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医专家顾问和法医鉴定结论的质证

时间:2019-05-15 12:0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法医专家顾问和法医鉴定结论的质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法医专家顾问和法医鉴定结论的质证》。

第一篇:论法医专家顾问和法医鉴定结论的质证

【摘要】根据证据学的观点提出法医鉴定结论是一种科学证据,指出无论是民事诉讼还是刑事诉讼中,对其

进行质证对维护司法公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法医鉴定结论的专业性,对其质证时,当事或控辩双方,以及法院

聘请法医专家顾问。协助对法医鉴定结论的质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证据质证;科学证据;法医鉴定结论;法医专家顾

【中图分类号】d91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l007—9297(2007)03—0181—0

3discussion on forensic expert adviser and questioning of forensic conclusions. zhang yi-gu. wenz.hou medwd

college,wenz.hou 325000,ghejiang

【abstract】based on the science of evidence,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clusion of forensic medicine is a

science evidence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studies of evidence and that its questioning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whether in civil action or in criminal tria1. due to the professional nature of forensic conclusion,it is important to both

sides of the charge and dispute as well as to the court retaining an expert adviser of forensic medicine who helps the

questioning of the forensic conclusion.

【key words】questioning of evidence,science evidence,forensic conclusion,forensic expert adviser

一、法医鉴定结论是一种科学证据。必须经过质证

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

法对诉讼证据的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

实,都是证据”,并把证据分为7种:①物证、书证;②

证人证言;③被害人陈述;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

述和辩解;⑤ 鉴定结论;⑥勘验、检验笔录;⑦视听资

料。鉴定结论由于是鉴定人运用专门的科学技术对

客观事物检验,并运用科学理论对检验结果加以分

· 182 ·

析判断后得出的结果,因此有人将其称为科学证据

(science evidence).以示与其他六种普通证据(com—

men evidence)一般为当事人或证人所直接感知(看

见或听见)的事实的区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犯

罪涉及的科学技术会越来越多,需要鉴定结论的科

学证据也会越来越多。它们在涉及科学技术犯罪的证据认定上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

鉴定结论由于不是案件真实情况被人感知的直

接反应。而是鉴定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结合的产物,因而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是相对的,不一定是客

观事物绝对真实的反应。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依赖于

鉴定人对客观事物发现、提取、检验方法是否正确,以及其分析论证和最后的结论是否符合科学。在很

大程度上,还同鉴定人的思想品德、职业操守密切相

关。

虽然,所有7种证据中除了极个别外,因为证人

本身可能存在的感知错误,以及由于这样那样的客

观原因。而不是或部分不是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反

应。所以,任何国家的法律,不论是以英美为代表的普通法系,还是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的大陆法系

国家的法律,都有要对证据进行质证的明文规定。从

某种意义上讲,作为科学证据的鉴定结论,比较普通

证据来可能更能揭示事物的真实性。但是也包含有

更多鉴定人的主观成分,甚至无意或故意错误的成分。因此其不能自然地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

法医鉴定结论的本质显然属于科学证据的一

种。它是法医鉴定人运用法医学技术对尸体、活体或

法医物证进行检验,并运用法医学和相关科学的理

论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其做出的死

因,死亡方式,伤残等级,血痕、精

斑、毛发等法医物

证和毒物的检验结果等,常是民事和刑事人身伤害

案件中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和罪行轻重的关键

证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左右着法官对案件事实的内心确信和对证据的确认,而决定着最后的判决

结果。所以,法医鉴定结论和其他类型的科学证据一

样,更有必要进行质证来加以鉴别。

我国司

法鉴定体制不够完善和法医学司法鉴定

人员政治与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决定了法医

鉴定结论质量高低不

一、错误并不少见和不必要的重复鉴定多发的局面,也凸现了法医鉴定结论必须

质证的紧迫感。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有关证据法和证据规则等

法律,对证据质证的有关规定散布在刑事诉讼法、民

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中。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第66条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3期)

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

证”;刑事诉讼法第47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

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律师双方询

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经过查证以后,才

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通过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8条进一步规定:“证据必须经过当庭出

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属实,否则不能作为

定案的根据”。明确规定了无论民事还是刑事诉讼,证据都必须质证。法医鉴定结论作为人身伤害案件的关键证据,显然必须经过法庭开庭质证,查证属实

后,才能作为认定人身伤害案件事实的根据。由于认

识上的原因,目前刑事诉讼时对证据的质证和认证,落后于民事诉讼,同中央以人为本,司法公正的要求

不相适应,应是今后司法改革,修订新的刑事诉讼法的课题之一

二、法医鉴定结论质证与法医专家顾问

证据的质证是其能否被法官确认和采信的关键

程序,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以往对质证的有关程序、方式、规则以及质证权的行使、救济等未作出规定,影响了质证的可操作性和效果。其常被忽视,有的仅

走形式,甚至念一下鉴定结论就算作质证了。而且,仍普遍存在的职权主义诉讼的影响,使得在质证时

诉讼双方的平等地位不能体现。尤其是刑事诉讼,被

告方弱势的地位更为明显,是冤假错案发生的原因

之一。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的进步,法律界不少有

识之士已经对此提出了很多建议,上述弊端虽然已

经和正在出现改变,但距离全国范围的司法公正的目标仍有较大的距离。还应进一步提高对证据质证的立法和规范、完善证据质证的程序、规则等法规。

对鉴定结论的质证,鉴定人的出庭显然是必要的基础条件,应该加强对鉴定人出庭质证的立法力

度,同时完善必要的配套措施,保证鉴定人出庭的安

全、合理的劳务报酬和充分的准备时间。当前,医疗

伤害赔偿案件中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的出庭质证显得更为突出。既然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

术鉴定在不少地方作为医疗伤害赔偿案件司法鉴定的一种形式,鉴定人就不能借vi《医疗事故处理条

例》中没有出庭质证的规定,而违背《民事诉讼法》及

其相关规定而拒绝出庭质证,使法庭对其的质证实

际无法进行。

作为最常见的科学证据之一的法医鉴定结论.

由于其涉及非常专业的医学和法医学的专业问题.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3期)

又关系着人的生命和健康,质证起来难度显得更大。

不要说目前许多鉴定人未被法庭要求出庭或者借故

不出庭参加质证。就是出庭了,诉讼当事人、律师和

法官对鉴定内容涉及的专业性问题都难以搞懂,如

何还能对鉴定结论提出有质量的质疑和质询?

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1 el颁布的《最高

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规

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

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

并且规定“经人民法院准许,当事人各自申请的具有

专门知识的人员就有关案件中的问题进行对质。具

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可以对鉴定人进行询问”。第一次

在民事诉讼中引人欧美先进国家的专家证人、控辩

式诉讼和交叉询问等庭审方式。给我国司法改革和

诉讼实践带来了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的局面。其实,从

坚持司法公正的角度出发,这些也完全可以和应该

同样引进刑事诉讼活动,特别是证据的质证中。

有人把上述“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称做“诉讼

辅助人flaw adminicle)”。有的则把他当作欧美国家的“专家证人(expert witness)”。近来又有人将其叫做

“技术顾问(technical adviser)”。他们不是鉴定人,也

不同于证人,是辅助被告或原告的诉讼当事人。我把

具有这种作用的法医专家。称做法医专家顾问(ex.

