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感悟队伍建设理念(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12:2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资治通鉴》感悟队伍建设理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资治通鉴》感悟队伍建设理念》。

第一篇:读《资治通鉴》感悟队伍建设理念

读《资治通鉴》感悟队伍建设理念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编年体史书,通过叙述历史上的国家盛衰、生民休戚,为后人提供借鉴。毛泽东同志曾将《资治通鉴》阅读过十七遍,盛赞为难得的好书。《资治通鉴》作为“有资于治道”的书,必然能为当今队伍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资治通鉴》堪称一部非常精彩的管理学典籍,蕴涵了决策者和执行者的管理思想、能动思想、行为思想。市局在队伍建设中倡导的“业务支撑政治”、“忠诚胜于能力”、“锋线考察干部”等理念,在《资治通鉴》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史事进行印证。阅《资治通鉴》,穷千古治乱兴亡之源,可以深切感悟到,市局的队伍管理理念是古今相通的至理。

感悟之一:业务支撑政治

纵览《资治通鉴》,每于中原板荡之际,各政治集团的“中心工作”就是战争,赐赏、晋爵、封侯、称帝等各项“政治工作措施”,都围绕军事斗争积极跟进,战争的胜负直接决定历史人物的政治命运。东晋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刘裕,就是“业务支撑政治”的典型。刘裕早年仅识文字,以卖履为业,喜好赌博,属于素质不太高的“问题青年”。东晋末年,天下大乱,刘裕参加北府军后,逐渐从一名普通军人成长为名垂青史的军事统帅。探究其成功的历程,主要有两大决定性因素:

一是“业务素质”过硬。刘裕作战骁勇,每战辄摧锋陷阵。在征讨孙恩的战斗中,刘裕在跌入河谷,几十名随行士兵全部战死的情况下,奋勇挥

舞长刀,仰面朝上砍杀数名敌人,随即冲上河岸,一个人大声吼叫着驱赶砍杀几千敌兵,吓得敌人全部逃走。刘裕凭个人军事素质击败了几千人的军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武功最高的功夫皇帝。

二是“业务成绩”卓著。从公元399年到417年,刘裕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对内平息战乱,先后击败了孙恩、卢循的海上起义,消灭了桓玄、刘毅等军事集团;对外致力于北伐,取巴蜀、伐南燕、灭后秦;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东晋权臣桓玄废晋称帝之后,刘裕率领一千七百余人击败桓玄两万军队,迎晋安帝复位,立下了盖世功勋。

刘裕卓越的军事才干和赫赫战功,奠定了他在政治上大有作为的基础。晋安帝复位后,任刘裕为车骑将军、中外诸军事、徐青二州刺史、录尚书事。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权倾天下,政治声望达到了顶峰。公元420年,刘裕顺理成章地正式称帝,国号为宋,东晋王朝寿终正寝。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凭借金戈铁马,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当上皇帝,并且得到门阀观念极强的江东各阶层的认可,史实雄辩地证明了:业务支撑政治。

感悟之二:忠诚胜于能力

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张轨出任凉州刺史,他效忠西晋皇室司马氏,几次派兵到洛阳匡扶王室。在晋室渡江,中原大乱以后,凉州成为孤悬西北的“飞地”。张轨及其后裔保据河西60余年,俨然独立,史称“前凉”,但始终对东晋王朝保持忠诚。前凉各代统治者,都自居晋朝的刺史或州牧,接受晋的封号。在此期间,凉州四周强敌环俟,先后与前赵、后赵

