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资治通鉴》学“善易不占”
读《资治通鉴》学“善易不占”
——评《通鉴》系列文章
(一)□ 贺云飞
《资治通鉴》是一部“网罗宏丰,体大思精,为前古所未有”的史学鸿著,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载主持编撰而成。全书二百九十四卷,记事始于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终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括浩浩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历史。《通鉴》初完稿之时,宋神宗皇帝如获至宝,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书名——《资治通鉴》,亲撰序言,并于每编的前后书页均钤上“睿思殿”(皇帝读书的殿名)的宝印。
《通鉴》问世以来,以其内容、思想之博大精深,录事之求实考信,通古今之变,兼收并蓄,以及考评前世之兴衰得失,镜鉴于后人,有资于治道,而深深地吸引着历代帝王大臣和广大士大夫阶层,逐渐取代了过去的治理书籍《诗经》、《尚书》、《春管》,成为最受统治者欢迎的智慧谋略库。历史不可割断,到了现代,人们对它的兴趣仍不减当年。一代伟人毛泽东便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穷17遍,至书页残破,仍爱不释卷,且言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大凡本固则末茂,源浚则流清。在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工作之余,细细品尝古人治国之道、用人之术,镜鉴历史,会从《通鉴》中受到很多的启示和收益。
俗话说:“学懂《书经》会说话,学会《易经》能解卦。”还有一句话叫:“善易者不占”。意思是真正的易经高手,是不会去采取占卜这种形式去推测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而是把易经中的道理学明白了,通过易理中的类、象、比就可以未卜先知了。《通鉴》中有很多历史故事能体现《易经》中类、象、比的精深思维,精心研读,能让人感悟到许多“善易者不占”的妙理。因此,读《通鉴》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易理应用中类、象、比思维的重要意义,灵活的运用类、象、比思维指导预测实践是十分有帮助的。现选录《通鉴》中二则历史小故事,结合类、象、比思维进行评说,希望能给广大易友一些有益的启示。
例一:魏文侯选相
原文: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古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己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译文: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生你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家贫时想贤良的妻子;国家**时想贤能的丞相。’现在所当立为丞相的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二次哪个好些?”李古回答说:“卑下的人不参议立尊长的事,疏远的人不参议戚近者的事。我远在宫廷之外,不敢接受主君你要我议论立丞相的命令。”魏文侯说:“先生你身当要事时不可推让!”李克说:“主君这是你不详细考察的缘故啊。对于臣下,平日居处要考察他所亲近的人,富有时要考察他所相交结识的人,显达时要考察他所举荐的人,穷困时要考察他不屑于做的事,贫寒时要考察他不贪取财物,观察这五个方面就足可以选定丞相了,哪里要等我李克来议论!”魏文侯说:“先生
你回客舍去吧,我的丞相已经选定了。”李克退出后,遇见翟璜。翟璜说:“刚才听说主君召请先生去择立丞相,究竟哪一位任为丞相?”李克说:“魏成。”翟璜听后面带忿怒地说:“西河的守令吴起,是我举荐进用的。主君在国内对邺地很是忧虑,我举荐进用西门豹。主君想要攻伐中山国,我举用乐羊。中山攻克之后,没有官员去守护它,我举用先生你。主君的儿子没有师傅辅导,我举荐进用屈侯鲋。以这些耳所共闻,目所共见的事实,我有哪一点比不过魏成!”李克说:“你之所以在你的主君面前建言用我李克的动机,难道是要结成党羽以谋取大官吗?主君现在向我李克询问谁可当丞相,我李克回答的就是这样。我所以能知道主君他一定会以魏成任丞相的道理,是因为魏成的食禄有千钟,其中十分之九使用在外,十分之一使用在家内,因此他在东边结交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主君都把他们尊为老师;你所举进的五个人,主君都把他们当作臣子。你怎能与魏成相比!”翟璜听了后惭愧地后退一步再拜谢说:“我翟璜是个鄙浅的人,刚才答话失误,愿终身成为先生的弟子!” 例二:吴起爱兵
原文: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施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天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译文:吴起做大将,与最下等的士兵同样穿衣吃饭,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亲自挑上士兵的粮食,与士兵们分担疾苦。有个士兵患了毒疮,吴起为他吸吮毒汁。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却痛哭。有人奇怪地问:“你的儿子是个士兵,而吴起将军亲自为他吸吮毒疮,你为什么哭?”士兵母亲答道:“不是这样啊!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作战从不后退,就战死在敌阵中了。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毒疮,我不知道他该死在哪里了,所以哭他。”
