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片辛亥革命自己的感受
纪录片《辛亥革命》观后感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 1
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
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辛亥革命》观后感
100年前的满清,是一个目光短浅,用傲慢掩饰自私懦弱的虚伪官员,对外奉承,对内进行种种惨酷的压迫,官吏肆意搜刮民财,帝国主义在我国土上蛮横霸道,对中国的能源、经济、文化进行侵略,水深火热的同胞们无以聊生,国将不国,又何惧牺牲。
时势成就英雄,总有勇士牺牲,1907年7月15日凌晨,年仅32岁的秋瑾就义,写下绝命词: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拜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辛亥革命》以此为始拉开序幕。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至1912年2月12日孙中山辞任临时大总统,围绕武昌首义前后的历史画卷。孙中山先生发动的革命前后有十一次,公元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此役不仅为中国政局开创新里程碑,也替中华民族翻开新页。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革命者并不全是迫不得已逼上梁山者,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物质生活,投身到民主革命中,正是这先知先觉的中华脊梁,看到中国腐败落后,民不聊生的真正原因,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人民要摆脱被歧视、“被**”的命运,只有改变国体,强大经济,服务于民这一条路。
审视历史,任何忽略人民感受的朝代必将走向灭亡,一个专制的体制,不管有多大的权力,行动力多么强大,缺乏人民的支持和监管,都注定沉淀人民的积怨,自取灭亡。《辛亥革命》不是普通的兵变、**
或改朝换代,他更重的是给人民注入了新的思想:民主、民权、民生。不是为一家一姓的权力争夺、改朝换代,而是为新的国体,确立主权在民的共和政体。是树立自下而上的管理由人民选举产生,工会是保户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定的政策是提高群众生命财产保障的,官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政治理念,改变王一党专制独裁政体。期待《辛亥革命》的思想再次进化中国。
第二篇:辛亥革命影片观后感
影片观后感
正值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我非常有幸和党支部成员共同欣赏纪录影片《辛亥革命》。从影片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当时的动荡不安,革命事业的艰辛和英雄先驱们的可敬精神。
站在21世纪的站台上回看发生在相距1世纪的故事,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共和?大家都知道,在清朝乃至以前的统治时期,王位的传接先是禅让制再是嫡亲制,直至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才第一次出现了投票式选举总统这一变动。王朝时期,皇宫里锦衣玉食而百姓们却是忍饥挨饿,真可谓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共和就是为了推翻集权制,给民众更多的权利,更多的自由,达到一片和谐温馨的景象。接着相距1世纪的列车一路驶来,沿着共产主义道路驶到了21世纪。事实证明,共产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从无数次经验和教训中得出的真理。
然而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辛亥革命中广州起义的失败给国民党带来重创。之后,由袁世凯指导的军队又攻占汉口等地方。不过,革命之火仍在燃烧,黄兴同志说:“不就是失败吗?又不是没有失败过。”革命史的坚强无疑是支撑革命走下去的强大力量。虽然有太多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但是革命依旧坚持着进行了下去。正如孙文先生所说,革命的道路正如煤的形成,当使用大量的木材,而最后只剩一小块。虽然现在我们处在和平年代,但是革命精神依旧是不能忘记的经典名著。诸如,顽强奋斗,不怕失败等精神。生活中,失败就像雨天一样不期而至,浇灭雄心壮志的火焰,仿佛一下子再度复燃毫无希望。虽然如此,生活中不会全是雨天,终有一天会拨开乌云见太阳。
第三篇:《辛亥革命》红色影片观后感
《辛亥革命》红色影片观后感
从《辛亥革命》的剧情上,我看到了革命党人的大智大勇以及愿意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精神。孙文先生曾说:“且世之所谓英雄者,不以挫抑而灰心,不以失败而退怯。”、“夫革命成功以前,予曾经十次之失败,而奋斗之气犹不少衰。”以下是《辛亥革命》红色影片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辛亥革命》红色影片观后感
圣堂风云,百年战事,千古英雄,风聚云涌;毁家纾难,志在河山。浩浩汤汤报国志,风雨凄凄英雄梦——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于辛亥之年。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革命是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即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一段刻骨铭心的遗言,一个不屈不挠的鉴湖女侠,伴随着铁锁链的撞击声,踏着革命的道路,视死忽如归;一代青年志士,誓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同是有志青年,时代竟是如此拙劣再次上演了几十年前的“戊戌六君子”同样的“烈剧”,其誓言仍如“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一样惊心动魄,一样发人深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很清晰、很和谐的画面:广袤的大海,圣洁的沙滩,生龙活虎的青年。他们正在无拘无束、欢畅地奔跑,享受着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快乐;他们知道自己即将革命党的领导下参加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起义,他们也知道,只有推翻腐朽、残暴的封建统治,建立真正的自由民主共和的新国家,他们才可以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自由奔跑,让天下人都可以自由往来不受任何限制;他们也知道,这是一场需要他们付出生命代价的起义,死有何惧?人生自古谁无死,只求留取丹青,唤醒民众,为建立民主共和的新国家而共同奋斗。
