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又是断断续续的一段时光,终于把《平凡的世界》看完了。
在县府招待所看、在办公室看、在食堂等快餐时看、在火车上看、在C大西校园看,甚至端午节的时候在桂林鱼哥家发现正好有此书,洗了澡等头发自然干的间隙也抓起来看,有时候想掏手机来看,可惜手机没有电子书(我也不喜欢看手机,太小了,不美气!)。仅是看书的时间和地点都能写好长一段了。无论看什么书,我都是用“终于”二字。大学时有一次在榆中宿舍里看完了钱钟书的《围城》,我在窗前合了书站起来伸懒腰说,啊!终于看完了!同宿舍的王濮阳惊诧地说,什么?!这么好看的书你怎么会看得这么累呀?我说不是不好看,而是我真的终于把它看完了。我自认为还算是比较喜欢看书的人,但毛病是性子慢看书也慢,挑上喜欢的书还总是精读,一页一页的看,一字一字的读。《射雕英雄传》到现在我都没有看完,一是长,二是每次我都是从第一页看,看到几十页因事搁下了,下次拿起来还是想要从第一页开始看。所以,学生时代基本上都是看中短篇,每次看完一篇,我都有种解脱的感觉:终于看完了!
路遥。这两个字对于很多50后、60后、70后人来说是个神圣的名字。路遥英年早逝的时候,我们这一代80后人还在经历孩童时期最后一次尿床呢。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对于路遥的认识普遍是晚熟的,我想很多人不会知道路遥的原名叫王卫国,真是个土掉渣的名字。如果没有到西北上大学,我想,我还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才去了解他,或者,像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一样,不再想起他。
我现在已想不起当初窝在黄土高原那个偏远的校区时,为什么没有读一读路遥。也曾在同学手里看到过路遥文集,我仅是随手翻了翻,愣是没有看。唯一一次在课堂上听讲路遥,还是跑到低一级的班里去听赵教授的课,我不爱做笔记,课后忘得差不多。这些不好好读书蜻蜓点水似的虚度时光,终于让我在研究生复试时候的笔试中遭遇当头棒喝。题目发下来,一张纸,简简单单的两道题,第一道60分,请分析路遥的小说《人生》;第二道题40分,是赏析余光中的诗歌《乡愁》。第二题没有问题,还给出了原诗。第一道题呢?怎么办?赵教授在课堂上就讲过《人生》,可是我想了一刻钟,就是没想起来什么高加林啊巧珍啊。那时候是大四,也有了厌学的情绪,不是很想念书了,真想当场交了白卷。两道题,三个小时,白稿纸管够!我却是马马虎虎,甚至称不上马马虎虎地把第一道题分列成七八点乱涂了半页纸。后来在一分部办公楼4楼查看榜单的时候,前面的两个女生用指头滑着一个一个看下来,这个多少分那个多少分的念,看到后面,女生惊呼起来,哇,这个家伙好幸运啊,60分!我一眼就看到了她们指的那个60分,而我却不敢说她们惊叫的那个幸运的家伙正站在她们的后面探头探脑。复试中国共产党有三项:专业笔试、英语口语、面试,三项中的每一项都必须达到60分,否则没有资格录取。
涉险过关后,对路遥这个名字就刻骨铭心了。于是到资料室借来了路遥的文集,先把《人生》看了,又下载了电影来看,这可是1984年中国大陆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的影片,后来实习时有幸去采访过《人生》的导演吴天明。这些都让我对《人生》有了较深的理解。然而,《平凡的世界》却像《射雕英雄传》一样,看了开头搁下了,又看,又搁下。以至工作之后就不再想起来了。
去年去书市买书,看到三大本的《平凡的世界》,犹豫了一下,这才买下来了。说实话,对于这些太厚的书,心里有那么一点点的排斥,像我这种看书蜗牛的人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呐!真是愧对文科生的身份了。
很多人小时候最烦的事情之一就是“后感”,看了电影要写观后感,看了书要写读后感,出去旅游要写游后感。本来这些是值得动笔的事,但是大人老唠叨,就有了逆反心理。现在长大了,反而喜欢写点零散的读后感。分条把我的读后感罗列如下:
1、路遥“野心勃勃”。这是看完《平凡的世界》的第一想法。1982年中篇小说《人生》获得巨大成就的时候,很多人以为路遥再也无法超越自己。但是他却对当时的文学后辈陈忠实、贾平凹(这两位后来先后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说,你们好好捣腾中短篇,我来写长篇!《平凡的世界》,路遥准备了三年多才动笔,亲自深入实地体验生活,写作时又是及其悲苦的过程(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有详细描述)。整书的架构可说是鸿篇巨制,路遥用他的如椽大笔精细描摹,小到黄原市原西县石圪节公社双水村的沟岔枝叶,大到村、公社、县市、矿区、省委、中央的各个部门的行政职责、人事调动、政治纠纷,还有各个地方一年四季的节令、景致变化,路遥都信手拈来,这是跟路遥的准备密切相关,除了收集过去十年间的各类报纸来细看,他甚至把1975年至1985年的气象报导资料尽量收齐,所以才会出现某年某月某日什么天气的精准描写。
