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纪念馆
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
这是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我和老爷去辽沈战役纪念馆参观。
我们来到辽沈战役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浅灰色的大楼,上面写着“辽沈战役纪念馆”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然后我们就怀着崇敬的心情走了进去。在那里我看见了冲锋号,战士使用过的冲锋枪、水壶,获得的奖旗、奖章„„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全景画馆。我们沿着楼梯来到全景画馆,看到里面有枪、有烟、有火,还有许多战士„„一时间我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听见冲锋号在耳边响起,枪声阵阵,炮声隆隆,看到了战士们血染战场„„
我们走出全景画馆,结束了参观。我的心很重很重。我知道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深刻含义,是那么多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好时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
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
周末,我们全家一起去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因为爷爷是个老兵,他对辽沈战役有着特别的感情。为了感染我的成长,爷爷非常主张对我进行这样的教育。
刚一到纪念馆门口,我就看见有两个大炮矗立在门口,好雄伟啊!走进纪念馆,那里陈列着许许多多的枪和装备,真让我肃然起敬,这时,我发现一个楼梯,它又高又陡,于是我们一起走了上去,真高啊!我刚走了三层就有点坚持不住了,这时奶奶说:“宝贝,再坚持一会儿!”就这样我们一直走到了第五层,在那里我看见了英雄战争的场景图片和画面,非常逼真。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被这种真实感动了„„,为了留下这感动的记忆,爷爷还给我买了一本收藏册做为纪念,那上面写着“功照千秋”四个大字。我轻轻地翻开这本书,看到了十大将军和十大元帅,很兴奋。其中,我最敬佩的是贺龙和朱德元帅,因为他们真实地故事让我感动的流泪„„当我们从纪念馆里走出来时,我又看到了两架飞机和一辆坦克,为了能够留下这两个“神奇的宝贝”,爸爸用相机给全家留下了这美丽的瞬间。回家的路上,我的脑海里还在闪现着刚才英雄的事迹,它将成为我永不磨灭的记忆。当我遇到困难时,就会想起这些勇士们,也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等我长大以后,一定要成为一名现代的将军,用我最威武的军姿向国旗献礼!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
周二,老师带着我们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
我们参观了抗日英烈环廊?平型关大捷景观?九一八事变景观„„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日军暴行展厅。那里介绍说,日军来到中国。活埋了不计其数地老百姓,还无法无天地杀害妇女和儿童。更可恨的是,日军竟用中国人做细菌试验。外国人有对中国不好的,但也有对中国好的。我们不能只看一方面,比如外国医生白求恩,他在中国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了中国无私的帮助。当然,中国也不是懦夫。先后发射了神州5号?六号在人航天飞船。现在的中国不再弱小,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富饶。科技发达了,老百姓也逐渐过上了小康生活。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小学生,一定会认真学习,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科技发展而奋斗!