期待已久的战斗终于打响了,惊天动地,响彻世界每一个角落;令人深深震撼,无数的青年,冒着枪林弹雨,仍旧往前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他们一个个就此倒在了血泊中。年轻的生命终止在前进的战斗中,每一个有热血的中国人都会为之落泪,不是伤心,而是骄傲,因为中国有如此热血男儿,国将永远不会灭亡,华夏的历史仍源远流长。他们死了吗?不,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革命纪念碑”就是历史的见证。起义失败了吗?不!他们让封建余孽心惊胆寒,让国民为之振奋,继往开来,我们拿起革命先辈的武器,继续完成他们伟大的革命事业。
每一声枪响,都划过一道忧伤的弧线,刻在祖国的心上,是一条条深深的永远抹不去的伤疤;每一声炮鸣,都溅起无数的血花,剜去祖国的一块块心头肉,祖国为之而伤痕累累。中华大地已不能再经受战争的摧残,为此我们永远都要保持革命的理念和革命者清醒的头脑,只有我们强大起来才能使祖国强大起来。
革命,是为创建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相互理解、爱护,没有人剥削人,压迫人,不会再有人敢蔑视人民,不会再有人敢听不见人民的呼声而忽视人民的情感;人人都可以自由表达。家里窗明几净,城市街道和谐平坦——革命烈士遗言。
辛亥已过百年,如革命者遗愿,我们享受着自由之风。然而我们没有忘记那些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我们将永远自立自强,保持革命遗风——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辛亥革命》红色影片观后感
如今,我们依然铭记,在百年之前,有这样一个人,弃医救国,“起共和而终帝制”,乃扬起彻底反封建旗帜的第一人。我们依然铭记,在百年之前,有这样一群人,愿离家弃子,舍生忘死,只为共击帝制自为者。我们依然铭记,在百年之前,有这样一次革命,浩浩荡荡,给一个曾经颓废不堪的国家带来了民族独立之思潮,使之发生伟大的历史巨变。这就是,辛亥革命。
立足当下,回顾过去。我们问自己:“革命所为何事?”时下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或许能给出较有说服力的回答。确实,如今的中国,更加强盛、更加民主、国家更加开放、科技更加进步、民生更加幸福。这就是我们的回答,这就是革命所为之事。
然而,在百年之前,也曾有一人做出了同样的回答,他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是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领导同盟会,带领无数革命人为救国存亡、振兴中华而顽强奋斗。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爱国热情,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在影片《辛亥革命》中,当袁世凯在家宴中向唐绍仪问起与之谈判的孙文是个怎样的人时,唐绍仪给出了许多人对于孙先生的评价。章士钊说他:“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谈兴中国者,不可脱离孙逸仙三字。”日本人宫崎滔天把他尊奉为拯救中国的英雄。也有人说他目不识丁,是绿林豪杰、是造反的土匪,有人说他是一介书生,手举手术刀的江湖郎中。然而这么多人如此义无反顾地追随孙先生让袁世凯不解其中缘由。而唐绍仪的回答是:“孙文是一个无私的人。”正因为“无私”,让许多人愿意跟随他。当孙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影片中响起了这样一句话:功不必自我成,名不必自我居,文将与诸位同志一道,致力于实现革命的目标。这更加验证了唐绍仪说的那句话。孙先生的无私、孙先生的坚定的革命理想,让我敬佩,值得我们学习与发扬。
现在,我们努力渴望透过一部部影片,透过《辛亥革命》,来还原百年之前的这段伟大的历史。这不仅是让我们时刻铭记中国曾经遭受的列强的欺辱与清政府的腐朽,更是让我们这代人和之后的数代人从这场民主主义革命中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作为一名身处幸福和谐社会的大学生,同时也作为一名光荣的入党积极分子,我感到无比自豪,心中的感激与敬畏之情,无法用语言表达。此时,我不由地想到了影片中年仅24岁便从容就义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他参加革命的时候与我年龄相仿,有着年轻人的满腔热情与活力。不仅如此,他才华横溢,曾东渡日本留学,是一个有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现代知识分子。然而,他放弃了一切,参加同盟会,只为“革命”二字。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敢死队在广州举行起义,林觉民因伤被俘,审问官念其年轻有为,愿法外开恩,但林觉民毅然拒绝,可见,其革命之心的坚定,精神力量的强大。“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读着这《与妻书》中的字字句句,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动。林觉民之所以革命,就像他说的,是为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
