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张幼仪》有感
读《张幼仪传》有感
进入大学才开始有机会尝试那种肆无忌惮看书的滋味,再也不用怕窗外有人会看你,而把想看的书压在一本本教科书下,再也不用因为自习偷看了几本闲书,而自责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终于可以与书为友,与它相伴。但看了多少书,早已记不得了,书名大致也都忘记了。可是,一件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意义的,总会有那么一本书在你心里被深深铭记!《张幼仪传》对于我就是这样的存在。
喜欢这本书的渊源还真是有点讽刺,最初我是喜欢徐志摩的,可以说是迷恋。从高中学了他的《再别康桥》开始,我就被这个多情、浪漫还有点小伤感的诗人吸引了。可那时的我对他的了解是微乎甚微,进入大学我终于有机会对他进行深一步的解读。看着徐志摩传里描述的一切,我只知道他起初喜欢林徽因,最后娶了陆小曼。我并不想对他的爱情多作评论,我只是觉得当徐志摩遇见她们时,他都是爱她们的,要不然他写的爱情诗怎会那么美!他说: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人而忘记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这一段话很好的诠释了他对于爱情的态度,我依旧被他的爱情故事感动。可是,当我知道了张幼仪的存在,当我了解了她的一生,我开始动摇自己的初心,怀疑对于他的喜爱是否值得?
第一次知道张幼仪,她的前缀是徐志摩的原配。突然间我像是一个被欺骗了好久,迫不及待想找到真相的孩子,我看着这本《张幼仪传》寻找着答案。原来,她真的是徐志摩的原配,是封建婚姻制下诞生的一个妻子。从图片上看,她长得并不惊艳,有的反而是女子的娇羞,她生性倔强,有男子气概,想来是受了家里几个哥哥的影响。在她含苞待放的年纪,她嫁给了徐志摩。那时的她刚刚15岁,人生兴许是一片朦胧,爱情对她来说更是不知为何物。她见徐志摩的第一面也许被这个清瘦,不善言谈的男子吸引了吧,不然当他哥哥提议让她嫁给徐志摩时,她怎会欣然接受呢。可是,这并不是幸福的开始,命运的车轮就这么悄无声息的开始了转动。
丈夫求学在外,身为好妻子,就该帮他持家,让他无后顾之忧,身为好儿媳,就该孝顺公婆,操持家务。三从四德是必不可少的,勤勤恳恳更是应该的,可是,如此就能家庭幸福吗?这个家的每一个在张幼仪的照顾下都过得很好,却唯独她没有得到应有的报答。哪怕是一个为人妻子想听到的一句来自丈夫最简单的问候都没有,反而是他偶尔的冷嘲热讽。大概是嫌弃她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超前的思想,没有海外女子应有的见识,所以即便她是他的妻子,他也不会对她疼爱有加。这就是封建婚姻的悲哀吧!并不是张幼仪不够好,只是她不懂他吧。徐志摩是一个感情太过丰富,骨子里充满浪漫气息的才子,他受不了风平浪静的生活,他接受过最超前的教育,他有太超前的思想,他对自由恋爱充满期待,又怎会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羁绊。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终究不能一起抵达幸福的终点。
张幼仪是想和徐志摩到白头的吧,不然她不会抛弃一切独自到异乡找他,可是见面时,得到的只是徐志摩的嘲笑。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两个人却说不到几句话,这样的日子难免让人压抑。张幼仪敏感的神经告诉她,志摩另有所爱。最终,这难熬的日子换来了一纸休书,对两个人也许是自由。可是张幼仪怀孕了,她独自生下了这个小生命,抚养着,期间徐志摩几乎是不闻不问。张幼仪就自己一个人在哥哥的帮助下,带着孩子在海外生活。她没有因为一次失败的婚姻而放弃以后的人生,相反,她反而生活的更好。她开始做生意,开始靠自己的力量站稳。当她变得足够强大,突然为她的勇敢和倔强而感动了。也许她没有才气,也许她不够完美,可是她朴实而真诚,勇敢而倔强,她不肯轻易低头。她的人生被演绎的异常辉煌。
其实,最初的张幼仪只是一个一心为家的好女人,她用善良对待着她身边每一个人,可是她还是被徐志摩抛弃了,我不想说谁对谁错,可是如果只是拿爱情当借口,来逃避责任,这样的爱情还高尚吗?谁说过这样一些话:封建的婚姻让我失去了我爱的人,但我不能抛弃她,因为我对她还有责任!是啊,这样的爱情才是值得被纪念的吧。
读完这本书时,突然意识到,其实爱情并不都是伟大的,只有爱情建立在责任的基础上才可以拿来被怀念。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做一个坚强而倔强的女子,为自己活得漂亮,像张幼仪一样!
