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皖边区政府旧址观后感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观后感
我很荣幸能够以党积极分子身份参观苏皖边区政府。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抗战的艰辛,保卫边区的艰难困苦并未难倒我们的战士,英勇奋战,保证了两淮地区的和平安定。为国家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皖边区政府坐落于淮安市繁华的淮海南路上,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这座院落就是60多年前的苏皖边区政府办公所在地,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的民主联合政府,于1945年11月在淮阴(今淮安)成立。如今已成为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解放战争初期,苏皖边区政府屹立于长江北岸,距南京、上海仅一江之隔,为国民党所忌惮,一度成为国共谈判斗争的焦点。在与国民党的谈判中,周恩来多次维护苏皖边区的地位,甚至不惜谈判的破裂。可以说,周恩来对家乡所在地的苏皖边区是倾注极大心血和感情的。苏皖边区政府旧址,1985年经中宣部批准成立纪念馆,目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优秀德育基地和优秀博物院,市优秀旅游景区。自1986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以来,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接待海内外观众300多万人次,为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革命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里面展示很多有重要意义的物品,有人物石像,战士用过的刀、手榴弹、枪、钢盔、手表、水壶等等。我还看到真实场景的人物塑像,栩栩如生,把当时的画面表现的淋漓尽致。深刻表现出抗战时期的紧张气氛。让我身临其境,仿佛进入抗战时期。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为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纪念馆的工作实际,作下三条承诺,对我们党的积极分子学习党的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以创建五好党支部为抓手,努力发挥党员对创先争优活动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平台,进一步促进党支部建设。
三: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带领党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这也是为何苏皖边区政府旧址能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缘由,对我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
参观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后,我深刻感受到党的重要性。我将时刻牢记党员的责任,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认真履行党员的权力和义务,争做一名优秀党员,决心为党的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贡献毕生力量。
第二篇:参观苏皖边区的感想
参观苏皖边区的感想
今天是十月十五,机电系系党组织党员的积极分子参观了苏皖边区。我们怀着激动地心情踏上公交车,在车上我们想象着我们即将看到的苏皖边区,想象着我们的先辈为我们今天的幸福付出了那么多,他们用他们可爱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繁荣,今天的幸福,今天的富强,今天的„„很快我们就到了苏皖边区,在门口老师先为我们讲了苏皖边区的发展,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位于淮安市淮海南路30号,1985年由中宣部批准成立纪念馆,目前为江苏省爱国教育基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旅游景区,国家三级博物馆,是江苏重要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然后我们合了影。接着我们便开始我们的展览。
共有六个展厅的参观,进入第一展室。第一展室,陈列的是苏皖边区政府的成立背景。走出第一展室向北,便是一个天井式的三座两层小楼组成的四合院。展现内容就分别布置在西边、东边和北边三幢青砖青瓦的小楼中。第二展室,是《民主建设革故鼎新》。边区政府颁行《施政纲领》作为边区政府的行动指南,动员人民重建家园的宣传,在政权建设上,实施“三三制”;在乡村废除保甲制,实行民选,改造了基层政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五、六展室再现了当时烽火的阶段,其中的人物蜡像和再现场景逼真并且震撼着我们爱国主义情怀。第五展室,是“积极备战 全力自卫”。第六展室,是“坚持敌后解放华中”。院东北角上有造型别致的六角亭,亭接葡萄垂挂的长廊,花墙月门,别有洞天。当年这里曾有李一氓亲笔题写的“叶园”二字匾额挂在墙上,是为了纪念遇难的叶挺将军的。现在已仿照以前格局,重新落成。苏皖边区政府原有房屋96间,大门朝南,门前有石狮一对,门内两侧有对称的两排4幢平房,四合院的楼北还有7间平房。1984年,省、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并在旧址开辟了6个展览室,陈列有关的文献图片和历史文物,次年经中宣部批准正式建立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
时间过的很快,参观出来已经中午了。站在门口再一次感受到他的历史气息,通过缅怀革命先烈,更加增强我们的爱国意识和对党的敬仰。深刻认识到我们应该发展党的优良传统。学习党的艰苦奋斗,应该心向祖国、发愤图强,更加努力学习,来回报我们的先烈!