评说:为了研究方便,我给两则小故事加上了小标题。第一个小故事讲的是魏文侯选宰相时,征求李克先生的意见,李克先生运用类、象、比的思维,通过观察和了解魏成和翟璜两个人平时给魏文侯推荐人的重用程度,很快就判断出魏文侯想用谁为相的心理,于是又按照类、象、比的思维给魏文侯讲了一下怎样察人和用人的基本常识,然后轻身而退,实乃智慧之举。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李克的回答如有一点自己的情感倾向说翟璜如何如何优秀能干,不但不符合魏文侯的心理,最终也帮不了翟璜,还会使自己在魏文侯面前失去信任,(从魏文侯的角度来看,他问事于李克之前,心中早已有了主张,那为什么还要问李克呢?道理在于:一是让李克感到自己很受尊重,更死心塌地的为自己效力;二是因李克是具有高深学识的谋士看他的分析与自己主张的差距,从而保障自己做出正确结论。同时还可考查一下李克对自己是否忠心;三是对李克的礼贤下士,也反映着魏文侯执政理念是民主的,让更多有才能的人都来依附他,从而提高他的执政能力。这样一来被提拔使用者工作态度更能积极,没被提升者内心平衡工作安心。虽然魏文侯的选人用人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今天看来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随之招来麻烦或为以后发生祸患留下伏笔。最后李克在好友翟璜误会自己的情况下,用类、象、比的思维方式结合客观实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折服了翟璜。第二个小故事中那个士兵的母亲通过吴起给其儿子吸毒疮,联系其夫战死的实情,很快的判断出其儿子必战死的结论。读完这两则小故事,我们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类、象、比的思维用于推测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十分准确的,并且还十分简单实用。不但学问高深的李克能用,而且目不识丁或文化浅显的乡野村妇亦可从此角度推测事物发展的结论,这就是易理的精髓,就是大道至简,这样的水平才是高手,才是大师水平。易理与应用中的类、象、比思维是借助于干支五行生克制化更为抽象的模拟事物之间的关系来体现的,而上述故事中类、象、比思维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变化来体现的。因此研究历史故事中的事件,可以提高易理应用中类、象、比思维的活用,同样研究易理应用中的类、象、比思维,可以启迪智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
人们在现实生活工作中的错误,避免损失,争取主动。因此,我们学习易理与应用这门学问,既要结合历史又要联系生活实际,更要符合类、象、比的易理思维模式,才能充分理解“善易者不占”的含义。
生活中有很多日用语也包含着丰富的类、象、比思想,如人们常讲的:“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不知其人视其友”;“文如其人”等等均是讲的由此即彼简单明了的预知方式。只不过日用而不知而矣!这些都是《易经》中类、比思维的再现。所以我们要真正的走入“善易者不占”的境界,还需要不断向《通鉴》这类书上去学,更要到生活中去学,即要读有字书,又要用心去悟无字书。
第二篇:读《资治通鉴》有感(模版)
读《资治通鉴》有感
我一直比较相信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对古今中外的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感觉那些过去的历史仍在我们的昨天,感觉那些过去的历史有可能会发生在我们的明天。生活中难免会有历史重演的成分,或是喜剧,或是悲剧。阅读史书总是给我带来无尽的感想,无穷的惊叹。
阅读过很多的历史书籍,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但是最喜欢的一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因为那个时代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当然,关于这个时代有着不少的记载,或口诛笔伐、或赞扬有加。其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描述最清晰,最精彩的就属《资治通鉴》。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是对《资治通鉴》最好的评鉴。它是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在一些优秀的助手协助下,用时十九年才完成的编年史巨著,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根据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编写而成。《资治通鉴》这一历史著作中的王朝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司马光用一生的时光和心血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的一千三百多年之间的历史事件,这部三百多万字的鸿篇巨著真可谓是十九年磨一剑,书中记录了历代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地告诉大家:清廉、中正、刚直、温厚、诚信、执著等等古人拥有的品质,在今天仍是万分可贵的精神,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高贵品质,书中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与深深地思考,发人深省,令人拍案。
梦回千年,烽火硝烟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争鸣,能人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果最好、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古往今来被人们一次次成功演绎的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种表现形式,然而无一例外的都是针对着人性最最脆弱的部分——多疑。这里我不禁想起,中了敌人的反间计而最终失败的、也最为令人惋惜的便当属魏。魏居中原之地,富庶傲视天下群雄,如果能留住吴起、孙膑这两位后世公认的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为惨重的则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掠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有实力与虎视六国的大秦相抗衡的国家,然长平一役,赵为范雎所反间,更廉颇而代之以赵括以致四十万大军为秦将白起坑杀„„反观历史,有太多、太多的历史故事被与反间联系在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会继续挑战人性最为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会完备,也不可能完备,人性永远多疑„„
