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有感

2023-0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读史记有感》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1

很幸运能读到《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这本书,书中讲述了唐尧、虞舜、周武王、秦始皇、西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等多位帝王。从这些帝王的事迹中,我懂得了“帝王之路”的坎坷与艰辛,懂得了要想成功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更懂得了一个人经历了痛苦与磨难仍然心存感恩才能成大器。

舜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瞎眼的父亲瞽叟和再娶的妻子及他们的`孩子象,对舜很不好,经常害他。瞽叟叫舜挖一口深井,当舜挖到几乎要出水的深度时,瞽叟便把井绳抽走,还和象一起往井里填土,企图要活埋舜。还有一次,瞽叟叫舜到粮仓的屋顶上去涂泥补漏,等舜一上到屋顶,瞽叟就撤掉梯子,还在粮仓下放火,企图烧死舜。幸好,机智勇敢的舜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舜屡次遭到家人的算计和陷害,不仅没有仇恨他们,反而对父母的恭敬和对弟弟的仁厚有增无减。正因为他经历了磨难和痛苦不仅没有仇恨,还心存感恩,这一优良品质,被竞争传颂,得到尧的认可,又接受了尧一系列的考验——接下帝位,担任国君。

看到舜的故事,我不禁面红耳赤。我比舜幸运多了,我有爱我疼我的父母,爸爸妈妈为了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不辞辛苦。好吃的先仅着我吃,好玩的先仅着我玩,好衣服先仅着给我买,可是,我却从没有意识到要心怀感恩,感恩父母给予我的幸福。我知错了,我明白了,妈妈唠叨是为了防止我犯错,爸爸训斥是为了让我更优秀,我以后会对父母、亲人、老师、朋友等心存感恩。

《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这本书还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不能像项羽一样有勇无谋,要想成大器要有勇有谋、深谋远虑;不能像汉武帝一样“好大喜功”,固执,不听人劝,要想成大器就要谦虚谨慎,博览众长。

读史记有感2

历史可以使人明智,可以使人大气,可以使人坦然。

这个暑假,我读了由司马迁所著 《史记 》改编的《少年读史记————霸主的崛起》 这本书。读完书,我闭上眼睛,书里的历史画面在脑中得以浮现。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纷纷登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齐桓公尊王攘夷;晋文公颠沛流离;楚庄王知错能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吴王阖闾知人善任。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晋文公重耳和越王勾践。重耳被人陷害,逃到其他国家去,他在外颠沛流离了十九年,才回到晋国当国君。回国后,他有仇报仇,有恩报恩。就连答应楚成王的“退避三舍”,重耳也一丝不苟地做到了。而越王勾践在一次战役中没有听取谋士的'建议,差点导致越国灭亡。回国后,他无论是坐卧还是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被吴国围困的苦,他还放下国君的身段,与众百姓处在一起。他礼下贤士、救济贫穷——最终成为一方霸主。

读完这本书,我从书中这五人身上学到了不同的东西:不要因私事误了大事;要知恩图报,一切以大局为重;要奋发图强,从小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知错就改……

只有学习历史,才能深入了解历史。如果不好好学习,你就会被别人超越。想要做一个强者,你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取长补短,努力追逐。

读史记有感3

这个寒假我读了由司马迁传写的《史记》,翻开《史记》我就感受到历史的凝重。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个文人就是司马迁,而这部无与伦比的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原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样,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得他饱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备受屈辱。但值得赞叹的是,在那般恶劣的境况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奋进,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数倍心血,终于出色的完成了作为一个史学家最顶尖的杰作《史记》。单凭这一点,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马迁先生,他的执着,他的毅力,他的'韧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样受人景仰。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

而最让我感慨的是,《史记》中有其他史学家想都不敢想,写都不敢写的内容对开国皇帝刘邦和当朝皇帝汉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记录当朝皇帝的历史已经是一些史学家不敢恭维的事了,更何况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负面的事迹,这很容易就会招致杀身之祸。然而《史记》却完完整整的将他们一一收入书中,犀利,深刻地把他们内心的隐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让我看到了最最真实的朝代,绝不带半点阿谀奉承之味。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啊。这也许正是《史记》为何如此珍贵的原因所在。

