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论文

时间:2019-05-12 22:1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物教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物教学论文》。

第一篇:生物教学论文

中学生常见情绪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摘要:中学生心理问题指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理、心理或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及不适当的行为,是针对心理健康而言的。情绪问题又是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若不良的情绪长期得不到调节,则很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中学生情绪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家庭、学校、社会及其主体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中学生;情绪;心理问题;成因 引言

近年来,我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教育不仅要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个性的发展,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未来的社会需要心理健全的人才,但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不少因孩子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悲剧。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对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孩子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他们的发展好坏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发展好坏。因此,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得到人们的关注。分析与了解中学生心理问题不仅是教师和家长的责任,也是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情绪问题又是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若不良的情绪长期得不到调节,则很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中学生常见情绪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仅仅是停留在身体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更关注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一)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然而,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的心理负担也在不断的加重,心理问题也不断出现。“心理问题是相对心理健康而言【1】”,所谓心理问题是指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体因素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及不适当的行为。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身心还不够成熟、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心理承受力较差,所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中学生心理问题指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理、心理或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及不适当的行为。

(二)中学生常见情绪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即中学生在正常的成长过程中,心理上出现常见的不正常心理状态问题,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知方面、情绪方面、性格方面、学习方面、交往方面等。例如:厌学、嫉妒、孤独、依赖等。本文所述的中学生常见情绪心理问题,具体指中学生常见心理的情绪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中学生常见情绪心理问题的类型与表现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按照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其中又细分为:“认知心理问题、情绪心理问题、意志心理问题、个性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交往心理问题和行为心理问题七大部分[1]”。根据刘晓明对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类,结合2012年3月本人一项调查分析及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现状, 我认为,我国中学生常见情绪心理问题主要分为:退避情绪心理问题、不稳定情绪心理问题、抵触情绪心理问题三个方面。

(一)退避情绪心理问题及具体表现

“退避, 即退却回避, 是个体处于应激状态时, 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采取退却回避或不反应的方式来应对, 是适应过程中的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2]",然而每个人的心理预防机制都不相同,我认为这主要体现在情绪方面。退避情绪心理是指以退让、忍让和回避的方式来避免冲突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自卑心理、恐惧心理、抑郁心理。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多表现为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或只看到自己的缺陷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身体条件都不相同,生理的缺陷很可能引发自卑。尤其是中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当看到身体有缺陷的同学往往会产生排斥的现象;一个人如果碰到挫折或自尊心受到打击,就容易悲观失望,从而导致自卑。据调查,53%的同学和陌生人一起会感到不自在,是因为对陌生人不够了解,觉得不好意思。46%的同学觉得自己不受欢迎,这部分同学成绩都不太好,没有同伴。有27%的同学在与人交往中容易脸红,常常怕自己说错话。

2、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是指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比较强烈的害怕情绪。恐惧心理出现时,明明知道没必要那样恐惧,就是不能自我控制,严重时还伴有烦躁不安、焦虑、呼吸急促、头昏、恶心、呕吐,甚至休克等生理现象。当所恐惧的事物或情境不存在时,一切就会恢复正常。引起恐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天性胆小的学生容易出现对社交的恐惧,调查显示,在调查中有20%的同学害怕与长辈交谈,见到陌生人会有点害怕;49%的同学对父母依赖较强,父母回家晚一些就容易感到不安;恐惧心理与幼时经历也有关,调查中有25%的同学不是很喜欢小动物,其中少数同学表示害怕动物是因为自己小时候被这种动物咬伤过。

3、抑郁心理

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整天闷闷不乐,感觉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觉得自己整天闷闷不乐,变得不爱说话,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失去信心,这句是抑郁的表现。抑郁是指一种较持久的、忧伤的情绪体验。“儿童期真正的抑郁症并不多见【5】”,但是由于其他身体或精神问题而伴有的抑郁情绪反应则很多。主要表现为少言寡语、孤独沉默、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忧心忡忡。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和参与的动力。调查中,有超过36%的同学认为自己运气不好,总遇到倒霉事;有24%的同学在早晨起来的时候经常感觉不开心;四成以上的同学不会积极参加班级讨论与活动。长期抑郁会导致食欲不佳、睡眠不足,严重者可能轻生。

