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恩来纪念馆
观周恩来故居后感
每当提起周恩来总理的时候,总会油然而生一种感动与敬意。他亲民爱民,把一生都献给了他所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他以非凡的智慧和才华,豁达的外交风度,高超的外交艺术,为我国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他位居国家总理,却始终保持战争年代那种艰苦朴素、躬行节俭的作风,是多少党员干部的楷模。他日理万机,抱病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真正书写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箴言。
那天,我们班级组织参观了总理的故乡——淮安。淮安古称淮阴,唐诗有云: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十年流水间。欢笑情如旧,箫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此处的淮上即是今天的淮安一带,看来古人对淮安也总是情有独钟。身在淮安,那种浓浓的周恩来精神一直弥染着整个城市,也使这座苏北小城平添了一种气质。
来到纪念馆门前广场,入眼就是邓小平为周恩来纪念馆所提的一行镏金大字,大门简约而庄重,将总理简朴厚重的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沿一条笔直的白色甬道进入馆内,一汪湖水呈半环围绕纪念馆,随行的第一座纪念馆为主馆,沿主馆一线排开还有几个辅馆。
拾阶而上,进入主馆,大厅是一尊总理雕像,站在总理雕像下目光穿过大门,蓝天碧湖与整个纪念馆融为一体,这一切显得恬静、肃穆而又庄严。第二座纪念馆内是按照总理一生经历,设置的不同时期的照片、画像以及视频。这些黑白照片很让人怀旧,也让人不由自主的随着照片与影像静静的追思起总理的戎马一生,“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即便是在当时那样内困外绝的艰难岁月,总理依然举重若轻,将党政军的相关事务处理的入条入理。在这里,从总理童年时期一直到去世都有很详细的介绍。看罢这些珍贵的资料,我更深地体味到了总理勤勉的求学态度,凝炼、谨慎地为人处事风格,也让我明白了总理少年即胸怀大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只知道周总理年少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诺言,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怎样实现这句诺言的。今天看到了周总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明白了,周总理这句话并不是空头支票,他是在认真的履行他的诺言,或者说,他是超额完
成了他的诺言。因为,他不但让中华崛起了,更是从他开始,中华开始腾飞了。这些图片中,有一句毛主席说的话,我觉得它就可以概括出周总理在中华崛起和腾飞中所起到的作用。毛主席说:“至于新中国政府的组成人员,现在还不能确定,但是,周恩来同志肯定是要有的,职务是政府总理。”难怪乎,在周总理去世时,会出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画面。
他们的生命过程里,那些超乎生命过程之上的永恒的精神和业绩,熠熠闪光,是任何坟墓无法埋葬也无法割断的--这也正是人民永远怀念并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原因。我不想碌碌无为,我也想为人民作贡献,辐射世世代代,左右和影响着芸芸众生辐射以海的博大面对人生面对无尽的时季,必然能获得海的壮阔、海的磅礴、海的瑰丽、海的永恒。当来到周恩来肖像前,我久久伫立在那里,眼前浮现出那曾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俊朗的身影和在革命峥嵘岁月里那许许多多壮丽的诗篇。
穿过第二座纪念馆是一个小广场,广场中央也是一座总理全身雕像,汉白玉雕像高耸在晴空之下,路旁的碧松绿树将雕像衬托的更加伟岸静穆。抬头端详雕像,剑眉之下是总理那双饱含忧国忧民情愫的眼睛,正是这双眼睛洞察了半个世纪前中国的国风民情,也正是这双眼睛一直逼视着反动国民政府,逼视着蠢蠢欲动、胡作非为的异族侵略者。很多大政方略、外交政策和军事构想都由这双眼睛输变成每位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念。还有那身中山装,在我的印象中,总理一直就是这样一身极具中国特色的装饰。转过雕像登上总理办公之处西华庭,虽是仿建,但是一切摆设和环境都很逼真。
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个极富人格魅力的人。缅怀他的生平,青少年时期的刻苦求学,五四运动时期的被捕与抗争赴欧洲勤工俭学时的意气风发,到共产股际面见斯大林的曲折经过,红军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特殊经历,中美的乒乓外交,以及“文化大革命”**岁月中的艰难处境,令人感动。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及人民的安危放在一起时,注定要有不平凡的一生。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个极富人格魅力的人。
看着一件件文物、文献、照片珍品,了解了周恩来当年到地震灾区慰问群众、回延安看望老区人民等感人肺腑的小故事;以及周恩来家规、周恩来照相的风格、周恩来用餐的规定、周恩来的工资、周恩来最后的日子、一件珍贵的丝棉袄等小故事,领略到周恩来、邓颖超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尤其对他们艰苦奋斗、平易近人的作风感到由衷敬佩。突然觉得以前对总理的认识其实很肤浅,总以为其原因在于,我与总理身处异地,生于异世。可是,此行的所闻所见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认识。我更加想念总理,更加努力地去对总理进行新的内心确信。
翻开历史,翻开往昔,“大无大有”这样一个词语悠然入心。总理的大德,再造了党,再党了共和国,他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和儒家传统的仁义忠信勇糅合成一种新的美德,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新的典范。他的博爱与大德拯救、温暖和护佑了太多太多的人。自古以来,爱民之官民恒爱之。三十二年过去了,思念又转化为人们更深的思考,于是总理的人格力量在浓缩,在定格,在突现。而人格的力量一旦形成便是超时空的。所以总理其实一直与我们同在,我们这些一直在他的护佑之下的子民应该做的只有切切地纪念和默默地努力。
缅怀他的生平,青少年时期的刻苦求学,五四运动时期的被捕与抗争赴欧洲勤工俭学时的意气风发,到共产股际面见斯大林的曲折经过,红军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特殊经历,中美的乒乓外交,以及“文化大革命”**岁月中的艰难处境,令人感动。尤其是最后观看了新闻记录片《十里长街送总理》,既便是我这样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在观看了生平事迹展后,也和屏幕里的人一起流泪。这泪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表达了人民是多么不希望周总理离开,不然怎会有当年的天安门悼念和四五诗抄。周恩来和邓颖超这对亲蜜无间的革命伴侣,以海的博大面对人生面对无尽的时季,必然能获得海的壮阔、海的磅礴、海的瑰丽、海的永恒。
周恩来的行动和精神形成一种能量,辐射世世代代,左右和影响着芸芸众生。他们的生命过程里,那些超乎生命过程之上的永恒的精神和业绩,熠熠闪光,是任何坟墓无法埋葬也无法割断的--这也正是人民永远怀念并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原因。活动结束后,大家都感慨万分,很多人都进去参观了第二遍,可我觉得我的感受已经很深的扎进我心中了。作为一名大学生,深知自己的历史使命,担任起社会责任感,虽然不再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也依旧是为中华之
富强而读书。在接受新的社会的同时,依旧要保持本我,记住这些老的革命传统,是对终身受益的。所以从现在开始,严格的要求自己,在做学问之前先学会做人。
虽然这次的参观学习时间很短,但是他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会以周总理和邓奶奶为榜样,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做一个对人民有用,对国家有用的人。我们会肩负起未完成的革命事业,让中华崛起腾飞之日早日到来。
第二篇:周恩来纪念馆简介
周恩来纪念馆
