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新读——刘邦得韩信

时间:2019-05-12 21:0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资治通鉴》新读——刘邦得韩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资治通鉴》新读——刘邦得韩信》。

第一篇:《资治通鉴》新读——刘邦得韩信

刘邦得韩信

当初,淮阴人韩信,家里很贫穷,做不了官也不会做生意,天天游手好闲,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一天在城边上钓鱼(这时候钓鱼不会是为了休闲,主要是弄点吃的),有个洗衣服的老太太看到他面露饥色,就给他吃的。韩信很高兴,吃完之后说:“我将来必将重重报答你。”老太太很生气:“男子汉连自己都吃不饱,我是看你可怜给你吃的,谁指望你报答我?”(老太太这话很伤人,即使是真的施恩不图报,话说成这样基本上等于抽巴掌了。而韩信终未食言,名扬天下荣华富贵之后适时地给了该老太太一笔重金,以示报答。不知道该老太太还记不记得她当年周济过的这个穷小子的模样,暴得大富后的她还会不会到河边亲自去洗衣服。人生际遇,盖类于此)

淮阴街一个年轻的屠户一次在街上遇到韩信说:“别看你天天带着剑,人模狗样的,韩信虽然你带着剑(韩信当初去见项梁是“仗剑”,可见韩信平日就是一人一剑的装束,再饿再苦,剑不可丢。一为防身,亦是明志),其实你就是个胆小鬼,要么你杀了我,要么从我裤裆下钻过。”韩信看了看,屈身从此人胯下钻过,众人哄笑,都说他是真正的胆小鬼。(世人皆以“胯下之辱”胜赞韩信乃“能屈能伸”之大丈夫,余以为韩信“能屈”是真,“伸”实不足。以一身武艺“屈”于屠户胯下,以一代战神“屈”于刘邦麾下,是“能屈”也;遇市井小人,不早避之,亦不逃掉;拥天下名,拥百万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数次机遇现前,终不能摆脱汉王而自立自保,图落得个身死族灭的可悲下场,是为“伸”实不足也。殊为可叹乎!)

项梁渡江后,韩信带着剑去追随,一直默默无闻;项梁败了之后,又追随项羽,项羽让他当了个带兵的小官,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等刘邦被封为汉中王之后,韩信抛弃了项羽,来到刘邦军中。依然默默无闻。

不知道犯了什么罪,理当斩首,前面已经斩了十三个,下一个就轮到韩信。韩信昂首待死,忽然看到腾公(刘邦手下一个谋士)进账,大声喊到:“汉王欲得天下乎?为什么要杀壮士?!”腾公一看,此人相貌雄奇,谈吐非凡,岂能杀之。赶紧给他松绑,和他站在帐边简单聊了几句,腾公非常高兴,直接进去就向刘邦推荐。(和后面韩信主动找萧何引见不同,这里韩信没有说,是腾公主动去找的刘邦。由此可见,腾公的识人术着实让人叹服,项梁、项羽辈差得太多。见一面,二三言,就能知道此人堪大任,这不是一般的功夫。萧何可比之。)

刘邦给了韩信一个管粮草的小官,也没有见到他什么特殊的地方。韩信一看这样下去不行,又找到萧何,让他再跟刘邦说说。刘邦还是不在意。刘邦到南郑之后,将士们都怀念家乡,开始逃亡(从江苏一路杀到咸阳,九死一生,活着的一直盼着个衣锦还乡,现在搞到四川这个噶大,回乡一时无望,逃亡在情理之中。)

韩信一看,军心已不稳,大概萧何已数次跟刘邦说,而刘邦又不用,看看无望,算了,还是走吧。萧何一听说,来不及向刘邦汇报,飞马去追。

手下人进账向刘邦禀报,支支吾吾地说:丞相跑了。(!)

刘邦如五雷轰顶,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一两天,萧何回营见刘邦。

刘邦:“你个狗日的,你死哪去了?!”

萧何:“汉王,我。。。”

刘邦:“你,你什么你,走了连个p都不放!你tmd下次再这样,寡人把你给&^%#$#$”

萧何:“我走得太急没来及禀报,还请汉王恕罪。”

刘邦:“什么鸟事能让你这么急?”