(二)不稳定情绪心理问题及具体表现

不稳定情绪心理问题是指情绪容易波动或波动较大而引起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焦虑心理和坏脾气。

1、焦虑

焦虑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焦虑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经常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容易养成脆弱的性格。主要表现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过分敏感,常因一些微小的事而烦躁不安、担心害怕。例如,他们会因同伴的一句戏言或是一次小小的考试失误,而终日惴惴不安。调查中30%的同学会感到生活紧张;有40%的同学考试焦虑较为严重,有的学生考试前注意力难以集中,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情绪暴躁。

2、坏脾气

不稳定情绪的另一方面表现在个人易怒的程度,也就是脾气的好坏。易怒的人往往有着坏脾气,坏脾气是一种以粗暴和易怒为标志的难于相处的情绪状态,具体表现为:当个人的欲求和意图遭到妨碍时,容易愤怒,冲动性较为明显。在调查中,有将近50%的学生在自己受委屈时会生气,其中17%的同学会大发雷霆。在受到侵害时,会以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1%。坏脾气不仅不利于人际交往,甚至还可能引发暴力事件,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保持愉快的心情、不断地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学会忍耐,都能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从而改掉坏脾气。

(三)抵触情绪心理问题及具体表现

抵触情绪心理问题具体是人对事物的压力变化产生的一种抵触心态,对于任何自身感觉不好的东西都持对抗或者不友好的情绪。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嫉妒心理和孤僻心理。

1、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指人们在自己不如别人优越而有了失落感时才会产生的对某些方面超越自己的人的一种忌恨,是对无意或有意竞争者的一种仇恨心。中学生往往有着很强的好胜心,他们喜欢跟同龄人比较,如果发现自己比别人强就会沾沾自喜,如果发现自己比别人弱就容易心灰意冷或者产生仇视的心理。正如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学生不喜欢听别人的批评,其中有36%的同学会因别人夸赞好友而感到心理不平衡。12%的学生不愿与比自己成绩好的人玩。嫉妒会使人变得狭隘,学会欣赏他人、多参加集体活动是预防嫉妒的好方法。

2、孤僻心理

孤僻心理是一种自我保护、自我封闭的情绪状态,是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的反应。具体表现在常常独来独往、冷漠孤独,不愿与人交际、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长期将自我封闭起来。在调查的191名中学生中,只有14人表示不喜欢和别人交往,占总数的比例不到1%,但表示喜欢与人交往的数据也不太乐观,只有35%;10%的学生表示和同学在一起时,觉得不合群,而且对于班级活动持冷漠态度。孤僻是人们在情感上自我保护的一种体现,家庭条件贫困或是性格内向的孩子都容易出现孤僻的心理,孤僻与自卑不同,孤僻的人会为自己筑一道高墙,将自己与外界隔绝,让自己不受伤害。

三、影响中学生情绪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中学生情绪心理问题的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

(一)主观因素

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各种心理成分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统一体。小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是心理水平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时,他们的自我意识正不断加强,但还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心理发展的水平也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出现情绪心理问题。

1、生理因素

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有赖于健康的脑功能,先天的遗传或后天的脑损伤、神经失调都有可能引起心理问题。儿童较严重的脑损伤会造成儿童心理的迟滞,如学习困难、智力低下、情绪障碍等。神经系统失调的儿童容易出现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先天的残疾或体弱多病也会导致学生出现情绪心理问题。

2、心理因素

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有可能导致情绪心理问题的产生。个性心理特征,就

【3】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使人能成功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通过活动才能体现出来。通常能力有四种分类,其中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操作能力的缺乏都有可能导致情绪心理问题的产生。认知的偏差就容易导致学生心理上的失调或不平衡,如:一些中学生平常刻苦学习,想要达到一定的目标,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这时他们会觉得世界的不公而心丧气。

性格与气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同时受到神经类型的影响,但气质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性格却可以发生很大的变化。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良好的性格是人身心健康的基本特征,对人生有很大的意义。孤僻、自卑与自负的性格不利于和谐的人际交往,另一方面,感到别人对自己有不良评价,故不愿意和他们交往,导致彼此沟通理解上的恶性循环。

