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安全课程论文
关于生物安全科学性与社会性的讨论
摘要:本文通过对生物行业主要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现象(包括外来入侵现象)的阐释和安全性评估,在肯定其科学研究价值的基础上,对其可能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风险作出预测,同时阐明构建生物安全法律体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物安全;转基因;克隆;外来入侵种
近年来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兴起和迅速发展,生物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全球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生物安全是指在科学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中造成对人类健康、生存环境和社会生活有害的影响;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于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外来物种迁入,并由此对当地其他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改变和危害;人为造成环境的剧烈变化而对生物的多样性产生有害的影响。凡此种种均属于“生物安全”的范畴[1]。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 ,也存在着误用和滥用的风险,给人类健康、伦理道德等社会领域带来生态风险。本文仅以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及外来入侵现象三方面所涉及的生物安全问题阐释生物安全的科学性与社会性。
1.转基因生物的应用概况与安全性
1.1转基因生物的发展历程
1983 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作物——烟草问世;1986年,首批转基因作物——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1993 年,第一例转基因作物——延熟番茄获得美国农业部批准进入商业化生产种植;1994 年,第一个转基因植物产品——延熟番茄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进入市场。之后,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可以说分子农业的时代已经到来[2]。
1.2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争论
毫无疑问,生物工程技术将取代传统工艺和技术,为农业、医药、食品、环保、轻工业等部门带来无限商机,成为21 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重组 DNA 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目前还难以预测的危险。
1.2.1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性
由于可以使动物、植物、微生物甚至人的基因进行相互转移, 转基因生物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界、门概念,实现了在自然状态下无法实现的基因转移和基因突变, 具有普通物种不具备的优势特征, 若释放到环境, 会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 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并可能导致对其他动植物的伤害和长期生态平衡的打破。一些实验和事实已经部分证明了这种担忧,其中加拿大的超级杂草事件、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美国斑蝶事件和中国转Bt棉事件是国际上关于转基因作物污染争论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大事件[3]。另外,在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和利用中,遗传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转基
因生物当代或后代中常出现一些变异,主要表现为转基因沉默和染色体变异。一旦这种不稳定性大规模出现并传播起来, 也不亚于一场灾难。但由于目前技术上的局限和转基因生物出现的时间不够长等原因,人类确实还无法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作出确实可靠的评价,只能说基因工程在动植物上的应用具有风险性。但基因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盲目地禁止或阻止转基因生物的研究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对其潜在威胁进行研究,在现有的技术能力和条件下加以控制, 最大化地保证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使之为人类的生活造福,才是正确的对待方法[3,4]。
1.2.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就是用转基因生物生产和加工的食品,它可以是活体的,也可以是非活体的。转基因植物由于采用遗传工程操作的特殊手段,可能存在无法预测的其他性状的改变,从而带来某些转基因植物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着许多过敏源 ,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源产生的基因转入新的植物中,将会对过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5],如为了改变大豆的营养,人们曾经将巴西豆的基因转入大豆,而有些人对巴西豆蛋白过敏。1996年,Nordlee等报道,转基因大豆含有巴西豆的过敏源,可以引起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该产品投放市场的计划因此终止[6]。
1.2.3转基因食品对一些社会伦理观念及道德规范造成的危害
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在伦理方面的主要担忧包括:将人类基因转入食用动物是不合适的;用含人类基因的生物体作为动物饲料是对人类的一种不尊重;将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给人体受到了伦理学上的异议,有人认为这对于人类和动物都是不仁道的;将动物基因转入食用植物可能会引起一些素食者的特别关注;将某些宗教团体禁止食用的动物基因转入他们通常食用的动物中可能会触怒这些宗教团体等[7,8]。
总之,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应当科学的认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应以辩证的眼光正确对待。
2.克隆技术的应用概况与安全性
2.1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
“克隆”一词,是“clone”的译音,其含义简单地说就是无性繁殖,指的是生物用体细胞进行无性生殖。1996年3月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和坎贝尔领导的科研小组利用克隆技术“克隆”出了“多莉”羊。克隆羊的诞生,证明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这一成果被誉为 20世纪最伟大、最有价值的科技突破之一。2001年11月25日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的先进细胞公司序宣布 ,该公司利用克隆技术获得了含有6个细胞的人类早期胚胎[9]。
2.2关于克隆技术的安全性争论
克隆技术在选种育种、医学、免疫学、人类寿命、挽救濒危珍稀生物等方面有着不菲的价值。然而,克隆技术的负面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通过有性生殖所得到的个体,其生命力强于无性生殖的后代,通过克隆技术产生的个体生存能力必然会下降 ,这对进化是十分不利的。其次,克隆人是对性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的认识 ,对文明社会几千年形成的一套家庭、血缘等伦理道德观造成致命的冲击,同时,在法律上责任的认定也会变得模糊不清[9]。另外,动物克隆技术本身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多莉”是在克隆出 227 头羊中诞生的唯一健康的动物。可是 ,2002 年1 月6 日苏格兰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了5岁半的“多莉”患有严重的关节炎,科学家推测这一疾病过早出现在“多莉”身上,很可能是克隆时造成的基因缺失[10]。
3.外来生物入侵及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3.1外来生物入侵概况