2、众多人物鲜活。《平凡的世界》描写了数十个人物,主要人物栩栩如生得益于路遥给他们渲染上浓墨重彩。时间顺序是主线,一年四季按顺序写下来,这方面没有太多的技巧。读起来显得很朴实。人物叙述又是一条线,一个人物牵出一个人物。当然,不少时候也是一章写了一段事,下一章又写另外一段事。这跟古代章回小说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一个模式。《平凡的世界》的叙事有自己的特点,除了前面讲的两点,第三点应该是在时间主线上,事件和人物是重叠叙述,也就是后面一个人物出场必定会有与前一个人物相叠加的部分,时间重合是最明显的特征。这样读者读起来也会觉得哦,原来是这样的感叹。换一个说法就是悬念设置得合情合理。
3、波澜壮阔的背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文笔其实很不错,偶尔浏览朋友、学生的QQ空间或者博客,发现他们文采并不逊色,但是要写出长篇巨著却是勉为其难。究其原因,编写一段一个人的故事或者一个情节是不难的,但要将50个、100个人的故事有序的编写在一起就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是要给这些人物一个故事展开的平台。像金庸,就是借用历史事件装武侠人物。路遥的目标是描写中国文革末期之后的十年巨变。这目标,够气魄!称得上波澜壮阔。农村里的庄稼、农活、信天游、婚丧嫁娶、矛盾纠纷,官场的场面文章、潜规则等等,路遥都娓娓道来。这对一个33岁的青年作家来说,绝非易事,需要多么大的热情和投入。路遥自己也说写作于他,倒更多成了体力活了。
4、苦难的主题。文学描写苦难,是常有的事。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在路遥之前,我看过广西作家鬼子的小说,因为他写得少,所以我把他发表的小说几乎全看了,他就说自己是要书写苦难的人。1995年他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写作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在那么多当代作家里,还可以在苦难这一主题上大有作为。这说明中国当代描写苦难的作品实在是不多,至少是优秀作品不多。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则是描写在苦难中奋斗最为深刻最为曲折最为鼓舞人心的作品。当然,他可不像作家刘绍棠那样,总留个光明的尾巴。在110万字最后的结尾处,孙少平脸上留下一道骇人的伤疤(并拒绝了金秀的爱情),孙少安的妻子贺秀莲得了肺癌……
5、作品的真实。一方面是路遥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史实、数据等都是真实的;二是路遥的思想是超前的,阅读他的小说,不时被他描写的事件和人物震撼。隔了20多年来读他的小说,我感叹中国的很多很多现状还是路遥描写的那个样子,如人性的自私、官场的潜规则等等,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悲哀。
6、路遥小说中的常与变。记得我在参加教师技能考试中讲的是作家沈从文。我在教案中设置了三个问题。最后一个是沈从文小说的常与变。考官很精明,就问了我这三个问题。我们常说沈从文的小说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黯然失色,这是因为他的小说几乎没有政治描写。他写的是人生和人性。通过描写湘西世界的常态和变态,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自身的常与变。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也是常与变描写得较好的一部作品。他的作品较之沈从文常态的湘西世界,更多的是描写激荡中国十年里发生的变化。但是路遥又是站在常态的基调上来写的变态,因此,他描写的一年四季的变化,社会政策的变化,人物命运的变化等等,我们还是能明显的感受到路遥想要描写的那种常态,那是人性的真善美、情感的爱恨、人在艰难苦难环境中的拼搏奋斗精神等等。路遥在小说中写道:没有永恒的幸福,也没有永恒的痛苦。曾经有一位朋友也曾对我说,只有变才是永远不变的。优秀的作品都试图在跌宕的起伏中描绘永恒的常态,路遥的这一部作品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值得我们高兴的是,路遥做到了,而且写得很不错。
太晚了,简单写几条不足:
1、小说的字数达110万字。我觉得太多了,要是路遥能够精简到80、90万字,甚至100万字,该多好。不能因为这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就不提这个意见。这跟路遥的写作状况有关,他是忍着病痛写的。叙述的文字还算是流畅、简洁的,就是太细了,显得有些啰嗦,有些地方不需要多提一遍读者也能懂的,他还说一遍。韵味不足。最近刚看完女作家王小鹰的一个中篇《点绛唇》,描写点到为止,我觉得文章很有李清照“点绛唇”那首词的韵味。估计是病痛让路遥无法细细删改了,加之当时是用笔写作,删改本来就不易。110万字,每一页稿纸300字的话,需要3667张,文章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初稿到成品按照最低誊抄3遍,就是11000张稿纸,该是多少斤的稿件啊。
2、第二条忽然忘记要写什么了,哈哈~~~~~~~先空着,改天再写。
接着补第二、三条:
我认为《平凡的世界》是可以复制的。可以复制的东西就说明它不够独一无二。当然,这个复制是有前提的,起码要做到几点:
A:有深沉的情感。路遥小说中的人物时常因为感动、痛苦、兴奋、莫名其妙落泪,这对于我这种不善于表情达意的人来说是不好理解的,我基本上不哭,像安妮宝贝作品中的人一样,有点倔强、执拗。
B:有超前的思维。大家都会想到鲁迅。他太威猛了,不提他。我提萧红的《生死场》。最基本要求就是后来人看他们的作品,不会像看郭沫若的不少作品一样因为政治因素太多而看不下去(时代已经日新月异了啊)。
C:做好认真收集资料的准备。这种准备既要有板凳做得十年冷的毅力,还要去实地进行亲身体验。路遥写煤矿,就真的到矿区跟矿工们生活了一段时间,同吃同住同劳动。
D:要有开阔的视野。现在社会上流行的说法是专家不专博士不博。要想完成令人叹为观止的宏大巨制,没有宽广的视野是称不上的。要会哲学、历史、心理学、医学、天文学、农学等等,不说全部都会,至少精通几样。君不见侠者金庸,历史、武术、医学都是很令人佩服的。另外还要知晓经济、政治的具体内幕,甚至走江湖的行话也是必须的。
3、小说的语言。路遥小说的语言是比较朴实,也充满诗意的。但是相对于陈忠实和贾平凹来说,路遥的语言文字更大众化些,如果多用方言写作更有味道。当然,这也跟路遥要将这部作品推向全国是有关系的,方言太多,外地人不一定看得懂。路遥的文字朴实舒缓,给人厚重感,像当年电影《黄土地》的风格。跟后来红柯《西去的旗手》这样激越澎湃的语言比较,要差一些。这也是时代的局限。
第二篇:读平凡世界有感
读平凡世界有感
没错,在作者那时代世界是多么的平凡,人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是却涌现出一批不平凡的普通人,一批不甘落后、勤奋坚强,有思想的非平凡人。是的,正因为这使得看似平凡的世界,其实却充满着激情与力量,一种不平凡人勇于拼搏的激情和一股推着社会前进势不可挡的力量。
在我看来本书主要讲述了孙家一家老老小小为改变这个贫穷落后的家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以至于到最后致富也没忘本,没有高傲,仍热于助人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刻画了以孙少安和田润叶,孙少平和田晓霞两对恋人纯洁﹑真诚的爱情为背景;衬托出美丽与具有富裕家庭的田润叶和田晓霞抛开了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不求名利敢于追求属于自己的真爱。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她们最后不能走到一起,这也是我不愿看到的场面,但毋庸置疑的,这简单无私的爱仍感动着人们(包括我)。
在我们的每个人的心中,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为这个家我们会不顾一切的努力奋斗,放弃我们不舍得的东西。文章的主人公孙少平和孙少安就有着对家强烈的责任感,任劳任怨付出。他们为家都各自放弃了对自己很重要的东西。孙少安为了供弟弟妹妹上学,年仅十三岁且成绩优异的他便辍了学,没日没夜地跟随父亲到地里锄地、拔草,以维持那微薄的家业;而已经高中毕业的孙少平,由于考虑家里拿不起学费,就甘愿去村中的一所民办中学教书。为了家,他们都放弃了自己所珍爱的东西。虽然这个家还是贫穷的,但他们是富有的,家中浓浓的亲情﹑家人的互相理解和互相关心是他们最大的财富。
是的,他们是放弃了自己珍贵的东西,但他们没有屈于命运,他们没有放弃他们的梦想,一个为改变这个贫穷落后的家的梦想。他们是辍学了,但他们没有抱怨这贫穷的家庭给他们带来的悲惨的命运而是化痛苦为力量为这个家不懈的努力着,奋斗着。以孙少安的实力,当上他们组的队长是当之无愧的。他们组在他的领导下,在他们村能比其他组创造出更多的生产总值也是毋庸置疑的,当然这离不开他的辛勤努力的成果。然而令我欣慰的事来了,在一次朋友的推荐下,孙少安买了头驴去城里拉砖前后共赚了1800块钱回来,然而更令我佩服的是,他没有用这1800块钱来修建他们那破烂不堪的房子,而是明智的用这钱来办起砖厂,以至于到最后成为他们村人人敬仰的巨富。是的,他是富有了,他们家在这个村抬起头了,但是他们没有瞧不起穷人,他们仍是乐于帮助这个村里需要帮助的穷人。至于孙少安他弟孙少平,他的奋斗更让我震撼。原本可以和他哥一起经营这个可以让他们家致富的砖厂,但是他没有,他不屈于现状,他决定到外面闯一闯。他可以放下读书的架子,到煤矿里去工作,为了生活,更为了家人,他很快适应那里的生活,而且干得很出彩,是在不得不令人佩服;但是令我佩服的是,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仍能保持着一颗对读书如饥似渴的心,仍能不放弃读书的机会,蜷缩在被子里,就这昏暗的光亮读书。
