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6年至今货币政策与股票总体走势的关系
06年至今货币政策与股票总体走势的关系1、06-07年:06年总体来说实施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2006年基础货币平稳增长,增幅总体上小于前两年的水平,货币市场利率稳定上行。为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央行多次上调了金融机构贷款、存款的基准利率。
07年实施的是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6次调高利率,调高到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为4.14%、贷款利率为7.47%;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上调10次,从9%上调至14.5%。且经济出现过热苗头,上半年GDP增速从2006年的11.6%进一步上升到12.2%,CPI涨幅从2006年的1.5%上升到3.2%。国内及亚洲通货膨胀形势严峻,使我国要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2007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6.7%,增速比上年低0.2个百分点。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股市由于价值偏低、股改启动、大量的外资流入,经历了一轮牛市。指数一路有1000多点走高至6000点,两年时间上涨了500%。
分析:2006年央行连续推出收紧性货币政策的目的是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及信贷规模,而不是调控股市。而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对于地产股和金融类股票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利好。且基金迅速、大量的注入股市,对于大盘的飙涨起了推动作。另外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也是重要原因。在宏观调控政策收紧的背景下,股市的融资政策不断放松,吸引了大量资金源源不断入场,推动了股市行情持续不断的上涨。
2、08年:08年的上半年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采取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而下半年尤其是9月份之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采取的是名义上稳健,实际上是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上证指数由1月14日的最高点5522一路狂跌到10月28日的最低点166。5522点与1664点相差3858点。开年第一个交易日2009.01.05的1880点。
分析:08年的经济危机使得金融机构受到损失,资金不断地从股市撤出,流通市值减少,股票价格也相应的减少。同时,去年央行多次调高利率,按常理股市应该是下跌。然而07年股市却大涨,这也使得市场里的资金不足,股票市场内外压力都很大。而且07年的股市大涨使得股市价格严重背离价值,所以必然会回归价值。下跌也是对股市疯狂上涨的修正。
3、09年:09年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旨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一年定存利率从10 月开始下调,到12 月已经降至2.25%。存款准备金率也相应下调。2009 年1-3 月,每月新增贷款连续超过1 万亿。到3 月份,M2 增速已经达到25%,为近10 年来的新高。2009 年8 月5 日,中国央行发布《2009 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动态微调,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7 月份中国银行业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又较前几个月明显下跌,仅为3559 亿元。
股市今年前七个月的单边上扬走势,沪市股指于7月23日实现自去年最低点1664点的翻倍目标,深市股指则于6月18日实现自去年5577点的翻倍目标。沪市创出年内高点3478点,深市创出年内高点14096点。沪市全年涨幅为72.53%,深市全年涨幅为104.92%,两市涨幅差32.39%。创业板经十年酝酿和充分准备,于10月23日正式开市,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集体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为106%。第二批八家上市公司于12月24日集体上市,平均涨幅为45%。截至12月25日,创业板36家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为103倍,总市值为1574.49亿元,总流通市值为292.07亿元,分别为主板市场的1/137和1/471。
分析:随着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A 股市场强劲反弹,到2009年8 月4 日,上证指数收于3471 点,上交所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约为30 倍。但央行“动态微调”的说法使市场大为紧张,经历过2008 年大跌的A 股市场犹如惊弓之鸟,担心宽松的货币政策发生改变,大幅下跌,到8 月31 日,上证指数收于2667.7 点,跌幅超过20%。之后中国政府反复强调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8 月份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又略有好转,恢复到4104 亿元,市场才止跌回升。11月份M1、M2同比增涨34.6%和29.6%,远远高于过去的平均水平,为货币市场提供了流动性。
4、10年:10年货币政策从抑制通胀角度出发,由侧重于“宽松”转向“适度”。央行开始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稳步回收市场流动性。在货币市场操作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停滞的双重作用下,2009年12月货币供应量增速开始回落,M1和M2增速分别比上月回落了2.25和2.02个百分点,降至32.35%和27.68%。尽管如此,仍然比上年末分别高出23.29和9.86个百分点。
