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实录(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5 12:5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白杨》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白杨》教学实录》。

第一篇:《白杨》教学实录

5、白杨(课堂教学实录)

铜梁旧市坝小学张亚军

一、引入课题

孩子们,暑假里,老师到新疆去旅游,带回了许多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老师特别喜欢,你们想看看吗?

看了这张照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公路边那些高大的树)

这些树叫白杨树(板:白杨),这种树在新疆随处可见。大家想认识白杨,了解白杨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请大家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课题:白杨

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主要讲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在接子女回疆的途中,与子女谈论白杨的事。)

真是些聪明的孩子。

二、生感悟白杨的外形美

1、那么在孩子的眼中,白杨是什么样的?在爸爸的眼中白杨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有关的句子。(生自读)

2、读完了吗?谁来说说,在孩子们的眼中,白杨是什么样的?你勾了哪些语句?

(生答:师课件出示相关文字)

从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些什么呢?

A、白杨很高

B、白杨很茂盛

C、白杨很直

那么这些特点,你能用书中的哪个词语来概括呢?赶快在书中找一找。(高大挺秀)

找得很对,从“高大挺秀”一词中,你除了感受到白杨的高、大、直,你还能感受到些什么呢?

(白杨还很美)

你是怎样感受到的?(因为秀就是美的意思)

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句子,感受一下白杨的外形美。(课件出示):这就是孩子们眼中的白杨,它高大挺秀。

二、感悟白杨的品格

那么爸爸眼中的白杨又是什么样的呢?你又勾了哪些句子?

(生答师课件出示文字)

找得很对,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文字,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你能从中感受到些什么?在下面打上小圆点。

2、下面请大家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同时也听一听别人的见解。

3、大家交流完了吗?下面老师也想听一听,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生汇报交流:

C、“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中的“从来”和“直”用得好。以感受到白杨正直,不怕困难,迎着困难成长。说明它不怕困难,不向困难低头。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直”象征着人的正直,“高大”象征着人的品质高尚

A、“哪儿。。。哪儿。。。” 这个关联词用得好。从这个关联词我可以感受到白杨适应性强,在哪儿都能成长。生长范围广。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为人类造福。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B、“不管。。。不管。。。总是”这个关联词用得好。从这个关联词我可以感受到白杨什么困难都不怕,坚强不屈的品质。能迎着困难成长。

孩子们,刚才你们抓住的那些词,就是这段文字的重点词。读书时,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就能进一步体会出作者的感情,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

师:刚才大家谈了那么多,你们都感受到白杨的哪些品质呢?(努力向上、坚强不屈)板书:努力向上、坚强不屈

师:那么,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师:你打算请哪位同学给你评一评呢?(生评)

师:你觉得他评得怎么样?(评得很准确)谢谢他吧!

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请你们听一听,老师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有个什么特点?(把加点的词语读得比较重)

对了,我们理解课文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读的时候也要强调一下重点词才能表达出你的感情,明白了吗?

师:下面请大家模仿刚才老师的语气来读一读,好吗?

三、在爸爸的眼中,白杨树不但高大,而且是那样的努力向上、坚强不屈。爸爸为什么会这样评价白杨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吗?

(生找出第一自然)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白杨生长在哪里呢?(大戈壁)

问:

1、“大戈壁”同学们见过吗?(没有)

2、下面,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这段文字,你们在头脑中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行吗?(师读,生想象)

师:好,谁愿意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到处是石头沙子,一刮起风来,天昏地暗,让人睁不开眼。荒凉极了。

生:大戈壁非常空旷,除了沙石,什么也没有,天茫茫,地茫茫,到处一片浑黄。环境非常恶劣。

师:孩子们的理解力真强,想象力真丰富

3、大家想亲眼看看大戈壁吗?(想)

屏显:这就是大戈壁,它是一种地面几乎全部被砾石所覆盖的沙漠,这里冬季异常寒冷,夏季高温难耐,茫茫的一片,没有水,很容易迷路而渴死;大风起时飞沙走石,遮天蔽日,连大沙丘也会移动位置。

师:这种景象,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

(不毛之地寸草不生土地贫瘠荒无人烟)

大戈壁的环境如此恶劣,然而,白杨树却在这里长得那样的高大挺秀,给茫茫的大戈壁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5、让我们满怀敬意,再来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白杨。(屏显白杨图)

6、此时面对白杨,你想说些什么呢?

(A、白杨你真了不起,在这荒凉的土地上能长得这样高大。

B、白杨,你的生命力真顽强。。。。

此时,你们觉得爸爸的评价正确吗?(正确)

让我们满怀敬意,再读爸爸的话。(生齐读)

四、体会爸爸要表白的心

师: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请用书上的话回答。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师:但是,爸爸要表白的心,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大家看书:(师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

那么,孩子们不知道的又是什么呢?请根据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用提问的形式提出三个“不知道”。(课件出示以下内容)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他们不知道---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不知道

--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他们不知道------------------------

师:那么,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请大家小组讨论讨论。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发言!

学生交流:

谁来说说,A、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因为那里很穷,他们是为了到那里去建设边疆。

B、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接他们去新疆呢?

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C、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里的环境很恶劣,生活很艰苦。

师:孩子们,你们已 经理解了爸爸的心。那么,爸爸要表白自己怎样的心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请大家再读一读爸爸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爸爸话中还有话呢?请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包含的深层意思

学生各自研读后全班交流:

有谁愿意来说说,你研究了哪一句?再说说研究的结果

生:我研究的第一句:爸爸是希望孩子们像白杨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生:我研究的第二句: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一样哪儿需要,就到哪儿去工作

生:我研究的第三句: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一样不畏艰难。

(真是些会学习的孩子)

让我们再读爸爸的话,把爸爸含在里面的深情也读出来。(生动情齐读

(过渡):爸爸介绍白杨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生根,发芽,成长吗?

请大家默读最后一自然段,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

读完了吗?谁来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

A、爸爸为什么会陷入沉思?

B、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为什么会陷入沉思呢?谁来帮他解答?

1、爸爸可能在想,自己的孩子们能不能适应那里的环境,在边疆健康成长呢?

2、孩子们长大后能像自己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吗?

3、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那么爸爸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呢?

生: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回答得真好,我们坚信,在爸爸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能像小白杨一样,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让我们满怀期望地读一读最后一句话。

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还有许许多多,他们把自己的一生乃至儿孙都献给了边疆,所以在边疆建设者中,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屏显:

请大家齐读:“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让我们满怀敬意再读一遍

这句话反映了边疆建设者什么精神呢?(无私奉献)板书:无私奉献 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昔日的大戈壁才变成了今日的良田,才有了今日瓜果飘香的好地方————新疆!