我国对外来人侵植物种类的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调查发现,我国外来杂草有108种,隶属23科、76属,其中被认为是全国性或是地区性的有15种。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动物所开展了外来植物 的调查、编目,发现我国至少有300种入侵植物。虽然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外来入侵动物种类的系统报道,但诸如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稻水象甲、班潜蝇、松材线虫、蔗扁蛾、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二斑叶螨、马铃薯甲虫、桔小实蝇、白蚁、红脂大小蠹等均属于外来有害生物,给农林业发展带来了数以百亿计的经济损失[11]。
3.2外来入侵种的安全性问题
3.2.1外来入侵种对本地生态系统影响
在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将各自的种群限制在一定的栖境和数量,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当一种生物传入一新的栖境后,如果脱离了人为控制逸为野生,在适宜的气候、土壤、水分及传播条件下,极易大肆扩散蔓延,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破坏本地动植物相,危及本地濒危动植物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外来入侵种影响生态系统的机理及其带来的生态学影响有:竞争、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种失去生存空间[12];与当地种竞争食物或直接杀死当地物种,影响本地物种生存;分泌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他物种生长;通过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降低物种多样性,使依赖于当地物种多样物种生存的其他物种没有适宜的栖息环境;大量利用本地土壤水分,不利于水土保持;影响遗传多样性[13]。
值得注意的是,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会很快 开始并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入一个生态系统后,已传入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而大多会利用其逃脱了原有的天敌控制的优势在新的环境中大肆繁殖和扩散,对其控制或清除往往十分困难。而由于外来物种的排斥、竞争导致灭绝的本地特有物种则是不可恢复的。因而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14]。
3.2.2外来入侵种的传入途径
外来入侵种传入途径包括有意引入、随人类活动无意传入、自然传入三种,其中无意传入又包括随人类交通工具带人如豚草多发生于铁路公路两侧,最初是随火车从朝鲜传入[15];压仓水带来了近百种外来海洋生物,尤其是外来赤潮生物种加剧了我国沿海赤潮现象 的发生;随国际农产品和货物中带人假高粱是20 世纪 70—80年代从美洲国家 的进口粮食中传人我国的。我国海关多次查获号称“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动植物引种中带人如毒麦传人我国便是随小麦引种带人,它与小麦的形态极为相似,很易混杂于引种的小麦中;旅游者带人如我国海关多次从入境人员携带的水果中查获地中海实蝇、桔小实蝇等;北美车前可能是由旅游者的行李粘附带人我国[14]。
3.2.3外来入侵种的扩散机制
一般认为外来种的传入扩散过程分为传入、定植(殖)和扩散三个阶段,但有人对此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如传入期、归化期、促进期、停滞期、扩张期、与本地生物互动期和稳定期等。虽然很多人承认入侵过程中存在有“停滞期”,但有关停滞期出现在那一个阶段,也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在传入和定植之间有“停滞”现象,而更多的人认为在定植和扩散之间存在停滞期。事实上,每一种入侵种生物都有其自身的入侵特性,扩散过程也不尽一致,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准确阐明每一个入侵过程[16]。
3.2.4对策
控制外来人侵种,应在明确入侵种的传人、扩散机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有效的加以控制。例如在制定外来种管理法规时,应充分考虑到入侵种传入的各个环节,针对每一传入途径制定相应的法制管理对策。尤其是对生物引种(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转基因生物)、交通运输、国际贸易货物、旅游等加强立法监管。树立和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尤为重要。
4.我国生物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
生物安全问题表现为一种科学上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而这种环境风险的发生将给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重大或者不可逆转的灾难。实施生物安全的法律保护,需要突破行为与后果之间具有确定性因果关系的传统法律观念,确立和运用风险防范法律原则。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3年12月发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农业部1996年7月发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这两部生物安全法规对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生物安全管理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缺乏一部国家级的综合性生物安全法规;生物安全的法规体系、风险评估和管生物安全管理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等。特别是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外,《议定书》一旦通过 我国必须结合国情将《 议
定书》 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融入我国的生物安全法规才能与国际生物安全发展形势接轨 使我国的生物安全管理有法可依,保障我国生物技术的健康发展[17]。
参考文献
[1] 刘谦,朱鑫泉.生物安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王仁祥,雷秉乾.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应用概况与安全性争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出版,2002,3(003):26-29.[3] 张丽霞,刘慧.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新探[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003):678-679.[4]李尉民,岳宁,夏红民.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风险与管理[J].生物技术通报,2000(3):41-44,46
[5] 魏伟,钱迎倩,马克平,等.转基因食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2): 184~188
[6] 贾士荣.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及食品安全性[J].生物工程进展,1997,17(6):37-42.[7] 朱桢,刘翔.转基因作物—恶魔还是救星[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0,1(8):22-23.[8]贾士荣.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及其对策[J].生物技术通报,1999,15(6):1-7,38.[9] 马丹炜, 邝先慧,王跃华.生物安全问题的社会生态风险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24(12).[10] 白玄.基因的革命[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1] 强胜,曹学章.中国异域杂草的考察与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9(4):34—38
[12]黄忠良,曹洪麟,等.不同生境和森林内薇甘菊的生存与危害状况[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8(2):131—138.[13] 万方浩,关广清.豚草及豚草综合治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 丁建清,王韧.外来种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58—61
[15] 关广清,韩亚光.豚草替代控制研究.豚草及豚草综合治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27—241.[16] 丁建清.外来生物的入侵机制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J].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4).[17] 刘标,薛达元.国际生物安全现状与我国的生物安全对策[J].农村生态环境,2000,16(001): 34-37.