股票市场在2010年上半年经历了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基本上已走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是世界各大国中最好的,为避免全球经济二次回落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令人意外的是,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我国股市却在3000一3100点徘徊了一段时间后,于4月19日后迅速下跌。截至的6月20日,已从今年l月初的3289点跌至2505点,跌幅达23.8%,成为2010年上半年世界各国股市表现最差的市场之一。而由于2010年9月9日的“禁炒令”,2010年沪指全年跌14.31%。总的来说就是股票市场震荡了一年。
分析:由于货币政策的转向,资金开始回到市场上。国家的经济开始复苏,实体经济不断出现亮点,股票市场里的资金相应的减少。从而使得股市振荡下跌。而全年的适度的政策也使得股票市场资金不足,后劲不足。2010年初出台的7.5万亿的信贷规模计划对2010年上半年的股市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因为该计划比上一年度的实际信贷增量少了两成多。但2010年中,随着经济“二次探底”担忧的加剧,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投放了大量资金,股市开始见底并出现快速回升。至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货币政策的基调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使正在上升的股市出现快速回调。
5、11年:11年实施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2011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1月份到7月份呈逐步上涨走势,1月份CPI是上半年最低4.9%,7月份CPI是全年最高6.5%,下半年,CPI连续回落,呈逐步下降走势,12月份CPI为4.1%,是2011年全年新低。201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猪肉价格的暴涨成为2011年推动CPI同比上涨的主要原因)CPI继续回落为货币政策微调创造条件。2011年上半年,央行曾6次(1月到6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一次调整为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三年来首次),型金融机构21.00%,中小金融机构17.50%。
2011年,中国股市走势,不仅创下10年零涨幅的记录,而且被不少财经媒体冠名为“熊霸全球”,因为国内的股指期货从一季度末的年内高点3450点下跌至四季度末的年内低点2295点,累计跌幅达33.62%。
2011年股指期货走势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2011年1-4月,期指从年初的3030点一路上涨至3450点。主要原因是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方案出台、通货膨胀初期时企业整体收益增加、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出台后不久导致全球流动性继续泛滥等因素刺激。即使国家已经开始动用货币工具来收紧流动性,但是此时出台的对股市本因构成利空的政策,被市场的做多热情所掩盖。
2011年5-12月,期指步入“漫漫熊途”,展开单边下跌行情,从3450点跌至2295点。主要由于欧洲债务危机恶化导致全球金融市场为之动荡,投资者避险情绪的攀升,使其纷纷抛售风险类资产,令资产价格急剧下跌,此外,国内宏观调控措施的滞后效应开始显现,房地产市场的增速明显下滑,并且有萎缩迹象,令市场对经济增速的下滑速度产生过度担忧情绪,加之企业的库存再度增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下降,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面临资金成本上升和外围市场的不确定性局面,其生存也出现了困难,再度遭遇投资者抛售,甚至热钱也开始撤离中国市场,一时间市场流动性急转直下,股市更是在IPO大行其道之下呈现弱势格局。
分析:201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总体部署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控制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因此,股票市场面临的资金环境不可能比2010年更好。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控制社会融资总量”政策的实施和落实情况,从2010年情况看,尽管银行表内信贷增加7.9万亿,接近年初制定的7.5万亿的计划,但银行表外信贷数量较大,以“社会融资总量”计算,2010年与2009年基本一致。如果在2011年将银行表外信贷业务纳入表内计算,而信贷总量依然不变,则资金面必然紧张。
在股价不断下跌过程中,交易量越来越萎缩,市场交易的参与者在减少。多数人选择观望,对未来经济或市场趋势把握不准。
6、12年:12年实施有偏紧到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从12年开始,上证指数由2195.58涨至2316.8,深圳诚指由8769.48涨至9852.54,总体来说是振荡上涨。且12新股发行改革,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对新股认购账户的管理、对新股交易特点的信息揭示,成效有待考证。
分析:今年走稳健的货币政策,目前来说虽然有震荡但总体上还是上涨的。而且今年国际的市场政策面明显好于去年。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中央也有了预调、微调的基本方针。有政策鼓励,上升的可能性较大。
第二篇:XXXX年棉花市场价格走势分析与预测
·
2012年棉花市场价格走势分析与预测
·
中国农业网
2011-12-28
信息来源:三农直通车
2012年棉花市场价格走势分析与预测,棉花,分析预测