pert adviser of forensic medicine)。

技术顾问一词援用于意大利法典。指在诉讼中

由当事或控辩双方聘请为审判案件中的某些技术性

证据,指导或参与技术证据的法庭辩论活动的技术

专家。与我国上述“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的属性和

诉讼中的作用基本相同。所谓的技术证据。也就是上

述的科学证据。

就法医专家顾问而言.首先必须是法医专家而

不只是一般的技术人才。是在法医学的某个领域。如

法医病理学、临床法医学、法医物证学等具有深厚理

· 183 ·

论和丰富经验的专家。同时又被诉讼当事或控辩双

方聘请。鉴于法医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法医专家顾

问还应该不同于一般的技术顾问。他们在注意维护

聘请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

是、客观公正地发表意见。其实,法院也可根据需要,聘请权威的法医专家顾问,以协助法官对法医鉴定

结论中的专业问题进行说明。向鉴定人质询。帮助法

官正确地实行好其自由裁量权。并且在当事或控辩

双方及其技术顾问在证据质证的对抗式交锋中,协

助法官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至于因无休止的辩论

和重复鉴定,而浪费鉴定资源和延长诉讼时间。

按照意大利的经验。不仅在鉴定完成后。而且一

旦决定要做鉴定时,当事或控辩双方就可选任自己的技术顾问,他们可以参与鉴定人的鉴定和调查活

动,考察鉴定的地点和被鉴定的物品。当鉴定完成后。自然能对鉴定结论加以研究和向鉴定人提出询

问。

法医专家顾问接受当事人、控辩双方或法院的聘请,参与法医鉴定结论的质证。必然会提高对各类

人身伤害案件的审判质量。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还

能促进法医学司法鉴定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蚰岩.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见何家弘主编.司法鉴定导论.北

京:法律出版社,2000.325—330

【2] 李学军,陈霞.鉴定结论的证据地位及其质证、认证.公安大学学

报.2002.18(4):15

【3] 王刚.浅论“诉讼辅助人”及其诉讼地位.中国司法鉴定,2003,(1):

2o

[4] 周晶,孙基凯.专家顾问制度初探.中国司法鉴定,2003,(2):14

【5] 黄风(译).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78—79

【6] 唐磊,陈利红.论鉴定结论的质证.中国司法鉴定,2005,(6):4

[7] cohen.the role of the forensic expert in a criminal tria1.vo1.1.

part4.crimi nal reports.3d.series.1978;289-309

(收稿:2007一o8—03)

第二篇:论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及其制度之完善

论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及其制度之完善

关键词: 司法鉴定结论/质证制度/鉴定人/出庭

内容提要: 司法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目前,对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性质和证据效力尚存认识上的分歧,诸多原因导致对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流于形式,应正确认识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性质和证据效力,完善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制度。

一、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性质和证据效力

(一)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性质

司法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将司法鉴定结论规定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司法鉴定结论具有证据方法的功能,其具体表现为:

1、鉴定结论是一种必要的证据方法。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均将鉴定结论规定为证据之一,但同时又规定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由此可见,作为法定证据的鉴定结论应包括未经查证属实的鉴定结论。人们常常混淆法定证据与定案根据的概念,其实,法定证据和定案根据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一般来说,定案根据都是法定证据;但是法定证据并不一定都能成为定案根据。鉴定结论不享有当然的证据力,其有无证据能力以及证据力的大小与强弱必须经过质证后由法官依职权审查认定。

2、鉴定结论作为一种证据方法。根据刑事诉讼法,为了有效查明案件客观事实,司法机关依职权调查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公、检、法三机关都负有查明案件客观事实的责任,即均担负证明责任。但由于法律赋予三机关的职能不同,是不同的诉讼证明主体,因此,他们所担负的证明责任的具体性质和内容也不相同。在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根据当事人举证责任原则,双方当事人都充分享有利用鉴定结论作为证据方式来证明自己所提出的事实主张、或用来反驳对方所提出的事实主张的权利。当某一待证事实涉及到某一专门性问题时,一方当事人可以委托对该专门性问题进行专业技术鉴定,并将该鉴定结论作为证据支持其主张事实,与此同时,另一方当事人也可以相应的方式对该鉴定结论提出异议或提出己方的鉴定结论以作为对抗手段。

3、鉴定结论虽然具有书面形式,但是其实质是司法鉴定人就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判断。因此,鉴定结论在证据学理论分类上属于人证或言词证据。而言词证据则常常受陈述者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特别需要对影响其判断可靠性的各种因素进行审查。

4、基于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原则,当法院将包括鉴定结论在内的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时,必须经过当事人的质证和法庭的认证才能最终采信。

(二)鉴定结论的诉讼证据功能

鉴定结论是一类独立的证据,这类证据是实物证据和言词证据的扩展和延伸,是从其他证据中派生出来的证据,它不是以实物或事实本身的存在与否及其形式来证明案件事实,而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揭示其所蕴含的信息特征来证明其与案件事实的联系。鉴定结论作为一种特殊证据具有重要的诉讼功能,主要表现在:

1、它是法官借以查明事实、依法裁判的重要依据。在诉讼中法官熟悉法律,具有司法经验,但对于与待证事实有关的各行各业的专门性知识和技能并不全都通晓,因此,当涉及与各种专业领域有关的案件事实材料作为待证事实时,只能指派和委托有关专家作出专业技术鉴定,因此这种专家所得出的鉴定结论则作为法官查明案件事实的手段。在诉讼中,有许多与待证事实有关的重要案件事实必须借助于鉴定结论才能予以认证,如人的精神状况、人身伤害程度等。

2、它是在诉讼中鉴别、判断其他有关证据的真伪及其证据力强弱的特殊手段。在同一案件中,往往有几种证据形式,如物证、书证等。这些实物证据与案件是否具有关联性,能否成为认定案件的证据,除辨认外,主要靠鉴定结论来鉴别、确定。同时,书证的真伪也常常需要通过司法鉴定来确定。此外,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之供述、当事人之陈述、证人之证言的真实性,也往往需要通过司法鉴定来审查、印证。

(三)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和证据力

司法鉴定鉴定结论是鉴定人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所作出的结论,是鉴别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等证据真伪的一种证明方式。在诉讼中,往往需凭借鉴定结论,才能确认其是否与案件事实具有关联性,才能认定其证明力大小与强弱,因此鉴定结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司法鉴定的性质决定了其结论的性质,因为司法鉴定是运用专门知识或经验对案件中所涉及的专门性事实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的一种证明活动,是一种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主观认识活动,所以司法鉴定结论也就不是对客观事实的直接反映,而是间接通过各种鉴定材料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通过检验、分析后得出的判断结果,而这种判断结果,只是一种拟制事实。各国的证据规则中对司法鉴定结论的排除、采用、质证及采信规则之规定也充分表明了其性质之特殊。因此,司法鉴定鉴定结论仅仅是法定证据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并不具有当然的证据能力和证据力。

1、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

证据能力又称为证据资格,是指证据材料在法庭上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证据之所以须具备法定条件,是因为证据的运用,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当事人的权益。因此,证据必然成为诉讼法、证据法调整的对象。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是指司法鉴定结论在法庭上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我国法律对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有比较明确的限制规定。如《刑事诉讼法》第120条规定:“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签名。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由鉴定人签名,医院加盖公章”。《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鉴定部门和鉴定人应当提出书面鉴定结论,在鉴定书上签名或盖章。鉴定人鉴定的,应当由鉴定人所在单位加盖印章,证明鉴定人的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35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国有独资银行的业务机构提供鉴定人民币真伪的服务”。由此可见,鉴定结论的形成,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凡是不符合法定程序而产生的鉴定结论,不属于合法证据;鉴定结论的形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不具有这种特定形式的鉴定结论,也不属于合法证据。不合法的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一般不具可采性。对不合法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应根据证据法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对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的认定,属于对司法鉴定结论所进行的形式要件的认定。

2.鉴定结论的证据力

证据力又称为证据的证明力或证据价值,通常是指证据事实对待证事实有无证明作用以及证明作用的大小强弱程度。证据的证明力体现在证据的客观性和关联性上。诉讼中对证据力的认定,实质上是对某一证据本身是否具有客观性以及与待证事实是否具有关联性的认定。鉴定结论的证据力是指司法鉴定结论对待证事实有无证明作用以及证明作用的大小强弱程度。对鉴定结论的证据力的认定,属于对司法鉴定结论所进行的实质要件的认定。

要正确认识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据力,必须首先正确认识鉴定结论的特性。鉴定结论是一种独立的证据,这种证据是实物证据和言词证据的扩展和延伸,是从其他证据中派生出来的证据,它不是以实物或事实本身的存在与否及其形式来证明案件事实,而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揭示其所蕴含的信息特征来证明其与案件事实的联系。鉴定结论虽然具有书面形式,但是其实质是司法鉴定人就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判断。因此,鉴定结论在证据学理论分类上属于人证或言词证据。而言词证据则常常受陈述者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特别需要对影响其判断可靠性的各种因素进行审查。

