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刘邦项羽有感

时间:2019-05-12 06:2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史记》——刘邦项羽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史记》——刘邦项羽有感》。

第一篇:读《史记》——刘邦项羽有感

读《史记》——刘邦项羽有感

一本《史记》,一部经典,道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真正内涵。当年叱咤风云的千古英雄,再一次在我们眼前展现得淋

漓尽致,称王称帝也好,英雄末路也罢,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经典和传奇。

秦朝暴政,百姓“苦秦苛法久矣”,一时间豪杰蜂起,争夺天下。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的楚汉之争素来为世人感叹,两人的性格特点也是鲜明清晰。同样面对秦始皇的风光无限,刘邦发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慨,而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则显示出了他远大的抱负与决心。刘邦却只是一种仰慕和渴求。刘邦处世圆滑,善于随机应变。从去吕公府中实不持一钱却诈称”贺钱万“到鸿门宴中与项伯约为婚姻,嘱咐项伯要替自己在项王面前说好话,皆可验证。刘邦不仅处世圆滑,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善用人才,礼贤纳士,这也是他最终能取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郦食其见刘邦“使两女子洗足“,便不拜,并趁机劝谏,刘邦谦虚道歉,立刻采纳郦生的意见。同样,他的谋士张良是他的心腹,他事事都会问”且为之奈何“,足以可见他确是一个善用人才的伯乐。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也很重视把握民心的重要性。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宽容待他,使之为相,又与秦国百姓约法三章,百姓献飨军士,刘邦客气不受,这些都使他民心归向,取得最终的胜利。

相比刘邦,项羽就明显不如他做得到位。项羽虽出身楚国贵族,从小“学习万人敌”,但他却有勇无谋。鸿门宴本是个了结刘邦的好机会,但他因项伯,刘邦等再三说明刘邦并不敢背德,心中犹豫,不能当机立断,一时心中产生仁念,不能杀了沛公,最后却为自己留下了无尽的悲哀。项羽还输在他的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上,刘邦礼贤纳士,他却不肯听从范增的话,而以自己的鼠目寸光判断是非,是远远不够的。项羽最大的劣势就是他不得民心,他入咸阳屠烧宫室,所过无不残破,使得秦人大失望,而秦人对沛公的约法三章则大喜,这样明显的对比,使得项羽为自己埋下了覆灭的种子。他甚至到临死前仍不悔悟,面对汉军四面楚歌,他也只能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泣数行下。面对汉军的数重包围,竟对他的骑兵说“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他服输不服气,认为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而死,他的悲剧不是偶然,之前的所做所为都为他的悲剧埋下了因,他的果自然就是“败寇”。

《史记》的经典传奇,绝非只是楚汉之争的战火烽烟,一代代的英雄人物的一生都在《史记》中得以重现,细细品读,我们会重新认识一代英雄,更深地理解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内涵底蕴。

第二篇:史记导读—项羽刘邦之我见

项羽刘邦之我见

楚汉之争,这个千年来为人们老生常谈的政治斗争,在经老师讲授和自己阅读之后,我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常言道“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为人王者,必有其与众不同之处。欲成其事,其时,其地,其人,皆应有之,不可偏废。下面简述一些我的观点。

一、远见卓识

君王正主具有这项技能应是自然,观刘邦、项羽,亦不难看出。只是二者所占高度不同,所处境界不同罢了。相遇往往经别人提醒方能见到,刘邦却不全如此。而我想强调的,不单单只是看领导者,也应将目光转向人民大众。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霸王别姬”的女主角——虞姬。她和项羽的诀别演绎千年之久。然而,当时难道就只有着一条路吗?难道不能把虞姬放了吗?难道就不能和她归隐山林,为她写卸甲归田?虞姬之死所反映的现实可以说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我看来,更像是不得已而为之。试问,如果虞姬不是个聪明的女人,她没有附歌霸王,没有自刎,她会有机会活吗?结果应该是否定的,没得选择,即使项羽不杀她,其部下也定不能让她活着离开军营为外人所辱。