坐落在古城淮安楚州的桃花垠,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风景怡人的好地方。纪念馆于1986年由中宣部批准兴建,1990年3月正式动工,1992年元月落成对外开放,成为世人敬仰之地。
整个馆区由纪念岛、水面和环湖四周的绿地所组成,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70%是水面。在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瞻台、纪念馆主馆、附馆、周恩来铜像广场和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厅。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设计者独具匠心,将西方现代建筑手法和我国传统建筑风格与地方特色揉合到一起,用无声的建筑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代伟人周恩来的人格风范。该设计曾获全国设计大奖,该项工程也被中国建筑协会评为特别鲁班奖。
主馆 由屋顶、屋身、基台三部分组成,高26米,外型像过去江淮平原上提水灌田的古老的牛车棚,寓含周恩来是一生为人民的孺子牛。它又象苏北大运河边常见的待渡亭,周恩来12岁时正是从这样的待渡亭登船北上,离开故乡走向世界的。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这座待渡亭仿佛正在等待他归来。主馆结构呈外四方内八角形,寓含周恩来的精神普照四面八方,纪念馆每天都迎来四面八方的参观者。
主馆四坡形屋顶由四根22米高的花岗岩石柱支撑。4根石柱象征周恩来曾多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
主馆坐落在绿色的基台上,寓含着我们的敬爱的周总理是中国人民忠实的儿子,他将永远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
请看主馆两侧的对称的石雕小品,它是什么呢,如果说对面瞻台是西方抽象手法的话,那么两个石雕小品就属于东方民族风格了。它们是两个蜡烛台,这是东方人祭奠先人的传统做法,这两座烛台也象征周恩来一生为民,象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主馆正门是按照楚州本地民居的风格设计的,门框和前面的拱门构成了汉字“周”字的图案,门楣上“周恩来纪念馆”六个镏金大字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
主馆共分三层,一楼为陈列大厅,用图片、实物以及电视显示屏展示周恩来的光辉一生。二楼为纪念大厅,安放有周恩来汉白玉坐姿雕像。三楼为观景平台。
沿正门拾阶而到二楼。如果游人数一数,会发现走过的台阶是51级,这51级台阶的设计是寓含周恩来在51岁时开始担任新中国政务院总理的职务。
二楼的纪念大厅安放着一尊周恩来汉白玉坐姿雕像。雕像连基座高4.7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周恩来坐姿雕像,雕像的石料采于北京的房山,与毛主席纪念堂毛主席汉白玉雕像石料出于同一采区。雕像中的周恩来左手扶膝右手握卷,端坐在一块岩石上,目光炯炯地凝视着前方,仿佛在思索着祖国的今天和明天,运筹着共和国的四化大业。纪念厅的顶棚采用的是双层玻璃制作,可以让自然光从天空漫射下来,照在雕像上,使雕像显得亲切而自然。纪念厅四壁呈青白二色,自然而纯朴,体现了周恩来一生清清白白,朴实无华的人格风范。
主馆三楼是是个开放式的观景平台,站在这里可以近观馆区风景,远眺古城楚州新貌。请看湖对岸,与主馆隔湖相望的是一座瞻台,在那里可以看到主馆及其在水中的倒影,瞻台和主馆、附馆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它是由中间的廊亭和两座高16米的剑碑组成,剑碑外框内空,无形胜似有形,寓含周恩来一生什么也没给自己留下,但他的伟大精神和业绩却如永恒挺立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
在主馆广场前面,半月形的草坪上有一圆形大理石平面,广场如半月,圆形平面似一轮太阳,此寓意周恩来的伟大业绩与日月同辉。
在馆区西南角有五个亭子,叫五龙亭,它仿佛一条蜿蜒的巨龙,在静静地守护着一方圣地。
如果从东南出口离开馆区沿淮江公路向南,由楚港兴市花苑向西经东岳庙,还可以参观一下韩信和关天培的祠堂。这也是少年周恩来常去的地方,或许,少年周恩来正在那里立下了报国之志。
由三楼观景平台下到一楼展览大厅参观“周恩来生平展览”。
周恩来纪念馆是国内最早经中央批准,唯一反映周恩来光辉战斗一生的综合性纪念馆。主馆底层陈列厅中的陈列大纲是由周恩来纪念馆筹建处史料征集陈列组八易其稿、再由中宣部、中央党史研究室等权威部门审核定稿的。中央文献研究室当时的室务委员、周恩来研究组组长力平同志曾前来淮安,对陈列的每一幅图片、每一份文献资料、每一件文物和每一条说明文字都进行了反复仔细推敲才最后定稿的。
遵照中宣部审定后的批示,周恩来的生平事迹陈列共分八个部分布展。
第一部分,青少年时期。从1898年出生到1924年,26个年头。展出有31张照片,八件实物或档案资料。
第二部分,大革命时期。从1924年到1927年。展出10张照片,两件实物。
第三部分,土地革命时期。从1927年到1937年。展出29幅图片和六件实物或文献资料。
第四部分,抗日战争时期。从1937年到1945年。展出22张照片,六件实物。
第五部分,解放战争时期。从1946年到1949年。展出20张照片,八件实物,一套显示周恩来1947年转战陕北时的电视显像设备。
第六部分,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逝世。27年内,周恩来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物资料。展出的是45张照片,11件实物和3台电视显像设备。
第七部分,人民总理爱人民。这部分陈列精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照片16幅,实物五件。
第八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周恩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展出的是12张照片和1件实物,1台电视显像设备。
整个布展内容都是从广泛征集来的众多文物资料中进行精选,给人以版面紧凑而又不拥挤的印象。全部陈列,一共布展了199幅图片,48件实物或档案资料,配以五套电视显像设备,其中有10余件文物和20多幅照片,是周恩来纪念馆开馆时首次公开“亮相”的。这此布展内容,全面真实而又重点突出地再现了周恩来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给每一个前来参观瞻仰的人留下极其深刻难忘的印象。
附馆 后边这部分建筑就是附馆,附馆共二层,一层为展厅和游客休息室,二层为办公用房。附馆呈“人”字形,向主馆成拱卫之势,寓含人民的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之意。再看主馆与附馆之间有一方形牌楼,牌楼起着连接作用,如果我们从上空俯视,附馆和方形牌楼组成了“八一”图案,此是为了纪念周恩来曾领导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
左侧湖中有一个小岛,上面建有一个小亭子,亭名叫怀恩亭,是怀念周恩来的意思。
铜像广场:越过附馆,就是周恩来铜像广场。周恩来铜像广场占地2000平方米,北侧面南竖有周恩来铜像,大家见到这尊周恩来铜像总高度7.8米,其中底座高3.6米,像身高4.2米,总高度寓意伟人周恩来度过的78个光辉的人生春秋。基座上“周恩来同志”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江泽民同志于1997年12月31日题写的。铜像由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李守仁教授创作设计,南京晨光机械厂铸造。这尊周恩来铜像创作取材于60岁左右的周恩来与工人、农民亲切交谈时的习惯动作:双手叉腰,面带微笑,显现出周恩来平易近人、亲切随和的公仆风范。
铜像广场位于文渠南岸,文渠是贯穿淮安城的一条古老的小河,它沟通城内的勺湖、萧湖、月湖三湖,流经周恩来故居门前,周恩来童年常在这条河里划船,或乘船到城北河下古镇去访古问今。沿文渠有许多名人遗址,勺湖边的清朝学者刘鹗故居,新城(北辰坊)的梁红玉祠堂,河下打铜巷的吴承恩故居,萧湖边的韩信钓鱼台、济食韩信的漂母祠。所有这些名胜古迹以及它们背后的许多故事,都在少年周恩来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记忆。1958年,他接见淮安县委负责同志时,还提到故乡的文渠,深情地说起“淮安是个好地方”。
少年周恩来离开故乡后,求学奔波,投身革命,日理万机再没有时间回来,这尊伫立在文渠岸边的周恩来铜像,仿佛是他又回到故乡,来到乡亲们中间,与群众交谈,倾听乡亲的心声。
西花厅 后面古色古香的一级建筑就是仿中南海西花厅。仿西花厅是向周恩来百年诞辰的献礼工程,1998年3月5日周恩来百年诞辰时建成开放。