第二篇:读“幸福是什么”有感(方仪)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骆方仪)
“幸福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但是细想起来,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时常激励着我,又时常困惑着我。从孩童时代到现在,我对在“幸福”这两个字的理解都不同。
牙牙学语时,我认为玩具多,布娃娃多,便是最幸福的;跨进校门的我,认为学习成绩好,获得“三好学生”的奖状,就是幸福的;我还幻想着将来成为一名老师,让每一个学生学到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那一刻有多么的幸福······然而,直到今天,我读了《幸福是什么》这个故事时,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篇文章讲的是:三个牧童为了给过路的人带来方便,砌了一口井,得到智慧女神的称赞,智慧女神让三个孩子自己去寻找各自真正的幸福,约定十年后再在井旁相见。十年后,三个已经是青年的牧童,经过十年的寻找,分别成立给人看病的医生,种田的农民和什么都干的普通人。他们认为能够给他人带来方便就是幸福。
读了这篇文章,“幸福”这两个字不再使我那么激动,也不使我那么疑惑,它是那么”平凡”,但又那么”圣神”。说它平凡,那是因为它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职业,说它神圣,是因为它意味着无须回报的奉献。
我想,只要我努力学习知识,学会各种能够为他人带来“幸福”的本领,将来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的一生都将在幸福中度过。
2012年9月18日
第三篇:五年级读《幼三国》有感600字
五年级读《幼三国》有感600字
平原龙门小学五年级 祖悠然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当听到这首词,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幼三国》中的场景。
《幼三国》是妈妈最近给我买的一套书,这套书刚来到我家时,我就对妈妈说:“讲三国的书咱家都有好几本了,干嘛还要买啊?”妈妈笑了笑,装出很神秘的样子说:“这套书有没有价值,你看了才知道呀!”我果然上了钩,兴奋地把这套书打开,看了起来。没想到这一看,就让我深深迷上了三国。
本书作者乃有且,是一为父者,其曰:“犬子三岁,好读书,识字千余,然所阅皆自外邦,吾忿忿焉。一日兴至,以孩提之心讲三英战吕布,小儿手舞足蹈,甚是欢喜。中华五千年,浩浩荡荡,书中瑰宝不胜枚举,三国当为个中翘楚。妻曰:何不广而宣之?欣然应之。历时四载,终成此书。”
读完此书,吾为之惊叹,不曾想《三国演义》如此好矣,令人实在敬佩也。在此书中,吾为刘、关、张三人的友情而感动。刘、关、张三人讨伐黄巾军有功,被皇帝分了个小官--县尉,可皇帝要查虚报功名的人,于是就派督邮到各地检查。这个督邮可不是好人,谁给他财宝,他就为谁卖力,简单来说就是个徇私枉法的人。可刘备手里没有财宝,那督邮瞧不起刘备,就要把刘备的官儿给撤了。普通的人知道朋友发生这种倒霉的事肯定会避之不及,免得和自己扯上关系,可张飞呢,他一知道这事,立马赶过来把这个胖督邮打了一顿,直到解气为止。还有一次,关羽(也就是关云长)温酒斩了一员大将华雄,事后曹操给关羽送去了酒肉,关羽却把酒肉先让大哥和三弟吃,之后自己再品用。他们三个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好兄弟,真是佩服他们这种“铁三角”的朋友关系啊!
读了此书,我从刘、关、张三兄弟身上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也要学习他们和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好精神!
指导老师点评:小作者以轻松自然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品质,写出了刘、关、张之间的情谊,结尾点题,情感真实自然。
第四篇:读《小兵张嘎》有感
小小少年 志存高远
----读《小兵张嘎》有感
黑白电影《小兵张嘎》让八、九岁我认识了一个机灵的同伴;电视剧《小兵张嘎》让二十二岁我对小嘎子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不仅机智还勇敢;这个假期翻开徐光耀先生的《小兵张嘎》这本书,让我再一次和小嘎子有了最亲密的接触,和他喜,和他乐。
书中的张嘎子今年十三岁,整日活蹦乱跳,天生一股机灵劲儿。一天,从县城来的日本鬼子入侵了嘎子所在的鬼不灵村庄,与他相依为命的奶奶为了掩护大伙被鬼子杀害,小嘎子最喜欢、最崇拜的大钟叔也被敌人抓去当了俘虏。小嘎子化悲愤为动力,他只有一个想法,参加八路军,救出大钟叔、为奶奶报仇。令人兴奋的是,他真的当上了八路军的小侦查员。就这样,小嘎子凭着他那股机灵劲儿,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冒险......十三岁的小嘎子,脸庞上还透露着小小少年的稚气。可他却并不认命,朝着自己的理想奋力奔跑,他蜕去了这个年纪本该有的天真单纯,而是成为了一个满腔热血,怀着一颗保家卫国之心成为了一个的小小英雄!