鉴定结论具有主客观双重性。因为司法鉴定是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和经验对案件中有关专门性事实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的一种证明活动。鉴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必然带来其结论的主观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鉴定是对客观事实的认定,否定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因为鉴定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据以鉴定的材料是客观的,而检验、实验、观察的对象也是客观的。所以,尽管鉴定中鉴别和判断是主观活动,但这种主观活动受制于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当然具有客观性。其次,鉴定结论有真实和失真的双重性,这是因为(1)认识的相对性(包括认识能力的相对性和阶段性,认识结果的相对性)。鉴定是一种回溯性证明活动,证明对象是已经发生过的具体事件,其特点是待证事实不可能用科学实验通过“时间隧道”来证明,而只能通过检验、科学实验以推论方式对待证事实加以“追溯式”再现,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以达到绝对性的认识和绝对性的客观真实。(2)鉴定主体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鉴定人主观能力的限制。无论何种专家,都是基于对案件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来从事证明活动的,都必然受到其主观能力如感受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表述能力的局限,这都对鉴定的进行及其结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使得鉴定结论难以达到绝对性的客观真实。(3)鉴定材料的局限性。作为鉴定根据的材料(如病历、调查笔录等)因提供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真实的材料可能无法进入鉴定程序,虚假的材料却能在鉴定结论中被加以肯定(这种情况在法医学鉴定中常有出现),如不能有效排除虚假材料,以此为基础的鉴定结论与案件客观事实之间的一致性显然存在很大的疑问。(4)证明时空和资源的局限性。鉴定受期限和地域的限制,受到仪器设备、实验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鉴定据以的科学原理本身也是受时空制约的相对真理,具有时间阶段性。这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也使得鉴定结论难以达到绝对的客观真实。因此,鉴定结论不是“科学判决”。鉴定结论是鉴定人根据其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对案件中涉及的某些专门性问题在分析、鉴别后所作出的判断性认识。在诉讼中,鉴定结论对于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所具有的证明力,是其他证据种类都不能替代的,有时往往对案件的最终结论起决定性的作用,据此有人认为鉴定结论是“科学的判决”。如果法官对鉴定结论不经实质性的审查、判断而直接予以采信,无条件地作为定案的依据,将会因为种种原因而造成裁判上的失误。作为专门性的科学技术鉴定,其作为待证事实的结论也是受一定条件和环境所制约的。任何鉴定结论的得出都有适用自己的条件和范围,不能离开特定条件和范围将一时一地的正确结论随意夸大和移植。即使是最权威的鉴定人在采用最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作出的鉴定,有时也难免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造成失误,因此,鉴定人不是“科学的法官”。鉴定结论的证据力并不当然优于其他证据。尽管鉴定结论常被作为审查、核实或鉴别其他证据的手段,如分辨、鉴别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等的真伪程度,以及证实、辨明当事人的陈述和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等,但不能认为鉴定结论在证据力上就当然优于其他证据,因为它仅仅是法定证据的一种形式,各种形式的证据尽管种类不同,但是它们都在运用的范围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种种特征说明,司法鉴定结论具有特殊的客观真实性,也包涵着失真的可能性。它既不是“证据之王”,也不是“科学的判决”。根据法律规定,鉴定结论只是一种形式的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是法官的职责,不是鉴定人的职责,所以采信与否应该由法官根据证据规则依自由心证去决定。在具体的案件中,法庭应当严格适用证据审查制度,用完善的证据规则来排除其可能的失真性。鉴定结论只有在被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定案根据。

二、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

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是指在庭审过程中,由质证主体就法庭上所出示的的司法鉴定结论进行的公开的、直接的询问、质疑和辩论,进而对司法鉴定结论的合法性、关联性和真实性予以确认或否认的一种诉讼活动。

(一)质证主体

质证主体是指在庭审过程中享有质证权利、承担质证义务的人。在不同的诉讼程序中,质证主体略有差异。

《刑事诉讼法》第156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对证人、鉴定人发问。因而,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质证主体是公诉人、诉讼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民事诉讼法》第66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第125条规定: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第24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事实所提供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应经对方辨认,相互质证。勘验人鉴定人宣读勘验笔录、鉴定结论后,由双方当事人发表意见。第26条规定:经法庭许可,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向勘验人、鉴定人发问。因而,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质证主体是诉讼当事人(包括第三人)和诉讼代理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证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9条第2款规定:经法庭准许,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就证据问题相互发问,也可以向证人、鉴定人或者勘验人发问。因而,在我国行政诉讼中,质证主体是诉讼当事人(包括第三人)及其代理人。

(二)司法鉴定结论质证的内容和对象

司法鉴定结论必须接受当事人的互相质证,这是一种正当的程序保障,鉴定人出庭接受当事人的询问,解答鉴定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性问题,是其法定义务。否则,鉴定结论的证明力不得产生,并不得作为裁判的基础。质证的内容是指质证主体对证据进行质证时所涉及的范围,即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质证的对象就是与待证事实相关联的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与证据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9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针对证据有无证明效力以及证明效力大小,进行质证”。因此,当事人在质证时应当围绕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证据证明力有无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9条规定:“对鉴定结论有疑问的,人民法院可以指派或者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或者鉴定机构,对案件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第60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时,对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作出的鉴定结论,经质证后,认为有疑问,不能作为定案根据的,可以另行聘请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医院进行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6条的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因此,应经当事人质证的证据既应包括当事人提供的鉴定结论,也应包括人民法院委托鉴定的鉴定结论。这是因为,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并不能导致本应由当事人负举证责任变为由人民法院负举证责任的情形发生,人民法院并不因其依职权查证而变成代当事人举证,所以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也不能必然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也必须当庭出示,进行质证。

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证据必须为法律所允许,可用于证明案件的待证事实。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凡是不符合法定程序提供、收集的证据,均不属于合法证据;二是某些事实必须符合法律所要求的特定形式,不具有这种特定形式的证据,亦不属于合法证据。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材料与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具有的内在的客观联系,对其有证明作用。证据的客观性又称证据的真实性,是指证据所反映的内容应当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应当是法律上的客观真实,决非一般意义上的客观真实。质证的目的是确定证据是否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因此,质证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审查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能力。另一方面要审查证的证据的证明力。当事人针对证据的证明能力和证明力的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的过程,也是法官心证形成的过程。

1.对司法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质证

(1)审查鉴定主体是否合法。审查鉴定人是否具有鉴定人资格、是否有解决这些专门性问题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根据法律规定,对有关专门问题的鉴定,凡是法律规定由法定鉴定机构进行的,鉴定必须由相应的法定鉴定机构进行(如人民币真伪鉴定须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国有独资银行的业务机构负责实施鉴定),其他鉴定机构无权鉴定。另外,对于一些特定的鉴定事项,国家明确规定只能由指定的鉴定机构从事鉴定活动,例如,对于某些药品、农药、毒品等物品,国家对其管理有严格和特殊的要求,因此,对涉及此类物品的鉴定时,应审查其鉴定主体是否是经特别授权的合法的鉴定机构和人员。

(2)审查鉴定结论的形式和内容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如根据一些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某项鉴定活动,鉴定人必须达到一定人数,如若鉴定人未达到法定人数而作出的鉴定结论是不具有证据能力的。

(3)审查鉴定程序是否合法。鉴定委托、受理、实施等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鉴定人是否具有我国诉讼法上所规定的法定回避情形。例如,鉴定人是否为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是否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等。

2.对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据力的质证

(1)审查检材、样本或与鉴定对象有关的其他鉴定资料是否真实、是否符合鉴定条件,即是否能够作为有关鉴定结论的基础。只有提供了充分、可靠的鉴定材料才能保障鉴定活动的正常开展。审查时应按顺序先审查检材的鉴定条件,而后审查样本的鉴定条件。对检材的审查,首先应审查检材的发现、提取、处理、固定方法;检材提取的部位是否准确;检材在储存、运送、传输过程中是否遭到损坏、污染,检材有无变形、伪装、损失;检材的性状、数量、质量是否符合检验要求;检材是否反映了客体的特性等问题。审查样本时应从样本的来源是否真实可靠,数量是否充分,是否具备可对比条件等方面进行。