第二篇:纪念馆有感
参观钱学森纪念馆有感
生物工程系
武贤壮
2011年12月7日,经过学校的精心安排,我有幸带领生物工程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班同学成为钱学森纪念馆的首批参观者。
怀着期盼的心情,我和班级55名同学早早在晨光湖广场九龙壁前集合,然后结队前往钱学森广场。前一日,我刚刚参加了有省政协副主席涂勇与钱学森长子钱永刚教授参加的我校“钱学森广场一期工程竣工典礼暨钱学森纪念馆开馆仪式”,并有幸见证了钱永刚教授、钱老秘书顾吉环大校、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涂勇和我校校长张端品教授为钱学森广场揭幕的历史瞬间。今日终于能够带领学生走入钱学森纪念馆,领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人生的各个片段和经历。
我们首先进入了一号展厅,主题为“大师之路——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介绍了钱学森生平成就、学术品格、教育思想和精神风范。在这里,通过报告厅录像和图文资料,我们看到了钱老为了新中国的科学事业辗转回国的种种细节,更加见证了钱老一心为公,毫不利己,德馨品高的大师风范,我们还见到了钱老的生前所著的大量文献资料,钱老对中国航天、工程力学等各个领域的杰出成就由此可见一斑。接着,我们走入二号展厅,主题为“大学之道——钱学森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介绍武生院在钱学森精神指导下办学育人的实践等。在这里,我终于见到了那颇具神秘色彩的余毅书记与钱老及其学术助手涂元季将军的通信内容,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对一位创业者,一所成立初期的民办高校的深切关怀。走入展区的最后一部分,是对钱老巨星陨落般离去的深深缅怀,主要体现了钱老离去之日,社会各界,特别是我们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师生对这位不断关注武生院成长的老人家的深深哀思,不禁想到,如果钱老依然健在,我们学校一定会发展的更快、更好。
我认为,学校投入巨资建造华中首个钱学森纪念馆,是一件意义重大并且造福后代的事,特别是通过引导学生参观,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人格影响作用,目前我们参观的是钱学森纪念馆一期工程,希望在继续建设完善后,早日成为我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免费向市民开放,让更多的人走进我们美丽的校园,领略人民科学家的风采,也进一步了解我们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第三篇:纪念馆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乌兰夫革命纪念馆有感
矿业学院
煤矿开采技术1班
郝宏伟
200942931096 为提高学生党员及预备党员的先进性,增强其模范作用,矿业学院党总支开展了学生党员教育活动。作为矿业学院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了这次活动,并有幸参观了乌兰夫革命纪念馆。此次活动也令我感受颇深。
这次参观时间虽短,但受教育甚深,终生难忘,受益非浅。她使我重温了革命先人抗日、解放、建国建党的光辉历史,深切缅怀了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过了一次十分有意义的组织生活。通过参观学习,深深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无数的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时也增强了我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并要以实实在在地行动,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纪念馆里,我们参观了珍贵的历史图片、激扬的文字纪实和真实的先烈遗物,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生死存亡时刻,毅然挑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担,为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而不惜抛头颅、撒热血的场景。
就像在高山险崖上奋勇攀登的勇士坚信一定能够登上千仞险峰的顶端,就像在茫茫大海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水手,坚信自己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就会为了这个目标去奋斗,去拼搏,去奉献,不达目标不罢休,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对每一个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操的人来说,能够把自己的一切无私的奉献给伟大的党,奉献给自己执着追求的事业,这是一种幸福。一代又一代的追求,一代又一代不变的信仰,一代又一代的奉献,这也许就是我党能够夺取抗战胜利、能够解放发展全中国、能够永葆青春、永远充满活力的答案吧!
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到建国六十周年,从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到新中国的成立,从刚刚解放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高楼林立,从以前的东亚病夫到现在的世界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领导中国人民解放的共产党,还是如今领导中国人民发展兴旺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件件事例、一个个铁的事实,更加验证了这个真理。
光阴荏苒,岁月峥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从悲惨境遇走向光明前途奋进的伟大历史转变,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向全面小康生活迈进的伟大历史转变,这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奇迹。这一切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核心力量,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永葆先进性。
通过这次活动,我又一次的回顾了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了革命先烈为了信念浴血奋战的历史。历史要求我从自身做起,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研究历史是为了现实和未来。历史虽不会重复,却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现在,历史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就乌兰夫革命纪念馆精神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而言,其实质并没有过时,至今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继承发扬革命精神,就要强化机遇意识和进取观念,迎接时代挑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当前,我们国家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新时期的民政事业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壮大自己,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以人民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因此,我们一定要发扬敢斗敢胜的革命精神,切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为振兴中华民族保驾护航。
回到学校,我的心里不停地想着:我们在纪念馆里,看到的是历史,领略到的是信念,感受到的是革命精神。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过去,以怎样的决心来改造现实,以及用怎样的理想去憧憬未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入党积极分子,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先辈的优良传统和可贵的精神风貌,努力学习实践“三个代表”,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和发扬党员先进性作用,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工作中去,发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党的誓言!
