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时间之墟》读后感[精选]
《时间之墟》读后感
这是一部中篇的科幻小说,差不多一周左右时间读完。
自从看完<三体>三部曲,感觉不会再有科幻小说能达到那种高度了,外星智慧,黑暗森林理论,光速飞行,十一维宇宙,几乎现在的物理学前沿都可以在三体里得到想象和发挥。然而这本书看完还是有惊喜。因为这本书讲的是物理学中的另一个怪物,意识。
之前看物理学科普书<上帝掷色子吗?>里面就说到量子力学最后出现了意识这个怪物。里面有一章讲到了延迟实验和参与性宇宙。虽然宇宙的行为在道理上讲已经演化了几百亿年,但某种“延迟”使得它直到被一个高级生物所观察才成为确定。原来我们的意识参与了宇宙的创造过程。当然这是一种物理学上的假说。
本书从一个有趣的设定开始,就是从某一天开始,时间会在一天过完后重新跳转回前一天的状态,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会恢复到前一天某一刻的状态。唯一不跳转的是人的意识,就是说你还保留了前一天的记忆。当然书里也有不到1%的无忆者,就是意识也一起跳转的人。书里称从跳转那一刻开始为虚纪元。
虚纪元会发生什么呢?这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首先每个人都永生了,因为不管你在这一天怎么凄惨的死了,在跳转后又活了过来。所以在虚纪元一开始,出现混乱后,大家都死了很多次。其次,劳动没有意义了,因为不管做的再好,跳转之后一切还原。一切的物质改变都无意义,商业活动也显得多余,国家也没有了意义。政府开始垮台,秩序就没有了,混乱开始,然后大家就都被限制在了一个小范围之内,因为交通混乱,每隔20个小时的跳转使你到达不了远方。
然后呢,故事开始深入,原来这一切都是源之于盖娅意识。盖娅意识是全世界所有意识的总和,构成了我们的世界。
小说前半部分还是相当精彩的,包括虚纪元开始后世界变化的想象,人类在虚纪元经历了混乱,慢慢恢复秩序,时间教的流行以及女主人公的设定,都很吸引人。后半部讲到盖娅意识,盖娅之心,穿梭于宇宙中的意识门,终极世界描述和想象就有些逊色了。小说的结尾,感觉意犹未尽。其实小说的主旨一直不是很明确,盖娅的觉醒意味着什么,宇宙创始之初的收割者真的存在吗,以及那个玄之又玄的时间晶体。
看完此书,我一直在想时间真的是一个单向的矢量吗,时间和空间本就是宇宙的维度,而时间的单向性肯定关系着我们这个宇宙的一个未被认识的大秘密,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发现时间的秘密。
第二篇:读《时间之墟》有感:永恒之墓与毁灭之光
永恒之墓与毁灭之光
——读《时间之墟》有感
作品简介
《时间之墟》是2013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制作是科幻作家宝树。该长篇小说刷新了时空的概念,用严谨的逻辑和环环相扣的文字将我们拉入一个满布谜团的陷阱。
作者简介
宝树,北大本硕毕业,八零后科幻作家代表人物。曾获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在清华水木社区、豆瓣阅读等处创作科幻作品,声名鹊起。出版有长篇小说《三体X:观想之宙》和短篇集《古老的地球之歌》,并在《科幻世界》《超好看》《最小说》等杂志发表多篇中短篇小说,现签约最世。
时间是人类的守护;亦是人类的噩梦。它如白驹奔向天空的缝隙,不加栖息;像淙淙流水淌向大海,川流不息。
光阴似刀,镌刻皱纹、斩劈伤痕。岁月无情,剥夺青春、收割迟暮。即使抓得住风的尾巴,也看不到时间的影子。逆流、停止、循环……一场失败的实验,地球坠陷紊乱。时间属于历史的代名词,所有人陷入二十小时的无限循环。
世纪画上句号,虚空纪升起帷幕。
血红色的书面上一只钟表仿佛被丢弃在断流的荒原。人类甩开瞬间的不适感,这是梦寐以求的“完美世界”.嗜血的洪流吞没了丧失理智的川流人群。漠视生命的冒险行为;抛弃道德的伦理悲剧;摧毁秩序的崩溃心理。法律消匿,约束的绳索被挣断,衡量是非的天平平衡被打破,一场地狱的杀戮才刚刚开始。
