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20世纪初中国的革命或改良与中国现代化的不同视角
内容摘要: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前途面临着改良与革命的抉择。改良与革命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相似的思想根源,经过维新立宪与社会革命两种主张的斗争,在社会变革的推动下,立宪改良派逐步转化到革命阵营,中国最终选择了革命.在一系列救亡图存之后,20世纪初,出现了一批新的革命者——以孙中山代表的革命派。他们意识到只有走民主革命的道路才能拯救中国,于是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爆发,顽固的封建统治被推翻,孙中山是真的猛士,辛亥革命是伟大转折,中华的振兴,从辛亥革命开始。
关键词:革命 改良 现代化 辛亥革命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最剧烈的时期。甲午战争的惨败,八国联军血洗北京的奇耻大辱,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使古老的华夏帝国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之中;《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四万万同胞流下了伤痛的血和泪。救亡图存、保国保种,成为全民族的当务之急。中国将何去何从?这是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的抉择。专制腐败的清政府已经无法领导中华民族做出正确的抉择。中国的优秀分子不断地判断着、尝试着、选择着,革命和改良交相辉映,中国到底走哪条路也一直难以抉择。当孙中山回到中国,开始艰难的救亡图存之路,革命之路就成了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前行的主要道路。但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邓小平曾经这样说起民族痛史。20世纪初,中国在经历了维新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觉醒的新兴知识分子认识到,“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的失败表明,旧式的中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都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只有民主革命才是通向民族独立富强的道路。
以武昌起义的枪声为发端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皇帝和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一个形式上先进的共和制国家。虽然辛亥革命只取得了部分成功,但是它引发的中华民族的变革,比这个革命的本身,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辛亥革命十年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革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壮大,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因其自身的缺陷和弱点,没能取得完全成功,但其的历史价值却不能否定。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伟大篇章,是革命派用血与火铸就的历史丰碑,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启程。
在中国二十世纪选择通过革命来光复中华同时,我们要正确看待革命与改良的关系,改良的很多措施也客观上为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改良就是革命的先声。比如,戊戌变法运动促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使西方民主进步思想大量涌入,客观上为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措施,本意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等。因此可以判断,中国的近代化并不是通过革命单方面的推动,改良在一定程度上给了革命强大的助力,让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能取得进展。
第二篇: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读后感
初读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是在高中时期,姐夫推荐我看的,当时懵懵懂懂,读罢也没有留下太多的感触,在近代史的推荐书目中我再一次看到了这篇文章,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再读《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这篇文章,令我与第一次有了不一样的,更为深刻的感悟。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在抗战时期所著,对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对象、任务、动力及性质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文章的第一章主要是对中国近百年的社会性质和矛盾做了详细的分析,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近代的国情,并且是我对近代史的了解更加深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19世纪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使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解体,中国由一个封建社会逐步变化成半殖民半封建化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明白,于是他耗费篇章去推导论证,去让人们认清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和国情,他知道,认清中国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文章的第二章共有七个小节,在第二节中,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实力强大的帝国与封建主义,并且还有令人憎恶的勾结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与人民为敌的资产阶级反动派。在第三节中毛泽东明确表示中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并且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土的入侵是当前民族革命的主要任务。并特别指出,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统一的。尔后,毛泽东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也深刻的指出中国革命的动力、性质、前途与中国革命的两重任务和中国共产党。
以前总感觉毛泽东的时代离自己很遥远,读罢《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后,使我改变了这一看法,他对“中国革命”深入的认识、独到的见解、精辟的分析,令我对他的敬佩感油然而生。每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此次阅读使我认识到,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党的建设始终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等伟大领袖为我们创造了中国共产党,并为之,为更好地中国奋斗一生,接下来就有我们来接力,来守护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党,为中国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读后感
辩证角度看社会
——读《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有感
辩证角度看社会
——读《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有感
1853年的一天,马克思同志有感于当时中国战场和欧洲战场的境地,写下了这篇《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原文从资本和要素流动的角度写下了中欧双方革命的政治和经济原因,从原因和过程来看,马克思同志确实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 “中国在一八四〇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以及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又加上了新税捐。”《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是英国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无耻勒索。身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双重压迫的中国人民举起义旗进行了猛烈的反抗斗争。这些事例的列举是对中国战争的原因的理解,当然,作为略知中国历史的我也认为这是一段极为屈辱的历史。