(2)审查鉴定人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是否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计量认证、是否先进、完善可靠,采取的方法和操作程序是否科学、规范、正确,其技术手段是否先进、有效和可靠,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灵敏度如何,其所获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如何等。这些因素都关系到鉴定结论是否具有证据力以及证明力的大小、强弱。鉴定的步骤、方法不当,会导致鉴定结论不正确;同一检材,采用灵敏度不同的仪器或不同的检验方法可能会得出不同的检验结论。

(3)审查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在检验、试验的程序规范或者在检验方法上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定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求。这些标准包括:国务院制定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卫生部制定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制定的《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等等。

(4)审查鉴定结论是否有科学根据,论据是否充分,推论是否合理,论据与结论之间是否有矛盾。

(5)审查鉴定人是否受到外界的影响,即是否有徇私、受贿或者故意作虚假鉴定的情况。鉴定人主观上所存在的不利因素将影响鉴定结论的真实性、可靠性。也就是说,即使鉴定人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技能,鉴定条件优越,检材充分、可靠,但是如果鉴定人受到外界这类因素的影响,则这种影响会对鉴定结论客观性和真实性造成实质性的危害,因此,在这种情形下的鉴定结论应受到质疑或应失去其证明力。

(三)质证的作用

1、质证是实现证据诉讼功能的必然要求。在诉讼中,司法鉴定结论必须接受当事人的互相质证,这是一种正当的程序保障,鉴定人出庭接受当事人的发问,解答鉴定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性问题,是其法定义务。质证主体对在法庭出示的司法鉴定结论都享有发表意见、进行询问和予以质疑的权利。这些权利的本质是对其不利的证据依据法律和事实而享有的异议权,其目的在于实现证据的诉讼功能,影响或动摇法官对其证据力的认定和采信。

2、质证是诉讼当事人的权利,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障。诉讼权利是诉讼主体在正当程序中藉以维护其实体权益的保障,是体现诉讼程序的公正标志。这种程序保障是为保障审判的公正,而在程序上设置特定的程序要求和规范性的规则,使法官不能凭借自己的好恶或从某种利益观念出发来对是非问题加以判断,而是以某种特定化的、能够反映客观公正的准则来解决纠纷。

3、质证是司法证明的基本环节,是实现司法证明目标的必经程序。质证作为当事人或其他诉讼主体举证与法院认证中的关键环节,为法律所明确规定。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庭审中对证据的质证功能,才能达到去伪存真,才能有利于法官依法公正地认定案件事实,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鉴定结论质证的现状及成因

尽管三大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都对鉴定人出庭以及询问鉴定人作了规定,但是,由于法律只对此作了原则性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鉴定人极少出庭,据调查,当前鉴定人出庭率不到5%。由于司法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即使鉴定人出庭,也因为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或辩护人缺乏有关司法鉴定技术方面的专门知识而对鉴定结论的质询仅停留于感性认识的层面,即仅停留在鉴定结论的合法性层面。对鉴定结论的关联性和客观性几乎少有或无法质疑。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出庭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询问。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由当事人各自申请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就有关案件中的问题进行对质。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可以对鉴定人进行询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8条规定:“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涉及的专门性问题,当事人可以向法庭申请由专业人员出庭进行说明,法庭也可以通知专业人员出庭说明”。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在实际层面,几乎没有可操作性。因此,目前对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往往流于形式,当事人的质证活动难以触及鉴定结论的实质,司法鉴定鉴定结论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质证。

究其原因,主要为:

1、相关的法律仍不完善。我国三大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对鉴定人出庭的有关问题只有原则性的规定,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没有强制鉴定人出庭措施、鉴定人出庭补偿制度和鉴定人保护制度。在刑事诉讼中还没有“专家辅助人”制度,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尽管有“专家辅助人”制度,但仍很不完善且可操作性差。

2、有关人员对司法鉴定结论质证的认识不足。目前,鉴定人、当事人、法官对鉴定结论质证和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的重要性认识都还不足,由于刑事诉讼中的鉴定结论多数是由司法机关的鉴定人作出的,因此,公诉人和审判人员事实上对鉴定结论给予了比其他证据更高的信任度,一般由公诉人在庭审时宣读鉴定结论,并不要求鉴定人出庭。民事诉讼中鉴定的决定权和委托权都在法院,客观上造成法院信赖自己所选鉴定人出具的鉴定结论,一般不会要求鉴定人出庭,对于当事人的质询和异议通常也只要求鉴定人以书面形式答复。

3、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或辩护人缺乏有关司法鉴定技术方面的专门知识,对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只能流于形式。

四、完善鉴定结论质证制度的构想

(一)提高鉴定人、当事人、法官对鉴定结论质证和鉴定人出庭的重要性认识,强化有关人员对鉴定结论的质证意识。

(二)进一步完善诉讼法和证据规则,建立完整的司法鉴定人出庭制度。对诉讼中鉴定人出庭问题,法律应增加强制性规范,明确规定鉴定人必须出庭接受质询的情况以及不出庭接受质询的法律后果。如对依法应当出庭而拒不出庭的鉴定人,法律应增加制裁措施和惩罚性规范,暂停或取消其执业资格等。应建立鉴定人出庭补偿制度和鉴定人保护制度,明确规定鉴定人因作证受到经济损失有获得补偿和得到报酬的权利,确保鉴定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以及不受恐吓和报复等。

(三)完善“专家辅助人”(技术顾问)制度,制定有关聘请“专家辅助人”的实施细则。在刑事诉讼中应引入“专家辅助人”制度,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应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应赋予刑事诉讼被告人聘请“专家辅助人”参与鉴定结论质证的权利,使审判能够建立在更公正的基础上。当事人聘请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是对鉴定人提交的鉴定结论进行质证的必要手段,缺少了这些专家,当事人的质证活动就难以触及鉴定结论的实质,从而达不到质证的效果。

完善鉴定结论质证制度,能使鉴定结论质证有序、有效地运作,可以充分保护当事人诉讼法上的正当权利和实体法上的合法利益,可以使诉讼当事人明了司法鉴定结论形成的过程,使诉讼当事人双方信任司法鉴定结论。这有助于法官对事实的准确认定和公正裁判,对消除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累讼、上访等现象也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五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2]邹明理主编:《司法鉴定》,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杜志淳等主编:《中国司法鉴定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4]孙业群著:《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刘善春等著:《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6]王增森译:《对科学证据的认定》,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李国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释义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8]黄松有主编:《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包建明)

出处:《中国司法鉴定》2004年第1期

第三篇:论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及其制度之完善

论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及其制度之完善

内容提要: 司法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目前,对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性质和证据效力尚存认识上的分歧,诸多原因导致对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流于形式,应正确认识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性质和证据效力,完善司法鉴

定结论的质证制度。

一、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性质和证据效力

(一)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性质

司法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将司法鉴定结论规定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司法鉴定结论具有证据方法的功能,其具体表现为:

1、鉴定结论是一种必要的证据方法。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均将鉴定结论规定为证据之一,但同时又规定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由此可见,作为法定证据的鉴定结论应包括未经查证属实的鉴定结论。人们常常混淆法定证据与定案根据的概念,其实,法定证据和定案根据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一般来说,定案根据都是法定证据;但是法定证据并不一定都能成为定案根据。鉴定结论不享有当然的证据力,其有无证据能力以及证据力的大小与强弱必须经过质证后由法

官依职权审查认定。

2、鉴定结论作为一种证据方法。根据刑事诉讼法,为了有效查明案件客观事实,司法机关依职权调查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公、检、法三机关都负有查明案件客观事实的责任,即均担负证明责任。但由于法律赋予三机关的职能不同,是不同的诉讼证明主体,因此,他们所担负的证明责任的具体性质和内容也不相同。在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根据当事人举证责任原则,双方当事人都充分享有利用鉴定结论作为证据方式来证明自己所提出的事实主张、或用来反驳对方所提出的事实主张的权利。当某一待证事实涉及到某一专门性问题时,一方当事人可以委托对该专门性问题进行专业技术鉴定,并将该鉴定结论作为证据支持其主张事实,与此同时,另一方当事人也可以相应的方式对该鉴定结论提出异议或提出己方的鉴定结论以作为对抗手段。

