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与惩罚相结合,才是教育的真谛

时间:2019-05-15 12:2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赏识与惩罚相结合,才是教育的真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赏识与惩罚相结合,才是教育的真谛》。

第一篇:赏识与惩罚相结合,才是教育的真谛

赏识与惩罚相结合,才是教育的真谛

吴闽闽

摘要:出于对中国传统“棍棒式教育”的反思,和对西方教育方法的片面学习,近年来中国大力提倡“赏识教育”,却造成了“惩罚教育”的“隐退”,出现了不容乐观的教育现状。实际上,赏识与惩罚是教育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犹如鸟的两翼缺一不可,只有将二者艺术得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最优化的教育成果。

关键词:赏识,惩罚,教育,矛盾的统一体,教育艺术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心理学上也有句话:人在受到赏识的时候,工作或学习效果最好。人们有的执着于前者,有的认同于后者,于是出现了“惩罚型”和“赏识型”两种教育方式,在以前者为理念的家庭和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是呵斥和打骂;在以后者为中心的境遇中,“你真行!”“你真棒”此起彼伏。那么到底孰是孰非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中国自古以来都以“惩罚型”教育为主,这种方法的思想基础很简单:犯了错就要受罚,出于对惩罚的害怕,孩子便会不再犯错。此种方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成果也显出其优势所在。但是,这种方法也有诸多的弊端:首先被斥责的孩子常常会产生颓丧心理,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变得“破罐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还有因遭受责骂而轻生的例子出现;其次打骂有失手的时候,八十年代末就多次报道过父母望子成龙打死孩子的事情,其中有一则新闻是这样的:一个八岁的孩子,由于考试只考了九十分,母亲将他吊起来打,导致孩子突然死亡,孩子母亲那悔恨万分的泪眼让我终身难忘!

正是因为这类事件的发生,也基于对心理学的信任、对西方教育方式的羡慕,九十年代起“赏识”教育的观念便在中国扎下了根,整个教育形式为之改观,重表扬轻批评、重奖励轻处罚,强调尊重与宽容,学生在赏识的环境中生存,能充分感受生命的色彩,感受前进的动力。显然,“赏识”教育体现了对学生生命与人格的尊重,是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教育界终于盼来了春天。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赏识教育”的“风靡”造成了“惩罚教育”的“隐退”,一时间中国大地无人再敢提及惩罚,仿佛一旦提及便是逆教育真理而行之,于是孩子错了也赞一声“你是好样的!”,甚至老师批评一句,家长也会觉得连你老师都不懂教育。实际上,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有优缺点,走过了都会造成弊端。大量的“小皇帝”、“小公主”出现在中国社会中,这虽然与独生子女的政策相关,但“赏识教育”在中国的普及与此也绝非毫无关联。

我班有个叫张苓的学生,不爱学习,做事从不顾及他人,班里只要有事几乎都跟她有关,真让我伤透了脑筋。她妈妈有一天来找我,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这孩子都叫她爷爷奶奶惯坏了!”我以为孩子的祖父母因不懂教育而溺爱孩子。谁知道远非如此,孩子的爷爷奶奶都是退休老师,教育书籍看了很多。张苓妈妈告诉我,家里除了她之外,所有人都坚持“赏识教育”,自小不管孩子事情做得怎么样都大加夸奖,而每当做错事妈妈想惩罚她,就被家人以“不懂教育”为由拦下来,最终造成了现 1

在的状况。

听完了这番叙述,我思绪万千。其实,张苓祖父母眼中的“赏识教育”只是一种“误读”,与我们惯常所说的“溺爱”并无太大区别,具体表现在对孩子的行为不加辨识,一味夸赞,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短处,长久以往孩子就会产生模糊的是非观,眼中只有自己的存在。这样的孩子在学龄前倒还没有什么,因为那是一个封闭的小圈子。而一旦进入学校、进入社会便不同了,学校是集体教育,不可能以某一个人为中心,而在“赏识”中长大的孩子心里只有自己,他(她)怎么能顾及别人的感受?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社会上对“赏识教育”的误读也绝对不在少数,因此聚到一起来的都是家长的“心头肉”,这就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更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肯吃一点亏的学生越来越多,集体荣誉感也越来越淡漠。还有一种表现是学生不能承受一点挫折,我们不是常常能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想不开,做出极端的举动吗?这其实也是一味“赏识”造成的恶果,因为在孩子的心中一直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有一天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十几年的自信一下子土崩瓦解,他(她)怎能轻松得面对这样的自己呢?