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的精神更可贵。大家想不想赞一赞这些边疆建设者呢?(想)

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仿照爸爸赞白杨的语言,赞一赞边疆建设者,也就是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写一两句话,行吗?好,请大家动笔吧!生:哪儿最艰苦,哪儿就有建设者的足迹。

生:祖国哪儿需要,建设者们就在哪儿安家。

生: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边疆建设者总是那么坚强,那么乐观。

生:不管风餐露宿,还是语言不通,不管缺水少菜,还是生活习惯不同,边疆建设者总是不软弱,不动摇,毅然扎根那里,开花结果。谁愿意把你写的读给大家听一听吗?(生读)

总结全文:

孩子们,在这篇课文中爸爸借白杨(画)表白自己的心(画)。课文借白杨赞美(板:赞)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课堂延伸

1、那么除了边疆建设者,你还知道哪些人也俱有白杨一样的品格呢?(2、对了,他们都俱有白杨一样的品格,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像白杨一样的人,他们谱写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请看:屏显

他叫徐本禹,这个普通的农家子弟、22岁的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已当选为央视“感动中国”人物。

大二那年,徐本禹来到贵州山区一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因为他在报上看到:那个至今水电不通的村子里,有着许多渴求上学的孩子。在那个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信要走18公里崎岖山路的地方,他孤身一人支教,一呆就是好几年„„

他的事迹感动别人,感动中国,感动世界!

孩子们,老师深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一定会像徐本禹那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谱出更感人的歌!!!!

第二篇:《白杨 》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运用文中的语言现象“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3、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4、体会借物喻人的特点,拓展阅读借物喻人的文章两篇。

学习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学习难点:运用文中的言语现象“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白杨”,你们看到的白杨,公园、校园,庭院,小路,到处都见到他的踪影。用词语或句子形容形容你们看到的白杨。生:高大挺拔生:粗长,树叶郁郁葱葱。生:很有生命力。

师:这是我们眼中的白杨。文中的“父亲”眼中的白杨是不在公园,校园,庭院里,而是长在(课件)祖国的西部茫茫沙海中的白杨。我们一起读课题。生:(读课题)师:我们打开书,先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师:(出示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

介绍 边疆 陷入(学生认读后)

师:我提醒大家做容易错的两个字。一个是“疆”,“疆”字不能漏掉“土”祖国的边疆一寸土地不能少;另一个是“陷”字。下半部分笔顺容易错误。学生一起书空。师:其他的词语不容易错,我们用最快的速度记忆后马上默写。(学生记忆后默写,再订正)师:选择几个默写的词语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生:父亲和两个孩子在火车上一边看窗外的白杨一边说白杨的特点。父亲其实在表白自己的心。生:课文写了父亲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去往新疆的火车上,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二、再读课文,了解白杨。

师:在父亲眼中,白杨的特点是怎么样的呢?请找到相关的句子,划出来。学生默读课文,划有关句子。生:“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白杨的特点是“高大挺秀” 师:(板书:高大挺秀)这个特点,在两个孩子之间的对话中就已经感受到了。生:“你看那树多高!”“你看它多直!”白杨树的特点又高又直。

师:的确白杨树高大挺拔,那作者为什么却用 “高大挺秀”在赞美它呢?出示课件(沙漠,火车在行驶,出现一片白杨)

生:在别的地方生长的白杨树并不觉得它怎么样,但是在满目浑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直的白杨树,却让人觉得她绿得特别好看。师:“绿”得很秀。还有想法吗?

生: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那白中返青的树干,给茫茫的大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与喜悦,所以人们以为她很“秀”。

师:太好了,你的话语给我们的教室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生:大戈壁是浑黄一片的,出现了一行行的白杨树,也给戈壁带来了亮丽的风景线。师:学以致用,你的本领真不一般。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作者实在是用词准确,“高大挺秀”来形容戈壁摊上的白杨是最合适不过了。让我们把这种“浑黄一片”和“高大挺秀”的对比读出作者、爸爸对白杨的喜爱。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师:请自告奋勇的同学抒发情感。多位学生朗读。

师:这样的处理应该得到大家的共鸣,你的实力也完全可以毛遂自荐。让我们以他为榜样,再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父亲的话语中满是对白杨特点的赞美。请同学读一读。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很快的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白杨树很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师:在爸爸的眼中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呢?生:“从来”这个词语说明白杨一直都是这样高大。师:向来、一直、一向、历来都是这样高大挺直。

生:哪儿需要它就在哪里生长,从来不选择。我从“哪儿”一词看出白杨适应力很强。师:(板书:哪儿„„哪儿适应力强)我们可以想象到(引读)城市需要它---生:白杨树就在城市里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给默默无闻的舒展风姿,供人欣赏。乡村需要它,它就在乡村生:白杨树就在城市里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学校需要它-----生:就在学校扎根,生长,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心甘情愿地挽起肩膀,让孩子们在它的树阴下嬉戏玩耍。现在,西部沙漠需要它,生:它就在沙漠里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筑成防风林墙,保护着黄土高原。在爸爸的心目中白杨还有什么特点。

生:白杨非常坚强。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从“不管”、“总是”这一对关联词语可以看出白杨非常坚强。师:(板书:不管„„坚强)我们似乎也能看到,遇到风沙时,白杨------生:白杨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雨雪时,白杨-----生:白杨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师:遭到干旱时,白杨------生:白杨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白杨树把自己的根深深地钻到到地地下,汲取水份,照样生长。遭到洪水的冲击时----生:白杨还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师:依然顽强地向着高空伸展。

师:这就是白杨,它高大挺秀,它适应能力强,它坚强不屈,它——生(情不自禁地、慷慨激昂地一起读课文中的句子。)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很快的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表现了戈壁滩上白杨树上外在特点和性格特点:适应力强,不怕任何困难。我们借助这几个关联词语背诵爸爸说得话语。(学生自由背诵后指名背诵一起背诵)

《白杨》第二课时实录

一、体悟爸爸的心。师:(CAI播放画面)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在这浑黄的基调上出现了一片翠绿,那就是(白杨生齐说)。你看它高大挺秀,傲然挺立,他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上,抵挡着风沙的袭击;它们又像不屈的勇士,面对狂风暴雨,巍然毅力,它们给这贫瘠的沙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在爸爸的心中,白杨树生:(看板书)高大挺秀,它适应能力强,它坚强不屈。师:(引读课文)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师:而这,孩子们还不能理解。他们只晓得——

生:爸爸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

师:他们只晓得——生: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是接他们到新疆去年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他们只晓得——生: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这些都是孩子知道的孩子们不知道的。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填补课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点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层。〕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开发新疆大油田。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边疆所做的贡献吧!

