,推广远程健康监测等平台和系统。

(二)发展“互联网+新兴产业”,培育经济新业态 随着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全面改造,传统产业生态链的分配、消费、支付等环节不断衍生出智能化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催生了新兴的互联网经济。

4、电子商务服务业

结合我省实体产业优势,利用电子商务促进资源整合和产业转型,实现平台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聚集效应。——培育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在原材料领域,重点培育煤炭、石油、钢铁、有色、稀土等生产要素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在消费品领域,鼓励纺织、家电、食品等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快速占领终端消费市场;在工业品领域,发展机械、化工、轻工等行业垂直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业领域,重点发展农资、农产品交易平台;在民生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的网络零售和生活服务平台。实施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工程,首批在电动汽车、能源、机械、石化、物流等领域确定20个试点平台,推动平台整合资源、做大做强。

——加强电子商务支撑保障。发展网络营销、咨询调查、网站建设、网店运营、信息系统集成等服务;推动互联网支付、数字认证和电子合同应用;发展信用调查、认证、评估、统计等服务;鼓励物流快递企业围绕电子商务提供快速高效的支撑服务;鼓励发展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基于电子商务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经济发展运行监测。培育“好品山东”等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开展工业电商百县行活动,培育优秀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

5.信息消费产业

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4‟9号),加快推广面向民生的智能终端、移动通讯、宽带网络、有线电视、软件和信息等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居民消费热点,形成我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推进潍坊、淄博、济宁、威海国家级信息消费试点和22个省级信息消费试点建设,制定信息消费试点考核评估指标及办法,积极开展咨询服务和定期评估。推动济南、青岛国家级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建设。遴选一批信息惠民产品,在全省大力推广销售,进一步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

6.互联网金融产业

鼓励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产品、技术、平台和服务创新,积极发展互联网新金融。推动“联行支付”等非金融法人机构开展第三方支付,提供互联网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及其他支付服务。发展P2P网贷(点对点信贷)、众筹、互联网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利用互联网平台募集项目资金。鼓励企业基于产品智能化、供应链在线化的信用信息挖掘,开展信用销售、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利用互联网快速提高融资效率。推动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创新金融服务,拓展业务领域。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与服务,防范金融风险。

(三)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形成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新模式

推进公共服务的移动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鼓励公众更便捷、更优质地获取公共服务,加快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智慧民生”。

7.互联网+民生服务 建设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加强网络化教育,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打造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和公共卫生服务共享,完善居民健康档案资源库和电子病历资源库,建立以居民健康卡为主线的医疗卫生信息交换体系,实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跨医院、跨地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省级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平台建设,扩大应用范围;推动就业信息联网,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立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平台,强化省市业务协同。建设智慧交通、平安山东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市民“一卡通”建设,促进各市间互联互通。

8.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落实省政府《山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鲁政办发„2015‟6号)、《关于加快我省电子政务集约化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5‟7号),建设省、市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云平台和灾备中心,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和协同管理效率。完善信息资源共享目录,研究制定政务数据共享与交换机制,鼓励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推动各级机关业务系统向云平台迁移,完善数据交换体系功能,编制信息资源目录。建立政务大数据应用系统,加快中央数据库的建设,逐步完成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我省电子政务集约化发展。推动公共事业缴费服务平台、地理信息平台等系统的广泛应用。

9.“智慧山东”建设

落实省政府《关于开展“智慧山东”试点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发„2013‟3号),加强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需求的智能响应,提升城市的智慧式管理和服务水平。重点建立涵盖资金、技术、管理的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服务平台,组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联盟,建设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体验中心。积极试点推行PPP、BOT、BT等运营方式,完善智慧城市产业发展融资机制。加快智慧城区、社区建设,推进城市智慧管网建设和智慧社区服务。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在济南综合保税区等20个园区开展试点,推动形成通信网络高速泛在、精细管理高效惠企、功能应用高度集成、重点产业高端发展的“四高”产业园区。

(四)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提升支撑保障新能力

重点发展互联网基础网络、设备、终端和软件,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建立配套完整的互联网技术和服务产业链。

10.优化互联网基础网络

落实省政府《山东省“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鲁政办发„2014‟20号),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提速。加快建设基于IPv6的下一代高速宽带网络,推进城域网高速互联,提升网络承载综合业务的性能。推动农村宽带网络普遍惠及,加快行政村通光纤、较大自然村通宽带。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深化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统筹WLAN、3G/LTE等的协调发展,扩大3G以上网络覆盖范围,推动WLAN在热点地区、公共场所的覆盖,提高热点地区大流量移动数据业务的承载能力。推进地面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11.发展互联网新技术产业

