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5:0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资治通鉴》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资治通鉴》心得体会》。

第一篇:读《资治通鉴》心得体会

《资治通鉴》,在中国历史书的地位是非常凡响的,是一本誉满全球的世界名著。它是一部古代帝王资于治道、鉴于往事、阅览和资政的御用史书,是一代伟人毛泽东通读了十七遍的历史巨著,被后人誉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

我喜欢那白话文将中国历史一一详细的描述出来,而每一个历史的记实,就如一个动听的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了解了中华民族那伟大的五千年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令我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优良的民族。作为一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史籍精华,《资治通鉴》主要从“兴国安邦之略,统帅全局之法”、“处世达人之径,实现自我之途”、“修身齐家之方,养性慎独之术”、“运筹帷幄之谋,决胜千里之策”四个方面来解读历史、诠释人生。

我就说说我对“修身齐家之方,养性慎独之术”这方面的理解吧!人生往往会处于一些无可奈何的矛盾之中,可是有的人悲观失望,有的人痛苦挣扎,有的人沮丧彷徨……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如果一个人的心总是为外物所累,她又怎能得以有安闲的心境呢?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拥有一颗坦荡而又充实的心灵,学会修身齐家,养性慎独,又何愁不能长笑于天地、畅游于人世,获得完美的人生呢?

这本书中的故事真的很感人,我就举其中的两个例子吧!大家都听说过《吕蒙开卷有益》,从前,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可不能不学习呀!”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鲁肃见了吕蒙之后,就有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人和人虽然是平等的,但也是有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在于你后天是否努力的学习。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叔叔,他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每次大家聚在一起,他总会让我们说说自己的生活,时时告诫我们要继续学习,他说我的年纪总比你们大吧,我都在学习呢,你们也要学习,叔叔真的不简单。记得他上大学那年,因为那时家里条件困难,夏天蚊子多,叔叔把两只脚放在坛子里,熬夜看书;那时家里舍不得用电,叔叔用手电筒照着看书,这是我们村上的一段佳话,后来大家都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我直到读了这本书才真正体会到当年叔叔学习的情景,体会到叔叔的辛苦哦!正是这样,叔叔考取了大学,那是三十年前,真的不易啊,可是叔叔现在事业有成,都已是专家了,可他还在学习,还不忘提醒我们好好学习!我来幼儿园十多年了,也是一直在学习,但都是工作的需要,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学习,本科学习也是听了叔叔的话才报的名,我开始懂得,真的要充实自己,该主动学习学习了,因为今天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生产率”已经成为社会上一个越来越流行的名词。知识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贫困的时候不会离开你,患难的时候能够帮助你,意志消沉的时候能够鞭策你。让学习来充实我们的生活,让学习来成就我们的事业吧!

还有一个例子《窦德玄能不强对》。说的是有一次,唐高宗来到濮阳,窦德玄和其他大臣骑马跟随在后。高宗问:“濮阳又叫帝丘,是怎么回事呢?”窦德玄诚实地说答不出来,另一个大臣许敬宗从后面策马上来,回答说:“从前古帝王瑞顼在这里住过,所以叫帝丘。”高宗称赞答得好。许敬宗退下后对别人说:“大臣不可以没有学问,窦德玄回答不出,我实在为他害臊。”窦德玄听了这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做到和做不到的事,我不勉强回答自己不知道的事,这才是我能够做到的。”这个许敬钟有丰富的知识固然很好,而窦德玄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做他自己能够做到的事,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认识自我”,这是镌刻在古希腊戴尔菲城神庙里唯一的碑铭,它犹如一把千年不息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崇高的人生思考。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也不存在白璧无瑕的完人。因此,人只有正视自我,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才能获得人生的飞跃。

这本书中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中有赞扬勤政敬业的,有歌颂廉洁奉公的,有推崇一诺干金的,有称许知人善用的,有描述随机应变的,有反对贪婪浮夸的,有反映历练人生的,有赞美宠辱不惊的……。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希望大家都来看看这本书,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乐趣,给你的事业带来成功,给你的人生带来丰盈。

第二篇:读《资治通鉴》有感(模版)