(师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

师:昔日荒凉的戈壁滩建设得如此繁荣,想象一下,他们在建设边疆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师:(相机板书:建设边疆)既然条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爸爸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动摇。爸爸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具有白杨的品格,长大以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这就是爸爸的心愿。形成板书:

借白杨

爸爸(建设者)高大挺秀

从来

品德高尚 适应力强

哪儿„„哪儿

不怕艰难 坚强不屈

不管„„总是

扎根边疆

师:了解了爸爸的心愿,相信再来读这些句子,你们会读得更好。齐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师:继续读课文,现在呢,孩子们听了爸爸的叙说—— 生:(读课文至结束)师:爸爸还有一桩心事,谁明白?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到边疆去建设,因为文章中写道了几棵小白杨。生:爸爸还担心孩子受不了哪里的苦。生:我觉得爸爸是充满希望的,因为嘴角流露出笑容。生: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是啊!难怪人们都这样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好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啊!生: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新疆的繁荣。(课件演示今日新疆)师:你们的言语是智慧的火花。是的,在爸爸的眼中,白杨树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在爸爸的心中,白杨是坚强不屈性格的象征。爸爸的希望一定能实现,我们再把最后一段读完。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二、拓展写话,借物喻人。

师: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这也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课文借白杨赞美(板书:赞)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白杨树是边疆工作者坚强不屈性格的象征,白杨是边疆工作者默默奉献精神的象征,白杨是边疆工作者不计较生活条件为人民做贡献的象征·····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读一读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师: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边疆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长。同时,老师还深信,我们五5班的“小白杨”也许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成长。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他们是谁呢?

生:默默无闻的护士。生:北京奥运会建筑的建设者。生:援藏的老师。生:国庆演练的战士们生:在守卫边疆的战士。生:在大西北工作的铁路工作人员。师:让我们尽情的讴歌他们,用上 出示:()从来就这样()。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一段话。

(课件出示几个艰苦工作的画面)

(学生自由写话,教书巡视。四分钟后——)师:已经有同学自告奋勇,要展示自己的作业。

(投影出示)我们来看这个句子,觉得意思是否前后一致:

援藏的老师从来就这样吃苦耐劳,哪儿需要她,就在哪儿洒下自己辛勤的汗水。在那里,不管是遇到生活的困难,还是遇到身体的不适应,不管是遇到洪水还是干旱,她坚持到学校上班。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将这个句子后面部分改成“不管是遇到生活的困难,还是遇到身体的不适应,不管遇到当地老百姓的不理解,还是学生的调皮捣蛋,他们一如既往地辛苦工作。(善于发现学生的语病,引导他们认识语病,纠正语病,教学取得实效。)

生:辑毒战士从来就这样负责,不管是天寒地冻,还是炎热酷暑,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他们都奋战在与贩毒者的斗争中。

生:在大西北工作的铁路工作人员从来都是那么勇敢。不管是遇到干旱还是暴雨,不管是遇到坎坷的道路还是崎岖的山路,他们都不向困难低头。·····

(通过如上的引领,学生明白了课文句子表述的特点后,能帮助学生生成符合语法规则的新的语言。这是“举一“教学后取得的“反三”实效。)

四、总结,结束全课

师:同学们,今天的学习,我陶醉在你们充满智慧的话语里,不管是把笔触指向“援藏的老师”还是指向“铁路工人”,不管是写“在守卫边疆的战士”还是写“默默无闻的护士”,都会正确流利地写出很有思想的句子。真让人佩服。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去读一读老师向大家推荐的“借物喻人”的文章,那里会有一番新天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白杨教学设计

一、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好!上课前,请同学们听一首歌,让大家轻松一下,这首歌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播放《小白杨》。

师;这首军旅歌受到人民子弟兵、解放军的热烈的欢迎。一曲小白杨倾倒了多少军人的心,一棵小白杨吸引了多数人关注的目光。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诗人、作曲家写诗去歌唱白杨、写文章去赞美白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白杨的世界。

(师板书课题:白杨)

师:把课题齐读一读。生:白杨。

师:再读一遍。生:白杨。

师:读了这个课题,就课题你能提一些问题吗?白杨,我们试着提一些问题,问问自己、问问同学、问问老师。生:这里的白杨是长在哪的?

师:这里的白杨,是写的哪儿的白杨?好的,一个问题。这儿的白杨是哪儿的白杨?

生:为什么要以白杨为课题呢?为什么不以别的为题?

师:为什么要以白杨为课题呢?好的,还有别的问题吗?你的。生:为什么他要写白杨呢?

师:为什么要写白杨呢?好的。还有不同的吗?你的。生:难道单单就写了白杨吗?

师:是呀,这篇文章仅仅写的是白杨吗?还写了谁呢?这是第二个,还有问题吗?白杨,你想了解白杨的什么?你的问题。生:白杨是长的什么样的?

二、精读感悟

师:白杨到底是长的什么样的?白杨有什么特点?值得作者写一篇文章来赞美它?好,今天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来走进白杨。课文中写的白杨是哪儿的白杨呢?把课文打开,看看课文哪一段告诉我们了。找到的请举手。

师:课文哪一段告诉我们的,写的哪儿的白杨?你来。生:课文第3段告诉我们。生读第3自然段。师:他找到了具体是铁路线旁的白杨。这铁路是我们南京内陆的铁路吗?具体的环境是哪儿呢?生:是通往新疆的铁路。铁路两边是茫茫的大戈壁。

师:课文哪一段写了大戈壁呢?你把那一段读一读。生读第1自然段。

师:好的,课文第一段,开门见山的就告诉我们写的是大戈壁上的白杨树。我们一起把第1段读一读。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大戈壁是怎样的情景呢?你在电影、电视上看过吗?有人到新疆去过吗?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大戈壁是怎样的情景呢?生:大戈壁是广袤无垠的,地上布满了沙石。

师:广袤无垠、辽阔,到处是沙石,荒凉。生:在我的印象中,大戈壁的主题颜色就是黄色。地上全是裂缝,那边很干。

师;干燥。到处是灰黄的颜色。风一吹,飞沙走石。生:大戈壁鸟无人烟,寸草难生。

师:寸草难生、荒无人烟。这就是西北大戈壁的情景。我们再来把第1段读一读。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读了第1段,我们就知道了,课文写的是哪儿的白杨?生齐答:戈壁。

(师板书:戈壁)

师:是戈壁滩上的白杨。第一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们拿起课文纸,在戈壁滩上行车,从哪儿看的出列车在前进呢?一起来读。生齐读第3小节。

师:课文中写的白杨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具体的词语来形容?一起说。生齐说:高大挺秀。

师板书:高大挺秀

师:非常明白的告诉我们,白杨树的特点是高大挺秀。挺秀是白杨树的外形。高大挺秀什么意思呢?有没有人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呢?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

生:高大挺秀的意思就是很高很大,很挺拔也很秀丽。

师;讲得很完整,4个字的词语,每一个字都表达了一层意思。高,高大;大,讲了高度、体积;挺,挺拔;秀,秀丽。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读一读。生齐读词语。