发生过战争,张氏率区区一州之众,多次击败刘曜、石虎等强敌的进攻,使凉州之地始终得以保全。

在封建时代,对皇室的忠诚是特定历史时期难能可贵的品德。在民族矛盾尖锐复杂,成为北方社会主要矛盾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晋室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张氏对晋室的忠诚,对中原士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正是凭借对晋室的忠诚,凉州广纳贤才,万众一心,创造了“以一隅之地,拒天下之强敌”的奇迹。前凉郎中丁琪复总结其中原因:“我自武公以来,世守臣节,抱忠履谦五十馀年,故能以一州大众,抗举世之虏,师徒岁起,民不告疲。彼士民所以用命,四远所以归向者,以吾能奉晋室故也。” 团队力量来自忠诚,一个没有忠诚的团队是一盘散沙,也没有力量可言。公元362年,张轨的后裔张祚自称凉王,摈弃对晋室的忠诚。随后,张祚很快被杀,前凉陷入内乱,不久就被前秦符坚灭掉了。

正如《忠诚胜于能力》一书所言,忠诚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其他所有能力的统帅与核心。缺乏忠诚,其他的能力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前凉60余年的历史,是对“忠诚胜于能力”的最好诠释。

感悟之三:锋线考察干部

《资治通鉴》卷五记载了秦赵长平之战的始末:公元前260年,赵中秦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主动全线出击,向秦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战死,四十余万赵兵尽被坑杀。

分析赵国在这场战役中失利的原因,在于赵王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主要问题出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上。

赵王选拔任用赵括也并非毫无道理。假如,采用今天的方式在赵括和廉颇之间进行一次赵军主帅职位的“竞争上岗”,赵括在“理论考试”和“演讲答辩”中必定占据压倒性优势,其自幼熟读兵书学就的韬略、夸夸其谈的口才,甚至连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也不是对手。经过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赵括的综合成绩肯定远远高于廉颇。

赵王的致命失误出现在最重要的“干部考察”环节。首先,赵王没有采纳正确的群众意见。当时,秦国间谍散布出“秦国惧怕赵括担任将军”的谣言;同时,赵国丞相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都坚决反对起用赵括,赵奢也曾说过:“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在两种不同的群众呼声面前,赵王错误地相信了谣言。更严重的错误是,赵王选拔领导干部重理论轻实战,未在锋线考察干部。赵括只是擅长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和实战能力,正如丞相蔺相如所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廉颇作为赵国百战名将,其能力是经过锋线实战检验的,未得到赵王的重用,不能不令人遗憾。如何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直接关系到队伍的生死存亡。长平之战赵国的惨败,四十万赵军将士的生命换来了一个血的教训: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不能只注重理论和言论,更应该通过实战进行检验,必须坚持锋线考察干部!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过去是现在的根据,现在包含着过去、预示着将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是《资治通鉴》对今人最有益的启示。

第二篇:我读《资治通鉴》

我读《资治通鉴》

发表于:2007-09 作者:孟宪实

读书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如果没有书,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读书,有功利性的目的——获取知识,掌握技术,使得读者变得强有力。读书也有非功利性的目的——陶冶情操,锻炼理解力,就不单纯属于功利性问题。读史,虽然有“读史明智”的名言,但是很难说读史是为了什么功利。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你对他们知道多少,能够对你的现实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呢?这显然是难以判断的。通过历史的阅读,你的思维空间获得拓展,你的历史意识获得强化,这虽然不等于功利,但也不能说没有意义。

但是,中国历史的文献记载浩如烟海,尤其是因为历史的变迁,在阅读过程中设置了障碍。这个障碍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文字方面,阅读古文我们不太容易;第二,经常有文字虽然能够读懂,但是文意的理解方面又有困难。其实,古文不是最主要的障碍,倒是后者的阻碍力更大。高中毕业,阅读古文就没有什么问题,个别字词问题依靠工具书很容易解决。对我们真正造成影响的其实还是文意的问题。通过简单的记载文字,我们对于所记历史究竟能够理解多少呢?