(二)客观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中学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中学生发展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否关系着中学生心理的康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的实施,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大部分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占了大部分,所以溺爱孩子的现象比较严重。一部分家长总是把目光集中在他们家“小皇帝”或“小公主”的身上,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都一律满足,从来不让他们受一点累,即使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让他们自己动手:很多高年级的中学生从来没有自觉动手整理过自己的房间,每天早晨都依赖父母叫自己起床。这就使得一些孩子养成了霸道、任性等的坏习惯,如: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想要的就不顾一切的夺到手、稍不顺心就大发雷霆等。但一遇到困难,又容易畏首畏尾。有的父母本身素质不高,性格暴躁,对自己的言行不检点,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大部分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育及发展规律,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常常以个人片面的社会经历来教育孩子,不仅教育效果不佳,有时还会与学校教育相悖。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期望与教育,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或厌学情绪,并失去积极性。此外,家庭的和睦、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也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家长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多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形成独立自主的良好品质,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多关心孩子、学会倾听孩子说话、才能让孩子在鼓励中学会自信;在赞扬中学会自尊;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才能让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与人相处。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社会场所,学校的环境和他的课程及教育教学等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计划下进行的。学校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场所。但目前的学校的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教育中存在某些问题,对学生的情绪心理有潜在的影响。

首先,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只注重成绩的高低,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常常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是否优秀。一些教育领导机关也常以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定学校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

其次,教师教育方法是否得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很多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常常无视学生个体差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爱心,或者处事不公正,都可能使孩子产生悲观失望、自卑或者愤怒的情绪,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受老师偏爱的学生也会由于收到偏袒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也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虽然我过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心理辅导的内容还没有全面进入小学课堂,很多学校都没有相关的心理指导机构,老师们也缺乏对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视。这就使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显得极为重要。

3、社会因素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中学生也不例外。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对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从生活上看,不良的社会风气和腐朽的文化思想对中学生都有一定的影响,影视和网络的普及、文化出版界的混乱,使得很多不良文化得以流传,玷污了学生纯洁的心灵。此外贪污腐败、裙带关系等丑恶现象,也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导致情绪心理问题的出现。

其次,如今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家庭成员的减少,不利于学生人际交往的发展,甚至可能使学生产生孤独感,形成孤独、不合群的心理偏差。同时居住环境的现代化与高层化使得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较少,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也少。双职工家庭的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时间也少,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社会的发展的迅速变化,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及激烈的就业形势使得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因此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与自我调节能力是人们必备的心理素质。现如今我国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还不够,中学生难以承受现代社会的巨大压力;社会丑恶问题的存在,成人中消极的情绪的宣泄,也会影响中学生情绪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 中学生情绪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家庭、学校、社会及其主体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情绪问题, 是中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步骤之一,中学生的情绪心理问题应得到人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晓明编著.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析与辅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7 [2]张晓艳,黄卫明.大学生非理性退避行为的成因及其自我应对[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11 [3]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4]张莉编著.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5]冯江平主编.儿童心理问题咨询与矫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3 [7]陈立春.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4 [8]汪霞.对中中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 1998,(03)[9]陈跃平、陈莉丽 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 [J]—武汉 魅力中国教育教研学报,2009.3 [10]武修清 赵平浅谈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教育[J] —山东教育科研 2000.9 [11]马晓丽.影响中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贵州教育 , 2004,(06).[12]范瑞.浅谈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山西教育(综合版), 2005,(01)

第二篇:生物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田春凯I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和重大领域的主题之一。改革开放的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从生物学角度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已是刻不容缓。下面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1.抓住课堂这个中心环节,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统一意识

生态环境观念淡薄,生态环境与人类及其它生物关系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是人们目前不能有效地保护,甚至破坏生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热情,就理所应当地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

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含有生态环境的知识,在讲到这些内容时,我们注意突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教学。如树叶的片状结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日光照射;鱼类的梭形和用鳃呼吸是适于水中生活的标记:兽类的四肢结构和用肺呼吸是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如果这种适应不能持续,该生物就会被生态环境所淘汰。在生物的进化中,生态环境是其必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生物的进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其所处的生态环境。