落实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3‟7号文件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3‟26号),依托济南“中国软件名城”及青岛、烟台、威海等信息技术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适用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服务器产品、网络设备、存储系统、云服务终端和软件产品,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加快发展智能型和网络化家用、商用电器,以及各种终端多媒体产品。发展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系统设备、网络设备、芯片、手机等技术和产品。加强专业智能工厂软件、智能控制系统等工业软件的研发和设计。开展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加快发展北斗和地理信息产业。

12.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 鼓励企业优先使用国产软件、硬件和技术服务,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应急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网络和信息安全应急联动机制,拓展应急支援服务范围。推动企业做好数据安全防护工作,引导省网络和信息安全应急支援中心、数据灾备服务中心、数据清除与恢复技术中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安全服务。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在嵌入式系统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业云安全等领域,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大对企业工作人员网络和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强化信息安全意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互联网+”发展相关工作,部署和落实重点任务,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的实施。各市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有关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实际,制定“互联网+”整体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行业“互联网+”发展推进机制,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

(二)加大宣传推广。加强互联网发展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强化互联网成果在产业转型升级、新型业态培育、政府公共服务、民生保障改善中的地位和作用,创造“互联网+”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开展“互联网+在山东”网络媒体宣传等活动,宣传“互联网+”企业品牌、标杆案例、重点产品和服务,普及“互联网+”知识,增强全社会对“互联网+”工作的认知度、参与度。

(三)建立创新驱动机制。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产学研用结合的“互联网+”创新体系。培育创新载体,支持“互联网+”领域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等平台建设。扶持“互联网+”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成果进行产业化应用和推广。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四)开展试点示范。在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云制造(云设计)、电子商务、平台经济、信息消费、智慧城市、互联网新技术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统筹考虑开展“互联网+”试点示范。梳理典型案例,总结提炼示范企业的转型升级经验,挖掘分析“互联网+”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有效路径,推广新业务、新模式、新机制。

(五)强化人才培养。将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纳入省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吸引省外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在我省创新创业。增强企业主要负责人互联网意识,强化政府和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结合国家和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训。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相关人才。开展“互联网+”专家咨询活动,建立专家服务长效机制。

(六)优化要素保障。鼓励各级、各部门优先保障“互联网+”重点项目的资源要素需求。省级、市级产业集聚区、高新区要把发展“互联网+”作为重点任务,明确主攻方向和目标,规划发展空间,实施重点项目,保障辖区内企业对资源要素的合理需求。

(七)加大资金支持。优化省级财政资金配置,围绕“互联网+”发展试点示范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品、关键技术、人才培养,采用贴息补助和资金扶持的方式,加大对“互联网+”领域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在“互联网+”方面的政策支持,落实中央财政资助项目明确需地方配套的政策。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信贷资金、各类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互联网+”重点项目、优势企业、产业基地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八)强化协会服务作用。组建省工业互联网协会。发挥省电子商务协会、首席信息官(CIO)联盟、物联网协会,以及机械、轻工、纺织、建材等行业协会在“互联网+”技术推广、交流合作、项目对接、咨询规划、人才服务、行业统计等方面的作用。鼓励行业协会依托山东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组织举办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网络产品、电子商务、智慧家居、物联网高峰论坛、专业展会等,打响我省互联网经济品牌。

第四篇:山东省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意见

山东省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意见

时间:2011年5月24日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根据《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鲁发[2010]20号)、《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鲁教高字[2011]1号)和省委、省政府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为适应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新要求,必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引导高等学校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全面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十二五”期间,我省决定实施“山东省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以下简称“省重点学科工程”)。为切实做好省重点学科工程组织实施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向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实施省重点学科工程。重点加强学科的凝炼、学科群打造、学科团队汇聚、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和基地构筑等方面建设,形成优质学科群,提高学科学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社会服务。

(二)基本原则。省重点学科工程,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使命;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团队建设为基本依托;以服务社会为重要职责。突出需求、强化服务,培育优势、彰显特色,优化结构、科学布局,整合平台、创新机制。