萧何:“我去追一个人。”

刘邦稍稍平息了一下:“追人?追谁?”

萧何:“韩信。”

刘邦:“放屁!都跑了他娘的几十个了,你一个不去追,偏去追什么鸟韩信,谁信啊?”

萧何:“臣岂敢欺骗汉王。”

军士倒水端进来,刘邦从他案几上拿下他的好茶,捻了一撮茶叶,亲自放到萧何的茶碗里。

萧何连忙起身,“汉王息怒,听我慢慢说。”

“坐,你说,你说。”

“其他将军无所谓,但是韩信国士无双,汉王欲得汉中,可以让他走;汉王欲得天下,非用此人不可。”

“废话!寡人岂能一直呆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既然如此,就要用韩信。”

“那好,让他做个将军。”

“那样,韩信还会跑。”

“那就让他做大将军(全军总司令)”

“那太好了!”

“你去把他给我叫来,我马上就封他。”

“汉王封一个大将军,怎么能跟招呼一个小孩给他糖吃一样?这样怠慢无礼,就是韩信要走的原因啊。臣以为汉王要择日、设坛、斋戒、具礼,然后才行。”

“好,就按你说的办。”

于是放出风,汉王要封大将军了。刘邦手下的一帮将军都以为自己是最合适的人选,一时大家都很高兴。

等到那一天,一看竟然是韩信。

全军皆惊。

(失去众多军士,失去几十个将军,对刘邦来说是可以承受的。但是萧何是老乡、是嫡系、是肱骨,是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陈平,张良回韩国,陈平未出现)中此时唯一可以倚重的高级智囊。萧何走,刘邦怒,更多的是慌;萧何归,刘邦怒,更多的是喜。对韩信的安排,一切听从萧何,初看是刘邦对萧何言听计从,细看则是刘邦根据萧何做事情的方式得出自己的判断。后面和韩信的一段谈

话,印证了刘邦的判断。君王可以没有眼光,但是绝对不能没有正确的判断。)

附原文: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为连敖,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王。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

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第二篇:刘邦&项羽 《资治通鉴》有感

<汉纪—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这篇文章,围绕刘邦和项羽展开,主要叙述了刘邦、项羽一起夺取关中、项羽称霸、刘邦退居巴蜀...《资治通鉴》里所描写的项羽虽然已经算得上史论里较为客观的了,但总觉得还是莫名的就被带上了一些作者的个人感情,亦或者是受中国的传统思想影响,正所谓“成者王侯败者寇”,历史总是自然而然地为胜者找理由,项羽因为最终失败,人们才把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贬得一钱不值;设想一下,假如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者是项羽,人们又将作何感想呢?

项羽在古史中大抵被贴上性格残暴、缺少谋略…的标签。虽然也有李清照那样能慧眼识珠的,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绝唱。但总的来说项羽在历史上仍然是一个失败者,至今还有那么一部分人在为司马迁是否应该把项羽写进《史记》而争论。但在我看来,项羽是一代枭雄,即使人们对他的印象一般都停留在“霸王别姬”、“自刎江东”的典例上,但不得不说相较之刘邦,项羽更具“人性”,在他的身上,我才能看到人之为人的缩影。

《资治通鉴》里鸿门宴上的刘邦差点见了阎罗王,但是刘邦所处的危难却并非项羽本意。在刘邦抄小道回军营后,项羽也没有其他行动,《资治通鉴》里仅仅用“项羽则受壁,置之坐上”一笔带过。反而是亚父范增的反应比较大,“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从《资治通鉴》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项羽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刘邦先入主关中却自愿退出关中成全项羽的西楚霸王之业,想必这已经在项羽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项羽就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所以即便身边的谋臣竞相劝阻,他也还是没能杀了刘邦,遗憾的是这成了他自刎江东的一个致命点。

接着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刘邦,他本是一介匹夫,出生农家。我一直都很相信阶级学说。一个人的出身背景或许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但是潜移默化中一定会造成影响。刘邦的阶级属性也是逐渐表现在他的一生中。他生性多疑,见识短浅,而且也并没有像史学家所说的那般虚怀纳谏。在刘邦击败秦军入驻关中时,《资治通鉴》里有这么一段描写: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所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这段话大概意思就是说刘邦看到秦王宫的奢华就想留下来居住,在樊哙和张良的反复劝说下才作罢。其实从这些小细节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刘邦的为人,要是没有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的辅佐,刘邦的千秋霸业有怎么可能这么容易促成?

