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调查报告 贫困出路(定稿)
三、团树村困在何处
1、产业发展活力不足。一方面,种粮是农民主业,是农民生存的主要来源,但是贫困农村的实际情况是,耕地面积本来就不多,而且地块小,地力差,村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现有耕地得不到充分种植,种夏不种秋,打夏不复播,复播面积不达50%,有个口粮就满足了。村民想办企业、搞养殖,土地审批手续又不好办,一系列因素使得农民的积极性受挫,发展信心不足,集体经济力量十分薄弱。
2、农民生产生活困难重重外出打工的村民由于自身学历和素质低等诸多因素制约,在城市工作的环境、条件和待遇普遍较差,面对低收入、高消费的巨大压力,他们又成为背负着精神、物质双重压力的“城市边缘人”。同时,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都是被称为“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这些人中很多都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缺乏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渠道,生活水平很难得到改善。
3、政策落实中潜伏不少矛盾隐患。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的扶持政策不少,如:免收农业税、种粮直补、义务教育免费、新型农合及村村通补助、集中供水补助、沼气建设补助等一系列政策。客观地讲,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减轻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一些边远贫困农村,落实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实际情况是:对于农民个人人人有份的政策,效果好,矛盾少,比如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义务教育及合作医疗等,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但没有意见和矛盾;对于集体公益设施补助的政策,农民个人不是太关心,比如村村通工程、沼气补助工程、集中供水工程等等,由于受贫困村客观条件限制,很多政策往往成为一纸空文,无法付诸实施,即使勉强落实,也是频频举债;对于涉及农民个人利益的公用事业性政策,农民非常关注,比如:植树造林、通道绿化、修路及城中村改造等牵涉到用地占地的政策,如果补贴不到位,补助不到手,或是补偿价格低等因素,都会引起农村矛盾和造成不稳定局面。
四、团树村因何而困
1、宏观政策支撑乏力。近年来,国家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连续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主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和资源配置制度逐渐消解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立,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尽管如此,城乡之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长期以来,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制度安排,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国家按照户籍身份来分配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等方面的资源和利益,使城乡“二元结构”从经济方面延伸到教育、文化、就业等社会生活领域,更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同时,没有出台针对贫困农村如何有效脱贫的政策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一直以来处于发展中的弱势地位,贫困村则更是问题多多,积重难返。
2、地方引导支持力度不够。虽然按照中央要求,各地都接连制定出台了种种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但对位置偏远的贫困农村来讲,仍显得收效甚微。在产业政策上,表现为力度不大,特色不显,没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特别是对农村土地补偿、有效利用闲置土地等方面要求不明确,往往是管得严,统得死,直接限制了村里经济发展;在资金来源上,一方面是仅有的征地补偿费微不足道,贫困农村受到各种既定条件限制,往往争取不到相应的帮扶资金。另一方面贫困农村想发展,想贷款,难以突破重重门槛阻碍,缺少资金支持,无法发展壮大相关产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缺少扶贫济困帮扶的长效机制,人才引不进或引进来留不住,智力支撑薄弱。
3、农民自身素质欠缺。一是文化水平低,决定了大多娄数农民只能从事技能要求较低的工作,收入水平也只能是低水平的。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要思想和过分依赖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择业观念陈旧。部分农民不愿意离土离乡去务工,在村里种点地,找点事混日子;有的农民只愿到大企业、好企业、工作稳定的单位就业,怕苦怕脏怕累,又想工资待遇高,致使很难实现就业。
4、村级党组织力量薄弱。相对于邻近城市的农村,贫困村既无资源,也无企业,位置偏远,基础设施滞后,可以说什么都靠不住。作为村干部来讲,基本上处于上压下挤的工作环境中,地位比较尴尬,一方面政府布置的事情不好完;另一方面农民想办的事情他们又办不成,同时,安全稳定的压力又很大,有的干部迫于上级信访稳定的压力,硬不起来,怕惹麻烦,“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回避矛盾,无所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五、对团树村的发展的几点建议
1、大力实施非农产业带动。当前情况来看,积极发展非农产业、以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的发展是解决贫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期性和根本性措施。
2、搞好劳动力转移。继续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两条腿走路的做法,进一步加大农民工转移输出力度。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务工能力,让他们能走出农门,能干好工作,能挣得到钱。建立农民工培训档案,完善相关制度,推动农民合理有序向城市、城镇转移,到非农领域谋求发展。进一步拓宽外输渠道。积极筹划建设农民工信息服务中心,通过这一平台,为进出的农民工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在做好对外输出的同时,也要积极做好回流引进的工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家乡做贡献,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高劳动者素质。从战略高度认识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低收入家庭增加收入的长远基础。一是努力普及初中教育。必须把发展教育的重点放在普及初中教育上,努力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解决部分少年儿童不上学和中途辍