1、突出需求,强化服务。高等教育要适应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区域重点带动战略对各类学科人才的需求,重点倾斜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空白学科、应用学科;大力支持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积极扶持优势传统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克服学科发展的同质化倾向。坚持地方性和应用性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

2、培育优势,彰显特色。各高等学校要准确定位,要主动与区域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科技创新的目标相对接,有所为,有所不为,建设并形成鲜明的服务区域特色和学科优势,创出自身的品牌,提高学科领域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

3、科学布局,优化结构。要正确处理好国家、省和单位三级重点学科的关系。科学定位、分层建设,优化学科布局、院校布局、区域布局。优化学科资源配置,加大学科调整、重组的力度,拓展优势学科建设方向,加大学科交叉、融合力度,形成优势学科、支撑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学科群。

4、整合平台,创新机制。大力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社会企事业单位共建重点学科,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学科、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充分发挥省重点学科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动态管理,逐步建立适应我省高等教育实际的重点学科管理新机制。

二、目标与任务

省重点学科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通过实施省重点学科工程,促进我省高等学校内涵建设与发展,引导高校科学定位,优化结构,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建设的特色重点学科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学术队伍建设成绩突出,学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一)从全省省属本科院校和研究生培养单位中,遴选建设300个左右省级重点学科,从中遴选强化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基础应用型和地方品牌技术应用型重点学科。经过5至10年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以及科技开发、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各自办学优势、学科特色和专业品牌,部分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学术水平、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逐步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产生一批国内外领先的原创性、创新型、技术技能型重大成果,服务国家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二)大力支持和鼓励各普通本科高校和研究生培养单位(以下简称“建设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定位、服务面向,建设本单位的重点学科,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自我完善与自我管理的运行机制。

省重点学科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团队建设。引进、培养、培育一批在重点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的领军人物和学术骨干,逐步形成若干个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学术团队,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建设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学术建设。重点学科要选准学科方向,在特色、优势上下功夫,承担更多的重大科研攻关课题,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研究与科技开发等方面产生标志性成果;通过研究与开发,为社会提供工程、技术、管理咨询和决策服务;不断拓宽应用成果转化渠道,提高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贡献率;发挥对外学术交流窗口作用,建设成为本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和资源信息基地。把重点学科建设成为新兴产业的助推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平台建设。充实和改善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网络电子信息等其他软硬件条件建设,建立起校内外教学、科研创新平台与研发基地,为创新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质量建设。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建设成为我省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制度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并建立有利于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机制;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化组合、突出优势的学科组织制度;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科研管理体制;有利于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学术发展的科学评价机制。建立健全重点学科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三、实施步骤

(一)单位遴选,择优申报。各建设单位根据省重点学科工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建设目标和任务,组织做好“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认真评审、择优申报省重点学科和省特色重点学科。

“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省重点学科工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以及申报要求,由学校自评确定省重点学科和省特色重点学科(不含国家重点学科与培育学科),经省审查后,纳入“十二五”省重点学科工程。

省重点学科和省特色重点学科,按二级学科进行申报。学科名称和代码按照《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发)填写。为便于学科建设工作,部分学科名称和代码可参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设置实施细则》(教研厅[2010]1号)的有关规定。

(二)科学评审,确定项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根据省重点学科工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结合各建设单位“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的终期评估验收情况和“十二五”申报意见,统筹考虑全省学科调整优化、院校布局、区域布局等因素,采取专家评审和省决策相结合的办法,确定省重点学科和省特色重点学科。

(三)制订规划、协议建设。省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由建设单位组织专家进一步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目标和实施措施。按照建设规划,由省教育厅与建设单位签订学科建设任务书。

(四)强化评估,目标管理。建立省重点学科退出机制,对“十二五”省重点学科和省特色重点学科实行目标管理,加强学科建设的检查与监督。对项目建设力度大、成效显著的加大支持力度;对建设不力、成效差的要限期整改,直至终止项目建设。“十二五”中期和“十二五”末,省将根据项目建设任务书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验收。

四、政策与措施

(一)统筹管理,自主建设。省重点学科和省特色重点学科由建设单位根据省重点学科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以及学科建设任务书,统筹管理,自主进行学科建设。

(二)集中财力,重点建设。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省属本科高校特色重点学科以及国家重点学科(含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优质资源建设,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及科研创新等。根据学科建设类别、项目建设内容、项目预算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资助额度,分进行拨付。