还有一个例子,在得知垓下之围,项羽被农夫引向绝路时,我不禁在想,那个农夫为何这样做?也许原因很多,但有一个原因应该是——农夫明白眼前的人是项羽(当时他是世界关注的焦点),若让项羽执掌国家大权一定会给人民带来灾难。他性格暴戾不说,还武断专横,个人主义极强。以一己之愿定都;仅因粮草不足或一丝不信任,动则坑杀几十万降军;对于说自己坏话的人更是动之以极刑。要知道,他可是天下头号新闻人物啊,一言一行均会被人民记在心里。由此观之,农夫也具远见卓识。农夫尚且如此,更何况那天下的贤人志士,哪个愿意助他,做那费力不讨好,与天下人为敌的事呢?他的统治风格,又何尝不像是一个听不进忠言的暴君呢?天下人久战疲乏,盼望统一,他却妄图回复战国时期分裂状态下的中国。这更是与民心背道而驰。如果说项羽的做法违背了民心,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那么刘邦却恰恰在为统一天下而不懈努力。刘邦支持开辟北方战场,在楚汉对峙时期,向国人展示的是治国有为的一面。他的“远见”于人民的“卓识”达成共识,因而成为民心所向。自古所谓幸或不幸,有多少不是人民决定的呢?

二、刚柔并包

在项羽披荆斩棘做武装斗争的时候,刘邦却在发动团队的力量,做各种游说劝降。在他的带领下,每张政治牌都打得那样漂亮——拉拢黥布、离间范增等等,在现在看来也是精绝一笔。刘邦在政治斗争的情况下合理地进行军事打击。他的“亲民”与“仁义”为后世所效仿。他的“约法三章”为后人所认可,这些有目共睹的成绩在当时,确实催化了刘氏集团的成长和项氏集团的消亡。

三、王者多元

“勤学多问怎么办”一直以来是刘邦的“座右铭”。他向信陵君等人学到的东西值得他一生受用。他愿意接受众人的劝谏,又逢事不乏自己的见解,这种批判式的学习方式我们至今仍在提倡。他手下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有“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的萧何;有“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在集团的各个领域都有高手把持,不可谓不妙。至于项羽,从小就轻视学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以为力能扛鼎便可淫威天下,终以自食其果。

四、情商至上

项羽最常见,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表情是什么?对,是怒。这其实是情商低的显著表现。他不听劝谏,为人嘲讽的时候将谏客活煮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再看刘邦,对于最后一役——垓下之围,由于韩信、彭越的失信,导致汉军大败,他从张良之计,非但不责难,还对其封王封地承诺与之公天下,最终完成大计。再向后推一段时间看三国。同项羽很像的一个人物便是张飞,他们都胸无城府,喜怒形于色。在关于温酒斩华雄那一回,一时嘴快将心中所想吐露出来,险些招来横祸,由此观之,刘备之自持、刘邦之自律对于一个政治人物来说是多么重要。

五、海纳百川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刘邦广纳天下之士,识时务,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不计前嫌;而项王在向北攻齐时,因黥布推脱不往,只派部将率几千人前往,便怨恨之。二者较之,孰优孰劣,可知矣。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更何况一国之君。不仅如此,刘邦虚怀纳谏,潜心学习,在斗争中不断成长。项羽却太过依赖自己的武力,其他方面稍有精进,其远虑之不足,曾不若一十三岁小童,童且之屠城之弊将使往后众城难降,他却没有虑及,可悲乎。再看垓下之围一役,他不愿卷土重来那是因为他无法容忍自己的失败,这也是他乌江自刎的根本原因之一。一个人如果不能面对自己,又何以能君临天下呢?是所谓能成大事者须有三量——容人之量、容事之量和容己之量。

在这阶段的学习中,我明白在看待历史时,应客观而具有一定高度,不能人云亦云。在做人方面,项羽的确有很多让人敬佩的地方,但是在历史方面,我们更应该肯定刘邦。因为刘氏集团的成功为我们带来了二百多年的和平统一,对于民族融合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贡献,刘邦的“成功学”至今值得我们去学习,而楚汉的故事,也将随着《史记》等著作的流传而放出人文、理性和历史的光辉。

第三篇: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范文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梁茂鲁