学的问题,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产生。二是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对一些上过小学、初中或高中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传授给他们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争取几年内使每个低收入家庭都有一个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和经营特长的劳动力,这对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又有长远的作用;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中等专业学校、农民职业中学,培养一批中级层次的人才,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二、三产业,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贫困农户由于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维持简单再生产都比较困难,要想扩大再生产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的。对于贫困户,各级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拨款。确保每年新增基本建设资金应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应向贫困农村倾斜,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富裕农村与贫困农村之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同时,要改变面面俱到的救济式的扶贫形式,“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六、结束语
总之,故乡贫困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的农耕模式上基本没有改变,人们思想观念落后,不重视思想文化教育,或许是他们已经习惯陶渊明“田园式”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干旱降临,那就是2009年,三年连续干旱,团树村属于重灾区。干旱打破了他们沉睡的梦,也深深触痛了我的心,有的人开始外出打工,希望他们不是为打工而打工,几年后能回村带动村里人发展;有的人开始寻找新路子„„
最后由衷的感谢村干部及本村村民对我的调查的支持,感谢我的父母给予我时间去实践与调查,在举步维艰中攒钱给我上学,千次万次叮嘱定要好好学习,把大学读完。
第二篇:有关中国贫困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小编:该篇报告是有关中国贫困农村现状调查报告范文,希看能对您有些许的帮助!
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摘 要】:我国事农业大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进,关心农民疾苦,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在大力建设新农村的今天,让广大农民能够在物资和精神上双丰收。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重、迫切和现实的课题。故浙江师范大学彩虹实践队的同学们,在浙江,云南,广西,西-藏各省挑选比较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
【关键词】:外出务工;新农村;政策
我国事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很多大城市开始大范围的建设。在城市建设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建筑工地、各类市场中注进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农民工。为了减少贫富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也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中国,加快城乡兼顾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公道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进具有重大意义。有关数据显示,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伏空间巨大。因此,通过产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范围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进就成为现实选择。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依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动身,尊重农***愿,扎实稳步推动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进的力度,扩至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弄好乡村建设规划,勤俭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步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苦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努力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同享经济繁华的成果。
看着好多好多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国家政策,我们不由再想,这些政策在地方到底有无被落实,有无切实地市农民受益,有无它们的不足。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爱国主义彩虹实践队在浙江,云南,广西进行了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被调查对象是当地的农民,小组发放问卷600份,经筛选整理回收有效问卷500份。以下是本小组根据此次问卷整理出的内容。
一、外出务工职员已成为农民收进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国家和党的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农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它们不在在自己的乡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大胆的迈进了繁华的城市,在钢筋混凝土中追寻自己的梦想。在500份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分之34的人们外出打工养家,而且这其中的一大部份人都是年轻人,这说明他们靠天吃饭的思想已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往建设祖国的未来,往开辟自己的明天。另外还有近百分之21的农民通过个体经营的方式找了谋生的手段。剩下的百分之45的农民靠务农和其他办法赡养自己。是甚么刺激愈来愈多的农民兄弟外出务工呢?我们看下面一组数据:
外出务工职员月收进
外出务工职员月收进 500以下 5001000 10001500 1500以上
人数 73 127 151 149
百分比 14.60% 25.40% 30.20% 29.80%
