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谈谈辩证法的问题》有感(张怡航原创)(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12:5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谈谈辩证法的问题》有感(张怡航原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谈谈辩证法的问题》有感(张怡航原创)》。

第一篇:读《谈谈辩证法的问题》有感(张怡航原创)

读《谈谈辩证法的问题》有感(张怡航原创)

近日读了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领悟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有几处疑问。谈谈读后的感想,就让我先从列宁当时的写作背景说起。

1914年前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同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国际社会各种矛盾空前尖锐化,无产阶级正处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面临许多新问题。第二国际大多数党背叛《巴尔塞宣言》,堕落成为支持本国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沙文主义的党。一些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为了替自己政治的堕落辩解,用诡辩冒充唯物辩证法,抹煞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欺骗工人参加战争为帝国主义卖命。

列宁为了从理论上评判和揭露第二国际社会沙文主义的诡辩论及其思维方法,阅读了大量有关辩证法的著作,并且做了大量笔记。这些笔记整理汇编后以《哲学笔记》为书名出版。《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列宁在瑞士侨居期间写作的一篇笔记式的短文,完成于1915年。篇幅不大,但内容比较丰富、思想比较深刻,是带有提纲性的文章。它言简意赅地表述了列宁对于辩证法的实质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法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成果。列宁在这一时期致力于辩证法的研究,不仅是为了解决当时革命斗争所面临的迫切的理论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为了深化和发展唯物主义辩证法这门科学。

本文主要阐释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辩证法的实质就是对立面的统一。文中原话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辩证法之所以成为辩证法,其最主要的特征或实质实在对立同一中把握对立面,即发现矛盾、研究矛盾、把握矛盾。列宁所提到的关于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特性,毛泽东在后来的《矛盾论》中也多次引用过。

第二,阐释了发展的两种观点,并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做出评价。第一种,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这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也叫庸俗进化论。第一种观点的动因、泉源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上帝、主体等等那里去了,是只有量变没有质变的平滑的进化过程,这是对发展的窒息。因此列宁认为这是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第一种和第二种发展观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第二种观点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是辩证发展观。列宁认为这种观点是活生生的,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也就是说,事物的对立面的渗透、贯穿、转化、统一等都是事物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刻不停、永不止境地变化的,事物也因此而时时刻刻地变化着、发展着,因此说第二种关于发展的观点是动态的,“活生生”的。

第三,也是全篇文章最重要的部分,即辩证法就是认识论。文中原句为:“可见,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很像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胚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而自然科学则向我们揭明(这又是要用任何极简单的实例来揭明)客观自然界也具有同样的性质,揭明个别向一般的转变,偶然向必然的转变,对立面的过渡、转化、相互联系。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正是问题的这一‘方面’(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更不用说了。”在这里,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必须要弄清楚:为什么说认识必然是对立统一的?为什么又说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首先,认识是外界事物在意识中的反映。根据上面第一点所提到的辩证法的实质,事物又是对立面的统一,因此认识也必然是对立统一的。认识的基本形式是判断,判断中则包含个别与一般、必然与偶然、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因此辩证法也就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我想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两个问题。

第四,阐释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列宁把僧侣主义,即唯心主义,更确切的说是哲学唯心主义,比作一朵无实花,即不能结出果实、不能认识真理的花,但却生长在人类历史这棵活树上,说明它是有认识论的根源的。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的某一成分、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无限夸大而产生的,原文为:“从辩

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独立的完整的直线”。更形象地说,是由于把认识曲线上的某一片断单独拿出来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产生的。因此,唯心主义是对现实世界的扭曲,但不能否认,它确实是有认识论的根源的。

文章第一部分谈到辩证法实质中的“矛盾着的部分”,就是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部分。由此可见,文章也集中阐述了矛盾的地位。以本文以及我曾经阅读过的一些这方面的有关书籍为依据,在自己的理解上,我在这里把事物的内在矛盾谈得更详尽一些。

首先,矛盾揭示了事物之间最本质的联系,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都具有自己的内部的矛盾。其次,矛盾是一切发展的内在动因。一方面,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这叫做矛盾的斗争性;另一方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转化,这叫做矛盾的同一性。此为辨证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通过自己内部对立方面,也就是内部矛盾的冲突和斗争。发展的过程,就是事物内部矛盾的暴露和解决的过程。不能解决矛盾,事物的发展就停滞不前,或者出现暂时的后退。再者,揭露矛盾,就有可能解决矛盾。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形而上学的方法不揭露矛盾,而要掩盖矛盾。最后,矛盾观点提供了理解辩证法的范畴和