读史记有感4

孙膑采取的减灶诱敌的计谋怎么会骗过庞涓的呢?第一天十万灶,第二天五万,第三天还剩三万。作为一名有十几年作战经验(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就隔了有十三年左右)的成名将领,庞涓不大可能这么容易被骗,特别是在他知道孙膑能力并且吃过大亏的情况下,他不可能只通过三天的观察就得出这种结论。而且,孙膑的做法也有点过头了,哪有三天士兵就逃亡过大半的?齐军的士气再差也差不到这种地步。但是按《史记》的说法,庞涓确实中计了,这让我很想不通。

《史记》中还说,马陵伏击战发生在晚上。孙膑在树皮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几个字,庞涓还要先点火才能看清楚写了什么。那我就想问,难道之前的`夜行军不需要照明吗?怎么到要看东西时才想到了火把?更让人迷惑不解的是,孙膑居然以庞涓的部队点火把作为发起进攻的信号。难道他也知道庞涓夜行不需要灯火?古代行军可能确实会有许多防备,但总不会让自己看不清道路吧?

另外,庞涓死前所说“遂成竖子之名”也明显是小说家之言,正如项羽与虞姬诀别时的对唱,这些都是不可信的。庞涓说此话,有谁能够作证。能听到这话的,估计也和他一起死在树下了。

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司马迁在创作的时候不仅仅是一个史学家,更是一个文学家。我知道这是《史记》能够压倒其他同类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还是想再问一下,作为一本史学著作,《史记》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

读史记有感5

今天,我又读了史记里的《胯下之辱》。

在反抗秦王朝的时候,组成了刘邦和项羽两路诸侯,如果单论武艺、论打仗,明显项羽都略胜一筹,但最后为什麽最后胜利的是刘邦呢?就是他身边有一位神通广大的“诸葛亮”——韩信。

韩信是淮阴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人家,家境很不好,穷的响叮当,在乡邻们的眼中,韩信不像一个有出息的人,经常去别人家蹭饭,乡邻们都非常烦厌。又一次,韩信经常在卖肉的市场上站着,一个卖肉的青年把他叫过来,让韩信从他的胯下穿过去,韩信照做,一声也不吭,之后在萧何的推荐下,韩信当上了大将军,统领全军,韩信足智多谋,从未打过败仗,就帮助了刘邦建立了汉朝。

屡战屡胜的他在占领了齐国之后,被封为齐王。

在这之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把那个卖肉的青年叫了过来,并封他为中尉,青年很不明白,韩信说:“你真的以为我打不过你?只是怕杀了你,却招惹来官府的'追捕。”那位青年恍然大悟。

之后,有个叫蒯通的人求见,让他自立为王,如果有人在刘邦面前诋毁你,刘邦就会借此机会杀了你,除掉你这个后患,韩信偏偏不信。在平定了天下之后,果真像蒯通说的那样,刘邦把韩信杀了,害怕他的后代找他算账,就诛杀了他的九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向刘邦那样,不但不报答对她的有恩之人,还诛灭她的九族,简直是狼心狗肺之人,我们千万不能学他。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1

《田单复国》的故事你听说了吗?说的是田单在燕军的重重包围之下,不仅没有惊慌失措,而且仅凭一城之力使用让人拍案叫绝的火牛阵,打败了燕军,收复了被夺的七十几座城池。是啊,人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消亡!只要像田单一样不仅拥有勇气,而且拥有智慧,才能出奇制胜。

《田单复国》,这是我暑假里读过一本叫《少年读史记》里的一篇故事。《少年读史记》这本书精选了一些经典的历史事件,让我们更加详细地了解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并深有感触!