从表中可以发现,农民工从事体力劳动的工资通常为保持在一千元左右,均匀年收进可以在7000元以上,年结余也能够到达5000元左右。对照靠家里为数未几的土地赚钱的话,确切要强很多。关键的是他们建设了城市,对国家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自己开阔了眼界,这对以后自己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的。
根据调查,农民不再满足于吃住行等一些生活的所需,在教育、医疗方面也开始重视起来。所占的比例加在一起到达了百分之37,教育和文娱比例占了百分之38左右,完全到达了小康生活的其中一个标准。我们看到了农民兄弟们行将拉开崭新生活序幕的新篇章。
二、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成果表现在各个方面,我们知道,新农建设的新具体这些方面新居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我们从当选取了三个角度进行调查。
(一)农村文娱方式的调查
图表 1农村文娱方式
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看电视和棋牌占了很大一部份,现阶段,农村中愈来愈多的农民渴看接触大山乡村外面的世界,家电下乡给了广大农村兄弟更多的福利和优惠,使得他们与外面的世界更好的联系起来。
(二)住房情况调查
现在农村的自建房依然占了农民住房的尽大多数,大约占了百分之70。但是现在的住房已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富起来的农民兄弟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和支持下都盖起了新居舍,新居舍就是农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勤俭型社会的要求,体现勤俭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点。
(三)电器装备普及的调查
电器 电视机 洗衣机 冰箱 空调 电脑 生产装备
数目 441 319 210 143 81 48
由上表我我们可知,电器化已在弄村到达普及,更多的农民兄弟使用新设施受益,新设施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同享信息文明,这是新农村的重要硬件,所以电器化装备的普及也是农村逐步步进小康生活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在一般家庭的家用电器都应当在两种以上,农民已习惯了使用这些电器往享受生活。
二、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进步
在国家大力建设新农村的今天,我们更应当看到进步农民本身素质的重要性,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对国家大事还不够关注。
图表 2对国家大事和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
三、农民的希看
在对广大农民朋友的调查中这一个题目难住了好多农民朋友,他们不是很了解国家的补助等等一些政策,面对这样的题目,很多农民大叔大爷笑了,有些无奈,有些戏谑,有些激动,有些期待。很复杂的感情夹杂在这样笑脸中,我知道他们中的一些过得很苦。在经过和他们做出一些解释以后,我们整理出了这些数据。
图表 3农民希看得到国家那些帮助的调查
农民如今富起来了,心中有些梦想也有机会实现了,我们想知道他们现如今的目标都是甚么,因而,我们搜集了以下数据作为参考:
近期目标 经商 向县里发展 旅游 培养子女上学 其他
数目 50 54 18 324 83
百分比 10%
10.80%
3.60%
64.80%
16.60%
此数据显示,广大农民已意想到知识就是财富,所以更多的人选择选择供孩子读书,有这样的家长,那我们祖国的下一代的希看指日可待了!
四、总结和建议
根据此次调查的数据我们分析得到,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已明显进步,基本已到达了小康水平,国家各项政策也已落到实处。在国家各项有益农村政策下,农村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农民改变了日出而作,而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背起行囊,走进了都市,决然地承当起了建设祖国的重任。骄阳下的建筑工地,喧闹的人力市场,拥堵的车站,他们浑厚朴实的身影随处可见。就是这样的平凡的身影,他们如今俨然成了繁华大都市的一道另类而且靓丽的风景线。他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一个特殊利益群体,农民工进城既是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客观要求,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定结果,农民工给农村和城市带来了双重变化。首先,进城务工无疑是他们脱贫致富的最好途径,还有他们离开了山村,可以便于其他人把剩余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更加公道的利用。另外,他们给自己的故乡带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和熟悉。他们其中的佼佼者现在已成了农业经济的带头人。另外一方面,农民工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直接的作用,他们只取得较少的报酬,却一直在从事着沉重而且危险的工作,正由于有了他们的默默的忘我的奉献,城市才避免陷于混乱。重要的是农民工增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对国民财富的贡献日趋明显,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对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城乡差距的缩小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国家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提出,使得农村加速迈向小康生活。对新农村新的意义的熟悉有以下几方面:
1、生产发展 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夸大生产创新,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全面应用。
2、生活宽裕 增进农民延续增收,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农民最根本利益。
3、乡风文明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范围展开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进步广大村民素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繁华农村文化事业。
4、村容整洁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学习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干法律法规,保护四周的山山水水,弄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5、管理民主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进展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布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然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理想中的乌托邦,一样具有现实版,如今的新农村,新环境里整齐地一幢幢新居舍,进到村里面映进眼帘的都是新设施,朴实的新农民手舞足蹈同庆盛世太平,这就是新农村的新风尚!