3、鉴定结论虽然具有书面形式,但是其实质是司法鉴定人就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判断。因此,鉴定结论在证据学理论分类上属于人证或言词证据。而言词证据则常常受陈述者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特别需要对影响其判断可靠性的各种因素

进行审查。

4、基于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原则,当法院将包括鉴定结论在内的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时,必须经过当事人的质证和法庭的认证才能最终采信。

(二)鉴定结论的诉讼证据功能

鉴定结论是一类独立的证据,这类证据是实物证据和言词证据的扩展和延伸,是从其他证据中派生出来的证据,它不是以实物或事实本身的存在与否及其形式来证明案件事实,而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揭示其所蕴含的信息特征来证明其与案件事实的联系。鉴定结论作为一种特殊证据具有重要的诉讼功能,主要表现在:

1、它是法官借以查明事实、依法裁判的重要依据。在诉讼中法官熟悉法律,具有司法经验,但对于与待证事实有关的各行各业的专门性知识和技能并不全都通晓,因此,当涉及与各种专业领域有关的案件事实材料作为待证事实时,只能指派和委托有关专家作出专业技术鉴定,因此这种专家所得出的鉴定结论则作为法官查明案件事实的手段。在诉讼中,有许多与待证事实有关的重要案件事实必须借助于鉴定结论才能予以认证,如人的精神状况、人

身伤害程度等。

2、它是在诉讼中鉴别、判断其他有关证据的真伪及其证据力强弱的特殊手段。在同一案件中,往往有几种证据形式,如物证、书证等。这些实物证据与案件是否具有关联性,能否成为认定案件的证据,除辨认外,主要靠鉴定结论来鉴别、确定。同时,书证的真伪也常常需要通过司法鉴定来确定。此外,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之供述、当事人之陈述、证人之证言的真实性,也往往需要通过司法鉴定来审查、印证。

(三)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和证据力

司法鉴定鉴定结论是鉴定人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所作出的结论,是鉴别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等证据真伪的一种证明方式。在诉讼中,往往需凭借鉴定结论,才能确认其是否与案件事实具有关联性,才能认定其证明力大小与强弱,因此鉴定结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司法鉴定的性质决定了其结论的性质,因为司法鉴定是运用专门知识或经验对案件中所涉及的专门性事实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的一种证明活动,是一种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主观认识活动,所以司法鉴定结论也就不是对客观事实的直接反映,而是间接通过各种鉴定材料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通过检验、分析后得出的判断结果,而这种判断结果,只是一种拟制事实。各国的证据规则中对司法鉴定结论的排除、采用、质证及采信规则之规定也充分表明了其性质之特殊。因此,司法鉴定鉴定结论仅仅是法定证据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并不具有当然的证据能力和证据力。

1、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

证据能力又称为证据资格,是指证据材料在法庭上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证据之所以须具备法定条件,是因为证据的运用,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当事人的权益。因此,证据必然成为诉讼法、证据法调整的对象。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是指司法鉴定结论在法庭上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我国法律对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有比较明确的限制规定。如《刑事诉讼法》第120条规定:“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签名。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由鉴定人签名,医院加盖公章”。《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鉴定部门和鉴定人应当提出书面鉴定结论,在鉴定书上签名或盖章。鉴定人鉴定的,应当由鉴定人所在单位加盖印章,证明鉴定人的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35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国有独资银行的业务机构提供鉴定人民币真伪的服务”。由此可见,鉴定结论的形成,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凡是不符合法定程序而产生的鉴定结论,不属于合法证据;鉴定结论的形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不具有这种特定形式的鉴定结论,也不属于合法证据。不合法的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一般不具可采性。对不合法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应根据证据法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对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的认定,属于对司法鉴定

结论所进行的形式要件的认定。

2.鉴定结论的证据力

证据力又称为证据的证明力或证据价值,通常是指证据事实对待证事实有无证明作用以及证明作用的大小强弱程度。证据的证明力体现在证据的客观性和关联性上。诉讼中对证据力的认定,实质上是对某一证据本身是否具有客观性以及与待证事实是否具有关联性的认定。鉴定结论的证据力是指司法鉴定结论对待证事实有无证明作用以及证明作用的大小强弱程度。对鉴定结论的证据力的认定,属于对司法鉴定结论所进行的实质要件的认定。

要正确认识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据力,必须首先正确认识鉴定结论的特性。鉴定结论是一种独立的证据,这种证据是实物证据和言词证据的扩展和延伸,是从其他证据中派生出来的证据,它不是以实物或事实本身的存在与否及其形式来证明案件事实,而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揭示其所蕴含的信息特征来证明其与案件事实的联系。鉴定结论虽然具有书面形式,但是其实质是司法鉴定人就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判断。因此,鉴定结论在证据学理论分类上属于人证或言词证据。而言词证据则常常受陈述者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特别需要对影响其判断可靠性的各种因素进行审查。

鉴定结论具有主客观双重性。因为司法鉴定是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和经验对案件中有关专门性事实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的一种证明活动。鉴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必然带来其结论的主观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鉴定是对客观事实的认定,否定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因为鉴定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据以鉴定的材料是客观的,而检验、实验、观察的对象也是客观的。所以,尽管鉴定中鉴别和判断是主观活动,但这种主观活动受制于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当然具有客观性。其次,鉴定结论有真实和失真的双重性,这是因为(1)认识的相对性(包括认识能力的相对性和阶段性,认识结果的相对性)。鉴定是一种回溯性证明活动,证明对象是已经发生过的具体事件,其特点是待证事实不可能用科学实验通过“时间隧道”来证明,而只能通过检验、科学实验以推论方式对待证事实加以“追溯式”再现,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以达到绝对性的认识和绝对性的客观真实。(2)鉴定主体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鉴定人主观能力的限制。无论何种专家,都是基于对案件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来从事证明活动的,都必然受到其主观能力如感受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表述能力的局限,这都对鉴定的进行及其结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使得鉴定结论难以达到绝对性的客观真实。(3)鉴定材料的局限性。作为鉴定根据的材料(如病历、调查笔录等)因提供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真实的材料可能无法进入鉴定程序,虚假的材料却能在鉴定结论中被加以肯定(这种情况在法医学鉴定中常有出现),如不能有效排除虚假材料,以此为基础的鉴定结论与案件客观事实之间的一致性显然存在很大的疑问。(4)证明时空和资源的局限性。鉴定受期限和地域的限制,受到仪器设备、实验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鉴定据以的科学原理本身也是受时空制约的相对真理,具有时间阶段性。这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也使得鉴定结论难以达到绝对的客观真实。因此,鉴定结论不是“科学判决”。鉴定结论是鉴定人根据其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对案件中涉及的某些专门性问题在分析、鉴别后所作出的判断性认识。在诉讼中,鉴定结论对于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所具有的证明力,是其他证据种类都不能替代的,有时往往对案件的最终结论起决定性的作用,据此有人认为鉴定结论是“科学的判决”。如果法官对鉴定结论不经实质性的审查、判断而直接予以采信,无条件地作为定案的依据,将会因为种种原因而造成裁判上的失误。作为专门性的科学技术鉴定,其作为待证事实的结论也是受一定条件和环境所制约的。任何鉴定结论的得出都有适用自己的条件和范围,不能离开特定条件和范围将一时一地的正确结论随意夸大和移植。即使是最权威的鉴定人在采用最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作出的鉴定,有时也难免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造成失误,因此,鉴定人不是“科学的法官”。鉴定结论的证据力并不当然优于其他证据。尽管鉴定结论常被作为审查、核实或鉴别其他证据的手段,如分辨、鉴别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等的真伪程度,以及证实、辨明当事人的陈述和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等,但不能认为鉴定结论在证据力上就当然优于其他证据,因为它仅仅是法定证据的一种形式,各种形式的证据尽管种类不同,但是它们都在运用的范围内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种种特征说明,司法鉴定结论具有特殊的客观真实性,也包涵着失真的可能性。它既不是“证据之王”,也不是“科学的判决”。根据法律规定,鉴定结论只是一种形式的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是法官的职责,不是鉴定人的职责,所以采信与否应该由法官根据证据规则依自由心证去决定。在具体的案件中,法庭应当严格适用证据审查制度,用完善的证据规则来排除其可能的失真性。鉴定结论只有在被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定案根据。