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作为教师是应该象他们父母那样“赏识”他们?还是转而“惩罚”他们呢? 前者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只能助长他们的娇纵气焰,使他们更加无法无天。在小小的学校环境尚且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的人,走上社会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在学校中使用“惩罚教育”便可改变这种状况吗?显然也不行,长期被斥责的孩子会对自己丧失信心,再说如此行事不是又落入从前旧教育思路的窠臼了吗?心理学家杰米斯莱尔曾说过:“赞扬就是给人类心灵带来温暖的阳光,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它。”一个人的辛勤努力如果长期得不到肯定那就有可能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而孩子由于年龄幼小更是如此,父母、老师他的闪光点加以恰当的赞扬,会使其光芒更加耀眼,甚至照亮他今后的人生之路。

可见,“赏识”与“惩罚”都不是万能的,过犹不及,什么事做过头了都会造成危害;“赏识”与“惩罚”也都是必要的,缺少任何一个也都会造成教育的失败。其实,“西方教育主张对学生应当‘尊重’、‘激励’、‘赏识’,可是仅仅强调了一面。而另一方面,西方教育特别强调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必须以尊重他人和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为前提,对因自己的过失和故意行为而产生的后果必须有承担责任,接受惩罚的勇气。”可见,“赏识”与“惩罚”不是对立的,而是教育艺术两个必不可少的方法,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它们就像鸟的两翼,缺一不可。每个学生都有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有可批评之处。正确的赏识,可以给学生以极大鼓舞;恰当的批评,也会促使学生进步。只有将赏识与惩罚结合起来,只有针对孩子自身特点来决定赏识多一些还是批评多一些(性格懦弱的孩子多一些符合实际的鼓励,骄傲的孩子多一些针对情况的批评),才是成功的教育。

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是指教育者应该着重去发现、发掘每一个被教育者的“闪光点”,注重被教育者的优势和长处并加以鼓励和赞扬,有助于自信心的树立以及自卑怯弱的心理的克服。② ①请注意,这里“鼓励和赞扬”的是被教育者的“闪光点”,而不是他(她)的全部,也就是说,“赏识”

不是笼统的,而是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实施中要注意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把握好“尺度”,找准“闪光点”;一个是找准契机,语气真诚。

第一个关键点强调赞扬的“真实性和适度性”。虚假的赏识就像空中楼阁,感觉到这种虚假性的孩子会对此不屑一顾,甚至不再相信师长;感觉不到这一点的则会助长骄傲情绪。赞扬当然也不能过分,“久居兰室,不闻其香”,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赞扬”之中,就感受不到赞扬的存在了,并且会滋生自以为是的心态。

第二个关键点注重的则是赞扬的时机问题和方式问题。赞扬早了显得虚假,晚了则可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如果表扬时态度虚伪则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和老师是在嘲弄他,总之,赏识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和时机,抓住时机、态度真诚,这才能让他(她)如沐春风,感受你对他(她)的尊重,进而产生好的效果。

“赏识”不能将学生赞扬得仿佛是个完人,而应该有扬有抑。找到孩子特定的“闪光点”,真诚得指出她的长处和短处,而才能产生融洽的交谈氛围和效果。

和“赏识”相比,惩罚更需要艺术,因为一个不好,后果便不可收拾。

首先,惩罚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目的是教育帮助学生,让学生产生向上的渴望,因此不能出现任何羞辱学生的手段,更不能是人格的侮辱和人生伤害。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让儿童心中“成为好孩子”的火花熄灭。而羞辱学生只能让孩子产生自己是“坏孩子”感受,并进而破罐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细细分析新闻报道的一些教师在惩罚上犯错的例子(比如某校老师罚学生喝尿后下跪等等令人发指的手段),都存在羞辱学生的现象,应该绝对杜绝。