(三)广开渠道,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政策、资源、经费支持。一是各建设单位要切实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加大对重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二是多方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市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三是积极争取纵向与横向重大科研课题经费;同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金积极参与高校学科建设,创建资源共享学科建设平台。

(四)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建设效益。建立学科遴选制度、中期检查与终期验收制度、末位淘汰和动态管理制度、学科建设责任制度。制定科学的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激发学科建设与管理的活力,提高学科建设效益。

五、组织实施

(一)省重点学科工程,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组织实施。省教育厅负责制定省重点学科工程实施意见、管理办法,组织项目申报、论证与审批立项,统筹实施与检查、评估、验收等管理工作。省财政厅负责省财政专项资金的筹集、管理和监督检查。

(二)省重点学科工程,由建设单位具体组织实施。各建设单位要建立由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和项目单位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组成的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项目实施工作机构,具体组织推进项目实施工作。

各建设单位是实施省重点学科工程的主体。要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全面落实《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和省委、省政府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适应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新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将省重点学科工程列入本单位整体建设和发展实施的重要议程,制定好建设规划,落实组织、政策、经费等保障措施,为实施省重点学科工程创造良好的政策、人文环境。要加强协调与合作,充分调动广大教学、科研与管理人员参与省重点学科工程的积极性,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切实把省重点学科工程组织实施好。

省重点学科工程,是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奠基工程。各建设单位要把实施省重点学科工程与其他相关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与“211工程”、“985工程”、“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引领社会中的战略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全面提升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第五篇:解读《山东省2014年高考改革实施意见》

解读《山东省2014年高考改革实施意见》

昨天上午,山东省教育厅召开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闻通气会,出台了《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决定从2014年起稳步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2014年起,夏季高考采用“3+综合”的模式,考试时间由两天半缩短到两天;外语考试听力不再纳入统一考试内容;体育成绩以高中期间体育成绩取代,不计入总分;还将逐步统一全省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允许非户籍考生在我省参加高考。

晚上,细细品读了《意见》,思考下一步教学、应考的方法。以下是个人对“夏季高考”的理解和解读,仅是一家之言,不负任何责任。

一、关于高考考试科目的调整:

采用“3+综合”模式,考试科目减少到4门,两天考完。3指语文、数学(1和2)、外语(主要是英语),综合(1和2),取消《基本能力》考试。个人认为:虽然高中阶段不分文理,但高考还是有文理之分的。语文、外语应该是统一的,文科可能考数学1(文科数学,略简单)和综合1(政史地综合卷,即“文综”),理科可能考数学2(理科数学,略难)和综合2(理化生综合卷,即“理综”)。

二、关于高考考试内容的调整:

英语有重大调整,2014年开始不再考听力,其他科目在内容和方式上不会有太大调整,如综合科还是分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是山东省课程改革——模块学习所决定的,是无法改变的。具体考试范围和难度,需要解读当年的《高考考试说明》。

三、关于高考考试科目分值的调整:

估计总分750分不会改变,但个别科目分值可能略作调整。估计语文、数学总分不会改变,仍然采取满分150分,外语和综合分值改变的可能性加大。文科选择考数学

1、综合1的考生,给高考不再考查学科(理化生)留有一定的分数;理科选择考数学

2、综合2的考生,给高考不再考查学科(政史地)留有一定的分数。

这样以来,可以预测:外语取消听力后,可能减少到120分(这点民间传得很厉害),综合可能恢复到300分。也可能外语分值不变,综合科变为270分.个人认为第一种可能较大。

四、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高考中的利用:

最为重大的改变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管理部门由教育厅的基础教育处,改为省教育考试院组织实施。这显然是为了提高他的公信度。

2014年不再考《基本能力》的传说由来已久,这点在去年秋天的高考改革讨论稿中有明确的表述。“反向学科”(高考不再考查的科目)如何在高考中体现,计划利用这些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折合一定分数计入高考。

学业水平考试(以前叫“会考”)实施20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因为学业水平考试的公信度很低。由于组织部门是当地教育部门,考试组织实施的严密程度一直不平衡,很多地方为了高考,组织学业水平考试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地方甚至学校集体组织作弊,省教育厅没少通报。再是阅卷也是当地教育部门,阅卷尺度很不平衡,在省里组织的试卷抽检中,有些地方的空白卷也有分数。想把部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考,必须提高“公信度”。只有像组织高考那样,才能提高它的公信度。这点,我在去年看到“讨论稿”时就想到了。《意见》把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实施改由教育考试院,显然要提高它的公信度,把“反向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折合一定分数计入高考成为必然。