读《资治通鉴》有感

我一直比较相信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对古今中外的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感觉那些过去的历史仍在我们的昨天,感觉那些过去的历史有可能会发生在我们的明天。生活中难免会有历史重演的成分,或是喜剧,或是悲剧。阅读史书总是给我带来无尽的感想,无穷的惊叹。

阅读过很多的历史书籍,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但是最喜欢的一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因为那个时代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当然,关于这个时代有着不少的记载,或口诛笔伐、或赞扬有加。其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描述最清晰,最精彩的就属《资治通鉴》。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是对《资治通鉴》最好的评鉴。它是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在一些优秀的助手协助下,用时十九年才完成的编年史巨著,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根据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编写而成。《资治通鉴》这一历史著作中的王朝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司马光用一生的时光和心血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的一千三百多年之间的历史事件,这部三百多万字的鸿篇巨著真可谓是十九年磨一剑,书中记录了历代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地告诉大家:清廉、中正、刚直、温厚、诚信、执著等等古人拥有的品质,在今天仍是万分可贵的精神,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高贵品质,书中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与深深地思考,发人深省,令人拍案。

梦回千年,烽火硝烟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争鸣,能人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果最好、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古往今来被人们一次次成功演绎的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种表现形式,然而无一例外的都是针对着人性最最脆弱的部分——多疑。这里我不禁想起,中了敌人的反间计而最终失败的、也最为令人惋惜的便当属魏。魏居中原之地,富庶傲视天下群雄,如果能留住吴起、孙膑这两位后世公认的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为惨重的则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掠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有实力与虎视六国的大秦相抗衡的国家,然长平一役,赵为范雎所反间,更廉颇而代之以赵括以致四十万大军为秦将白起坑杀„„反观历史,有太多、太多的历史故事被与反间联系在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会继续挑战人性最为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会完备,也不可能完备,人性永远多疑„„

楚霸王项羽。诛杀宋义,威震楚国,声名大震。鸿门宴,义放刘邦;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大破秦军却在乌江之夜闻得四面楚歌最终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乌江。得民心者得天下,善于用人的汉高祖刘邦,手下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辅佐刘邦完成大业,可见得民心的重要性。

桓温是东晋时有名的将领,曾经两次北伐,他有两句话很有名,一句是“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温感叹时光流逝太快,自己以前栽种的杨柳树如今已经枯萎摇落了。树犹且如此,人又何以堪呢!他感叹人世沧桑,转眼已间,他已是个老人了。曾经的雄心壮志,可能还有,但是精力和身体已不如从前了。另一句是:“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这句意思很明显,大丈夫岂能碌碌无为的过一生呢?应当做一番事业,以不枉来世一遭。“不惜遗臭万年”是他的愿望,而现实中却又是顾虑重重,所作所为非常注意尺度,到染病快要死之前,考虑更多的还是家族将来的利益,而非自己当皇帝的事,不像历史上一些真正的不惜遗臭万年的人那样。

再看看唐太宗李世民。结交豪俊,收天下英雄为己用,在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看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便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爱民如子,轻徭薄赋。他善于纳谏,听取正确的治国方法,最终开创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成功又一次证明了纳谏与得民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需要在平时生活中广交益友,善于听取别人真诚的劝告。虽然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它们却对自己有很大的利处。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本集错本,而且是铁皮封面的,其中穿插的都是刀光剑影。但是这样血的教训可以让我们避免悲剧历史的重演。对于一个国家领导人来说,勤政爱民是他的责任,是他的宗旨,是指引他前进的信号灯。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表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国家。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借鉴古人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快的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能更好的接受与适应我们以后生活与工作环境。我们受挫时,有历史给我们证明: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困难只是暂时的,坚持住,克服了,你就是赢家。我们骄傲时,有古人给我们证明:骄傲使人落后,下一个失败者就是骄傲的人。我们还可以通过好多的历史人物那儿学到:正直,诚实,永远是人类性格的闪光点,靠不光明的手段得来的成功是不能持久的„„

就让细腻而悠长的历史滋润着我们的成长,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吧。

第三篇: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

亚里斯提卜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的,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可见一本好书的重要性。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带领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写的一部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26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取名“资治通鉴”。