其次,惩罚一定要有真凭实据,不能不经调查断下结论。对此我曾经有过一次惨痛的教训。有一次我听学生说班级的一个女孩子晚上在宿舍抽烟,我便在第二天找到她,跟她讲了半天抽烟的危害性,然后告诉她在宿舍内抽烟产生了非常坏的影响,罚她写一份检讨。谁知话音刚落这个女生就哭了起来,直说我冤枉了她。经过调查才知道是她上铺的女孩坐在下铺抽烟,因为没开,大家搞错了。虽说后来我向这个被冤枉的学生道了歉,但仍然产生了不好的后果——这个学生从此就开始躲着我了。从这以后,我在发现问题找学生谈话之前一定要多方调查,确定事实无误之后才实施惩罚,效果就好多了。再次,正因为惩罚不是目的,对于学生的过错应该给他一次悔改的机会,并严肃告知如果还不改正便加重惩罚。这个方法能区分偶尔犯错的孩子与习惯犯错的孩子,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当然,悔改的机会只此一次,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得退让,那么不但达不到劝诫的效果,反而会助长其犯错的气焰,绝不可取。

第四,惩罚应该有时效性,并且要就事论事,失去了教育的时效性,再好的惩罚技巧也无用。最后,惩罚的措施要公平、公正,相同的错误用相同的方法惩罚;惩罚之前一定要找学生谈话,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也可以之后谈话,因事而异,因人而异)„„

结语

赞扬与批评,惩罚和赏识就像地球的两极,是对立的统一体,在教育实践中缺一不可,缺少了“赏识”,教育就会有“粗暴化”的趋向,学生会在棍棒和呵斥下变成缺少创造力和自我意识的“呆子”;缺少“惩罚”,教育便会得“软骨病”,学生将在赞扬声中沾沾自喜,最终一事无成(这正应了“糖衣炮弹”这个词)。只有将二者很好得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优化的教育成果,赏识与惩罚结合在一起,才是教育的真谛。

注释:

①温德峰.表扬、批评、惩罚、奖励一样都不能少,《当代科学》[J],2003.10

②曹梅、杨眉.教育需要多元化--浅谈赏识与惩罚在教育过程中的运用,《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2005.25.4

作者简介:吴闽闽,女,江苏泗阳县人,徐州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

通讯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海河西路18号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 吴闽闽(收)邮编:221116E-mail:shelleychong@126.com

电话:***

第二篇: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利弊分析

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利弊分析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展示课上“你真行!”“你真棒”此起彼伏,孩子们在赞颂声中成长。可是这些孩子一旦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不是常常能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什么事被老师批评了,想不开,做出极端的举动吗?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们这个信奉了几千年“棒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弟”的国度,居然就出现了这种教师不敢批评学生,更不敢惩罚学生,甚至谈罚色变的现象。学校在所谓的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等不完整教育的怪圈中徘徊打圈——众多学校为把学生培养成经不得风雨、见不得世面的温室之花而努力着。

在某些理论“教育家”看来,“不用惩罚的教师才是良好的教师”。我在和某教育工作者交谈到这一话题时,此人竟说我们现在已经不用惩罚这个词了。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在深深地思索着。现在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工作怎么了?。其实许多教师受体罚学生这根高线的影响,自然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事实上也确有少数学生在受批评后,动不动就寻短见,或离家出走,这样的例子让许多老师在教育工作中放弃了使用惩戒的武器。教育惩戒也就成了教师们碰也不敢碰的事情,生怕一不小心会被扣上变相体罚的帽子。过度的美声,不断地捧学生,使原有教育出现了偏差,赏识中少了一些惩戒,教育中缺了一面镜子。捷克著名教育家、教育科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认为:惩罚是必须的,学校没有惩罚犹如磨盘没有水。学生如果在犯错误的时候,教育者或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或隔靴搔痒等,就会打乱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其侥幸心理得逞,放纵自己的错误行为,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其发展成长是有害的。美国教育家和儿童学家詹姆斯·多布森说道:“许多人犯罪,正是教师从未严格要求学生、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教会学生控制自己冲动的结果,而且这些学生一部分也正是出自娇生养的家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更是大声呼吁:“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在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在2002年6月公布了一项方案:“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一定程度的体罚”,并明确规定了体罚的对象、程度和方式。应该说对犯错误的学生,“有分寸地打击一下孩子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正确对待赏识教育