为了更好的增进新农村建设,争取使农民兄弟的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档次,我们小组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1、农民增收题目,鉴戒一些先进农村的成功例子,建议国家继续大力支持农民进城务工,并且提出相应的鼓励政策。农民工进城可以带动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应当在乡村发展自己的特点企业,比如依山旁水的乡村,我们可以弄旅游,可以用本村比较有特点的手工艺品,美食,民族风俗和特殊节日吸引游客。农业叫发达的地区,我们鉴戒经验可以弄一些农家乐之类的服务,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说的就是这个。我们还可以应用科学技术,养殖和种植高价值的畜生和农作物。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农民兄弟应当把自己身边的资源公道地利用起来,这里说的公道利用是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否则换来的一时的经济繁华只能是昙花一现,这样杀鸡取卵的做法我们果断不要。
2、农民健康题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疏忽了本身的健康。建议国家出台更加完善的保障农民健康的政策,让农民能吃得起药,看得起病。各个乡村诊所也应当多派有素养,有能力的医生。组织农民进行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医治。另外还有一点,政府不能只从利益角度动身,疏忽环境题目,从而引发村民身体健康题目。
3、农民教育题目,教育是百年大计,占全国人口百分之80以上的农村教育更是不能落下,建议国家大力支持支教,鼓励更多的老师走进乡村,走向那些偏僻地区,往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往知识和希看。组织乡村教师定期培训,进步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加强他们的专业技能。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好务,上好课。固然对大龄农民的教育也不能落下,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建议每一个乡村在资金答应的情况下都要创办一个村图书馆,农民可以在这里进行学习,不但丰富了平常业余生活,还能增长知识,最关键的是可以应用这些知识往更好地创造财富。
4、农民素质题目,现在国家投进很大精力在建设新农村,固然硬件装备上往了,我们农村的软件也应当升升级了,首先是每一个村的村干部,建议尽可能提拔一些有能力有胆量有豪情的年轻一代担负,他们更加熟习这个时代的经济发展,对国家法规也能够灵活把握。有益于帮助和领导村民共同致富。建议村民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定期组织党的政策的学习。抛弃小农思想,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进步。
第三篇: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
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
摘要: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业科技逐步普及后,农业人口相对于有限的土地资源显得过于富足。转移劳动力是解决剩余、优化就业结构的必然选择。九十年代以来,农民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成为一种主流趋势。面对因此带来的诸多问题,需要从强化政府职能,提高劳动力素质,拓展农民工就业渠道,加大社会公益力量等多方面予以改善,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序进行,加快和谐新农村建设步伐。
关键词:农民工;留守儿童;就业;
我国目前已有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约有1亿人。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但是,过量的农民工进城,也给城市管理和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当前政府最为关注的难题之一。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基本原因
1、人口因素。一般说来,生产资料总量越多,吸收劳动力越多。农村人口基数大,绝对人数增长快而农用耕地少,造成农村劳动力与耕地比例严重失调。目前我区人均占有耕地0.97亩,(我国人均占有耕地1.2亩,世界人均占有耕地5亩),且耕地面积还在锐减,膨胀的人口聚集在日益减少的土资源上,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2、生产率因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税改革、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一些发展农业的措施的出台与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也同时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3、产业结构因素。长期存在的以种植业为主,林牧渔及乡镇小型企业为辅的产业结构,且林牧渔及乡镇小型企业所占比重非常小,加上二三产业滞后,经营条件和经营环境优化相对不足。我区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但近两年来随着企业的改制,所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后,企业生产资料提高了,管理体制比较科学了,这样使其吸纳劳动力能力日趋减少,另外农村三产业落后,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少。
4、城乡体制因素。原有的二元制即城乡分割的户籍就业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致使城乡间要素失衡,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限制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非农产业,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富余。
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