另外,生物作为生态环境的组成成分,其行为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调节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腐生细菌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也起着作用。这些现象都说明了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是 不可分开的。

2.注重人口、资源和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树立学生的生态整体意识

人口、资源和环境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三要素,要搞好生态环境教育,就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生态环境诸因素是社会的自然财富,是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但是由于人们对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不够,导致了环境极度恶化。如: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世界上受到沙漠威胁的人口达28亿。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速度正以每年66.7万公顷的速度发展。

近几年,沙尘天气频繁发生,特别是今年沙尘天气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虽然与风力、气温、降水及相关土壤状况异常、气候作用与沙尘源等有主要关系。但是,经过国家环保总局近日与中国科学院联合首次进行“探索沙尘暴”科学考察结果看,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张,为沙尘的天气提供了主要的沙尘物质。也就是说:人为破坏是罪魅祸首。

素有“母亲河”之称的黄河,自1992年来,有20多次发生断流。特别是1997年断流时间达132天,成为真正的季节河,主要是人们过度采取地下水和引用黄河水造成的。所以说,计划生育,使人口合理增长,同时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使其遭到掠夺和破坏,就是保护了环境。

3.结合我国国情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忧患意识

我国耕地、森林、草原绝对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如耕地占世界的7%,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些并不可怕,世界诸多国家中,资源即使贫乏而国家富强者,并不罕见。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人均占有量低的事实,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森林的乱砍乱伐导致了生态的恶化。例如,四川省的森林覆盖率下降导致水土流失。现在四川省的水土流失大多在每平方千米千吨以上,这也是导致四川频繁水灾的主要原因。

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曾经是草木葱茏,而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黄河含沙量巨增,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0厘米,下游主西槽已抬高2米,真正成为一条“空中河”,向学生讲解这些国情,学生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感到自己作为祖国的未来,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环境保护好。增强了责任感,也激发了他们为治理环境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参与意识

开展校园环保活动,既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又可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保护环境、保护自己家园的队伍中来,培养其参与意识。开展环境知识讲座。如:介绍植树节(3月12日)、爱鸟日(4月1日~4月7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和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由来、内容、标志及目的和意义;世界环境面临的威胁;我国野生动物、植物资源及自然保护区;鸟类知识以及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等。

走出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地处城区,组织学生成立了“清除白色污染志愿者”活动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市区抱龙河畔、公园等场所,义务清除废弃包装袋、汽水瓶等垃圾,为美化城市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5.保持清醒的认识,长抓不懈,确立学生的生态环境长久意识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改善环境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我国每年造林530万公顷,人均造林保存面积达0.3亿公顷,居世界第一,森林覆盖率也由12%上升到13%左右。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成为伟大创举;又一大规模的生态绿化工程———“全国沿海防护林工程体系”又开始实施。在我省,治理小清河工程,关停千吨以下的小型造纸厂等举措,都表明党和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坚强决心。

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保护环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在森林资源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另一方面,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遏制,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危机严重,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保护环境任重道远,需要每位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总之,通过介绍一些活生生的事实,使学生心中充满了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对于成就感到自豪,看到希望;通过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认识到治理环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加强了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第三篇:生物教学论文

怎样创设有效互动的生物课堂教学

十八里铺中心校 李磊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和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可以说,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互动,不仅是教师所追求的,更是学生所期盼的,那么,教师应怎样创设一个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局面?下面,本人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创设一个有效互动的生物课堂教学。

一、探索正确的课堂互动元素是创设有效互动课堂教学的前提

(一)教师民主型的教学风格,能为互动式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教师的民主型教学风格能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那些被教师给予更多自主权的学生比那些被教师控制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具有更多的能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低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构建师生交流、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培养和树立学生的对话意识,是实施互动式教学的支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 “一言堂”、唱“独角戏”等等垄断课堂的做法会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从而使课堂教学陷入沉闷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屈尊”和“倾听”,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尊重和关爱,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教师要注重运用语气委婉、温和的语言,如“XX同学,你还有什么问题?”、“XX同学,你想说什么呢?”;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和意见要多予以鼓励,或表示赞许,这样,学生才有对话的信心和欲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交流对话的时间和机会,并教育学生要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思辩性的问题,如在《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我们的手被针刺了一下立即缩回,而不会让针再扎得更深一些”,也要精心设计一些带有开放性的话题,如在《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教学中,提出“为保护动物资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种问题的提出,学生一定有话可说。

