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绍兴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
绍兴市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课程改革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改革顺应了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课程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迫切需要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对接当地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树立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构建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具有职业特色、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3.课程改革是学校特色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职业学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以特色求学校发展,以质量求专业发展的理念。课程改革不但可以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加快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能够增强办学活力、提高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为指导,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中等职业教育实际为基础,以增强职业教育的选择性为主旨,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专业设置、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弹性学分制”评价机制,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优化教学评价模式等配套改革,创新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我市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2.基本思路
根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以三所省级中职课改试点学校为龙头,推动全市职业学校积极参与,形成市县联动、区域推进、同步实施的课改格局。通过3-5年努力,全市职业学校初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受教育者多元化成才需要的课程体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明晰,办学特色更加凸显,综合实力更加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
三、实施措施
1.建立多次选择机制,强化职业生涯教育。
以以为人本原则,要让学生有机会根据兴趣爱好、就业和高考意向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要让学生有机会选择就业或高考意向。
学生从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升到中职教育,是人生路上第一次选择,往往会有一些盲目、偏面和随意性,随着进校后一段时间的教育学习,对职业教育、专业方向、职业工种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个人成长方向有理性思考和定位,在这个基础上允许学生专业方向和毕业后意向作调整,避免选择的盲目性。
学校在招生时,要加强宣传,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专业有关信息。学生进校后,学校要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开展下企业、专家职业指导、优秀毕业生返校报告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更多地给予学生关于专业情况、职业岗位、就业方向的体验和感受。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置“生涯教育咨询室”、配备职业生涯指导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培育兴趣,明晰成长方向,确立发展目标。
学校要逐步建立选择机制,制订相关政策和制度,合理引导分流。让学生进校后有多次(至少两次)选择的机会,第一次选择可安排在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后,选择的侧重是专业或专业方向,第二次选择可安排在第二学年后,选择的侧重是就业和高考意向。
2.推行弹性学分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积极推行弹性学习制度,继续推动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制度改革。制订学生选修、免修、重修和学分替代等办法,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对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质量评价方式,包括课程完成即给学分,课程完成经书面考试合格后给学分,课程完成通过相关的技能考核或产品制作合格后给学分,等等。要规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要求,拓宽学分的获得途径,将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成绩、创业创新成果及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学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兴趣特长。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完善学分制,鼓励工学交替,长短学期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为实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分互通互认等提供制度保障。
3.构建选择性课程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以选择性原则,构建相配套的多样化、选择性课程体系。各试点学校要根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立足学校、学生实际和专业实际,打造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选择性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模块” 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超过总时数的50%,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按1:1比例分年段设置。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德育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及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含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课程。
“自选课程模块”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能低于总时数的50%,分“限定选修”和“公共选修”两种,原则上按二选一比例向学生提供选修课程科目。“限定选修”课程是分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拓展和延伸,以及为高考方向充实文化、专业理论课等知识。“公共选修”课程是指面向全校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公共选修课要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可包含通识课程、公共艺术课程、知识拓展课程、技能拓展课程、体质和修养提高课程、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可以涵盖较广泛的内容。
“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中均应设置实训实习课程。原则上,为直接就业学生开设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50%,为继续升学学生提供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30%。4.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管理。
创新教学方法。各职业学校要鼓励教师进一步探索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理念引领下的教学组织方式,加强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实践性教学,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实施“做中学”、“学中做”等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六定模式”顶岗实习,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促进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训的有机结合。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各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大班与小班有机组合,长课与短课有机组合,理论课与实践实训课有机组合,逐步推进和实行“走班制”、“弹性学制”等现代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学的育人质量为标准。创新学习方式。各职业学校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尝试开展“导生制”、“导学案”等学习方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创业教育、社会调研等实践平台,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
加强教学现场管理。随着教学形式多样化的产生,学校要根据课改的实际,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流和选课,要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防止出现选修课开成“放羊课”、“游玩课”等现象。
5.加强专业建设,挖掘教学资源。