基本规律的钥匙,矛盾分析法则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普遍适用的方法。

在这里,我们需要结合文章开头介绍的社会背景对此加以理解。在当时的阶级社会里,将现实世界加以扭曲的唯心主义却恰恰适应了反动统治阶级的需要。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是相违背的,所以,他们歪曲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用唯心主义的理论为其利益和地位作辩护,为其政权和社会制度作论证。因此,反动统治阶级总是竭力地宣扬、推崇唯心主义,把它法定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就是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阶级根源。

另外,我认为文中的比喻用的非常形象。“认识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 一串圆圈、螺旋曲线等都形象地将认识的多方面、多角度的特性表现出来了。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则代表了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等不完整的,残缺的一部分。将片段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则对应“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这条完整的直线就是唯心主义,或者按原文的话说“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

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到,唯心主义确实是有认识论根源的。

除此之外,我依然有一些疑问没能弄明白,为什么“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胡说”?在查阅一些资料之后,我可以知道“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在于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但是我并没有理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哲学唯心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矛盾,希望老师能给予提示和指点,谢谢!

10经济系国贸二班

2011年5月1日

第二篇:读《谈谈辩证法的问题》有感(张怡航原创)

读《谈谈辩证法的问题》有感(张怡航原创)

近日读了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领悟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有几处疑问。谈谈读后的感想,就让我先从列宁当时的写作背景说起。

1914年前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同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国际社会各种矛盾空前尖锐化,无产阶级正处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面临许多新问题。第二国际大多数党背叛《巴尔塞宣言》,堕落成为支持本国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沙文主义的党。一些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为了替自己政治的堕落辩解,用诡辩冒充唯物辩证法,抹煞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欺骗工人参加战争为帝国主义卖命。

列宁为了从理论上评判和揭露第二国际社会沙文主义的诡辩论及其思维方法,阅读了大量有关辩证法的著作,并且做了大量笔记。这些笔记整理汇编后以《哲学笔记》为书名出版。《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列宁在瑞士侨居期间写作的一篇笔记式的短文,完成于1915年。篇幅不大,但内容比较丰富、思想比较深刻,是带有提纲性的文章。它言简意赅地表述了列宁对于辩证法的实质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法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成果。列宁在这一时期致力于辩证法的研究,不仅是为了解决当时革命斗争所面临的迫切的理论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为了深化和发展唯物主义辩证法这门科学。本文主要阐释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辩证法的实质就是对立面的统一。文中原话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辩证法之所以成为辩证法,其最主要的特征或实质实在对立同一中把握对立面,即发现矛盾、研究矛盾、把握矛盾。列宁所提到的关于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特性,毛泽东在后来的《矛盾论》中也多次引用过。

第二,阐释了发展的两种观点,并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做出评价。第一种,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这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也叫庸俗进化论。第一种观点的动因、泉源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上帝、主体等等那里去了,是只有量变没有质变的平滑的进化过程,这是对发展的窒息。因此列宁认为这是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第一种和第二种发展观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第二种观点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是辩证发展观。列宁认为这种观点是活生生的,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也就是说,事物的对立面的渗透、贯穿、转化、统一等都是事物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刻不停、永不止境地变化的,事物也因此而时时刻刻地变化着、发展着,因此说第二种关于发展的观点是动态的,“活生生”的。第三,也是全篇文章最重要的部分,即辩证法就是认识论。文中原句为:“可见,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很像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胚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而自然科学则向我们揭明(这又是要用任何极简单的实例来揭明)客观自然界也具有同样的性质,揭明个别向一般的转变,偶然向必然的转变,对立面的过渡、转化、相互联系。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正是问题的这一‘方面’(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更不用说了。”在这里,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必须要弄清楚:为什么说认识必然是对立统一的?为什么又说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首先,认识是外界事物在意识中的反映。根据上面第一点所提到的辩证法的实质,事物又是对立面的统一,因此认识也必然是对立统一的。认识的基本形式是判断,判断中则包含个别与一般、必然与偶然、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因此辩证法也就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我想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两个问题。