第二篇:生物专业英语 课程论文
干细胞的初探与展望
材料与化工学院生物工程系
【摘要】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近年来干细胞的应用几乎涉及到所有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本文概述了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综述了干细胞的可塑性、分离培养及其在基础研究及临床上的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可塑性;分离培养;应用
干细胞(stem cell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即这些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裂维持自身细胞群的大小,同时又可以进一步分化成为各种不同的组织细胞,从而医学界称之为“万用细胞”。1981年英国的Evans和Kaufman用延缓着床的胚泡首次成功地分离了小鼠胚胎干细胞,从而在全球掀起了有关干细胞的研究热潮。1997年2月英国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威尔穆特博士等成功克隆出“多利”绵羊,1998年11月,美国Thomson和Gearhart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获得人胚胎干细胞及胚胎生殖细胞,此后,干细胞的研究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1999年,有关干细胞的研究被Science评为1999十大科学进展之首。2000年12月干细胞研究再次被《科学》杂志评为该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一。下面就近几年来干细胞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根据干细胞的发育阶段,可将其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AS)。胚胎干细胞即具有分化为机体任何一种组织器官潜能的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胚胎生殖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EG)。成体干细胞即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但通常只能分化为相应组织器官组成的“专业”细胞,它是存在于成熟个体各种组织器官中的干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11,NSC)、血液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表皮干细胞(EPidexmis Stem Cell)、肝干细胞(Hepatic Stem Cell)等。
1.1胚胎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胚胎干细胞最早是直接从小鼠早期胚胎分离建系的,它们具有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与其他细胞系相比较, 胚胎干细胞的特点在于:(1)具有不断增殖分化的能力,所以,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建立稳定的干细胞系,并保持高度未分化状态和发育潜能性。1999年Soiter等利用这个特性将ES/EBs及其分化细胞作为有关药物的针对筛选系统,进行药物毒性检测实验。(2)具有高度的发育潜能和分化潜能。体内外可分化出外、中、内三个胚层的分化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成体细胞内各种类型的组织细胞。胚胎干细胞含有正常二倍染色体,具有种系传递功能,能广泛参与宿主胚胎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并形成包括生殖系在内的合体后代生殖细胞。(3)能进行体外培养扩增,还可以对其进行遗传操作选择, 如导入异源基因、报告基因或标志基因,诱导某个基因突变等。扩增、遗传操作及冻存均不丧失其多能性。冻存的细胞可在需要时随时解冻,继续培养不失其原有特性。
1.2成体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干细胞在分化为特化细胞之前常产生一种或几种祖细胞,然后由祖细胞分化产生特化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相比较,成体干细胞有以下几个特点:(1)成体干细胞体积小,细胞器稀少,RNA含量较低,在增殖过程中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在组织结构中位置相对固定。(2)成体干细胞数量很少,其基本功能是参与组织更新,创伤修复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含量丰富的骨髓中,每10,000~15,000个骨髓细胞中只有一个造血干细胞[1],人和动物皮肤中的干细胞含量仅为7%~8%[2]。(3)成体干细胞常处于一个有干细胞细胞基质,对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调控作用的各种信号分子的特定微环境或称生物位(nich)中,干细胞是自我复制还是分化为功能细胞取决于所在的微环境和自身的功能状态。
(4)成体干细胞没有确定的来源。有科学家推测,成体干细胞是胚胎发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未分化的细胞[1],这揭示成体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可能会有更多的相似性与同源性。
2.干细胞的可塑性
干细胞的可塑性主要是指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人们把成体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其他类型组织细胞的能力的这种现象称为干细胞的可塑性(plasticity),横向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或转决定(transdetermination)[3]。
1995年,Pereira等证明,小鼠骨髓细胞在体外培养后具有向骨、软骨和肺基质转化的能力。1999年,Bjornson等将胚胎和成年小鼠神经干细胞,以及在体外克隆的神经干细胞移植给亚致死剂量照射的小本论鼠,结果证明神经干细胞可转化为造血细胞。同年Jackson等用 Hoechst333422-lowSP纯化的小鼠造血干细胞进一步证明它可迁移到肌肉损伤部位,在参与肌肉再生的同时也参与血管的再生。2002年Vescovi 等报道神经干细胞除有向神经元、星形细胞与少突胶质细胞分化能力以外,还可分化为造血细胞谱系。
肝干细胞也是干细胞可塑性的主要可靠证据之一。2000年Alison等和Lagasse等分别报道HSC可在体内分化成肝细胞。2001年Shen等在骨髓移植的试验中发现,肝脏干细胞能表达供体造血细胞的遗传标志。
这一系列的证据表明干细胞存在可塑性。然而,近几年来,部分研究学者对干细胞的可塑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1)细胞自发融合导致“可塑性”。英国科学家2002年,Ying等的研究结果表明, 胚胎干细胞在体外与神经或HSC共同培养时,能自发地发生神经或HSC与胚胎干细胞之间的融合,诱导NSC或HSC“横向分化”为胚胎样干细胞,然后展现出胚胎干细胞的表型特征与相应功能。同年美国科学家Terada等用充分的证据证明,骨髓细胞的多向分化是因为与胚胎干细胞融合所致,而不是骨髓细胞直接横向分化的结果。这两者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是由于发生了细胞融合,使所谓的成年组织干细胞具有了“可塑性”潜能。(2)成体干细胞的横向分化是成体组织中余存的胚胎原始干细胞所致。2002年Jiang等的研究结果证实,在成体组织中余存着一种数量稀少的胚胎样原始干细胞,表达胚胎干细胞的标志如Oct-
4、Rex-1及SSEA-1,体外培养条件也类似于胚胎干细胞,所谓的成体组织干细胞的“可塑性”很可能是这些细胞所为。(3)2002年,在Science和Nature上连续刊发的几篇文章指出,成体干细胞可塑性可能是实验设计不严谨,判断错误所致,认为所谓的成体干细胞可塑性缺乏科学依据。
3.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由于干细胞的数目很少,因此需要在体外对干细胞进行非分化性增殖。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的理论基础是其生物学特征,包括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生物学表型。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实验主要是建立在老鼠的实验上,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从小鼠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并在体外进行培养成功。近年来,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是在神经干细胞等成体干细胞的研究上。2002年陈雷等[4]应用无血清培养技术从胎鼠脊髓分离到的神经系统的干细胞具有不断分裂增殖的能力, 可被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体所标记, 并在血清条件下分裂为神经系统多种细胞。2004年冯玉萍等[5]用胰酶消化加机械吹打分离大鼠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组织,之后用悬浮培养法、有限稀释法获得来源于同一细胞的亚细胞系克隆;2005年肖美玲等[6]用同样的方法分离新生昆明种小鼠(出生24 h 内)的大脑组织,利用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细胞,获得具有自我增殖能力的细胞克隆,两者经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为神经干细胞。