虚空纪前期。无法抑制的贪婪暴力充斥整个地球,一丝飘然的火星都可能引爆整个地球。翌日,时间逆流,世界重启,依旧危机四伏。三个月都是如此,熟悉的人变陌生,陌生的人变熟悉。时间的齿轮不再变迁,叵测的人心日复更迭。
倘若我是其中之一,也许每日起来,我都会把刀子送入心脏。相比之下,自己的鲜血比外面的污垢世界好的太多。肆意妄为的三个月多么短暂,如果好好珍惜……我只想到:果然时间无情。
时间和地球的枢纽被切断,文明不再前行,世界不再发展。核弹绽放出蘑菇云,弥漫的烟火铺天盖地。主角从高空俯瞰荒芜的大地,一切都演绎着无所谓的心态,那片焦土宛若被时间抛弃的废墟。
死亡是最好的结局。
虚空纪中期,总有新的秩序被建立。人类本性中的厌倦又抛离了无休止的残暴。憧憬进步,恍若从冷酷的寒武纪穿梭到了老子期盼的大同社会。人们也许会朝着曾经的杀己仇人点头微笑。任何人任何理想都能被实现,他们有无尽的时间大把挥霍,或者说他们生活在被时间忽略的世外桃源。冰凉的世界温泉有了温度。
人类不敢触及底线,是法律和武器抵着头颅。没有心甘情愿地付出,何来的最高社会。压制的欲望怪兽随着巨石的愈大压迫也越来越强大……满足所有人的欲望后,也许世界会迎来最快捷的晋升方式。
女主人公的重生时间是她跳楼后的那一秒,如果晚一秒,她便死了;如果早一秒,她便不会死了。驾驭她命运的怪物是最痛苦的那种,二十个小时的诅咒要求她迎接一场一场的华丽死亡华尔兹。男主人公骑车四个小时只是为了抱着她冰冷的身躯,几乎每天一座崭新的简陋坟墓都会伫立在那里,他和她微笑地看着如此疯狂的世界——
当我看到,一切生长之物。
只在刹那间能够完美;
世界舞台上一无所有,唯有星辰在秘密中牵引。
我看到人类像草木一样生长,被同样的天空赋予盛衰。
少时繁茂,日中则仄,一切美好都从记忆中被抹去!
于是这瞬间停留的诡计。
让你青春的盛容
出现在我面前。
残暴的时间和腐朽商议,要把你青春的白日变成暗淡的黑夜——
为了爱你,我将和时间对抗,它从你身上夺走的,我会重新嫁接。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丧失了时间回旋,部分人每次轮回都要粲然地躺入死神的怀抱:自杀的老者;分娩的孕妇;亦或是其他种种惨剧。
时间之所以美好,虚空纪的人类开始顿悟:生当如夏花绚烂,死当若秋叶静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自己宿命里指引的事。
恐惧不死的风暴席卷全球,就这样无休,无止,无穷,无尽。如同一列没有终点站的火车,没有阻拦地畅向黑暗中没有尽头的光口。
虚空纪后期。精神的压迫,没有终结,永生如是炼狱。一具具的行尸走肉,世界好不容易积攒起来向命运挑战的勇气殆尽。就像是游戏中一个永远无法刷过的关卡,往返重复,枯燥乏味。而这个世界里的所有玩家都没有退出的权利,世界按照二十个小时的契约般一遍遍洗牌、派牌,这是一场没有赌注的赌局,也许赌上的就是一切。
死一般寂静的世界。
人类的意识在时间无限地跳转中奔溃当机。那个被称为“意识海”的地方日复一日地缩小,直至毁灭。这场闹剧似的旅程似乎落下了帷幕。尽头的最后,所有的意识灭亡,被人类自己摧毁,地球上听不到喘息的声响。可是时间依旧循环往复地单调枯燥着跳跃,无休,无止,无穷,无尽。
渴望活的寂寞世界。
原来,这个世界依然有尽头。
那里的可怜人啊,畏惧的不是时间没有结尾,而是圆圈似的死循环,周而复始着,像极了死神那愚钝的镰刀,仿佛你打出去的子弹倏然间从背后穿过你的躯体。
承载生命的列车迟迟被光口拒之门外,灵魂湮灭,列车也许才会缓缓停止刻画没有意义的车轮轨迹。
看呐,这只是一场短短二十小时的永恒,它却已经遮挡住身后数不胜数的墓碑。
旧秩序,老循环,新地球。人类的记忆在每一次的跳转后被删除。即使永恒不灭地重生。虚空纪的每一天,都是新一天,都是会有变化的一天。
生命的意义我们跌跌撞撞地找寻着,也许直到毁灭的瞬间才会参透。