近年来,因为要给观众讲解唐初的历史,我重新仔细阅读了相关资料,尤其是编年体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我在阅读过程中颇有心得,介绍出来,也许有助于读者对同类读物的阅读理解。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政变登上皇帝宝座。在玄武门政变和他正式登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但是自从玄武门政变成功以后,他就实际控制了政权。掌权以后的李世民如何对待过去的敌对势力,这在当时是一个头等大事,因为天下都在观望。李世民及时采取和解政策,对原来的敌对势力积极拉拢,化敌为友。其中,收编魏征意义重大,不仅充分显示了李世民的宽阔胸怀,更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埋下了重要伏笔,因为没有魏征,贞观之治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这样一件重要的事情,《资治通鉴》的记载却十分简单,不过如下一些文字而已:

初,洗马魏征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败,世民召征谓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众为之危惧,征举止自若,对曰:“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

这样的一段文字,李世民与魏征两人的对话只有两句。李世民一句问话,魏征一句应答。李世民问话之前有一句铺垫,证明了魏征回答的是实话。魏征回答之前有一句铺垫,是描写当时气氛紧张,别人都替魏征担心而魏征举止自若。魏征回答之后,李

世民改变了态度,前倨后恭,立刻任命魏征以新的职务。魏征显然也接受了。唐太宗态度的如此变化,也有一句解释,叫做“世民素重其才”。但是,如果素重其才,为什么开始的时候气势汹汹呢?

所以,真正理解李世民与魏征关系的转变,在这段文字记载中,我们还有必要认真分析。史书在叙事的时候,把很多历史信息隐藏在了文字的背后,如果不仔细分析,我们的阅读就很难通过这些简单的文字了解历史的真相。

要正确理解这段记载,首先应该了解一些基本背景。

魏征是东宫李建成手下的核心成员,他的官职是太子洗马。洗马是东宫司经局的首脑,从五品,专门管理东宫的图书,经常要跟太子讨论学问文章。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斗争的过程中,魏征看来是主张对李世民采取极端手段的人。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秦王府有一个东宫和齐王府百人左右的名单,准备杀掉。后来因为尉迟敬德的坚持而没有实施。魏征应该在这个百人名单中。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召见魏征。对此记载最多的是《资治通鉴》。李世民召见魏征,对他进行了指责,说:“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听了李世民的问话,“众为之危惧”,大家都为魏征感到恐慌。没有想到,魏征“举止自若”,很坦然地回答说:“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他没有辩白,而是说因为自己的计策没有被李建成采纳,所以李建成才有了今天的祸难。魏征竟然如此说话,我想,当场的众人一定更加吃惊。但是李世民的举动却很反常,他不但没有继续追问,反而“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为什么呢?《资治通鉴》说是因为李世民平素就看重魏征的才干。

这段记载,让人很费解。李世民为什么开始气势汹汹后来忽然改变了态度?魏征为什么态度有些傲慢但不回避他的责任?他凭什么敢于直言说自己劝前太子杀李世民?而为什么李世民又放过了他?

要想了解这个简短对话的玄机,首先必须明白李建成与李世民斗争的两个根本问题:第一,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争,本质上是对最高权力的争夺,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他们两人才是关键,其他人都是附庸而已。追究属下的责任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样的斗争,不是别人挑拨就能发生的。这是斗争的性质。第二,这场斗争的胜败决定于手段,简单地说最后的结局决定于谁先下手。先下手为强,是基本原理。李世民先下手,结果胜利。李建成没有先下手,所以失败。这是斗争的手段。

我们再来分析李世民与魏征的对话。

李世民上来气势汹汹,让大家很害怕。“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关系?”