当然,刘邦自为高祖,自然有其原由所在,但是对之于刘邦而言,我更愿意相信“时势造英雄”这个说法。而项羽一直以来就是我所敬佩的大英雄,坦坦荡荡,即使是乌江边的自刎,在我看来那也是英雄之笔,挥洒豪气。

第三篇:读《韩信》心得体会

千古战神--韩信

“书非借不能读也”,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的读,这话确实很有道理,我们生活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怎样才能把浮躁的心给平静下来,只能读书,读好书,读出味道来,读出新的领悟,读到新的境界,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内心慢慢的平静下来,才能在实际工作当中学以致用,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历史上的韩信是我一直以来很崇拜的人物之一。通过了解历史事件、了解古人的性格特点,使我们后人能够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我们应该学会只有正确对待历史,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今江苏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之一,和萧何、张良并列为初汉三杰。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代名将,战略家和军事统帅,在天下纷攘、群雄并起的秦朝末年,以其卓越的军事才华和包容天下的阔大胸怀,不仅力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四百多年基业,而且创造了许多载之 世界军事史册的经典战例,被后世民间誉为“兵仙”。提起韩信就会想起漂母赠饭、胯下之辱、传檄而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俗话说成王败寇,历史就是历史,终究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但我们后人应该以理性的眼光去对待历史,因为历史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其实读这本书的时候在结合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最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就是“漂母赠饭”、“一饭千金”。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

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这个成语出自这个故事。它的意思是说: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彻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 的。

通过韩信故事我们可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韩信的故事不仅让我明白以上做人的道理,而且还让我明白在实际工作中同事之间应该相互帮助和学习,别人帮你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别人不帮你也不应该去发牢骚抱怨。

韩信小时侯只知道读书和练武,梦想将来成为一名领兵打仗的将军,后来,父母双亡,家境贫寒,而韩信却不会挣钱,缺乏自立生活的本领,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经常到别人家去混饭吃,他衣衫不整,却背着一把宝剑,像个武士侠客似的,淮阴城里一伙少年看着他老不顺眼,就取笑他说:“韩信,你文不像文,武不像武,穷不像穷,富不像富,还成天背着把宝剑,像个啥样子?你还是把那宝剑摘下来

吧!”

韩信也不与他们计较,这伙少年见韩信老实,就欺负他,其中有一个屠夫的儿子,是个无赖,对韩信说:“你老背着宝剑,好像很厉害,而我看你是个胆小鬼,你敢跟我拼一拼吗?你要是敢,就拿宝剑来刺我,要是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面钻过去。”说着,他就在大街上撑开双腿,韩信把他上下打量了一会儿,就趴下去,从他的裤裆底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全都笑开了,韩信也尴尬的笑了笑,走开了。从此以后,大家就给韩信起了个外号,叫“钻裤裆的”。

其实,韩信是有能力杀掉那个无赖的,但是,如果杀了他,韩信就得抵命,至少也得判刑,那样,韩信的伟大理想就无法实现了,所以韩信不与这个无赖一般见识,钻就钻吧,没什么大不了的。奇特的人物与一般人的想法和认识是有很大差别的!能忍常人之不能忍,也是意志坚强者的素质之一。

所以,“跨下之辱”这个历史典故,常常是指:忍受眼前的屈辱,是为了将来成就伟大的事业。在我们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难免会遇到心胸狭窄之人,处处为难、处处找茬,其实通过韩信的故事让我明白社会是多元的,应该有虚怀若谷的心态,不和小人生气、不因小人去抱怨社会的不公,把小人当成迈向成功的垫脚石,如果这样想就会豁然开朗,韩信就是这样做的,他的典故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借鉴的。

传檄而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这些都是描述韩信卓越的军事才华。其实很多的古军事案例也可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如果把工作看做是一场战争的话,那工作中所

有的困难和不利的局面就是你的敌人,那你自己就是一个军事家,怎样打败你的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那我们就应该在工作中找方法、找技巧、创新思路、提高效率等等,最终把工作做好,得到领导的认可。

