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质量分析报告如何编写
质量分析内容
一、质量体系的检查和运行情况 质管处要把对质量体系的定期和日常检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指出质量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值得注意和加强的方面,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措施。
二、质量链的信息 质量链是指从物资(包括外协、外购件)采购、产品实现、产品销售到产品使用、售后服务的全部质量环节。质管处要定期对质量链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重大或特殊质量事件或数据要重点关注和阐述。
三、质量问题通报 对近期出现的质量事故、质量事件、潜在或可能的质量倾向进行简要通报,提出纠正和/或预防措施,或提出制定纠正和/或预防措施的责任单位。
四、案例分析 对具有代表性的质量事故、质量事件、潜在或可能的质量倾向,可以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公布调查结果、原因分析和处理情况,以及纠正和(或)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通过案例分析,以达到交流经验、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提出质量改进的课题或方向 根据质量动态和指标分析,找出车间、部门的重点质量问题后,提出相应单位质量改进的课题或方向,必要时,可提出改进的建议。
六、质量知识和质量信息介绍(可选项)质量分析是质管处的一个宣传窗口,质管有责任和义务及时地将有关质量信息(指国家和上级专业部门在质量方面的政策、措施、活动;重大国内、国际质量新闻;质量法规、标准;公司质量新闻等)进行宣传报导。质管处还要通过“质量分析”,分期介绍质量管理、质量改进工具在企业中的运用方法。并介绍这些工具在公司运用的具体实例,以提高大家运用质量管理工具的能力。并表彰在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上表现优秀的单位和个人。
七、质量分析报告的时间要求 为保证质量分析能按时完成,要及时督促各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及时收集、整理有关质量信息、体系检查、质量问题、案例分析等资料。
第二篇:质量分析报告编写说明
质量分析报告编写说明
J.1 概述
介绍产品的基本情况,如产品型号名称、研制任务的由来、研制节点情况等。
介绍研制工作中质量管理的主要工作概况,如质量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产品质量管理的主要特点等。J.2质量管理情况 J.2.1质量体系认证情况
简要介绍承制单位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情况。J.2.2制定质量控制文件
简要介绍承制单位按GJB1406的有关规定制定质量保证文件的情况。
J.2.3质量控制情况
按照GJB/Z 9001A的有关规定,介绍进行设计控制、文件和资料控制、采购控制、过程控制、检验和试验、不合格品的控制、质量记录的情况。J.3质量分析
对产品性能特性的符合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应包括: a)介绍产品的性能特性测试数据符合批准的指标要求情况; b)介绍产品的性能特性的稳定性情况; c)介绍产品性能特性有无遗留问题和纠正措施。J.4 结论
综合上面的分析提出对产品总的质量的评价。如产品质量良好,建议采用如下典型用语:“综上所述,XXXX(产品型号名称)的质量体系运行良好,研制过程质量得到了可靠的控制,性能特性达到了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符合研制任务和合同的要求。
第三篇:《企业质量信用报告》编写指南
《企业质量信用报告》编写指南
以《企业质量诚信管理实施规范》GB/T29467为依据实施企业诚信管理及相应的信息和报告披露,报告编制要求如下:
一、基本原则 1.真实性
企业质量信用报告应客观公布企业在报告期内质量诚信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报告中公布的信息,其收集、记录、整理、分析和公布应经得起审核验证,以确保社会对企业的质量信用状况进行真实的评价。b5E2RGbCAP 2.时效性
报告采用的数据信息应及时反映质量信用状况,以便接受社会的监督。3.可读性
应采用简洁的语言,适当使用流程图、数据表和图片等形式,信息公布方式和报告的内容应易于阅读、理解和接受。p1EanqFDPw 4.完整性
报告的内容应结构完整,全面反映企业质量信用状况,便于社会客观认识和评价企业质量信用水平。
二、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宜按照企业实施质量诚信管理的要求,披露企业在报告期内树立质量诚信理念,实施质量诚信管理,兑现质量承诺方面的情况。DXDiTa9E3d 报告结构上可分为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一)报告前言
公布报告编制规范、企业高层致辞、企业简介以及报告目录等。
1.编制规范包括报告内容客观性声明、报告的组织范围、报告时间范围、报告发布周期、报告/ 4 数据说明、报告获取方式等。RTCrpUDGiT 2.高层致辞是企业最高领导对企业产品质量责任和质量诚信的概括性阐释。3.企业简介简述企业的名称、所有权性质及总部所在地、主要产品和服务等。
(二)报告正文
描述企业在质量管理、产品质量责任、质量诚信管理等方面的理念、制度、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等。