现在的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战争与炮火的侵袭,生活在一个宁静温暖的社会,但是,无数的先烈不懈拼搏的精神不会被抹去,革命者自由、民主、共和的思想不会被抹去。我们大学生,应将其传承和发扬。当今社会,在面对日益增强的就业压力的时候,我们不应倒下;在未来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不应迷茫;在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的斗争中,我们不应退缩。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始终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XX年的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自信、民主、崭新的中国。神
六、神七的顺利飞天,让中国人在世界扬眉吐气。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让无数人脱离了贫穷。“以人为本”的先进理论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革命所为何事?正如影片结尾的那段话所说:革命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心,革命让我们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工厂、银行、铁路、矿山,有了可以追寻的民生幸福。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我以为,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便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革命人的事迹与精神,我们将会永远铭记!《辛亥革命》红色影片观后感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在距今100年前的中国,曾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辛亥革命”。在1911年,也就是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那一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所以又称“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存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XX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到如今,辛亥革命正值100周年纪,导演张黎携手功夫巨星成龙、实力派演员赵文瑄打造同名电影《辛亥革命》,让观众从荧幕中领略革命时的艰辛。影片一开始,就是以辛亥革命中遗留下来的真实照片拉开帷幕。接着,镜头放到1911年的4月26日,中国同盟会总理孙文在美国旧金山进行海外募捐。同一时间,同盟会会员黄兴带领着林觉民、喻培伦、林时爽等革命党人武装进攻两广总督署,发动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枪声响起,炮火燃烧,无数革命烈士以他们年轻的生命为腐朽的中国“治病”。最终,革命军因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同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露,湖广总督瑞澂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政府都督。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暗地里通过革命党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革命的危急关头,孙文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之后,袁世凯率兵南下。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终于坐下来会谈,双方最后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文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接着,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接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虽然,在辛亥革命中,让人最为扼腕痛惜的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思想却深深植入到了中国人民的心里。
影片如实的再现了革命时期的艰辛岁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个英勇的革命形象。其中,有那么几个镜头带给了我一次次的震撼。第一个镜头: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遭到杀害,在交杂这雨水和泪水的淤摊上,烈士们手上仍戴着沉重的手铐枷锁,横七竖八的躺在淤泥中,衣服早已湿透,年轻的脸庞上布满了时代的悲悯。同盟会会员潘达徽、徐宗汉披着斗笠、带着相机,在雨中记录下他们光荣而又短暂的一生。第二个镜头:武昌被革命军攻陷后,清政府一干大臣在商议着如何是好,隆裕太后却在镜子前,由两旁宫女太监服侍,熟稔的比划着绣工精良的旗袍,丝毫不为中国的未来忧心。他们依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不管底下的百姓风餐露宿,正所谓“豪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此大清,怎能不亡?第三个镜头:在孙中山回国的欢迎仪式上,有记者问他,您认为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孙中山斩钉截铁的回答:推翻帝制,救治民族。这短短的八个字,贯穿了辛亥革命的无数岁月。先不说三民主义、共和体制、民国政府,单是这八个字,就概括了辛亥革命的整条路线,同时也表达了孙文先生伟大的爱国情怀。