1、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爱听好话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在美国的街头就有一种“赞美机器”,路过的人无需花钱,就能听到让人身心愉悦的赞美之词。对于这种“赞美文化”有人肯定也有人存在质疑。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常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来看,“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学生第一千次摔倒了,做教师的要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学生一旦有进步,得到老师及时、中肯而饱满热情的评价,哪怕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都会让他们感到无限温暖,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一旦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赏识,便会立即点燃希望之火,其本能的表现则是积极的配合。

2、赏识教育的弊端

现在,赏识教育、师生平等观念、服务于学生等等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教师的心,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已经成为教师施教的前提,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同时不能不看到,由于对这些观念的错误理解,不敢批评学生甚至放任学生的现象逐渐增多,一些学生的纪律观念开始淡薄,甚至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现象开始出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沉思。一方面,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只要我想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意识,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取、甚至去夺。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看成具有潜在的危险的事情,因此孩子的全部创造都是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完成,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虽然在学校生活中有一定的集体生活,也常听到老师、父母教育他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但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还是小皇帝、家庭生活的主心骨,因此互相帮助等行为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缺少真正的行动。试想,如果一味地用“表扬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甚至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大人们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大人们那种表面上的夸奖。可见只是一味地表扬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二、惩罚是教育的必要手段

1、惩罚天然是一种教育手段

这里,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是: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体罚是对学生给予身体上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并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它包括体罚和变相体罚,即“体”罚与“心”罚。体罚是我国现行法律中明令禁止的行为。《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不仅明确规定了禁止体罚,而且对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都作了规定。因此,体罚是违法的,不仅不应当提倡,而且应该严格禁止。而惩戒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体罚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

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这并不意味教育手段只能是和风细雨式的。相反,有别于体罚的惩戒如果运用恰当的话,它还会成为赏识教育的积极补充。综观美、英、日等国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尽管在那里个性发展的大旗高高飘扬,但惩罚教育的威严丝毫不减。“不打不成器”、“小树不修不成材”、“棍棒底

下出孝子”这些古训都提到惩罚的育人作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犯错误的孩子处以惩罚,能够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而这正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的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以会遭到更多的失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2、惩罚它有自己的原则和尺度

惩罚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受到惩戒,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它的目的是教育,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此惩罚,它有自己的原则和尺度。

(1).惩罚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教育者使用惩罚时要明确其目的,要懂得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最终目的。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受惩罚的学生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如果这个目的不明确,教师就可能滥用惩罚,教师在惩罚学生时就可能带有个人的情绪、抱有偏见,就可能有“教训”学生的心理,结果就会对学生造成体罚。2.灵活性原则。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被惩罚对象的性格类型,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而不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比如,对于故意违纪的学生与过失违纪的学生,对于初犯和屡犯,对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惩罚的程度及方式都应该有所区别。3.惩罚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孤立地使用惩罚手段,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尤其应该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4.惩罚必须能解决问题,而不产生新问题的原则。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惩罚就容易产生消极的作用。所以,在运用惩罚时要注意把握度、把握时机,注重惩罚的实际效果,不能产生副作用。

(2)惩罚的尺度 1.惩罚也需要尊重与信任。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比如完不成作业,罚抄写课文20遍,罚去操场跑步之类,并不是真正的惩罚。2.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

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学生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们总说学生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学生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父母包办得越多,学生的能力越差,这样的事情现在太多了。学校里,老师也包办代替,像少先队活动,不少都是老师策划组织、写演讲词。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3.惩戒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老师在惩罚学生和训斥学生的时候,自己同样也是很生气很痛苦的。没有哪个老师会以故意拿出学生的丑当做乐趣,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为了我们的学生更好。“打是亲,骂是爱”或许有些偏激,但是也不是全无道理。