第四,阐释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列宁把僧侣主义,即唯心主义,更确切的说是哲学唯心主义,比作一朵无实花,即不能结出果实、不能认识真理的花,但却生长在人类历史这棵活树上,说明它是有认识论的根源的。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的某一成分、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无限夸大而产生的,原文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独立的完整的直线”。更形象地说,是由于把认识曲线上的某一片断单独拿出来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产生的。因此,唯心主义是对现实世界的扭曲,但不能否认,它确实是有认识论的根源的。

文章第一部分谈到辩证法实质中的“矛盾着的部分”,就是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部分。由此可见,文章也集中阐述了矛盾的地位。以本文以及我曾经阅读过的一些这方面的有关书籍为依据,在自己的理解上,我在这里把事物的内在矛盾谈得更详尽一些。

首先,矛盾揭示了事物之间最本质的联系,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都具有自己的内部的矛盾。其次,矛盾是一切发展的内在动因。一方面,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这叫做矛盾的斗争性;另一方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转化,这叫做矛盾的同一性。此为辨证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通过自己内部对立方面,也就是内部矛盾的冲突和斗争。发展的过程,就是事物内部矛盾的暴露和解决的过程。不能解决矛盾,事物的发展就停滞不前,或者出现暂时的后退。再者,揭露矛盾,就有可能解决矛盾。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形而上学的方法不揭露矛盾,而要掩盖矛盾。最后,矛盾观点提供了理解辩证法的范畴和基本规律的钥匙,矛盾分析法则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普遍适用的方法。

在这里,我们需要结合文章开头介绍的社会背景对此加以理解。在当时的阶级社会里,将现实世界加以扭曲的唯心主义却恰恰适应了反动统治阶级的需要。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是相违背的,所以,他们歪曲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用唯心主义的理论为其利益和地位作辩护,为其政权和社会制度作论证。因此,反动统治阶级总是竭力地宣扬、推崇唯心主义,把它法定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就是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阶级根源。

另外,我认为文中的比喻用的非常形象。“认识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 一串圆圈、螺旋曲线等都形象地将认识的多方面、多角度的特性表现出来了。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则代表了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等不完整的,残缺的一部分。将片段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则对应“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这条完整的直线就是唯心主义,或者按原文的话说“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到,唯心主义确实是有认识论根源的。

除此之外,我依然有一些疑问没能弄明白,为什么“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胡说”?在查阅一些资料之后,我可以知道“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在于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但是我并没有理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哲学唯心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矛盾,希望老师能给予提示和指点,谢谢!

10经济系国贸二班 2011年5月1日

第三篇: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写于1915年,1925年首次发表在《布尔什维克》杂志第5、6期合刊上,后编入《哲学笔记》。这是列宁对1914—1915年研究哲学问题的总结,虽然全文只有三千多字,却是是寓意深刻、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列宁的哲学思想从形而上学的认识水平进到辩证法的认识水平。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诡辩论的总结,也是对他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所提出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的思想的进一步说明和发挥。文章把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强调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文中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阐述了形而上学发展观与辩证的发展观的根本对立,说明了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着重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分析了绝对和相对、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等哲学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提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名论断。这篇论文是列宁研究辩证法问题取得的理论成果的突出表现。它补充和深化了《辩证法的要素》一文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九十年后再读这篇文章,我们理当从更全面的哲学史角度来认识其的意义和思想内涵。由唯物论发展到知性辩证法、乃至于理性辩证法,是世界观哲学的认识发展经历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这是哲学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论发展为辩证法,是世界观哲学认识水平的历史进步,这个进步是思想的飞跃,标志着哲学思想走向成熟,这种成熟使人达到辩证法的自觉。列宁的认识发展,正也经过了这样的过程,但又有所区别。

列宁的哲学思想建立在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分析和批判基础上,黑格尔在论述辩证法时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它只反映出认识过程的特点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论述结构表现出来的封闭的圆圈。但是却没有反映出辩证法是开放的系统。列宁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提到:

“不论是黑格尔(见《逻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中现代的“认识论者”、折中主义者、黑格尔主义的敌人(他不懂黑格尔主义!)保尔•福尔克曼(参看他的《认识论原理》第……页304)都把认识看作一串圆圈。”