虽然老鼠的干细胞体外培养实验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人的干细胞的体外培养直到1995年,Thomson等从恒河猴的囊胚中分离,建立了第一个灵长类动物的胚胎干细胞株后,才获得成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1998年,Thomson和Gearhart分别用胚胎干细胞和胚胎生殖细胞建立了人的胚胎干细胞系,在体细胞与生殖细胞间架起了桥梁,为研究胚胎干细胞的发育,在体外培养人体细胞和组织,利用ES细胞治疗疾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报道分离了人的胚胎干细胞这一重大成果后不久,美国Advance Cell Technology(ACT, Worcester, M)的研究者宣称,他们通过使人的皮肤细胞和牛的卵细胞杂交,培育出了人的胚胎干细胞。所用的方法与克隆实验中采用的方法相似,基本上是对人的细胞重新编程并使其回到它最初的原始状态。该发现可能导致许多新方法的产生,如通过移植和细胞治疗来医治疾病。2002年李巍等[7]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 成功地分离培养了人胚胎大脑皮层神经干细胞,且能被诱导分化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经传12代后仍具干细胞特性。2004年王共先等[8]以器官捐献者的正常前列腺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磁珠细胞成功从前列腺基底细胞中分离前列腺干细胞。同年汪泱等[9]和罗树伟等[10]均成功分离培养了人胚脑神经干细胞,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研究。
4.干细胞的应用
胚胎干细胞是细胞的源头,具有多能或全能性,并能够无限分化,能够制造机体需要的全部细胞,因此在医学和生物学上具有巨大潜力,应用前景广阔。但它存在着移植免疫排斥的限制和伦理学方面的困扰, 而成体干细胞只能在体外有限扩增,多系分化效力低,通过体外的扩增培养虽能够提高转化效率, 然而体外转化是否会引起干细胞遗传特性的改变尚不清楚。但这类干细胞存在于宿主体内,可直接从患者自身获得,故无移植免疫排斥的限制也无伦理学方面的困扰,因此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的研究对生命科学领域而言,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4.1为发育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体外模型系统哺乳动物胚胎体积较小,而且在子宫内进行发育,因此很难在动物体内连续动态地研究其早期胚胎发育、细胞组织分化及基因表达调控,而来源于胚胎的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可操作性及无限扩增的特性,因此胚胎干细胞提供了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个体发育过程中极早期事件的良好材料和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通过比较胚胎干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的干细胞和分化细胞的基因转录和表达,可确定胚胎发育及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发现新基因。结合基因打靶技术,可发现不同基因在生命活动中的功能等。
4.2在医学上的应用理论上讲,干细胞可以用于临床细胞移植治疗各种疾病和构建人工组织或器官,其最适合的疾病主要是组织坏死性疾病如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肿瘤,退行
性病变如帕金森综合征,自体免疫性疾病如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应用干细胞治疗疾病较传统方法具有很多优点:低毒性或无毒性,一次药有效;不需要完全了解疾病发病的确切机理;不存在传播疾病的风险:还可能应用自身干细胞移植,避免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1999年Horwitz等[11]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治疗遗传性骨缺陷病,并取得了一定效果。2004年9月,意大利一名5岁、患有地中海贫血症的男孩卢卡,科学家通过从其弟弟的胎盘血中提取干细胞移植到卢卡身上,使其战胜病魔,完全治愈。
4.3生产克隆动物的高效材料胚胎干细胞是动物克隆的优良核供体。胚胎干细胞可以无限传代和增殖而不失去其基因型和表现型,以其作为核供体进行核移植后在短期内可获得大量基因型和表现型完全相同的个体。胚胎干细胞与胚胎嵌合生产克隆动物可解决哺乳动物远缘杂交的困难问题。另外,由于体细胞克隆动物存在成功率低、早衰、易缺陷易突变等问题,且多是致命的,使胚胎干细胞的克隆研究仍十分重要。1999年Wakayaama等[12]用长期传代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克隆出31只小鼠,14只存活,存活率比体细胞克隆高。
5.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生物细胞实验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某些方面已有初步的临床应用。但是目前干细胞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许多理论问题亟待解决:(1)干细胞的许多机制还没完全清楚,比如在干细胞可塑性机理的研究上还存在着分歧。如何使干细胞在体外大量扩增,并诱导其分化是干细胞在医学临床上应用的关键。
(2)干细胞如何到达不同的靶目标,并分化为正确的细胞类型及正确的细胞数量、比例以及在正确的位置与正确的靶组织建立正确的联系而无任何错误连接等。(3)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问题:胚胎干细胞移植时会发生不适宜的分化,产生免疫排斥作用,但成体干细胞则没有这个问题,其主要的机理还没完全明白,因此干细胞在临床应用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
相信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不久的将来干细胞许多相关机制将被逐渐阐明,人类将有可能人为地控制影响干细胞分化的各项因素,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仍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干细胞的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干细胞用于治疗许多疑难症状在动物实验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果经人体临床试验成功,其潜在的效益将溢现出来,造福人类。
目前,我国在干细胞研究上相对落后,国家已经重视干细胞的研究,将干细胞的研究列入973项目,并成立了干细胞研究所,加强干细胞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这将使我国在此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上得到更大的发展,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Weissman I L.Stem cells: units of development, units of regeneration, and units in evolution.Cell,2000,100(1):157-168.[2] Tani H, Morris R J, Kaur P.Enrichment for murine kera tinocyte stem cells on cell surface phenotype.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0, 97(20): 10960-10965.[3] Krause DS, Theise ND, Collector MI,et al.Multi-organ, multi-lineage engraftment by a single bone marrow-derived stem cell.Cell,2001,105(3):369-377.[4]陈雷,路来金,孟晓婷,等.胎鼠脊髓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 28(6): 580-582.[5]冯玉萍,李倬,刘建雄.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分化.中国兽医科技,2004,34(3):56-59.[6]肖美玲,罗焕敏,王成蹊,等.新生小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暨南大学学报(医学
版),2005,26(2):215-220.[7]李巍,蔡文琴,吴康,等.人胚胎大脑皮层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解剖学报,2002,33(3):241-244.[8]王共先,傅斌,汪泱,等.人前列腺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江西医学院学报,2004,44(1):1-4.[9] 汪泱,邓志锋,赖贤良,等.人脑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的研究.江西医学检验,2004,22(1): 11-12.[10] 罗树伟,谢常青,卢光.人胚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9(2):129-131.[11] Horwitz EM, Prockop DJ, Fitzpatrick LA,et al.Transplantability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cells in children with osteogenesis imperfecta.Nat Med,1999 Mar 5;(3):309-313.[12] Wakayama T, Rodriguez I, Perry AC,et al.Mice cloned from embryonic stem cells.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9 Dec 21;96(26):14984-14989.Knowledges and Advances in study of stem cells