魏征呢?根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让李世民的凶猛态度落了空。为什么魏征不回答这个问题呢?因为这场斗争的本质是对最高权力的争夺,实际上与别人无关。李世民的这个问话是要搅浑

水,是要探魏征的底线。比如,如果魏征回答没有离间,或者说你们的关系我离间不了。那都会围绕第一个问题展开,而那是很危险的一个问题。所以,魏征不回答李世民的问题,直接进入第二个问题,就是这场斗争的手段问题,那就是谁先动手谁胜利的问题。魏征说,我也曾建议采用同样的手段,但是前太子没有听我的话,所以才有今天这个结局。

魏征这么说,表达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态度:第一,我对这场斗争有清醒的认识,第二,我对秦王殿下很钦佩。魏征直接进入关于斗争手段的问题上,表达魏征在这个问题上,甚至比秦王还有先见之明,比秦王更早认识到采取绝对手段的必要性。就此而言,李世民是占下风的。因为同样的手段,魏征先李世民已经想到了。作为谋臣,这其实就是最重要的才干。

但是,魏征没有因此骄傲,而是用这条资料表示对李世民的钦佩。为什么?魏征说自己的正确意见没有被前太子采纳,也有另外一种暗示:我这个人在前太子那里其实也不是很受重用。我的正确意见,现在已经被事实证明。不被采纳,当然是怀才不遇的表现。如果不是前太子,而是秦王殿下呢?我的正确意见当然会被采纳,因为事实上你就是采用了和我一样的策略。我如果在您的手下,当然就不会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了。

魏征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才干,一方面表达了对李世民的臣服。明显的信号是“先太子”这个词汇的使用,表明魏征对于时局转变—先太子已经被废为庶人,秦王李世民已经成为新太子——的承认,这就是对李世民统治的承认。为什么李世民忽然改变了态度?就是因为他听出了魏征的心声。众人还在为魏征担心呢,哪里想到魏征和李世民已经什么事情都谈妥了。魏征用不屈不挠的态度表达了心悦诚服,李世民能够透过魏征的态度看到魏征的内心,当然也是高人。这就像是两个武功高手过招,观众还没有看清招式,两人已经握手言和、谈笑风生了。

这番历史的会话,绝对堪称一绝。但是,如果不认真分析,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很可能就轻易滑过了。这么一分析,大家可不要因此小看了魏征。魏征用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得君主的尊重。因为魏征富有智慧,深懂李世民心理,所以后来魏征总是比别人更能劝解李世民。两人是真正的高手,他们两人所沟通的别人甚至无法理解。

在《资治通鉴》中,叙述魏征不杀之后,就是李世民公布广开言路和杜绝天下贡献、释放鹰犬的新政。没有人说是谁出的主意。我认为,这就是魏征献给李世民的第一份礼品。天下和解,重在争取人心和官僚队伍的支持。魏征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这样的主意完全可能出白他的思考。

现在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资治通鉴》只选择了两句话来叙述李世民与魏征关系的转变,因为这两句话最能体现两人关系转变的关键。魏征在胜利者的面前没有卑躬屈膝的表现,他的臣服表现得很有气度、不卑不亢。李世民看到了魏征臣服的内心,对魏征的态度也很欣赏,于是愉快地接纳了魏征。

古代的历史著作,从来讲究的是言简意赅。深入文字背后,尽量多地掌握其背后的历史信息,不仅对专业人士研究历史意义重大,即使是爱好者,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是很有益的。尽可能回到现场,感受现场气氛,了解背景和问题的核心,不放过文字表现出来的微言大义,如此这般,可以看做是提高史书阅读力的重要途径。当隐藏的历史真相在你的阅读面前渐渐显露的时候,作为读者,我们是很有成功快感的,就如同一个案件在我们手中告破一样。

相关链接:孟宪实,1962年生,黑龙江讷河人,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著有《敦煌百年》、《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唐玄奘与曲文泰》等论著,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2006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武门之变》,2007年5月主讲《贞观之治》。曾担任电视剧《贞观之治》编剧(与作家阿城合作)。

第三篇:读《资治通鉴》心得体会

《资治通鉴》,在中国历史书的地位是非常凡响的,是一本誉满全球的世界名著。它是一部古代帝王资于治道、鉴于往事、阅览和资政的御用史书,是一代伟人毛泽东通读了十七遍的历史巨著,被后人誉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