从《辛亥革命》的剧情上,我看到了革命党人的大智大勇以及愿意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精神。孙文先生曾说:“且世之所谓英雄者,不以挫抑而灰心,不以失败而退怯。”、“夫革命成功以前,予曾经十次之失败,而奋斗之气犹不少衰。”若从春秋时期算起,中国的封建统治接近有两千四百多年,所以可想而知,孙文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用民主共和的思想替换掉人民心中的封建思想有多困难。对于同盟会而言,他们人数较少,大多都是留学海外、思想解放、放眼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武装起义中,他们都是用自己握笔写诗的手,去驾驭凶悍的枪支大炮。跟随着孙文先生的领导,他们凭借这热血和激情攻克这一个个艰难险阻,用生命诠释“坚持不懈”的含义。古语有云:不因成败论英雄。虽然革命党人最终还是失败了,但他们依旧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相比,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如果说共产党解放了的是中国的社会,那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就是解放了中国的思想,它在精神上极大的冲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为中国以后的革命以及美好的未来埋下铺垫。
从《辛亥革命》的实质上看,我觉得该部电影想给我们表达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正如导演张黎所说:“一个貌似凛冽的故事,背后都绝不是历史本身,而是一种人文精神。”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多灾多难的血泪史,无数革命先驱用自己的生命才换来了中国的解放,而我们如今所拥有的美好生活都是他们曾经打下的,所以即使中国站起来了、强大了,我们也不能忘记那段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在国际的大舞台上,政治、文化、经济,包括军事,都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落后就要挨打,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我们要以历史为鉴,用更多的理论知识以及时间经验武装自己,报效祖国,这样,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革命。
第四篇:观《辛亥革命》影片有感
观《辛亥革命》影片有感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败无能,各种运动兴起却又失败,使得当时中国经济能力低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特别是在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让我们知道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集团的腐朽和顽固。也是因为这场运动的失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便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而在影片中,同盟会骨干烈士林觉民在被抓后,拖着铁链留着血,也勇敢坚强地对朝廷官员张鸣岐说:“当今世界列强,有哪个国家不是因为革命才得以强盛的,中国岂能不思革命”。
尽管在初中和高中课堂上我都有学习过有关辛亥革命的知识,但生活在21世纪的我,身处在一个民主和平的社会环境中,我还是没能够深入理解“革命”一词,直到我看了《辛亥革命》这一部影片,它比书本知识更生动形象向我解释了革命一词。《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是在2011年正值辛亥革命100周年纪时候上映的,这是张黎导演携手国际影星成龙和李冰冰、实力派演员赵文瑄和胡歌等人打造的同名电影。这部影片让观众重温了那场震惊世界的革命运动,也让他们从荧幕中领略到革命时的艰难困苦。当我看了电影后,心中澎湃不已,也立刻让我想起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几个字,也真真切切地明白了它的含义。经管革命很艰辛,但那时候的爱国革命人士坚信革命能够让中国和让人民看到光明的未来,所以一直坚持不懈地在革命的道路上走下去,即使有可能会在战争中牺牲掉自己的生命。因为革命,就是需要有流血,是需要有牺牲的,不管是老百姓的血还是爱国仁士的命。犹如在电影开头,演员宁静饰演的同盟会会员秋瑾在临死前说道:“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这一刻在心底,喜极而泣”。为革命,为国家,为人民而死是有价值的,是让自己感到光荣和高兴的。
《辛亥革命》这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它能把孙中山、袁世凯、黄兴等人物细腻形象的刻画出来,剧情也能把握到杂而不乱,真而不过。在剧中,1911年,孙文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会员,组织力量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孙文让黄兴与徐宗汉扮演夫妻秘密潜入广州,同一时间,黄兴还带领着林觉民、喻培伦、林时爽等革命党人武装进攻两广总督署,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枪声响起,炮火燃烧,无数革命烈士以他们年轻的生命为腐朽的中国“治病”。最终,革命军因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革命烈士的尸体横七竖八的被丢弃在地上,任雨水淋打,这一悲惨的场面让我感到无比震撼和难过,也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感到无比愤恨。最后,72具烈士遗体由徐宗汉等人冒死收葬了,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