多样性的教育教学形式开展,需要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作支撑。各职业学校要以课改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特别是要增强专业的内涵建设,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教师的潜力,着力建设网络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校本教材。积极做好师资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深入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进一步优化教师的知识和素质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发挥教师自身知识特长,开发校本选修课程和教材。6.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发展。
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与新课改相适应的学生和教师教学评价机制。一是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和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智力类型与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二是评价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应体现职业能力目标,注重过程性、综合性的评价,坚持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四、保障机制
1.成立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
课程改革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为确保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市教育局将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研究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和规范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
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要成立相关的领导组织机构,明确校长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建立和完善课程管理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等组织,积极发挥职教集团的功能,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推进学校课改工作。
2.提升基础能力,满足课改需要。
课改的实施对中职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各学校要站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扩充实习实训场所,更新设备设施,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网上学习的平台,服务课改要求。
3.开展专题培训,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中职课程改革推进的最重要保障因素,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各地各学校要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省课改方案和市课改实施意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持“五项”课改原则,定时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和总结交流。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兼职教师的作用,形成校内校外、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团队,适应选择性课程体系实施的需要。4.发挥教研作用,构建交流平台。
各教研大组要在课改中积极发挥作用,紧紧围绕课改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制订新课改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要以教研大组活动为平台,积极交流课改新动向、新经验,研究和解决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为课程改革提供科研支撑。
2015年3月1日
第二篇: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意见
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意见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十二五”后两年和“十三五”期间,分步建设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水利建设进度。为全面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切实加快水利投资计划执行进度,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明确投资计划执行总体目标
对于当年安排的中央水利投资计划,在年底前,重大水利工程中央投资计划完成率要达到90%以上,其他水利工程中央投资计划完成率要达到80%以上。2015年要力争完成重大水利工程总投资124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600亿元左右(不含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的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各地、各单位要按照上述目标要求,狠抓投资计划执行,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二、推进各类水利工程前期工作
对于重大水利工程,要按照今年年初召开的加快推进2015年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座谈会和《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的安排意见》(办规计[2015]30号)要求,在今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2014年新开工项目初步设计审批;7月底前完成今年拟开工的27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可研一经批准,立即启动初步设计审批,力争4个月内完成概算核定和初步设计审批。同时,按照新开工项目动态管理的要求,加快2015年储备项目前期工作进度,条件具备的可在2015年开工建设,统筹推进“十三五”拟开工项目前期工作。
对于点多面广量大的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新建小型水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面上水利工程,要根据相关建设规划,提前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提前2年做好项目储备,原则上按照上一落实投资规模的2倍全面完成当年项目前期工作,并于当年6月底前完成审批工作,改变投资计划下达后开始组织前期工作的情况,确保投资计划下达后能够立即组织实施。
对于地方立项并申请中央补助的项目,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完善前期工作,在完成项目初步设计审批后,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相关部门报送资金申请报告。未批复初步设计的项目,不再列入当年中央投资计划。
各地、各单位要加强前期工作组织协调,抓紧制定前期工作进度方案,逐项明确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合理配置勘测设计及审查力量,保证前期工作进度和质量。
三、加快投资计划下达进度
水利部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尽早下达中央水利投资计划和资金预算。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力争中央财政专项水利资金5月底前全部下达,中央预算内水利投资6月底前下达90%以上;其他项目中央投资计划争取上半年基本下达完毕。积极商有关部门,落实好开发性金融支持水利的政策,通过专项过桥贷款等方式,为地方水利建设提供过渡性资金支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试点工作,选择一些地方积极性高、具有一定前期工作基础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作为国家层面试点,明确支持政策,加强跟踪指导,及时总结经验。
各地、各单位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优化分解下达工作流程,缩短工作周期,在1个月内将投资计划和资金预算下达至具体项目。要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地方建设资金需求和落实情况,研究提出利用过桥贷款的具体方案,及早落实配套资金,与中央投资同步到位,保证工程建设需要。各地要选择一批项目开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省级试点。
四、编制水利投资三年滚动规划
按照国务院部署,从今年起开展水利投资运营三年滚动规划试点,中央转移支付地方水利资金和部门预算同步编制三年滚动规划,每执行完一个,向前滚动一年,超前储备项目,增强资金安排的预期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根据项目执行情况,在年际之间、地区之间、项目之间进行动态调整,确保预算资金及时支付,避免资金沉淀,使水利投资执行进度始终保持在合理的水平。
各地、各单位要科学谋划建设任务和资金需求,探索编制本地区、本部门水利投资三年滚动规划,超前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具备实施条件的方可申报项目和资金,确保资金下达后能够及时支付。
五、实行投资计划执行月调度制度
自2015年3月起,每月10日左右,水利部将对水利投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月调度,调度范围包括中央安排投资尚未执行完毕的所有水利建设项目,重点是近2年安排的中央水利投资项目。调度内容主要为项目前期工作、投资计划下达、配套资金到位、投资计划完成、资金支付等情况。调度单元按省级行政区、工程类型和重大工程三种类别进行调度,检查当月工程建设情况和投资计划执行进度。
调度会商会由分管部领导主持,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和流域机构参加会商,根据会议议题和工作需要,可邀请有关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调度会以会议纪要形式明确议定事项,通报省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及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和流域机构,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及时上报有关事项落实情况。
对于存在问题较多、投资计划执行较慢的省份,水利部部将约谈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必要时下发督办函,要求10日内提出分析报告和整改方案,部领导将根据有关情况赴相关省份开展约谈和专项督办。根据工程建设实际和调度情况,商国家有关部门开展投资计划和资金预算调整。