楚霸王项羽。诛杀宋义,威震楚国,声名大震。鸿门宴,义放刘邦;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大破秦军却在乌江之夜闻得四面楚歌最终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乌江。得民心者得天下,善于用人的汉高祖刘邦,手下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辅佐刘邦完成大业,可见得民心的重要性。
桓温是东晋时有名的将领,曾经两次北伐,他有两句话很有名,一句是“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温感叹时光流逝太快,自己以前栽种的杨柳树如今已经枯萎摇落了。树犹且如此,人又何以堪呢!他感叹人世沧桑,转眼已间,他已是个老人了。曾经的雄心壮志,可能还有,但是精力和身体已不如从前了。另一句是:“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这句意思很明显,大丈夫岂能碌碌无为的过一生呢?应当做一番事业,以不枉来世一遭。“不惜遗臭万年”是他的愿望,而现实中却又是顾虑重重,所作所为非常注意尺度,到染病快要死之前,考虑更多的还是家族将来的利益,而非自己当皇帝的事,不像历史上一些真正的不惜遗臭万年的人那样。
再看看唐太宗李世民。结交豪俊,收天下英雄为己用,在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看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便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爱民如子,轻徭薄赋。他善于纳谏,听取正确的治国方法,最终开创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成功又一次证明了纳谏与得民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需要在平时生活中广交益友,善于听取别人真诚的劝告。虽然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它们却对自己有很大的利处。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本集错本,而且是铁皮封面的,其中穿插的都是刀光剑影。但是这样血的教训可以让我们避免悲剧历史的重演。对于一个国家领导人来说,勤政爱民是他的责任,是他的宗旨,是指引他前进的信号灯。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表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国家。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借鉴古人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快的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能更好的接受与适应我们以后生活与工作环境。我们受挫时,有历史给我们证明: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困难只是暂时的,坚持住,克服了,你就是赢家。我们骄傲时,有古人给我们证明:骄傲使人落后,下一个失败者就是骄傲的人。我们还可以通过好多的历史人物那儿学到:正直,诚实,永远是人类性格的闪光点,靠不光明的手段得来的成功是不能持久的„„
就让细腻而悠长的历史滋润着我们的成长,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吧。
第三篇: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
亚里斯提卜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的,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可见一本好书的重要性。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带领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写的一部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26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取名“资治通鉴”。
阅读此书,我们能穿越时空,来到古人生活的世界,零距离感受战场上的肃杀,帝王们的奢侈,百姓中的疾苦。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地广人多,本是可以通过励精图治而一统天下,结果皇族子弟们却不为成就霸业而打算,却为争夺王位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于是乘此机会士大夫们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时皇族子弟们才猛然醒悟,而此时已无法再管制士大夫们,最终落得了“三家分晋”的结局。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有两点:
1、他们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做长远打算,只看见眼前的王位而看不见未来的发展;
2、他们人心不齐,犹如一盘散沙,不能齐心协力共同谋发展,最终让士大夫们有了可乘之机。隋和秦是两个短命的王朝。它们在建国之初都很强盛,但都二世而亡。是什么让如此强盛的王朝瞬间土崩瓦解?就是它们的帝王实行的暴政。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吧?