这样一来,高中生相当于经历两次“高考”,只不过考试范围、难易度不同罢了。特别是反向学科,一定要引起重视。虽然分值低,但也是“分”啊。组织实施的难度可想而知。个人预测: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在高二结束阶段,时间可能安排在高考后。利用高考考场,会减少很多人力物力的麻烦,学生准备起来也基本能顺理成章。

五、关于高考体育成绩的利用:

高考前不再由地方统一组织实施,由高中学段内体育测试成绩替代。个人认为,身体素质可以达标,但不该记入高考分数,因为这不是选拔体育专业的学生。既然学校实施,信度大打折扣,作为参考也就可以了,只要学生坚持锻炼,确保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六、关于招生制度的改革:

1、实施“阳光工程”,减少、规范高考加分。

我省执行国家统一制定的加分政策,不另行制定省内加分政策。国家教育部调整奥赛等加分项目,多数学生不再具备保送资格。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

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或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

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遴选为参加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保留高校招生保送资格,经所报考高校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至于“体育特长生”、“省级优秀学生”,个人认为将来取消的可能性也很大,至少会更加公正、规范、阳光、透明。

参加相应奥赛培训和考试,虽然高考不一定加分和保送,但在高校组织的自主招生中可能起到较大作用。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能力,建议多参加培训科目,适当降低难度。

2、申请实行高校多元化录取方式:省属高校实施统一高考、自主招生录取、破格录取、推荐录取等录取方式。

3、逐步统一全省各个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

近年来,重点本科全省统一划线,但省内二、三本各市地的录取控制线差别较大,给省内各市地的考生带来不公平。逐步统一全省各个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促进了省内考生的公平。

强烈建议全国部属院校统一分数线,还全国各地考生公平。

4、实施省属本科院校的自主招生制度,省属本科高校实施专家参与录取的招生模式。

5、允许非户籍考生在我省参加高考。

个人认为这一点影响不大。山东是人口大省,自然也是高考考生大省。2008年考生超过80万,这几年有所减少也近70万,现在考生又在逐渐增多。每个省的高校录取人数是一定的,特别是山东省重点本科只有5万多。谁愿意到山东来挤这座“拥挤的独木桥”呢?除非河南这样的考生大省,教育发达、招生数量多的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的考生肯定不会到山东来考考;偏远教育落后地区的考生也不会移民到山东来考。这点山东考生大可放心。

只是省内各市地的考生是否也能放开,一些省内异地打工者的子女,能否在就读地参加高考,个人认为将来会放开,我们需要拭目以待。

七、个人猜测:将来可能采用全国卷。

一个月前,“综合科利用全国卷”传的沸沸扬扬,一起了轩然大波,这有可能是试探。今年时间太紧张了,再改是来不及了,不利于学生的备考,将来还是有可能的。为了使试卷更加科学、合理、平稳,将来改用全国卷的可能很大。国

家考试院对大纲的把握更加准确,命题经验更加丰富,专家团队更加庞大,命题资源更加丰富。2004年,当时课改的省份少,单独命题。现在很多省份进行模块教学的课改,国家教育考试院,单独为课改模块教学省份命题,山东省没有必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单独命题了。这个也需要拭目以待,静观其变。我分析过山东和全国的理综卷,变化不大(前面的文章)。

以上分析,皆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下载2014年山东省高中学生辩论赛实施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山东省高中学生辩论赛实施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实施意见

    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实施意见 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认定办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简......

    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实施意见

    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实施意见 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见附件1,以下简称《认定办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山东省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意见

    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 1994年1月17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7年10月15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暂行)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暂行)》的通知 (湘教发〔2007〕43号)各市州教育局: 为促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顺利推进,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科......

    实施意见

    河源技能人才扶持政策办理细则出台 培养使用技能人才有十种奖补 根据《河源市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我市对于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培养机构、技能培养大师及使用单......

    实施意见

    关于我县2012年“扫黄打非”工作的 实 施 意 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 为绕组贯彻落实《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贯......

    实施意见

    关于开展创建"平安企业"活动的实施意见根据南浔区委转发《2011年度南浔区平安企业考核评审条件》(浙浔平安„2011‟3号)的通知精神,为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

    实施意见

    关于党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进一步规范党务公开工作,不断扩大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党务公开工作健康有序进行,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