仿西花厅与纪念馆主馆、附馆、周恩来铜像等建筑在同一条轴线上,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为一个“回”字型两层建筑,由底层陈列厅的现代建筑、上层西花厅的仿古建筑、上层庭院中的花园三部分组成,是典型的现代与古典风格相融的建筑物。上层是具有清代风格的北方仿古园林四合院“西花厅”。它是按照周恩来曾经工作生活26年之久的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的格局,按一比一的比例设计和建造,并按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期间工作和生活原貌设置陈列。再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位伟人工作与生活的场景。1300平方米的庭中花园内种有周恩来和邓颖超生前特别喜爱的海棠、石榴和梅花等,开花时,满园馨香,沁人肺腑。下层是现代建筑“陈列厅”,开辟了若干展厅,展出周恩来生前使用过的部分遗物。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由河北省的平山县西柏坡进北京后,先驻香山,然后进驻中南海。周恩来先住中南海的丰泽园,后来让给毛泽东,他就改住西花厅。西花厅位于中南海的西北角,它西邻府右街,北邻文津街,是中南海内一处条件比较简朴的地方。
北京的西花厅始建于晚清时代,为摄政王府西花园的一部分。整个摄政王府是宣统元年,即公元1909年开始兴建,到宣统二年,这个西花园还没修好,清王朝就灭亡了,袁世凯就把北洋政府的国务院设在摄政王府,到国民党时期,北平特别市的市政府又设在那里。由于西花园当时就是个没有建好的园林,后来又多次遭到兵乱而无人过问,到建国初已是破旧不堪,一片狼藉,周恩来住进前也只进行了简单的补漏粉刷,就作为他办公和生活的地方。他是1949年11月住进去的,直到逝世前病重住院。
1976年和1992年,周恩来、邓颖超相继去世,他们都留下遗嘱,不要保留他们的故居。中央考虑到人民群众对周恩来的爱戴之情,到目前为止,他的办公、住房等生活场所仍按原样放置在那里。但是,由于西花厅所在地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场所,无法向广大游人开放。1998年,经中央批准,在他的故乡仿建西花厅,再现周恩来生前工作和生活的场景,陈列周恩来生前遗物,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瞻仰凭吊的愿望。这就是这组建筑的来历。
前客厅 这是周恩来同志生前会见贵宾和重要客人的场所,是他举行重要国事活动的地方,是西花厅内的主要部分。这里的建筑都是晚清时期北方建筑大红大绿的特色和格局,幽静、古朴、典雅、清新。在这里陈列的地毯、窗帘、中堂国画、沙发、茶几和墙上的挂屏等都是周恩来生前使用的原物原件。因此要请各位客人特别加以爱护。这块迎宾插屏,上边雕有“努力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的毛泽东手迹,可以说是周恩来一生为国为民的真情袒露。
这座大厅一共有5间房屋。左右边上两间各用布帘与中间相隔,使中间3间室内显得静谧祥和。周恩来接见外宾、会见客人等均在这中间3间房里举行,一般周恩来坐在东边主人位置上,西边是主要客人的客席座位,会见时如需翻译,就在后边加上两把椅子和一只小茶几就行了。两侧是主要陪同人员坐的。周恩来建国初曾在这里会见原苏联驻中国大使罗申、原印尼总统苏加诺等人。东侧布帘内的那间房子里放置小圆桌两张,周恩来有时会见国内外的知心客人或朋友时,谈到吃饭时间了,为了节省时间,也会让工作人员在后边简易锅灶上烧几个菜招待客人,边吃边谈。像越南的胡志明主席、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国内的廖承志同志等都在这里和周恩来一起用过餐。
这里由西往东的一排房间,都是周恩来、邓颖超工作和生活的场所。紧挨周恩来办公室的房间是周恩来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室。周恩来生前总是夜以继日地工作,十分辛苦劳累,有时实在累了,工作人员就让他休息一下,或者在这儿活动一下。周恩来从小就喜欢运动,童年时期在淮安、淮阴就喜欢踏青、下象棋、划船;到东北后他喜欢登山、跑步、踢“熊头”;到南开学校时,他喜爱的运动项目更多。1957年他曾对我国女子跳高名将郑凤荣说:“我中学时代也喜欢跳高,成绩在1.60米左右。”在南开学校时,他还十分喜爱打篮球、乒乓球、排球、下围棋等。建国后,周恩来因国事繁忙,很少有休闲活动的机会,工作人员就在紧挨他办公室的西侧辟了一乒乓球活动室,在他工作劳累时,陪他打几下乒乓球,以便让他得到短暂的休息。这张乒乓球台曾是争夺世界冠军的比赛球台。1960年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的荣高棠曾多次来周恩来的住处,也曾与周总理打过乒乓球。总理用的那张台子太旧了,他早已记在心里。送新的,他知道周总理不会要。北京举行26届世乒赛中国队夺冠,他来向周总理报喜,顺便提出把这张台子送给周恩来。周总理不肯接受,他就发动队员们好不容易说服了总理,最后周恩来才同意放在这里与办公室的同志共同使用。周总理经常在这里打球,也曾在这里与世界冠军的队员打球。
办公室 这里是周恩来的办公室,周恩来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职务。从1949年11月进西花厅起,他就一直在这间房子里办公。他的办公室里,总是放满了各类文件和各地的请示、报告。这里的一桌一椅、一橱一柜都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他的这张办公桌也很普通,原来是挨着南墙放的,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挪了一下位置,放成现在的样子。开始这上边有玻璃台板的,后来因为周恩来长期伏案办公,他衣服的肘部、胸部等部位经常会被磨坏,所以他就让人拿掉了玻璃台板,只放一块绿色的台布。他的办公桌左边二层抽屉里有几个按钮,如果他办公时,需要哪位秘书进来只要按一下,就可叫来有关工作人员。办公室桌上的办公用品也很简朴,一个笔筒和墨盒是我军某部击落的U-2飞机残骸做的,另一只笔筒就是一只普通的喝水杯。他的这三部电话,其中红色机子是和毛泽东办公室直通的,另外两部均是与外线相连的。一般群众只要知道号码都可以打进来。“文革”期间,打给周恩来的电话太多,甚至有打错的也打了进来。考虑到他的健康和工作,有关方面就悄悄地给他的电话改了号。可是,被周恩来知道后,马上找来值班秘书,批评说:“现在我仅剩这么一条与群众联系的线了,你们怎么也给卡断了?我还是什么人民公仆?!”有关人员只好依然给他的电话恢复原号。总理办公室的电话铃声常常是响个不停。
这张沙发是周恩来办公室内的唯一高档家具,是周恩来生病后毛泽东让人送来的。毛泽东指示周恩来要“注意休息,注意营养”,在送沙发时还说,这种沙发我坐可以,给总理坐就嫌高了些。因为毛泽东比周恩来高10公分,毛泽东的身高约1.8米,周恩来身高约1.7米,所以,在下边加了个脚凳。
他的办公室同时也是个小型会议室,有时找几个人开会,一般周恩来坐最西头。他工作忙,召集会议也多,工作人员为了保护他的身体,特意在会议桌下的西头增加了跷脚垫,而东边是没有的。
当然,周恩来的办公室在当时也是党和国家的核心保密机关。周恩来一贯保密观念很强,除了工作上的需要,任何人不经允许,都不能随意进他的办公室。有一次过春节,他的一位亲属来这里,刚站到他的办公室门口就遭到他的严厉批评:“你怎么能进我的办公室呢?”所以,凡是被允许进西花厅与他团聚的侄儿、侄女等亲属一律不得进他的办公室,亲属们也都自觉遵守。他保险柜上的钥匙也只能保存在他的手中。他有外出任务时,就将保险柜钥匙给邓颖超保管,邓颖超也仅是保管钥匙,从不开他的保险柜。
这南边一个小房间刚好卡在周恩来办公室门前,是他的卫士值班室。周恩来一般有两个贴身卫士,每天12小时一班轮流转。周恩来在家办公、开会、会客或休息,卫士都要在这间房子里值班,决不能打盹。这东墙上有个小灯泡,它是和周恩来卧室里的电灯相连在一根电线上的,周恩来休息后熄灯时,这盏灯也跟着熄灭。这盏灯一亮,就说明周恩来已经醒来。
北边墙上挂有一块小黑板,那是平常记事用的,如几点几分要会见哪国大使,几点几分要找哪位部长、元帅商量问题。这些在他的工作台历上也有记载。但周恩来事情太多,往往在埋头工作时不知到了几点几分。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就靠卫士根据小黑板上的记载给他提下醒,以免延误。在小黑板的西边还有一个信号灯牌,里边分别安装有能显示“1、2、3„„”到10号的灯光管,这几个号码的接线分别接到前客厅、办公室、乒乓球室、卧室等。周恩来在这些室内活动时需要卫士前去的,只要一按电钮,表示那个房间号码的灯就亮了,卫士就可准确无误地赶到那个房间。比如他的办公室是1号,如果他在办公室有事找卫士进去,只要一按电钮,1号灯就在这块信号牌上亮起来了,卫士就知道总理是在办公室叫他。