(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是实施互动式教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初中生渴望成功,针对这一重要心理特征,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初中生的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生物学中的许多概念和理论相对抽象、枯燥,学生难于理解,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日常生活现象、从实物、从活动、从视频、从动画等等方式、手段入手,在学生体验、体会的基础上,再通过启发、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如在帮助学生建立反射的概念时,我通过 “学生摸奖活动”、“烫手活动”、在学生面前吃起咸梅、学生做“膝跳反射”等活动,然后引出反射概念,又通过师生共同举例,如“吃东西分泌唾液”、“听到铃声进入教室”,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反射概念。

二、采取恰当的互动教学策略是创设有效互动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恰当的互动教学策略是实现有效互动课堂教学的关键,如,在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时,要善于运用活动、问题、情景、幽默等手段打破冷场。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措施,使用合理有效、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

(一)运用启发策略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的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从日常生活现象的感性认识、从生动直观的情景作为启发的切入点和引发点,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延伸和深入。如在 “探究环境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活动作出假设时,可以从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启发:(1)冬天和夏天的食物,哪个季节的食物易变质、发霉?(2)雨天和干燥的天气,哪种气候条件下的食物会先发霉?(3)我们到超市买东西时,会发现很多食物是密封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在温暖、潮湿、暴露于空气的食物易发霉,并由此作出这样的假设:霉菌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空气充足的环境中。在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得出上述结论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我们应如何保存好食品吗?这时,学生很快总结出保存食品的方法:低温、干燥、密封。

(二)设置情景策略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制造、优化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面或氛围来创设情景教学,使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它能够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

从生活入手,如在《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发霉的面包、发馊的稀饭和变质的牛奶。在学生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再设问: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我们身边是否有微生物?从而引入新课。

从社会入手,如在《预防传染病》的教学中,通过介绍非典、禽流感、爱滋病等社会关注的传染病疫情,再提问:什么是传染病?怎样预防传染病?

从活动入手,如在植物《呼吸作用》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做一个小活动:屏住呼吸,看看谁坚持的时间长。然后教师问: “大家屏气时有何感觉?”学生:“憋不住…”再迁移到植物的呼吸,教师:人需要呼吸,那么,植物是否也需要呼吸呢?

当然,还可以从多媒体教学手段、从科学史或人类史、以问题形式、用音乐背景入手等等方式创设教学情景。

教学中设计出形式生动、内容感人、寓于思考的教学情景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要求,它能够为教学创造真实的问题情景,提供良好的学习活动氛围。

(三)形成认知冲突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抓住教学契机,刻意营造认知冲突,把事物、概念之间的矛盾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教师进一步引导、分析、点拨,可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如有句俗语: “粪大水勤,不用问人”,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此时教师可以提出:前面我们不是学习过“如果施肥过多时植物细胞会失水吗”,这样形成认知冲突,既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情况及学生实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合作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比如,在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等活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好的选择。

三、突出课改理念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创设有效互动课堂教学的保证

设计一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师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生物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别是中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如在 “调查同学患近视眼的情况”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1)课前布置:①学生查找青少年近视眼诱发因素的有关资料②调查本学期与去年同一时期班级近视眼的患病率并进行比较③患近视眼的同学与正常视力的同学某些用眼习惯的比较(2)课堂上相互交流课前的资料查找和调查情况(3)组织学生讨论:①如何克服不良用眼习惯、预防近视眼的发生?②应该养成怎样的良好用眼习惯。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

将教学设计的着眼点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如在《合理膳食》一节的教学片段设计如下:

1、多媒体展示能体现合理膳食重要意义的材料,以此帮助学生明白:“吃什么”、“怎样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2、组织学生完成“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活动,然后讨论“如何改善自身的营养状况”。