师:那么哪儿写出了白杨树的具体高大挺秀呢?我请一个同学把4-10小节读一读。

一生读4-10小节。生读到第5小节

师:这是写高还是写直? 生齐说高

师:拿出笔来,把高圈起来。从大孩子的话中突出了树的高。第一个特点出来了,下面的特点出来没有。生继续读,读到第6小节。

师:第2个特点是什么?生齐说:大。

师:大,第2个特点出来了。既高又大。生继续读。读到第8小节。

师:第3个特点是什么?直。高、大、直,三个特点从兄妹2个的对话中看到了。

生继续读。

师:通过兄妹俩的对话,具体些了白杨树的高、大、直的3个特点。我们一起来分角色读一读。孙老师读叙述的话,你们男同学读哥哥的话,女同学读妹妹的话。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这篇课文作者明明用了一个词,叫高大挺秀写白杨的特点的。我们从兄妹的对话中读到了高、读到了大、读到了挺,那有没有读到秀呢?哪里写了白杨的秀呢?生:第12小节写出了白杨树的秀。

师:把它读一读看。生读第12小节。

师:这里你看出它的什么秀呢? 生:它的品格。

师:它不是外在的秀,是? 生:内在的秀。

师:不是外秀,是内秀啊!文章的重点笔墨没有放在它的外秀上,而是放在它的内秀上。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生齐读第12小节。

师:作者为什么不详写白杨的外秀,而要重点写内秀呢?这爸爸的话,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我们来看爸爸说的第一句话。生齐读爸爸说的第一句话。

师:把“从来”去掉了读读看。生齐读。

师:把“从来”放进去读读看。生齐读。

师:从“从来就是那么直”,你读出了白杨树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白杨树从它生根发芽时就是那么直的。生:我读出了白杨树是一直就是直的,从来没有弯过。生:我读出了白杨树幼小的时候就是直的。

师:从小就是直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它都是直的。写出了白杨本性。(师板书:本性正直)

师:这就是它的本性,不像柳树,从来就是弯弯曲曲的、婀娜多姿的。白杨树天生就是笔直的。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一下。生齐读爸爸说的第一句话。

师:这是它的本性。第2句呢,你从爸爸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生自由朗读爸爸说的第2句话。

师:这句话你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呢?

生:这句话我读出了白杨树的适应力很强,到哪里都能生长。

师:从什么地方看书它的适应能力强?生:从“哪”看出来了。

师:具体读一读。生读句子。

师:好,他读出了白杨适应能力强。你读出了什么?我喜欢听不一样的声音。

生:我觉得白杨树的抵抗能力很强。

师:哪儿看出来的呀?生:我也是从“哪”看出来的。生读句子。

师:这还是能看出它的适应能力强,不叫抵抗力。你还看出什么不一样的了吗?生:我看出了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师:哪儿看出来的?生:我从第3句。

师:我们在讲第2句。生:我也是从“哪”看出白杨树生命力强。

师: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从很快当中,你能不能看出生命力强?这句话中既写出白杨树适应力强,也写出了白杨树生命旺盛的特点。(师板书:生命力强)

生:我也看出白杨树的生命力强。我从“长出粗壮的枝干”看出。

师:从这儿看出生命力强,好的。我们一起把这句读一读。生齐读爸爸说的第2句话。

师:你们的枝干都不粗,也没听出生命力强。生再齐读。

师:对,看出生命力强了。从第3句话,你听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师范读第3句话。生:我读出了白杨的一种宁折不屈的精神。

师:坚强的品格。这是他读出的,你读出了什么?生: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是坚韧的。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都站立在那里。

师:很好。坚韧、坚强。第3句话,我们读出了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师板书:坚强不屈)

生齐读爸爸说的第3句话。

师:是的,白杨树在风沙面前,就像城墙一样,巍然挺立;在雨雪面前,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像骆驼一样,耐干耐渴;在洪水面前,像中流砥柱一样,坚强不屈。我们带着景仰的感情,再来把这句读一读。生齐读爸爸说的第3句话。

师:爸爸3句话,每一句话写出了白杨的内在特点。第1句告诉我们,白杨树本性那样直。第2句告诉我们白杨树适应力强,生命力强。第3句告诉我们,白杨树坚强不屈。白杨树的秀,不仅仅是在它披着绿军装呀,更主要的是秀在它内在的品格。

师:第2个问题,白杨长得怎么样呢?有什么特点呢?明白了吗?生齐说明白了。

师:第3个问题,这篇课文就写了白杨吗?还通过白杨写了什么?我们接下去看课文。师范读第13小节。

师:他们只知道什么?生齐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他们只知道?

生齐读: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他们只知道?

生齐读: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孩子们小啊,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生: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了建设祖国边疆,所以才会去为人民服务。

师:为了建设祖国的边疆,还有不同的补充吗?

生:那个时候,新疆是非常落后和贫穷的,所以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全国的知识青年去建设新疆,帮助新疆的和谐发展。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是从《百科全书》上看到的。

师:好。多会学习呀。新疆刚解放,当时非常艰苦,条件非常的困难。新疆幅员辽阔,但是这么辽阔的幅员当中,建设的人却很少。所以当时毛主席要求我们知识青年到艰苦的地方去,到边境去。爸爸就响应党和主席的号召,到边疆去。孩子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去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去念小学、中学。你们知道吗?为什么不让他们在内地念完中学再过去呢?内地的中学质量还不好一点吗? 生: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去新疆去建设。

师:那么小,就在南京,就在北京念书不好吗?为什么要去新疆读中学呢?

生: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适应新疆那里艰苦的环境,长大以后也会国家做出贡献。

师:从小带自己的孩子到新疆去,为了让他们早日适应那里艰苦而恶劣的环境。爸爸的良苦用心啊。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那样偏远和落后。你知道新疆的环境吗?生:我知道那里的环境非常的艰苦,可能有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

师:有时候连米饭都吃不上。你还知道什么呢?课前预习了没有,有没有查找有关资料。

生:我们还可以从第一小节看出来,那时的新疆到处都是茫茫的大戈壁。

师:到处都是茫茫的大戈壁。那些边疆建设者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在地上挖一个坑,自己睡在坑里,上面用简陋的东西一盖。早晨醒来,满嘴、满脸、满眼都是沙子。就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去建设边疆。

师:拿起书,我们把3个只知道再读一读。他们只知道的背后有3个不知道,我们要读出背后的不知道。生齐读第14小节。

师读第15小节。

师:这一点知识呀,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颗种子能生根吗?能发芽吗?能长大吗?爸爸还有一丝担心啊。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师:爸爸搂着孩子,他多么喜欢他的2个孩子呀。但是望着窗外的白杨树,他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呢?他不知道白杨树孩子们见到了吗?他还在想什么呢?他还有什么担心呢?

生:因为他担心孩子们会不适应那里的环境。

师:他们能适应吗?说得多好啊。

生:爸爸看到了这风沙中的白杨树,突然就想到了自己和这白杨树多么的相像。而他的孩子今后能像他一样成为“白杨树”吗?