后厅会客室 这一间大房间,是周恩来后厅会客室。这是他会见国内有关人员和亲属的地方,也是周恩来、邓颖超吃饭的地方,在前半部分的西墙壁上,挂有电影屏幕,可以放映家庭小电影,周恩来有时在这里审片。周恩来有时在这里招待客人和亲属。1960年的春节周恩来在这里请在京亲属和西花厅的秘书、警卫等工作人员吃年饭,但桌上没有一道菜,也没有酒,只有一大盆小米稀饭和白面肉包子。邓颖超代表周恩来说的春节贺词也很有趣。她说:“今天是旧年除夕,过新年了,恩来和我向大家祝贺新年,感谢大家一年来辛苦地工作。今天我们为什么请大家吃包子呢?因为我们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幸福了,大家才能吃上包子。我们吃了包子就要感谢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努力为党和人民工作;为什么又要请大家吃小米粥呢?因为我们中国革命就是靠小米加步枪打出来的,是人民省下小米支援革命,才打下了人民的江山,现在我们吃小米粥,就不能忘了小米的时代,就不能忘掉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听了邓颖超的这番话,全场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卧室 这间房屋是邓颖超卧室。原来邓颖超的卧室是在东边和周恩来的卧室靠在一起的,都是各占一间。直到70年代周恩来患病,经常组织治疗,周恩来卧室本来就比较小,医疗设备、人员等一多就呆不下,邓颖超就把自己卧室让出半间,让周恩来的卧室大一点。这样一来,邓颖超的办公室就由两间变为一间。最东边这一间半是周恩来的卧室,这里的摆设和家具都非常简朴。床是普通的木板床。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周恩来、邓颖超的床放的方向和床脚有什么共同特点?他们床都是南北方向,而且南头床脚垫了一块木块。为什么这样呢?原来周恩来夫妇都有心脏病,德国一位医生建议他们睡觉顺地球磁场,且头高脚低对身体有好处。
这就是一代伟人周恩来工作和生活了26年的地方。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长、最后的一段时光,在这里他鞠躬尽瘁为国为民操劳到了生命的终点„„
周恩来故居
位于在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楚州区城中心,东临驸马巷,南临局巷,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都是曲折的三进院。整个建筑皆是青砖、灰瓦、木质结构的平房,具有着明清时期苏北民居的典型建筑风格。这座老式的宅院是由周恩来的曾祖父周光勋从浙江迁居淮安做师爷时与其二弟周光焘合买的,占地1987.4平方米,共有房屋32间。
门匾 大门上方红底金字的“周恩来同志故居”门匾,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
读书房 是周恩来总理童年读书的地方。1903年,刚刚五岁的周恩来就进家塾馆读书。与他一起的同辈弟兄中,他聪明好学,以博闻强记著称。每次在背诵、认字与默写都名列前茅。平时,他还特别喜欢书法,练字十分认真,笔力雄浑而刚劲,别具一格。这张书桌就是他当年用过的,另外几张是与他一起读书的同辈弟兄们用过的。
诞生的房间 由读书房向西便是周恩来诞生地。1898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就诞生在东边的这间屋子里。屋里陈列着两张照片,是周恩来总理的父亲和母亲。父亲周劭纲,生于1874年,是旧社会的一个小职员。1927年,他在上海曾帮助儿子做过秘密通讯联络工作,掩护过周恩来。后来到武汉重庆和周恩来在一起的时候,也做过一些对革命有益的工作。1942年因病在重庆的红岩村去世,终年68岁。母亲周万氏,1877年出生在清江浦(现在的淮安市清河区),是清河县知县万青选的第十二个女儿,小名冬儿,人称十二姑。她性格开朗,爽直豪放,办事精明能干。1907年,生母万氏因病去世,终年30岁。传说,万氏在临盆之前,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有一只鸾凤般的神鸟飞入怀中,全家人都认为这是吉兆。孩子生下来,果然眉清目秀,气宇非凡。祖父给孩子起了个乳名大鸾、取名恩来、字翔宇,及至后来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取笔名飞飞,这些名字都和鸾凤之鸟的梦有关。西边这间屋子,是周劭纲当年读书休息的地方。周恩来祖父周攀龙曾做过师爷,后来曾任山阳县的知县(山阳县就是现今的淮安楚州区)。周劭纲学过师爷,但没学成,后来只做了一般的小职员。
在诞生地的对面是1984年10月29日时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耀邦同志来淮安瞻仰周恩来故居时的题词:“全党楷模”,对周恩来给予高度评价。
主堂屋 这三间房屋是周光勋一房的主堂屋。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做过师爷,在桃园(今泗阳)、阜宁、安东(今涟水)和海州(今连云港)做过知县、知州。到了晚年任山阳知县。他一生清廉,没有给后代留下多少遗产。
乳母住房 这里是周恩来乳母蒋江氏的住房。周恩来的母亲万氏生下周恩来后,不久就将周恩来过继给小婶母陈氏抚养。由于陈氏无奶哺育,就在本城的南门大街小鱼市口西雇了一位二十多岁的蒋江氏给幼年的恩来做乳母。蒋江氏出生劳动人民家庭,她勤劳、善良,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周恩来小的时候常跟着乳母学种瓜,也常到家境贫寒的乳母家中去玩。周恩来非常喜欢自己的乳母,亲切的叫她蒋妈妈。几十年后,家乡有亲属到北京时,他还特地询问起蒋妈妈以及她后代的情况。
水井 是周恩来总理童年时期用过的,小时候,他就常跟蒋妈妈一起从这口井里打水浇瓜浇菜。他对这口井的印象很深。1960年,他在接见淮安县委负责同志时,还深情地提起过这口井,他问:“我家的那口井还在吗?”并向在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淮安的地下水位很高,吊桶上只要系上庹把长的绳子,就能把水打上来了。”周恩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品德的形成应该与他从小就跟乳母、过继母等一起劳动有关。
榆树故居有两株百年榆树,高达15米,已被有关部门列为“伟人故居名木”。典型的苏北民居一般都有水井和榆树,寓意为“饮水思源”、“年年有余(榆)”、“叶落归根”。因而榆树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厨房 菜地 是周总理童年时期和他八婶娘两家合用的厨房。屋前是两块小菜地。
嗣父母住房 周恩来小叔父周簪臣结婚不到一年,便得了肺病,日趋严重,为了“冲喜消灾”,周劭纲夫妇便把不满周岁的恩来过继给周簪臣做儿子,但过继后不到两个月,周簪臣便去世了。幼年的恩来就由守寡的小婶母陈氏养育。陈氏,1878年出生在清江浦的一个书香门第,她父亲陈源,饱读经书,很有学问,因为没有儿子,便全力培育女儿,所以陈氏擅诗文书画,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丈夫去世以后,陈氏便把幼年的恩来作为自己的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在他三、四岁时,就教他认字块,练习书法,五岁时,教他吟诵唐诗,还经常给他讲一些历代英雄故事,这对周恩来后来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才华横溢的文字表达能力是最初的锻炼,对他思想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1908年,小婶母陈氏病逝,终年30岁。
从此,周恩来就和八婶母杨氏生活在一起,直到1910年离开淮安到东北去求学。
周恩来故居展室陈列部分:周恩来童年、家世与故乡展览
周恩来童年 主要介绍周恩来总理的童年。举世景仰的周恩来故居坐落在古城淮安楚州区中心的驸马巷内。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同志就诞生在这里。5岁时大鸾入家塾馆读书。有一次,家塾老师带大鸾去关天培祠堂,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家塾老师给他讲述了清廷的腐败,帝国主义列强的贪婪和出生在淮安的民族英雄关天培殉国的悲壮。这一切犹如惊雷入耳,震颤着大鸾幼小的心灵。6岁时,家里买彩票中奖5000银元,引起债主肆意勒索,不得已,全家搬到清江浦的外祖母家。一到外祖母家,外祖父遗留下的丰富藏书就像磁铁般地吸引着他。万家的书房,成了他猎取知识的宝库。在清江浦时,大鸾专程瞻仰了岳飞庙,在一块题咏岳飞的诗碑前,大鸾情动意发,默然良久,为岳飞的精忠报国之情所感,以至7年后在天津南开读书时,他还撰文评曰:“其辞则凄凉欲泪,意则新颖出群。”1907年春,生母万氏贫病而逝,初夏,大鸾随陈氏母亲回宝应娘家治病。在这里,他得以与知名学者陈式周朝夕相处,陈式周独具慧眼,器重大鸾聪颖好学,大鸾钦服表兄的博学多才,两人友谊一直持续若干年后。然而,这一年对大鸾来说,又是灾难的一年,小婶母陈氏不久因病去世;这样,大鸾只好又回到了阔别三年之久的淮安老家。此时表舅龚荫荪伸出了援助之手,将他接到龚家家塾馆去读书。龚荫荪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他激励大鸾奋发读书,立志成为报国栋梁。龚家家塾老师周先生是位饱学之士,为了造就大鸾,他倾心相授,使大鸾学业日日有所精进。后来周恩来的书法极有成就,也全赖周先生引导。在表舅家,大鸾还有机会接触了一些宣传近代科学与新思想的进步报刊,大鸾的视野得以开阔。大鸾回到淮安时还不满十岁,此时父亲未归,诸弟待哺。为了生计,他不得不经常去典当借贷。生活的艰辛,世态的炎凉,常使他忧愤交加。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磨掉他对生活的希望。大鸾边勤奋苦读边经常和伙伴们登临坐落在淮安城中心的镇淮楼放风筝,放鸽子。此时,他常常仰望天空,心驰高远的天地。1910年春天,在东北奉天工作的四伯父派人接他去东北读书,这真是天大的喜讯,大鸾这只神鸟,真的要展翅翱翔于无限广阔的新天地了!
