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所采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我们所采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200
3)》。今天我所讲授的是《格式化电子表格》这课中的任务2:格式化工作表,是本书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第三节我分三课时讲授,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格式化数据,第二课时学习任务2:格式化工作表,第三课时学习样式和自动套用格式的使用以及上机总练习。学生已经学习了Excel工作表的编辑和管理,以及对字符和数字的格式化,对我们今天学习设置边框、图案、工作表标签颜色等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边框、背景、底纹、图案、工作表标签颜色的设置。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片展示和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自主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养成信息技术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边框、背景、底纹和图案、工作表标签颜色的设置
教学难点:边框的设置过程。
四、教法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我的教学方法如下: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动画和教师的演示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法:通过布置任务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
五、学法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采取于之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如下:
1、模仿性学习:通过字符格式、数字格式的设置步骤能模仿探究出边框、底纹和图案的设置步骤。
2、讨论法:表格边框的设置顺序能通过讨论的方法学习。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播放“字符格式”设置动画并提出问题:
1、“字符格式”设置在“什么”对话框中?如何调出该对话框?
2、复习“字符格式”设置的基本步骤。
2、授新课
a、边框设置
① 展示图片
② 讲授新知识点:教师演示边框的设置过程。
③ 提出问题:如何设置边框?
④ 师生总结步骤
⑤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以下操作步骤是否正确?
第二篇:语文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语文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
目录
第一单元 把握内容要点
一 雅舍 梁实秋()二 同题散文两篇()
我的母亲 老舍()
我的母亲 罗曼·加里()三 幽径悲剧 季羡林()四 脚印 王鼎钧()写作
口头作文:一个环境优美的社区(村镇)()段落仿写: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口语交际:自我介绍()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即席发言()
第二单元 梳理文章思路
五 胡同文化 汪曾祺()六 过万重山漫想 刘征()七 东山岛梦蝶 毛志成()八 灯下漫笔(节选)鲁迅()写作
段落仿写:叙议结合()自主写作:社会见闻()
第三单元 应用文写作
九 条据启事()一○ 书信()一一 通知请示()一二 计划总结()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关于“企业欢迎什么样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调查()
第四单元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选读
一三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一四 群英会蒋干中计 罗贯中()一五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写作
口头作文:我敬佩的一个创业者()段落仿写:就事论理()口语交际:说话要看场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知名品牌与品牌文化()
第五单元 唐诗宋词选读
一六 唐诗六首()越中览古 李白()石头城 刘禹锡()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过华清宫 杜牧()登高 杜甫()山居秋暝 王维()一七 宋词五首()雨霖铃 柳永()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鹊桥仙 秦观()声声慢 李清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写作
段落仿写:场面描写()自主写作:事件通讯()口语交际:拜访与接待()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拟应聘()
第六单元 文言文诵读
一八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一九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二○ 陈情表 李密()二一 鸿门宴 司马迁()写作
口头作文:超市见闻()
段落仿写:清晰有序地说明()写字()
课外读物推介()
附录:容易认错写错读错的字()
第三篇: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化我省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推进中职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中职课程新模式,遵循“核心技能培养为主旨、核心课程开发为主体、教学项目设计为重点”的课程改革思路,深化专业课程改革,推进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逐步建立多元课程评价制度,促进中职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目标任务
在“十一五”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的基础上,选择50个以上与我省产业结构和行业特色联系紧密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课程改革,通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研究制订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开发相应专业新教材,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方法和评价模式,初步建立起具有浙江特色的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同时,结合专业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逐步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加快推进中职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
三、组织实施
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统筹管理,分步实施。实施课程改革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由省教育厅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确定。各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工作由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负责,并组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教教研部门和中职学校等共同参与。按照《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列入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予以专项经费补助。
实施专业课程改革,具体包括开展行业企业调研与论证、制订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与课程标准、开发新课程系列教材和专业教学资源库、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组织新课程师资培训、建立新课程评价模式等一系列工作环节。
1.建立科学的课程研发流程。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管理者的意见建议,科学、合理提炼岗位核心技能,并依照核心技能确定核心课程和教学项目,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2.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按照“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新模式,建立较为系统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设备配备标准和技能考核等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明确通用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训练的课时比例、技能训练的教学时间占总课时数的比例。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要求,加强文化课改革,使文化课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特点,满足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