二、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

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是指在庭审过程中,由质证主体就法庭上所出示的的司法鉴定结论进行的公开的、直接的询问、质疑和辩论,进而对司法鉴定结论的合法性、关联性和真实性

予以确认或否认的一种诉讼活动。

(一)质证主体

质证主体是指在庭审过程中享有质证权利、承担质证义务的人。在不同的诉讼程序中,质证主体略有差异。

《刑事诉讼法》第156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对证人、鉴定人发问。因而,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质证主体是公诉人、诉讼当事人和辩

护人、诉讼代理人。

《民事诉讼法》第66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第125条规定: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第24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事实所提供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应经对方辨认,相互质证。勘验人鉴定人宣读勘验笔录、鉴定结论后,由双方当事人发表意见。第26条规定:经法庭许可,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向勘验人、鉴定人发问。因而,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质证主体是诉讼当事人(包括第三

人)和诉讼代理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证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9条第2款规定:经法庭准许,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就证据问题相互发问,也可以向证人、鉴定人或者勘验人发问。因而,在我国行政诉讼中,质证主体是诉讼当事人(包括第三人)及其代理人。

(二)司法鉴定结论质证的内容和对象

司法鉴定结论必须接受当事人的互相质证,这是一种正当的程序保障,鉴定人出庭接受当事人的询问,解答鉴定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性问题,是其法定义务。否则,鉴定结论的证明力不得产生,并不得作为裁判的基础。质证的内容是指质证主体对证据进行质证时所涉及的范围,即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质证的对象就是与待证事实相关联的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与证据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9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针对证据有无证明效力以及证明效力大小,进行质证”。因此,当事人在质证时应当围绕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证据证明力有无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9条规定:“对鉴定结论有疑问的,人民法院可以指派或者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或者鉴定机构,对案件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第60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时,对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作出的鉴定结论,经质证后,认为有疑问,不能作为定案根据的,可以另行聘请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医院进行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6条的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因此,应经当事人质证的证据既应包括当事人提供的鉴定结论,也应包括人民法院委托鉴定的鉴定结论。这是因为,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并不能导致本应由当事人负举证责任变为由人民法院负举证责任的情形发生,人民法院并不因其依职权查证而变成代当事人举证,所以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也不能必然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也必须当庭出示,进行质证。

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证据必须为法律所允许,可用于证明案件的待证事实。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凡是不符合法定程序提供、收集的证据,均不属于合法证据;二是某些事实必须符合法律所要求的特定形式,不具有这种特定形式的证据,亦不属于合法证据。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材料与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具有的内在的客观联系,对其有证明作用。证据的客观性又称证据的真实性,是指证据所反映的内容应当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应当是法律上的客观真实,决非一般意义上的客观真实。质证的目的是确定证据是否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因此,质证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审查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能力。另一方面要审查证的证据的证明力。当事人针对证据的证明能力和证明力的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的过程,也是法官心证形成的过程。

1.对司法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质证

(1)审查鉴定主体是否合法。审查鉴定人是否具有鉴定人资格、是否有解决这些专门性问题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根据法律规定,对有关专门问题的鉴定,凡是法律规定由法定鉴定机构进行的,鉴定必须由相应的法定鉴定机构进行(如人民币真伪鉴定须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国有独资银行的业务机构负责实施鉴定),其他鉴定机构无权鉴定。另外,对于一些特定的鉴定事项,国家明确规定只能由指定的鉴定机构从事鉴定活动,例如,对于某些药品、农药、毒品等物品,国家对其管理有严格和特殊的要求,因此,对涉及此类物品的鉴定时,应审查其鉴定主体是否是经特别授权的合法的鉴定机构和人员。

(2)审查鉴定结论的形式和内容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如根据一些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某项鉴定活动,鉴定人必须达到一定人数,如若鉴定人未达到法定人数而作出的鉴定结

论是不具有证据能力的。

(3)审查鉴定程序是否合法。鉴定委托、受理、实施等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鉴定人是否具有我国诉讼法上所规定的法定回避情形。例如,鉴定人是否为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是否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等。

2.对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据力的质证

(1)审查检材、样本或与鉴定对象有关的其他鉴定资料是否真实、是否符合鉴定条件,即是否能够作为有关鉴定结论的基础。只有提供了充分、可靠的鉴定材料才能保障鉴定活动的正常开展。审查时应按顺序先审查检材的鉴定条件,而后审查样本的鉴定条件。对检材的审查,首先应审查检材的发现、提取、处理、固定方法;检材提取的部位是否准确;检材在储存、运送、传输过程中是否遭到损坏、污染,检材有无变形、伪装、损失;检材的性状、数量、质量是否符合检验要求;检材是否反映了客体的特性等问题。审查样本时应从样本的来源是否真实可靠,数量是否充分,是否具备可对比条件等方面进行。

(2)审查鉴定人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是否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计量认证、是否先进、完善可靠,采取的方法和操作程序是否科学、规范、正确,其技术手段是否先进、有效和可靠,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灵敏度如何,其所获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如何等。这些因素都关系到鉴定结论是否具有证据力以及证明力的大小、强弱。鉴定的步骤、方法不当,会导致鉴定结论不正确;同一检材,采用灵敏度不同的仪器或不同的检验方法可能会得出不同的检验结论。

(3)审查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在检验、试验的程序规范或者在检验方法上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定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求。这些标准包括:国务院制定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卫生部制定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制定的《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

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等等。

(4)审查鉴定结论是否有科学根据,论据是否充分,推论是否合理,论据与结论之间

是否有矛盾。

(5)审查鉴定人是否受到外界的影响,即是否有徇私、受贿或者故意作虚假鉴定的情况。鉴定人主观上所存在的不利因素将影响鉴定结论的真实性、可靠性。也就是说,即使鉴定人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技能,鉴定条件优越,检材充分、可靠,但是如果鉴定人受到外界这类因素的影响,则这种影响会对鉴定结论客观性和真实性造成实质性的危害,因此,在这种情形下的鉴定结论应受到质疑或应失去其证明力。

(三)质证的作用

1、质证是实现证据诉讼功能的必然要求。在诉讼中,司法鉴定结论必须接受当事人的互相质证,这是一种正当的程序保障,鉴定人出庭接受当事人的发问,解答鉴定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性问题,是其法定义务。质证主体对在法庭出示的司法鉴定结论都享有发表意见、进行询问和予以质疑的权利。这些权利的本质是对其不利的证据依据法律和事实而享有的异议权,其目的在于实现证据的诉讼功能,影响或动摇法官对其证据力的认定和采信。

2、质证是诉讼当事人的权利,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障。诉讼权利是诉讼主体在正当程序中藉以维护其实体权益的保障,是体现诉讼程序的公正标志。这种程序保障是为保障审判的公正,而在程序上设置特定的程序要求和规范性的规则,使法官不能凭借自己的好恶或从某种利益观念出发来对是非问题加以判断,而是以某种特定化的、能够反映客观公正的准则

来解决纠纷。

3、质证是司法证明的基本环节,是实现司法证明目标的必经程序。质证作为当事人或其他诉讼主体举证与法院认证中的关键环节,为法律所明确规定。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庭审中对证据的质证功能,才能达到去伪存真,才能有利于法官依法公正地认定案件事实,作出

正确的判断。

三、鉴定结论质证的现状及成因

尽管三大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都对鉴定人出庭以及询问鉴定人作了规定,但是,由于法律只对此作了原则性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鉴定人极少出庭,据调查,当前鉴定人出庭率不到5%。由于司法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即使鉴定人出庭,也因为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或辩护人缺乏有关司法鉴定技术方面的专门知识而对鉴定结论的质询仅停留于感性认识的层面,即仅停留在鉴定结论的合法性层面。对鉴定结论的关联性和客观性几乎少有或无法质疑。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出庭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询问。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由当事人各自申请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就有关案件中的问题进行对质。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可以对鉴定人进行询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8条规定:“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涉及的专门性问题,当事人可以向法庭申请由专业人员出庭进行说明,法庭也可以通知专业人员出庭说明”。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在实际层面,几乎没有可操作性。因此,目前对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往往流于形式,当事人的质证活动难以触及鉴定结论的实质,司法鉴定鉴定结论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质证。