而从欧洲的角度,“茶叶这样一种必需品涨价和中国这样一个重要市场缩小的时候,将正好是西欧发生歉收因而肉类、谷物及其它一切农产品涨价的时候。这样,工厂主们的市场就要缩小,因为生活必需品每涨一次价,国内和国外对工业品的需求量都要相应地减少。”这些都影响到欧洲社会,“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
危机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即这次农民革命沉重的打击了西方列强,加深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了欧洲大陆各国的政治革命。这是马克思对欧洲革命的理解,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革命的深层次原因无外乎都是资本。
反观本文中对欧洲革命的预言,“英国工厂空前扩充,而官方政党都已完全衰朽瓦解;法国的全部国家机器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从事诈骗活动和证券交易的商行;奥地利则处于破产前夕;到处都积怨累累,行将引起人民的报复;反动的列强本身利益互相冲突;俄国再一次向全世界显示出它的侵略野心——在这样的时候,上述危机所必将造成的政治后果是无庸赘述的”。当时的人们可能难以理解为何马克思同志会做出这样的理解,可如今再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英国、俄罗斯都已经如马克思同志所说,走到了变革的那一步。1848年的革命,在一段短暂的成功之后,最终走向失败。俄国十月革命,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印证了马克思同志对现实的辩证思考和深入理解。
从马克思这篇《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来看,我从中看出马克思对中欧革命的系统的了解和深入的探寻,不难看出,一篇优秀文章的产生免不了对事实的认识和分析。从哲学角度来说,这篇文章对我们最大的启迪就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我们不能片面,孤立的看问题。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也要知道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面对矛盾,我们不能只看到矛盾的对立,要看到矛盾双方是相互影响的。而作为炎黄子孙,全观大局之后,我们不难看到,如今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但经济发
展背后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此时,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以人为本”成了大街小巷人人皆知的词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拓印在每个学生的课本上。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若是没有那场20世纪前后的革命,若是没有中国这头雄狮的沉睡,或许我们如今很难归纳出这段科学发展观。或许,这也是一种辩证角度吧!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虽说是160年前的作品,但是却给了中国人民无限的启迪:对于一个国家发展而言,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就是不同的矛盾,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有不同的国家利益,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矛盾的对立性,还要看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一个国家的政策可能对另一个国家产生影响,不同的国家其实同在同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内部,他们其实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因此,正确的处理好国际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纠纷,就要坚持对立统一的原则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四篇:固定资产改良
(一)固定资产尚未提足折旧的情况下假设:1995年12月31日.甲公司投入使用一条生产线,原价100000元,估计净残值4000元,预计使用1O年。2001年12月31日。由于产品适销对路.现有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已难以满足公司生产发展的需要。于是公司决定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改扩建。以提高其生产能力;2001年12月31日至3月31日。经过3个月的改扩建.完成了对这条生产线的改扩建工程。共发生支出20000元,全部以银行存款支付;改扩建后.预计其使用年限可延长2年。估计净残值不变。该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为简化计算过程.整个过程不考虑其他税费。
按会计制度规定。会计处理如下:2001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转入改扩建时:
1996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公司每年提取的折旧金额分别为:固定资产折旧=(100000—4000)门0=9600元.累计折旧金额为9600×6=57600元。将固定资产的净值转入“在建工程”。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42400
累计折旧 57600
贷:固定资产 100000
2.2002年1月1日至3月31日。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发生时的会计分录为:借:在建工程 2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
3.2002年3月31日.生产线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的会计分录为:借:固定资产 62400
贷:在建工程 62400
4.2002年4月1日起.每年应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62400—4000)/6=9733元。2002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9733×9/12=7300元。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分录为:
借:制造费用 7300
贷:累计折旧 7300
按税法的规定.处理如下:
2002年3月31日,计算的改扩建后的固定资产原价=100000+20000=120000元。1996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累计提取折旧金额57600元。2002年4月1日起.每年应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1 20000—4000— 576OO)/6=9733元。2002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9733×9/1 2=7300元。
结论:固定资产尚未提足折旧的情况下.企业按会计制度规定实际计入费用的折旧金额与按税法规定计入费用的折旧金额相等.年终计算所得税时不作调整。(说明:为了重点阐明本文的观点.所设计的例题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符合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即“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不得短于1O年”。估计的净残值也符合税法的规定.即“残值比例在原价的5%以内。由企业自行确定”。如果折旧年限与净残值和税法规定的不同,则该结论不成立。企业按会计制度规定实际计入费用的折旧金额与按税法规定计入费用的折旧金额将不相等。年终计算所得税时应作调整。)
第五篇:读《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后感
读《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后感
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文献之
一。它运用了阶级分析方法做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分层的规定,足足影响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因此,阅读此文,对我而言,需要理解的是它对中国具体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多多少少都受到该文的指导之后所做出的结论,在中国历史知识建构过程中,该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写作背景