“您认为农民到城市打工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调查中,60%的农民认为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村里出去务工的农民普遍表现为整体素质低,“眼高手低”就业难。他们大部分是小学毕业,缺乏专业技术技能,且不愿意或无经济能力参加收费的培训项目。而他们又试图寻找工资高的工作,雇主和工人信息的不对称更加限制了农民工良好愿望的实现。在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问题上,政府也做了一定的工作。县城里的职业中学也为没有考上高中的青少年提供职业教育,并予以每人每年2000元的补助;县政府,村委会也有不定期地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然而却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对此并不知情。因为村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对于政治政策方面了解颇少,不太关心。这在政治专题调查上有所体现,很多村民对于村干部、重大决策的产生,政务财务公开状况问题上都显得神情漠然。而村民外出务工很多都是自发的,他们长时间在异地他乡,只有在农忙有事,或过年时才回村和父母、孩子团聚,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或者说没有意识要去关心乡里有什么措施政策。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在于培训的力度不够,影响力小。实际上,村民们是愿意接受实用的职业培训的。但据村民介绍,“村里的职业培训课程很少,时间又短,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去县城又太远,不方便。”试问这样的培训怎么会有群众基础,拿什么来吸引农民去参加呢?另外,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的宣传也相对较少,没有深入人心,使得很多农名工对培训的了解不足。
三、农村社会保障
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问题,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如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这一措施见效颇为明显,使得许多外出务工人员都能高高兴兴地领到工资回家过年。
但当前农民工在很多方面仍然面临着问题,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作为建筑业、加工制造业与很多服务行业的主要劳动力提供者,外出的村民大多从事的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甚至是危险、有毒、有害的工作,却得不到相应的医疗、保险等政策保障。他们法律意识淡薄,普遍缺乏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在发生争议时也就缺少法律的保护。出去打工的农民中很多人并不知道五大社会保障的内容,并不理解社会保障,因为户口还留在农村,他们还是农民,身在异乡的他们势单力薄,属于弱势群体,这些城市里的所谓保障与他们是遥不可及的,他们的要求就是能拿到工资,回家盖房、结婚,改善现在的生活状况。
四、农民工家庭生活
首先,我们来看看农民工的生活情况。他们大都超时工作,业余生活单调。他们之所以愿意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是为了努力赚钱以摆脱家里的贫困状况。他们能吃苦,肯出力,任劳任怨且廉价,他们干着城市里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由于大部分工厂企业都实行计件工资制,他们为了能获得更多工资总是加班加点。高强度、长时间的透支体力工作,损伤是显而易见的,加之住在简陋的集体宿舍或出租房内,农民工疲惫的身心难以得到有效的调整和恢复。
在很少的空余时间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也未得到重视。他们社会交际圈子狭小,看电视、打牌和睡觉成为他们最主要的休闲方式,而年轻的打工一族在单调枯燥的打工生活之余也学会了上网,网络成为他们新的精神寄托。
然后,再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家中青壮年都出外打工的情况下,家中种地、喂养牲畜的担子就落在了老、弱、妇、幼肩上。在华严村,我们随处可以看见这样的情景:年迈的老人在地里干着农活,稚气未脱的孩子在一边熟练地帮忙„„由于时值暑假,我们没能看到这些孩子去上学的样子。相对于城市里的孩子饱受父母的关爱,下课后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却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而长期远离父母,独自承担过于繁重的家务劳动。他们长期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得不到有效的监护和引导,孤独生活对这些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容易产生不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方面已呈现出的一些倾向性问题。村民们反映,九年义务教育在这里确已普及,但很多孩子要么娇惯要么冷漠,不爱学习,甚至厌学。初中勉强毕业就去打工,走上父辈的老路。如此以来,农民工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并非一代人,一时能解决的。
五、思考建议
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加快村里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关键。对此,我们的建议如下:
1、强化政府职能,保障村民外出就业的有序进行。
由于农民工的外出较为分散、流动性大,因此对于他们的管理,应向劳动力输出就业服务转型。政府应建立起具有较高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的农民信赖的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向农民工提供人性化、周到的就业服务,架起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减轻农民负担,使之能够促进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2、提高劳动者素质,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进一步做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工作,通过切实加强农民工文化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转变村民就业观念,提高自我保护和参与社会保障意识,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城市生存技能,尽可能地享受与城里人平等的社会福利,更好地在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
3、多角度拓展农民工就业渠道,给农民更多的就业空间。