师:好啊!爸爸还会想什么呢?陷入沉思。生:我觉得爸爸还会想,孩子们会不会挑剔,受不了新疆那边的艰苦生活。

师:对呀!孩子们从小在内地城市长大的,一下子到了这个恶劣的环境当中,那么艰苦的环境

中,他们能适应吗?能像我们父辈那样战胜那些困难吗?爸爸还有一些担忧。但是,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呢?生: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为什么看到大白杨旁的小白杨成长了,他就笑了呢?生:我觉得他看到了这情景,他就对他的孩子有了一丝信任。

师:是信任吗?这个词用得准吗? 生:我觉得他认为这棵大白杨就是他自己,这几棵小白杨就是他的儿女。他的儿女在他的身边茁壮成长起来。

师:讲得太好了,大白杨多么像爸爸呀,小白杨多么像他的孩子呀。那么这里的迎着风沙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觉得这里的风沙指的就是新疆艰苦的条件。

师:那迎着风沙就是?生:迎着风沙就是忍受着新疆艰苦的条件。

师:说明他们能够?生:说明他们能够克服困难。

师:战胜困难,茁壮成长。爸爸的表情变化,通过他的表情我们能透视到他的内心深处。我们一起读,把爸爸的内心变化读出来,把爸爸的那种期盼也读出来。生齐读最后一小节,师:现在在单独的读一下,谁来单独读一下。一起读无法抒发你们感情,单个读就能抒发你们的感情了。一生读最后一小节。

师:现在我想请人单独读一下,谁来单独读一下。集体读不能抒发你的感情,单独读来抒发抒发你的感情,你来。生: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不错,最后一句话,文章的结束部分,该怎么读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结束了,课文结束要有结束的感觉,谁再来读读最后一段,你来试试看。生: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成长起来。结束了,该有结束的感觉,好啊,读到这里,我们来体会一下,这篇文章是仅仅写白杨树吗?通过白杨树他是赞美像爸爸那样的许许多多边疆建设者们的美好心愿。那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帮孙老师设计一下板书,这里写什么词呢,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谁来帮帮我设计一下板书,白杨树高大挺秀,本身就是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同桌讨论讨论。(生讨论)

师:好,大家讨论交流一下,爸爸的心愿是什么?你来帮孙老师设计一下板书。

生:我认为爸爸的心愿是让他的孩子和他一样建设边疆。

师:说得很好。但是,我如果把他写下来的话,让他的孩子和他一样建设边疆,这太长了,你能不能像我这样,设计几个关键词呢,写什么关键词,你说?生:建设边疆

师:建设边疆。这是他帮我设计的,还有不同的吗?你帮我设计什么?生:坚韧不拔。

师:坚韧不拔。你的呢?生:为民服务。

师:为民服务,你的呢? 生:克服困难。

师:克服困难,你的?生:为民造福。师:爸爸的心愿,这篇文章爸爸把孩子带到新疆去,把两个孩子带到新疆去,他的心愿是什么呢,这里用什么词来表达呢?这次把两个孩子带到新疆去,做什么呢?生:爸爸希望他的孩子能子承父业。

师:子承父业。多好。就用这个词。(板书)

师:子承父业,扎根边疆。(板书)

三、总结拓展

师:这就是爸爸的心愿。他的心愿是什么,世世代代扎根边疆。不仅他们自己扎根,还要他的子女们跟他一样去扎根边疆,刚才这个同学“子承父业”我认为用的非常好。这篇文章啊它是按怎样的结构来写的呢,先写大戈壁的荒凉景象,在这荒凉的背景中出现了高大挺秀的白杨,借爸爸的口赞扬了白杨内在的品格,然后通过白杨来表达了爸爸的心愿,他希望他的孩子像他们一样子承父业,扎根边疆。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选的五年级下学期的课文,这篇文章为什么要宣导课文中去呢,它这篇文章写得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不清楚,有那么许多好文章,为什么就把这篇文章选到课文里面来呢,他到底好在哪里呢,你能告诉我吗?我有点纳闷了,为什么不选其他文章就选这篇文章呢?生:因为这篇文章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师:它是借什么物来喻什么人呢?生:它是借白杨去赞美那些边疆的建设者。

师:说得真好。它是一篇借物,是白杨,喻人,喻边疆建设者的。这个写作特点是非常明显的,巧妙,借物喻人,还有什么地方写得好呢,要把它选到教材当中去呢?同桌再讨论讨论看,这篇文章地方还有什么好,要把它选到教材中去。

师:来,发表你的高见呢,你说生:我想是因为它没有正面地直接赞扬白杨树,而是通过爸爸和哥哥妹妹的对话来表现白杨的内在美和外在美

师:听到没有,这是有水平的发言哪,起码是大学本科水平。没有直接写白杨怎么样,而是通过兄妹俩的对话写出来白杨的高大挺秀,通过爸爸的口介绍了白杨的内在品格,构思非常巧妙啊,这种巧妙的构思是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什么地方好呢,你说。

生:我同意他的看法,但是我认为用间接这个词更好。

师:你怎么说,你用你的话来表达看。生:他间接地描写了白杨树的特点

师:不是直接描写,哦,这个词用得好,这个词起码要高中生才懂,你小学生就懂,了不起。你说。生:我对他的话有补充,我还觉得这篇课文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意思是赞美白杨,第二种是教育我们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师:不仅赞美白杨,还通过白杨去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但边疆建设者也是非常巧妙的来表达他们的心愿,对不对啊?好。生:我不是很赞成他的想法,我觉得这篇课文主要是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的。

师:表面上是看赞美白杨,实际上赞美的是谁,边疆建设者。这就是构思巧妙的地方。所以呀,把它选到教材里面,语言也非常的凝练,干练,精炼,读出来,那就好。我前面说了,写白杨的文章还有很多,你们还知道吗,写白杨的文章,还有什么文章是写白杨的。生:还有一篇是矛盾的《白杨礼赞》

师:对。中学里面有矛盾的《白杨礼赞》是写白杨的,这孙老师选了一个片段。(出示)

师:屏幕上比较多一些,你代我发一发,每人发一份,我给你们印了一点,啊,发一发。传一传。再把它传过去,这屏幕上灯光太亮了,里边不大清楚。是不是啊,我们来把发下去的自个读一读。放开声音读,自己读自己的。(生读)

师:拿出笔来,请把这一段的中心句划出来。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师:找到没有,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你来读一下。

生:我认为这一段的中心句是:“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师:找的很准,我们一起把这句读一读。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起。(生读)

师:他的干怎么笔直呢,他的干呢,读。(生读)

师:它所有的丫枝呢?(生读)

师:它宽大的叶子呢?(生读)

师:它的皮呢?(生读)

师:到这都是写了白杨的外形,哪儿写白杨的品格呢?最后两句读一读,这是虽在北方的,起。(生读)

师:拿出笔来,把最后两句当中找一找写白杨品格的关键词圈出来。(生找)

师:白杨品格的关键词是哪两个?你找到了?生:我觉得是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

师:非常好,白杨品格是倔强挺立,不折不挠。我们再来把最后两句读一读,这是虽在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起。(生读)

师:你能跟我说一说这一段写得好在几点地方吗?这一段写得好,好在哪里,你来跟我说一说看,这一段有几大特点?就欣赏这一段,它写得好在哪里?同桌讨论讨论看,好在哪里?