我喜欢那白话文将中国历史一一详细的描述出来,而每一个历史的记实,就如一个动听的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了解了中华民族那伟大的五千年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令我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优良的民族。作为一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史籍精华,《资治通鉴》主要从“兴国安邦之略,统帅全局之法”、“处世达人之径,实现自我之途”、“修身齐家之方,养性慎独之术”、“运筹帷幄之谋,决胜千里之策”四个方面来解读历史、诠释人生。

我就说说我对“修身齐家之方,养性慎独之术”这方面的理解吧!人生往往会处于一些无可奈何的矛盾之中,可是有的人悲观失望,有的人痛苦挣扎,有的人沮丧彷徨……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如果一个人的心总是为外物所累,她又怎能得以有安闲的心境呢?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拥有一颗坦荡而又充实的心灵,学会修身齐家,养性慎独,又何愁不能长笑于天地、畅游于人世,获得完美的人生呢?

这本书中的故事真的很感人,我就举其中的两个例子吧!大家都听说过《吕蒙开卷有益》,从前,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可不能不学习呀!”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鲁肃见了吕蒙之后,就有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人和人虽然是平等的,但也是有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在于你后天是否努力的学习。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叔叔,他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每次大家聚在一起,他总会让我们说说自己的生活,时时告诫我们要继续学习,他说我的年纪总比你们大吧,我都在学习呢,你们也要学习,叔叔真的不简单。记得他上大学那年,因为那时家里条件困难,夏天蚊子多,叔叔把两只脚放在坛子里,熬夜看书;那时家里舍不得用电,叔叔用手电筒照着看书,这是我们村上的一段佳话,后来大家都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我直到读了这本书才真正体会到当年叔叔学习的情景,体会到叔叔的辛苦哦!正是这样,叔叔考取了大学,那是三十年前,真的不易啊,可是叔叔现在事业有成,都已是专家了,可他还在学习,还不忘提醒我们好好学习!我来幼儿园十多年了,也是一直在学习,但都是工作的需要,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学习,本科学习也是听了叔叔的话才报的名,我开始懂得,真的要充实自己,该主动学习学习了,因为今天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生产率”已经成为社会上一个越来越流行的名词。知识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贫困的时候不会离开你,患难的时候能够帮助你,意志消沉的时候能够鞭策你。让学习来充实我们的生活,让学习来成就我们的事业吧!

还有一个例子《窦德玄能不强对》。说的是有一次,唐高宗来到濮阳,窦德玄和其他大臣骑马跟随在后。高宗问:“濮阳又叫帝丘,是怎么回事呢?”窦德玄诚实地说答不出来,另一个大臣许敬宗从后面策马上来,回答说:“从前古帝王瑞顼在这里住过,所以叫帝丘。”高宗称赞答得好。许敬宗退下后对别人说:“大臣不可以没有学问,窦德玄回答不出,我实在为他害臊。”窦德玄听了这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做到和做不到的事,我不勉强回答自己不知道的事,这才是我能够做到的。”这个许敬钟有丰富的知识固然很好,而窦德玄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做他自己能够做到的事,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认识自我”,这是镌刻在古希腊戴尔菲城神庙里唯一的碑铭,它犹如一把千年不息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崇高的人生思考。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也不存在白璧无瑕的完人。因此,人只有正视自我,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才能获得人生的飞跃。

这本书中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中有赞扬勤政敬业的,有歌颂廉洁奉公的,有推崇一诺干金的,有称许知人善用的,有描述随机应变的,有反对贪婪浮夸的,有反映历练人生的,有赞美宠辱不惊的……。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希望大家都来看看这本书,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乐趣,给你的事业带来成功,给你的人生带来丰盈。

第四篇: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

亚里斯提卜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的,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可见一本好书的重要性。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带领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写的一部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26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取名“资治通鉴”。