如若一个人的年代尺上看不到年月的末端,你会羡艳,他却会惧怕。他也许能做成任何事,建一座城、环游世界、阅遍古今……随后,厌倦疲乏如同潮水侵占他的思想。一只只蚂蚁爬上他褪去坚甲的脆弱心脏,一面鲜红的旗帜插在他的心房上,鲜血流淌开来,蚂蚁笑着说:“嘿,这里,我占领了!”时间无法对他采用任何手段,时间却也在暗处偷笑,他不言而喻地低下了头,心里的自画像,皱纹上班,牙齿下岗,青丝飘零,鸦鬓告罄,眼眸呆滞。也许这才叫做真正的死亡游戏。
上帝不令你死亡,便令你疯狂。
世界也会因为一个人的不灭而毁灭,何况再嗅不到死亡气息的虚空纪?
虚空纪里循环的永恒,与这里流动的不灭,结局的倒影毫无瑕疵地重叠匹配在一起,但都是极为不妙的。
你惜时如金,翻滚在世界的洪流里,享受最浓稠的幸福;而他,只有最平淡的一切,无趣至极。
生命,便是因为短暂才有意义。永恒总会不留情面地稀释掉一丝一毫的所得,望眼看去不留几许。
回忆,就是生命旅程里的一幕幕场景,一抹抹情殇。永恒高高在上轻蔑着这些。
永恒,不过是一座充斥悲伤的坟冢罢了。
毁亡,或许是一场回眸过往的彩色葬礼。
第三篇:《时间之箭》小学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著名又好看的《时间之箭》。当我一拿到这个书的名字,我猜想︰是不是有人进了黑洞,回到了以前的白垩纪呢?我去问妈妈,妈妈说:“你不能看这一本书吗?你自己去看一看,并且解除你的疑问。”我听了我拿起了《时间之箭》这本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原来,有一个名叫梦幻的女孩,因为一次学自行车误入了一个可以穿越时间的“虫洞”,让她进入了危险的白垩纪。在这里,梦幻交了一个朋友,名叫桑吟,得知他就是55年前失踪的古生物学家桑吟,听他讲述了他与物理学家方舟为解开恐龙灭绝之谜冒险返回白垩纪的神奇经历。梦幻还亲眼目睹了各种各样的恐龙和它们之间的残杀,并经历了彗星撞击地球引起物种变异,恐龙小时的残酷场面。最后,梦幻在桑吟的帮助下,借着桑吟的提示,找到了返回现实生活的“虫洞”。可是,为什么桑吟不和梦幻一起回到现实生活呢?看完了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我一定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太好了,如果将来有一种工具可以随意穿越时空的话,我一定要看看那种情况,体验一下古代人的生活,然后告诉现在的人们,让他们知道什么事生活的艰辛。同时,也希望人类能够好好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和动物们和平相处,不要破坏生态平衡。
第四篇:《时间简史》读后感姓名【尹之瑞】
《时间简史》读后感
我在尚书网上看了一本书—《时间简史》,它的作者是著名的宇宙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这本书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完美的集合了起来。这本书之所以畅销全世界是因为它有着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和强有力的论证,让人思考,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重点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点大爆炸理论,它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一步一步的探讨,补充了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密度、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奇点通过大爆炸而开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质的温度非常高。在随后过去的一秒钟中,宇宙的温度急剧下降,下降到大约100亿摄氏度,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膨胀,就使得正电子和反电子(带正电荷的电子)互相碰撞以此湮灭,并释放出大量光粒子,来维护宇宙的平衡。到了后来,得以有强力的作用从而使物质不断聚拢,聚拢,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际物质。我们的地球,也是通过这样的物质聚拢才形成的。