1.企业质量理念。主要从企业决策层的角度阐述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履行产品质量责任及实施质量诚信管理等方面的理念,可包括企业愿景、对顾客及相关方的关注,质量文化建设等。5PCzVD7HxA 2.企业质量管理。主要从企业质量管理机构、质量管理职责、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等方面,描述企业的质量管理情况。jLBHrnAILg(1)质量管理机构。从企业组织架构和职责权限等方面披露企业内部最高层面的质量决策、领导和推进机构,包括企业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员工等的质量职责和权限、激励措施等。xHAQX74J0X(2)质量管理体系。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方面披露企业质量管理实施情况,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教育、质量法规、质量责任赔偿等制度,以及保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和持续改进的制度等。LDAYtRyKfE(3)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从企业建立并实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方面披露企业质量风险管理情况,包括但不限于:Zzz6ZB2Ltk ——质量风险监测。详述企业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情况,识别的质量安全风险点,建立的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等情况。dvzfvkwMI1 ——应急管理。主要描述企业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主动报告及应急处理措施等。
3.质量诚信管理。从识别、分析与确认质量承诺入手,披露企业围绕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建/ 4 立和实施保障质量承诺兑现的质量诚信管理制度情况,包括运作管理和营销管理等过程的质量诚信管理情况。rqyn14ZNXI(1)质量承诺
(a)与企业或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明确规定企业需遵守的各项要求;
(b)企业对外发布或声明的各项明示承诺,如营销广告、产品标签、合同条款、宣传倡议等,以及营销过程中分销商、代理商、零售商等的质量承诺;EmxvxOtOco(c)顾客的合理期望和隐含需求等。(2)运作管理
从设计和开发、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等管理过程,披露在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融入质量诚信管理要求,建立和实施质量诚信管理制度的情况。SixE2yXPq5(3)营销管理
从营销策划管理、销售渠道管理和售后管理等方面,披露营销管理过程建立和实施质量诚信管理制度的情况。4.质量管理基础。
从企业标准管理、计量管理、认证管理、检验检测管理等方面频率企业质量管理基础建设情况。(1)标准管理。描述企业执行的产品标准和标准的水平,采用国际和国内先进标准情况,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制修订情况,以及加强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情况。6ewMyirQFL(2)计量管理。描述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和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情况,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是否取得计量保证能力评价证书,具有的计量检测能力和水平。kavU42VRUs(3)认证管理。描述企业取得的自愿性产品认证、强制性产品认证等产品质量认证情况,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管理体系情况,以及实验室认可的情况。y6v3ALoS89(4)质量检验情况。描述企业产品质量检验能力,建立产品质量检验规范的情况。/ 4 5.产品质量责任。
主要描述企业兑现产品质量承诺,履行产品质量责任的情况。
(1)产品质量水平。主要描述企业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质量达到的水平,对消费者的承诺或声明以及承诺兑现情况等。M2ub6vSTnP(2)产品售后责任。描述企业建立修理、更换、退货等产品质量担保责任制度、召回管理制度、投诉处理机制,以及履行“三包”等产品责任和义务的情况。0YujCfmUCw(3)企业社会责任。描述企业在安全管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消费者权益保护、社区发展等社会责任方面的工作情况。eUts8ZQVRd(4)质量信用记录。描述企业在报告期内的质量信用不良记录和良好记录情况。质量信用不良记录主要包括违法违规记录、监督抽查不合格记录、质量安全事故记录、出口产品因质量问题被国外通报、退货、索赔等信息;质量信用良好记录主要包括政府质量奖、名牌产品、标准创新贡献奖、标准化良好行为、计量保证能力“C”标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信息等。sQsAEJkW5T
(三)报告结语。
总结报告期内企业质量诚信管理情况并展望下一期的持续改进情况。包括对企业未来质量责任、质量诚信管理工作的展望,对报告的评价、参考及索引、读者意见反馈、专家评论等。GMsIasNXkA
三、报告发布载体
企业以门户网站为载体,在显著页面位置展现《企业质量信用报告》,并可供下载阅读。还可以书面形式,向消费者、供应商、经销商、监管部门等各类利益和责任相关方发布。企业应每年定期主动发布质量信用报告,一般以为周期,也可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动态更新报告内容。TIrRGchYzg 4 / 4
第四篇:如何编写成本分析报告
如何编写成本分析报告?