书中记载了《史记》中的一段:李牧是赵国北部边防的良将,长期驻守在代县与雁门一带,防备匈奴入侵。他对士兵们非常好,每天都X牛羊慰劳士兵,他规定:匈奴来犯时不许出战。几年下来,赵军没有任何损失。可是赵王忍不下去了,派别人替代李牧。每次匈奴来犯时必定迎战,但是失败次数居多。无奈之下只好再召回李牧。李牧依旧故我。将士们都闲得发慌,纷纷表示愿意一战。李牧知道军心可用,便精选十五万大军大败匈奴。此后十多年,匈奴再也不敢接近赵国边境。这说明打仗就好比拉门闸。方法对了,一根手指就可以轻易地拉开,方法错了,两只手都拉不开。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也是有技巧的。有时候讲究技巧,才能事半功倍,再难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著名的《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也出现在这本书中:秦昭王听说赵惠文王获得一件至宝——和氏璧,于是骗赵王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赵王明知有诈,但碍于秦国强大,不得不答应。正当国君束手无策之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自愿担任护璧使者,前去秦国。蔺相如不畏强权,宁可璧玉破碎,也要维护国家尊严,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最后保住了和氏璧,并全身而退。蔺相如是整个历史长河有勇有谋的英雄人物的代表。历史上还有无数像蔺相如一样英雄人物,像项羽、岳飞、诸葛亮、周瑜……之所以有他们精彩的'故事,才有了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中国历史!

读了《少年读史记》,我体会到了中华历史的博大精深,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精选的历史故事生动地讲述了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演变,全面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生动形象地再现一系列历史人物,使我懂得了一些历史事件发生背景和过程以及对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这真是:读史记,成大器!

读《史记》有感2

不以规矩,何成方圆?

——《史记故事》读后感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史记故事》就记载了许多祖先的故事。

书中有运用智谋而完璧归赵的蔺相如,有胸怀大志的陈胜和吴广,有为了安定天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还有拥有三寸不烂之舌,可以舌定乾坤的张仪……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武练兵》这篇故事。孙武善于练兵,吴王阖闾为了试其才能,故意选拨了108位宫女,让他练兵。孙武将宫女排成两队,挑了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但在孙武发布号令时,宫女们都一个个笑了起来。孙武又重复了一遍“军令不可违”,宫女们依然只顾嬉笑。孙武下令斩首队长,吴王闻讯,急忙求情,但是孙武说:“吴王已经把她们交给我来练习,我就必须依照军队的规定来治理她们。队长没带好头,必须按照军规处置。”处置完队长后,孙武回到场地再行令训练时,竟无一人懈怠取闹。吴王虽然痛失两位美人,但却发现孙武确实是个军事奇才,很快便重用了他。

是啊,军令铁律是胜利的保障。而今,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否为了追求自己舒服、自由,就可以无拘无束呢?在学校里,有需要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规;在班级里,人人要自觉遵守班级公约。如果有人违反校纪班规,调皮捣乱,就要接受教育。不然,小到一个学校,大至整个社会,不就乱套了?

用规则来看护文明校园,用规则来守护和谐社会,这正是古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无规矩,不成方圆。”

21世纪,中国已经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这是全中国人的骄傲。我想:这辉煌的成果背后,难道不是所有航天人员在严守规则吗?听老师说神舟飞船的舱门,连一根头发丝的误差都不能有,我非常震惊!我自豪,我们有勤劳智慧的祖先;我自豪,我们更有勇于创新的新时代建设者。

读《史记》有感3

我们先谈《史记》。读它,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谈话。司马迁,好人。好人经常倒霉,我对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觉得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书,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但此书之意义,我理解,却并不在于它是开了纪传体的头。相反,它的意义在哪儿?我看,倒是在于它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干巴巴罗列帝王将相,孳孳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书,像晚于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现在称为正史的书。我欣赏它,是因为它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早于它的事,它做了总结;晚于它的事,它开了头。它是一部上起轩辕,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的大历史。当时的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它都讲到了。特别是他叙事生动,笔端熔铸感情,让人读着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司马迁作《史记》,利用材料很多。它们不仅有石室金匮(汉代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收藏的图书档案,也有他调查采访的故老传闻,包含社会调查和口头史学的成分。学者对《史记》引书做详细查证,仅就明确可考者而言,已相当可观。我们现在还能看得到的早期古书,它几乎都看过。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古书,即大家讲的佚书,更是多了去。这些早期史料,按后世分类,主要属于经。子二部,以及史部中的古史。经书,其中有不少是来自官书旧档,年代最古老。它们经战国思想过滤,同诸子传记一起,积淀为汉代的六艺之书和六家之学。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是我们从汉代思想进窥先秦历史的重要门径。不仅如此,它还涉及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包含后世集部和子部中属于专门之学的许多重要内容,同时又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总汇。它于四部仅居其一,但对研究其他三部实有承上启下(承经。子,启史。集)的关键作用。借用一句老话,就是举一隅而三隅反。据我所知,有些老先生,不是科举时代的老先生,而是风气转移后的老先生,他们就是拿《史记》当阅读古书的门径,甚至让自己的孩子从这里入手。比如大家都知道,王国维和杨树达,他们的古书底子就是《史》。《汉》。所以,我一直认为,这是读古书的一把钥匙,特别是对研究早期的学者,更是如此。