列宁明确提出辩证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内容是永远增加着的。他说: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的整个哲学体系),——这就是它比起“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来说所具有的无比丰富的内容,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我们说,看到了唯物与唯心对立性质的确立,而没有看到其同一性质,是形而上学式的观点;把握了唯物论与辩证法之间的同一性而忽视两者的对立性,则是知性辩证法的观点。理性辩证法,是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事物转变为事物的本质,把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具体矛盾中。在知性辩证法看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在辩证法内部则是同一的,没有矛盾的。理性辩证法认为,本质内部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辩证法的实质。因此,在辩证法内部也同样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对比来看,唯物主义的认识过程是封闭的圆圈,它具有极限,即起点和终点;辩证法的特点是开放的系统:它的范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两者的特点恰恰是相互矛盾的。这也正构成了科学认识论的理论体系具有的特点:由相互矛盾的两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列宁在具体论述时这样提到: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 在这里,列宁把认识过程比作无限的近似于一串圆圈,将他的这一思想提升到本质高度,剥离出其特征,就可以得到科学的理论体系应该是封闭的圆圈和开放的系统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科学理论所应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列宁的思想体系是从理性辩证法高度把握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以及逻辑学三者的同一关系,通过这篇文章和其他类似著作,可以确实的说列宁对于辩证法的认识深度已经上升到理性辩证法的高度。

另一方面,列宁把黑格尔的很多观点上升到了理性辩证法的高度,但却忽视了唯物论和辩证法之间的对立性,使黑格尔提出的一些理性辩证法的观点从间接性的本质高度下降到具有直接性的知性辩证法层次上。

在谈到发展观时,列宁对比了两种基本的发展观点(毛泽东的《矛盾论》开始提到的“两种宇宙观”基本就来源于此):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

根据第一种运动观点,自己运动,它的动力、泉源、动因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神、主体等等那里去了);根据第二种观点,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

第一种观点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第二种观点是活生生的。只有第二种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分析两种观点的具体内容,第一种发展观: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显然,这种发展观把握了事物处在量变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减少和增加。而重复运动这种形式,则是机械运动具有的特征。可见上述两种运动形式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产物。

第二种发展观,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这里强调的不再是运动的表面形式,而是运动的内在动力,运动的源泉。由于事物内部具有矛盾性,矛盾双方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导致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第一种观点停留在运动的表面形式上,它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只有重复,没有转化,因此这种发展观具有片面性。第二种观点深入到运动的本质中,把握了自己运动的源泉,把握了变化的本质是飞跃和质变。这两种观点分别处在不同的认识层次上。它们二者之间属于形式和本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将两种不同的发展观从外部直接对立起来,从而作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本质区别看待起来,这是知性辩证法通过对比分析得到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把握了运动的形式和本质之间具有的对立性,忽视了它们二者之间具有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现在二者都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运动的形式。它们之间的对立性表现在:一个从表面形式上把握了运动,结果得出发展变化具有的直线性和周期性;一个从本质上把握了运动的特点,结果得出发展变化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运动。

列宁提出这样的两种发展观,是出于当时在革命斗争中同修正主义斗争的需要。但是在哲学上将革命实践经验直接作为一般规律,是不够科学的做法。从方法论角度上讲,对比法不能准确地把握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之间的本质区别,只能从形式上将它们二者区分开来。当人们通过对比方法将客观的运动形式与主观的认识方法直接挂起钩来之后,就会导致客观运动形式向主观思维方法的转变,结果直线性和周期性的运动形式就同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直接等同起来,而螺旋式和波浪式的运动形式则与辩证法直接等同起来。这种将主观的认识方法和客观的运动形式直接挂钩的结果,导致了辩证法的运动形式中失去了直线性和周期性。因为人们把这种运动形式当作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排除在辩证法之外了。在实际中,直线性和周期性的运动都是客观存在的将两种运动形式同两种发展观联系起来、等同起来,是主观意志作用的体现。在现实中两种运动形式都是具有客观性的,它们各自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因此在两种运动形式之间不存在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问题。