人间重曲多阴谋,天地直汉刎乌江 成王败寇盖棺论,谁向青史说沧桑。

乌江亭畔草萋萋,项王当日血染衣。王图争霸需诡计,从此人间正气低。少年学剑不读书,一战成名万骨枯。六王来朝天下定,高祖原是汉中出!刚愎自用一武夫,生来神力胆气粗。可笑世间生死手,沙场之外小黑屋。、3、24

2009

第四篇:刘邦&项羽 《资治通鉴》有感

<汉纪—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这篇文章,围绕刘邦和项羽展开,主要叙述了刘邦、项羽一起夺取关中、项羽称霸、刘邦退居巴蜀...《资治通鉴》里所描写的项羽虽然已经算得上史论里较为客观的了,但总觉得还是莫名的就被带上了一些作者的个人感情,亦或者是受中国的传统思想影响,正所谓“成者王侯败者寇”,历史总是自然而然地为胜者找理由,项羽因为最终失败,人们才把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贬得一钱不值;设想一下,假如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者是项羽,人们又将作何感想呢?

项羽在古史中大抵被贴上性格残暴、缺少谋略…的标签。虽然也有李清照那样能慧眼识珠的,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绝唱。但总的来说项羽在历史上仍然是一个失败者,至今还有那么一部分人在为司马迁是否应该把项羽写进《史记》而争论。但在我看来,项羽是一代枭雄,即使人们对他的印象一般都停留在“霸王别姬”、“自刎江东”的典例上,但不得不说相较之刘邦,项羽更具“人性”,在他的身上,我才能看到人之为人的缩影。

《资治通鉴》里鸿门宴上的刘邦差点见了阎罗王,但是刘邦所处的危难却并非项羽本意。在刘邦抄小道回军营后,项羽也没有其他行动,《资治通鉴》里仅仅用“项羽则受壁,置之坐上”一笔带过。反而是亚父范增的反应比较大,“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从《资治通鉴》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项羽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刘邦先入主关中却自愿退出关中成全项羽的西楚霸王之业,想必这已经在项羽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项羽就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所以即便身边的谋臣竞相劝阻,他也还是没能杀了刘邦,遗憾的是这成了他自刎江东的一个致命点。

接着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刘邦,他本是一介匹夫,出生农家。我一直都很相信阶级学说。一个人的出身背景或许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但是潜移默化中一定会造成影响。刘邦的阶级属性也是逐渐表现在他的一生中。他生性多疑,见识短浅,而且也并没有像史学家所说的那般虚怀纳谏。在刘邦击败秦军入驻关中时,《资治通鉴》里有这么一段描写: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所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这段话大概意思就是说刘邦看到秦王宫的奢华就想留下来居住,在樊哙和张良的反复劝说下才作罢。其实从这些小细节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刘邦的为人,要是没有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的辅佐,刘邦的千秋霸业有怎么可能这么容易促成?

当然,刘邦自为高祖,自然有其原由所在,但是对之于刘邦而言,我更愿意相信“时势造英雄”这个说法。而项羽一直以来就是我所敬佩的大英雄,坦坦荡荡,即使是乌江边的自刎,在我看来那也是英雄之笔,挥洒豪气。

第五篇:《史记》中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的比较

《史记》中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的比较

《史记》对人物的刻画,可谓“千人千面”,不同的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司马迁笔下的的人物形象总是那么血肉丰满,神形毕现,淋漓尽致,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以大环境(历史背景、人物经历、主要事件等)作烘托背景,做到有详有略,紧扣人物性格特征,层层揭示成败原因,最终水到渠成。

一、外在性格与内在心理比较

在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中,文章之始这样刻画项羽 的外在形象:“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仅这么一句,就给读者一个孔武有力的高大形象,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戏台上的古代武将。他的暴戾是喜欢 用“坑”或“烧”的办法来对待下层人士或自己所憎恶的东西,使自己失去人心,由义军变为被诸侯讨伐于垓下的“逆贼”。暴戾而无谋,最终的归宿是自刎。然而项羽又是善良的,最讲情面的。一方面是刚毅勇武,一方面是百转柔肠;一方面是温和仁慈,彬彬有礼,一方面是凶狠残暴、杀人如麻。他嫉恶如仇,不惜大肆杀戮,却又极易被别人的顺遂、依附所影响,其脆弱的感情之门极易被虚假的亲敬所攻破,进而表现为错位的 仁爱和荒唐的姑息。