是啊,人生难免有苦难,有的人会屈服于命运,有的人坚强斗争。孙家兄弟就是第二类的人,面对苦难,积极面对,不逃避。
说到感情(由于时间有限,这里就长话短说了),不得不让我想起孙少安和田润叶,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孙少安一个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在这个贫穷的家以种田为生的艰苦生活;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田润叶,又漂亮,又善良,在城里教书,过着无衣食忧患的美好生活。但是田润叶对孙少安的爱绝对是真诚,执着的。由于封建的束缚,家庭的背景不同,孙少安选择离开先结婚了,但是田润叶好久都没有从对她的爱阴影中走出来,以至于后来成一场悲剧的事。(具体什么事就不说了,有看过书的人会知道的)。然而晓霞与少平的感情更是催人泪下。他们的感情是高尚的,或许对别人来说,省报记者田晓霞与小矿工孙少平在一起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他们却做到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他们各自抛开了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的悬殊走到了一起,虽然最后晓霞因救人而死,少平因救人而伤,但这显出了他们爱情的凄美与伟大。这种种爱情悲剧结果,我相信是很多读者不愿看到的结局(包括我),但值得肯定的是,只要他们的爱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无论到哪里他们的爱仍在。(其实每次当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每次总会想起要问你一句话:如果现实生活中我是文中的孙少安或者少平,你是田润叶或者是晓霞,你会给予我像润叶和晓霞不顾别人的想法给予少安和少平发自内心真诚的爱吗?)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一样充满着各种苦难,我们唯有坚持不懈的奋斗,奋发向上才能摆脱苦难的束缚。
第三篇:读《平凡世界》有感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小时代》中曾有一句话:“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
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描述,没有用惊险离奇的情节来触动人心,没有用惊天动地的场面来吸引读者的目光,激发读者的兴趣,而这本书中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就如同书名一样,一切都是平凡的故事。
未看这本书前,在我的世界观中,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都是世界上平凡的事。可是在看完这本书后,我的想法改变了。虽然这些事对于世界来说是平凡,但对于当事人来说,这些都不平凡。
这部小说给我最大的教育意义则是一种对农民的深刻理解。现代城市年轻人可能很难真正理解农民。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想法。农曾经过的日子,农民现在和未来他们也不会关心。但是间接知识也能够贷给我们启示和触动。这就是《平凡的世界》。小说能够深刻的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读完这些小说从某个意义上说我们也经历过了那个时代,也曾在田中挥汗如雨。这些书的现实意义在于中国的现状,在于历史的延续,在于未来的展望和我们年轻人自身的提高:对人性的理解,对中国的理解,对构成中国大地那一片片生命陆地的人们的理解。
另外一个方面,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 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这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哪怕他选择的是煤矿。这不是又无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