以上的分析比较好的体现了知性辩证法的缺陷,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知性辩证法通常采取外在的对比法进行分析和论述问题,理性辩证法则采取矛盾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论述问题。然而必须明确的是,理性辩证法与知性辩证法也不是对立的关系。真正的科学辩证法,它的基本标志是将理性辩证法和知性辩证法作为其中的两个环节,收揽在自己的理论著作中。其中理性辩证法构成了本质环节的辩证法,知性辩证法则把握了形式上具有的特点。本质和形式二者紧密结合,成为一体,这就是科学辩证法具有的特色。结合对这篇著作的思考去理解现实问题,很多疑问都会迎刃而解。比如说,我们往往会憧憬一个自由而有秩序的社会,但最终常常迷失在追求绝对的自由或秩序上。这是人类社会固有的矛盾之一,而看似相反的两个方向,却是互相关联引起的。我们本能的渴望自由,但人本身的不自信和对未知的恐惧会促使我们将自己交给一个信任的团体,这种信任如果不像其表面那样可靠最终就会促成暴政与独裁。辨证的去看这个问题,就会知道真正的自由与秩序都不会存在,对其中一项的单纯追求都会促使其走向反面。惟有牺牲部分的自由与秩序,才能达到社会的平衡。

又比如说,我们常常认为民主就代表了民权,实际上民主这个词本身也包含了矛盾的对立面,民主可以代表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少数人的利益,在形式上体现为少数服从多数制;民主也可以代表普遍的利益,即均等而有限度的权利,形式上可以体现为一票否决制。这两者的对立显而易见在于,一旦多数人否定了少数人的权利,普遍的利益立刻遭到破坏,反之亦然。对于同一个问题,两者是无法并存的,而这两者又都是避免出现极权的必要措施(如果认为极权仅指少数极权),因此只有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磨合不同民主的适用范围。

最后,作为新一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规律来提高自身的哲学认识水平。同时我们也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会随着不断的实践被继承和发展,未来也将诞生更系统、全面、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著。那又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一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指导实践的最佳准则。

第四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陈舒航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这段名言出自一个普通的工人、红军战士、共青团员之口,他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身上表现出的那种顽强的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新一代少年儿童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书中的保尔出生在乌克兰的舍佩托夫卡城,那也是作者的家乡。保尔和母亲、哥哥生活在一起。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生活得很贫穷。保尔因报复凶狠的神甫,被学校开除了。为了生活,保尔只好去火车站的食堂做童工,在那里,他看到了社会中更多的丑恶和不平。一九一七年沙皇被推翻了,红军来到了保尔的家乡。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的教育和引导下,年轻的保尔逐渐成长起来。他痛恨一切残酷压榨和迫害人民的富人以及各种匪帮,冒着危险救出被捕的朱赫来,并被哥萨克匪兵毒打,关进了监狱„„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保尔参加了红军,成了一名优秀的侦察兵,后在著名的英雄布琼尼率领的骑兵第一集团军中英勇作战。他因负伤回到地方,担任共青团的工作。在严寒的西伯利亚修筑铁路时,保尔的旧伤复发,差点儿死去。出院后,保尔已不能正常工作,他很痛苦,身体每况愈下,以至双目失明、四肢瘫痪,可他依然想着任务、工作,只要自已有一口气在,就一定要坚持到生命的结束。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之后,我感到保尔是如此的顽强,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许多闪闪发光的“金子”——勇敢、坚定、忍耐„„总之,每当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就想想保尔·柯察金为了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中华路小学

六(6)班

陈舒航

指导教师:臧晓春

第五篇:思想汇报(张航)

思想汇报

十月一日,伟大而神圣的一天,在这一天里我们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民族的解放,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拥有了自由与主权,而这一切都是我们伟大的只能各国共产党赐予的!身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为我党取得的丰功伟业感到无比的骄傲,我为自己能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而感到无比的自豪,我会再接再厉完善自己,向我党靠拢!