第四篇:九一八纪念馆
沈阳九一八纪念馆
沈阳九一八纪念馆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柳条湖桥,就在我们学校不远的地方,那里就是七十六年前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说到九一八,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那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沉痛回忆。九·一八事变指在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傍晚,驻扎在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柳条湖事件”。他们先是由铁道“守备队”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尔后嫁祸于中国军队,并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企图以此来侵略中国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根据冲突爆发的日期,史称“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称为满洲,日本方面将这次事变称为“满洲事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东北地区从此被日寇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之久。
81年前,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它险些将中国沦为殖民地,给十六亿中国人留下了无法消退的伤疤。“九·一八”事变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的爆发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同时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由此可见,“九·一八”事变虽然发生在沈阳,但它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在地域方面已远远超出了东北、中国乃至整个亚洲。
每一年的9月18日9点18分,令人警醒的“防空警报”就响彻中原大地,提醒我们勿忘国耻,我想九一八纪念馆的成立的目的就在于此。
我翻阅资料,找到了建馆之初的历史记录:1997年9月8日,市委书记张国光在“九·一八”事变博物馆主持召开市委书记办公会议,认真研究了扩建“九·一八”事变纪念馆的有关事宜。会议确定以下事项:(1)在“九·一八”残历碑现址的北侧建馆,建筑设计方案面向全国招标,规划建设期限为二年。(2)多形式、多渠道筹集建馆所需资金,向国际国内特别是沈阳市各界募捐,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扩建“九·一八”事变纪念馆的议案》。(3)成立扩建纪念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有关部门配合。同年9月17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在原“九·一八”事变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将大规模扩建。1997年11月2日是沈阳市解放49周年的纪念日,这天上午10点整,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地柳条湖,隆重举行扩建“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工程的奠基仪式。中央军委刘华清同志、沈阳军区、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代表参加了奠基仪式。1998年3月28日上午,扩建工程开工典礼在施工现场举行。1999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欣然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提写了馆名。1999年9月18日上午九时,新馆正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开馆典礼,向观众开放。经过各方努力,这座象征着中国沉痛历史的纪念馆终于坐落于神州大地。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通过参观这纪念馆,来缅怀那段历史。
纪念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残历碑”,整个建筑高十八米,宽三十米,厚十一米,用混凝土铸成,花岗岩贴面,呈立体台历状,两边对称。巨大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泯的冤魂在呐喊和呼号。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一八”事变的史实:“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
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整个建筑庄严肃穆,风格独特,既有现代化特点,又不失民族风格,让每个参观的人都回浮想联翩,记住那个“国耻日”。
在“残历碑”的前面有一座警世钟,悬挂在三角形的支架上。锈迹斑斑的钟身上铸造着醒目的铭文:“勿忘国耻”。“勿忘国耻”的大钟,让人们深刻铭记“一个忘记英雄的民族,永远只是一个堕落之邦”。
警世钟的旁边,倒放着一座“九一八”事变柳条湖爆破地点碑,是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者修建的。此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基座、碑身、碑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成梯形,碑身为方锥形,与碑座衔接处为正方形,碑顶为炸弹尾翼形,三翼间距为七十六厘米,埋深为二百六十厘米(俗称“炸弹碑”)。这块碑既无碑志,也无铭文,碑身高七米,下面梯形基座,上书“爆破地点”。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证。
与之相反,在“残历碑”广场的一侧,见到了另一个石碑,黑色大理石碑面上镌刻着“反霸权、反战争、反侵略”醒目的大字,是日本友人组织的“侵华历史传讲会”在“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时建立的。它告诫后人“反对霸权、消灭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