这本书还有一个伟大的成就——对黑洞的研究黑洞最开始是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一书中作出的一个预测,他假设如果存在一空间的曲率非常大,物体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连光也不能逃离这样的空间。那么这样的空间可以称之为“黑洞”。但他认为既然连光也不能逃离黑洞,那么我们也无法观测到它,它名副其实是一个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结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后提出:黑洞其实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还有这很高的温度。正因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灭了,所以我们很难观测到它。黑洞以极高的速度放射能量,当能量耗尽时则会向宇宙大爆炸那样从一个奇点发生强烈的爆炸,并在宇宙中消亡。这本书不但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物理知识,我还读到了霍金敢于和命运抗争的顽强心态,这本书是在霍金全身瘫痪时写的,他用那仅能活动的三根手指和他智慧的大脑出版了这傲然屹立于科学文献之林的伟大著作。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学到的东西远远不止那些,而更多的精华还有待于我更深一步的阅读,更深一步的探索。如果用牛顿的话来说就是: “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待我。我只觉得自己好像是在海边玩水的小孩,偶尔是到美丽的贝壳,就高兴不已。但面对真理的浩瀚大海,我仍茫然不知”.
第五篇:测量时间读后感
弯曲空间的平行线—《测量世界》
这本书咋一听书名还以为是本教科书,其实是一位70年代出生的德国作家写的一本很畅销的小说。
两位伟大的天才,带着各自人性的弱点,用不同的方式拓延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两人的生活轨迹却如此不同。洪堡出身名门,他在而立之年立志测量世界,同原始森林和草原搏斗,通过考察来发现规律,他不近女色也禁止同伴接触女人;高斯出身贫寒,最恨旅行,最喜欢不受干扰地呆在家中,喜欢靠动脑筋来寻找真理,他生活中离不开女人。他俩唯一的共同点似乎就在于他们的古怪,对真理和科学的执着的古怪。洪堡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不惜拿自己的身体做酸碱电池,尝箭毒;高斯没有女人就无法生活,却在新婚之夜跳下床抓起笔,只为记录下怎样才能纠正行星轨道的测量错误。他们就像两根平行线,各自生活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但就像高斯在故乡悟出的自然法则“弯曲空间的平行线彼此接触”一样,1828年年事已高的他们在柏林相遇了。两条看似平行的线,在生命的末端,终究还是相交了。小说开头就是畏惧人群的数学天才躲在被窝里不愿面对出远门的现实而发怒的场景。高斯不得不坐在马车里,兴味索然地面对遥远的路途。