刘邦的心理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豁达大度,却又暗藏心机。他的性格受到他远大抱负的驱动,在长期的军事政治斗争中经受磨砺,不断优化,从而促成了他一生的事业。起初,刘邦外向豁达的性格中包含着粗疏散漫的一面。他年轻时整日蛰居乡里,四处游荡,好酒色。但是在参加起义之后,“军事斗争的刀光剑影,政治斗争的尔虞我诈,迫使刘邦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优化自己的性格”。刘邦克服了自己的欲望,采取了一系列笼络秦民、收买人心的措施。可见刘邦在起义后逐步抛弃了自己性格中散漫不羁的成分,朝着成热稳健的方向发展。

从总体说来,刘邦的性格中优点的部分是勇敢、豁达,缺点是粗疏散漫。向好的方向发展是豁达大度,敢作敢为,乐观 向上,善于结交。显然,刘邦的远大抱负驱动他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严酷的政治军事斗争的锻炼和他身边智能之士的影响,迫使他由粗疏变为严密,由散漫变为有心机,使自己的性格不断优化,表现了独特的性格魅力。这些性格因素促使刘邦赢得了很好的机遇,并且得到了诸多贤才良将的辅助,增强了自己控制局势、把握机会的能力,从而使自己从一个不起眼的泗水亭长成长为一代帝王。

二、政治、军事才能比较

杀宋义和巨鹿之战的胜利,使项羽军事才能大放光彩,此时项梁已死,项羽脱颖而出。杀宋义,使其“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他在著名的巨鹿之战中,以高昂的斗志和背水一战的决心,向十倍于己的秦军发起了进攻。他俘秦将斩秦卒,九战九胜,摧毁了秦军主力。赫赫战功中,项羽是年轻英武、勇气超群的,是霸气十足的征服者的形象。应该说,项羽破釜沉舟、勇破章邯的壮举是功不可没的。

但这卓著的战绩却无法弥补他政治手段的幼稚。一是函谷关的两次“大怒”是其由军事斗争为主到政治斗争为主的转折时期,也是他由鼎盛到败亡的转折,由完整庞大的军事业绩到残缺低劣的政治业绩的转换。这两个“大怒”,一方面表现了项羽的豪勇,另一方面也表现项羽缺乏谋略。后来的分封诸侯、杀义帝、逼反齐人,都说明其政治心理的幼稚,被项羽分封的诸王,多忙于维持自己的地位,并不真正服从项羽的领导,没有受封的人,更是心怀怨恨,刚刚一个月就互相攻杀起来。对“得天下”没有全盘考虑,在政治斗争中,他的表现往往是被动的、情绪化的。他的英雄气概,缺乏雄才伟略做基础。

汉高祖刘邦以谋略胜,得天下。那么他的形象则不可能用“纠纠武夫”表现。“仁而爱人,喜施”六个字,就把刘、项性格的 截然不同表露得淋漓尽致;一个是宽厚畅达的,一个是彪悍易怒的;一个以仁交人,一个以力服人。两者作比,项羽的政治才能远逊于刘邦;而刘邦的军事才能又逊于项羽。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反秦,得楚人之心,六国人之心,故能率领六国诸侯军推翻暴秦。但在胜利的同时,他所过之处无不残灭,逐渐失去人心,特别是秦人对他的怨恨。刘邦与他不一样,既不扰秦人,也不增加秦人的负担,原任官职的照旧,连降王子婴也保护起来。对于暴秦的苛政峻刑尽除去,只与秦父老约法三章。两相对比,一仁一暴就极其明显。凡此种种,不单说明刘邦治军有方,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一代君王的雄才伟略,于“治”,是用了“方法论”来解决问题、平缓矛盾。再后来与项羽兵戎相见,更表现出他对项羽性格的了解,于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或是逃跑,或是反间,或是激将,或是诈取„„处处击中项羽要害,以细腻胜粗犷,以智慧胜鲁莽,以众智胜寡断。