周恩来家世
1、周恩来祖居坐落在浙江绍兴城内劳动巷50号,是一座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座北朝南的竹丝台门。
2、父亲周劭纲,忠厚朴实,为养家活口,常年飘泊在外,任文书收发之类小职员。
3、生母万氏,(1877-1907)小名冬儿,娘家人称十二姑,是清河知县万青选的十二女。
4、父亲在齐齐哈尔任职时与其同仁的合影。
5、祖父、外祖父做官记载,祖父任淮安师爷、知县等,外祖父任清河县知县。
6、周恩来亲兄弟:
二弟:周恩溥,1899年出生于江苏淮安,祖母鲁氏按照绍兴习俗,给他起了个乳名“和尚”,以求孩子平安。因为迷信说法,许多妖魔鬼怪,专喜欢杀害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孩子,要下贱,他们才放手、安心。周恩溥长大后,长期随四伯父周贻庚在东北谋事,后来到山东潍坊做文书工作,经常失业,工作不稳定,1944年病逝,终年45岁。
三弟:周恩寿,1904年出生于淮安,乳名“小黑”。1926年进入黄埔军校政治科学习。后来曾在隐蔽战线上为革命作过贡献。1949年入华北“革大”学习,毕业后在冶金部钢铁局和内务部工作,文革期间受到“四人帮”迫害,后被平反。1985年在北京病逝,终年81岁。
7、嗣母陈氏(1878-1908),出身宝应县城的一户书香门第,是周恩来文化上的启蒙老师。
8、八婶母杨氏(1877-1956),她是宝应县天平乡的一位农家女,一生信守封建伦理道德,尤信佛教“积善积德”。
9、四伯父周贻庚,在天津和东北奉天等地供职,接少年周恩来到身边读书,对周恩来生活和思想转变起着关键作用,1933年病逝,终年61岁。
10、四伯母杨氏,山东人,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由他照料生活。1944年病逝,终年53岁。
11、周恩来、邓颖超与亲属合影。
12、周恩来、邓颖超与亲属及工作人员合影。
13、周恩来与邓颖超1925年8月在广州的结婚照片。周恩来和邓颖超相识于“五四”爱国运动中,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加深友谊,“鸾”、“凤”齐鸣。1920年,周恩来赴法留学,邓颖超先后在北京、天津教书,两人凭着鸿雁传书,保持着联系,并逐步明确了恋爱关系,1925年8月8日,他们喜结良缘。在以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共同生活中,始终相濡以沫,信守“八互”诺言(互爱、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谅、互信、互识),达到心心相印、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崇高境界,他们的名字在人们心目中就是忠贞爱情和完美人格的化身,周恩来生前对邓颖超曾作如此评价:“小超是这样热情又是这样理智,两者又结合的那么好,真是奇迹”。他俩的婚姻关系,成为革命夫妻的榜样。如同诗人布朗宁赞誉马克思和燕妮亲密关系的那样:“爱,既非环境所能改变;爱,亦非时间所能磨灭”。
周恩来与故乡
周恩来总理从12岁离开故乡,到逝世时的66年中就一直没有回来过,但他生前曾多次接见原淮安县委负责同志。他十分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为了鼓励淮安人民,他在去北京的一位领导同志的笔记本上写下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这些就是他写给江苏省委负责同志和淮安县委负责同志的信件。这一块地是总理家的祖坟地,1965年周恩来总理带头移风易俗,指示亲属将祖坟深埋。在深埋的过程中损失了部分青苗,周总理为此还寄给生产队七十元钱作为补偿。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噩耗传来,举国上下一片悲痛。故乡淮安楚州人民从古城的大街小巷涌向周恩来同志故居,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深切的悼念人民的好总理,这一组照片就反映了当时的场面。
1986年3月5日,周恩来铜像在故居揭幕。为了深切的缅怀总理,响应广大人民的热切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在淮安建一座周恩来纪念馆。这一幅照片是周恩来纪念馆1988年的奠基典礼场景。这一幅照片是1992年周恩来纪念馆开馆时拍摄的。1998年3月5日是周恩来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特意来到周总理的故乡--淮安,为总理故乡的人民慰问演出,以表达对周总理的热爱与思念之情,这一组照片就是当时慰问演出的场面。
“瞻仰故居缅怀总理”名人题词留影展览。自故居1979年开放以来,曾迎接了党和国家许多领导同志,国内外知名人士以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他们参观后纷纷题词留影,这里就陈列着题词和留影的一部分。
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家族字画展览:为纪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周恩来故居将多年来征集并珍藏的周恩来外祖父家的字画,加以装裱,举办“万家字画展”。展出精选了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十三舅万立宏、表侄万棣农等万氏家属的字画18幅,这些作品表明周恩来外祖父家书香门第的文化氛围,曾对童年周恩来的成长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观音柳 这棵树已有100多年历史,苏北地区少见,长得也很神奇。一是树为柳,叶象松。传说是观音老母净水瓶中的圣洁物,故名观音柳,有福禄吉祥之意。二是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的茎叶熬成水,有消除麻疹等病毒作用,又名积善柳。三是有天气预报作用。天晴时一片碧绿,阴雨前树梢上开放出红殷殷的小花,人称气象树。四是生命力极强。历经百年沧桑、霜打虫蛀、暴风雨拦腰截断后,仍是一片生机,也叫长寿柳。难怪李鹏及夫人朱琳以及中央首长、海内外宾朋都乐意在这棵树下拍照留影。
周恩来外交风采。周恩来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也是当代中国与世界上伟大的外交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总理身份兼任外交部长达10年,主管外交工作达26年之久。他以博大的胸怀、卓越的才能、非凡的精力,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开创和建立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图片简明而形象地纪述了周恩来光照千秋的外交生涯,如: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和万隆会议,长达15年之久的中美大使的会谈,访问缅甸、非洲十国之行,尼克松、田中访华、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充分显示了周恩来雄才大略、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采,卓越超人,应对自如的外交才华。在周恩来身上,体现了新中国特有的外交风格。
周恩来书画苑。周恩来故居对外开放以来,先后共接待1500多万中外宾客。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邓小平、胡耀邦等为故居留下了极为珍贵的题词。著名书画家赵朴初、刘海粟、关山月、唐云、周思聪等为故居捐献了大量字画墨宝。为隆重纪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应广大游客需求,在周恩来故居西侧院内空地上兴建一座“周恩来书画苑”,用以陈列中外名人书画珍品,供游客观赏。周恩来书画苑外形为仿古建筑,全框架结构,苑内为现代化装璜,堪称古今合壁品位上乘。
黄太生纪念周总理诞辰100周年叶雕展。黄太生先生,江苏泰州市人。我国第一个叶雕艺术家,作品获吉尼斯世界纪录殊荣,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民间工艺美术家”。作品高雅不俗,清淡古朴,薄如蝉翼,融国画、白描、版画、阴阳篆刻于一体,艺术表现手法独特,自成一家。作品多为海内外博物馆、纪念馆及知名人士收藏。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内外几十家新闻媒体均作过专题报道。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作者前后历时3年精雕细刻,将百幅周恩来肖像、手迹的叶雕作品形神兼备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周恩来故居后院 周恩来的曾祖父周光勋从浙江迁居淮安做师爷时,与其二弟周光焘合买了这座东西相连的32间房屋。此处系家居的后院,占地700平方米。后来由于周家境况衰落,未能够建成后花园,周恩来童年时期曾随乳母蒋江氏在此种植瓜菜。为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此处新建“周恩来墨迹碑廊”,建筑面积104平方米,镌刻碑文24块。