Chen Fan
Material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bstract :Stem cells are non-specialized cells which have the ability of self-renewal and multiple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The application of stem cells has nearly involved in all the research field on life sciences and biomedicine in recent years.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stem cells, and reviews the lates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n stem cell’s plasticity, isolation, culture in vitro, and its extensive application in 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The prospects of stem cells are also discussed.Key words:stem
vitro;application cells;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plasticity;isolation;culture in
第三篇: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性评价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量的转基因食品被批准商业化使用,转基因食品在给人们带来资源满足的同时,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关注也日益加强。转基因食品与普通食品的重要差异在于前者含有采用 DNA 重组技术导入的外源基因。而现有的科技水平难以预测外源基因在新的生物体中会产生何种作用,这也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从开始便引起广泛争议,本文将从转基因食品的现状,问题,以及安全性评价等几个方面浅谈转基因食品。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分类、现状、问题、安全性评价
正文:随着现代社会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食品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也备受关注。同时由转基因食品引起的政治问题与安全性的关系,目前的争论从本质上讲不仅是纯粹科学的问题,而更多的是政治和贸易问题。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实际上已成为一种贸易壁垒,成为各国之间贸易的障碍。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从转基因食品的定义来看,转基因食品就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这种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MF),又称基因工程食品或基因修饰食品(简称GM食品)。转基因生物包括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由此而来的转基因食品也相应地分为转基因微生物源食品、转基因植物源食品、转基因动物源食品。[1]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上的应用,不但可以使农作物获得新的农艺特性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并可改变食品的品质,同时不远的将来还可利用转基因植物或动物生产药物等。正是这些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这才使得转基因技术又逐渐成熟,从而因此而带来的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1转基因食品的分类:
根据原料的来源可以把转基因食品分为: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动物性转基因食品、微生物性转基因食品和特殊转基因食品。
(1)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如转基因的玉米、大豆等, 是转基因食品中种类较多的一类,主要是为了提高食品的营养及抗虫、抗病毒、抗除草剂和抗逆境生存以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和改良品质, 以及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122。(2)动物性转基因食品。转基因动物获取的主要技术指从目的供体物种体内获得带有特定优良遗传性状的日的基因(DNA片段),通过载体或直接导入被改造物种即“受体物种”的胚胎内,培养出优良的新品种。[3]如转基因的鱼、肉类等, 主要是通过转入适当的外援基因或对自身的基因加以修饰方法,从而使动物肉质得到改善, 或获得风味及营养价值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食品132。(3)微生物性转基因食品。如: 转基因微生物发酵而制得的葡萄酒、啤酒、酱油等, 此类食品是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如转基因酵母和酶)的作用而生产出来的食品。(4)特殊转基因食品: 特殊转基因食品是指具有某些特殊功效的转基因植物、动物、微生物产生的食物或利用相应原料生产的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目前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普通的果蔬产品、粮食、动物食品等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2]
2转基因食品研制开发、现状及发展特点:
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于 1983 年在美国诞生, 1986年转基因作物被批准进行田间试验, 1993 年底第 1 个延熟保鲜番茄在美国批准上市。进入21世纪以后转基因技术发展更为迅速,就我国来看,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正在研制的转基因作物有50种以上,基因达100种以上。包括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棉花、大豆、油菜、亚麻、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番茄、辣椒、黄瓜、芥菜、甘蓝、花椰菜、胡萝卜、茄子、叶用莴苣、芹菜等蔬菜作物。转基因棉花已经大规模商品化生产,抗虫棉的育成,特别是双价抗虫棉的育成,标志着我国转基因生物研究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已审定十多个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占棉田总面积的1/3。转基因耐贮藏番茄是我国第一个批准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植物,在室温(15~35℃)下贮藏56 d,好果率达70%以上。转基因抗病番茄和甜椒商品化,是将黄瓜花叶病毒(CMV)的外壳蛋白基因(coat protein gene,CPG)导人番茄和甜椒,选育出抗病毒品种。[3]