读《史记》,除史料依据,编纂体例也很重要。这本书的体例,按一般讲法,是叫纪传体,而有别于编年体(如鲁《春秋》。《左传》。《纪年》及后世的《通鑑》)和纪事本末体(如《国语》。《国策》和后人编的各种纪事本末)。但更准确地说,它却是以世系为经,编年。纪事为纬,带有综合性,并不简单是由传记而构成,在形式上,是模仿早期贵族的谱牒。司马迁作史,中心是人,框架是族谱。它是照《世本》和汉代保存的大量谱牒,按世系分衍,来讲空间(国别。地域。郡望)和时间(朝代史。国别史和家族史),以及空间。时间下的人物和事件。它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是讲本,即族谱的根或主干;世家是讲世,即族谱的分枝;列传是讲世底下的人物,即族谱的叶。这是全书的.主体。它的本纪。世家都是分国叙事。编年叙事,用以统摄后面的列传。本纪。世家之外,还有十表互见,作全书的时空框架。其纪传五体,其中只有八书是讲典章制度,时空观念较差,属于结构性描述。原始人类有寻根癖,古代贵族有血统论,春秋战国礼坏乐崩,但摆谱的风气更盛(世在当时是贵族子弟的必修课),很多铜器铭文,都是一上来就自报家门,说我是某某之子某某之孙。司马迁虽生于布衣可取卿相的汉代,但他是作大历史。他要打通古今,保持联贯,还是以这样的体裁最方便。这是我们应该理解他的地方。

司马迁作《史记》,其特点不仅是宏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以互文相足之法,节省笔墨,存真阙疑,尽量保存史料的鲜活。比如初读《史记》的人,谁都不难发现,它的记述往往自相矛盾,不但篇与篇之间会有这种问题,就是一篇之内也能摆好几种说法,让人觉得莫衷一是。但熟悉《史记》体例的人,他们都知道,这是作者兼存异说,故意如此。它讲秦就以秦的史料为主,讲楚就以楚的史料为主,尽量让角色按本色讲话。这非但不是《史记》的粗疏,反而是它的谨慎。如果吹毛求疵,给《史记》挑错,当然会有大丰收,但找错误的前提,首先也是理解。 《史记》这部书伟大,它的作者更伟大。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一定要读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当然很重要,因为只有读这篇东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过程,知道他有家学渊源。名师传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笔也老道。但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他还有一封《报任安书》。如果我们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将就死之人的心灵对话,每句话都掏心窝子,里面浸透着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其辗转于生死之际的羞辱。恐惧和悲愤,五内俱焚。汗发沾背的心理创伤,非身临其境者,绝难体会。小时候读《古文观止》,我总以为这是最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一篇。司马迁为墙倒众人推的李将军(李陵)打抱不平,惨遭宫刑,在我看来,正是属于鲁迅所说敢于抚哭叛徒的脊梁。他和李将军,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将,趣舍异路,素无杯酒交欢,竟能舍饭碗。性命不顾,仗义执言,已是诸。刿之勇不能当。而更难的是,他还能在这场飞来横祸之后,从命运的泥潭中撑拄自拔,发愤著书,成就其名山事业。读《报任安书》,我有一点感想: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类超越中尤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虚有数的众多生命汇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首先就在于,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我想,司马迁之为司马迁,《史记》之为《史记》,人有侠气,书有侠气,实与这种人生经历有关。一帆风顺,缺乏人生体验,要当历史学家,可以;但要当大历史学家,难(我以为,大历史的意义就在通古今,齐生死)。以个人荣辱看历史,固然易生偏见,但司马迁讲历史,却能保持清醒客观,即使是写当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肤之痛,也能控制情绪,顶多在赞语中发点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历史,写史和评史,绝不乱掺乎。