“清风亭”、“公仆轩”:都是学习弘扬周恩来精神的处所。
“一品梅”:故居后院墙角有一株清妍虬劲的腊梅树,每到严冬季节,含苞绽萼,竞相怒放。“花与伟人各占魁”,人们从梅花的馨香,领略到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日本樱花: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送给周恩来故居的樱花,这是周恩来总理亲手培育的中日友谊的象证。
“童怀松”:周恩来逝世不久,北京市三里屯二中和淮安市勺湖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合栽的宝塔松,表示少年儿童对敬爱的周爷爷的无限怀念。
周恩来墨迹碑廊 为缅怀周恩来丰功伟绩,学习其崇高品德,弘扬其书法艺术,在周恩来同志故居后花园建成周恩来墨迹碑廊。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刻在太湖石上的周恩来手迹“腾飞”二字,这是周恩来1917年给同学郭思宁的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其中二字,碑廊中周恩来墨迹碑刻共二十四块,碑文的内容涉及言志、勉励、倡导;时间跨越青年、中年、老年;书风清朗丰润、雄浑朴茂,熔颜魏于一炉,于平稳出险峻。此实后人学习之楷模,临摹之典范。
周恩来童年读书处
门前是一个宽阔、平坦的广场,建于周总理诞辰100周年,广场北边正中矗立着一座汉白玉浮雕,浮雕上周恩来总理栩栩如生,双手抱胸,神采飞扬,仿佛置身在群众中,与群众亲切交谈,听到会心处正发出爽朗的笑声。左上方是怒放的梅花图案和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几个大字。浮雕的背面,以黑色大理石为底,镌刻着周恩来青少年时代的著名诗作《大江歌》。雕塑基座用的是青灰色花岗岩,与洁白的汉白玉浮雕相衬,象征周总理一生清白,高风亮节。
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是一处典型的明清建筑,青砖青瓦,典雅古朴,其实是周恩来在清江浦的故居。院门上“周恩来童年读书处”8个大字是由国务院原总理李鹏同志题写的。进了院门向左就是周恩来童年就读的私塾馆,就在十里长街对面运河边上,后来已经拆毁。当时是周恩来过继母陈氏也是清江浦人,娘家房屋陈家花园院内原有假山、亭榭、水池、私塾馆。周恩来曾经在私塾馆读书,和他一起学习的还有二弟和表妹万怀芝、万芳贞等人。1904年,六岁的周恩来随父母、过继母与两个弟弟到清江浦外祖父万青选家寄住,约半年后全家租住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处房屋,直到他12岁时迁去。这陈列室是景区扩建时新建的。室内迎门是一尊童年周恩来塑像,墙上陈列着反映童年周恩来在清江浦4年的学习、生活情况的彩色图片,还有周恩来家世简表和他的外祖父家世简表,大家通过观览可以对周恩来的童年情况和家庭社会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周恩来的家移居淮阴后,先住外祖父家,因万家人口多,有诸多不便不久即搬出,在万家西边不远的张举人(张瑞臣)家租赁十四间屋定居下来,就是这个回字形的小院落。迎门是个 “福”字影壁,向西走即到周恩来家租住房屋的前厅。这是会客厅,厅两侧放着古色古香的桌椅板凳,纸墨笔砚,东侧墙边是博古叶子,反映当年屋主人的高雅。穿堂而过,又是一个小院落,我们迎面可见的是粗壮繁茂、枝叶婆娑的腊梅,这就是周恩来时常提及的那株他当年亲手浇培过的梅花。周恩来非常喜欢梅花,在学习之余经常浇水培土,使梅树越长越茂盛。每到腊月,花蕾绽放,傲霜怒雪,院里院外,香气袭人。这腊梅花瓣呈黄色,人们习惯称它是“一品梅”。一品梅以寓总理官至一品,德至一品,人至一品。著名书法家谢冰岩先生曾作诗一首:“铁骨凌霜健,疏影映空阶,年年花劲发,仍为伟人开。”
在枝叶繁茂的梅花北侧是堂屋,是周恩来父母的居室,周恩来父亲周劭纲在此居住一年后,经人介绍到湖北做事去了,母亲万氏与他的两个弟弟住在这里。屋内中堂“寿”字西侧的对联是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的手迹“明日照清兴,好风来故人”。东侧是卧室,西侧是书屋。
西屋是乳娘蒋妈居室。蒋妈勤劳俭朴、心地善良,她曾带周恩来看庙会、赶集市、走亲访友接触社会,从而使周恩来幼小心灵就对劳动人民产生深深的同情心。
东屋是周恩来的书房,屋中小桌上放着很多方形字片。这就是童年周恩来喜爱玩的益智游戏??拼字块。具体做法是将诗词中的每个字写在纸上,打乱后寻找拼字,看谁先拼成完整的一首诗词。在许多孩子中他总是拼得最快、最好,显示出他的天资聪颖,常常受到长辈的称赞。在书屋的里间放着读书桌、煤油灯、书橱。在这里周恩来除了读《四书》、《五经》外,还看了很多传记、小说、游记、诗词。他曾说:“我的知识,许多都是从看小说中得来的”。他曾到淮阴岳飞祠庙中看名人题咏岳飞的七律,他深感其辞则凄凉欲泪,意则新颖出群。可见他童年读诗书小说颇不浮泛而深有感受。
书房的北侧是周恩来过继母陈氏居室。陈氏原是他的四叔母,出生于书香门第,能诗善画,她出嫁一年,丈夫周簪臣便去世,在丈夫临危时,将刚出生八个月的侄儿大鸾“过继”到自己房中。陈氏把大鸾当作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常教幼年的周恩来读书写字,熟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唐诗宋词。还给他讲《窦娥冤》、《西游记》、梁红玉击鼓退金兵、关天培舍身抗英军等故事,使周恩来得到了许多从沉闷的私塾中学不到的东西。周恩来对她有很深感情,1919年周恩来在日本留学,在日记中还情不自禁地写了《念娘》,其情深意切可见一斑。现摘录在墙上。
在下堂屋前面是厨房和水井,东侧小院栽植着三株日本友人赠送的樱花。
1907年,生母万氏、过继母陈氏相继生病,他的父亲在湖北做事没有归来,童年的周恩来时常为母亲熬药、喂药,还担起当家的重任,照管柴米油盐,外出应酬,这给周恩来很大的锻炼。不久生母、过继母病重,相继过世。周恩来遂与两个弟弟迁回楚州祖屋居住,从此离开了清江浦。
在此四年中,童年的周恩来在这里入塾启蒙、习字,度过了童年欢乐而又难忘的时光。后来在南开中学时曾以飞飞别名写了《射阳忆旧》。忆当时在淮阴生活的旧闻轶事。建国前后还与陈白尘、谢冰岩等人多次提到他在淮阴读书、学习的往事。
第三篇:周恩来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周恩来纪念馆感悟恩来精神
淮安,一座古朴的小镇,正是这个古老的地方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伟人,而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然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自然,总理更是每个淮安人的骄傲。身在淮安,那种浓浓的周恩来精神一直弥染着整个城市,也使这座苏北小城平添了一种气质。想及少时,老师每每问起“谁是你最崇拜的人”时,我总会不假思索的答出三个字:周恩来,更会想到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就在今天,班长带着我们班的人去参观了这个纪念馆。
在去的路上,我因为对周总理憧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来到纪念馆的门口看到那纪念馆中总理雕像肃穆庄严而又不失恬静祥和,那些黑白照片更是让我们回想起那个峥嵘岁月,也让人不由自主的随着照片与影像静静的追思总理的戎马一生。即使是在当时那样内困外绝的艰难岁月,总理依然举重若轻,将党政军的相关事务处理的入条入理。在这里,从总理童年时期一直到去世都有很详细的介绍。看罢这些珍贵的资料,我更深地体味到了总理勤勉的求学态度,凝炼、谨慎地为人处事风格,也让我明白了总理少年即胸怀大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广场中央也是一座总理全身雕像,抬头端详雕像,剑眉之下是总理那双饱含忧国忧民情愫的眼睛,正是这双眼睛洞察了半个世纪前中国的国风民情,也正是这双眼睛一直逼视着反动国民政府,逼视着蠢蠢欲动、胡作非为的异族侵略者。留恋于西华庭前,我更加向往北京,更加想望出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能与伟人一起出生入死,夫复何求? 周恩来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融入“为中华之崛起”的理想和实践中。他没有自己的荣辱得失,连同他的灰都撒进了祖国的大地江河,他一生抚养了无数个孩子,但没有一个是他自己的亲生儿女,他的品格是至高无上的,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美德的集合,智慧的结晶。