为了调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职教教研部门和广大中职学校参与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订及新课程系列教材的开发将采用公开征集方式实施。申报团队应由设区市或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以职教教研部门和中职学校为主体,同时吸收相关行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参与。
3.开发新课程系列教材和专业教学资源库。依据新的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新课程系列教材,实验后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广使用。结合教学特点,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建立信息化专业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纳入“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中,按照《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4.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以现代化实训场所为重要阵地,注重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新形式新方法。
5.加强新课程师资培训。通过课程研讨会、新教材培训、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优秀示范课展示、优秀教学论文交流等活动,帮助中职专业课教师理解新课程理念,把握新教材内容,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开展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
6.创新课程评价新模式。积极吸收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课程评价,逐步形成学校、行业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课程评价主体。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广泛采用现场操作、成果演示、案例分析、技能鉴定等多样化的课程评价形式。
7.建立课程改革基地学校。以课程改革基地学校为主阵地,探索解决实施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累课程改革经验,完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内容,采用专业教学新形式新方法,创新课程评价方式,逐步形成有效的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专业课程改革基地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
第四篇: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精选)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成光琳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职教论坛》2005年1月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德职校美容美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总结出两国课程的编排、主体特征及培养目标的不同,提出德国的课程改革很好地解决了为什么学、从哪里学、怎样学、如何评价的问题,给我国的课程改革以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学习领域
一、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学习领域”改革方案
长期以来,德国实施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工人,在德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双元制职教体系中,企业的培训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职业学校则处于从属或配合方的地位。
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水平的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行为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过去人们重视的手工技能和生产中的统一调度,逐步被专业复合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所替代。对此,双元制模式中的企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在衔接沟通上出现了问题,作为配合方的职业学校教育难以适时满足企业界的要求,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整体成效。企业界对职业学校教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职业学校的课程方面:一是专业系统性太强,缺乏对职业实践的具体指导意义;二是学科教学内容重复且落后,难以适应科技发展与职业提升的要求;三是过于强调概念,忽视经验性知识而偏重纯理论知识。
针对以上问题,1998年德国联邦州文化部长联系会议通过并发布学习领域方案,确定了“以行为为导向”的教学法在职业学校教育改革中的基础地位,为提高教学成效开创了新的教学途径。
根据州文化部长联系会议方案,所谓“学习领域”就是运用一些确定的结构元素制定新的教学框架计划,具体的职业任务和职业工作通过“学习领域”得到描述,是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取消专业系统结构的有效举措。“学习领域”是一种教育目标规范化、内容和时间分阶段的教学单元,这种教学单元是以职业标准等级和行为过程为导向的。其框架教学计划分为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重在发展学生的行为能力。在单个“学习领域”中,可以综合劳动过程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那些与行为领域没有直接联系的系统知识和专业化内容。使专业体系和行为体系并存,课程教学呈现多样化。具体的学习领域在教学法上由“目标描述”和“内容描述”构成,“目标描述”描述学生在该学习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即职业行为能力要素,而“内容介绍”则详细规定框架计划内的教学内容。
所以,德国在职业学校教育提出学习领域方案,是各州文化教育部门应对市场要求,调整职业学校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其理论意义在于探索重构职业教育学的新理念,即突破职业学校以专业体系为导向的课程,实施以职业任务和行为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其现实意义在于提高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性,使职业学校教学进一步发挥好配合企业实践教学的功能。
二、以美容美发专业为例比较中德职业学校课程
(一)德国职业学校美容美发专业所涉及的学习领域
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框架教学计划里关于美容美发职业培训所涉及的学习领域包括:职业基础课(60课时)、头发、头皮的清洁(60课时)、头发、头皮的护理(60课时)、剪发(60课时)、造型设计(220课时)、染发工艺(200课时)、指甲护理(60课时)、皮肤化妆(60课时)、皮肤护理(60课时)。
(二)中国职业学校美容美发专业所开课程
以河南省商业学校美容美发专业为例,课程设置如下:专业基础课:美容院经营管理(36课时)、素描(90课时)、色彩(102课时)、礼仪(36课时)、普通话(30课时)、演讲与口才(36课时)、形体(66课时)、营养学(36课时)、化妆晶知识(36课时)、PHOTOSHOP(72课时)、营销知识/核算知识(36课时)、心理学/公共关系(36课时)、应用文写作/英语听力会话(36课时)。专业课:基础美发(102课时)、专业护理(140课时)、发型设计(68课时)、中医按摩(108课时)、文饰美容(102课时)、晚妆设计(108课时)、艺术摄影(72课时)、形象设计(72课时)、影视舞台妆(72课时)。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德两国职业学校同样的专业,课程却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
1.课程编排及主体特征的不同。德国改革后以学习领域为单元的课程,是一种行动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它是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由于每一行动顺序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行动过程序列,而且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序列,因此,这一行动体系课程对每一门学科可能是不完整的,但对每一个职业行为来说却是完整的,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技能性。