“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此语描述韩信一生之过程,短短一句话概述了韩信生死成败的一生,其中不免有对韩信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惋惜。不管后人对他有如何的评价,但是他对建立大汉王朝400多年基业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千古战神—韩信”此书值得大家一读,其实经常读好书不仅能净化我们的心灵,还能打开心灵的窗口。不管读什么样的书,书籍都是我们生活的导航,它教会我们去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每当茶余饭后咀嚼着书籍中优美的文字,欣赏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都会让有所感悟

第四篇:绩效面谈的历史故事(韩信与刘邦)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在萧何的校力推荐下,任命韩信为大将。但末经过充分的调查而草草任命,刘邦心里肯定是没底。所以,必然要亲自邀请这位能让萧何亲自连夜追赶的逃兵谈一谈。没想到这一谈,竟然成了西汉开国史上最重要的“绩效面谈”之一,韩信也正式以重量级“职业经理人”身份辅佐刘邦争雄天下。

刘邦与韩信进行的这次面谈,内容不仅极具可读性,而且逻辑清晰。涵盖了绩效面谈的关键环节,对管理者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实属绩效面谈的经典篇章。

刘邦与韩信“绩效面谈”的过程分析

◆就关键绩效目标达成共识面谈一开始,刘邦就直接切入主题:

“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战争时期,大将是仅次于大王的关键职位,大王与大将之间“绩效面谈”的主题必然是围绕战略问题展开。而且,如果韩信不能够通过这次面谈说服刘邦,恐怕刘邦也会毫不含糊地换掉这位大将。

而韩信显然已经为这次面谈做了充分的准备,仅用一句话即与刘邦澄清两个最重要的战略问题:“今东乡(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

韩信的”今东乡(向)争权天下“的判断,包括了两个含义:第一,刘邦关注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第二,刘邦的最终目标是一统天下。

刘邦作为当时多位诸侯之一,心里的真正目标是什么?是安于现状、偏安一隅?还是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呢?这是任何领导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所有战略举措都需要战略目标来驱动,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体系就存在逻辑断层;而缺乏战略导向的管理体系必然存在致命隐患。

韩信的这两个判断都得到了刘邦的认可。面对韩信提出的问题,刘邦的回答很干脆:”然。“

刘邦与韩信明确了战略目标后,自然就谈到了第二个问题:谁是我们的关键竞争对手?

明确对手,需要智慧,同时也需要敏锐的眼光。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的敌人。不一定就是自己的真正对手。就如同曹操没有将袁绍、刘表、孙策等当时看上去很强大的对手放在眼里,却对刘备非常关注一样,项羽”西楚霸王“的地位也不是刘邦将其作为竞争对手的原因,刘邦是对项羽的”个人业务技能与管理技能“等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后,才得出将其作为关键竞争对手的结论。

至此,刘邦与韩信的绩效面谈的第一项工作”就关键绩效目标达成共识“顺利完成,结果就是,与项羽争夺天下!

◆关键绩效成功要素比较分析

关键绩效目标达成共识后,韩信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作为下级,韩信提出这样的问题需要勇气,但又很有必要。这个问题也确实让刘邦不好回答。作为领导,承认自己的个人素质不如对手,自是感觉有失面子。但是,作为领导,真实地向下属表达自己对外部环境的判断,又很必要。客观、准确地评估自己与竞争对手的优势劣势,是制定竞争策略的基础。

刘邦很矛盾,但还是如实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汉王默然良久,日:”不如也。“

刘邦的坦率使韩信得以快速切入主题:”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官项王之为人也。“

韩信开始阐述何为决定组织成败的关键成功要素,并分析、比较了刘邦与项羽在这些关键成功要素上的表现。

■关键绩效成功要素之一:人才使用策略

韩信很明确地界定了个人业务技能与管理技能的区别,并阐述了这两个技能对于组织竞争能力的影响。

在分析项羽时,韩信对他的个人业务技能做出了充分的肯定:”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这也正是刘邦不如项羽的地方。但韩信话锋一转,”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直指问题的核心。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如果仅凭个人的业务技能而不掌握选贤任能的管理技能,就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沦为”匹夫之勇“.能够准确地识别人才并安置到恰当的岗位上,是领导者带领团队的关键成功要素。