三、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并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有一次上课我刚进教室,我班的一个最调皮捣蛋的学生廖海明把几个同学的桌子洒满了水,教室乱哄哄的,反响很大,我在稳定纪律后让学生说说他这样做的后果,舆论之下这一调皮学生不得不低下了头,然后我当众“宣判”他违反了哪一条班规就按哪一条处置,按规定做坏事一次罚做十次好事,学生对这样做拍手称好,我当时心想对少数学生来说光有说服和感化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而这个措施不是体罚。后来这个学生通过为班级打水备用、帮同学修理桌椅、替老师收作业、做值日等弥补了过错,过后我想对他再进行教育,便问他有何感想,没想到他却说:“想不到做好事的感觉是这样的,真爽”。这样惩罚他其实他心里也明白是为他好,理解的过程也就是心灵沟通的过程。看来对违纪的学生进行惩罚与充满爱心的教育并不矛盾。

赏识与惩罚睦邻友好,不能因恐惧惩罚引起的后果而讳言惩罚,更不能因担心赏识膨胀的自我意识而拒绝赏识。无疑,赏识与惩罚是一对矛盾,但爱是平衡二者的杠杆。我认为:“优秀的学生很少懂得感谢教过自己的老师。”那不是赏识的错,而是教师定错了赏识的标准,将优秀学生和后进生进行了一刀切,于是优秀学生就总是占上风,“赏识风”常吹,让优秀学生淹没在教师错误的爱里,吹得他们晕头转向了;而“那些经常被批评的学生遇到昔日的老师反而特别亲热”,也并非批评的功劳,而是因为受批评的学生读懂了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情愫,生出了由衷的感激。总之一句话,无论赏识与惩罚都应该是教师爱的表达方式,爱是赏识与惩罚的天平。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专制不是爱,把人家不需要的爱强加给别人,是专制;溺爱不是爱,溺爱对人是不尊重,明明你行我觉得你不行。在信任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像。当然,如同在教育中不能只有赏识教育一样,我们的教育也不能只有惩罚教育。我们不仅要把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结合起来,而且还要和其他的教育手段结合起来,比如挫折教育等。毕竟,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学生的爱,都希望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成为栋梁。

第三篇:赏识才是真爱

赏识才能教出好孩子

——《赏识你的学生》读后感 寿光市台头小学 于家禄

利用寒假时间我阅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通过“一束鲜花”,“美丽的回报”,“宽容让我如此美丽”„„等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折射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封面上那句“本书不仅会改变许许多多教师的教育理念,而且会影响千千万万孩子的一生”的话语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我在心里告诫自己:爱孩子就得学会赏识,赏识才是真爱。

一、用真挚的爱赏识每位学生。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扬,学生也不例外。学生的心灵是纯净的,他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希望能从老师那儿得到赞扬和肯定。教师对学生的赏识,也许只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抹温暖的微笑,甚至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但是可能将伴随其一生,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态度起到良好的决定作用。

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前进的动力。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要做到赏识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时,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

然而,赏识优秀的学生,这是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的,赏识一般的学生甚至后进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倾注自己真挚的爱。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我深知以后要尽力去赏识每一位学生,哪怕他们只是取得了极其微小的成就。尤其是对于那些成绩一般、腼腆胆怯的学生,更要倾注由衷的赏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做一个乐观活泼的自信生。

二、更新教育理念,把握好赏识教育的“度”。

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也一定要把握好赏识教育的“度”,不能一味地表扬赞赏,应做到该批评时就批评,但必须要注意批评教育的方式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除了日常教学以外,还必须多看专业理论方面的书籍,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让赏识教育在全体学生中开花结果。

这本书使我深深意识到:赏识才是真爱,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没有面向每个个体的赏识,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教师只有把赏识的阳光撒向每一棵幼苗,才会在秋后收获累累硕果。

让我们在教育中赏识学生、在赏识中教育学生,享受教育的幸福吧!