·
[打印] [关闭]
[查看评论]
[进行讨论]
[专家答疑]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朋友]
[发布类似信息]
[繁體中文]
·
·
投资要点
◆2011年棉花市场从上一年的上涨尾声转入单边下挫态势,四季度在国家收储价附近止跌企稳,陷入量能低迷的窄幅振荡行情;
◆2011/2012全球棉花供应宽松,需求受宏观影响将出现萎缩,全球期末库存出现近三年来的首次恢复性增长,中国、美国以及印度期末库存均为三年来高位。
◆中国收储政策有望改变棉花市场过度宽松的棉花流通状况,造成明年年中前后国内资源尤其是高等级资源相对性紧张的态势。
◆2012年市场潜在下行风险主要是宏观面继续恶化、印度棉出口对国际市场的冲击,时间节点上主要关注2012年3月份、6月份前后,以及10月份前后是否会出现相对利空的消息。
◆基于中国收储以及稳定种植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需求,棉花2012年更多将呈现出有底部支撑的正常性走高态势,但高度有限。
◆投资者需要把握波段性的市场机会:明年3月份、4—5月份、6—9月份、10—12月份分阶段关注市场机会。
行情回顾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承接2010/2011棉花的上涨尾声,2011年棉花市场整体呈现出单边走低态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图1 郑棉连续合约走势(2010—2011)
1.3月份以前
继2010年涨势,ICE期棉连续合约从140美分启动并不断走高,最高攀升至219美分,带动国内郑棉上冲至2月中旬高点34500,与2010年11月10日的33720形成双顶。此后一段时间,尽管国内市场氛围仍趋高涨,甚至有机构预期棉价会攀升至38000—40000关口,但期棉自此步入下行通道。
2.3月份—9月中下旬
3月份以后,棉价呈现波浪式单边下跌格局。随着消费3月份开始走差,尤其是4、5月份企业开始减产停产,棉花价格不断走低。虽然受成本因素支持,价格在整数位及心理关口出现短暂企稳,但重压之下,加上2011丰产预期,价格下跌持续至本棉花(2011/2012)首月,企稳于国家收储价19800元/吨附近。
3.9月底—年底
系统性风险爆发,周边商品市场普遍下挫,棉花市场受国家19800元/吨收储价保护,多次触及后反弹,较其他商品抗跌,同时由于波动幅度受限,市场参与度大幅下降。
重点因素分析
一、供需分析:供应稳定而需求不定
1.全球供需:供应宽松,需求萎缩
图2 全球棉花供需变化(1960—2011)
供应方面,尽管美国出现减产,但中、印、巴等国增产,令全球总产量较上增加177万吨至2687万吨,为历史最高值。需求方面,全球主要消费国均出现缩减,总需求降至2424万吨,缩减近62万吨。后市的变数主要在于:供应由于中国国家储备的大规模收购,市场可流通量发生的变化;需求则是一降再降,何时会启动,需要关注。
2.全球主要国家库存变化
图3 全球棉花期末库存(1960—2011)
图4 美棉期末库存(1960—2011)
表1 美国棉花出口签约及装运对比
注:截止到12月1日当周,美国棉花总第18周全球期末库存较上大增265万吨至1255万吨,为近3年来高位,12月份,美国农业部本棉花已经连续三次调增全球期末库存。分国别来看,中国库存会进一步增加,打破之前连续三年消耗减少状况。美国库存由于大量签约并提前转移至中国,后市需要看其装运进度,以及类似2011年上半年的取消订单现象是否再次发生,毕竟2012年配额数量实在难料。
另据美国农业部(USDA)统计,截止到12月1日当周,本中国累计签约美棉122.3万吨(包括59.5万吨结转库存),累计装运量17.4万吨,仅占签约量的14%。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提前大量签约,美棉出口利好提前兑现,可能导致后期美棉失去最大的支撑因素。
印度丰产压力和中国大量签约美棉,可能令印度棉2012年上半年出口需求下降,从而在印度国内形成高库存,加上本身消费不佳,后期可能对国际棉价形成打压作用。
图5 印度产量、消费及出口量变化(1960—2011)
二、中国棉花需求分析
1.需求量分析
图6 中国棉花消费量变化(1990—2011)
根据对典型企业的调查,笔者预计2011年9—12月和2012年1—3月,每月用量在60万吨,本其余5个月,每月80万吨,加上其他消费,问题可能在850万吨左右,很难超过900万吨。目前主要机构预估仍属偏高水平。
图7 中国棉花产销变化
产量方面,笔者预估本产量为720万吨,消费为850万—900万吨,差值130万—180万吨,如果进口达到320万吨,则前几年消耗库存会大量补上,从而对后续1—3个棉花产生影响。
2.替代品价差、纺企利润偏低压制企业原料采购积极性
图8 棉花与涤纶短纤价差(2001.08—2011.12)
正常二者价差在3000—4000元/吨,在2011年年初一度扩大至16000元/吨以上,恢复至6000元/吨附近后,再次扩大至8000—10000元/吨,如果这一局面持续下去的话,企业可能会继续增加棉花替代品的使用比例。
图9 棉价与粘胶短纤价差(2001.08—2011.12)
在正常情况下,粘胶价格高于棉花价格,目前为倒挂,棉花高出粘胶3000元/吨以上。从前景看,涤短、粘胶价格难以明显启动,棉花有国家底价保护,总体看棉花仍无优势。
进入本以来的4个月里,纺企客观现状是维持偏低库存,甚至是近年来同期低位,但利润维持在3.5%附近,低于正常时期5—8%的利润水平,制约其采购、扩大规模生产。企业基本仍处于减产、限产状态,加上需求心理不振,在买涨不买跌的情况下,企业没有备货的积极性。
3.下游纺织服装出口
图10 全国纺织服装出口额月度对比变化
2011年1—11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额达到2262.1亿美元,超过了2010年全年2065.38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出口额。但2012年中国对外出口贸易将不佳,纺织服装出口同样面临困境。首先是整体棉花成本被人为政策抬高,高于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2000—3000元/吨,甚至更高;其次是产业转移的考虑,即便没有原料成本,人工成本、人民币汇率、资金紧张等都高于东南亚其他国家,企业兼并等结构调整将拉开,要承认,棉花行业将在2012年经历阵痛。
三、中国棉花政策分析
1.储备政策:限定波动空间,贵在持续
图11 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INDEX)
最近4次国家收储分别是2006年底、2007年年中、2008年年底以及2011年9月份开始的本轮临时敞开收储。尽管某些年份收储启动初期棉花价格有所走低,但总体对后期棉花市场价格形成较大的支撑。
图12 2001临时收储量、价走势对比