师:其实聪明的人从我刚才问你的问题当中你都应该能感受到,这一段有几大特点?要会听课,这一段有极大特点,你说?

生:它不是像袁鹰爷爷写得那样白杨一样,不是直接赞美白杨,这篇文章是开门见山的赞美白杨。

师:袁鹰的白杨,刚才我们学的这篇白杨它是间接的写白杨,这是直接的写白杨,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呢?这段写得好在哪里呢?你说?生:我觉得它好在,它突出了白杨的品格。

师:它是一开始写白杨的品格的吗,它一开始先写?

生:它一开始先写白杨的的形象,外形。

师:它把白杨的外形写得很详细。最后点出白杨的品格,它是由外而内的写。第二个特点。还有什么特点呢?你说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有一个特点。

师:这一段文章。

生:这一段文章有个特点,我们在文章中很少看见有力争上游这个词来形容树木的。

师:它把这个树木拟人化了。这是力争上游的树,看似写树,还是写人啊。你认为?

生:我觉得这段特点还有它其实在前面已经埋下伏笔。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前面说道:“像加过人工似的”还有“片片向上”,这与后面的“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埋下伏笔。

师:看到吗,写它的外形“像加过人工似的”“片片向上”“成为一束”,和后面的“倔强挺立”“不折不挠”是呼应的。它的每一个词语不是随笔写的,前后是呼应的,还有我们先总后分,先看这个总起句:“那是力争上游的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是总写对不对?然后分写干怎么样?枝怎么样?叶怎么样?层次鲜明,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名篇就是名篇,值得好好品味。我们一起读一读好不好,来,体会一下,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起。(生读)

师:我不是说吗,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写文章写诗歌谱曲来赞美白杨,我们再来看小白杨的歌词。(出示)它又有什么特点呢?你们不大清楚,我来念一念。(师读)这首《小白杨》的歌曲有什么特点呢?你说。

生:我觉得它的特点是最后两句是一样的。

师:最后一句是一样的,这叫反复,在歌曲中不断地反复体现出旋律,歌词的特点。

生:我还觉得它一直在写小白杨顽强的精神。

师:小白杨的顽强,你呢?

生:我觉得歌词读起来非常押韵。

师:歌词特点是押韵。你呢?生:我觉得这首歌把小白杨的品质跟人的品质混为一体

师:小白杨和人合二为一。看起来写小白杨,实际上赞美我人民子弟兵,人民解放军。小白杨穿绿军装,还有谁穿绿军装?军人。表面上看是赞美小白杨,其实句句赞美的是人民解放军。这叫借物喻人。这跟我们《白杨》的写作手法完全一致的。你说?

生:我认为它里面用了一个比喻的手法,小白杨的叶子是绿色的,它把这个绿叶比喻为绿军装。

师:很好,非常的形象。那么我们不仅学习了袁鹰的《白杨》,我们还??了矛盾的《白杨礼赞》的片段,我们还品味了《小白杨》的歌曲。那么像白杨,写白杨树,借物喻人,学了这篇文章以后,你原来心目当中或者你现在心目当中,你最欣赏的树和植物是哪一种?你最欣赏的?你说。

生:我最欣赏的树和植物是梅花。

师:最欣赏梅花,欣赏梅花什么呢?

生:因为梅花也像人一样,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师:不畏严寒的品格,她最欣赏的植物是梅花。你最欣赏的是什么呢?

生:我最欣赏的是竹子,就像郑燮写得《竹石》。

师:欣赏竹子什么呢?生:我欣赏竹子的是它长在破岩中,但仍长得非常直。

师: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不是啊?长得那么挺拔,从不弯曲,不屈不挠。她欣赏的是竹子的品格,青翠,挺拔,不折不挠。你欣赏什么呢?生:我欣赏松树的品格?

师:欣赏它什么呢?

生:我欣赏它也是在冬天的时候不管雪下得多大它也不会倒。

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写青松的高洁的品格,你欣赏哪一种植物呢?生:我最欣赏的植物是荷花,它出淤泥而不染。

师:出淤泥而不染,荷花。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仿照着白杨礼赞这一段写一个片段。先写你欣赏的这个树和植物的外形,最后用一两句赞美它内在的品格,好不好?看看同学们的文笔怎么样,开始。(生写)

师:好,时间关系,时间关系,我看,写了一大部分,没写完,没关系,我请几个同学上来,你上来,你上来。把你们写的读一读,看看他们三个小朋友怎么写的,其他人都把笔放下,他们读的时候我的要求是什么,读完我随便叫,叫到哪一个,你来评点他们,他们写的好在哪里,还需要怎么改进,读完请你评点,所以一定要专心听,我也请下面的老师帮他们评点,下面我们请三位同学,你来,你写得是什么?生:我写的水仙花。

师:声音响一点念给大家听好不好。

生:好。这水仙花,这叶子,在寒冬中依然翠绿;这花瓣,如冬雪一般纯洁;它生长在水中,从它的名字可以听出,它是水中的仙女。在寒冷的冬天,正是水仙最为美丽的时候,它傲然挺立在水中,散发出阵阵幽香。不畏严寒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我爱水仙,爱她的纯洁、善良,爱她的不畏严寒的精神。

师:来点掌声吧。(掌声)你来评点一下。生:我喜欢它里面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把水仙花比作了水中仙子。

师:仙子,你来评价。生:我觉得它用的语言非常优美。

师:什么语言优美,你举一个例子呢?生:比如说“傲然挺立”这个词。

师:这个词用得很优美。你来评点一下。生:我跟他的意见一样,也觉得水仙花非常优美。

师:她有没有按孙老师的要求,先写水仙的外形,然后再写水仙的品格的要求。有没有按我的要求。你来说说看?生:她是的,她一开始先写了它的花瓣和叶子,后来写了它的精神。

师:是的,基本上跟老师的要求来的,不错的,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写出这样的片段,不简单,我们再给她掌声。(掌声)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安子纯。

师:安子纯,小才女。我们来听听你的,你写得什么植物?生:我写得是梅花。

师:你叫什么名字?生:我叫缪景昊。

师:缪景昊。我们听听廖景昊的一段文章。

生:这是非常耐寒的一种植物。数九寒天,百花早已不复踪影,四周大雪纷飞,连穿着厚袄的人都不禁冷得发抖,而此时偶闻清香,抬头看来,是梅花,在雪中开放,姿态却丝毫不逊色于春暖之百花,一朵朵红梅星星点点分布在丫枝上,供人们观赏„„

师:还没有写完,缪景昊是吗,缪景昊,我提两个问题问问你。第一个问题,你这里写数九寒天,百花早已无踪影了,四周大雪纷飞,连穿着棉袄的人都不禁冷得发抖,为什么你这里有这么许多笔墨来突出天气寒冷呢?