阅读此书,我们能穿越时空,来到古人生活的世界,零距离感受战场上的肃杀,帝王们的奢侈,百姓中的疾苦。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地广人多,本是可以通过励精图治而一统天下,结果皇族子弟们却不为成就霸业而打算,却为争夺王位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于是乘此机会士大夫们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时皇族子弟们才猛然醒悟,而此时已无法再管制士大夫们,最终落得了“三家分晋”的结局。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有两点:

1、他们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做长远打算,只看见眼前的王位而看不见未来的发展;

2、他们人心不齐,犹如一盘散沙,不能齐心协力共同谋发展,最终让士大夫们有了可乘之机。隋和秦是两个短命的王朝。它们在建国之初都很强盛,但都二世而亡。是什么让如此强盛的王朝瞬间土崩瓦解?就是它们的帝王实行的暴政。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吧?

他在我国古代帝王中是明君的代表。玄武门之变后,他登上了皇帝宝座,并重用贤臣,减轻百姓负担,对周边少数民族恩威并重,使国家繁荣富强,深受人民爱戴。由于他在位的这段时间政治比较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史称“贞观之治”。

同样是帝王,为什么所统治的国家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最关键的就是你是否能深

得民心。可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把《资治通鉴》看了16遍,所以说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它的一份功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史册上的一大瑰宝。

第五篇: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

《资治通鉴》是一本历史书。它的原著为宋代司马光撰写,现在被改写为一本通俗易懂的少儿读物。它总共有八十篇,讲述的时代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唐朝末年。这本书图文并茂,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在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子后面还有注释。第一自然段还有简单的背景介绍,生动曲折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发生的各个著名事件。

举个例子说吧!第十八章《萧何月下追韩信》,其中主要人物有:韩信、汉王、萧何、项羽、夏侯婴。仅仅这一篇,就用了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及对比、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讲述了韩信从一个常常跟着别人吃闲饭、混日子的人变成了一代有名的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的代表人物的一波三折的过程。他指挥了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破代、灭赵、降燕、伐齐、歼楚,帮助汉高祖刘邦平定了天下。这一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讲述了蕴含在故事背后深刻的道理,总的来说,这本书体现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

下载读《资治通鉴》感悟队伍建设理念(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资治通鉴》感悟队伍建设理念(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一)鉴于往事 资于治道张新博一位哲人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虔诚领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你会发现,国家、......

    读《资治通鉴》有感2000字

    读《资治通鉴》有感2000字 历史的经验 ——读《资治通鉴》有感 火星马猴 人们说陈年往事会自行埋葬,或埋葬于皇天后土之下,或消散于时代旷野之中,乡野之间再无它的音讯,人来人往......

    读《资治通鉴》有感(模版)

    读《资治通鉴》有感我一直比较相信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对古今中外的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感觉那些过去的历史仍在我们的昨天,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500字

    读《资治通鉴》有感500字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一颗颗闪光点,一座座里程碑。就如司马迁的《史记》,高尔基的《童年》,以及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

    读《资治通鉴》有感550字

    读《资治通鉴》有感550字赵邑嘉暑假,我读了《资治通鉴》(译本)。《资治通鉴》原著有304万个字,我觉得司马光这个人真了不起,他能写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历史作品。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

    读《资治通鉴》有感(共5篇)

    读《资治通鉴》有感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时期,历来的帝王用人一般都是讲出身、看门弟、任人唯亲的,但是,也有个别皇帝选用人材时不是这样,而是一反过去的那种做法,不问出身门......

    读《资治通鉴》有感——吕不韦篇

    说起秦始皇,大家肯定都知道,统一中国的第一人,建立秦王朝,中国从此进入封建社会。说起吕不韦,可能会有人不知道,但此人才是秦王朝的奠基人、也就是中国统一的奠基人。 从战国时期......

    《资治通鉴》新读——刘邦得韩信

    刘邦得韩信当初,淮阴人韩信,家里很贫穷,做不了官也不会做生意,天天游手好闲,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一天在城边上钓鱼(这时候钓鱼不会是为了休闲,主要是弄点吃的),有个洗衣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