截止到2011年12月12日,2011临时收储量累计达到了143万吨,初步估计,至2012年3月31日收储结束,总收储量有望达到250万—300万吨,加上进口货源,国储将保持在350万—400万吨的历史高位储备量,对市场流通资源量,尤其是高等级资源量将形成重要影响。
2.2012年收储政策思考
根据2011收储量、国储容量、周边商品比价、种植积极性以及2011年9月份的电视电话会议分析,2012年3月份国家有望公布新的收储政策,估计会在19800元/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由于本籽棉收购价平均在3.8元/斤左右,同比去年下降30%,从国家棉花监测系统中心年底前对部分地区种植意向调查来看,多数地区种植意向下降。若国家明年4月份前后棉花种植时没有切实的激励性措施,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下降的概率非常大。
图13 籽棉收购均价及折算皮棉成本价
(1998—2010)
因此,总体上,国家推出收储政策对市场特殊时期起到了稳定信心的作用:2011年国家拿出大量资金稳定经营、稳定种植,但要做到行业的长期健康有序发展,政策要做到能坚持、够长远,否则只是改变阶段性供应,要在需求未真正有效启动之前,避免积压的矛盾最终报复性爆发。
3.2012年配额变数较大,企业贸然签约风险增大
图14 中国棉花配额发放量变化(2000—2011)
基于国家对国内棉花种植的保护,预计2012年配额发放的时间以及数量存在很大变数,引发配额可能成为稀缺资源,外棉进口价格测算的不确定较大,进口企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也是最终引导内外盘价格走向回归之路的关键。
四、资金面分析
1.国内:高涨过后重回低迷格局
图15 郑棉上市以来成交及持仓变化
(2004.06—2011.12)
在2010年9月—2011年9月长达一年的交投活跃之后,由于本身基本面多空互现、国家启动19800元/吨保护性收储政策,棉花在19800—21000元/吨之间窄幅振荡,资金回报率大幅下降,未来看涨看跌空间受限,棉花步入了新的低迷期。
2.国际:CFTC基金缺乏持仓信心
图16 ICE期棉基金持仓与价格对比图
总体看,在国际市场缺乏刺激因素、宏观面不佳、美棉出口签约高峰已过以及印度棉后期出口任务较重情况下,CFTC基金在本后期难以重拾太多的看涨信心,净多持仓继续处于缩减过程,不排除自2009年3月份之后基金净持仓再次进入净空头率的可能。
五、宏观面分析:关注焦点及其问题的演化
2011年年末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酵,同时2012年上半年欧元区大量债务集中到期,而欧元区推行财政一体化的举措显然在时间周期上仍过于缓慢。从这一点来看,欧元区最困难的时候显然并未到来,包括可能出现的银行风险问题、主权国家债务违约问题等,从这方面看2012年仍不乐观。
中国方面,一些先行指标走差,出口面临困境等的实质问题已经提前令决策者将政策转向了宽,2012年注定也是考验中国政府的重要一年。但近几年积累的长期问题和政府换届的求稳局面,使上半年很难出现2009年初的激进性举措。不过,目前市场报道的中国困境与官方对外描述的存在较大出入,中国经济的发展仍在控制之中,中国市场对于全球的影响将由以往的促进变为中立。
美国方面,2011年年中以后GDP持续P攀升,部分先行指标向好,加上全球资金回流美国本土,成为市场亮点,预计2012年较长时间内仍将维持这种局面。2012年是美国大选之年,困扰美国的很多问题都将成为政治筹码,经济维持复苏,美联储QE3也会变得摇摆不定,“静观其变”仍是美国坐收渔利的政策制定原则。
六、美棉技术分析
图17 美棉指数月K线走势(1977—2011)
从1977—2011年美棉指数长周期看,美棉在50—80美分区间为大概率区间,28—50美分往往是经济陷入衰退或出现金融危机,80—95美分甚至95美分以上需要宏观面、基本面均出现共振性的极度利好;
在经历了2010/2011暴涨暴跌后,当前美棉步入80—90美分的历史偏高区域运行,考虑美元因素、种植成本、通货膨胀等,此价位区域为相对合理的价值区间。
另外,美棉一般5—6年为一轮完整的涨跌周期,如1998—2003年、2003—2008年、2008—2012年。美棉高点的出现以15年作为一个大周期,图形上1980、1995以及2010年分别出现过96、95以及186美分/磅的高点,照此推算,期棉的下一次高点要到2025或2026年。从周期的角度看,美棉接下来可能要步入长期的区间波动。
主要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2012年中国棉花市场政策、下游纺织品服装的需求变化、国际印度棉的出口销售及库存、宏观环境的演进等将成为制约棉市行情的几大因素。投资者应更多关注棉花市场的波段性投资机会:
明年3月份之前,投资者应关注收储量、现货市场变化、高等级棉缺口状况和国家2012年收储政策;4—5月份是中国棉花种植季节,炒作种植面积加上进入传统的采购消费旺季,棉花更多将呈现企稳反弹局面;
6—9月份需要关注国家是否增发配额?数量如何?如何保证纺企正常的用棉需求?抛储状况和包括天气变化等,将更多体现为压制棉花反弹;
9—12月份要关注2012全球棉花产量状况、全球宏观面改善情况等,棉花市场将摆脱暴涨暴跌的阴影,进入新的价格演变过程。
从区间预测来看,我们预估郑棉明年运行区间将维持在19000—23000区间,主要运行区间可能保持在19800—21500区间。向下突破的风险,主要是系统性风险急剧恶化,全球衰退,商品比价走低;向上突破则主要寄望全球救市,难度相当大。
·
本信息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
·
【相关文章】
·
·郑棉大幅回落
期现价差
·
·加速下跌
郑棉单边下挫
·
·市场走强或给郑棉带来支
·
·郑棉上方承压调整
·
·种植面积下降助力棉花价
·
【文字广告】
·
温室、大棚优质供应商
·
蝎子养殖稳赚不亏
·
供应优质七彩山鸡苗蛋
·
乐苗灌溉
国标产品
·
面团拉伸仪
面筋测定仪
·
网罗农机市场最优商机
·
樟子松苗木网
·
供各类优质鲟鱼及卵苗
·
供各种肥料信息资源
·
专业研究推广葡萄30年
·
·
·
·
·
·
·
窗体顶端
我来说两句:
[查看评论]»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
o
最新资讯信息
o
»
供给告急
鲜花价格不降反升
o
»
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发展趋势
o
»
墨西哥肉类对俄国出口迅速增长
o
»
阿根廷本周玉米和大豆价格小幅上涨
o
»
阿根廷获准向中国出口玉米及其制品字号
o
»
阿根廷政府预计大豆最高产量为4500万吨
o
»
中国禁止从俄罗斯输入绵羊、山羊及其相关产品
o
»
泰国稻米补贴将付出高昂代价
o
»
预计印度2011-2015年牛奶产量将以4%..o
»
陕西省猪肉价格仍小幅下降
o
»
来电效果付费
找回浪费的广告费
把推广费花在刀刃上!