读《史记》有感4

许多人都知道司马迁,也都知道他所着的《史记》。这几天,我找到了《史记》的简缩版,认真地阅读了一遍。

《史记故事》是从“五帝”讲到“张骞”,把中国古代黄帝时期到西汉时期这一段历史几乎都写了进去。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纪传体通史,体现着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无论是体例还是写作风格都影响着后代史书的撰写和编纂。作者司马迁忍辱负重,谨承家学,以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秉笔直书的责任感,写作了伟大的《史记》,客观地记录中国朝代的兴替,恰当地评价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再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社会画面。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故事》让我认识了不少名人以及他们的功过。如:神农氏尝百草、周武王灭纣、田单火牛破燕军、愚蠢的秦二世等等。他们的功值得我们学习,过则让我们警醒,提醒后来的人们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这些故事写得十分优美,其中,一些故事还有着诗句呢!如:荆轲刺秦前太子丹辞别荆轲时的诗句: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日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这样的诗句,至今读来,仍令人心中顿生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离别之情。

这本书还让我了解到了不少神话传说。如:炎帝是女人、蚩尤是外星人等,这些虽然是传说,没有科学依据,但是通过《史记》记载下来后,千百年来,人们传颂不已。中华民族的.祖先的千秋功绩也就为我们后人所铭记。

说到这儿,我已经解开了以前的疑问: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其实,司马迁是让后来的人了解以前古代的文明,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了解古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他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记述历史事实,而且还希望后来的人们能总结前人的优秀成果,吸取历史的教训。

《史记故事》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过去的许多历史,还让我时时警醒。读了《史记故事》,真可说:“人一生的朋友是书,人一生最好的朋友是一本好书。”《史记故事》就是一本好书!

读《史记》有感5

那天,无意之中在书柜里发现一本书——《史记》,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司马迁的一生都致力于这部史学著作。我不知道司马迁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更不了解历史。但这本书或许可以帮我了解司马迁,了解历史。

于是我带着好奇心,翻开了这部史学巨作。当我才返开始就看见了一行小字: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逻辑使人睿智,数学使人心思缜密。首页便是三皇五帝之传,接着便是各朝历史。这本书书记载了太多的历史,我想这该要花费多少精力和时间呀,需要搜集多少资料呀。而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以及自己的愿望,竟然可以坚持这么久,即使在监狱里也不忘记自己的使命。为了这部史学著作,他呕心沥血,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如果他没有坚强的意志,又怎么会有这不是史学巨著呢。

终于,我读完了《史记》,我不禁感慨万千。原来,我对司马迁了解得这么的`少,原来我对历史了解得这么少。另外,我发现历史的真相与电视剧所描述的情况之间竟有这么大的差距。我真佩服我国古代的伟人,更佩服司马迁。

读《史记》有感6

看完《史记》,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在这些真实的历史故事中,我印象最深的有几个。

一个是暴君商纣王。虽然他口才很好,但他利用这种天赋拒绝了部长的建议。他有强壮的身体,但他用所有这些力量打猎和玩耍。读到这里,心里隐隐刺痛,为商朝感到悲哀。很明显,商纣王有这么好的资本,可以把国家治理好,国力越来越强。最让我吃惊的是,当忠臣毕干说服他的时候,他想出了一个“好”的主意。他对比干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洞。你是圣人吗?我想看看你心里有多少洞!”说完,他拔出剑,剖开了比干的胸膛,当着众官的面挖出了比干的心脏!当我读到这一段时,我痛恨商纣王的残暴行为。我可以想象当时人们有多讨厌这个商纣王。周国的领袖周武王与纣王交战时,纣王的人民和奴隶派他们去攻打商纣王。不用说,周武王赢得了人民的心,赢得了胜利。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史记》第42章也讲了类似的.道理。郑国国君和妻子姜生了两个儿子,但姜偏爱次子,讨厌长子,因为她很难生长子。长子继位时,姜很不高兴。她想让次子段继位,就逼着他在段登基的时候把景怡封给段,然后让段在景怡暗中练军马。然而,这些长子学生都在眼里,他却保持沉默。段闻知不回应,与母亲进一步商议篡位之计,准备内外呼应。看完这封信,我的心情不自禁地缩了一下,生怕二儿子得逞。结果并不是这样。生于段攻京时,取出最精锐的兵马,段之死,大获全胜。段的放荡使百姓很恨他,于是他终于保住了皇位!