3、组织学生完成“调查自己的饮食结构和习惯”活动,并交流设计的问卷调查表,然后讨论“如何纠正自己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以上将教学设计成一个个活动单元,明确活动的目的、过程、关注点、学生体验等等,通过活动展开让课堂散发生活的气息,反映生命的价值,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有所收获、得到发展。

(三)以问题为中心

教学设计要以三维教学目标为基础,以学生的认知为背景,设计出若干个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在问题的展开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如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片段教学设计: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1906年以后的凯巴森林并以曲线图的形式反映“凯巴森林中黑尾鹿的数量变化”,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1)从1906--1925年黑尾鹿的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1925年以后森林中黑尾鹿的数量为什么不断减少?(3)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在30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变化的?(4)你能得出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吗?

生物教师要深刻领会、理解课程标准、课改精神,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很好的对课程内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并设计出相关的互动环节,使知识在课堂中生成、深化,让思维在教学中被激活、被丰富,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一节课如果学习内容、知识是肤浅的,学生的思维是处于低层次的,即使表面热热闹闹,师生、生生交流不断,这种所谓 “互动”课堂教学显然缺乏实效。教学中,教师要遵循知识的认识规律: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到抽象、从许多个别的生物现象到生物学的基本规律、从知识经验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有价值、有思考性问题的呈现,引发学生深入的思维。

第四篇:生物教学论文

生理教学中各种媒体的运用与发挥

电化教育作为运用现代电教媒体(如电视、录像、幻灯、投影等)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对于传统的教育来说,无疑是一次激烈的冲击和深刻的革命。教育工作者当然应该更新观念,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通过多年的教改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只有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中合理、优秀的部分与现代电教媒体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整体效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本人在生理课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各种教学媒体的运用与发挥。

1.传递方式的优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生理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比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神经的传导、食物的消化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在讲授消化道的物理消化——蠕动的生理作用时,过去我用“讲述+板画”的形式讲授,以语言讲述为主,板画为辅,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陷是既不真实,也缺乏动感。如果应用现代化电教媒体——教学录像片演示这一生理过程,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方法处理出来的镜头,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消化道蠕动的动态过程,使其具体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演示录像过程中,我还通过暂停放映,教师解释,或边放边解释的方法,把两种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当过一段时间测验这一内容时,全班所有学生都准确地掌握了这一知识。这就启示我们:电教媒体的生动、直观,接近于现实;合理使用,则使知识进入学生头脑中的途径增多了,记忆加深了;若再与讲解结合,其形象化、趣味化与化难为易的效果,是单纯的讲述所无法达到的。2.传递速度的优化——在提高信息密度、知识密度的同时,扩大学生想象思维的时间、空间

相对于传统模式教学以语言文字形态为主来说,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有着明显的提高传递教学信息速度和效率的优势。形、声、光、电的使用,音乐、图画以及现代电影、录像中的变换、切入、特写、定格、递次显示等技术的使用,使得教学中应当强化的得到充分强化,应当淡化的得到及时有效的淡化、弱化处理,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距离。在生理教学中,一些结构,像人体细胞、组织内部器官等不易看到,而现代电教媒体则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电影、录像及自制的投影片、幻灯片,能将原来细微的东西放大许多倍;如果采用X光摄影,则能够清晰地看到人体内部的骨骼运动、消化管的蠕动、血液的流动等情况;再如,要想组织学生在教学进度规定的时间内观察骨的生长、胃肠的消化全过程,是相当困难的,而利用电教媒体如电影、录像,通过逐格摄影拍摄下来再播放,仅用30秒钟就可以看到3个小时胃对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其节省时间、提高传递知识的效率是不言自明的。而提高传递知识效率的结果是:一方面增加课堂知识密度、信息密度。如生理课中“血液”一节,按常规的讲述一般约需2课时,而采用了边讲解边放录像演示,仅需1课时就完成了任务。另一方面,它扩大了学生想象、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如讲血液中的白细胞吞噬作用时,在放录像之前,让学生推想白细胞是怎样进行吞噬的?引导学生的丰富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学生推想出了五六个方案,而哪一个方案是正确的呢?这时再演示录像,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容地解决了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矛盾,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智力开发,给学生以丰富想象的天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学生学习能力的优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功夫下在学生“学”上 现代教学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要着眼于、立足于学生的“学”,“教”要为“学”服务。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在生理课教学中,学生对有些概念、原理的学习理解是较困难的。而利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电教媒体,就能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例如,讲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时,我用投影片显示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然后让学生识图、区别、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自己总结出这三种血管的概念。这一节基本由学生自学完成,课上得很成功,并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代替了严肃死板的教学,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同时,通过识图、辨图、对比、类比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经过思维活动后,便于学生由瞬时记忆形成短时记忆,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长时记忆。