六十周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在风风雨雨中走过,迎来了他六十周年华诞,思想汇报(张航)。1949年的十月一日,在气势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领袖毛主席郑重庄严的宣布新中国成立,从那一刻起,世界都听到了这一头东方雄狮的怒吼,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任人欺凌与宰割,漠视一切,灵魂麻木的睡狮了,当他睁开双眼,似雨天的一道惊雷,世界为之震颤,世界为之摇撼,世界为之折服。

二十世纪这一百年,人类遭受了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几乎是毁灭性质的巨大浩劫。战争这个恶魔贪婪的摧毁与吞噬着人类经过几千年来发展来的精神文明,玷污了人的灵魂。面对别国的侵略,中华英雄儿女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抗争,民族的精神与毅力从未让他们失去信心,所以始终不曾放弃。细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民族的根不复存在,传下的只是各族的文明,而只有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精神不倒,文明不会消失,民族血脉依旧传承。

我们自予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在中华神州大地这块沃土上,母亲河黄河,长江像妈妈一样孕育了我们一代代的中华儿女,种的精神在我们的思想里根深蒂固,所以我们自愿将我们的汗水与热血抛洒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即使有眼泪也要让它在这片土地上流淌,不是我们懦弱,不是我们退缩,只因我们知道,只有母亲才能抚慰我们受伤的心,重塑我们伤痕累累的灵魂。

当野蛮的铮铮铁骑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而远去的时候,新中国的成立可谓是一曲里程碑式的赞歌。建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在摸索中前进,小心翼翼的治疗着祖**亲血迹斑斑的伤口,在自强中舔舐着自己的悲伤。走了许多曲折的道路,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百废俱兴,千疮百孔之下到处弥漫着因战争遗留下的惊恐与颓废,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严重落后于其他国家,思想汇报《思想汇报(张航)》。然而我们并没有在这种情况下畏缩,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摆脱经济上的低靡状态,我国政府实行了五年计划。然而前方的道路并不平坦,随后我们的国家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一长达十年的文化浩劫,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执行改革开放政策。此后的岁月,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造山河秀美,重塑国家形象,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在国际政坛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得到了各个国家的尊重。饱受沧桑的中国以一种全新的面孔,现代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逐步走在了国际科技水平的最前端。

光阴似水,岁月就像一只离弦的箭,进入新的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面前,始终保持着平稳而健康的态势,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向前推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共克难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就。尤其在大灾难面前,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携手共度难关。去年五月份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八级特大地震,短短的一瞬间,无数房屋倒塌,多少人被埋于废墟之下,再也看不见天日。妈妈凄哀的在乱石堆下寻找着自己的孩子,丈夫一遍遍的呼喊自己所爱人的名字,却永远得不到回应,多少人的梦碎了,心也碎了,是灾难夺走了他们家的温暖,亲人的呵护。然而大灾面前有大爱,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不畏艰难,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让灾区人民重拾勇气与坚强,重建美好家园。

在我党60华诞这一光辉的时刻,我感到非常的激动,我无法表达对我党的崇敬之情,只能以自身的行动来证明,我要争取尽快被我党认可并吸收!

汇报人:张航

2009年10月20日

下载读《谈谈辩证法的问题》有感(张怡航原创)(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谈谈辩证法的问题》有感(张怡航原创)(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张航--调查报告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实践考核表实 践 课 题阜平县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调查分析姓名张航教 育 层 次专科学号11***分校保定电大专业法学 教学点阜平工作站指 导 教 师......

    张航-演讲稿

    I will talk about the technology aspect. We hold the views that this factor will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Facebook’s share price. First, Facebook open some......

    56班董诗怡——读《红楼梦》有感

    一损全损 ——读《红楼梦》有感 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五·六班:董诗怡 指导教师:李云霞 《红楼梦》这本书,我读了很多遍,百看不厌,书中的贾宝玉有点胆小怕事,林黛玉柔弱爱哭啼…......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

    简析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摘要 列宁于1915年在瑞士的伯尔尼写成《谈谈辩证法问题》,他集中体现了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列宁在对帝国主义及其战争的综合考察......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笔记

    对立统一律 ——读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有感 在文章的开头,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列宁在把它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行论述之后就把它作为认识......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一、 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在1915年写的一篇笔记式的短文。1914~1916年列宁被迫侨居在瑞士的伯尔尼。在这期间,列宁阅读了大......

    读小兵张嘎有感

    读《小兵张嘎》有感 读完《小兵张嘎》后,我便被小嘎子这个鬼灵精给吸引住了。这个小男孩与我们的年龄一般大,可他身上却有很多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这个人物早在五岁时我......

    读《小兵张嘎》有感

    读《小兵张嘎》有感暑假里,我阅读了《小兵张嘎》这本书,我被小嘎子这个鬼灵精给吸引住了。这个小男孩与我们的年龄一般大,可他身上却有很多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这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