其实作为一个读者,你可以把这本书当做许多不同方面的书籍去解读。比如,你仅仅把他当做一本长篇小说来欣赏,因为它里面的情节内容丰富,人物形象塑造的饱满;再如,你可以把它当做一篇学术材料来研究,因为它里面的人物,风俗都是有原型,有依据的;或者,你还可以把它当做一本激励书籍,因为这里面的人物都是乐观向上,开朗大方,遇到困难不退缩,不屈服的。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梁向阳曾经评价过:“一部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这样的小说对底层奋斗者而言,无疑具有“灯塔效应”。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能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的原因。”是啊,这部小说写了中国当代城乡生活,体现了当代农民百姓的坚强。它通过复杂的感情纠葛,刻画出社会各阶层中众人的形象。让读者意识到了普通人的人生自尊,自强与自信。
第四篇:读平凡世界有感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六(3)班杨以晨
无论性别、种族、贵贱、贫富„„每个人都有他的尊严。也许因为生活的不同,人们会在许多地方遇到坎坷和磨难,但是,只要认真面对生活,努力过好每一天,那么,在平凡的世界里,也会有不平凡的的人生。这就是我读完《平凡的世界》后最大的体会。当初是我闲暇时打算以此书打消时光的,然而这部书却以非凡的魅力打动了我,吸引着我如饥似渴地读了下去,并且一口气把它读完了(两天内)。唇齿留香,读完后的我精神上从未有过如此的充实,书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地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虽然书中所刻画的年代与我们的时代有了一段距离,然而,她与我们的生活是那么息息相关,意义是那么重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许久没有遇到过的好书。那她为何如此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呢?我想不外乎两个字——真实。“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这是作者路遥的原话。我想,没有认认真真体会过劳动的人是读不懂这句话的。什么是劳动?劳动就是热爱生活,就是创造幸福的过程。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金波、田晓霞„„哪一个不是通过劳动体验到了创造的幸福?我总觉得这本书是为劳动者而写的,因为没有哪几本书是像这样长篇大论歌颂劳动者的。尤其是对那些底层的劳动者们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努力奋斗、执着追求幸福的孙少平,不甘人后、勤劳致富的孙少安,一心追寻理想爱情的金波„„如果你用心去读了,你会发现,他们也许就在你的身旁。
路遥把六年的时间用在了这本书上,写了十年间社会历史的动荡变迁,并成功刻画了在此历史过程中各个人物的变化和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小说第一条线索是在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动荡下,各个时期给农村生活带来的变化,也描写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变化。文革的狂热,给农村带来了灾难;改革的春风给农村带来了希望。
各个人物都在改革的潮流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恶成了善,善变得更善,文中始终洋溢着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高唱着主旋律。
由于作者的生活体验的时间长与体验的真实,因此人物都是非常有血有肉。其中有几个人物给我影响最深刻,也从心里打动了我。
人可以贫穷,因为我们有时无法选择;人可以地位卑微,因为我们也曾经努力过;人也可以动摇,因为我们无法避免受伤。但是人决不能没有精神!因为我们也有自己的追求。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作为我而言,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但是我的岗位决定了我不能虚度年华,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我们有这个责任指引他们前进,导向他们理想的生活。