而对于刘邦的用人之道,韩信则予以充分的肯定:”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刘邦能够仅凭萧何推荐而找出一位自己根本没听过的人来担任大将,足见其用人的魄力。刘邦亲自带兵打仗,屡战屡败,几无胜绩,自己的手下却攻城掠寨、驰骋天下,凸显刘邦使用人才能力的高超。

■关键绩效成功要素之二:人才激励策略

关于对领导者激励人才能力的分析,韩信既表达了自己对项羽的判断,也向刘邦传递了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

韩信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项羽是个贵族,也很亲民,对下属温和,关心他们的疾苦。话说到这里,至少项羽在员工关系管理方面,应该是一位称职的领导者。能够得到大多数普通员工的认同,这也是很多个人英雄主义领导者的共同特点。但是,到了对关键员工进行激励时,项羽的方式就出了问题——”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对占据了重要管理岗位的员工的激励,领导者仅仅是摆出亲民的姿态肯定是不够的。关键员工更需要的是领导对其能力的认可并给予与其业绩相匹配的奖励。而在这一点上,项羽无论是在态度上,还是在实际待遇上,都做得不够。这应该和项羽对这些岗位对组织的价值贡献的判断有关系。勇冠天下的项羽或许认为,带兵打仗的将领多一个、少一个,对自己的团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大不了自己可以亲历亲为。

同时,项羽管理团队的公平性也受到了韩信的质疑:”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项羽没有根据将领的贡献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给予封赏,违背了以技能与绩效表现为核心依据的激励原则,必然引起部分管理人员的不满。

最后,韩信对项羽的激励能力的总结明显带着个人情绪:”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刘邦在这方面的技能显然是远远高过项羽。他的奖励手段可谓是既简单又有力度,用韩信的话,”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刘邦的这个激励策略可谓屡试不爽,最终刘邦也借此让韩信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

应该讲,韩信的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作为一个在血雨腥风中打拼的王位追逐者,刘邦怎会”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在刘邦看来,功臣只是天下城邑的暂时保管者,刘邦会保留在适当的时候收回的权利。所以,如果在前面加上”若“则更为恰当。这也说明,韩信本人对刘邦以及当时游戏规则的判断存在失误。事实上,韩信的需求是刘邦不可能满足的,韩信是在追逐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这也使得后来的悲剧结局成为必然。

■关键绩效成功要素之三:关键竞争策略

刘邦与韩信的话题从人力资源管理转向了竞争策略,探讨两支团队应以何种方式展开竞争,是否满足民众需求的问题。

韩信说:”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项羽过于关注每次战争的胜利,力求每次战争都赢得酣畅淋漓,破城之后又要屠 城,不能够从民众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如果将夺取天下作为战争的目标,则必须考虑这一点,因为满足民众的需求是真正实现统一的基础。正是由于项羽的这个愚行,导致了”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的局面。韩信的最终判断是”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项羽这种缺乏民众基础的”强大“,必然是暂时的,不能长久。

刘邦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则更为冷静——”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刘邦明白获取人心的战略意义,这种做法符合追逐王位的定位,是在按照游戏规则办事。

事实上,在人性方面,刘邦和项羽都有着表里不一的一面:刘邦在落魄的时候,能够两次将自己的孩子推到车下,足见其冷酷无情;项羽身处垓下绝境,却仍然惦记着自己的宠妾、爱驹,足见其侠骨柔情。而到了两人争雄天下的时候,刘邦的表现极其”专业“,完全按照游戏规则来制定竞争策略,最终胜出;而项羽则任性而为,作为一个管理者表现得相当”业余“,结果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

◆制定绩效实施方案

韩信向刘邦阐述了自己对赢得竞争的关键要素分析后,即提出了实施方案第一步:”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至于其中的细节,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刘邦高度认同韩信的战略分析,并由大将韩信担任第一执行者。刘邦根据韩信的建议迈出了楚汉争雄的第一步。在后续的一系列关键战役中,韩信则始终扮演着”终结者“的角色,并最终帮助刘邦赢得了天下。