九一八纪念馆是一座长长的石窟,共设有7个展厅,展览照片800余幅;实物300余件;文献、档案资料近100件;大小型场景19组;雕塑4尊;油画、国画等20余幅,电脑触摸屏14台、大屏幕电视录像机2台。并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配备有分区广播、中央空调、影视报告厅、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电脑系统及国际互联网等设施,是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的历史博物馆。
进入馆内,犹如踏着先烈的步伐慢慢的摸索前进着。那么多革命先烈和无辜的老百姓被杀害后遗留下来的骸骨,触目惊心。随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樽樽蜡像、一桩桩血案,它无声的向我们讲述了上世纪发生的、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无法磨灭的9.18历史事件。日军曾经犯下的暴行,一例例都惨不忍睹,让我们牢记在心。日本侵略者的所做所为像无形的伤疤一样,永远刻在每一代中国人的身上。对亿万中国人来说,9.18日本侵华那段历史是心头永远挥之不去的创伤。
里面讲述了七十四年前的这段历史,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侵占我东三省,炸死了张作霖,引起了少帅张学良的抗日决心。我通过照片,文物,光电片看到,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犯下了滔天罪行:平顶山的居民被无原无故的活埋;七三一部队的残酷迫害;白色恐怖下的东北被折腾的血痕累累。当然我也看到了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画卷。整个陈列馆是一座记录庄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丰碑,是向人民群众进行国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院内还有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刻系创作的两件雕刻作品,一为《国难》,镶嵌在博物馆南面的墙上,雕塑藉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再现了九一八事变后,国土失守,山河破碎,东北锦绣河山惨遭日寇蹂躏,生灵涂炭,黑土地区在流血呻吟。雕塑用四十六吨青铜浇铸,国难之耻,永世铭记。另一件为《奋起》,镶嵌在博物馆的东面墙上,雕塑共分四个部分,分别再现了东北义勇军奋起抗日,英勇杀敌;爱国学生走出书斋,点燃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燎原之火;亿万军民用血肉垒起新的长城;中国人民最终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等场面,总体表现中华民族抗争、昂扬、胜利的精神。在展览大厅前的广场上高高地耸立着一座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碑体由三块倒立的梯形柱组成,直插云天。
唱不完的凄凉的太行山,松花江、长城长;数不尽的灭绝人寰的屠杀,实验和入侵。起伏在,原是平静安详的东方的土地上,在黄土的灰暗中传来一阵阵警笛。一切的一切,都从那一天起?那一天,在东北,九一八!
永恒的记忆,在这里铭记,国耻日亦是自强日,我们应以此为警示,不断让我们的祖国强大起来,只有强大才能保卫自己,只有强大才能不畏欺辱,历史毕竟已是过去,我们应看向未来,不断努力,不断前进。
第五篇:梅园新村纪念馆
2012年10月17号下午,我院党总支组织党员代表参观了梅园新村纪念馆。
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公原址,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生前战斗过的地方,位于南京市城东长江路东端的梅园新村街道两侧,由周恩来铜像、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周恩来图书馆等组成。
纪念馆的主体是一座颇具地方特色的二层现代建筑,庭院中正对大门立着周恩来总理的全身铜像,铜像高3.2米,他昂首挺胸、神态端庄,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透露出了从容、沉着与坚定,表现了周恩来总理的革命家风度。我们首先在周总理铜像前合影留念,然后参观纪念馆。
陈列馆一楼展厅中间是一块高6.5 米、宽3.3米的大型汉白玉浮雕,上面刻着代表团成员和工作人员群像,画面呈“S”形, 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曲折漫长的道路和我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汉白玉浮雕四周陈列着国共两党重庆谈判和南京谈判的文献史料、照片及部分实物。二楼展厅陈列当年中共支持和发展爱国民主运动的照片和史料。
在纪念馆内,有的党员仔细阅读着当年历史事件的介绍,有的党员拿着相机记录着当年历史事件的物品,大家都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所感动;徜徉在梅园新村的庭院内,环顾四周留有黑洞洞的窗户的高墙阁楼,想象着当年在敌人的心脏舍生忘死、为党工作的先驱们,我们的心灵被深深震撼。
通过这次参观活动,我们再次接受了党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教
育,增强了爱国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机智勇敢、艰苦奋斗的革命风范和革命先烈为祖国解放事业英勇捐躯的崇高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也在不断提醒我们要保持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本色。
医院新大楼的落成,对于全院职工是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对我们共产党员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考验。我们要学习和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工作中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争取使医院不断拥有更好的硬件的同时,在服务质量也上一个新台阶。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我将以更加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为患者的服务中去,为医院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