国家需要精英,但是更多需要的是平凡的人们,因为社会需要他们来支撑,他们才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在平凡的世界里,开创不平凡的的人生,这正是我们应取的人生
第五篇:读平凡世界有感
读《平凡的世界》及其随笔之有感
曾有人说路遥是因为〈〈平凡的世界〉〉而累死的,我听后深表怀疑,然而,当我读完其随笔后,不禁为一位作家如此敬业的精神而震撼,以前那份怀疑的心开始颤动、颤动…….对于其书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已有太多类似的评价及感想,今天,我只想对其人以及他的创作过程作一个肤浅的描述,通过对他不凡创作经历的描述,我想我的思想也便流露了其中了…..“你可以平凡但你决不可以平庸”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精神所在.〈〈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陕西清涧人,其代表作〈〈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曾分别获得全国第一、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而其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则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及深邃的人生哲理获得了第三届矛盾文学奖,这部小说历时十年,是作者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回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不知激励了多少有志青年的奋斗成长,曾有人将它称之为青年走向社会的一部必读之书…….了解、深如其中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之感,我们必须首先要清楚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书中所涉及到的时代背景,那么就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部书的创作背景吧!
自小说〈〈人生〉〉发表后,无数的赞誉、邀请从四面八方向路遥投来,无论是在文坛还是各报刊杂志,此时他已是声名显赫,然而,人思想的多元化促成了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路遥的人生观里似乎名利永远是虚幻的消磨意志的东西,面对一时的荣耀,他曾在随笔中这样写到:“作家的劳动绝不仅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如果为了微小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一种无价值的表现,最渺小的作家常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劳动自身就是人生的目标。”在这种精神意志的支配下,他决定从荣耀中退出,远离文坛,远离尘嚣,远离所谓的名誉去完成一个他二十多岁时的宿愿,不,确切的说应该是一个无意中的想法―――写一本对自己感动规模最大的书,然而想法必定是虚幻的天真的,而现实却是逼真的确切存在的,在诸多问题、困难面前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一个人,一生中只可能有一个最为辉煌的瞬间或者说是人生事业的高度,然而面对〈〈人生〉〉,他迷茫于无法在逾越这个“顶点”,这一因素只是最为浅显的一种自我思想的障碍,更多的困境却在于对青春对生命的白白浪费以及世俗观念的巨大压力。无疑,这部作品将耗时多年,而一旦付诸实施,他将面临着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无论你的思想觉悟有多高那只是你个人的境界,人总是脱离不了社会这个大的群体,自然,世俗的观念以及舆论的评价是个人不可超越的,假如在经历了多年的呕心沥血后作品最终被世人否定,世人的眼光、亲人的瞩目,一切的一切不只是浪费青春的问题啊…..面对如此烦乱的问题,怎么办,该怎么办哪?路遥选择了沙漠,是的,广袤无边的毛乌素沙漠,在那里,嘈杂、纷乱的世俗生活消失了,无边的苍茫、无边的寂寥,冥冥之中,似闻天籁之音,在那块进行人生阐悟的净土上,他说服了自己的那颗因尘世而迷茫的心,毅然走向心中那块归属于自己的天地,而这也为他后来十年的风雨险阻打下了一个矢志不移的意念….