刘邦与韩信”绩效面谈“的借鉴意义

《史记。淮阴侯列传》浓墨重彩地描述了韩信对楚汉双方竞争形势的透彻分析,充分展示了一代豪杰——韩信的过人才华;而刘邦则寥寥数语,仅回答了两个问题,用了四个字。但作为管理者,刘邦对绩效面谈尺度的把握,可以说是相当到位。

◆准确传递组织目标

关于组织目标,韩信问得很直接:”今东乡(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刘邦回答也很简练:”然。“但说得少,不代表不重要,这恰恰是绩效面谈的关键问题之一。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一定要就组织目标问题达成共识。我们看到很多员工低头做事,忙晕了头,却不了解组织的目标是什么。员工的工作失去了方向,组织如何形成合力?这样的问题,管理者要承担责任。没有设计清晰的目标,没有很好地传递目标,或者是没有与员工达成共识,这些都是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准确传递组织判断

竞争策略的制定,首先是建立在对内外部环境的判断基础上。员工作为执行者,需要了解管理者对内外部环境的判断是什么,以便在执行策略过程中灵活变通。而且,管理者在传递组织假设的同时。也是在传递一种姿态:是务实的?还是”鸵鸟埋头“式的?所以,在韩信问到刘邦与项羽的个人技能的比较时,刘邦虽然”默然良久“,但还是坦率地说”不如也“.管理者这种坦诚务实的态度,更易赢得员工的认同。

◆积极倾听员工观点

在刘邦与韩信的这段对话中,刘邦基本保持沉默,极少发言。相信如果刘邦有重要观点表达,司马迁必然会记录。这说明。刘邦在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倾听的姿态,而没有贸然打断韩信的发言。作为管理者,这是一种难得的姿态,也是一种非常得体的表现。这对员工是一种无声的激励,使员工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信刘邦正是由于创造了这种能够让员工畅所欲言的环境,才会在攻入咸阳后忍不住想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会有人敢于力谏阻止,而他又能从善如流,最终在赢得民心的战略角逐中大获全胜。

◆敏锐把握员工需求

员工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也在传递着自己的价值观念,表达着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刘邦对这个问题保持着足够的敏感性。韩信在分析项羽时,极力鞭挞项羽的”印刓敝,忍不能予“,同时对刘邦形式上的”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却极尽赞美,封侯裂土的强烈愿望呼之欲出。刘邦对此当然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上。在需要激励这位大将的时候,不惜封以”齐王"激励;在需要保证控制的时候,则采用突袭手段夺回军权。这一放、一收,使刘邦既充分地发挥了人才的作用,又保证了对权力的控制。

第五篇:读《资治通鉴》有感(模版)

读《资治通鉴》有感

我一直比较相信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对古今中外的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感觉那些过去的历史仍在我们的昨天,感觉那些过去的历史有可能会发生在我们的明天。生活中难免会有历史重演的成分,或是喜剧,或是悲剧。阅读史书总是给我带来无尽的感想,无穷的惊叹。

阅读过很多的历史书籍,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但是最喜欢的一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因为那个时代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当然,关于这个时代有着不少的记载,或口诛笔伐、或赞扬有加。其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描述最清晰,最精彩的就属《资治通鉴》。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是对《资治通鉴》最好的评鉴。它是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在一些优秀的助手协助下,用时十九年才完成的编年史巨著,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根据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编写而成。《资治通鉴》这一历史著作中的王朝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司马光用一生的时光和心血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的一千三百多年之间的历史事件,这部三百多万字的鸿篇巨著真可谓是十九年磨一剑,书中记录了历代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地告诉大家:清廉、中正、刚直、温厚、诚信、执著等等古人拥有的品质,在今天仍是万分可贵的精神,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高贵品质,书中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与深深地思考,发人深省,令人拍案。

梦回千年,烽火硝烟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争鸣,能人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果最好、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古往今来被人们一次次成功演绎的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种表现形式,然而无一例外的都是针对着人性最最脆弱的部分——多疑。这里我不禁想起,中了敌人的反间计而最终失败的、也最为令人惋惜的便当属魏。魏居中原之地,富庶傲视天下群雄,如果能留住吴起、孙膑这两位后世公认的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为惨重的则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掠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有实力与虎视六国的大秦相抗衡的国家,然长平一役,赵为范雎所反间,更廉颇而代之以赵括以致四十万大军为秦将白起坑杀„„反观历史,有太多、太多的历史故事被与反间联系在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会继续挑战人性最为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会完备,也不可能完备,人性永远多疑„„