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以前用传统媒体讲授完一个原理或生理活动后,若让学生用简炼的语言进行概括,学生感到非常吃力。而通过电影、录像等动态的画面,使学生有了诸如骨的生长、肌肉的收缩、腺体分泌等感性认识,并以此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4.多种媒体优化组合——扬长避短,适时适度

在教学中,要使每种媒体发挥出它的特长、优势,要想做到选择出最佳媒体或几种媒体最优组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有一个适时适度的问题。

(1)教师的讲述语言与电教媒体的结合,处理得当与否,至关重要。在讲授“消化系统”一节时,我曾采用语言跟电教媒体结合的两种方式,结果迥然不同。如先口授教材,然后放映消化系统生理录像片。在这种方式中,语言与电教媒体被分成了两块,在电教媒体中传授的知识,学生已通过教师的语言初步掌握,电教媒体在这里只起对教师的语言证实和具体化的作用。后来我利用语言指导学生观看录像,教师充当“解说员”、“导游员”的角色。在这种方式中,电教媒体中介绍的、传授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从观察中获得的,而教师的语言起到的是强调、提示、点拨、点题的作用,是一言两语,但因是在关键处说出,无异于画龙点睛,给学生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而且,这种结合方式还能达到师与生、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目的。教师通过一系列提示,为学生提供思路,启发学生去寻找答案,促使学生思维的活跃,在大脑皮层中引起强烈的定向——探究反射,提高了教学效果。

(2)电教媒体的运用是否适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电教媒体的运用一定要适度,若以为大量引进电教手段就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不实际的想法。我的原则是:画龙点睛,适时推出,难处使用,局部强调,最后争取收到教学的整体效果。比如消化系统有一现成的录像片,原片放映时间约20分钟,约占半节课的时间,而其中一些画面和解说词并不适用,属于枝枝蔓蔓的部分。如果20分钟片子全部放映,一是未突出重点,二是多余部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鉴于此种情况,我把原片子作了重新剪辑,自行设计成只有7分钟的片段片,并去掉原片解说,由我伴讲。经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制作,虽然放映时间短了,但起到的作用却是非常大的。实践表明,电教媒体的使用得当和适度,是确保电化教学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总之,对于电教媒体这个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既应充分认识它的先进性和作用,又不能盲目迷信。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利用电教媒体对传统教学媒体进行灵活的、恰当的、巧妙的改造,并完善、发展,通过优化求得效益,使我们的教改工作实实在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五篇:生物教学论文

浅谈在生物实验课中如何提升

农村学生创新能力

摘要: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大,还有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长期缺乏足够的家庭关爱,使得他们在学习上缺少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甚至有的学生把自己的好奇心用在了其他方面。因此,笔者认为农村生物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生物实验课中创新性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农村学生 生物探究实验 创新能力 中学生物实验课以探究实验为主。它可以锻炼学生下列技能:科学探究技能;实验操作技能;获取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

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学生的探究活动通常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生实验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些粗浅体会,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萌生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实践的热情才会被充分的激发。老师要适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创造实验教学的最佳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发现,一个小实验就能把学生引入探索的情境。如:教学《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的快》时,首先可以完全放手鼓励学生自己先去探究。笔者把它作为周末的家庭作业留给学生,并建议家住的近的同学可以两三个人一组一起探究。对农村的孩子来说,田园、小河、树林都是他们成长的乐园,这样的实验探究对他们来说非常有意义。《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这一试验中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印到叶片上。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的动力。