生:因为梅花是在非常冷的季节里开放的。而这时候已经没有其他的花了,我想用来突出梅花能在很冷的季节里开放。

师:听到没有。把冬天写得那么寒冷,百花不复踪影了,唯有傲雪挺立的梅花,凸显了梅花的品格,这种写作方法叫衬托。天气写得越冷,环境越恶劣,越是写出来梅花的品格。这个方法,缪景昊,值得学习,掌声献给缪景昊。(掌声)。你写得什么植物?

生:我写的是仙人掌。

师:仙人掌。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王恬静。

师:王恬静,一看这小女孩就非常恬静。真是讨喜啊,你读读看。

生:我最喜欢的植物不是艳丽的玫瑰,不是娇嫩的月季,而是浑身长满刺的仙人掌。仙人掌生长在炎热的沙漠,就在那里几乎一年都不下雨,它依然顽强的生长着,把根埋得深深的,努力的吸取星星点点的水分,它是沙漠里的骄子,给沙漠增添一丝生气,仙人掌是聪明的,为了生存下来,它把宽大的叶子转变成一根根小刺;仙人掌是无私奉献的,每当骆驼队口渴的时候,它无私奉献出自己的身体。

师:好不好,好怎么没有表现,(掌声)你说两句她好在哪里?

生:我认为她好在选材跟别人都不一样,人们经常写得是梅花、青松这一类的植物,而她却写在沙漠中的仙人掌。

师:选材独特,你们都写的我不写,我另辟蹊径写仙人掌,这是要点独特的思维的,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生:我觉得她语言很好,用词也非常恰当。

师:我也欣赏你的语言,恬静啊,我也欣赏你的语言,你看她的语言真美哟。我最喜欢的植物,不是艳丽的玫瑰,不是娇嫩的月季,而是长满了、浑身长满刺的仙人掌。不是,不是,而是,在这玫瑰,月季的比较当中,凸显出仙人掌。还有,它是聪明的,为了生存下来,它把宽大的叶子转变成一根根小刺;仙人掌是无私的,当骆驼队干渴的时候,它把自己的身体,生命献给了骆驼。你看,她的语言是多么的优美呀,多么的工整。我们把掌声献给恬静。(掌声)好,我们欢送三位同学到座位上去。

师:真不错,学语文啊,就是要学以致用,就是要读写结合。以后教你写一个植物,写一棵树木,你就会像《白杨》那样,像《白杨礼赞》那样,像《小白杨》歌词那样,这样去赞美它,赞美它的外形,赞美它的内在的品质,每学一篇文章,就练写一个片断,读写结合,一课一得,你的语文水平怎么能不高呢。到时候你的语文水平再不高,你来找孙校长,孙校长给你索赔。好不好。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儿,让我们在阎维文的美妙的歌声当中结束我们的《白杨》这课的学习。下课。

第三篇:《白杨礼赞》教学实录

《白杨礼赞》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4、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难点和重点

3、对比和烘托的巧妙运用

三、教学方式

自主研究,集体讨论

四、创新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针对《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文体的阅读方法,在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作一点实践性尝试。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资料,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茅盾简介》

3、阅读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了解散文的特征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播放一段汽车在生长着白杨树的高原上行驶的风光短片,让学生说说观后感。生:大西北具有雄壮、豪放、粗犷的风格。

2、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生字词:

坦荡如砥

积雪消融

不折不挠

纵横决荡

二、交流《茅盾简介》

教师提示要点:

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2、现代作家。

3、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

4、茅盾文学奖

三、研讨课文

教师:要粗略地读懂一篇文章,其实首先只要弄懂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请大家想想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一篇文章的那些方面?(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个主要是从内容上讲,第二个主要谈的是写作手法等等,第三个则与主题有关。教师:很好!再想想如果从散文的特征--“形散神不散”这个角度来看呢?这三者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板书:形散神不散(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和第二问题主要是“形”这个方面的问题;第三则是有关“神”这个方面的。学生:根据我所查阅的资料(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散文的表现手法可以不拘一格。但是两者的运用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服务于“神”,即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择材料和表现手法。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给大家开列一个书目,请大家浏览课文,然后以这三个问题为框架,各自列写出这篇课文的学习提纲。最后请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四人所列提纲的基础上酝酿出一个新的提纲,以供大家交流和探讨。注意充分运用所列书目。

第四篇:《白杨》教学实录

《白杨》教学实录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九课,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生:白杨!

师: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师:说得真准确。(在黑板上贴上字条“介绍白杨”)这个边疆指的就是老师的家乡(单击计算机键,大屏显示“新疆”)齐读。

生:新疆!

师:写“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别忘了。

师:是啊!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文字退出屏幕)

[这既让学生自己观察、记忆,找出这个生字在字形上应该注意什么,又把字的音形义结为一体,适时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在我们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在上课之始,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师: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师:提得很好,老师帮你记下来。(板书:严肃)

生:我不明白爸爸介绍的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

[学生质疑,在一边读一边思考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了认真读书的习惯。学生的提问,不仅抓住了写爸爸神态的词语,也将写树与写人的词语联系了起来。说明学生已从爸爸的三句话中初步学会从含义着眼,抓重点词,寻找内在联系。]

师: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组画面,它能帮助你了解白杨的特点。(击键)

(学生观看画面,聆听解说词。)

师: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白杨的特点是直、适应性强和生命力强。

师:总结得不错,请问这三个特点是怎么得来的?

生:爸爸一共说了三句话,我们是一句一句地读,抓关键的词归纳出来的。师:这个办法真好,不如请你们小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让大家学一学。生甲: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通过“从来”、“直”,我认为白杨树很直。

生乙:爸爸说的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哪儿„„哪儿„„”我看出白杨适应性强。

生丙: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我看出白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词句训练,而且照应了自己的质疑。老师紧抓写白杨树的关联词语,既进行了深入的语言训练,又学习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师相机击键,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这段话,在学生重点讨论的三句话上有黄色线条作标识。)

师: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坚强!

(板书:直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生: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

(生自读描写环境恶劣的第1自然段)

生:高大是说白杨长得粗壮、结实;“秀”是说白杨长得秀美。读第1自然段,我知道白杨是长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戈壁滩,在这么荒凉的环境中它却长得高大、秀美,给戈壁带来绿意和生机,所以说它很坚强。“高大挺秀”这个词用得好。

(板书:高大挺秀)

师:你理解得这么好,就请你把前三个自然段给大家朗读一遍吧!

(生充满赞美之清朗读第1至3自然段)

师:刚才第一位发言的同学,你说得也很精彩,想读吗?

生:想!(朗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甲:她很喜爱白杨。

生乙:她读出了赞美的语气。

师:作者写白杨是为了什么?(手指字条)怎么改?

生:是为了赞美白杨!

(揭去纸片,露出“赞美”一词)

师:我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板书:词—体会感情)“高大挺秀”就是这样的词。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

生:卫士!