阅读此书,我们能穿越时空,来到古人生活的世界,零距离感受战场上的肃杀,帝王们的奢侈,百姓中的疾苦。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地广人多,本是可以通过励精图治而一统天下,结果皇族子弟们却不为成就霸业而打算,却为争夺王位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于是乘此机会士大夫们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时皇族子弟们才猛然醒悟,而此时已无法再管制士大夫们,最终落得了“三家分晋”的结局。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有两点:

1、他们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做长远打算,只看见眼前的王位而看不见未来的发展;

2、他们人心不齐,犹如一盘散沙,不能齐心协力共同谋发展,最终让士大夫们有了可乘之机。隋和秦是两个短命的王朝。它们在建国之初都很强盛,但都二世而亡。是什么让如此强盛的王朝瞬间土崩瓦解?就是它们的帝王实行的暴政。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吧?

他在我国古代帝王中是明君的代表。玄武门之变后,他登上了皇帝宝座,并重用贤臣,减轻百姓负担,对周边少数民族恩威并重,使国家繁荣富强,深受人民爱戴。由于他在位的这段时间政治比较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史称“贞观之治”。

同样是帝王,为什么所统治的国家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最关键的就是你是否能深

得民心。可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把《资治通鉴》看了16遍,所以说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它的一份功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史册上的一大瑰宝。

第四篇: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

《资治通鉴》是一本历史书。它的原著为宋代司马光撰写,现在被改写为一本通俗易懂的少儿读物。它总共有八十篇,讲述的时代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唐朝末年。这本书图文并茂,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在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子后面还有注释。第一自然段还有简单的背景介绍,生动曲折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发生的各个著名事件。

举个例子说吧!第十八章《萧何月下追韩信》,其中主要人物有:韩信、汉王、萧何、项羽、夏侯婴。仅仅这一篇,就用了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及对比、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讲述了韩信从一个常常跟着别人吃闲饭、混日子的人变成了一代有名的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的代表人物的一波三折的过程。他指挥了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破代、灭赵、降燕、伐齐、歼楚,帮助汉高祖刘邦平定了天下。这一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讲述了蕴含在故事背后深刻的道理,总的来说,这本书体现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

第五篇:我读《资治通鉴》

我读《资治通鉴》

发表于:2007-09 作者:孟宪实

读书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如果没有书,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读书,有功利性的目的——获取知识,掌握技术,使得读者变得强有力。读书也有非功利性的目的——陶冶情操,锻炼理解力,就不单纯属于功利性问题。读史,虽然有“读史明智”的名言,但是很难说读史是为了什么功利。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你对他们知道多少,能够对你的现实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呢?这显然是难以判断的。通过历史的阅读,你的思维空间获得拓展,你的历史意识获得强化,这虽然不等于功利,但也不能说没有意义。

但是,中国历史的文献记载浩如烟海,尤其是因为历史的变迁,在阅读过程中设置了障碍。这个障碍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文字方面,阅读古文我们不太容易;第二,经常有文字虽然能够读懂,但是文意的理解方面又有困难。其实,古文不是最主要的障碍,倒是后者的阻碍力更大。高中毕业,阅读古文就没有什么问题,个别字词问题依靠工具书很容易解决。对我们真正造成影响的其实还是文意的问题。通过简单的记载文字,我们对于所记历史究竟能够理解多少呢?

近年来,因为要给观众讲解唐初的历史,我重新仔细阅读了相关资料,尤其是编年体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我在阅读过程中颇有心得,介绍出来,也许有助于读者对同类读物的阅读理解。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政变登上皇帝宝座。在玄武门政变和他正式登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但是自从玄武门政变成功以后,他就实际控制了政权。掌权以后的李世民如何对待过去的敌对势力,这在当时是一个头等大事,因为天下都在观望。李世民及时采取和解政策,对原来的敌对势力积极拉拢,化敌为友。其中,收编魏征意义重大,不仅充分显示了李世民的宽阔胸怀,更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埋下了重要伏笔,因为没有魏征,贞观之治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这样一件重要的事情,《资治通鉴》的记载却十分简单,不过如下一些文字而已:

初,洗马魏征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败,世民召征谓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众为之危惧,征举止自若,对曰:“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

这样的一段文字,李世民与魏征两人的对话只有两句。李世民一句问话,魏征一句应答。李世民问话之前有一句铺垫,证明了魏征回答的是实话。魏征回答之前有一句铺垫,是描写当时气氛紧张,别人都替魏征担心而魏征举止自若。魏征回答之后,李

世民改变了态度,前倨后恭,立刻任命魏征以新的职务。魏征显然也接受了。唐太宗态度的如此变化,也有一句解释,叫做“世民素重其才”。但是,如果素重其才,为什么开始的时候气势汹汹呢?