·
o
热点专题
o
»[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既是党中.o
»[中国农业60年]
只依靠减免税收来改善农民待遇是.o
»[农业标准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问题是.o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涉民众身体健.o
»[禽流感]
禽流感(AI)是禽流行性感冒(A-.o
»[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一直是监管层的重点关.·
o
特别推荐
o
»新疆降温降雪利于冬麦生长
影响温室蔬菜
o
»农药产品质量合格率88.1%
o
»预测澳大利亚本棉花总产108万吨
o
»西安今年新增110个放心粮油店
o
»江苏无锡食用油价涨跌不一
o
»四川春茶进驻宁波茶市
o
»棉油缓升之势波折难免
o
»重庆市将新建100万亩柑橘标准园
o
»文莱水果种植业稳健成长
o
»广西大新县下雷镇提前完成甘蔗扩种任务
·
新台果袋
可信的品牌
山鸡,天鹅,大雁,娃娃鱼
麦饭石保健杯!净化水质!
河北土特产!金丝小枣!
o
供应优质红叶石楠油茶良种
o
[优质]
迷迭香种子
迷迭香种苗
迷迭香精油
o
[优质商家]
湖南猕猴桃代办中心
o
【特供】
芝麻粕
芝麻饼
芝麻粕批发
o
[推荐]优质银杏树苗,绿化树最新价格
o
红提葡萄
冬枣
富士苹果
·
·
:::::::客户服务热线:010-62199863
010-62110035 传真:010-
62148923
电子邮件:zgnyyouxiang126.comm:::::::::
|
关于我们|汇款须知|服务条款|免责声明|网站地图|著作权和版权声明|中国农业网站联盟|给中国农业网留言
【综合1QQ群:13380660】【综合2QQ群:19668736】【查看其他QQ群】【客服人员联系方式】
中国农业网版权所有
1999-2016著作权与版权声明
网络实名,通用网址_中国农业网
京ICP证03001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文网文[2004
第三篇:2013 年中国物价走势分析与判断
2013 年中国物价走势分析与判断
在强有力的政策调控下,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已经得到遏制,但是,国内部分农产品供求紧平衡格局依然存在,加之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增加和全球性货币泛滥推动的趋势性因素影响,2013 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仍不容忽视。
一、推动2013年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土地等要素价格呈上涨趋势。2012 年11 月28 日,国务院通过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修改,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虽然目前具体修改条款还未可知,但有业内专家推测,此次修改主要内容是提高征地补偿金额,提高额度可能至少为现行标准的10 倍。征收补偿提高了,地价必定会水涨船高,地价上涨部分年计入生产成本,最终要转嫁给消费者。———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强。由于国内资源不足,我国初级产品进口不断增加,铁矿石、原油、有色金属矿产、煤炭等产品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2012 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较上年有所回落。2012 年1~10 月,CRB 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指数累计同比平均下降12.4%。2012 年以来,中国、印度和欧洲央行为维持经济增长纷纷降息,美国推行量化宽松政策,欧洲稳定机制全面启动,各国货币政策总体宽松;伊朗和叙利亚局势不稳,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发酵;今年美国和欧洲的干旱影响大豆和玉米等农产品产量。由于2012 年大宗商品价格基数较低,以上诸多因素均助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因此,初步判断2013 年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将明显高于2012 年,输入性通胀压力将会增强。
———人工成本上升成为物价上涨的长期压力。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2012 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人工成本上升仍是国内企业经营面临的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选择“人工成本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75.3%,连续三年排在所有选项的第一位。
———造成食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深层次矛盾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食品价格上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行的小农家庭经营方式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难以用技术进步来消化不断上升的成本,因此,只有靠涨价来消化。而目前国内食品价格走高预期并未消除。虽然2012 年大部分品种走势不如2011 年强劲,但同比价格仍是上涨的。2011 年全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了12.2%,2012 年1~11 月同比上涨了4.9%。2013 年我国粮价将在生产成本上升、当前国内外粮食供求关系改善、天气及宏观经济不确定等多空因素博弈下,呈现双边波动行情,但总体仍将上涨。我国粮食价格偏低,除非我国农业能够实现美国那样的机械化、规模化发展,否则粮食价格仍将继续大幅增长。从趋势来看,在人工成本持续上涨、土地稀缺性带来租金成本上升趋势不变的情况下,总成本增加将推动未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节能减排和资源价格改革,将使水、电、气、油等能源资源价格走高。2012 年国家启动了居民阶梯电价改革,7 月1日已在全国全面试行。阶梯电价把居民每个月的用电分成三个档次。经相关投入产出模型测算电力价格上涨10%,将导致CPI和PPI 分别上涨0.55% 和1.19%。天然气价格改革的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阶梯电价的推行和天然气价格改革范围的扩大,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升物价涨幅。实施资源价格改革,导致最终消费价格调整远不止这些。长期低价利用资源的局面将得到改变,并会推动2013 年CPI 的上涨。
———货币条件趋于宽松将加大国内通胀压力。美联储在结束2012 年货币政策会后宣布,启动新一轮“开放式”的资产购买计划,标志着第三轮量化宽松(QE3)正式启动。美国借助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开动印钞机提供流动性,让全球经济为之买单。美联储的再次量化宽松对于正处于“稳增长”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来说,可谓喜忧参半。美国经济的好转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对国内经济直接的影响是,可能进一步推动对美出口,有助于缓解工业企业层面上的通缩状态。就市场层面而言,QE3 的推出也在短期利好A 股市场。至少在短期内,外汇占款可能出现恢复,从而缓解国内的流动性环境。与此同时,我国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也加大。从前两轮量化宽松的实施来看,流动性的注入与美元贬值均会导致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上升,而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将会通过中国的进口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最终传递至中国的CPI。全球经济失衡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发达国家储蓄和投资缺口太大,国民超前消费,寅吃卯粮。而美国解决的办法就是发钞票,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美国发钞票就意味着调动别的国家的资源去补自己的缺口,对中国的影响就是使中国的钞票增加。历史数据表明,货币过多最终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膨胀对价格水平的推动,在实现形式上不会是全面同步推进的,通常表现为某种关键商品供给失调而推动价格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抑制2013年物价过快上涨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速适度回调有利于减轻物价上涨的总需求压力。IMF 于2012 年10 月9 日在最新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进一步下调了2012 年和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显示IMF对全球经济前景走势趋于悲观。报告预计,2012 年和2013 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3%和3.6%,分别比2012 年7 月的预测值下降0.2 和0.3 个百分点。其中,中国经济2012 年和2013年增长率预计将为7.8% 和8.2%,分别比上次下调0.2 和0.3 个百分点。2013 年中国将肯定迎来一个有标杆意义的指标,即广义货币供应量M2 总规模达到100 万亿元人民币,这估计在第一季度就可以实现。庞大M2 规模所积累的通胀压力,又将约束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