《史记》中有很多类似的历史事件,都让我体会到一个道理:正义总能战胜邪恶,赢得民心者得天下!

读《史记》有感7

我读《史记》这本书后,觉得自己的知识又增长了一些;人也感觉轻松多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武王伐纣》。

我曾经看过《封神榜之武王伐纣》这部电视剧,我觉得特别好看,里面还有妲己、申公豹等各种妖魔鬼怪,这些都是妲己请过来抵抗武王伐纣的。但是我的《史记》这本书上却没有。当然,因为那些都是神话传说,并非真理,实际上是治理无方的纣王,他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不仅他不理朝政,而且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后来武王带着军队来伐纣了,纣王也派七十万大军来抵抗,但那七十万人里面,没有一个人不恨纣王的。后来,武王杀进来的时候,七十万大军有的投降,有的`自杀,还有的为武王叫开城门。最后,武王的军队如潮水般扑向商纣。纣王见大势已去,便身着宝玉衣投鹿台而死。

《史记》,我最爱的书。

读《史记》有感8

史家绝唱,无韵之离。一看到这句话,大家肯定会想到两个字——《史记》。是的,今年暑假,我读了这部辉煌的历史。

《史记》讲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故事,是中国第一部传统史书。它逐一描述了夏、商、周、秦的兴衰,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巨作。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历史学家和作家司马迁。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在20岁时开始参观全国,收集材料。47岁时,他冒犯了汉武帝,因为他为一名将军辩护。司马迁出狱后,花了时间终于完成了《史记》,完成了父亲的遗愿,最终列入了青年历史。

读完整本书,心里百感交集。我嘲笑烽火戏诸侯的'幽王,我讨厌奢侈,我赞美爱国执着的苏武,赞美敢于自荐的毛遂,尊敬致力于学习道德知识的老子……

在我心中,英雄这个词不值得任何人,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很多真正的英雄,项羽就是其中之一。他鸿门宴会上,他放弃了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刘邦。告别于吉后,他突破失败,被困在东城,失去了700多人。到了乌江,一个亭长让他渡船去江东当王,但项羽婉言拒绝,把他的乌卓马送给了亭长。然后,他让剩下的20多人拿着短刀和汉军打肉搏战。杀死数百名汉军后,

《史记》中有很多故事让我受益匪浅。看完之后,我仿佛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漫步,细细品味着每一个历史故事。我仿佛看到太史公在昏暗的光线下努力工作,有时若有所思……

读《史记》有感9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x年至公元前9x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谈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太史令”只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职责仅在于管理图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记录上代及当代事情,并无著述的责任。然而,司马谈和司马迁明显不满足于“拾遗补蓺”。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身为太史令,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读《史记》有感10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的这首诗赞扬了项羽宁死也不苟活的精神,但我读了《史记》中关于项羽的部分后,对项羽就有了新的看法。

项羽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他可以冲锋陷阵,转眼之间能杀敌百人,他用兵大胆,一点儿也不优柔寡断,非常大气。我佩服他的勇猛和胆略,因为他曾说过,可以代替秦始皇,要知道秦国是多么强大的国家呀!他竟要取而代之,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位英雄,但是他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首先,我认为他不重视文化学习,甚至还认为读书竟然没用,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可是,他从没想过,不读书学习,那是有缺陷的,无论是用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都少不了文化。无知难道不是他脚下的'一块块绊脚石吗?他这一点就不如诸葛亮了,诸葛亮满肚子的墨水,却不是纸上谈兵,他只要观其大略,就马上可以想出好计某,可真是神通广大。

其次,我觉得他不会合作,不能把握好良机。张良、韩信都曾投奔于他,可他竟不能与他们好好合作,打下这一片江山,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贤士都被刘邦所用,使自己被打得一塌糊涂。项羽认为只要由他一个人就足够了,可是,人的一生中,总少不了别人的帮助。就如孙悟空,他虽然能上天入地,武艺高强,但还是常常需要得到各路神仙的拔刀相助啊,项羽这区区凡人,怎比得过孙悟空呢?