影片中身负重伤的黄兴怒吼道:“不就是败了吗,又不是没失败过”,的确,作为一个领导者他不能倒下,因为他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全中国的人名与牺牲的烈士而活。中国不就是在这么一次次失败中成长与强大起来的。1911年10月,由于革命形式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在10日晚,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武昌,取得了首义的胜利。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到处燃起了革命的烈火。经过辛亥革命后,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了。这场运动其实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虽然因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了北洋军阀反动政权而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革命党人也依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影片真实地把这些情节反映了出来,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革命烈士的坚韧不屈与努力,这让我为之振奋,对他们肃然起敬,这也激起了我强烈的爱国之心。
从《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革命烈士在战争中为国献驱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也让我看到了革命党员们智慧与胆识。这部片子是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但在我看来,它又教育了我们,使我们反思。身处这个追求和平发展的时代的我们,经历战争的机会是不太大的,但我们也要居安思危,时刻警惕着,也不能理所当然享受着这一份安宁。从这部影片中我知道了我要珍惜现在平和安宁的生活,这是用许许多多的革命先驱的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我们不能忘记那段战火连天的岁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国家栋梁,报效国家,这才能够报答革命先驱的恩情,才能无愧于他们,无愧于历史和国家。
第五篇:辛亥革命影片观后感修改版
《辛亥革命》影片观后感
当那位身戴沉重枷锁的女子面带坚毅走向刑场时;当在行刑的最后一刻面对着自己孩子笑脸如花的稚气面庞说出那句“我的革命就是要让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生活在幸福之下”时;当铡刀落下的那一刻她依旧面带着坚毅与毅然时,我记住了这个铮铮铁骨、傲然凌厉的女子,她叫秋瑾,人称“鉴湖女侠”。中国第一位为了革命而献身的奇女子。记住了那一份由一刹那定格成的永远的坚着与不屈的精神。这正是饱受封建压迫的中国人所缺失的,是她让这种精神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以她的鲜血洗去了蒙在中国人心上那份对于反抗统治者的却懦。觉发救亡图存的前路。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去改变那长久束缚在国人身上的麻木与无知。
当看到那一份份文采斐然的诀别书时,当海滩边那一群嬉笑的少年无忧的绽开笑脸嬉闹心中却怀着对未来的未知时,当他们走上战场面带着必死的决意时,然后当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终剩下的只有72具尸骸时。我不禁潸然落泪。他们中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才华横溢,有的才干突出,然而为了唤醒中国人的革命精神他们选择放弃原本美好的一切,将他们年轻的生命交付在革命的战场上,将他们的热血洒在改革的道路上。无法忘记深受重伤的林觉民在提督衙门受审时纵使身边滴落的血已成摊却依旧傲然站立忍着满身的疼痛慷慨激昂、义正言辞的对清朝那落后腐朽的官员说出那句“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无法忘记当最终那份《与妻书》交到他妻子手中那个女子的声泪俱下,无法忘记那时还在摇篮中沉睡的孩子看到这薄薄的书信时的啼哭,这个女人永远失去了自己的丈夫,这个孩子甚至还未见过父亲的面却永远的失去了父亲。然而他知道这样做值得,这是为了让更少的妻子失去丈夫,让更多孩子拥有父亲的陪伴。我为他们的无私他们的奉献由衷的敬佩和感谢。
当随着那一声暴怒的粗口武昌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拉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时,当那面鲜红的铁血十八旗升起在军营上空时,而后各地纷纷响应发起了革命。不久后一艘艘标志着战争成功的小船随水波飘远,向中国人民传达了战争胜利的消息。至此,中国延续了数千余年的封建统治变得动荡不堪巍巍可及。
1942年1月1日,随着南京临时政府上空那面飘扬的五色旗取代了清政府的黄龙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中华民国正是成立了,也标志着那个封建的政府至此名存实亡,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
然而影片的最后令人心痛的却是袁世凯那张小人得志的面孔,辛亥革命的最终成果最后被无耻的小人窃得。然而无论结果,辛亥革命唤醒了沉睡在中国人骨血中的革命精神。1921年中国共产党由于辛亥革命的影响而成立,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至此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步入了发展的新纪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51金的傲然成绩。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展现了古老民族的先进当代科技文明,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一成为了东方一条飞翔九天的巨龙,并在不断的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