目前转基因食品发展的特点:首先转基因食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从 1983年世界首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问世,到1986年首次批准抗虫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进入田间试验以来。到如今科学家们利用转基因技术所培育出的转基因种类已大大增加,这主要包括粮食作物(如水稻、大豆、小麦等)、经济作物(如棉花、向日葵等)、蔬菜(如番茄、黄瓜、甘蓝、胡萝卜、茄子等)、瓜果(如苹果、核桃、草莓、香蕉等)。其次转基因食品的商品化速度明显加快,主要商品化转基因植物(如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西葫芦和番木瓜),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等,其商品化的程度已占有我国非转基因大豆油,玉米等的绝大部分。再者也就是转基因食品可开发特殊营养品质和保健作用的“功能食品”,这将对食品加工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其生产出更多的高附加值食品,扩大消费者的效益群体。如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含量,利用转基因技术可培育无过敏原的植物食品。以及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无籽果实,使得其具有良好的品质、口感、易加工等特点,总之,目前转基因食品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中,它可以为人们提供质量更高、营养成份搭配更合理的农作物品种、以及瓜果蔬菜。3.转基因食品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持有不同态度, 欧洲一些国家对转基因作物十分敏感,同时反对进口转基因食品,如,1998年欧洲一些国家拒绝进口美国的转基因玉米,就使美国减少玉米出口2亿美元。同年加拿大对欧洲出口的菜子油也因同样的原因减少3000万美元。[4]但是为了本国利益,各国都愿意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和食品业。这也就使得转基因技术的技术开发与垄断问题成为首要问题,但是人们一直在担心,引进转基因作物及其食品将会给本国农业带来巨大冲击,最终可能被几个拥有转基因技术的跨国公司所垄断,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其次,便是消费者的心理、利益和风险等问题。1997年和1999年分别在英国和比利时发生的疯牛病和二(口恶)英事件,使一些人对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开奥秘的科学产生恐惧感,把转基因和瘟疫、病毒、有毒化学混为一谈。[4]此外,目前由于转基因作物的大多数品种只对种植者有利,对消费者并没有多大好处。一些人认为,消费者食用转基因食品有可能要承担有害健康的风险。这使得商人们从中获取了颇丰的收益,而消费者却在承担着风险,这显然不合理也不公平,还有,环境保护组织的担心,在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实验和转基因作物种植过程中,如果发生基因漂移等,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抗除草剂的基因通过作物花粉被无意地转移到杂草上,或抗虫害基因被转移到另一种昆虫上,这种新的杂草和昆虫将会无法控制地蔓延和繁殖,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4.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由转基因作物所引发了新的绿色革命,在给广大大众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专家预计:2l世纪,很可能美国的每一种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基因工程技术的成分。此外,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家也迅速发展了转基因农业生产。我国的转基因研究也有较大的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关键问题是其安全性还没最后确定。转基因食品的生产是通过人为对基因的改造,而不是通过自然的途径,其基因组合不是自然形成的。人们把本属于不同品种的性质的基因结合在一起:如高产的和抗病的,好吃的和有营养的等等,生产出同时具有多种优良品质的作物和食品。我们现在食用的是人类经过千百年经验证明为安全可靠的食品,而转基因食品还没有经历时间的考验。我们吃了以后能保证不出问题吗?也许我们现在吃了没有事,会不会有潜伏性的危害?我们这一代人吃了没问题,能保证以后对后代没有影。这些经过改造的基因会不会通过转基因食品,将有害的基因传给人类?有不少人对此有所担心。5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规定,目前国内市场上出售的转基因食品实行标志制度,更多的是为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不标注转基因不代表转基因食品就不安全。美国采取的就是自愿标志制度,即转基因食品可以不标注转基因,而欧盟采取的是强制性标志制度。这只是不同国家采取的管理手段不同而已。但因为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转基因食品的法规文件,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更为重要。对于转基因食品可能造成的遗传基因污染,导致不可预测的物种出现改变生态平衡,使人类食物营养结构改变,从而给人类生存和健康带来的危害,这些都是转基因食品的明显缺陷和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5] 因此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1)制定转基因食品安全法规:目前相关的管理法规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均尚缺乏可操作性, 急需制定专门的法规, 并确保法规随技术发展而不断修订。这是当前食品快速发展所必需的。2)建立完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机构体系:目前, 我国新食品的管理归卫生部, 转基因生物种植和商业化生产的管理归农业部审批, 加工食品的管理归国家轻工业局, 而食品销售则涉及国内贸易部, 进出口由外经贸部、进出口检疫局等部门负责。迫切需要建立合理的机制。3)建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的技术支撑体系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涉及到农业、食品等多个领域, 目前任何一个科研单位都无法独立完成, 需要单独设立或授权有关机 构具体承担。同时, 应建立我国关于生物安全性评价数据库,并定期更新和维护。
4)大力加强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基础性研究工作:通过基础性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推动我国转基因安全性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1] 丁晓雯,柳春红主编.食品安全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07.p203 [2]张建新,沈明浩主编.食品安全概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02.p100~101 [3]叶志彪主编.园艺产品品质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07.p63 [4] 钟明华 吴素香主编.医学与人文.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04月第1版.p21 [5]刘海珍主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广东旅游出版社,2009.01.[6]霍飞, 江国虹, 常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性评价 中国公共卫生 2003.9: 1133-1134
第四篇:生物冶金课程论文撰写要求
摘要与关键词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应概括地反映出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结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一般为120~150字,并翻译成英文。关键词
关键词一般3~5个。书写规范
2.1 论文文字和字数
字数2500~4000字。
2.2 论文书写
论文一律用激光打印机打印在A4纸上,单面印刷。
2.3 字体和字号
(1)论文题目:4号黑体;(2)章标题:小4号黑体;(3)节标题:5号黑体;(4)正文:5号宋体;(5)页码:5号宋体;(6)数字字母: Times New Roman体。
2.4 封 面
论文封面要求书写题目(二号黑体撰写)、班级(三号黑体撰写)、姓名(三号黑体撰写)
2.5 论文页面设置
2.5.1 页 眉
页眉为
生物冶金技术概论 第 X 页。2.5.2 页边距
论文的上边距:30 mm;下边距:25 mm;左边距:25 mm;右边距:25 mm;行间距为1.5倍行距。2.6 摘 要
2.6.1 中文摘要
摘要(5号黑体,左顶格排),摘要内容5号楷体。摘要正文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5号黑体,左顶格排),关键词5号楷体,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无标点符号。2.6.2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内容及关键词应与中文摘要一致,并要符合英语语法,语句通顺,文字流畅。英文为Times New Roman体,字号与中文摘要相同。
2.7 图、表及参考文献
表、图要跟在文字之后。采用三线表,表序、表题应在表的上方,表注在表下方;图注、图序及图题在图的下方,图的大小要适中(宽60~1300mm)。
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及符号(正体)。外文字母的大小写、上下角标要分清。
参考文献格式:(在文章中以上角标按引用顺序注明序号)书籍: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期刊:作者.文名.刊名,出版年,卷(期):页码
示例:
[1]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 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
第五篇:生物安全与核能 论文
生物安全
摘要:
北京时间3月15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1,日本强震海啸引发的核事故让原子能狂热者不可避免地遭到当头一盆冷水。他们一直认为核能是最安全同时最可靠的能源。现在,“熔毁”一个词就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熔毁是核工程师最为担心的事故之一。这一事故具体是指反应堆芯内发生无法抑制的连锁反应,熔化的放射性金属烧穿安全壳,导致大规模放射性裂变产物泄露到周围环境。关键词:
导致大规模放射性裂变产物泄露到周围环境。
3,3月11日,日本发生强烈地正题:北京时间3月17日消息○震并引发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也在地震中受损并引发核事故。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和辐射事件等级(以下简称INES)共分7个等级。以下是根据INES等级列出的史上最为严重的十大核事故,严重程度从小到大位列其中。1.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灾难(INES 7)○2.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INES4+)3.2004年日本美浜核电站事故(INES1)
3.4.2002年美国戴维斯-贝斯反应堆事故(INES3)4.5.1961年美国国家反应堆试验站事故(INES4)
5.6.1977年捷克斯洛伐克Bohunice核电站事故(INES4)6.7.1993年前苏联托姆斯克-7核燃料回收设施事故(INES4)○2012-12-14 ○
4,刚刚发生的福岛核事故也○
生物安全
7.8.1999年日本东海村铀处理设施事故(INES4)8.9.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事故(INES5)9.10.1957年前苏联克什特姆核灾难(INES6)○1986年前苏联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严重程度超过克什特8,如果将核辐射扩散程度作为测量标准,这场核灾难姆核事故○的严重程度达到克什特姆核灾难的4倍。迄今为止,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蒸汽爆发和反应堆熔毁事故仍旧是历史上唯一一场INES等级达到7级的核事故。
这场核灾难发生在1986年4月26日
9,当时○
4号反应堆的技术人员正进行透平发电机试验,即在停机过程中靠透平机满足核电站的用电需求。由于人为失误导致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突然功率波动,安全壳发生破裂并引发大火,放射性裂变产物和辐射尘释放到大气中。当时的辐射云覆盖欧洲东部、西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有超过33.5万人被迫撤离疏散区。此次核事故的直接死亡人数为53人,另有数千人因受到辐射患上各种慢性病。
10切
今天,切尔诺贝利周边地区呈现出一种怪异的“反差”。○尔诺贝利和普里皮亚特这两座遭到遗弃的城市慢慢走向衰亡,周围林地和森林地区的野生动物却因为人类的撤离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有报道称,当地甚至再次出现了已经消失几个世纪的猞猁和熊,它们的出现说明大自然拥有惊人的恢复能力,生命即使在最为可怕的环境下也有能力适应并进行调整。
切尔诺贝利已经成为核事故的一个代名词,反原子能抗议者经常用“另一个切尔诺贝利”这样的字眼儿警告世人,就像反战人士经常喊出“另一场越战”的口号一样。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在地区被称之为“疏散区”,乌克兰政府很难阻止自称“潜行者”的人进入这一地区冒险取乐。对于这些不知危险为何物的家伙,2012-12-14
生物安全
我们要送他们一句话——一些看不见的东西会让你们“很受伤”。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是历史上唯一一场INES等级达到7级的核事故,但谁也无法保证不会发生另一场达到7级甚至更为严重的核灾难。自然灾害、人为失误以及设备老化都是核工业无法回避的现实。全世界正在运营以及建造中的核电站共有近500座,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未来是否会发生另一场核事故,而是“何时”发生。
11类 1979年,部分熔毁导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事故,○似的爆炸事故导致了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这两起事故促使公众呼吁放弃建造核电站,仍处在“进行时”的日本核事故则让这种呼声愈发强烈。11日,日本发生历史上震级最大的地震并引发海啸,可能导致数万人死亡,现在的日本已经掉进“原子深渊”。显而易见,1945年后的日本对核能是一种又爱又恨的态度。
12由于日本反应堆自身的设计以及当局快速
庆幸的是,○而有组织的反应,这种事故并不会发生。为了防止公众摄入可导致癌症的放射性物质,日本政府向公众发送碘丸。现在,几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福岛核电站将变成“切尔诺贝利第二”。一种被大打折扣的可能性是,熔化的反应堆芯烧穿地面,在另一端发生泄漏。但即使出现全面熔毁这种可怕事故,也会很快得到抑制并自然冷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核燃料技术系教授蒂莫西·埃布拉姆○
埃布拉姆说:“通过对核电站周边的空气进行取样,就能知道这次事故到底释放出多少放射物。除此以外,他们还将寻找燃料衰变的证据。如果燃料保存完好,它们释放出来的放射能就会更低,而且这次爆炸可能只是由反应堆回路里的蒸汽越积越多引起的。导致爆炸的罪魁可能是制冷剂,尤其当它是水时,会因为温度过高而迅速转变成蒸汽。”
2012-12-14
生物安全
他表示,这次事故可能不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不过这取决于燃料的完整性,核电站的所有放射能几乎都包含在核子燃料里。他认为燃料遭到严重破坏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燃料确实被毁了,一些放射性材料可能会被释放到初级电路里,然后排进安全壳厂房里,产生压力。他说:“即使最糟糕的情况也不外乎安全壳厂房里的压力达到危险水平,必须被释放出来。你在释放压力的同时,可能会把一些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里。关于这个问题有多种假设。” 专家观点
4人类无法舍弃核 不驾驭才是真正的危险○ 最近,德国、瑞士公开表示将逐步放弃核能,日本也将对核能发展做部分调整。其实,在世界核电发展史上,“谈核色变”并非第一次,美国的三里岛核电站事故以及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也曾令核电发展迅速降温,但痛定思痛后,全球核电建设还是从减缓发展进入复苏阶段。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介绍,核能不仅是一种环保、高效的能源,核电站技术的安全性也依然可靠。核电站有四道安全屏蔽。核燃料本身2800℃的高熔点就是一层天然的安全屏蔽,在其之外有一层优质锆合金核燃料包壳,再往外是防止燃料元件包壳破漏扩散的压力壳,最外面还有一个将反应堆、稳压罐、循环泵、蒸汽发生器都装入其中的“大容器”——安全壳。另外,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工作原理与中国不同。福岛核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备用的冷却水电源遭海啸破坏,反应堆无法冷却降温。“而目前在我国采用的第三代核能技术AP1000与EPR中,反应堆上方有一个无需外界电源的‘大水池’,它会在必要时为核反应堆冷却降温,避免事故发生。”
2012-12-14
生物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最近召开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第128场报告会上称,“人类无法弃核”。杜祥琬分析,坚定核能发展战略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发现和认识核能,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人类既然认识到核能的巨大潜力和价值,就不可能把它锁在抽屉里,关在笼子里,必然会努力去开发它、掌握它,使之成为人类的驯服工具。不驾驭核能才是真正的危险。”
其次,原理上核裂变能是可驾驭、可控制的,实践也已证明了这一可控性。2010年底全球共有441座运行的核裂变反应堆,总装机3.75亿千瓦,年发电量占全球电力的15%,30个拥有核电的国家累计已有1.4万堆年的运行经验,实践证明,裂变核电站是可以做到安全的,“但是并不是必然的安全,一定要非常小心地做好它,防止事故”。
15,放射性污染环境危害方面的国际专家对于“量”的问题○詹姆斯·孔卡在“福布斯”网站上撰文称: 340克的薯片每袋都含有3500微微居里的伽马射线,而我每年吃掉的薯片给我带来的辐射量相当于住在福岛周边大部分疏散区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但我并没有像福岛的老百姓一样从家中撤离。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量”扮演着微妙的角色。“量”的问题至关重要,成就毒药的是其剂量。凡事都有一个阈值。
孔卡的话和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王乃彦所说的如出一辙:“其实辐射无处不在,核电厂周围居民每年受到的辐射量,比坐一小时飞机受到的辐射要小得多。我们要掌握正确的辐射防护知识,而不是‘谈核色变’。”
16,要使用核能的前提必须是安全,当然任何事情没有绝对○我们追求的安全只是一个非常非常高的安全系数,比如要求核电2012-12-14
生物安全
站防9级地震,当超过9级后,核电厂只能有其它的安全措施来防止核泄漏,如紧急停堆等。
目前的核电站都是在安全的使用核能,只是核电技术的不断完善,我们能大大提高防御突发事故能力以及降低自身事故的发生概率。
安全的方式有很多,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安全使用很能呢?为了保证核能的安全使用我们要做什么工作呢?