究其原因,主要为:

1、相关的法律仍不完善。我国三大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对鉴定人出庭的有关问题只有原则性的规定,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没有强制鉴定人出庭措施、鉴定人出庭补偿制度和鉴定人保护制度。在刑事诉讼中还没有“专家辅助人”制度,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尽管有“专家辅助人”制度,但仍很不完善且可操作性差。

2、有关人员对司法鉴定结论质证的认识不足。目前,鉴定人、当事人、法官对鉴定结论质证和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的重要性认识都还不足,由于刑事诉讼中的鉴定结论多数是由司法机关的鉴定人作出的,因此,公诉人和审判人员事实上对鉴定结论给予了比其他证据更高的信任度,一般由公诉人在庭审时宣读鉴定结论,并不要求鉴定人出庭。民事诉讼中鉴定的决定权和委托权都在法院,客观上造成法院信赖自己所选鉴定人出具的鉴定结论,一般不会要求鉴定人出庭,对于当事人的质询和异议通常也只要求鉴定人以书面形式答复。

3、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或辩护人缺乏有关司法鉴定技术方面的专门知识,对司法鉴定结

论的质证只能流于形式。

四、完善鉴定结论质证制度的构想

(一)提高鉴定人、当事人、法官对鉴定结论质证和鉴定人出庭的重要性认识,强化有

关人员对鉴定结论的质证意识。

(二)进一步完善诉讼法和证据规则,建立完整的司法鉴定人出庭制度。对诉讼中鉴定人出庭问题,法律应增加强制性规范,明确规定鉴定人必须出庭接受质询的情况以及不出庭接受质询的法律后果。如对依法应当出庭而拒不出庭的鉴定人,法律应增加制裁措施和惩罚性规范,暂停或取消其执业资格等。应建立鉴定人出庭补偿制度和鉴定人保护制度,明确规定鉴定人因作证受到经济损失有获得补偿和得到报酬的权利,确保鉴定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

安全以及不受恐吓和报复等。

(三)完善“专家辅助人”(技术顾问)制度,制定有关聘请“专家辅助人”的实施细则。在刑事诉讼中应引入“专家辅助人”制度,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应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应赋予刑事诉讼被告人聘请“专家辅助人”参与鉴定结论质证的权利,使审判能够建立在更公正的基础上。当事人聘请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是对鉴定人提交的鉴定结论进行质证的必要手段,缺少了这些专家,当事人的质证活动就难以触及鉴定结论的实质,从而达不到质证的效果。

完善鉴定结论质证制度,能使鉴定结论质证有序、有效地运作,可以充分保护当事人诉讼法上的正当权利和实体法上的合法利益,可以使诉讼当事人明了司法鉴定结论形成的过程,使诉讼当事人双方信任司法鉴定结论。这有助于法官对事实的准确认定和公正裁判,对消除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累讼、上访等现象也具有积极作用。

第四篇:论医疗法人设立法医司法鉴定机构的正当性

【摘 要】鉴定的实体真实是基础,鉴定的程序规范是保障。有瑕疵的鉴定主体作出的鉴定结论必然会弱化其

证明力。故法医学鉴定机构及鉴定人主体的定位,既关系到鉴定结论的公正程度,又关系到诉讼效率,以避免刚从

“自审自鉴”中走出来,叉进入与回避制度、中立原则相背离的“自医自鉴”中去。为确保法医学鉴定的客观、公正、公

平,应逐步建立以民办非企业性质的法医学司法鉴定机构为主体,以医学院校、医学科研部门设立的鉴定机构为辅

助的模式。从体制层面去克服目前医疗法人设立法医学司法鉴定机构的种种弊端,从而使法医学鉴定结论更具有权

威性、严肃性,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司法诉讼活动。

【关键词】法医学鉴定;医学鉴定;医疗法人;正当性

【中图分类号】d91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7)03—0225—0

5随着普法的日益深入,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

进,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对鉴定中立性的要求也越

来越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

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司法鉴定

体制作出了重大改革,规定了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

主管全国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登记、名册

编制和公告,取销了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的司

法鉴定机构,避免了“自审自鉴”。由于法医学是自然

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边缘学科,合格的法医学鉴

定人才不仅要有深厚的法医学知识,还要有相当水

平的法律知识和一定的鉴定实践经验,人才的培养

周期较长,开展工作还要各种仪器、设备的投入。就

在这真正的法医学鉴定人才短缺,设立法医鉴定机

构硬件条件一时难以满足的情况下,很多医院,不顾

在其从业的临床医师本身不具备法医学知识的实

际,也纷纷成立各种形式的司法鉴定所,开展法医学

鉴定业务,以此来开创第二职业。但医疗法人设立法

医司法鉴定机构,其主业是治病救人,并没把司法鉴

定真正列上议事日程,且其从业的司法鉴定人往往

是医院的临床骨干,难以全身心投入司法鉴定工作,致使原来不管案件难易的司法鉴定,都能进入公、检、法各自的管辖范围,这些机关鉴定人员必需接

受,而现在鉴定推向社会后,医院往往从自身的经济

利益和避免矛盾考虑,鉴定机构对容易作的案件争

着作,对疑难复杂案件因为花费人力、物力大,都不

愿意接,尤其对有争议的案件,怕事情缠身。加之这

些临床骨干虽在自己所从事的某临床学科方面堪称

专家,但其法律知识和鉴定实践相对溃乏,难以成为

名副其实的司法鉴定人。因此,目前法医学鉴定可以

说比《决定》出台前更混乱。

一、医学鉴定与法医学鉴定的区别

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刘家琛同志,早在1998

年全国人民法院第二届司法鉴定学术会议上,就明

确指出:“医学鉴定不等于法医学鉴定,医学鉴定与

法医学鉴定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法医工作者

不是医学工作者所能替代的,⋯ ⋯,不要产生这个误

会,不要把这个误会留给历史。”可见医学鉴定与法

医学鉴定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一)医学鉴定与法医学鉴定的概念

所谓医学鉴定,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具有执业资

格的资深专业医师,运用医学理论、医学科学技术、医疗设备仪器等,对伤害案件或某一专门性问题,通

过进一步检查、化验、诊断等技术手段,最后对被鉴

定人的身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作出科学公正的评价、客观正确的诊断。所谓法医学鉴定是运用医学、生物

学、化学和其他自然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解决法律上

有关医学问题,为侦查、起诉和审判案件提供资料和

证据①。

(二)法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学科特点

① 朱斌,李锐.《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对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影响【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3:16

5· 226 ·

法医学是医学和法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法医学

与临床医学同是应用医学的分支学科,其基本理论

都依托于医学。但二者有各自的学科特点,不同的知

识体系、不同的专业技术、技能、不同的思维方式。如

医学诊断要考虑各种疾病的可能性,有时还会进行

诊断性、试验性治疗;而法医学鉴定讲究推理的确定

性、排他性,不具有肯定的不能作为鉴定结论。①

(三)医学鉴定与法医学鉴定的鉴定主体、专业

研究及鉴定领域

医学鉴定是由医学专家运用医学的理论和技

术,对有关医学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

第五篇:法医物证DNA实验室配置和操作规范

法医物证DNA实验室配置和操作规范

为加强法医物证DNA实验室管理,保证法医物证鉴定质量,确保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特制订本规范,对法医物证实验室配置、鉴定受理、样品检验等方面进行规定。

一、法医物证DNA实验室配置要求

(一)DNA实验室区域配置 法医物证实验室总体布局应考虑潜在的样本污染风险,降低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和对人员的危害。实验室各区域应独立且满足单向流程要求,区域内设备、器物应有明确的标记,避免不同工作区域内的专用设备、物品混用。

1.必备区域配置。

1.1采样室:主要用来对生物学检材进行采集、包装及照片采集等;