首先应掌握成本资料,利用成本资料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析,然后再编写报告。分析时可先用对比分析法,将成本的实际水平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
—— 与计划比;
—— 与去年同期比;
—— 与历史最好水平比;
—— 与同行业先进水平比;
—— 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比。
实施对比分析后,可将对比分析的结果(对比找出的差距)再采用因素分析法,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尤其是主要的原因,然后,可再采用关联分析或相关分析,来认识和归纳这些问题间的内在联系,多总结规律,说明问题就可以了。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很多,可以有针对性地酌情使用。
成本分析报告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问题的提出(给出要分析的主题,你想分析什么问题?);
—— 数据的整理(围绕主题收集和整理数据,可利用数据说明实际成本情况和现状);
—— 数据的分析(用数据来说明主题,从而找出问题、发现规律、总结发展趋势);
—— 分析的结论(对成本分析的结果要得出结论意见);
—— 改进的措施;
—— 意见或建议;
—— 报告的分发。
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Approach)
目录什么是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的方法运用因素分析法的一般程序采用因素分析法时注意的问题
什么是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面分析各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又可以单独分析某个因素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在财务分析中应用颇为广泛。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
连环替代法
它是将分析指标分解为各个可以计量的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通常即实际值)替代基准值(通常为标准值或计划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例如,某一个财务指标及有关因素的关系由如下式子构成:实际指标:Po=×Bo×Co;标准指标:Ps=As×Bs×Cs;实际与标准的总差异为Po-Ps,P G 这一总差异同时受到A、B、C三个因素的影响,它们各自的影响程度可分别由以下式子计算求得:
A因素变动的影响:(Ao-As)×Bs×Cs;
B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Bs)×Cs;
C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Co-Cs)。
最后,可以将以上三大因素各自的影响数相加就应该等于总差异Po-Ps。
差额分析法
它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是利用各个因素的比较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额,来计算各因素对分
析指标的影响。
例如,企业利润总额是由三个因素影响的,其表达式为: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损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在分析去年和今年的利润变化时可以分别算出今年利润总额的变化,以及三个影响因素与去年比较时不同的变化,这样就可以了解今年利润增加或减少是主要由三个因素中的哪个因素引起的。
指标分解法
例如资产利润率,可分解为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的乘积。
定基替代法
分别用分析值替代标准值,测定各因素对财务指标的影响,例如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
运用因素分析法的一般程序
1、确定需要分析的指标;
2、确定影响该指标的各因素及与该指标的关系;
3、计算确定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数额。
采用因素分析法时注意的问题 :
1、注意因素分解的关联性;
2、因素替代的顺序性;
3、顺序替代的连环性,即计算每一个因素变动时,都是在前一次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并采用连环比较的方法确定因素变化影响结果;
4、计算结果的假定性,连环替代法计算的各因素变动的影响数,会因替代计算的顺序不同而有差别,即其计算结果只是在某种假定前提下的结果,为此,财务分析人员在具体运用此方法时,应注意力求使这种假定是合乎逻辑的假定,是具有实际经济意义的假定,这样,计算结果的假定性,就不会妨碍分析的有效性。
是指确定影响因素,测量其影响程度,查明指标变动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
企业的成本是管出来的?还是降出来的?