为了对文章深刻理解,我首先认识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1939年底,《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以连载形式发表在延安的《共产党人》杂志上。1939年,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已经在正面战场数百万中国军队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游击战的共同抵抗之下,彻底失败,战争进入胶着阶段。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尖锐起来。两党力量对比中处于强势的国民党,开动宣传机器,制造舆论,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在国民党这样的宣传攻势下,如何统一共产党的思想,进而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就成为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等一批革命家,发挥自己宣传能力方面的优势,在延安展开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学习活动,举办了延安公学、抗日军政大学等数十所学校,创办了《共产党人》等一批报刊,召开了一个个相关会议,举办了一次次学习班。《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就是针对国民党反共舆论进行反宣传时,为抗日大学编写的一个课本,并且首先刊发在《共产党人》杂志上。在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明确提出,当时的共产党已经成为了一个全国性政党。统一认识,是其重要的任务。《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撰写,因而也担当起毛泽东统一中国共产党认识,加强宣传攻势的重要责任。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论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任务等重大问题。它论证了中国的国情以及在中国当时的国情中进行的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目标。这部著作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了中国基本国情,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2、系统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
3、再次论证中国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决定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也包括一些资产阶级反动派占据了中心城市,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因此,中国革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全面考察了中国的历史、现状和基本国情,第一次系统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对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教育了中国共产党的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事实上回击了国民党的反共言论。这些思想成为《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准备,成为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成为它出版后几乎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的中国大陆历史学界对于中国历史的基本分析框架和分析体系。
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毛泽东着重分析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主要矛盾。他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第二章,毛泽东首先回顾了近百年来的革命运动,接着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指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日本武力侵入中国以后,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勾结日本公开投降或准备投降的一切汉奸和反动派。中国革命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它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一方面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另一方面又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的革命。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而在当时环境的有利条件下,使其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更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在适当时候将其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革命任务。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正确领导中国革命。
个人感想
以上已大概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总结出来。总的来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明确了革命的任务和性质,分析了各阶级、阶层对革命的态度,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和策略,较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对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中国在当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我想,这就由中国当时的实际国情决定。而毛泽东能站在最宏观的位置考虑中国国情,并从分析中国社会着手,以此为基础,对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问题逐一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应用了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法—全面辨证的看问题的方法,以及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清晰地把握住了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便是伟人的能力与魅力。
现今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中还是需要把握住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并不是说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的陈年旧事就没有它存在利用的价值了,历史的车轮不停在转动,如果现在人把优秀的忘记了,反而把腐败的铭记了,那社会就真的倒退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是一个能够科学思考的国家,一个强大的个人,也一定是个能够科学思考的个人。在大学里玩虚无、玩后现代、玩犬儒主义的结果就是让人彻底丧失正确思考问题的能力。毛泽东何以在一个万马齐喑的社会条件下缔造一个中国?他没有显赫的家庭,没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也没有留过洋,就这么一个书生为什么能够缔造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从此改变世界格局,改变几十亿人的命运?
读了这篇文章就不难发现,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吃的很透,又能把马克思的东西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一种全新的思维体系将亿万中国人的头脑武装起来。用这种思维体系武装后的中国人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就会学会了思考。在那个年代,中国缺钱,缺工业,缺武器,可最不缺的就是人。故而,毛泽东用马克思哲学体系将国人的思想汇聚到一起,就能产生了一股莫大的推力。进而推翻三座大山,完成了时代赋予中国人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