当地应因地制宜,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通过新增项目建设,加大对特色农业和非农产业发展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高农民的土地收入,减少青壮劳动力外出带来的留守儿童等问题。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也可以吸引很大一部分农民朋友就地就近就业,减少农民工向沿海大城市过度聚集的情况。
总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我们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积极探索多种办法,合理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
第四篇: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环境问题做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被提上日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不少农民盖了新房、装了电话,甚至买了汽车。然而,环境污染问题却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农村社会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举措。以下是笔者通过对沅陵县筲箕湾镇的实地调查,走访、观察得出的报告:
一、农村环境现状
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科学的处理;人畜粪便没有得到合理科 学的利用;林木资源砍伐严重;水资源污染情况恶劣。
走进村镇,便可发现无处不在的垃圾,特别是在不少地方的村口、巷口、街口、路口,到处堆满了垃圾。村口路口倒满了,便向村外延伸,路旁、渠畔、林间也成了倒垃圾的地方。每到夏季,臭气熏天、滋生蚊蝇,碰上刮风下雨,废塑料、垃圾袋又随风刮得满地都是,甚至挂上树梢,刮上山坡,花花绿绿,非常难看。在你不经意间,你便会猜到动物随处拉的粪便,还有在农村如厕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少村民家的厕所就是在自家附近搭建的小棚子,在阴雨天气,常常会有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非常刺鼻。在村民家里,笔者发现,村民做饭烧水还是采用很原始的烧柴方式,灶房里,往往是村民堆积如山的木材,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不准砍伐树木,但不少村民表示,这些条款对他们根本不起作用。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村民用水难问题,村民喝的水都是取自很远的山里的泉水。
二、环境污染原因
造成农村垃圾增多的原因,是与农民的富裕程度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农民越富裕 所产生的垃圾就越多。而造成垃圾污染的直接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没有把垃圾处理列入乡镇规划,更没有列入乡镇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以至于许多农村在处理垃圾时无章可循、无人管理。再者就是农村居民自身素质低,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现代科学的生活方式,自古以来,他们就是这样,上厕所也是很随便的,他们根本就没有觉得有什么异样,因为他们一直就是这样生活。还有就是,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农村的生活用能,农村的生活用能没有一个很好的供应系统,地方政府只关注经济的发展,没有在民生方面做出长远的计划。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一位的注重经济的效应,而忽视了环境的效应。就比如说镇上的长青矿业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但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污染。由于大量化学物质的排入,原本清澈干净的溪水,现在是连鱼虾也看不到半个。
三、对策及建议
1、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成为村民的自觉习惯。
2、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落实责任,实行“户集、村收、镇(村)处理”的垃圾处置模式。行政村可在远离交通要道地点,设立临时垃圾箱、垃圾桶,配备专职的保洁员和专用垃圾车,定时、定点、集中清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回收利用。对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对各类有毒有害垃圾进行安全处理;对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以减少对水源、土壤、空气的污染。因镇、因村制宜,制定农村环境卫生及垃圾处理管理办法,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
3、建设生态农业
推广先进、绿色农业科技,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的发展经济。大力推行农村沼气建设,既可消除部分垃圾,又可以解决生活用能,还可以有效地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解决农村环境污染,促进农民增收。
4、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淘汰污染大的企业,对于现存的企业要鼓励其采用新技术,严格控制其污染量的排放。
5、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事业的财政投入
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节能减排的企业,予以一定的税收、信贷等优惠。
第五篇:对乡镇农村贫困状况的调查报告
扶库区人民一把
___镇是___县最僻远的一个老边穷镇,地处铁山水库上游,全镇55个行政村,有19个村属库区村。库区内19个村自1958年初迁到1962年、1963年的返迁,再到1979年的复迁,直至1987年迁移结束,历经近三十年的变迁,给库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几十年来,库区人民虽有政府的关怀
和照顾,几代库区人的不懈努力,但终因各方面的因素,至2006年止,19个村、145个组、2714户、9617名村民,依然生活在温饱线下。铁山水库修建成功十多年来,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这些曾经为修建铁山水库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库区农民又是怎样度日的呢?近日,笔者走访了铁山库区,目睹了库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其状颇使人心寒。
一、库区农民如此穷
“吃盐要靠鸡蛋兑,棺材枕着铺板睡,猪潲盛进饭碗里,稻草盖房不为奇。”这不是民谣,而是库区某些贫困农户的真实写照!