楚霸王项羽。诛杀宋义,威震楚国,声名大震。鸿门宴,义放刘邦;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大破秦军却在乌江之夜闻得四面楚歌最终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乌江。得民心者得天下,善于用人的汉高祖刘邦,手下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辅佐刘邦完成大业,可见得民心的重要性。

桓温是东晋时有名的将领,曾经两次北伐,他有两句话很有名,一句是“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温感叹时光流逝太快,自己以前栽种的杨柳树如今已经枯萎摇落了。树犹且如此,人又何以堪呢!他感叹人世沧桑,转眼已间,他已是个老人了。曾经的雄心壮志,可能还有,但是精力和身体已不如从前了。另一句是:“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这句意思很明显,大丈夫岂能碌碌无为的过一生呢?应当做一番事业,以不枉来世一遭。“不惜遗臭万年”是他的愿望,而现实中却又是顾虑重重,所作所为非常注意尺度,到染病快要死之前,考虑更多的还是家族将来的利益,而非自己当皇帝的事,不像历史上一些真正的不惜遗臭万年的人那样。

再看看唐太宗李世民。结交豪俊,收天下英雄为己用,在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看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便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爱民如子,轻徭薄赋。他善于纳谏,听取正确的治国方法,最终开创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成功又一次证明了纳谏与得民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需要在平时生活中广交益友,善于听取别人真诚的劝告。虽然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它们却对自己有很大的利处。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本集错本,而且是铁皮封面的,其中穿插的都是刀光剑影。但是这样血的教训可以让我们避免悲剧历史的重演。对于一个国家领导人来说,勤政爱民是他的责任,是他的宗旨,是指引他前进的信号灯。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表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国家。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借鉴古人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快的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能更好的接受与适应我们以后生活与工作环境。我们受挫时,有历史给我们证明: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困难只是暂时的,坚持住,克服了,你就是赢家。我们骄傲时,有古人给我们证明:骄傲使人落后,下一个失败者就是骄傲的人。我们还可以通过好多的历史人物那儿学到:正直,诚实,永远是人类性格的闪光点,靠不光明的手段得来的成功是不能持久的„„

就让细腻而悠长的历史滋润着我们的成长,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吧。

下载《资治通鉴》新读——刘邦得韩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资治通鉴》新读——刘邦得韩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 亚里斯提卜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的,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可见一本好书的重要性......

    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资治通鉴》是一本历史书。它的原著为宋代司马光撰写,现在被改写为一本通俗易懂的少儿读物。它总共有八十篇,讲述的时代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唐朝末年。这......

    读《资治通鉴》心得体会

    《资治通鉴》,在中国历史书的地位是非常凡响的,是一本誉满全球的世界名著。它是一部古代帝王资于治道、鉴于往事、阅览和资政的御用史书,是一代伟人毛泽东通读了十七遍的历史......

    我读《资治通鉴》

    我读《资治通鉴》发表于:2007-09 作者:孟宪实读书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如果没有书,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读书,有功利性的目的——获取知识,掌握技术,使得读......

    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一)鉴于往事 资于治道张新博一位哲人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虔诚领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你会发现,国家、......

    读《战神韩信》有感

    2014.2.25星期二天气:晴大赫 背与叛 ——读《战神韩信》有感 帝王的背叛,重点其实并不是“叛”,而是“背”。那种表面上笑语盈盈,暗地里却擦亮屠刀,才是最可怕的。 ——题记 魏生......

    读《刘邦》有感[五篇材料]

    读《刘邦》有感前不久觉得甚是无所事事,便在图书馆随便翻阅。来到图书馆西座三楼(记得也不是很清楚,或许是那里吧),中文书库里面的书还是挺多的,翻来找去也不知道看哪本好,便随意拿......

    读《资治通鉴》有感2000字

    读《资治通鉴》有感2000字 历史的经验 ——读《资治通鉴》有感 火星马猴 人们说陈年往事会自行埋葬,或埋葬于皇天后土之下,或消散于时代旷野之中,乡野之间再无它的音讯,人来人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