所以,真正理解李世民与魏征关系的转变,在这段文字记载中,我们还有必要认真分析。史书在叙事的时候,把很多历史信息隐藏在了文字的背后,如果不仔细分析,我们的阅读就很难通过这些简单的文字了解历史的真相。

要正确理解这段记载,首先应该了解一些基本背景。

魏征是东宫李建成手下的核心成员,他的官职是太子洗马。洗马是东宫司经局的首脑,从五品,专门管理东宫的图书,经常要跟太子讨论学问文章。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斗争的过程中,魏征看来是主张对李世民采取极端手段的人。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秦王府有一个东宫和齐王府百人左右的名单,准备杀掉。后来因为尉迟敬德的坚持而没有实施。魏征应该在这个百人名单中。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召见魏征。对此记载最多的是《资治通鉴》。李世民召见魏征,对他进行了指责,说:“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听了李世民的问话,“众为之危惧”,大家都为魏征感到恐慌。没有想到,魏征“举止自若”,很坦然地回答说:“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他没有辩白,而是说因为自己的计策没有被李建成采纳,所以李建成才有了今天的祸难。魏征竟然如此说话,我想,当场的众人一定更加吃惊。但是李世民的举动却很反常,他不但没有继续追问,反而“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为什么呢?《资治通鉴》说是因为李世民平素就看重魏征的才干。

这段记载,让人很费解。李世民为什么开始气势汹汹后来忽然改变了态度?魏征为什么态度有些傲慢但不回避他的责任?他凭什么敢于直言说自己劝前太子杀李世民?而为什么李世民又放过了他?

要想了解这个简短对话的玄机,首先必须明白李建成与李世民斗争的两个根本问题:第一,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争,本质上是对最高权力的争夺,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他们两人才是关键,其他人都是附庸而已。追究属下的责任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样的斗争,不是别人挑拨就能发生的。这是斗争的性质。第二,这场斗争的胜败决定于手段,简单地说最后的结局决定于谁先下手。先下手为强,是基本原理。李世民先下手,结果胜利。李建成没有先下手,所以失败。这是斗争的手段。

我们再来分析李世民与魏征的对话。

李世民上来气势汹汹,让大家很害怕。“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关系?”

魏征呢?根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让李世民的凶猛态度落了空。为什么魏征不回答这个问题呢?因为这场斗争的本质是对最高权力的争夺,实际上与别人无关。李世民的这个问话是要搅浑

水,是要探魏征的底线。比如,如果魏征回答没有离间,或者说你们的关系我离间不了。那都会围绕第一个问题展开,而那是很危险的一个问题。所以,魏征不回答李世民的问题,直接进入第二个问题,就是这场斗争的手段问题,那就是谁先动手谁胜利的问题。魏征说,我也曾建议采用同样的手段,但是前太子没有听我的话,所以才有今天这个结局。

魏征这么说,表达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态度:第一,我对这场斗争有清醒的认识,第二,我对秦王殿下很钦佩。魏征直接进入关于斗争手段的问题上,表达魏征在这个问题上,甚至比秦王还有先见之明,比秦王更早认识到采取绝对手段的必要性。就此而言,李世民是占下风的。因为同样的手段,魏征先李世民已经想到了。作为谋臣,这其实就是最重要的才干。

但是,魏征没有因此骄傲,而是用这条资料表示对李世民的钦佩。为什么?魏征说自己的正确意见没有被前太子采纳,也有另外一种暗示:我这个人在前太子那里其实也不是很受重用。我的正确意见,现在已经被事实证明。不被采纳,当然是怀才不遇的表现。如果不是前太子,而是秦王殿下呢?我的正确意见当然会被采纳,因为事实上你就是采用了和我一样的策略。我如果在您的手下,当然就不会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了。