17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在资源逐渐枯竭的当核能○代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自核能利用以来,特别是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都十分重视核安全,而日本大地震造成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故再次引起全球的集体关注,由此核安全的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于中国而言,我国政府和核安全管理当局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核安全的政策、法规和导则。
第一、对核安全与风险的再思考核安全是安全的一个特定领域,对象是核能的利用,目标是使得放射性释放的潜在风险可行可控,符合和满足核安全管理政策和法规要求。核安全除了一些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要求之外,还有一些不常被人们提及的特征或原则,如全局性、动态性、适度性和均衡性。
第二、关于设计安全余量问题安全管理是一个全过程核安全的持续改进应当从设计阶段开始,核电机组的核安全水平,本质上说是由设计先天赋予的。对于未来新建核电机组,业主和核安全管理部门都关心如何赋予它更高的安全性。在处理创新与成熟技术的关系时,我们要找到技术进步与成熟技术的点,准确理解与认定成熟技术。同样,也要考虑核安全监督要不要与时俱进的问题。
17核安全监督问题核安全是综合多种核科学的边缘学科,它既是全局性的,第三、○又是动态的,它要求核安全执法者能融会贯通。只会按本本执其一端,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安全水平。核安全管理必须贯穿全过程,从预防为主的策略出发,不能只管后果,问过程。核安全监督部门主要应对业主的管理进行监督。但管理本身是无法监督的,我们监督的是管理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同时监督管理结果以及达成结果所依赖的过程。
2012-12-14
生物安全
第四、安全标准问题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制定的核安全标准是核电营运者必须做到的最低限度要求,作为核电的运行者,不能以满足法规要求为满足。应当不断地追求卓越,实现更高的安全水平。作为监管单位,在坚持安全标准的同时,更应通过提倡和鼓励运行者建立与提高安全文化来实现更高的安全业绩,而不是简单地提高标准。
17安全文化问题我们的核安全管理体系,其主体部分是规章制度。但仅有制第五、○度是不够的。核电工作者遵守规章,严格按安全规则办事,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同事间互相交流的习惯,是核安全法规能得到切实遵守的重要保证正如一个社会必须有法律,但还必须有社会公德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为支撑,是一个道理。
第七、结语核安全管理是一个全局性的动态过程,它既有相当稳定的法规强制性,也有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改善的与时俱进性。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如何在进一步 提升安全水平的同时提高核电的社会经济竞争力,就需要我们把握住大局,在安 全总体要求思路中处理好个别的特殊问题。站得高,看得远,想得细,抓得实,统揽全局,融17 会贯通,不拘泥于枝微末节,这应当是我们核安全实践者应有的作风。○
参考资源:
1.http://tech.huanqiu.com/astro/2011-03/1565893_2.html新浪科技
《专家称日本福岛核电站不会变成切尔诺贝利第二
2011-03-16 14:17》
2.http://tour.jschina.com.cn/system/2011/03/31/010894160.shtml。《盘点十起最严重核事故:福岛核电站上榜》,2011-03-31 10:51:04 来源:新浪科技
3.http://。《盘点十起最2012-12-14
生物安全
严重核事故:日本福岛核电站上榜 》 2011年03月17日09:48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5.http://news.sohu.com/20110318/n279888422.shtml。《全球十大严重核事故回顾》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3月18日
6.http://.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论坛出处:西陆东方军事 作
9.http://culture.ycwb.com/2011-03/18/content_3384671_16.htm
盘点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
来源:环球网论坛 编辑:左左(03-18 10:18)
10.http://.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2011年9月13日
乌鲁木齐在线
11.http://blog.eastmoney.com/yjsh/blog_170474692.html.核泄漏之后的能源战略规划(2011-03-15 23:18:18)
标签:能源 水务 市场占有率 千瓦 燃料 储量 葛洲坝
12.http://tech.sina.com.cn/d/2011-03-***817.shtml。专家称日本福岛核电站不会变成切尔诺贝利第二
2011年03月15日 07:47 新浪科技
13.http://。三所英国大学核专家解密日本福岛核泄漏
时间:2011-03-18 09:49:38
来源:留学e网
2012-12-14
生物安全
14.作者: 姜晨怡 《核能真的那么可怕吗》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怎样安全使用核能
2011-04-15 02:14 提问者: 张春
17.http://。关于核能的安全利用 作者;满征 2009年9月11日
20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