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无私无我的奉献着。他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他团结同志,广交朋友,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一起做好工作的精神。周恩来的精神,是道德情操和中国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对于我们良好情操的培养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
恩来精神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进取精神。周恩来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崇尚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断进取的一生。首先,是追求真理,崇尚理想。周恩来少小求真之心极盛,目睹患难之中国,年仅13岁的他就庄重地确立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为了追求真理,虽几经反复,但毫不气馁。一旦信念确立,便坚信不疑,矢志不渝,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从日内瓦到万隆,他遍访各国;从西双版纳到天山,他深入各地;为了民富国强,他呕心沥血,反复探求,躺在病床上还在筹划祖国的统一与四化大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2)刻苦好学精神。周恩来一生酷爱学习,且善于学习,学以致用,不断丰富自己,改造自己,进而改造社会。周恩来 “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诗句,集中地表现了他对学习与运用、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和一生践履。年轻的周恩来即深刻地认识到,求学并非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腾飞。学以致用,成为周恩来一生的思维“定势”,不仅为他提供了学习的方法,而且为他提供了孜孜以求的动力,激励着他活到老、学到老。
(3)甘当公仆精神。周恩来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视自己为人民的公仆,视为人民服务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毕生的追求。视人民为国家的主人,自己为人民的公仆。把人民群众臵于国家主人之地位,是他乐于做人民公仆的思想基础。他始终以人民公仆的形象出现在人民面前,虔诚地向群众学习,真诚地为群众服务,最典型地表现了共产党人所倡导的主仆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他永远赢得人民爱戴的重要原因。其次,是视为人民服务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人民遇到疾苦,常使他陷入痛苦的自责之中。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他的一生就是忘我地、不知疲倦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楷模。
(4)团结协作精神。周恩来襟怀博大,立志划一个最大的圈子,广交朋友,善于协作,力争团结大多数人一起奋斗。首先,是胸怀广阔。其次,是广交朋友。周恩来不仅有“划一个最大圈子”的气概、胸襟,还有广交朋友的办法。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后,更自觉地把他与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全方位多层次地交朋友,进而扩大党的影响,扩大同盟者的队伍。第三,是善于协调矛盾。无论是在内政,还是在外交上,他总是着力去分析矛盾着的力量之间的共同利益,进而争取矛盾各方权衡利弊,求同存异,或扬同抑异,或存异待同。
(5)求真务实精神。周恩来一生是求真务实的一生,他趋重实际,躬行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对事业极端负责。首先,是趋重实际。周恩来从学生时代即逐步培养起趋重实际、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创造性地发挥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次,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第三,是谨慎稳重。周恩来少年时即养成老成持重、审慎务实的习惯。
(6)勇于创新精神。周恩来慎思明辩,反对迷信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崇尚科学,敢于创新。他明确区分科学与迷信的界限,这实际上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重大命题,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光辉。周恩来不仅勇于作自我批评,而且善于作自我批评。第三,是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敢于创新。周恩来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敢于创新,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对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作出较多的建树。
(7)严于自律精神。周恩来严于律己,勇于自我改造、自我批评、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自觉地过好“五关”。他坚持自我改造。周恩来认为共产党人为了改造客观世界,首先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他也勇于自我批评。周恩来认为思想改造的方法,除了学习、实践,重要的是进行自我批评。他更是自觉地过好“五关”。周恩来认为自我改造要随着不断变化的新环境而提出新的任务。他提出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政治、社会、亲属和生活等“五关”。
(8)无私奉献精神。周恩来的一生,是坦荡无私,淡泊名利,一心为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他一心为公,淡泊名利。他顾全大局,相忍为党。他投身革命的大半个世纪里,倾心血于人民,尽赤胆于祖国,唯独没有自己。他真正地成为世人钦羡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立志于学习周恩来精神,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必须从以下做起:
首先要在思想上有新的提高,在世界观、人生观上有新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周恩来,从而达到对周恩来思想和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
其次,我们要学习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精神,坚定信仰,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举旗臶,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再次,我们要加强修养,做良好社会风气的倡导者。周恩来的一生是不断加强个人修养的一生。要学习他高度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精神、学习他求真务实精神、学习他无私奉献精神,洁身自好,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影响和带动他人构建我们共同的和谐社会。
最后就是学会将自己所学的回馈社会,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努力奋斗。
通过班长这次举办的这个活动,我相信我们班上的人对周总理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相信同学们对周恩来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携恩来精神同行,我们才能胸怀祖国、心系社会,确立远大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矢志不移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做新世纪的文明先锋!