魏征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才干,一方面表达了对李世民的臣服。明显的信号是“先太子”这个词汇的使用,表明魏征对于时局转变—先太子已经被废为庶人,秦王李世民已经成为新太子——的承认,这就是对李世民统治的承认。为什么李世民忽然改变了态度?就是因为他听出了魏征的心声。众人还在为魏征担心呢,哪里想到魏征和李世民已经什么事情都谈妥了。魏征用不屈不挠的态度表达了心悦诚服,李世民能够透过魏征的态度看到魏征的内心,当然也是高人。这就像是两个武功高手过招,观众还没有看清招式,两人已经握手言和、谈笑风生了。

这番历史的会话,绝对堪称一绝。但是,如果不认真分析,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很可能就轻易滑过了。这么一分析,大家可不要因此小看了魏征。魏征用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得君主的尊重。因为魏征富有智慧,深懂李世民心理,所以后来魏征总是比别人更能劝解李世民。两人是真正的高手,他们两人所沟通的别人甚至无法理解。

在《资治通鉴》中,叙述魏征不杀之后,就是李世民公布广开言路和杜绝天下贡献、释放鹰犬的新政。没有人说是谁出的主意。我认为,这就是魏征献给李世民的第一份礼品。天下和解,重在争取人心和官僚队伍的支持。魏征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这样的主意完全可能出白他的思考。

现在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资治通鉴》只选择了两句话来叙述李世民与魏征关系的转变,因为这两句话最能体现两人关系转变的关键。魏征在胜利者的面前没有卑躬屈膝的表现,他的臣服表现得很有气度、不卑不亢。李世民看到了魏征臣服的内心,对魏征的态度也很欣赏,于是愉快地接纳了魏征。

古代的历史著作,从来讲究的是言简意赅。深入文字背后,尽量多地掌握其背后的历史信息,不仅对专业人士研究历史意义重大,即使是爱好者,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是很有益的。尽可能回到现场,感受现场气氛,了解背景和问题的核心,不放过文字表现出来的微言大义,如此这般,可以看做是提高史书阅读力的重要途径。当隐藏的历史真相在你的阅读面前渐渐显露的时候,作为读者,我们是很有成功快感的,就如同一个案件在我们手中告破一样。

相关链接:孟宪实,1962年生,黑龙江讷河人,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著有《敦煌百年》、《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唐玄奘与曲文泰》等论著,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2006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武门之变》,2007年5月主讲《贞观之治》。曾担任电视剧《贞观之治》编剧(与作家阿城合作)。

下载读《资治通鉴》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资治通鉴》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一)鉴于往事 资于治道张新博一位哲人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虔诚领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你会发现,国家、......

    读《资治通鉴》有感2000字

    读《资治通鉴》有感2000字 历史的经验 ——读《资治通鉴》有感 火星马猴 人们说陈年往事会自行埋葬,或埋葬于皇天后土之下,或消散于时代旷野之中,乡野之间再无它的音讯,人来人往......

    读《资治通鉴》有感500字

    读《资治通鉴》有感500字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一颗颗闪光点,一座座里程碑。就如司马迁的《史记》,高尔基的《童年》,以及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

    读《资治通鉴》有感550字

    读《资治通鉴》有感550字赵邑嘉暑假,我读了《资治通鉴》(译本)。《资治通鉴》原著有304万个字,我觉得司马光这个人真了不起,他能写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历史作品。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

    读《资治通鉴》之体会和感悟

    读《资治通鉴》之体会和感悟各位领导、同事,早上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书是《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等人根据大量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读《资治通鉴》有感——吕不韦篇

    说起秦始皇,大家肯定都知道,统一中国的第一人,建立秦王朝,中国从此进入封建社会。说起吕不韦,可能会有人不知道,但此人才是秦王朝的奠基人、也就是中国统一的奠基人。 从战国时期......

    读《资治通鉴》有感(共5篇)

    读《资治通鉴》有感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时期,历来的帝王用人一般都是讲出身、看门弟、任人唯亲的,但是,也有个别皇帝选用人材时不是这样,而是一反过去的那种做法,不问出身门......

    《资治通鉴》推荐稿

    《资治通鉴》分享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来自圳溪小学的闵佳钰,很荣幸今天能够参加这次读书分享会,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是我宋朝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 首先我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