在双江村季庄组我们了解到,57岁的鲁岳辉和年高80岁老母亲及哑巴妻子,2003年前还住在山上的窑洞里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一家人仅有的一张床是将6根松树绑在一起,用树桩支撑起来的,全家人每年仅是鲁爹肩点竹子到山下换些油盐,到2003年底,才在政府照顾、全村村民出钱、出砖、出力等全力援助下才告别原始的窑洞生活住进一个连三间的小屋里;该村千斤组有一许姓人家,一家两口,儿子许继香七十多岁了,其母九十有余,相依为命的老母子俩的生活就靠儿子上山弄点树竹维持。笔者走访其家的那天上午,是在他家的菜园找到其母的,九十多岁的老母正跪在地里扯草,她对我们问的问题没一点反应,因为她的耳朵根本听不到我们说的什么。许继香爹上山去了,我们向村里的人了解了一下他家的情况,村人说起也泪眼涟涟。一老人说,他家一年,除了年节,是很难吃到肉的,他们的生活常常是时挑野菜和根煮,旋作生柴带水烧。在去年三月,他家屋漏又遭连夜雨,三间破土房一夜之间倒了两间,幸而早有防备才没出人命。村人不忍看着两位老人睡在一间用几根木头支撑着的房子里,在一片废墟中用几块残砖支着锅弄饭,就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为他们搭起了两间小屋。在高雅村李冲组,笔者还目睹了这样一个家庭,一对老年夫妇都八十出关了,老头叫唐永安,膝下无丁,住在两间破屋里。我们几个去采访时两位老人正在地坪里晒豆。老人把我们让到屋里,漆黑的房间里就两三把残缺不全的椅子和一张破桌子。同行想摄个镜头,举起摄像机又无奈的放下,因室内光线太暗,只得用带镁灯的相机拍了张照。我撩开老人的蚊帐,不看还好,一看吓一大跳,老人的床竟然是一张组合的“床”,外面是砖头支起的一张竹床,里边竟是一口瓦棺!通观其家,最值钱的,也就是那口棺材了,其状,怎不让人凄然泪下!出得门来,同行想给俩位老人照张相,让佝偻着的老头抬抬头,老人在抬头时差点仰翻在地。在库区,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据统计,大洲村有特困户80户,170人,五保15人;双江村有特困户80户,225人,五保30人。道院村有特困户六户,19人,五保4人,高雅村有特困户17户,56人,五保9人。老一辈的孤寡人在渐渐减少,而新一茬单身又在产生,落后的经济、不便的交通、闭塞的信息,几个女人愿往那里嫁!据调查,唐坳村目前就有青年单身13人。在库区,笔者还了解到,有不少的家庭仍在靠积攒几个鸡蛋或是鸭蛋,到店铺换起油盐吃。气温低时还好,能积攒,气温高了,连这笔收入都难保障,此情此景,孰能入目!
在库区一些村,类似情况的人家又何止十家八户?
人们说,库区这个地方有“三多”,茅屋多、缺粮户多、光棍多。这话不假。如唐坳村,全村430个人口,打光棍的就有13人。因为太穷,里面的姑娘留不住,外边的姑娘不愿来。
再看人均收入。以2005年为例,19个库区村,人平纯收入2340元,其中塘坳、高雅、伏马、双江、等11个村,人平纯收入均低于1000元。
在库区最深处的十个村,方圆几十里,只有7条屠凳,9个代销点,5个药店。据了解,大洲、伏马、高雅、塘坳、国庆等村,去年有16户缺衣被,有20余户无过年肉,有30左右的户今年春后就缺粮。
二、库区农民为何穷
修铁山水库,库区农民重新创业,付出了艰辛劳动。当地党政对库区农民也曾给予过大力支助,库区农民不仅没有脱穷,还穷到如此地步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路难行,穷之根。铁山水库蓄水后,把这里原来连接省道通往各村的公路全部淹没,库区农民只好沿库盘山修了几条简易公路,是原来公路长度的3倍。但这些公路坡陡、路窄、路基不牢,常被山洪冲坏。库区农民靠水路进出也不方便,这里既无一个像样的码头,又无几条像样的渡船。路难行,难进难出,使这里成了世外偏疆。路况差、水运条件差,车船水祸时有发生。从铁山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