三、文化修养比较

初始阶段,刘邦、项羽所处的层次几近相当,而且都有惊人言词。二者文化水平都不高。然而二人后来的性格却截然不同,究其原因是其所处环境和接触的人存在着差异。项羽因与秦有家仇,从小就受到叔父项梁的管教。而且项梁略有指挥才能,所以在其战死之前,项羽并没有得到独立应付社会的机会,对社会上奸诈、丑恶的一面可谓“知之甚少”,这就为他以后悲剧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刘邦呢?虽然看起来德性不佳,但他对生活的态度却是积极的、主动的、有独立思考的。做泗水亭长是他自己的选择,在声色、酒水与小吏朋友们的薰染下,他的社会经验无疑比项羽要丰富得多,所以敢大肆赊酒喝、敢不持一钱却假报进款目。可见他不仅熟识社会的林林总总,还谙熟其中技法。从朋友那里赚好处,是他使用的最娴熟的技法之一:开始是萧何,再是曹参、樊哙,对他的举荐与“保”。可见这里刘邦注重的是对人的关系的运用,是通过感情联络来换取忠实友谊的。

刘邦从一个小吏开始起义,最终消灭群雄,吞并天下。善于用人可以说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项羽继承祖业,拥兵百万,骁勇善战,最后却落得自刎乌江的结局,用人不善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刘邦曾不无得意地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刘、项二人的斗争史实际上就是二人网罗人才、驾驭人才的斗智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性是受非常具体的阶级关系所制约和决定的。”即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活动,他的思想观念、性格特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一定的环境形成一定的性格,而一定的性格又决定一定的命运。项羽之 败印证了这一真理:性格即命运。

性格与机遇往往决定人的成败,在客观机遇相同的情况下,怎祥利用良好心态来争取和创造更大更有利的条件,刘邦与项羽的形象和个性心理比较正好说明这个问题,引申于现实生活的其他方面,意义无不大同小异。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W],中华书局 1959.2.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M],中华书局 1959.3.吴汝煜.史记论稿[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79.4.彭兆崎.史记通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5.吴夏平.项羽败因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1).6.许智银.刘邦的成功与他的多重性格[J].洛阳师范学院学 报,1998,(6).7.苏兴,苏铁戈.读《史记•项羽本纪》三题[J].史学集刊,2000,(3).

下载读《史记》——刘邦项羽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史记》——刘邦项羽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刘邦项羽[范文模版]

    2000多年前的乌江边,霸王项羽,怀着壮志未酬的悔恨之情倒了下来。那边的胜者刘邦终于在这一刻结束了楚汉分割天下的局势,打下了这片得之不易的江山。 乌江畔流传着霸王边下的慷......

    读《史记选——项羽本纪》有感

    读《史记选——项羽本纪》有感 ——为霸王些悲歌 乌江边,瑟瑟的吹着阵阵寒风,吹乱了你飘散的长发,更吹冷了你破碎而绝望的心,乌江水似乎停止了奔腾,原本浩荡的东流水如今只倒映出......

    《刘邦和项羽》读后感

    《刘邦和项羽》读后感(自写) 彭菊花 今天读了《刘邦和项羽》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了汉朝时期,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二世以后,争抢天下的历史故事。最后刘邦战胜项羽,被迫杀了虞姬,在......

    我眼中的项羽——读《史记》有感

    我想我们听到这样一个字健康是一个杰出的人,死亡也是一个鬼男。到目前为止,思thinking,拒绝过河。李庆朝这首诗称赞喻宇宁的精神不住。但是读了这五千年后的书,我有了不一样的......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

    再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再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文/梁兔子“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很喜欢李清照的这首诗,因为它道出了对一代西楚霸王乌江自刎的无奈与惋惜。也道出了......

    读《刘邦》有感[五篇材料]

    读《刘邦》有感前不久觉得甚是无所事事,便在图书馆随便翻阅。来到图书馆西座三楼(记得也不是很清楚,或许是那里吧),中文书库里面的书还是挺多的,翻来找去也不知道看哪本好,便随意拿......

    刘邦和项羽的人才观

    从刘邦与项羽的成败看统帅人才素质 刘、项成败对创业和守成的人才观的启示,二、两人相比较,刘邦得到秦王朝天下这块大奶酪,顺理成章。,1、约束行为,以待天时。,2、约法三章,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