各地、各单位要相应建立调度会商制度,落实分级监管职责。要按具体项目或打捆项目类型制订本地区、本单位水利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逐月明确当月完成的工作任务,其中,对重大工程要逐项制定实施方案和月进度计划。要以统计月报数据为基础,编制投资计划执行月度分析报告,按照实施方案目标,对投资计划执行进度慢的项目逐项分析原因,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提出下一个月的工作措施和有关建议。
六、加强投资计划执行监督检查
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和投资计划执行督导检查工作制度,健全水利部、流域机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三级监督检查机制,覆盖所有工程类型和所有有建设任务的地区。水利部在常规监督检查和稽察的基础上,重点根据调度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挂牌督办,重点对工程前期工作、计划下达、资金到位、计划执行、资金使用、统计数据等进行监督检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投资计划执行动态监管。
修改完善中央水利投资计划执行考核办法,将投资计划考核节点由9月、12月和次年3月提前到6月、9月和12月,水利部将进一步强化考核,考核结果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对考核不合格的地区和项目落实惩处措施,并向省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提出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责任的建议。
各地、各单位要积极开展自查,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强化对市、县负责实施水利工程的指导和监督,加强统计监督,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开展督导检查、稽察、审计、第三方评估等有关工作,同时建立问责制度,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七、延伸水利审计免疫系统
近年来,水利部与审计署共同构建了覆盖水利部直属单位的水利审计免疫系统,对各单位财政资金进行全年不间断动态监督检查。水利部将会同审计署等有关部门推动水利审计免疫系统向省市县三级拓展和延伸,逐步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水利审计免疫体系,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监督,最大程度堵塞资金监管漏洞,切实管好用好水利资金,全面提高水利资金监管水平。2015年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部分省(市)进行试点,2016年起全面推开。
各地要积极配合和推进水利审计免疫系统的拓展和延伸工作,充分利用免疫系统加强水利建设资金监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整改。
八、完善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的保障机制
水利部成立以部长为组长的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水利工程建设和投资计划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商国家有关部门与省级人民政府签订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责任书,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落实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部有关司局和单位组织开展前期工作、投资计划执行、工程建设管理、资金使用、统计等重点工作环节的业务培训,不断扩大培训的覆盖范围,发挥培训实效。
各地、各单位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组织协调机构,针对投资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明确责任部门、单位和人员,切实落实责任。要加大培训力度,向基层水利部门和工程参建单位延伸。
第三篇: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化我省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推进中职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中职课程新模式,遵循“核心技能培养为主旨、核心课程开发为主体、教学项目设计为重点”的课程改革思路,深化专业课程改革,推进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逐步建立多元课程评价制度,促进中职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目标任务
在“十一五”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的基础上,选择50个以上与我省产业结构和行业特色联系紧密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课程改革,通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研究制订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开发相应专业新教材,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方法和评价模式,初步建立起具有浙江特色的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同时,结合专业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逐步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加快推进中职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
三、组织实施
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统筹管理,分步实施。实施课程改革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由省教育厅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确定。各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工作由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负责,并组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教教研部门和中职学校等共同参与。按照《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列入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予以专项经费补助。
实施专业课程改革,具体包括开展行业企业调研与论证、制订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与课程标准、开发新课程系列教材和专业教学资源库、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组织新课程师资培训、建立新课程评价模式等一系列工作环节。
1.建立科学的课程研发流程。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管理者的意见建议,科学、合理提炼岗位核心技能,并依照核心技能确定核心课程和教学项目,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2.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按照“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新模式,建立较为系统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设备配备标准和技能考核等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明确通用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训练的课时比例、技能训练的教学时间占总课时数的比例。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要求,加强文化课改革,使文化课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特点,满足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
为了调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职教教研部门和广大中职学校参与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订及新课程系列教材的开发将采用公开征集方式实施。申报团队应由设区市或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以职教教研部门和中职学校为主体,同时吸收相关行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参与。
3.开发新课程系列教材和专业教学资源库。依据新的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新课程系列教材,实验后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广使用。结合教学特点,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建立信息化专业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纳入“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中,按照《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4.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以现代化实训场所为重要阵地,注重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新形式新方法。
5.加强新课程师资培训。通过课程研讨会、新教材培训、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优秀示范课展示、优秀教学论文交流等活动,帮助中职专业课教师理解新课程理念,把握新教材内容,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开展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
6.创新课程评价新模式。积极吸收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课程评价,逐步形成学校、行业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课程评价主体。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广泛采用现场操作、成果演示、案例分析、技能鉴定等多样化的课程评价形式。
7.建立课程改革基地学校。以课程改革基地学校为主阵地,探索解决实施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累课程改革经验,完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内容,采用专业教学新形式新方法,创新课程评价方式,逐步形成有效的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专业课程改革基地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