第四篇:赏识教育与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过去一般人皆认为系天赋的才能,只可听其自然发展,没有启迪的可能,也没有研究的必要。是以早期的心理测验,未列入创造能力的鉴别,早期的教育实施,亦未考虑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自本世纪中叶以来,有心理学家在人格因素分析的研究中,才开始注意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因为个人的创造潜能,虽系先天的禀赋,可是人人都具有。个别差异的存在,只表明程序上的高低;且大家的发展都不充分,没有人达到最高的极限,所以还有余地地接受教育,使之尽量发展,登上最高峰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键在教育和启发,赏识教育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

孩子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家长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语言、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亲热的手势,都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快乐、巨大的信心、更多的投入,在一定的场合,家长的一句话可以产生巨大的“现场效应”,有时甚至可以改变孩子的人生。

有个孩子,用黑笔把一整张白纸涂得一塌糊涂,那位孩子妈妈对这不知所云的作品,没有责骂,而是耐心地问道“孩子,你画的这是什么啊!”那孩子一本正经地说:“在一片大树林中,有许多小动物,它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高兴极了,他们唱累了,跳累了,太阳下山了,天黑了,然后就睡觉了”。妈妈听了那孩子的回答,发出由衷的赞叹:“孩子,你真不简单”。有谁能想到,那“一塌糊涂”的作品中,有那么多精彩的内容,这位妈妈不是简单地斥责否定,而是鼓励、赏识,从而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核心。

家长的创造力与孩子的创造力是密切关联的。富于创造性的家长最懂得怎样把孩子引入创造的宫殿,使孩子发挥创造才能。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在书本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需要孩子对已有经验重新思考加工制作,获得具有新生性的内容,解决一个新问题。这样的教育过程不仅使孩子体验到创造的甘甜,而且对形成和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创造品格具有明显的价值,因而是富于创造性的教育。富于创造性的教育有利于激发孩子积极性,最受孩子的欢迎。但创造性的教育是需要家长首先进行创造的。这就给家长一个信息:家长需要再学习。

第五篇: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的浅谈

[摘要]赏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赞扬、鼓励的,也可以是爱抚、友善的动作,甚至可以是欣赏、赞许的目光,赏识导致成功。然而,赏识 不是万能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关键词]赏识教育 惩戒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正确地和有目的地使用惩戒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笨拙的、不合理的、地运用惩戒会使我们的一切受损失。”如何正确对待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的关系是颇受教育研究者争议的问题。但我认为他们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应该孤立对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学生””,而所谓师德的高下,也尽在于此。热爱学生,老师就必须尊重学生人格,保护他们的个性,把自己完全放在与学生同一条地平线上,做他们的朋友。就一定要赏识每一个孩子,赞美他,支持他,培养他的自信心。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和乐观的心态,比任何知识都重要得多。有才能不一定能成功,但有自信却能创造成功的条件,并最终获得成功。

赏识导致成功,教师和蔼可亲、激励向上的语言,能使忧虑变得坚定、恐慌变得平静、犹豫变成主见、自私变得互助、怯懦变得勇敢、自卑变得自信等,综合起来就是“我能行”的力量与信心。这就是教师语言对学生引导的结果。这种引导将使学生的心理不断健康成长,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主流。当一个人被认可、被信任、被尊重时,他的爱心、善心也会不断地被强化。他的自尊,也就会逐渐地提升,当一个人具有了自尊、自信,这个人就会走向真、善、美的境界。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学生,你最好的礼物是给他多一些的期待,而不只是要求与责备。然而,学会期待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它不但要我们的心灵里多有一些爱,还要多有一些智慧。教数学的林老师的班里有个女孩,刚入学的时候小女孩上课经常走