———粮食“九连增”提供了稳定物价的物质基础。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8,957 万吨(11,791 亿斤),比2011 年增加1836 万吨(367 亿斤),增长3.2%,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供给增加对保障供应和稳定物价将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在2011 年的物价上涨中,粮食价格上涨了12.2%,2012 年1~11 月粮食价格仅上涨4.9%,明显低于2011 年粮食价格的涨幅。鉴于当前国内粮食的供给能力增强, 预计2013 年粮价涨幅将有所收窄。
———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对物价上涨形成抑制作用。目前,我国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没有改变,产能过剩情况比较普遍,交通和通信、家用电器、纺织服装、一般日用消费品等行业均呈现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态。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70%以上的工业品和消费品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尤其是经济增速的适当放缓,有利于减轻价格上涨的需求压力。
———投资增长面临一定下行压力,房地产调控的累积效应有利于居住价格继续保持稳定。首先,房地产投资回升力量不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3 年要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因此,2013 年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投资等指标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房地产市场保持稳定性的可能性很大。2013 年保障房施工套数、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与2012 年相比均有所下降,保障房投资增速将明显减缓。其次,出口不振和产能过剩、利润偏低,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长。2013 年出口增长仍相对低迷,出口拉动的投资动力仍显不足。再次,地方负债率较高,税收增收困难而民生类支出压力较大,局部地区风险约束明显增加,基建投资扩张能力受到限制。
———“翘尾因素”影响减小。根据2012 年各月环比CPI 测算,2012 年 CP“I 翘尾因素”约为1.2 个百分点,2013 年 CP“I 翘尾因素”约为1 个百分点,比2012年低0.2 个百分点,“翘尾因素”的减小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2013 年CPI 涨幅。总之,本轮物价回落的趋势已经基本结束,或将进入新一轮上升阶段,2013 可能会呈现前低后高的特征,平均涨幅在5%以上的可能性不大。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盐城调查队
第四篇:我国劳动关系的改革与发展(1949年至今)
我国劳动关系的改革(变革、衍变)与发展(1949~)
一、1949-1957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 面临着旧中国遗留下来大批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劳动力需求,使得劳动者的力量远不及企业的力量, 劳动力市场处于买方市场, 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对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 国家实行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 尽量防止这些企业停工倒闭, 造成工人失业。
政策:在这一时期, 为了协调劳动关系,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行政干预手段, 如从1955 年到1957 年, 逐步形成了统包统配的劳动力用工制度;又如针对私营企业工资形式混乱, 工资水平高低不一的情况, 从五反到以后对私营企业工资进行调整和改革;1952 年和1956 年两次工资制度改革形成统一的工资制度, 意味着中国形成了由中央政府决定企事业职工工资的体制。
评价:这一阶段的劳动关系在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强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护工人群体基本权利和平等的社会地位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总体而言, 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力量不均衡, 使建国初期的劳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权利为主的特征。一方面, 由于所有制构成比较单一, 企业职工的身份比较单纯, 在经营管理方面不需要更多复杂的方法与手段, 因而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企业权利。另一方面,政府对私营企业和公私合营企业在招工、工资分配等方面的干预, 又逐渐改变了这些企业原有的自主调节的劳动关系, 尤其是在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 企业的全部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管理和使用, 使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变化使工人劳动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工人已摆脱了雇佣劳动的地位, 基本上是为自己为社会劳动了。劳动力不再是商品, 工人的工资也不再是劳动力的价格, 而是国家付给他们的报酬。
(二)以纯粹政府权利为主的时期(1958-1977年)
背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 生产资料基本上公有化, 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 生产资料共同所有, 劳动关系双方身份性质的根本转变使其成为一家人。
形式:因此, 在这一时期, 劳动关系主要以政府权利的形式出现, 即政府通过科层结构和行政指令, 控制了企业劳动关系的各个领域,包括招收工人和裁减工人、工资制度和奖金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 并且单方面地制定企业内部的工作规则。
政策1: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到文革时期, 政府和企业之间, 围绕企业所使用的劳动力扩大的问题, 尤其是固定工扩大的问题, 一直存在着矛盾。政府为了防止固定工的扩大, 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对于企业工资制度和奖金制度, 国家也采取了直接行政干预的形式。
政策2:1962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城市工作若干问题的指示中指出:目前凡是有条件实行计件工资的, 实行计件工资;没有条件实行计件工资的,要认真改进计时工资和奖励办法, 一般可以试行节约提成奖, 在保证劳动定额先进合理的前提下, 不限制工人的超额工资。