再者,项羽还是一个不会总结自己失败的人,项羽在临死前曾说:“天要亡我”,却不找找自己的原因,执意将自己一切的失败全都归于天。想到这,我不禁感到惭愧,每当我找不到某样东西时,都会怪妈妈把东西拿走了,却不想想是不是自己忘了放在哪儿了。

项羽英雄盖世无人能敌,却是会呈逞匹夫之勇,不能善用天下的英雄,到死也认识不到自身的缺点。要知道,单有一身武功是不行的,只有真正聪明有胆识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读《史记》有感11

《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史记》中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为别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条河流,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我还从赵氏孤儿,塑造了忠臣程婴和公孙杵同奸臣屠岸贾斗志斗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于忠诚、善良、正义;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其中的《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王用他们的仁义、善良为民造福,让百姓安居乐业,和纣王的残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他们。《陈胜吴广》的故事讴歌了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带领奴隶推翻秦朝的暴政。陈胜从起义到牺牲只有6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秦之火越烧越旺。《飞将军李广》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抵抗匈奴进犯,保卫国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爱戴……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读《史记》有感12

当年司马迁忍辱纂写《史记》,一时间感动天下。它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为司马迁的忍辱折服感到感动。

《史记》中载入了许多古代事迹,如,武王伐纣、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其中最令我难忘的则是“纣王的暴政”。

商纣王和她的爱妃妲己为了贪图享受,不惜花巨资建造“鹿台”。只要他一不高兴,就拿奴隶们出气!他和妲己发明了一种叫作“炮格”的残酷刑具,专门用来残害奴隶们。他的叔父比干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于是他好言相劝于纣王,不想纣王反咬一口,残害了自己的亲叔父!

纣王是人怒天怨,但是当时没人赶反抗。就这样,商朝逐步走向了毁灭。

看完这个章节,我的心潮久久难以平静。人活着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帮助别人!

说远的,就拿司马迁来说。古时,他活着一天,就多纂写一页《史记》,就多帮我们后人留下一段历史。

说近的,再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古歌――我家门对门的一个女孩儿,十六岁。她爱好音乐,她已经创作了近百首歌曲。她家很有钱,乐器一大堆。古筝、评弹、扬琴……令人惊讶的是,她竟会二十多种乐器!令人更为惊讶的是,她是无师自通的!每种乐器,只要到她手上,不出五天,她一定会弹出美妙的乐曲了!她利用她的'这种天赋,创作了近百首乐曲:古典乐器她创作的乐曲弹起来如高山流水,西洋乐器她创作的乐曲弹起来高雅脱俗。她现

在已经是好几家唱片公司的特约作曲人了!我曾经问过她为什么要创作这么多首曲子,我以为她是为了赚钱,谁知她竟说:“我活着就是为了让人们的那一双耳朵多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多享受一次灵动的感悟。”!我听后,大为感动。可是――你知道吗?作曲天才古歌姐姐竟一位失去双腿的残疾人!虽然她是一位残疾人,但她一直坚守着一个信念――活着是我了帮助别人,我唯一能帮的,就是让他们多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

人活着,真的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帮助别人!

读《史记》有感13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奇书,又是一部精妙的文学著作。这不,四姨就给我买了一本《史记》。

刚开始,我对《史记》没什么兴趣。后来,家里的书全看完了才开始开《史记》。看了之后才发现,《史记》真的能告诉我好多道理。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为世人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上自传说中的皇帝,下至汉武帝,前后跨越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规模宏大,体系完备,是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文献资料。同时,也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觉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真的了不起。他可是忍辱忍痛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呀!而且,他又是在大牢里写的,那里光线灰暗,但他却是坚持写完了这本书。

《史记》让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一定要做一个君子,不要做小人。如果一个人长得丑,脑子笨,也没关系,只要能做一个君子,不做小人,就算再丑、再笨的人,也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在《史记》一书中,让我最受感动的就是屈原了。屈原是一个多么有正义感的君子呀!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竟投汨罗江自杀了!

《史记》真的是一本好书!它使我明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它使我一生受益!