“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在经历了自我思想的斗争后下面的工作便是创作前的准备了,基本框架的制定及构建方式的定夺都顺利的迎刃而解了,然而,在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相关背景材料的阅读却是一件繁重的工作量。一部长篇小说的内容必定其间要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哲学等各方各面的知识,这就意味着要完成一部有质量的巨著,必先要广泛的涉猎。其间,路遥罗列了一个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同时由于这部书将涉及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五年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这就要求要完全掌握这十年间中国究竟发生过什么,只有彻底弄清了社会历史背景,才有可能在艺术中准确描述这些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形态,而最可靠的方式便是查阅这十年间的报纸―――逐日逐月逐年地查,于是,路遥找来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一些重要报纸进行阅读。天哪!十年的各类报纸,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它数量巨大的惊人啊!阅读时间的过长将意味着青春过多的浪费以及知识的淡忘,所以一种机械式的没明没黑的奴隶般的劳动开始了。“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继续阅读”这种为了目标而孜孜不倦的精神不得不令人振奋啊!…..“艺术作品的完整性不在于构思的统一,不在于对人物的雕琢以及其他等等,而在于作者本人的明确和坚定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将渗透整个作品。”
春去秋来,一年匆匆而过,阅读工作基本可告一段落,而更为重要的一项工程―――深入生活又开始了。面对七五年到八五年中国大转型的巨大变化,各种社会形态、生活形态、思想形态千姿百态,所以要想全景式的反映那时的生活,必须全面地去体察生活。在今后的岁月里无论是政府机关、工矿企业、集贸市场,还是田间地头、乡村城镇、中小学校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拿路遥自己的话来说“就象一个孤独的流浪汉在鄂尔多斯无边的草原上漂泊”。是的,其间,他风餐露宿过,与牛马同室过…….这才是对生活真真地品位啊…虽有些艰苦却充满着内涵、真谛…..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三年已过,而真正的小说却还没开始写一个字,三年中,文坛已淡忘了他,而他也淡忘了那所谓的在他眼里只是一个载体的“文坛”…..三年的阅读、收集、汇总已让他掌握了相关的背景材料及生活素材,接下来便是真真地创作过程了。“排斥舒适、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经历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传世的绝唱”。为了与精神上保持一致,他毅然选择了―――煤矿 是的,只有身临其境才可能真正体会的到其中的内涵,而煤矿,一,是他其中重要的一个素材。二,确实也是一个极为艰苦地地方….“你既然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就得舍弃人间许多的美好”。
在那交通堵塞、人烟荒芜的地方,寂静给了他无限的灵感,苍凉给了他特殊的意境,然而,孤独却也常常让他感到无以名状的忧伤,多少天里,他不曾和一个人说个话,多少夜里,他默默地站在这片只属于自己的土地上遐想。远方有他温暖的小家、可爱的女儿,然而,现在陪伴他的只有一只丧偶的老鼠……在这段日子里,基本上他是与世隔绝的,生活的现实世界成为了虚幻,而虚幻的世界却成为了现实…….长时期的自闭及在创作过程中隐入太深,使他对创作以外的事物基本上失去了智慧,在作品完成的很长时间里他的精神常常是恍惚地以至达到了失常的程度,智力就像几岁的小孩子,连过马路都要思考半天才能最终作出决定……
这就是〈〈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平凡的故事,却给了我们不平凡的精神食粮,对于作者写到这除了从心底的一种敬佩以外剩下的便是感激和无言…..谢谢您,谢谢您那费尽忘食、兢兢业业的人生态度,谢谢您那为了目标而全力一付、知难而进的坚定意志,从你身上我得到了一种思想地升华,一份精神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