成本首先是管出来的,然后才是降出来的;管理和控制成本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是第二位的。因为,降低成本不如成本不高;成本管理永远比降低成本有意义。这是两条非常重要的成本管理理念。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理念:
1、如果不管成本,只研究降低是徒劳的。因为,组织在没有成本控制和成本保证的情况下,成本的发生过程处于失控状态,这时的成本一定是高的。即使组织通过降低成本的活动能将高出的部分成本降下来,那么只要成本的发生过程处于失控状态,成本就回提高。就象人减肥一样,如果不控制饮食、不控制运动,即使体重减下来了,也还回反弹。
2、如果通过成本管理与控制,使所发生的成本都是合理的,成本压根就不高,那就用不着降低成本了。
3、组织降低成本的需求应该是在成本管理和控制无效而导致成本提高或控制的结果与标杆相比组织仍不满意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时产生的。所以,降低成本应是成本管理与控制结果的一种纠正或补充。我们知道成本的发生具有不可挽回的性质,降低成本只能对下期的成本有意义,永远不能挽回当期发生的成本,就象“亡羊补牢”。从这个意义上说,降低成本属于事后控制,是“亡羊”后的“补牢”,虽然“亡羊补牢”也有意义,但是毕竟“补牢”不如不“亡羊”。因此,不研究成本管理,只一味地研究降低成本是不科学的。
4、降低成本活动的本身也属于成本管理的范畴,只不过是事后管理。成本管理有一个基本规律:“由于前端成本决定后续成本,所以管理越置后,意义越不大”。这是成本传递性所决定的。因此,成本管理一定要前移,不能等成本高了再去降低它。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概述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成本控制就是指以成本作为控制的手段,通过制定成本总水平指标值、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以及成本中心控制成本的责任等,达到对经济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与过程。
成本控制是指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故又称为绝对成本控制;成本降低还包括统筹安排成本、数量和收入的相互关系,以求收入的增长超过成本的增长,实现成本的相对节约,因此又称为相对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成本要求(CCA2101:2005第2.5.10条)。满足成本要求主要是指满足顾客、最高管理者、相关方以及法律法规等对组织的成本要求。成本控制的对象是成本发生的过程,包括:设计过程、采购过程、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销售过程、物流过程、售后服务过程、管理过程、后勤保障过程等所发生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结果应能使被控制的成本达到规定的要求。为使成本控制达到规定的、预期的成本要求,就必须采取适宜的和有效的措施,包括:作业、成本工程和成本管理技术和方法。如VE价值工程、IE工业工程、ABC作业成本法、ABM作业成本管理、SC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CD降低成本法、CVP本-量-利分析、SCM战略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环境成本管理、存货管理、成本预警、动量工程、成本控制方案等等。
开展成本控制活动的目的就是防止资源的浪费,使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并保持已降低的成本水平。成本控制反对“秋后算账”和“死后验尸”的做法,提倡预先控制和过程控制。因此,成本控制必须遵循预先控制和过程方法的原则,并在成本发生之前或在发生的过程中去考虑和研究为什么要发生这项成本?应不应该发生?应该发生多少?应该由谁来发生?应该在什么地方发生?是否必要?决定后应对过程活动进行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
成本控制应是全面控制的概念,包括全员参与和全过程控制。
成本控制和成本保证的某些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成本控制的起点,或者说成本控制过程的平台就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成本控制不从基础工作做起,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成功可能性将受到大大影响。
1、定额制定。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主要有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工时定额的制定主要依据各地区收入水平、企业工资战略、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成本越来越大,工时定额显得特别重要。在工作实践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还会出现动力定额、费用定额等。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成本、燃料动力成本,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控制工时成本,以及控制制造费用,都要依赖定额制度,没有很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定额也是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2、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下面三项标准化工作极为重要。
第一,计量标准化。计量是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量和质的数值进行测定,为生产经营,尤其是成本控制提供准确数据。如果没有统一计量标准,基础数据不准确,那就无法获取准确成本信息,更无从谈控制。
第二,价格标准化。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制定两个标准价格,一是内部价格,即内部结算价格,它是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之间,各核算单位与企业之间模拟市场进行“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二是外部价格,即在企业购销活动中与外部企业产生供应与销售的结算价格。标准价格是成本控制运行的基本保证。
第三,质量标准化。质量是产品的灵魂,没有质量,再低的成本也是徒劳的。成本控制是质量控制下的成本控制,没有质量标准,成本控制就会失去方向,也谈不上成本控制。
第四,数据标准化。制定成本数据的采集过程,明晰成本数据报送人和入账人的责任,做到成本数据按时报送,及时入账,数据便于传输,实现信息共享;规范成本核算方式,明确成本的计算方法;对成本的书面文件实现国家公文格式,统一表头,形成统一的成本计算图表格式,做到成本核算结果准确无误。