第四篇:语文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语文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
目录
第一单元 把握内容要点
一 雅舍 梁实秋()二 同题散文两篇()
我的母亲 老舍()
我的母亲 罗曼·加里()三 幽径悲剧 季羡林()四 脚印 王鼎钧()写作
口头作文:一个环境优美的社区(村镇)()段落仿写: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口语交际:自我介绍()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即席发言()
第二单元 梳理文章思路
五 胡同文化 汪曾祺()六 过万重山漫想 刘征()七 东山岛梦蝶 毛志成()八 灯下漫笔(节选)鲁迅()写作
段落仿写:叙议结合()自主写作:社会见闻()
第三单元 应用文写作
九 条据启事()一○ 书信()一一 通知请示()一二 计划总结()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关于“企业欢迎什么样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调查()
第四单元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选读
一三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一四 群英会蒋干中计 罗贯中()一五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写作
口头作文:我敬佩的一个创业者()段落仿写:就事论理()口语交际:说话要看场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知名品牌与品牌文化()
第五单元 唐诗宋词选读
一六 唐诗六首()越中览古 李白()石头城 刘禹锡()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过华清宫 杜牧()登高 杜甫()山居秋暝 王维()一七 宋词五首()雨霖铃 柳永()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鹊桥仙 秦观()声声慢 李清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写作
段落仿写:场面描写()自主写作:事件通讯()口语交际:拜访与接待()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拟应聘()
第六单元 文言文诵读
一八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一九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二○ 陈情表 李密()二一 鸿门宴 司马迁()写作
口头作文:超市见闻()
段落仿写:清晰有序地说明()写字()
课外读物推介()
附录:容易认错写错读错的字()
第五篇: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教职成〔201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电子政务能力、数字校园水平和人才信息素养,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作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基础和战略支撑
1.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有力地推动着全球经济社会的深层变革,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对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挑战,为教育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崭新空间,以信息技术特别是宽带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为强大支撑的新一轮学习革命已见端倪。近年来,各个国家和地区争先实施教育技术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创新、整合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优势,扩大 国民受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加快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是适应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趋势,迎头赶上发达国家教育技术水平,构建国家教育长远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
2.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步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正在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精细化、规模化地推进各行各业信息化深入发展,信息技术逐步深度融入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品工艺流程、生产设备设施和业务管理过程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对在职职工和新生劳动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大规模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适应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要求,提高在职职工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技能的紧迫任务。
3.近年来,不少地方、行业和职业院校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人员技术培训和管理系统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对于有效扩大、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大幅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二、坚持科学发展,明确“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总体目标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创新引领,共建共享,突出特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专家支持、学校创新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为着力点,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水平,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和提高质量。加快构建数字化、开放性、共享型职业教育网络,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统筹管理和综合利用,逐步建成服务决策、服务战线和服务社会的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集团化和规模化发展,促进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动态适应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5.到2015年,职业院校配备够用适用的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设施;90%的职业院校建成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校园网,信息技术能够支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各项应用;85%的职业院校按标准建成数字校园;90%的成人学校及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实现网络宽带接入;其他学校都能建成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建成数字化资源播放平台。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不断完善各级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的平台;建成国家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公共环境,为在校学生、企业职工及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政务管理和职业院校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学生信息技术职业能力认证机制。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三、推进改革创新,突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6.努力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立和完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建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的网络化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和资源共享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以加强省级职业教育网站建设为重点,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设泛在、先进、高效和实用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提高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装备水平。职业院校要以标准化校园网建设为基础,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加快信息技术终端设施普及,重点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网络教室、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多媒体应用中心等数字化场所和设施。努力建成支持学生学习、学校办公和政府决策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