1.2样本储存室(柜):主要用来对检材进行登记及存放; 1.3预检室:主要进行血斑、精斑确证试验和种属试验(不从事个体识别的实验室可不配备);

1.4 DNA提取室:主要用来进行DNA提取,对于毛干、陈旧骨骼等DNA含量极低的检材,应另设专门区域进行DNA提取及定量;

1.5 PCR扩增室:主要用来进行PCR反应的加样和扩增; 1.6 PCR产物分析室:主要用来进行PCR扩增产物的检测及分析。2.建议选配区域配置。

2.1灭菌室:主要用来对器材、器具进行消毒;

2.2试剂配制区:主要用来进行试剂的配制、分装及未开封试剂的保存。

(二)DNA实验室仪器配置 检测设备以及相关设备,均应加以唯一性标识及状态标识。1.必备仪器配置。1.1遗传分析仪; 1.2 PCR扩增仪; 1.3生物安全柜; 1.4超净工作台;

1.5高速离心机(10000rpm以上); 1.6低速离心机(1000-10000rpm); 1.7分析天平; 1.8移液器; 1.9恒温器; 1.10纯水仪; 1.11振荡器; 1.12冰箱; 1.13灭菌设备; 1.14紫外灯。

2.建议选配仪器配置。2.1核酸蛋白测定仪; 2.2荧光定量PCR仪; 2.3恒温混匀仪; 2.4板式离心机; 2.5生物显微镜; 2.6电热干燥箱;

2.7骨骼DNA提取工具(电钻、粉碎机等)。

(三)DNA实验室人员配置 司法鉴定机构应有3名以上具备法医物证鉴定执业资格的司法鉴定人,才可开展法医物证DNA鉴定项目。1.岗位要求。

1.1 司法鉴定人:应取得省司法厅颁发的司法鉴定人执业证; 1.2 司法鉴定人助理:应取得在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的司法鉴定人助理证。

2.培训要求。司法鉴定人每年应参加不少于40学时的继续教育,司法鉴定机构应定期参加能力验证活动。

(四)DNA实验室试剂配置 DNA实验室扩增试剂应满足《法庭科学人类荧光标记STR复合扩增检测试剂质量基本要求》(GA815-2009),或其它经认可或验证过的试剂盒。实验室应配备两套以上试剂盒,用于内部质量控制。有条件的实验室可配备Y染色体,X染色体等检测试剂盒。

(五)实验室资料 1.实验室操作手册或作业指导书。

1.1 实验操作:DNA提取、PCR扩增、电泳检测作业指导书,DNA结果分析与亲权关系判断作业指导书;

1.2 仪器操作:仪器的使用、维护、保养作业指导书; 1.3 试剂配制:试剂的配制、保存作业指导书;

1.4 其它:生物安全管理作业指导书、计算机文件和数据控制作业指导书等。2.说明书。

2.1 商品试剂盒说明书; 2.2 仪器设备说明书。

3.记录。记录应包含充分的信息,以便在可能时识别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并确保该检测在尽可能接近原条件下能够重复。记录应包括采样人员、检测人员和结果校核人员的标识。3.1 案例登记:受理记录、检材采集或接收记录、司法鉴定文书发放记录;

3.2 实验记录:检验过程中DNA提取记录、PCR反应记录、电泳记录、检验结果图谱、数据分析;

3.3 仪器记录:仪器运行记录、仪器维护保养记录; 3.4 其它:实验室温湿度记录、冰箱温度记录等。4.司法鉴定文书。4.1 司法鉴定意见书; 4.2 司法鉴定检验报告书。

二、法医物证司法鉴定程序及要求

(一)司法鉴定受理 司法鉴定受理,应遵照司法部《司法鉴定程序通则》、《浙江省司法鉴定机构受理鉴定委托规则》。涉及未成年人时,应提供委托人对其具有监护权关系的证明文件,或由相关单位出具的委托材料,以及相关人员同意的书面材料。

(二)样品采集 1.采样时填写采样单或委托材料受领单,写明委托方名称、采样日期、采样类型、被采样人姓名、性别、称谓等,并拍摄被采样人照片,由被采样人在采样单上签名确认(婴幼儿的姓名由其监护人代签),并留下指纹(婴儿可留脚印)。采样人应在采样单上签名。对尸体采样还需其近亲属或法定部门在采样单上签字。2.每份样品采集后贴上相应的标签,注明被采样人姓名、编号、称谓、采样日期等,保证被检样本的唯一性。3.对于近期有输血史、接受了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或接受放疗化疗的被鉴定人,应避免采集其血样,而宜取毛发或口腔拭子作为检验材料。(三)样品送检 送检的样品应独立包装,在包装袋上注明采样日期、采样类型、被采样人姓名、性别、称谓等,并有委托人的签名。鉴定人应当审核委托人提供的样品是否完整、充分。样品不完整、不充分的,应当要求委托人补充提供,不能提供补充材料的应当拒绝受理。委托人对样品的真实性负责。(四)样品存放与领取 1.被检样品与相关的委托受理合同、采样单由样品室保管员登记保存。被检样品应有专门的储存区域,在检测全过程应保证样品的有效性和唯一性。2.司法鉴定人从样品室领取被检样品和委托受理合同、采样单等材料,应作好领样登记。

(五)DNA检验、亲权关系判断 按照委托要求,司法鉴定人对生物学检材进行法医物证学司法鉴定,做好检测记录,保存原始的实验数据,并提供归档所需的各项原始材料。在检测过程中,发样人、接样人、取样人、取样量等信息应填写在样品流转单上,以保持物证链的完整。DNA检验分析、亲权关系的判断按照《亲权司法鉴定技术规范》(SF/Z JD0105001-2010)、《法庭科学DNA实验室检验规范》(GA/T 383-2002)进行。

(六)司法鉴定文书 实验完毕,分析实验数据,出具相应的司法鉴定文书。

1.司法鉴定文书的种类。

1.1 司法鉴定意见书:适用于检材来源明确,在质、量方面具备理想的检验条件,能够形成司法鉴定意见的案例; 1.2 检验报告书:适用于只需表述检验结果,无需出具司法鉴定意见的案例。

(七)档案保存 司法鉴定人应当在司法鉴定事项办结后三个月内收集下列材料,整理立卷并签字后归档: 1.司法鉴定委托书。2.受理审批表。3.司法鉴定协议书。4.司法鉴定文书正本 5.司法鉴定文书底稿。6.检验原始记录、图谱。7.样品流转单。8.采样/收领单。9.送鉴材料。10.送达回证。11.收费凭据复印件。

12.其他应当归档的特种载体材料。

三、法医物证DNA实验室参照的标准、规范 1.司法部《司法鉴定程序通则》。2.司法部《司法鉴定机构仪器设备配置标准》。3.司法部《司法鉴定文书规范》。4.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亲权司法鉴定技术规范》(SF/Z JD0105001-2010)。5.浙江省司法厅《浙江省司法鉴定机构委托受理规则》。6.公安部《法庭科学DNA实验室检验规范》(GA/T383-2002)。7.公安部《法庭科学DNA实验室规范》(GA/T382-2002)。8.公安部《法庭科学人类荧光标记STR复合扩增检测试剂质量基本要求》(GA815-2009)。9.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17025:2005)。10.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28:2010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法医物证DNA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11.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

下载论法医专家顾问和法医鉴定结论的质证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法医专家顾问和法医鉴定结论的质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医病理司法鉴定纠纷产生的原因和完善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法医病理司法鉴定纠纷产生的原因和完善 核心内容:我国目前对法医医疗纠纷技术鉴定立法规定尚没有明确,这没有为我国法医司法鉴定......

    基层法医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思考

    基层法医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思考 摘 要 法医的鉴定结论无论是在民事诉讼还是刑事诉讼的定案过程中往往成为举足轻重的“焦点”,然而目前的法医鉴定机制不完善、法医......

    法医尸检和现场重建分析在认定疑难杀人案中的作用

    【关键词】尸检;现场重建;凶杀【中图分类号】13919.4;r683.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9297(2004)02—0139—03法医尸体检验结果结合案情与现场情况进行现场重建分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