(板书:卫士)

师: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独立完成填空题。

(生拿出练习纸,完成练习;师行间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生汇报,师击键,大屏显示: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学习写白杨树的特点这一段,回顾前三个自然段,突出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并使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此,老师设计了填空练习,使学生全体参与,把语言文字训练进一步落到了实处。]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师:既然在赞美白杨,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神情严肃,就像同学提到的还用了那么多写人的词。谁能读读书上的句子,消除我的困疑呢?

生: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师:读得挺流利,可我没听明白,谁再读?

(生一字一顿认真地读,特别强调“表白”、“心”。)

师:懂了,爸爸是边疆建设者,他赞美白杨实际上是述说建设者的志向和心愿。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

(板书:建设者)

(生欣然点头)

师:这儿又要修改了(手指字条)怎么改呢?

生:是赞美建设者!

(揭去纸片,露出“建设者”一词。)

师:我又有心得。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句—)请同学们跟我再读这重点句。(击键,大屏幕显示,生仿读。)

师:自己读,超过老师!

(生齐读)

师: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4自然段。(板书:物—人)

(指名读)

师:遗憾的是你只读出了字面的意思,它还有深刻的内含呢!

仔细琢磨我说的话,把爸爸说的第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对了,这才是深情地表白呢!向他学习,深入思考,仔细揣摩,练读这一段话。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读得这么有感情,这么熟练,让我们试着背一遍!

(齐背)

[抓重点句“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从而体会思想感情。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要求背诵这一段话。背诵,是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与积累语言的好方法。]

师: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

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问,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汇报阅读收获,老师的点拨恰当、适时,这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表达,这正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

生:(齐答)卫士!

[看画面,利用课外阅读资料,进一步理解建设者与白杨之间的共同处:哪儿

需要,就在哪儿生根、成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坚强不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深化了对中心的认识。]

师: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师: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句都用“他们只知道”开头。

生:每句话都跟新疆有关,而且都有“新疆”这个词。

师:第14自然段我们用熟读背诵的方法,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师: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生多数站起背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

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以两次“沉思”、“严肃”、“微笑”的理解,反顾了全文,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训练的原则。]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

生:赞美建设者!

师: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总评:

《白杨》这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2.加强了两个意识。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该段、读全文。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作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3.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师生交流中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老师在多处有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者设计了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另外,电教媒体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第五篇:《白杨礼赞》教学实录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白杨礼赞》教学实录

河南省安阳市 白晨

师:在上节课,我们接触到了“象征”这一写作手法的概念,今天我们再来看一下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树”又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

[ 板书:《白杨礼赞》 茅盾 ] 师: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领悟本课给我们每个人的启示。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作者。

[ 幻灯片展示: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师:接下来,我们听一遍诵读录音,一边听读,一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2、3、梳理本文的层次结构。

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 划出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 播放《白杨礼赞》诵读录音 ] 师:好,诵读录音,我们听完了,我们先来思考第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说一下你是怎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的?

生1:我是这样划分的,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明“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的崇敬之情。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展示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第三部分(5—6),具体描写白杨树枝干笔直,努力向上,倔强挺立的形象。

第四部分(7—8),赞扬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五部分(9),否定“贵族化的楠木”,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师:这位同学说的很正确,可以看出他读书读得比较仔细、认真,我们应学习他这种认真钻研的学习态度,我们为他鼓掌,向他致意,其他同学同意他的看法吗?还有其他的划分方法吗? 生2:我和他的划分方法不一样,我是按照“总——分——总”的方式划分的,共分三个部分,具体是这样的:

第一部分(1),点明“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的崇敬之情。第二部分(2—8),具体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并点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9),否定“贵族化的楠木”,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师:好,这位同学说的同样也很棒,我们也把掌声送给他。这两位同学谁说的更好一点呢?大家更同意哪位同学的说法呢? 生齐说: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说法。

师:好,大家都同意第二位同学的说法,我也比较喜欢第二种结构层次划分法。这种划分方法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层次非常清晰,我们就按这种方法来分析课文。下面我们先来分析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作者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哪位同学来试着把这句话读一下,要读出 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的感情。[生1:读。] [生2:读。] [生3:读。] „„

师:这几位同学读的都非常好,读出了自己对白杨树的喜爱,下面我们再把这句话齐读一下。[生齐读:(声音洪亮,感情投入)] 师:还是人多力量大,声音洪亮,也很有感情。刚才我们还提到一个问题: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师:它又处于什么样的生长环境呢? 生:黄土高原。

师:是啊,白杨树处于这样的环境中,还能像哨兵一样耸立在那里,的确体现了它的不平凡,那么,白杨树的“不平凡”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 生2:外在形态不平凡。

师:作者又从哪些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在形态的呢?

生:作者分别从白杨树的 “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来写它的外在形态的。师:你能具体说说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吗?

生1:如 “它的干通常有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又高又直,体现了它的形态美。

生2:“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我认为这句话也写出了白杨树的枝不同于其他树种的枝的地方。

生3:“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这句话也同样体现了它的形态美。

生4:“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师:你们几个找的都非常准,说的也非常好。白杨树的“不平凡”除了它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态不平凡以外,它的“不平凡”还表现什么地方呢? 生:内在精神不平凡。

师:哪些词体现了它的内在精神不平凡呢? 生1:倔强挺立。生2:参天耸立。生3:不折不挠。

师:除了这几个词,文中还有体现白杨树的精神特征的词语吗? 生1: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生2:坚强不屈与挺拔。

师:你们两个补充的也很好。在具体地描写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后,作者很自然地概括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句话就是——

生(齐说):“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文章最后作者再一次抒发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是从白杨树的身上受到更多的启示或启发。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谈一谈,你从白杨书身上学到了什么?或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认为我们中学生应该具有白杨树身上所具备的那种精神,那就是,学习上或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生2:我认为本文的这种“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很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学习,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条理清晰了。

生3:我认为本文的语言也很优美,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师:同学们总结的太好了,听了大家的精彩发言,老师很高兴。白杨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新的时期,白杨树又有了新的涵义。今天,你们都是祖国的小白杨,愿你们都能像白杨树那样茁壮健康成长,努力成才,将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

下载《白杨》教学实录(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杨》教学实录(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白杨》教学实录及评析

    《白杨》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疑 1.《青松》这首诗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红梅》、《秋菊》这两首诗歌颂了红梅和秋菊的什么精神? 〔从......

    《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二小学 毛飒 评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科所 张岚 一、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设计的依......

    《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

    ---《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二)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问,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出示配有第一段朗读录音的幻灯片。)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写大戈壁的?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边读边画出主要词句,然后,我们通过解词析句来理解、体会。(......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2003年3月29日,阅读人数117人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疑 1.《青松》这首诗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红梅》......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和词语,会写“疆”。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句子,通过白杨树的......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篇1今天上午我在班里给孩子们讲了《白杨》一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

    白杨教学设计

    19《白杨》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白杨》。 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把课文语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