二、创设创新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求异思维的核心是“疑”,不疑就不会有异,没有异就没有新。教师不论课上、课下都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和宽松的氛围与情境,自始

至终鼓励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宽松的情境中敢疑,并引导学生会疑、善疑和释疑。在质疑和释疑及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探究《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中,很多同学感受到这个实验设计不完善。到底有哪些不足之处呢?各小组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各种改进意见,并设计出了新的探究计划,共同完成了探究活动。

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做出推测和解释。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然后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最后教师在充分肯定每位学生实验成绩,包括探索精神的基础上,对其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总结。

三、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善于观察,见微知著。

善于观察、见微知著,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只要善于观察,留意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寻找他们的原因,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发现。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需要教师及时恰当的引导。例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一节中,首先引导学生到田间观察一下,阳光充足的与阳光不充足的农作物在长势上有什么不同,水分充足与水分不充足的农作物又有那些差异。观察之后,提出问题: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除过你想

到的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吗?不同小组会做出不同的假设,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做出的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活动。老师再给与适当的指导与补充,例如在设计实验组的同时,也要设计对照组;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哪些地方不完善;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找的是否全面等。这个实验时间较长,大约需要一周时间,各小组的探究活动结束以后,小组之间再进行互相交流,学习。这样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生的耐心和观察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四、学会实验分析,加强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而外,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是,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此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使实验重做能获得成功;另一方面,还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这在科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因此,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教

给学生进行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还是必要的,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1、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

2、药品与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3、步骤及操作分析

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故应重点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漏做某个实验步骤。(2)操作方法错误。(3)操作不严格。

4、显微镜的使用分析

需用显微镜的实验,有时会因为显微镜的操作,镜头污染等问题,而影响观察,看不到已经出现的现象或结果。显微镜的操作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如对光程序、先低倍后高倍镜的观察程序等。有的学生不按程序操作,结果既耽误了时间,又观察不到相应的结果,而且易损坏显微镜。此外,目镜或物镜头被严重污染、焦距没有调好、放大倍数不够、视野较暗、标本不在通光孔的中心位置等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观察。

五、加强学习,积累知识,勇于实践

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没有捷径,先有“厚积”,而后才能“薄发”。知识越丰富,基础打得越牢固,创新的机会就越多。

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必须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如果学习了知识不会应用,不去实践,那只能是“死”知识。

结束语: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占主要的地位。探究性试验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主参与的意识,养成“不惟师、不惟书”的积极活跃的思维习惯。将探究学习应用于生物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新课程的教学顺利进行。

正如陶行知所说:“要创造,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非用脑不可,手和脑在一起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生物学》(七年级上、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汪忠主编。【2】 《中学生物教学论》,刘恩山主编。【3】 《中学生物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下载生物教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物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论文 生物组

    浅谈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生物组:白雪洁 【摘要】高中生物教学是高中的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高考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

    生 物 实 验 在 生 物 教 学 中 的 作 用 生物学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需要通过实验的手段,运用必要的仪器、器具或药品,使肉眼不易看到的对象或现象直接或......

    生物教学论文(合集5篇)

    浅析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度”与“导” 黄雪梅 “度”就是指实验教学中的一种教学尺度,讲究的是适中,追求的是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来把握教学,调控教学。教学中“度”......

    生物教学论文[5篇模版]

    高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策略 王平 (麻江县麻江中学,贵州 麻江557600) 摘要: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加强高中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把生物与生活相结合,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注入新......

    生物论文专题

    农村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 蒋涵涵涵 摘要在农村高中的长期教育实践中曾在只注重高考升学率,而忽视农村高中学生的实际,结果失得其反升学学生很少,回到农村的学生也不懂如何致......

    关于生物论文

    关于生物论文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于中国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几点思考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现代生物技术领域的法制建设 膜生物反应器在中水......

    生物论文

    找好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作为高新一中初中校区生物组教师们来说,面对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对世界充满好奇的13、14岁少......

    生物论文

    关键词:诱导不同品种同一祖先的口育鱼杂交试验物种爆发原因生物多样性 论文内容摘要:由雌性口育鱼可以根据雄口育鱼臀鳍上的卵斑而避免与其他鱼类交配,设计了一个通过卵斑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