第四篇:周恩来纪念馆观后感
周恩来纪念馆观后感(1).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2008年秋,我象秋天里一片泛黄的树叶飘落到了总理的故乡——淮安。淮安古称淮阴,唐诗有云: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十年流水间。欢笑情如旧,箫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此处的淮上即是今天的淮安一带,看来古人对淮安也总是情有独钟。身在淮安,那种浓浓的周恩来精神一直弥染着整个城市,也使这座苏北小城平添了一种气质。想及少时,老师每每问起“谁是你最崇拜的人”时,我总会不假思索的答出三个字:周恩来。那个时候也许还不是很懂何谓崇拜,长大了,开始四处游走求学,周总理的形象慢慢在我的映像中变的丰神俊朗。时隔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周总理的声名依然犹若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怀着儿时的愿想和对一代伟人的追思,深秋的一个午后,我来到了慕名已久的周总理纪念馆。
大巴缓停在纪念馆门前广场,入眼就是邓小平为周恩来纪念馆所提的一行镏金大字,大门简约而庄重,将总理简朴厚重的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沿一条笔直的白色甬道进入馆内,一汪湖水呈半环围绕纪念馆,随行的第一座纪念馆为主馆,沿主馆一线排开还有几个辅馆。拾阶而上,进入主馆,大厅是一尊总理雕像,站在总理雕像下目光穿过大门,蓝天碧湖与整个纪念馆融为一体,这一切显得恬静、肃穆而又庄严。第二座纪念馆内是按照总理一生经历,设置的不同时期的照片、画像以及视频。这些黑白照片很让人怀旧,也让人不由自主的随着照片与影像静静的追思起总理的戎马一生,“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即便是在当时那样内困外绝的艰难岁月,总理依然举重若轻,将党政军的相关事务处理的入条入理。在这里,从总理童年时期一直到去世都有很详细的介绍。看罢这些珍贵的资料,我更深地体味到了总理勤勉的求学态度,凝炼、谨慎地为人处事风格,也让我明白了总理少年即胸怀大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穿过第二座纪念馆是一个小广场,广场中央也是一座总理全身雕像,汉白玉雕像高耸在晴空之下,路旁的碧松绿树将雕像衬托的更加伟岸静穆。抬头端详雕像,剑眉之下是总理那双饱含忧国忧民情愫的眼睛,正是这双眼睛洞察了半个世纪前中国的国风民情,也正是这双眼睛一直逼视着反动国民政府,逼视着蠢蠢欲动、胡作非为的异族侵略者。很多大政方略、外交政策和军事构想都由这双眼睛输变成每位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念。还有那身中山装,在我的印象中,总理一直就是这样一身极具中国特色的装饰。转过雕像登上总理办公之处西华庭,虽是仿建,但是一切摆设和环境都很逼真。留恋于西华庭前,我更加向往北京,更加想望出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能与伟人一起出生入死,夫复何求?
归来之际天已向晚,一路,身在车上,心却留在了总理故地。随思绪飘零,突然觉得以前对总理的认识其实很肤浅,总以为其原因在于,我与总理身处异地,生于异世。可是,此行的所闻所见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认识。我更加想念总理,更加努力地去对总理进行新的内心确信。翻开历史,翻开往昔,“大无大有”这样一个词语悠然入心。总理的大德,再造了党,再党了共和国,他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和儒家传统的仁义忠信勇糅合成一种新的美德,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新的典范。他的博爱与大德拯救、温暖和护佑了太多太多的人。自古以来,爱民之官民恒爱之。诸葛亮治蜀二十七年,而武侯祠香火不断一千五百年。陈毅游武侯祠道:“孔明反胜昭烈(刘备)其何故也,余意孔明治蜀留有遗爱。”遗爱愈厚,念之愈切。一个伟人再造了国家,复兴了民族,润泽了百姓,后人怎能轻易地淡忘了他呢?周总理无论在自身修养和治国理政方面,功德、才智、得民心等都很像诸葛亮。诸葛亮教子很严,他那篇有名的《诫子书》,教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勤俭持家,上书后主说,自己家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供给一家人的生活,馀再无积蓄。这些故事常为史家、平民称不绝口。总理若何?他没有子祠,当然也没有什么教子格言;他没有遗产,留给家属的只是几件补丁衣服聊作纪念;他没有祠堂,没有坟墓,连骨灰都不知散落何处。他不立言,无以《出师
表》以传世。他越是如此一无所有,后人就越感念他的遗爱。三十二年过去了,思念又转化为人们更深的思考,于是总理的人格力量在浓缩,在定格,在突现。而人格的力量一旦形成便是超时空的。所以总理其实一直与我们同在,我们这些一直在他的护佑之下的子民应该做的只有切切地纪念和默默地努力。
深夜,我再次想起王家云先生为我们作周恩来精神报告的那一幕情景。先生每讲到细处、深处,总会停顿一会,声音几近哽咽,那一刻,我分明看到先生强忍着地泪水,我也强捺住了几欲鼓掌、呐喊的心绪,真的不忍心去打破那样宁静而肃穆的氛围,我知道我们都在用心聆听着先生的字字句句,在追思着人民的总理。也是在那一刻我分明感受到总理离我们是那样近,他,就在我们身边。
临末,我在自己的日记首页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总理,我们,正在努力;我们,永远要与您同行。
第五篇:周恩来纪念馆观后感
车泊和帕坦汀产品说明
车泊、帕坦汀是目前市面上最新颖的汽车养护精品,是由德国PIT精密化学工业公司为突破传统汽车美容概念精心研制而成。它们均属于环保产品,符合德国及欧盟最高标准的环保要求。
车泊是浓缩全合成多聚合材料产品,采用天然原料,含纳米级微晶抛光填充材料。一次维护能对车漆表面具有修复(细小)划痕、保固、清洁、增加光亮的作用,它的原理是由纳米级微晶抛光填充材料填充车漆微孔来增强车漆的硬度,不含颜料成分,使用后无气味。它能够适用于任何颜色的普通漆、金属漆、水基漆。它能适用于旧车及长期停放于室外车辆的养护,可使旧漆重新产生光泽并免受环境影响。同时也完全适用于新车的保固,并且具有清除污迹和延缓再污染的功效。车泊可对漆面提供长期保护作用,可大幅增强车漆经受石子飞溅和抗清洗的能力。
帕坦汀是浓缩全合成、全新颖多聚合物漆面光亮保护剂,采用天然原料,含有可以延迟再沾污的活性剂,可对漆层,特别是对新漆提供长效保护。适用于漆面状况较好的车辆,能够达到增加各种颜色的普通漆、金属漆、水基漆漆面的光亮度,漆面的保固,日常清洁保养及发丝划痕的修复的功效。可使漆层恢复新漆光泽,起到激活色彩、抗静电、防止漆面氧化、延缓再污染的作用,可大幅度提高漆层耐机械打击、冲击和清洗的能力,是一种系统性多功能的保护剂。它不是普通蜡制品,不含研磨材料,不会对漆面造成任何伤害。
车泊、帕坦汀是集清洁、上光、保固、修复细小划痕四大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汽车美容养护精品,同时还具备激活色彩、防静电、抗紫外线、不粘灰、耐清洗等其他功效。综上所述,上光只是它们众多功效之中的一个功能,除了保固(增加车漆硬度)需要使用一段时间可以体现出来之外(毕竟是养护类产品),其他所有功效都可以通过对产品的测试很直观地看到效果的。需要补充的是清洁和修复划痕,清洁是能够清除车身上比较常见又较难祛除的污迹(柏油、胶带痕迹、虫斑、鸟粪等),清洁的原理是帕坦汀浸入污迹内部而祛除污迹,不会对车身造成任何伤害;在划痕不伤到底漆的前提下,修复划痕直接用手工就可以轻而易举的修复。车泊、帕坦汀不同于一般的釉和车蜡,它们克服了一般釉和车蜡的缺点,区别就是:釉和车蜡是“浮”在车漆表面的,它们发出的光是釉和车蜡的光,是
一种虚光,而且封过釉的车子,在补漆时釉层会分隔新漆和旧漆,可能会在结合出形成“橘皮”现象;而车泊、帕坦汀是与车漆产生结合来提高车漆的硬度,养护后车漆所发出的光是车漆本身的光,颜色的艳丽是新车的色彩,而且日后补漆也不会出现橘皮现象。由此可以看出车泊、帕坦汀是通过养护车漆的功效而达到美容的效果。它们的操作也很简单,手工和机器都可以操作。手工操作就是将车泊、帕坦汀均匀的涂在车身表面,然后用力反复地将其擦亮;机器操作就是先将车泊用抛光机做镜面处理,然后用震抛机将帕坦汀均匀的涂到漆面上,最后用柔软的毛巾将其擦亮。值得一提的是用机器操作比用手工操作更省时省力,而且效果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