而我国同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显然是按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的,尽管这一体系考虑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情况,但课程内容却是根据结构庞大而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编排的。不仅专业学习的宏观内容的编排采取了各门分科课程平行展开的方式,而且各分科课程本身,即微观的内容编排也是按学科结构平行展开的。这样,对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完整的,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行为来说,却是不完整的。这就导致我们很多职校生毕业到企业岗位后,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职业行为能力却较差,企业不得不重新进行上岗培训,使职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培养目标不同。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培养的目标显然定位于技术工人,每一个领域都是一项具体的工作,比如,剪发、指甲护理、头发的清洁等,学生学完这些课程,就能直接在岗位上操作。而我们的定位就显得有些模棱两可,似乎是技术工人,又似乎是技师,还好象是管理者。因为我们的课程既有操作性的专业护理、基础美发,又有创造性的发型设计、艺术摄影,还有管理者所需的美容院经营管理和营销知识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初衷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夯实学生的基础,为学生多渠道就业创造条件,使学生成为多面手。但实际却可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失去方向,不知到底该干什么,甚至使学生什么也没学精,什么也没学专,反而什么也干不好。这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借鉴德国学习领域改革的做法。
三、从比较中看德国学习领域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它较好地解决了为什么而学的问题。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改革明确提出了学是为了用的基本策略。以此为出发点,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就不可能是系统的(相对于学科知识来说是不系统的,但相对于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来说又是系统的),也不可能是单科为主的知识而一定是综合学科的知识(因为要完成一项具体工作所需要的是多个学科的知识)。
2.它较好地解决了从哪里学的问题。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改革明确提出了在做中学的基本策略。以此为出发点,学习领域的主要内容源于企业的生产领域,学习领域的总合基本涵盖生产领域的全部内容。学生在做中学,然后在学中做,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实践――理论――实践)。
3.它较好地解决了怎样学的问题。德国学习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应当以行为为导向,主要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这一教学法以职业行为为导向,以学生活动为主,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由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行为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养成所需的职业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化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持者。
行为导向教学法符合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途径所掌握的知识比例是不同的:听觉20%、视觉30%、视听50%、自己动手90%。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讲给我听,我会忘记;指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去做,我会理解。”所以,只有更多地给学生自己做的机会,他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
行为导向教学法与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相比,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方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固有的知识。在今天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新知识产生和递增的速度是惊人的,知识的传授是无止境的。所以,在有限的学校教育中,我们最应该考虑的是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和方法,而不仅仅是考虑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正如我国古语所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应把行为导向教学法广泛借鉴到我国今后的职业教育过程中。
4.它较好地解决了如何评价的问题。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改革明确提出了应按照企业的评价标准的基本策略。以此为出发点,职业学校常见的笔试评价手段不再是唯一的了,60分及格的习俗被要么是合格产品,要么就是不合格产品的客观标准所替代了。(对于商品来说确实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之分)。
当然,德国学习领域改革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职业领域体系替代学科体系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不能自动改变原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病;促进个性发展,培养行为能力,不应仅仅局限于职业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人事能力、方法能力等也是不容忽视的;所有相关教学内容是否都能统一在“行为体系”这一个标准之下也是值得怀疑的;具有综合学科知识体系的师资也是一个问题等。因此,我们在借鉴时,应结合我国的实情进行选择,一方面应学习他们的合理可用之处,另一方面也应保持我们的科学适用做法,从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打 印】 【关 闭】 【纠 错】
第五篇:探讨在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中
探讨在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
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等,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具体做法的建议。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获取中等职业学校中现有的、可能获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其分类,同时,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以及中职学生的特征分析,以四种典型的教学模式为例,列举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不同作用的典型教学案例,分析并说明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以期得到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范式。概括起来获得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 本文通过研究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得出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
1、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学习资源,学生通过查找、利用、分析、评价资源,达到利用资源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2、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学习工具,是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学习工具。
4、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学习支持。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以及学习的自主性等方面。
1、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挖掘学生认知潜能、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帮助者”。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使得探究式学习成为可能,这种学习方式能激发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与实践的能力。
2、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提供合适的脚手架,让学生顺利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教与学由原来的单纯教知识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愿意学习,能够学习,学会学习。
3、学习自主性的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学习阶段。同时,基于技术的学习为学习者的自主、协作、反思和探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支持条件,构建了丰富的学习的平台。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我国中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教学改革提出了意见和思路,同时,也为中职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