23102004曹燕华
第三篇:苏皖边区著名领导人简介
华中分局 苏皖边区政府部分领导人
陈
毅——时任新四军军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邓子恢——时任中共华中分局书记、华中军区政委、苏皖边区政府临时行政委员会委员。建国后任国务院副总理。
谭震林——时任华中分局副书记、苏皖边区政府临时行政委员会委员。
建国后任国务院副总理。方
毅——时任边区政府副主席、苏皖边区政府临时行政委员会委员。
建国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时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分局委员。
建国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张劲夫——时任苏皖边区政府创办的华中建设大学副校长。建国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姬鹏飞——时任华中野战军七纵队政委。
建国后任国务院副总理。
张鼎丞——时任华中分局常委、华中军区司令员、苏皖边区政府临时行政委员会委员.建国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粟
裕——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中分局常委、苏皖边区政府临时行政委员会委员。建国后任总参谋长、军委常委、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叶
飞——时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
建国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陈丕显——时任华中分局委员、华中工委书记。
建国后任上海市委书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钱正英——时任边区政府水利局工务科科长。
建国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黄克诚——时任新四军三师师长,两淮战役指挥者。
建国后任总参副总参谋长、军委秘书长、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第二书记。
张
震——时任华中野战军九纵队司令员。
建国后任军委副主席。
洪学智——时任三师副师长兼参谋长。
建国后任军委副主席、政协副主席。
韦国清——时任新四军四师副师长、苏北兵团司令员。
建国后任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李一氓——时任边区政府主席。
建国后任中顾委常委、中纪委副书记。
曾 三——中共华中分局常委、组织部长。其子曾庆红,曾任国家副主席。母亲邓六金原为苏皖边区政府妇女联合会总会常委
刘瑞龙——时任苏皖边区政府第一副主席,其女刘延东,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干成——时任苏皖边区政府第六行政区地委组织部长、华中支前司令部副政委,其子李源潮现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
汪道涵——时任苏皖边区政府财政厅副厅长,离休前上海市市长。陈安裕——原边区政府交际处秘书,离休前任浙江省人大主任。
杨海波——原边区政府兴办的华中建设大学政治部主任,离休前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李广涛——淮阴第一次解放时,任淮阴县委书记,离休前任安徽省人大副主任。丁兆甲——原边区政府公安总局干部。
夏 溶——原边区政府教育厅干部。离任前任南通医学院副院长
第四篇:一大旧址观后感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开天辟地的重大事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在近期参观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会址所在地是一栋具有上海地方风格的石库门楼房,始建于 1920 年,于 1921 年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1921 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幢大楼里召开,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和发展壮大,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进入馆内,鲜红的党旗首先映入眼帘,洋溢着神圣和庄严。
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二楼存放着数百件珍贵的历史资料,向人们展示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不同的阶级都没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主和独立,是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民主和自由。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21日,当时还只是几十个人的组织,但是由于吸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思想,共产党注定要给中国带来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风暴。孙中山的几次革命相继失败后,中国进入了黑暗的军阀混战时期,民不聊生;而当时的段祺瑞政府只顾了和别的军阀开仗,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权益统统放弃,终于五四运动等一系列爱国救国运动如火如荼地在神州大地展开了,而中国也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成立了。
中共“一大”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乃至全中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它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了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我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94年光辉发展历程的了解,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大在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历史的红色旅程是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未来的红色旅程是要靠我们新一代来开创的。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立足本职,率先垂范,增强主人翁意识,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努力学习,为党旗添彩。