评价:总之, 计划经济时期, 在企业内部, 工作规则是劳动关系的核心, 而这些规则是由政府单方面制定的,管理者仅仅是国家与工人之间的中介, 在劳动关系中只负有两项职责, 一是执行政府的有关人事政策;二是向职工传达政府的政策。在企业内部,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受国家雇佣的, 他们之间并没有身份和地位方面的差异, 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
由于工人的利益包含在企业的集体利益中, 企业的集体利益包含在国家的整体
利益中, 因此要求职工的个人利益要服从于企业的集体利益, 企业的集体利益要服从于社会的整体利益, 所以, 职工并没有被视为真正的利益主体。在这一时期, 无论是生产、劳动用工还是分配等各项决策, 政府都占据了绝对的支配地位, 因此,(三)由简单政府权利向复杂企业权利过渡时期
(1978-1999 年)
背景:我国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各种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逐步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 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工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劳动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形式:劳动关系从简单政府权利时期开始向复杂企业权利过渡, 表现在:1多种经济成分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我国企业是比较单一的公有制企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我国出现了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在非公有制企业中,企业主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变为雇主与雇员的雇佣关系。由于企业主和职工两者的利益目标差别很大, 在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等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 劳资双方的立场有时是尖锐对立的, 使得这些企业中的劳动关系比较紧张。同时, 随着企业制度的改革, 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 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开始出现分歧。可见, 多种经济成份的出现使企业劳动关系复杂化, 由此导致了企业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劳动争议不断呈上升趋势。
2传统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逐渐被打破, 劳动关系双方由政府附庸向独立的劳动关系主体转换。
政策:1980 年, 中央提出了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 开辟了多渠道就业的新格局;1984 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国有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 开始在国有企业中实行效益工资改革;1986年, 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在新增工人中确立了劳动供求双方的自主权利, 用工主体开始由国家向企业转换;1992 年国务院发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企业在劳动用工、人事管理、工资资金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利;1993 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明确提出了建立劳动力市场体系,促使就业、用工、工资等方面的市场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企业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以法人身份出现, 开始享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 用人主体由国家转为企业;劳动者也随着劳动合同制度的产生, 成为劳动的主体, 享有劳动和择业的自主权。于是, 劳动关系的两个主体, 一方是企业法人, 另一方是劳动者, 逐步形成并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了。如此, 计划经济下的劳动者与政府间的外部劳动关系, 便转换成为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内部劳动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权利为主导的劳动关系,并不排除政府适时的调整。相反, 企业经营管理者与劳动者组织进行协商、谈判时, 还需要政府的参与和监督, 必要时甚至要出面进行协调或仲裁。为了更好地依法解决劳动关系矛盾,1995 年1 月, 我国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并建立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标准体系、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和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劳动关系及其形式构成、衍变
1.双方构成(背景、机制)
2.从开始到现在(我国),结合历史演变
我国劳动关系近30 年的发展历程, 是以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 从计划经济条件下行政化、统一化的劳动关系模式调整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化、契约化的劳动关系模式的过程。这是社会经济形态转型的必然要求。新旧劳动关系模式的转换, 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资源配置的要求和生产关系转型发展的需要, 并为最大化的经济产出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劳动关系构成状况分析
劳动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关系之一。在我国的劳动关系中, 国家和政府充当着比他国更重要的角色。我国劳动关系主体由双方向三方的延展, 既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需求, 更是市场经济国家对劳动关系调整的共性需要。
国际劳工组织(ILO)自1919 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确立一系列劳工标准来规范劳动关系, 提高劳动条件, 保护工人的经济和社会权益。我国对劳工标准的采纳, 采用了两种形式:一是通过批准劳工公约直接采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批准了22个国际劳工公约, 但只占全部187个国际劳工公约的一成多。二是通过立法的形式间接采用。比如我国的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的制定和修订, 也体现了我国的劳动法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趋势。
在劳动关系的确立和调整方面, 国际劳工组织确立了三方原则 , 即由政府、资方和劳方的代表在平等的基础上协商确定劳工标准, 处理劳动关系相关事务。这一原则对于劳动关系的协调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为各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国际劳工组织于1976年通过了三方协商以促使实施国际劳工标准公约(国际劳工组织第144号公约), 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0年9月7日批准了这一公约, 为我国实行三方原则 提供了法律依据。
让我们逐一对我国劳动关系三方的现实状况做一分析。
(一)资方的状况
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 资产所有者、企业经营者和普通劳动者的责权利有明确的法律规范, 他们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界限相对清晰,资方的主体意识明确, 在很多地方以行业或地缘的关系自发成立了商会、行会等类似雇主协会的组织, 协调处理一些经营发展方面的问题, 但此类组织满足不了现代劳动关系对主体要件的要求。在公有制企业领域, 部分企业的机制和产权关系没有理顺, 劳动关系中资方的主体地位不甚明确, 厂长经理们的身份带有多重性, 既是国家利益的代表, 还是职工的一员。类似于地方国资委或中小企业局等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的代表, 有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定涵义。随着经济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如果继续作为企业的代表, 显然缺乏代表性。现有的企业家协会, 本质上是一种联谊性的半官方机构, 也不具备在劳动关系中与劳方相对应的企业家利益的代表身份。因此, 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方组织。