神,有时会和同学打架,还在别的同学的课桌上涂修改液、偷东西,一次甚至把黑板玻璃打碎了,是班里的“小刺猬”。林老师没有嫌弃她,而是认真寻找症结所在。原来孩子的父亲去世了,母亲改嫁了,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缺少家庭温暖的她越来越孤僻,也越来越自卑,便用各种奇怪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于是林老师就处处关心她,就连上课提问,也总要向她投去鼓励的目光。女孩的数学有了进步,林老师就适时的表扬她,让同学们看到她的长处。有时女孩犯了错误,林老师也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她,而是把她领到办公室,摸着她的头跟她慢慢谈。女孩渐渐变了,有事没事总往办公室里跑,帮助老师干这干那,上课也不走神了。同学们说,“小刺猬”变得爱学习了。

然而,赏识教育不是万能的。中国 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灵的成长、个性和世界观的形成,与家庭、学校和有着割舍不开的。客观地说,一个未成年人,在他的成长道路上不仅需要家长、学校的鼓励和爱护,同时也需要经受一定的挫折。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正确地和有目的地使用惩戒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笨拙的、不合理的、机械地运用惩戒会使我们的一切工作受损失。”惩戒教育主要是通过实施批评、处罚的手段使受罚者感到痛苦,但又不损害其身心健康,从而使其认识并改正自身过失的一种教育方式。惩戒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育需要惩戒,只要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的惩戒是合理的、惩戒的方式是 科学 的,在不伤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适当惩戒对孩子有百利而无一害。这一点,不仅教师要认识到,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更应该认识到。只有在保留了适度惩戒教育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真正长大成人为将来社会的 负起责任,才真正能够成为一颗茁壮成长的大树。因此,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不是对立的双方,而是相互促进的整体。任何把二者孤立起来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合理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特殊

教育中更有着深层意义。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只有爱学生,才不会厌弃,藐视学生,才能以慈母之心去关爱、鼓励学生,使他们逐渐战胜自我,树立自信,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老师和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把孩子教育好。但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很矛盾,有的老师怕惩戒学生时因把握不好“度”而犯错误,所以对难管的学生总是抱着管得了就管、管不了就不管的想法,一般情况下都是放任自流。”一位小学老师在电话中说,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小树不修不成材”,惩戒在对孩子的教育当中起到的也是“修剪”作用。但现在的家长对于老师的惩戒措施极其抵触,只要孩子被惩戒,他们一律视为体罚,常常让老师感到不知所措。

我市某小学一位退休教师说:“这几年大家对惩戒这一问题都是小心翼翼的,现在的孩子不如过去好教了,他们的个性都比较强,很难管,因为惩戒学生而使学生家长闹到学校,会让老师很难堪。家长找到学校,校方往往会先迁就家长的意见,老师就是有理也只能先憋在心里。”她呼吁社会各界多给教师一分理解、一分信任,让教师们能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没有善意惩戒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教师谈“惩戒”色变,投鼠忌器,唯恐戴上“体罚”的高帽。其实,这大可不必。只要教师把握好“度”,就完全能够行使好教育惩戒权,发挥其警示、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适度的教育惩戒能让学生分清是非善恶,改正缺点和错误,学会承担自己不良行为带来的责任。而过度的惩戒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特别是心灵上的创伤。这容易导致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甚至会产生与教师对着干的逆反心理。所以教育惩戒要把握一个度,惩戒与教育中的师生平等、民主没有矛盾。在惩戒的过程中,老师的惩戒同样可以体现出师生间的平等、民主。因为我们在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惩戒时会坚持

几个原则,我认为这些原则是老师采用惩戒的法宝。

惩戒手段虽可应用,但需慎重,因为教师的违法与侵权行为多发生在对学生的惩戒中。所以,要讲究惩戒的艺术,因此,使用惩戒一定要慎之又慎,把握好一个“度”,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惩戒以爱心为前提。

教育者对孩子必须有满腔热忱的爱,而且能易于被孩子觉察。有些教师虽然严格,但仍受到孩子的爱戴,那是因为孩子们能体会出教师心中的爱。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惩戒,与体罚、心罚截然不同。如果说一个教师要惩罚考试成绩差的学生,是因为这个学生的考分大大地拖了全班平均分,影响了教师的个人业绩,那么,无论这个教师采用何种教育手段,都是错误的。因为在这个教师眼中,学生只是挣分数、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他对学生没有关爱之情、扶助之心,他采取的所有教育手段都将是冷酷的、危险的。