他在我国古代帝王中是明君的代表。玄武门之变后,他登上了皇帝宝座,并重用贤臣,减轻百姓负担,对周边少数民族恩威并重,使国家繁荣富强,深受人民爱戴。由于他在位的这段时间政治比较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史称“贞观之治”。
同样是帝王,为什么所统治的国家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最关键的就是你是否能深
得民心。可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把《资治通鉴》看了16遍,所以说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它的一份功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史册上的一大瑰宝。
第四篇: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
《资治通鉴》是一本历史书。它的原著为宋代司马光撰写,现在被改写为一本通俗易懂的少儿读物。它总共有八十篇,讲述的时代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唐朝末年。这本书图文并茂,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在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子后面还有注释。第一自然段还有简单的背景介绍,生动曲折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发生的各个著名事件。
举个例子说吧!第十八章《萧何月下追韩信》,其中主要人物有:韩信、汉王、萧何、项羽、夏侯婴。仅仅这一篇,就用了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及对比、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讲述了韩信从一个常常跟着别人吃闲饭、混日子的人变成了一代有名的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的代表人物的一波三折的过程。他指挥了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破代、灭赵、降燕、伐齐、歼楚,帮助汉高祖刘邦平定了天下。这一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讲述了蕴含在故事背后深刻的道理,总的来说,这本书体现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
第五篇:读《资治通鉴》心得体会
《资治通鉴》,在中国历史书的地位是非常凡响的,是一本誉满全球的世界名著。它是一部古代帝王资于治道、鉴于往事、阅览和资政的御用史书,是一代伟人毛泽东通读了十七遍的历史巨著,被后人誉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
我喜欢那白话文将中国历史一一详细的描述出来,而每一个历史的记实,就如一个动听的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了解了中华民族那伟大的五千年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令我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优良的民族。作为一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史籍精华,《资治通鉴》主要从“兴国安邦之略,统帅全局之法”、“处世达人之径,实现自我之途”、“修身齐家之方,养性慎独之术”、“运筹帷幄之谋,决胜千里之策”四个方面来解读历史、诠释人生。
我就说说我对“修身齐家之方,养性慎独之术”这方面的理解吧!人生往往会处于一些无可奈何的矛盾之中,可是有的人悲观失望,有的人痛苦挣扎,有的人沮丧彷徨……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如果一个人的心总是为外物所累,她又怎能得以有安闲的心境呢?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拥有一颗坦荡而又充实的心灵,学会修身齐家,养性慎独,又何愁不能长笑于天地、畅游于人世,获得完美的人生呢?
这本书中的故事真的很感人,我就举其中的两个例子吧!大家都听说过《吕蒙开卷有益》,从前,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可不能不学习呀!”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鲁肃见了吕蒙之后,就有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人和人虽然是平等的,但也是有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在于你后天是否努力的学习。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叔叔,他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每次大家聚在一起,他总会让我们说说自己的生活,时时告诫我们要继续学习,他说我的年纪总比你们大吧,我都在学习呢,你们也要学习,叔叔真的不简单。记得他上大学那年,因为那时家里条件困难,夏天蚊子多,叔叔把两只脚放在坛子里,熬夜看书;那时家里舍不得用电,叔叔用手电筒照着看书,这是我们村上的一段佳话,后来大家都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我直到读了这本书才真正体会到当年叔叔学习的情景,体会到叔叔的辛苦哦!正是这样,叔叔考取了大学,那是三十年前,真的不易啊,可是叔叔现在事业有成,都已是专家了,可他还在学习,还不忘提醒我们好好学习!我来幼儿园十多年了,也是一直在学习,但都是工作的需要,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学习,本科学习也是听了叔叔的话才报的名,我开始懂得,真的要充实自己,该主动学习学习了,因为今天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生产率”已经成为社会上一个越来越流行的名词。知识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贫困的时候不会离开你,患难的时候能够帮助你,意志消沉的时候能够鞭策你。让学习来充实我们的生活,让学习来成就我们的事业吧!
还有一个例子《窦德玄能不强对》。说的是有一次,唐高宗来到濮阳,窦德玄和其他大臣骑马跟随在后。高宗问:“濮阳又叫帝丘,是怎么回事呢?”窦德玄诚实地说答不出来,另一个大臣许敬宗从后面策马上来,回答说:“从前古帝王瑞顼在这里住过,所以叫帝丘。”高宗称赞答得好。许敬宗退下后对别人说:“大臣不可以没有学问,窦德玄回答不出,我实在为他害臊。”窦德玄听了这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做到和做不到的事,我不勉强回答自己不知道的事,这才是我能够做到的。”这个许敬钟有丰富的知识固然很好,而窦德玄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做他自己能够做到的事,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认识自我”,这是镌刻在古希腊戴尔菲城神庙里唯一的碑铭,它犹如一把千年不息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崇高的人生思考。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也不存在白璧无瑕的完人。因此,人只有正视自我,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才能获得人生的飞跃。
这本书中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中有赞扬勤政敬业的,有歌颂廉洁奉公的,有推崇一诺干金的,有称许知人善用的,有描述随机应变的,有反对贪婪浮夸的,有反映历练人生的,有赞美宠辱不惊的……。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希望大家都来看看这本书,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乐趣,给你的事业带来成功,给你的人生带来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