3、制度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运行的基本保证,一是制度,二是文化,制度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补充。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固化成本控制运行,就不能保证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定额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费用审报制度等。在实际中,制度建设有两个问题。一是制度不完善,在制度内容上,制度建设更多的从规范角度出发,看起来像命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制度建设要从运行出发,这样才能使责任人找准位置,便于操作。二是制度执行不力,老是强调管理基础差,人员限制等客观原因,一出现利益调整内容,就收缩起来,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成本管理控制目标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同类产品的性能、质量相差无几,决定产品在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则是价格,而决定产品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则是成本,因为只有降低了成本,才有可能降低产品的价格。成本管理控制目标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应仅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的是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而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此外,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同时还必须要兼顾产品的不断创新,特别是要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绝不能片面地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更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采取偷工减料、冒牌顶替或粗制滥造等歪门邪道来降低成本;否则,其结果不但坑害了消费者,最终也会使企业丧失信誉,甚至破产倒闭。
(一)成本动因不只限于产品数量。
要对成本进行控制,就必须先了解成本为何发生,它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何关系对于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其成本动因是产品的产量,按产量进行这部分的分配是毫无疑问的。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使企业的资源利用达到最大的效益,就应该从作业入手,力图增加有效作业,提高有效作业的效率,同时尽量减少以至于消除无效作业,这是现代成本控制各方法的基础理念,其他各种概念都是围绕其开展的,因而也是本文的立足点。
(二)成本的含义变得更为宽泛
传统的产品成本的含义一般只是指产品的制造成本,即包括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应该分摊的制造费用,而将其他的费用放入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一律作为期间费用,视为与产品生产完全无关。因此,广义的成本概念,既包括产品的制造成本(中游),还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成本(上游),同时也包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弃成本(下游)的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相应地,对于成本控制,就要控制这三个环节所发生的所有成本。
(三)成本节省到成本避免
传统的成本降低基本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即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成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主要方法有节约能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采购原材料或设备,是企业的一种战术的改进,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种初级形态。高级形态的成本降低需要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通过重组生产流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一种高级的战略上的变革。
(四)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竞争因素
在价值链的各个阶段中,时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行业的各项技术的发展变革速度已经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很短。企业能将产品及时地送到顾客手中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顾客的意见采取及时的措施,使顾客价值最大化。这样既可以获得市场,又可以随时掌握市场的动态。
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1、全面介入的原则
全面介入原则是指成本控制的全部、全员、全过程的控制。全部是对产品生产的全部费用要加以控制,不仅对变动费用要控制,对固定费用也要进行控制。全员控制是要发动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建立成本意识,参预成本的控制,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才能付诸行动。全过程控制,对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过程进行控制,并将控制的成果在有关报表上加以反映,借以发现缺点和问题。
2、例外管理的原则
成本控制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超乎常情的情况。因为实际发生的费用往往与预算有上下,如发生的差异不大,也就不没有必要一一查明其原因,而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非正常的例外事项上,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3、经济效益的原则
提高经济效益,不单是依靠降低成本的绝对数,更重要的是实现相对的节约,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以较少的消耗,取得更多的成果。
第五篇:JYJS-17质量成本分析报告编写办法