读《史记》有感14

《史记》是司马迁忍辱负重。呕心沥血,花费一生的精力来创作的它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大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一代明君唐太宗也感喟:〝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史记》为我们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画面,还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让我们从历史中明白道理,揭露丑恶行为,歌颂高尚的品德。

《史记》中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对人谦恭有礼。和蔼可亲。孝敬父亲的虞禹;令人尊敬。勤政爱民。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受到了大家的爱戴;还有那残暴。沉迷于酒色。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最终丢失了江山的商纣王;只为博得美人一笑,点起烽火。不惜一切戏弄诸侯的.周幽王,〝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这就是周幽王堕落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忘亡国之耻,卧薪尝胆从而最终战胜吴国的越王勾践。知识渊博。见闻深广。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用〝发愤以抒情〞的方式创作的《离骚》而名垂千古。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千古,映射着未来。读完《史记》,让我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了一点点历史发展的规律。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明智的人既要不忘过去。重视将来,更要全力把握现在。创造将来。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到圣贤真正的精神何在?我认为这才是读《史记》的最大意义。

读《史记》有感15

我敬佩司马迁能把《史记》写得那么深动敬佩《史记》当中的每一个英雄人物敬佩中国拥有那么丰厚悠久的历史,史记的读后感。今天我终于把厚厚的一本《史记》读完了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收获还真是不小。

们先看看尧吧!其父帝喾死后,位置本来是传给尧的哥哥,结果《史记》说哥哥“不善崩”了,弟弟尧就上了位,史记读后感。“不善”大概就是没做出什么政绩,“崩”就是死了的意思。这就很奇怪了,“不善”就是“不善”,“崩”就是“崩”,这个“不善崩”难道是说:因为没做出什么政绩所以就死了?逻辑不通。怎么个“不善”法?没说。怎么“崩”的?也没说。况且,此前帝位都是在整个家族里接力的,为什么到这里变成家庭接力?这一段写得这么简单而模糊,我想我可以大胆假设:是不是尧和哥哥为王位明争暗斗,结果哥哥胜出,而后尧在心腹的帮助下,设计把同父异母的哥哥弄死了,手段无非是暗杀或政变两种,然后随便找了个理由对付一下舆论,自己就补上去了。舜被登用后,先是把自己打扮成万民拥戴、百姓争相来附状。你看他住的.地方:“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他出道前,在老家住了三十年,也不见“成都”,还受到父母的追杀。如今一得到元首的垂青,浑身光环就出来了,让我想到了现代领导们喜欢搞的政绩工程。接着他还排除异己,尧的时候,鲧、共工、

下载读史记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史记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在浩瀚如烟的书海中,历史著作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而有一本书,在历史著作中,就是最闪亮最夺目的一颗。它就是汉代太史公司马迁历经十三年的呕心沥血写出的——《史......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述父亲司马谈评论法家时说道:“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这是法家最难能可贵的思想。司马谈对此持肯定态度,司马迁亦是如此。......

    读《史记》有感

    《史记》 《史记》里记载了一个世代相传的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的孙膑和庞涓同为鬼谷子的学生,庞涓因为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将孙膑欺骗到魏国,设计陷害于他,对孙膑实施“膑刑”,剜......

    读史记有感

    皋陶说:“考察一个人的品行,要看他怎么做事。性格宽容大量又能严肃起来,柔和又能独立行事,厚道而且待人恭敬,办事有调理而且认真,性格柔顺却又刚毅,正直而且温和,简约却不草率,坚强果......

    读《史记有感》

    姓名:郑永明班级:动科124班学号:15112408 读《史记》有感 《史记》作者司马迁(前145-约前87)字子长,左冯诩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的父亲司马淡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对于天文,历史,......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史记》记叙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3000多年的历史,是历史的“实录”,具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美誉。读罢《史记》,我感受深刻的中华民族的灵魂—......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漫溯历史的流淌,让我看到了《史记》的倒影。然后我赤足踩在历史松软的沙滩上,俯身拾起一个散发着智慧光芒的五颜六色的贝壳,细细的把玩,心中一......

    读史记有感

    史记读后感我敬佩司马迁能把写得那么深动,敬佩《史记》当中的每一个英雄人物,敬佩中国拥有那么丰厚悠久的历史。今天,我终于把厚厚的一本《史记》读完了,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收获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