他机灵,用自己的小伎俩将敌人耍的团团转,用那股灵巧劲儿从汉奸的口袋里夺得自己的第一把枪;他勇敢,敢独自走好几公里路只为加入八路军为亲人报仇,敢孤身一人上前拖住敌人为大伙争取时间,敢在枪林弹雨中冲上前把要逃跑的敌人制服;他爱党,无时无刻听从党的命令,坚守自己的职责,懂得随机应变,见机行事,立下一次又一次大功。
身为成年人的我,张嘎子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显得我多么的微不足道。想到有一次,我教学一个知识点,可是不管怎么做都达不到自己预想的成果,我不禁懊恼极了。最后竟对全班的孩子发脾气,大声地责备他们,还把书扔在讲桌上,甚至想一走了之。下课回到办公室,还觉得委屈,不停地和其他老师诉苦,就是没有反思自己。直到我冷静下来,才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我是不是应该换一种思路教学。后来我重新调整了教学方法,多数孩子都会了,看着他们明亮的眼睛,我为自己原来的行为感到后悔。那时的我和小嘎子比起来,真是天壤地别。在那个可怕的年代,小嘎子是那么勇敢顽强,做任何事从不半途而废;而我们在这个国泰民安的美好家园,却不曾做到像小嘎子那样。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时间长河缓缓流去,小兵张嘎的故事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却依旧深受大家喜爱。小嘎子倒下的只是身影,而他勇敢顽强、爱党爱国的伟大精神会常驻人们心中,永远发着夺目的光。
第五篇:读《小兵张嘎》有感
读《小兵张嘎》有感王珂洁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每当这首诗在我耳旁响起,不禁赞叹,梅花的坚强。在那雪的世界,或许只有它能与那千姿百态的雪花媲美。它的坚强不屈,不禁让我想起一部爱国主义作品——《小兵张嘎》,我想那梅花的暗香就好比是英雄们散发出的人格的香味,淡淡的,不宣扬。但又是那么傲雪凌霜,不怕风雨。
嘎子,他本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但是他的爱国热情却使他变成了一个抗日小英雄。不过,他的幽默,滑稽,可爱也为他和他的小伙伴带来了不少欢乐。他的微笑是因为某次战斗胜利了,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体验过因为战斗胜利,而发自内心的笑。我记得在本书的第十八章,更加清晰生动地表现出了张嘎的机灵勇敢。张嘎在“红眼儿”面前装疯,说自己要抽烟,“红眼儿”却没把他当回事,给了一个烟头,但是“红眼儿”哪想到张嘎竟敢把烟头放进“太君”的口袋,害的自己差点被太君烧死。还记得有一次,他屁股中了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他真的很坚强,还有一次,用他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功,嘎子的爱国,聪明,可爱,坚强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后来得知《小兵张嘎》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他的真名叫燕秀峰,绰号燕嘎子,在冀中大名鼎鼎,令伪军闻风丧胆。嘎子第一次执行任务是在1939年夏天。日本鬼子把六七个村的一片根据地封锁起来了,游击队被困在了高粱地里,又渴又饿。队长交给嘎子一个任务,让他去弄点吃的,并且制定了“不许偷,不许抢,不许违反纪律”的三个政策,这“三个不许”可把嘎子搞懵了,不过队长给了他一把枪,嘎子还是第一次碰枪呢!见了枪,嘎子便来了精神。他用这把枪,利用一个汉奸拿了好多食物回去。队长表扬了嘎子,夸他超额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一年嘎子15岁。勇毙伪军队长。
当我看完《小兵张嘎》时,我思绪万千和嘎子对比,我是那么渺小。嘎子当时十三岁,比我还小呢,我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在那么美丽的环境中,而嘎子那时吃不饱,睡不好,穿不暖,还经常受日本鬼子的欺负,但他还是勇敢的活了下来。还记得有一次,我因为玩旱冰摔破了腿,就把我给吓蒙了,但是嘎子呢?在面对敌人那一张张狰狞的面孔时,在因执行任务而受伤时,他又何曾怕过。现在的90后不懂得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全靠无数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我们总是挑食,但我们又何曾想过,曾经的老百姓别说吃好菜了,我想连吃饱都是一个大难题;当我们浪费钱时,我们又何曾想过,曾经的老百姓住在什么样的屋子里,吃着什么样的食物,穿的又是什么样的衣服。想到这里,我们一定会为我们的行为而感到羞愧。每当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我们可知道这是由多少英雄的鲜血染成的。
同学们,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未来的中国需要我们捍卫,我们要发奋学习。我看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抗日英雄与他们所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我深切的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是八路军和老百姓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眼前,眺望未来。好好学习,从小立志成才,为祖国的未来作出更大的贡献,让烈士们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五星红旗永远在空中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