二是惩戒要坚持因材施教。

讲究惩戒艺术、技巧,要因人施惩。能被孩子接受的惩戒教育方式,必然是能针对学生实际、走入学生心灵的方式。而现实当中,我们的教育者习惯采取简单的“表象——惩罚”的教育方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教育者应该针对孩子不同的情况作深层次的分析,找到学生犯错的原因,从对孩子负责、对孩子成长有利的角度去设计惩戒教育方式,力争实现对孩子错误的有效矫正和对孩子成长的真正促进。比如,同样是犯一种性质的错误,对缺乏耐心的孩子可以罚拼七巧板,对缺乏亲情的罚写一封家书,对不爱体育活动的罚跑步,对不爱阅读的罚朗读一篇美文,对有暴力倾向的罚他背诵法律条文,等等。

三是惩戒要有分寸:合理合法。

合理就是惩戒有因,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合法就是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权的同时,必须切实尊重和保证孩子的隐私权和家长的监护

权。有的教师因为学生犯错就惩罚家长,有的教师用罚款代替惩戒,有的教师让有偷窃错误的学生公开亮相,让早恋的学生张贴检讨书,等等。这些惩戒教育方式都是不合分寸的,也是极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①四是惩戒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有的学生被老师当众批评,回家自杀了,有的学生被老师当众羞辱,知耻后勇,走上了成功之路,同样的惩戒却有不一样的结果。因此,惩戒学生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根据受惩者的性格因素、身心特点的差异进行惩戒,只有基于尊重的惩戒,抱着爱学生的态度对犯错误的学生的惩戒,才是学生能接受的惩戒。

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惩戒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良性刺激”,应注意三点:一是情境与学生所犯的错事相结合。如:对字迹潦草的学生,设计“临帖”的情境,对打架伤人的学生,设计“送伤者上医院”的情境。二是情境中应设计一个能激起学生内心适当的矛盾冲突的环节。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愧疚之情,反思自己的过错,从而获得警示和教育。三是在惩戒情境中辅助于教师的引导。只实施惩戒而不进行引导,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一次,我对乱扔纸屑的学生设计了“代理生活委员”的惩戒情境,旨在教育他爱护环境卫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谁知事后那学生对朋友这么说:“生活委员不是人干的。谁干,谁就是傻冒。”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认识产生偏差,不仅没有认识乱扔纸屑的危害,反而产生对“生活委员”这个职位的误解。

总之,把握“度”是成功实施教育惩戒的关键。“度”的把握,是一门艺术,需要大家一起去创造。

宜春市袁州区天台山小学

张茂书

电话:***

下载赏识与惩罚相结合,才是教育的真谛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赏识与惩罚相结合,才是教育的真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赏识与教育心得

    学习赏识教育心得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地方。”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

    赏识教育

    小学生赏识教育 李玉仙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其中一种形式——赏识教育逐渐被社会甚至不少的家庭所认可。教师也坚持将赏识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

    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论文 人立于世,信心至为重要。小孩子在发萌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建立,日常的表现是否得到家长、老师、长辈、同学等的肯定与赏识对他们而言十分重要。通过良好的赏识,......

    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心得体会 魁星路中学 王莹莹 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之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

    赏识教育

    音乐课中赏识教育实施方案 富县实验中学陈小 花 音乐课中赏识教育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倡导实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性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激励学......

    赏识教育

    构林一初中七五班特色文化系列 生命的奇迹 ——双耳全聋的小女孩到留美博士 周婷婷从小失去听力,富有爱心的父亲周弘不 儿四处求医治病,一边对女儿进行语言基础训练。几百个日......

    赏识教育

    赏识育人 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有一个“四块糖果”的故事。当时陶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王友,并令王友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

    赏识教育

    5月31日,文理附中结对兄弟学校新昌大市聚中学来到文理附中进行交流访问。上午九时许,两所学校的牵引人教育局钱伟平副局长和文理学院周一农教授特地抽空来到文理附中给两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