(二)劳方的状况
作为职工利益的唯一合法代表, 我国的工会组织与资方组织相比, 组织程度要高得多。中国工会有着悠久的历史、严密的组织和强大的政治活动能力, 覆盖了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职工。但是, 在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劳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体制转型时期, 工会领导的工人运动面临着新的挑战。工会必须在组织上、活动方式上不断适应新经济体制的需要, 顺应劳动关系双方利
益格局日新月异的变化, 主动介入劳资双方在劳动关系中越来越明显的力量不均的局面, 并更好地代表劳动者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唯此才能胜任劳方代表的角色。
(三)政府的状况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强调的重点以及对劳动关系的干预程度与各国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有关。例如在英美, 强调劳资双方的自愿主义和自决信念, 政府对诸如集体谈判之类的劳资双方行为不加干涉;德国政府在劳动关系的调整和平衡中, 严格依法充当中间人的角色, 发挥了重要作用;澳大利亚则主要着眼于由政府出面维持产业和平局面等等。在我国, 政府有着对
劳动关系强势介入的传统, 但随着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多样化, 企业中的劳动问题日益增加, 围绕劳动权利和经济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争议数量高速攀升, 面对千差万别且数量巨大的劳动关系问题, 全靠政府来处理和解决已不再现实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确立以后,职工的流动和资方的兴衰全部由市场调节, 政府职能必须发生转变: 要从直接处理具体劳动关系问题, 转变为充当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制定者、群体性劳动争议的调停者、宏观人力资源就业保障的规划者、社会利益与职工福利的促进者、劳动者整体权利的保护者与监督监查劳动标准的实施者等多种角色。较之于上述理想, 我国政府职能彻底的市场化转变,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总之, 我国的劳动关系格局从过去的利益一体型向未来的利益协调型过渡, 产业关系政策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从根本上讲, 要取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和最终确立。
第五篇:全面分析世界经济走势与特点,把握我国2013下半年经济工作总体思路级主要任务
全面分析世界经济走势与特点,把握我2013下半年经济工作总体思路及主要任务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了解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认识中国,了解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
自2013年以来,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形势出现好转迹象,下行风险有所减少,但全球经济彻底摆脱金融危机影响仍有待时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总体看,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呈现出新的走势:一是世界经济延续“双速”复苏态势。发达经济体总体上依然低迷。二是贸易增速放缓,低于过去20年平均水平。各国贸易政策愈加以自我为中心,贸易投资壁垒明显增多。三是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但双边政治关系等因素也影响到合作的进程。四是全球需求不足,以黄金和石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降低了我国进口的成本,有利于改革发展。
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在此时期内经济年均增长率不能低于7.2%,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非常艰巨的长期任务。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2013年经济政策确定的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驱动创新。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充满变数,国内经济结构需要深度持续调整。2013年是充满期待和面临考验的一年。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判断、沉着应对,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准确把握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同时应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还不少。
在中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指出,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稳中有为。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正确认识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形势,一是要清醒认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充分认识做好下半年工作对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的成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较好基础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其次要准确把握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这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坚持搞好宏观调控上,以稳定政策为主基调,以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为宏观调控的核心,始终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最后要准确把握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七项主要任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做好农业发展工作,抓好防汛抗旱、防灾减灾各项工作;继续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和引导;继续推进节能减排;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继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一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国内外发展环境十分复杂,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党和政府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二要正确理解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稳中有为。三要准确把握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鼓励每个人努力工作、勤劳致富。
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战胜金融危机的精神动力。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多次强调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