高斯似乎是位不近人情的科学天才,他不愿和人接触,恃才傲物,情商低下,不是好丈夫,不是好情人,甚至不是好爸爸。结合史实我们知道,高斯在18岁的少年时代就发现了质数分布定理和最小二乘法;19岁时,仅用尺规便构造出了17边形。他是一位数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天文学家,物理方面亦有造诣。他的头像曾一度被印在纸币上。《测量世界》里,作者描绘了一个更加完满的天才形象。从小学教科书中我们认识高斯,是因为著名的1+2+3+4+„„+100的等级差数对称性速算方法,小说里这位出题的脾气暴躁的数学老师比特纳实际上是第一位赏识高斯的伯乐。由于比特纳的引荐,大学助教巴特尔斯每周都与高斯聊三次数学,而这位年轻的助教在与高斯聊过后,很快意识到他与这位年仅8岁的数学天才的差距;不久之后,高斯求见皮特拉尔,希望能与他一同乘坐热气球飞行,当时年仅个位数的他信心满满地告诉皮特拉尔:他叫高斯,他没有名气,可不久他将像伊萨克•牛顿一样做出伟大的发现。热气球飞行时,高斯悟到了“所有平行的线彼此接触”,他发现了空间是弯曲的,同时他很轻易地想到了改变热气球气流的方法;他求见康德,带着他那本《算术研究》,推翻了欧底里德的空间观„„这样一位科学天才,当然在结识异性上出现过波澜。他所青睐的约汉娜在给他的求爱信退信中一语中的: 她只是怀疑是否有人能忍受得了在他身边生活。她怀疑他像地球从太阳、大海从河流那里一样从他周围的人们那里吸取生命和力量,在他的身旁注定了要成为气泡和一种半真半假的幽
灵生活。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妻子分娩的如此大事高斯似乎完全不放在心上,对待儿子欧根入狱的麻烦事更为绝情„„
亚历山大•封•洪堡先生要可亲可敬得多。他喜欢结识些朋友,对名利也不那么在乎,是一个实实在在死心塌地的科学狂人。洪堡一生与女人无缘,当女人脱光衣服在他面前自由落体时,他所表现出的是几乎可以遭到正常男人嘲笑的怪诞。他把他对女人的热爱全部转化为对科学的执着,在小说的开端,洪堡就干了叫人害怕的事:他自己充当了人肉实验品,用电击的方法完成了人类神经导电能力的实验,吓傻了仆人同时也吓呆了读者。“永远不放过什么” 是洪堡的全部诀窍。于是他像无所畏惧的堂吉诃德骑士带着桑丘一样,带着与他偶遇的羞涩男青年邦普朗踏上世界的征途。一个人不能始终确定自己的位置,就不能离开。一个谜,不管他多小,都不能置之不理。抱定这样的信念,洪堡用一种几乎是宠爱一个女人的方式徜徉在异乡的草原大海蓝天之中。挖掘死尸、研究箭毒„„洪堡毫不畏惧,他以自己瘦小的身躯,穿着不变的德国制服,测绘南美的每一寸未知;他激情澎湃不知疲倦,他不喜欢邦普朗总是哀叹反驳的情绪,他深深享受着异域风情的美妙。他不惧怕神秘与未知,反而野心勃勃地希望征服它们,洪堡的勇敢来源于对科学的痴狂与对理性的崇尚
小说采取双线并进的手法写成,在最末的几章节中,双线交汇,高斯终于跳下了马车,见到了他的平行线——那位矮小不起眼的德国博物学家,到此,空间是弯曲的,平行线相交。
高斯与洪堡并不志趣相投,他们甚至并不熟识,见面也不过尔尔,要说共通点恐怕只有古怪的性格和对科学偏执一样的热爱。有趣的是,他们都对文学艺术打不起精神,感到索然无味。对此,洪堡态度还比较柔和:他本人对文学向来不大懂。那些没有数字的图书馆会令他不安。而且在剧院里他总是感到无聊。但是高斯刻薄地评价道:艺术家们太容易忘记他们的使命了:揭示真相。艺术家们认为偏离真相是一种智慧,而所有发明出来的东西令人迷惘,艺术的风格化了的东西歪曲了世界„„如果达盖尔先生的发明有一天臻于完美了,艺术终将是多余的。
《测量世界》全文写的是两个特立独行的男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这两个特别的男人被看作是两条平行线,作者在一个时间内分别抛出两条线,以证明空间是弯曲的,平行线可以相交。但即使他们相交,也永远只是两条擦肩而过各自奔向远方的平行线,因为天才最重要的共同点,是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