7.加快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开发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包括行业标准库、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库等)、名师名课音像以及专业群落网站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建成教学资源平台、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综合资源平台。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资源开发机制、认证体系和共享模式。加快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支持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基地。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资源共 建共享机制。依托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大型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示范性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8.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政务信息化作为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超前部署、积极推进、创新应用。教育部统筹规划和指导建设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各地按规定确保全国职业教育政务管理信息的采集、报送和统计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加强本地职业教育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重点建设覆盖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鼓励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以及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人才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等创新性、关键性和前沿性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9.加快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教育部制定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加快推进标准化数字校园建设。各地和职业院校要建设宽带、泛在、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远程协作教室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促进常规装备和信息化装备协同融合;普及师生个人学习终端,创新数字化的专业学习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知识建构工具,引导广大师生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学员、教师队伍、办学经费、基本建设、条件装备、教务、校企合 作等关键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10.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继续实施全国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提高校长、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制订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依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学和培训机构以及有关企业,支持建成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培训基地,健全培训、考核和认证机制;重点推进全国职业院校信息主管培养,每所学校重点培养一名主管数字校园建设的行政领导、一名正高级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一名校园网网络主管。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各地要鼓励学校组织在职人员学习、应用和创新教育信息技术,逐步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
11.大力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加快推进多层次互补、多模式共存和多样化发展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逐步形成高度开放共享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的平台;按照有关规定支持和鼓励示范性职业院校、有条件的企业、行业组织及其他机构向社会提供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培训。支持建成农村和城市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当地科技文化推广、实用技术培训、成人终身学习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多渠道创新远程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推动优质信息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和跨机构远程共享。
12.加大信息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必修课教学,积极开设相关选修课,多渠道提高各专业学生的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 力和综合信息素养。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引导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大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专业的力度,推动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的融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着力办好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工业设计(CAD)、现代物流、智能楼宇、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等与信息技术结合紧密、行业企业用人紧缺和就业前景较好的新专业和培训项目,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四、切实加强管理,保障职业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13.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组织管理。成立教育部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专家组,研究制订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协助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参与实施国家职业教育信息化重大工程项目,开展或受委托开展对社会组织的教育信息化服务活动进行资格认证、质量评定和绩效评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职业教育资源服务机制、专家团队和技术支持体系。各学校要建立由校长牵头的信息化领导机制,设立数字校园管理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等部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本校的信息化工作。
14.强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落实机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制定本地区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并报我部备案。把职业教育信息化作为衡量一个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将信息化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和学校办学评估指标体系,并适时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专项评估。将数字校园建设作为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职 业教育先进地区等国家项目评审、建设和验收的重要考核指标。实施全国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和职业教育信息化综合试验区项目,发挥其骨干、示范和辐射作用。
15.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争取中央财政加大支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鼓励各地设立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国家和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其他教育专项经费和职业教育工程项目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持职业院校与研究机构、企业等开展信息化应用项目合作,鼓励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向职业院校捐助符合标准的优质信息化软件、资源、设备以及相关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向社会开放信息化设施和信息服务。
16.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定期举办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研讨活动,促进地区、行业、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经验推广和项目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软硬件产品和服务方案等方面的研究;支持各地、学校、行业、企业和有关社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交流与合作活动。加速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的研究,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数字化软硬件产品和服务。
17.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规范管理。教育部制定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和专项管理规范。要求职业院校、研究机构、有关企业以及其他有关社会组织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和技术标准,增 强法制观念,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活动中做到科学、诚信、自律。开展健康数字校园创建活动,切实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资源共建共享等各项工作,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制度化管理、体系化创新、高效率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二年五月四日