JY/JS-17 版本/修改A/00页码 17-3-1质 量 成 本 分 析 报 告 编 写 办 法
1目的,以最经济手段向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亦为评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提供手段,为制定
质量改进计划提供依据。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质量成本管理。
3职责
3.1 财务部是本办法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质量成本核算,编制《质量成本财务报表》,汇总
编制《质量成本分析报告》。
3.2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收集、整理质量成本数据,填制《质量成本统计报表》,报至财务部。
3.3质量部负责对质量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原因并制定对应措施。
4工作程序
4.1 工作流程
各职能部门按4.2条款有关内容按月或按季度收集、整理质量成本原始数据,报财务部;
财务部凭借会计帐目和统计帐目,分别对控制成本和控制失效成本填制有关成本报表;财务
部将统计结果报质量部,并与质量部共同对质量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并报告结果;质量部对分
析结果与计划指标进行比较,或评估趋势和变异,视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分析原因,采取改进措
施。
4.2 质量成本:为了达到产品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和产品不合格所支付的费用。其一般包
括控制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控制失效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两部
分。
4.3 质量成本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4.3.1 预防成本
a)质量工作费:开展质量管理所发生的办公、咨询、宣传、收集情况等活动支付的费用。
由财务部负责。
b)培训费:为提高员工素质,对有关人员进行质量意识、质量管理、检测技术、操作水
平等的培训费用。由财务部负责。
c)质量评审费:二方审核、产品审核和制造过程审核---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体
系审核、监督审核等费用。质量部负责。
d)质量奖励费:为确保并改进质量而支付的各种奖金,如:质量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奖。
由财务部负责。
e)质量改进费:为提高产品质量所进行的技术改造、工艺调整、产品特性改善、过程控
制改进等费用。由各责任部门负责。
f)工资及福利费:质量管理相关人员的工资及提取的福利费。由财务部负责。
4.3.2 鉴定成本
a)检测试验费:对进厂的原材料、外协件及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半成品、成品进行检
查、测试、试验时所发生的费用。质量部负责。
b)试验设备折旧费:检测、试验等专用设备的折旧费——由财务部负责。
c)工资及福利费:专职检验人员、试验人员(如实验室化验人员)、专职计量人员的工资及提取的福利费——由财务部负责。
4.3.3内部损失(内部不合格成本)
a)报废损失:因在制品、半成品、成品达不到质量要求,无法修复造成报废的净损失;外购原材料、配件、外协件、外购件因管理不善达不到质量要求而报废所造成的损失。由质量部负责。
b)返修损失:对不合格的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进行返工、返修所耗用的材料费和人工费。车间负责。
c)过程重复检验费:生产过程出现第一次质量事故,经过返工返修后再次检测发生的费用。由质量部负责。
d)设备故障损失费:机器设备出现故障或停电等其他原因造成产品质量事故,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损失。由车间负责。
e)运费损失费:由于其他原因造成产品未能及时正常发运,需经过两次以上(含两次)或采用其他运输方式而额外负担的运输费。由营销部负责
f)新品开发损失费:产品在开发过程中未能达到用户要求,产品开发失败而发生的费用。由技术部负责。
4.3.4 外部损失(外部不合格成本):由营销部负责。
a)索赔损失:产品出厂后,因达不到质量标准而支付的赔偿费。
b)退货损失:产品出厂后,由于质量问题造成顾客退货、换货所发生的损失。
c)质量处理费:出现外部质量事故时,用于调查原因、分析问题所造成的费用。
d)产品降价损失:产品出厂后,因低于质量标准而降价所造成的损失,或用户返回产品修复后折价出售造成的损失。
e)产品责任:产品出厂后,因出现产品安全事故而造成的损失。
f)追回产品:产品出现安全事故后,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而追回同批产品所带来的费用。g)现场服务费:产品出现事故后,我方派人去调解质量问题所发生的差旅费、应酬费等,以及现场采取补救措施所发生的雇工费等。
4.4 质量成本核算方法采用“质量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具体步骤如下。
4.4.1资料收集与汇总
a)每一个责任部门均应设一名兼职统计员,专门负责本部门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汇总、呈报等工作。
b)部门统计员每月5日前将上月相关数据报送财务部。
4.4.2质量成本统计
4.4.2.1财务部对控制成本建立三级会计帐目,根据各部门汇总或呈报的有关数据进行核算,分别形成《预防成本报表》、《鉴定成本报表》。
4.4.2.2财务部对控制失效成本建立三级统计帐目,根据各部门汇总或呈报的有关数据进行核算,分别形成《内部损失成本报表》、《外部损失成本报表》。
4.4.2.3财务部核算出各类产品质量成本及其构成项目的分析数据,分析质量成本构成情况及相关比率和趋势。包括但不限于:
a)内部损失占质量成本的比率;
b)外部损失占质量成本的比率;
c)预防成本占质量成本的比率;
d)鉴定成本占质量成本的比率;
e)内部损失与产值的比率;
f)外部损失与销售收入的比率;
g)质量成本与销售收入的比率。
4.4.2.4财务部将统计核算结果报质量部,与质量部获得及时、有效地沟通。
4.4.3 质量成本分析结果及处理
4.4.3.1质量部与财务部,需要时相关部门参加,对质量成本统计结果报表进行分析,形成《质量成本分析报告》。
4.4.3.2《质量成本分析报告》形成后报总经理批准,然后分发到相关部门。
4.4.3.3质量部组织有关部门对分析结果与计划指标进行比较,或评估趋势和变异,视需要组织分析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具体执行《改进管理程序》。
4.5各部门按《记录控制程序》的要求保存好本部门质量成本的有关记录。
4.6每月15日前由生产车间向员工公布质量成本分析数据。相关文件
5.1 JY/CX-4.2.4-01《记录控制程序》
5.2 JY/CX-8.5-01 《改进管理程序》记录
6.1 JL/8.4-01《预防成本报表》
6.2 JL/8.4-02《鉴定成本报表》
6.3 JL/8.4-03《内部损失成本报表》
6.4 JL/8.4-04《外部损失成本报表》
6.5 JL/8.4-05《质量成本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