第五篇:豫鄂边区烈士陵园观后感
豫鄂边区烈士陵园观后感
2011年4月10日,闵集中学党支部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党支部的凝聚力,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来到了大悟,参观了豫鄂边区烈士陵园。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湖北大悟县城关镇东河东岸江岗山西麓。占地230亩,以纪念碑、纪念堂为主体,工程雄伟,气势磅礴,竣工于1984年,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自题写园名。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为中国十大陵园之一,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纪念堂宽大敞亮,内陈列有鄂豫边区革命英烈的生平事迹图像200余幅,还有部分革命历史陈列其间。纪念堂后是烈士祠,历石阶242级便到了江岗山顶峰,上辟平面1600平方米,四面石栏围绕,中间矗立革命烈士纪念碑,底座四米见方,为白色大理石砌成,高21.8米的碑塔,巍峨英姿,直指长空。我怀着十分庄重的心情走进了烈士陵园,我仿佛已置身于千里跃进在别山那硝烟迷漫的战场。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6月至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在鄂豫皖边区突破国民党军包围,进行战略转移的作战行动。中原解放区位于鄂、豫、皖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后,新四军第5师和八路军南下支队在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地区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日本投降前,我军积极发展根据地,缩小沦陷区,使中原根据地扩展到60余县,形成了对战略要地武汉三镇的包围态势。抗日战争结束后,武汉三镇成为国民党自大后方进军华东、华北、东北的战略枢纽。国民党调集了20多个师,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先后占鄂中、襄西、襄南、鄂东、鄂南、豫中、豫西等广大地区,企图首先消灭中原我军,打通向华东、华北、东北进军的通道。1946年5月10日,国共双方虽就中原地区停止武装冲突签订了《汉口协议》,但国民党军的蚕食进攻并未停止。至6月下旬,中原解放区仅剩下罗山、光山、商城、经扶(今新县)、礼山之间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狭小地区,面积不及原先的1/10。中原军区部队5万余人压缩包围于此。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旧址中原局、中原军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及当面国民党军的企图和兵力部署,决定以军区第1纵队第1旅(旅长皮定均)伪装主力,向津浦路(天津至浦口)以东转移;主力则分左右两路向西突围;鄂东军区、河南军区部队及江汉军区一部于掩护主力转移后,就地坚持斗争,以迷惑、牵制敌人;江汉军区主力西进,相机入川。主力分左右两路于26日开始向西突围。26日拂晓,国民党军第1线部队分路向中原军区部队大举进攻。第1旅伪装主力向东转移,鄂东军区部队就地坚持斗争,河南、江汉两军区部队亦于平汉路西隋县南北地区积极活动,以掩护主力突围。中原军区主力于当日黄昏秘密由宣化店向平汉路移动:由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第2纵队第13旅、第15旅1个团、第359旅
及干部旅组成的右路突围部队在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
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震率领下,于29日晚在信阳以南的平汉路(北平至汉口)柳林、李家寨车站间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越过平汉路,向西北疾进。由第1纵队主力和第15旅主力组成的左路突围部队,共1万余人,在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王树声率领下,由泼皮河地区出发,7月1日于孝感以北之王家店附近突过平汉铁路向西疾进。刘峙急令整编第3、第15、第41、第47师追堵右路军;令整编第66、第75师各一部阻击左路军。左路突击部队于26日晚由光山县的泼陂河向西移动,7月1日越过平汉路,其主力于7月12日冲破敌整编第66、第75师等部在宜城东南的流水沟等地的堵截,7月26日进入武当山区,在竹溪、竹山、房县、保康、南漳等地分散活动。8月上旬,与由安陆向西突围,原拟入川,受阻后返回的江汉军区部队,在房县西南地区会合。27日,成立鄂西北军区,开展游击战争。一部转道北上,经枣阳、新野、唐河、内乡进入伏牛山区。担任迷惑与牵制敌人任务的第1纵队第1旅,于6月26日开始行动。为造成敌人的错觉,部队先向西,再折而向东,于29日在麻城以北突破敌封锁线,随即以强攻手段打通敌凭险扼守的鄂皖边咽喉大牛山,进入大别山,克服了高山、峻岭、暴雨、洪水等重重险阻,冲破了敌人的多次拦截,连续行军、作战20余天,终于在7月20日进入苏皖解放区,改归华中野战军序列。与此同时,鄂东军区部队掩护主力突围后,积极活动于麻城、太湖(县)、霍山等地。战役结束。在陵园中不仅使我们了解到了中原突围战役的全过程,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群众是如何搞好生产,支援前线,可以说解放战争之所以胜利是与我们的烈士和群众分不开的。在感受解放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追忆先烈的英雄事迹时,不禁感慨今日生活的幸福。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那种不怕牺牲,勇于战斗的精神使我深受感染,仿佛跨越了时空,又走进了半个世纪前那场壮烈的战争……
我们都是跨世纪的新人,在这个科技比较发达的社会,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要求的步伐,严格要求并不断的充实自己,我们一定要缅怀先烈遗志,努力学习,不断的进步,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有用之人一个名副其实的建设者,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愧对死难的烈士,才能以实际行动告慰他们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